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统计学、概率论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容易将其与算术平均数混淆。
此外,学生对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例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均数的定义;2.平均数的性质;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6篇)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1、学生与教材(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平均数》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的内容。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计算平均数,以及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也是数理思维和数据分析的基础。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和教辅资料;•板书工具和白板标记笔;•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 同学们,假设我们班级里的学生身高如下:150cm、155cm、160cm、165cm、170cm。
请问,你们觉得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2. 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 现在我们来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各项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项的个数。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大声读出平均数的定义。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每个关键词的含义。
•教师: 在刚才的例子中,我们要计算班级的平均身高。
首先,我们将这些数据相加:150 + 155 + 160 + 165 + 170 = 800。
然后,我们将这个和除以数据项的个数,也就是5个。
那么,班级的平均身高就是800除以5,等于160。
同学们明白了吗?3.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教师: 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步:1.将给定的数据相加,得到数据项的总和;2.确定数据项的个数;3.将数据项的总和除以数据项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出这三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并逐步解释每一步。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解说,课题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和概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其中,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则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借助图表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平均数吗?”。
2.新课教学: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例如,“你们能帮我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你们能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
4.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以及如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数据,自己计算一下平均数”。
6.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7.课外拓展:通过介绍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程是关于平均数的。
平均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并且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二、知识点概述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它代表了数据的中心值。
在实际应用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评估某种情况的普遍水平。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数的应用场景,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你们平时买菜,考试成绩怎么算平均数的?2. 讲解(1)概念讲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示范计算:给出一组数据,例如:2,4,6,8,10。
我们将这些数相加得到30,然后除以5,得到平均数6。
3. 实践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例如:问题一:小明考试成绩如下:80,90,85,88,92。
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问题二: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190cm。
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4. 拓展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问题三:某电商平台商品A在过去一周的每天销售额分别是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900元,求该商品过去一周的平均销售额。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个数,能够帮助我们衡量数据的中心趋势。
同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和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一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是一组数据中的中心值。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它是衡量数据分布中心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算术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一种考虑不同数据的权重的平均数。
不同数据的权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特征。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计算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这个计算过程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平均数 = 总和 / 数据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每个数据的值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所有权重的总和。
这个计算过程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加权平均数 = Σ(数据值 × 权重) / Σ权重。
2.3 其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除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还有其他类型的平均数,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
它们的计算方法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所不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进行计算。
三、平均数的应用领域3.1 统计学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3.2 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平均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例如,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可以通过计算多年的平均数来得到,从而判断经济的发展趋势。
3.3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平均数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计算班级或学校的平均分数,可以了解整体学习水平,从而进行教学改进和学生评价。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平均数的数学课。
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被用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二、概念讲解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
它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数:将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加权平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给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按照权重进行计算。
三、计算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
假设小明的数学成绩为80分,语文成绩为90分,英语成绩为85分。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得到小明的总平均成绩。
首先,我们将三门科目的成绩相加,得到80 + 90 + 85 = 255分。
然后,将总分255分除以3门科目的数量,即可得到小明的平均成绩,255 ÷ 3 = 85分。
所以,小明的平均成绩为85分。
四、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经济领域:平均数可以用来计算人均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匡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经济状况。
2. 教育领域:平均数可以用来计算学生的平均成绩,匡助老师评估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3. 统计学: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 财务管理:平均数可以用来计算公司的平均利润、平均成本等,匡助企业进行财务决策。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希翼通过这堂课,大家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灵便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谢谢大家!。
【说课稿】 平均数
平均数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统计、测量、判别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的深刻理解,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含义:……2.求法:……3.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教学课件;b. 平均数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例;c.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2. 学生准备:a. 学生需要提前复习有关数据和统计的知识;b. 学生需要准备纸和笔,以便进行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量如何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b.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思量如何计算平均数。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教师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平均数的步骤;b.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15分钟)a. 教师提供一些数据集合,要求学生计算出其平均数;b. 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互相核对答案;c.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赋予指导和匡助。
4. 实际应用(15分钟)a.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求平均数解决问题;b.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c. 学生展示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拓展练习(10分钟)a. 教师提供一些较难的数据集合,要求学生计算出其平均数;b. 学生在纸上进行计算,并与同桌互相核对答案;c.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赋予指导和匡助。
6. 总结归纳(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b. 学生进行思量和讨论,提出问题和意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预度高,但在计算练习环节,部份学生的计算方法还不够规范,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隶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基础性。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简单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平均数作为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基本统计量,它能够简洁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中,是统计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对于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统计量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避免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法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你们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平均数能告诉我们数据的什么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侯景海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20.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小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学习数据分析。
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1、教学目标:理解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意义。
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权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难点: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运用。
二、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2、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
故本节通过情景导入,观察思考来促进学生的感知,进而让学生理解加权及权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教法分析: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生活实例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的环境。
学法指导: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三)解决问题;(四)针对训练,体验生活;(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六)作业布置(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5分钟)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玉米种子的选拔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选甲还是选乙的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从中找到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相关概念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简介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在计算平均数时,对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特点。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三、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1 统计学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经济学平均数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等。
3.3 教育学平均数在教育学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学质量。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能够简洁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易于理解和比较。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五、相关概念5.1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5.2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3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总结:平均数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权重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值。
此外,还有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如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特征,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平均数》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1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为后面学习更复杂的统计量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也有所接触。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入,对于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3.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求平均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解决学生的疑问。
5.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性质和求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和数学推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列举法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20.1 平均数-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20.1 平均数-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说课稿(华东师大版)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20.1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在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的概念和简单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
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将会更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在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白板、教案、课件、计算器。
2.材料准备:学生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新课在导入部分,我将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我会在黑板上写下一组数:10, 15, 20, 25, 30,然后询问学生这组数有什么特点,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数来代表整组数。
学生可以根据经验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计算这组数的平均值。
最后,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 知识讲解与示范在本部分,我将通过课件和黑板上的示意图解,详细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首先,我会给出平均数的定义,并解释每个词的意义。
然后,我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计算示范。
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合作探究与巩固练习在本部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和巩固练习。
首先,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
然后,我会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相应练习。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4. 拓展与实践在本部分,我将引导学生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会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说课稿
2.设计针对性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后,我将评估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收集学生作业,分析错误类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听取意见和建议;
5.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提供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作业: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作业: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平均数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如受极端值影响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老师从各组的假期作业调查报告学会理财中得知以下一些数据:第一组11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11000元,第二组12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9960元,第三组10人,在春节共收到利是7990元。
从这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第一组(第二组、第二组)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2)平均每组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3)平均每人在春节收到利是多少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思维冲突。
学生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逐解答:(1)1100011=1000(元)996012=830(元)799010=799(元)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老师又用某一学生的解答引出冲突,第二个问题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2)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法2、(1000+830+799)3=876(元)法3、1000+830+799=2629(元)谁的对呢?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强化平均数意义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2、教学例2(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
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
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这个内容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二、学情分析: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
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