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摘要】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130,对2000年-2006年的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的合理性在逐年提高。
【关键词】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1992年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6%。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即“政府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在“三个增长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可以作为其他“两个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即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只能反映教育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例以及教育拨款的绝对值。教育经费是否真的增长,能否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
的增长情况,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总的来说,本研究选择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生均教育经费是考察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考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反映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程度,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主渠道。由于各级教育的教育成本的差异性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性等原因,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不同的。通过实证研究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政府教育政策倾斜的重心,进一步探讨政府在协调各级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
二、文献回顾
关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颇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沈百福、杨颖秀、肖赞军、刘立峰等的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和级别差异。具体而言,区域差异既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的省域间和省域内的差异,也包括城乡之间的差异。沈百福的研究证实了前者,其研究结论表明: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小于全国各省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吕海鸿则实证研究了生均教育
经费的城乡差异:2000-2004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但是城乡普通小学和中学在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指标上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在公用经费,特别是预算内公用经费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了不同教育层次生均教育经费情况,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即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投入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形式,而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初中和小学教育生均投入增长太慢,不但落后于高等教育,而且低于全国教育生均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对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的研究,对不同教育层次的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直接研究不多,这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三、研究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0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者缺乏200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导致2001年的部分相关数据无法获得。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研究的可信度和参考意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本研究的零假设Ho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无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无显著性差异。SPSS将自动给出统计结果和检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相伴概率值。若相伴概率小于或等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Ho;如果相伴概率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接受零假设Ho。
2.研究过程。(1)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计算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均值将近是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均值的5倍。其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需要较高的培养费用,但其中也不排除国家教育政策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缘故。标准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关于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本研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标准差为969.0889,大于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标准差。反映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的幅度大,这点从表l中也可以看出:由2000年的8625.65元降低到2003年6522.48元,再到2006年的6395.38元。
(2)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推断来自多个独立总体的样本数据是否显著差异的统计分析方法。在sPss中,通常有两种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检验,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多组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没有显著差异,多组独立样本有共同的中位数,那么这个中位数要处于每组样本的中间位置;另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多组样本
数混合按升序排列,然后求出每个观察值的秩,对多组样本的秩分别求平均值。由于本研究采用了两种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因此输出结果中有两种检验方法。a.多独立样本K-W检验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共有24个样本,各样本组的平均秩分别为21.50、11.50、7.83、9.17:表6中得到卡方统计量为13.787,相伴概率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b.多独立样本中位数检验结果。表7为Frequencies结果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中大于共同中位数(即将2000年和2002-2006年所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按照升序排列,求出处于中位数位置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份有6个,没有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普通中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3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3个;普通小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1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5个;幼儿园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2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4个。
表8为TestStatistics表,该表显示,共同的中位数为1402.105元,计算出的卡方统计量为9.333,相关概率为0.02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