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
《马原》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
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是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是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以阶级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以阶级矛盾 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形式表现出来,矛盾极端激化时通过社 会革命解决。 会革命解决。 改革在特定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在特定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社会发展。 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又一推动力。 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又一推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 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 性质和基本趋势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出 发点和归宿。 发点和归宿。 • 坚持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 途径。 途径。 • 把握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 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 坚持辩证的“两点论”,避免形而上学的 坚持辩证的“两点论” 一点论” “一点论”。
江泽民之于社会基本矛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态 形 会 社
推 动 社 会 形 态 的 更 替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的起点, 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2节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 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 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 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 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 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 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 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 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
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根源
阶级斗争
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 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 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 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 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 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 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
武昌起义
法国大革命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作用之二: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十月革命
马原_第3章(2)社会发展动力
法国大革命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的斗争,是以消灭 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 斗争,是历史进步作 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 可比拟的。
改革动力说: 改革动力说: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促进生产力发展, 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 途径和手段。
第三章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 阶级斗争在阶级发展中的作用 3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动力学
1、基本矛盾动力说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2006年 1月27日至 日,胡锦 年 月 日至 日至29日 涛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沿河 湾镇侯沟门村向广大干部群众 致以新春祝福。 致以新春祝福。
2006年1月28日,温家宝在 年 月 日 山东菏泽五里墩村看望五保 户老人郭秀兰。 户老人郭秀兰。
胡锦涛除夕赴甘肃慰问各族干部群众 ( 2007.2.16)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
2、生产力动力说: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列宁)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 社会的科学方法
尼德兰革命
温家宝到河北与工人共度五一劳动节2007.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读书笔记第三章主要讲的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分为三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构成。
第一小节首先讲了在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讲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思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有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其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第二小节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变更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第二节讲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第二节中首先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二、三节
1.唯意志论:历史是少数 “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 意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 过是盲目追随、愚昧无知 的“群氓”。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 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 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俄国民粹主义 者
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
人与动物——类本质——社会劳动 人的本质
人与人——群体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学关系
家庭关系
阶级关系
09单——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 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 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 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C 上是( )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 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 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即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 的最终决定力量。
数英雄人物的意识和作用,忽视群众的历史活动; (2)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多数人从事生产劳
动,少数人从事政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3)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统治的需要。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 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 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4.从同其他矛盾关系看,这两对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
5.从它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看,这两对矛盾构成了贯穿于人类社会 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形式
相互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 终决定力量。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945年,毛泽东在中 共七大上作报告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 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 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 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 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 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 力的。”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
奴隶 社会
性与曲折性
原始
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本节要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 1.定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 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三章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 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 资料问题。
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 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 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不同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 会显现出不同特点,从而体现了社会形 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的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 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 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 的决定意义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 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 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 的统一。
2.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唯物史观对“历史之谜”的破解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 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 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 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 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 系归结于由生产力决定并反作用于生 产力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 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由此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
非公经济面临十大问题
一是观念歧视依然存在; 二是市场准入限制多,政策不平等;
三是融资渠道窄,贷款困难;
四是企业实际税费较重; 五是企业权益不时遭受侵犯。 六是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 普遍。 七是素质亟待提高。
八是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
九是政府管理体制不顺。 十是口径不一,底数不清。
《非公经济36条》出台
思考题: 结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思考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的原因。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 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基本概念
劳动资料媒介
(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湖南文化现象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许霆案改判,实际上是对我们法治体系的健全完善和公民平等 社会的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经营报》 许霆案中暴露出相关立法滞后及法律依据断档现象,……中国 目前司法极其保守,需要这次有意识的觉醒和力量的崛起。 - -北京律师李方平 此案展示了公众舆论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的强大力 量,而司法表现出的对民意的尊重,无疑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中国证券报》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天宁寺立交桥夜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英雄史观面面观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 部历史可以改观”,“英雄之能事在 造时势而已”,“世界何者?豪杰而 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
梁启超
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 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 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 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胡适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 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它具有复杂的结构:
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 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
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内容: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 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的作用
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 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 ——马克思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 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内容 一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操作系 统,以及与其相连的动力传动系统; 二是控制系统,以及与此相连的 信息传递系统; 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不 属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 具。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 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 的发展形式与规律。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 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端正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 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 ,把利用与保护、开 发与培育、排污与治 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 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
森林惨遭毁灭
空气污染严重
世界性水源危机
臭氧层变薄
最突出 表现
能动性
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 阻碍、延缓社会历史发展 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 程度和时间各不相同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重点复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作用:①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作用: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作用: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③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二)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态,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人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马原》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逻辑结构: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贯穿这三节的主题就是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的发 展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历史观及其基 本问题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它以社会的总体
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世界观与历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源于整个物质世界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较复杂的。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社会分工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0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
系归根到底依赖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生产方式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历史 发展的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制定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4
1.社会意识的结构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不同,社会意识分为群体意识和
个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层次不同, 社会意识可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社会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 哲学、教育等 自然科学、语 言学、逻辑学、 数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一 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 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 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 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 延缓社会的发展。一般地说,最 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 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 适应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越高 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 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引起全球环境问 题的原因:既有自然方
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 技、政治、经济方面的 原因;既有历史影响的 积累,也有现实加剧的 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中国绿坛关注中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flv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宿命论
奴隶主 贵族是“神 ”用“金子 ”做的,具 有统治能力 ;农民和手 工业者是“ 神”用“铜 ”和“铁” 做的,只能 被人统治。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 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 不过是“宇宙精神”的 受托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 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第二,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从意识主体(现实的人)看:
有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之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实践经验和社会地位 的反映,形成个人独特的看法与思维形式:对各种自然、社 会现象的认识、对世界的发展潮流的认识、对未知世界的认 识、对自己的认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都不可避 免地要打上个人意识的烙印。 群体意识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认识,它不是个人意识的 简单汇集,而是人群集合体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反映。群体意 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民族意识,比如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 心、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知识是一种能够产生 高附加值的财富。据统计,
50年代有代表性的产品是钢铁, 50年代有代表性的产品是钢铁, 每公斤不到一元; 60年代有代表性的产品是汽车、 60年代有代表性的产品是汽车、 洗衣机、电冰箱,每公斤30至100元; 洗衣机、电冰箱,每公斤30至100元;
科学技术的特征 连续性
太 阳 系
射 电 望 远 镜
科学技术的特征
探索性——在于发现。 在于发现。 探索性 在于发现 创造性——在于突破。 在于突破。 创造性 在于突破 连续性——在于继承和发展。 在于继承和发展。 连续性 在于继承和发展
科技的生产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 现在, 70%至80%,其中, 到70%至80%,其中, 美国和日本的科技进步在工业发展中的贡献 率分别高达82% 97%。 82%和 率分别高达82%和97%。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 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 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资源、战略资源。
2、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探索性 连续性
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基础研究
发现新事实 创造新概念 提出新理论 揭示新规律
创造新工艺 寻找新方法 制造新产品
应用和开发研究
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科学技术的特征 创造性
科学技术的特征 探索性 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把 “未知” 变为“已知”, 未知” 变为“已知” 把理想变为现实。
四、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 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 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 行的变革, 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 或部分质变。 或部分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 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 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 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 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 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 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 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 这个原理否定了。” 这个原理否定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意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管理
在现代, 在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 的要素
(1)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占主要地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状况: 状况:是生产力的水平和生 生产力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 产力的性质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 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况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实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的规律
决定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 相互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铁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原始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第二节终稿
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政权;
太平天国起义则使满人掌握的军 权滑落到汉人手中,结束了满洲
贵族独霸政权的时代。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革命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 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 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 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 来了。‛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 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 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 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以李大钊为首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由 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 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LOG O
12体管G1班
社会历史的发展 动力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直接 动力,社会革命 是重要动力。 1、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 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 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
社会主 义社会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充分激 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0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人口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 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 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4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 动的反作用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
基本内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客观要求: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 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 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 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运动规律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 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合力作用
推动社会发展诸动力因素的层次性:
根源性动力与派生性动力 根本性动力与非根本性动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模型:
处于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动力因素相互交错,形成许多力的平行 四边形,并由此产生总的历史结果
思考题:
1.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 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 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是怎样的关系?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 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教学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 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注意: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革命是历史的火 车头。
——列宁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 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 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 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 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 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广义经
经
济结构
济
结
构
狭义经
济结构
生产 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或 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 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 结构
制度 设施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政治设施 法律设施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上本层的建动筑力
——江泽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 ×科技
科技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 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 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 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 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 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
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列宁的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 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 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 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决定力反作
量
定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
反 作
定
用
生产力
社会三层 次结构的 动态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 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 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 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 念。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 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
主观条件。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 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 伟大作用。
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 是历史的、变化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 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 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 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 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 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力量:
提高物质生产力各要素素质和水平 的重要力量
促进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 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 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 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 极大地推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 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 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 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 措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 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康
有
为
变
法
秋收起义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 会基本矛盾的主要 方式之一,是推动 社会发展特别是社 会形态更替的重要 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 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 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 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 这些矛盾的途径。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 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 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 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 变过程中。
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1.近代以来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它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 标志,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 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 物质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电力的发明为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