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
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
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 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 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 “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 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 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
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 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

儿童观察的全面性较差,很难获得关于事物的 完整认识。
(四)观察的深刻性
儿童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注意到事物外在的联系和表面特征,难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明确目的与任务。
(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1.触觉
触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2.嗅觉
在进化早期具有重要的保护生存、防御危险的价值。
新生儿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觉反应。
3.味觉
味觉是新生儿最发达的感觉。
新生儿的味觉敏锐,能辨别不同的味道。
对甜味表现出偏好,4个月开始偏爱咸味。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授课课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授课
形式
理论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3.懂得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讲授
媒介:多媒体课件
2.感受性的变化
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感受性会出现暂时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这就是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相互作用 4.联觉
(三)知觉的分类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立体和远近等的知觉。一般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
2.时间知觉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7-8个月的儿童乐于和着音乐的节拍舞动双 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 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 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 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并了解二者之 间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掌握学前儿童几种主要的感觉(视觉、听觉、 皮肤觉等)的发展特点,思考与之相关的教 育措施。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一、感知觉的概念
灵敏的嗅觉有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可以保护婴
儿免受有害物质的伤害,同时早期发达的嗅觉还可 以指导儿童了解周围的人和东西。
嗅觉的发展相当稳定,一个人在6岁-94岁之间嗅觉
保持了相送高的一致性,很少有嗅觉下降的证据。
是鹰头还是骑马的 印第安人
谢谢!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 (Scott) (1954)
(四)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官的特点和最适宜的刺激的不同,我
们把它划分为以下几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 觉。 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外部刺激-自主选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 理解。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阶段、影响因 素、促进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通过感受和理解来获取信息的过程。它对儿童的认知、语 言和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促进感知觉发展的方法
1 提供多样的刺激
给予儿童丰富多样的感 知刺激,如触摸、听力 和视觉刺激,以促进他 们的感知觉能力。
2 创造有趣的体验
通过创造有趣的活动和 体验,激发儿童的好奇 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 进他们的感知觉发展。
3 提供适当的挑战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 水平,提供适当的感知 觉挑战,帮助他们逐步 提高感知觉的能力。
感知觉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部分。通过深入了解感知觉的定义、 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的感 知觉发展。
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提供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可以促进感知 觉的发展。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感知觉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可能会继承特定的感知觉能力,如对音乐、颜 色或形状的敏感性。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感知觉发展产生着影响。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对颜色、形状和模式有 不同的偏好。
感知觉的发展阶段
1触觉Biblioteka 发展婴儿时期,触觉是感知觉的首要形式,通过接触探索周围物体。随着年龄增长, 触觉能力逐渐细化和提高。
2
听觉的发展
婴儿能听到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能逐渐分辨声音的来源 和区分不同的声音。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 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 - 正 方形 - 半圆形 - 长方形 - 三角形 - 八边形 - 五 边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 力。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 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
的刺激。
视觉(视网膜)
外部感觉 听觉(耳蜗)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触觉(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觉(肌肉、神经)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 肤)
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 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 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幼儿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概述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 反映。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3个月:嗅觉和味觉继续发展,能辨别不同味道。 4-5个月: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9-12个月:这阶段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
问题探究
6.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学前儿童味觉的 训练方法?
6.(1)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 a.味觉: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5(1)学前儿童触觉的作用? a.触 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
途径。 b.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5、(2)学前儿童触觉发展过程? a. 口腔探索:第一年 b. 手的探索 c. 眼耳手协调探索 ----皮亚杰认为,将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9、(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表现?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
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观察导入 看,蜻蜓的身上还有小毛毛呢!
问题探究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0、观察力的含义?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
现? 10、(1)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
的能感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10、(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b.观察的精确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4-8月表现出喜欢亮度大,而不喜欢暗色;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喜欢光波长的“温暖色”,不喜欢“冷淡色”。
种探索手段。
问题
“小朋友的手有四两糖”,为什么幼儿总是喜欢 咬手指等物品呢?
扩展知识:口唇期(弗洛伊德)
三、手的触觉探索
•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 (二)视触的协调
• (三)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 触觉的协调。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 一、视敏度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
发展。
•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
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 红、白、黑、黄、绿、蓝、橙、紫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不同的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 称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听觉的个别差异 4.半聋半哑的孩子 5.注意事项:疾病、噪音、大声喧哗
儿靠视觉、听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 向定位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发生
(1)婴儿听觉定位的能力强于视觉定位; (2)盲婴依靠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很强。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
进行方向定位。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
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扩展知识: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 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怎样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主要感觉(或注意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从主观因素来看,有无明确的目的,有无积极 的态度,以及知觉者的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 都会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
探寻一 解析感知觉
(2 人的知觉在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完备的
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刺激物进行加工 处理,使知觉保持完备,这一特点称为知觉的整体 性。 (3
探寻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及特点 1.视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觉敏锐 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 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是 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挑战时间”
探寻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的发展与特点 1.空间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 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一般来说,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的 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的儿童则能完 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
3.观察不够细致。 幼儿园小班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
明显的、有趣的部分,到了中班、大班,在教 师的引导下,开始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 的特征。
探寻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4.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幼儿初期,儿童观察到的事物一般是零散的
特征、孤立的现象,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中期和晚期能有顺序进行观察,能获得事物比 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能概括出事物的更加高 级的特征。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 认周围事物的特点。 3.触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集中:
视觉集中是指儿童将视觉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现象 。新生儿的视觉调节 机能较差,儿童集中的视觉活动还未形成。大约从出生后的第3周起, 新生儿开始具有了视觉集中现象随着儿童的视觉机能日趋完善,视觉集 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逐渐延长。 (二)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对象形状和大小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 视觉敏度是依靠眼球晶状体的变化来进行调节的。幼儿期的儿童的视敏 度持续发展。在正常视力之外,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 病。 (三)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一般认为,3、4个月的乳儿才开始具有最初的颜色视觉,具备了辨别彩 色与非彩色的能力。婴儿期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颜色, 到了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
(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儿童年龄越小,感知的目的性就越差,随着年龄的 增长,需要、兴趣等逐步发展起来 ,感知觉活动的 有意性逐步增强。
(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婴幼儿的感知觉常常伴随着较大的冲动性,但随着 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觉向着思考性的方向发展 。
图形配对测验的结果发现,儿童年龄越小,与标准 图形配对所花的时间越短,而且错误也越多。
儿童早期就具备了对物体形状和几何图形的分辨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范 茨通过设计“注视箱”发现儿童对各模式注视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复 杂程度越高的图形,注视的时间越长。
范茨的注视箱
一分钟测验中平均注视的时间(秒)
(二)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个体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国内国外研究表明 儿童大小知觉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第一阶段(5~7岁):儿童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 Nhomakorabea左右方位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二) 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2.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 感觉适应 (2) 感觉对比 (3) 感觉的相互作用 (4) 感受性的发展 (5) 感官的补偿作用
三、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 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先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4、5岁),然后开始看见整体 部分,但不够确定(6岁)。接着既能看到部分又能看到整体,但不能把整 体和部分结合起来(7、8岁)。最后一个阶段,儿童一眼就能看出部分和整 体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8、9岁)。埃尔金德和凯格勒通过实验证明 了上述观点,他们给195名5—9岁的儿童看一些图片(见图4-7),并让儿 童说出看到了什么,它们看起来像是什么。如果儿童在观察图片时,漏看了 部分或漏看了整体,就再问他: “你看还有别的什么?”
实验时,每个孩子(36名6个半月至14个月的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让孩子的 母亲分别在“浅滩”和“悬崖”两边招呼孩子。36名婴儿中有27名愿意从中央板爬过 “浅滩”来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者”爬过悬崖。大多数婴儿见到母亲在悬崖一边 招呼时,不是朝母亲那边爬,而是朝离开母亲的方向爬,还有一些婴儿哭叫起来。
(三) 味觉、嗅觉的发生发展
1. 味觉的发生发展 2. 嗅觉的发生发展
(四) 触觉的发生发展
1. 触觉的产生 2. 口腔触觉 3. 手的触觉
(五) 痛觉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新生 儿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 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感觉不到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五)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 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三、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儿掌握几何图形的词语,另外在看与摸的过程中学习。(积木婴儿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2)幼儿的形状知觉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立体图形
• 4岁,图形知觉的敏感期
(五)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时间比空间更为抽
象,要借助于中介物。 幼儿其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今天、明天、 昨天。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 幼儿中期(4-5岁):大多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 出基本色的名称。
•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认识基本色,在画图时能运用各 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能说出黑、白、红、蓝、绿、黄、 棕、灰等颜色名称。
(1)辨色力早于掌握颜色名称能力的发展。 (2)对基本颜色红、橙、黄、绿、蓝的认知早于中间色、混 和色。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浅绿、紫色等,幼儿同 样可以掌握。 (3)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均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因年龄 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 (1)空间知觉:对物体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
的知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4)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
14
-
15
-
26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
弱视的特征及其治疗:治疗最佳期3-5岁。
❖ 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
合适的学习条件。例如: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
幼儿,文字图片要大些。
3、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
新生儿最愿意听母亲的声音;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 高音调的声音。
-
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听觉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 (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
31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皮肤觉
三、皮肤觉的发展: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一)儿童触觉的发展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
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
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
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
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
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
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
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
《学前心理学》第4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动觉和痛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 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 ◈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 在儿童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母乳喂养, 不仅是营养问题,也通过和母亲接触满足情感需要。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 力。
明度:颜色的亮度,即深浅、明暗的变化。 色调:能确切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 饱和度:颜色的纯净程度,即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 的比例。
◈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初步具备辨色力,不但 能够根据名都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 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一)视觉敏度发展的年龄特点
◈ 1、出生6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 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 ◈ 2、新生儿最佳视距在20厘米左右(视觉集中)。 ◈ 3、生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即在20英 尺处才能看见正常视力的成人在100英尺处看见的东 西。 ◈ 4、生后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 ◈ 5、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即成人的正常视 力。 注:1英尺=30.48cm。
红绿色盲:不能区别红绿色,能区别蓝和黄色。
红绿色弱:颜色深而鲜明时,能区别红绿色;视角小 或颜色不饱和时,不能区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通过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得到美育熏陶
第二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PPT课件

8/2/2024
知觉的理解性
22
8/2/2024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正方 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3
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 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32
8/2/2024
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33
8/2/2024
感觉剥夺实验
34
8/2/2024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 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实验研究。他们在 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呆在缺 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在没有图形知 觉(让被试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限制 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和听 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 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 布床上。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 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 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35者 们就纷纷退出。
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 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
11
8/2/2024
2、视觉集中: 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 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
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12
8/2/2024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
8/2/2024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 展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指孩子在早期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
在感觉期,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
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的声音、光线、颜色等感觉信息,并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感觉刺激。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触摸不同的物体来感知它们的质地和温度,通过嗅闻花朵的香气来认识不同的花种。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感觉刺激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的感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进入认知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一只鸟儿飞翔的方式来认识鸟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惯。
此外,学前儿童在认知期还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能力,能够将事物进行归类和顺序排列。
例如,他们可以将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或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学前儿童进入概念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
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理解颜色的概念;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理解形状的概念。
在概念期,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三个主要阶段。
在感觉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在认知期,他们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在概念期,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 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
2 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视触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
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开始。
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 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 对50—60 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FantzRL1963) 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
4 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 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 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 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 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
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小的盲童已学会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这也可以说是人小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
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 岁后比较明显。
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性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丁祖荫的研究(1964) 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
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 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 知觉认同。
2.归入标准。
3 塑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