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36215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a.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自然界、人类的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有些声音比较悦耳,如鸟叫声;有些声音比较刺耳,比如汽车喇叭声。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作用)2、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
3、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4、我们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咙处,能感受到声音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
3、不断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玻璃罩里的电铃发出的声音会越来越轻。
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6、物体在振动时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7、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通过棉线传播。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鼓膜很薄,即使很轻微的声音,都会产生振动。
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都可以说明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3、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改变。
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b400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d.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
理
1. 科学实验方法
-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 实验要素: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2. 科学观察
- 观察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 观察要点: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结果。
- 观察记录方法:数量、形状、颜色、大小、质地、重量等。
3. 物体的性质和变化
- 物体的性质:颜色、形状、大小、硬度、重量、透明度等。
- 物体的变化:分解、合成、蒸发、溶解等。
4. 运动与力
- 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旋转运动等。
- 力:推力、拉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 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远距离作用等。
5. 水的常见形态和性质
- 水的常见形态:液体、固体、气体。
- 水的性质:透明、无色、可溶解、具有表面张力等。
6.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
- 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等。
- 植物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生长、结果、繁殖等。
7. 动物的特征和生长发育
- 动物的特征:体形、皮毛、体温、动作等。
- 动物的生长发育:出生、生长、发育、变幼、变老等。
以上为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a8de38bceb19e8b9f6ba38.png)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班级 姓名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3.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5.宇航员为什么学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答: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电子通讯设备。
6.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2.人的外耳就像--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5.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bc86319aeaad1f347933f17.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bdf868cf84b9d528ea7acd.png)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fb430c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5.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ef38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b.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知识
总结
第一单元:万物有声
- 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方式
- 了解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和原因
- 研究了声音的强弱、高低和长短
第二单元:风车的秘密
- 了解了风车的结构和原理
- 研究了风的产生和特点
- 探索了风对物体的影响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研究了水的存在形式和变化
- 了解了蒸发、凝固和溶解的过程及原理
- 探索了水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天空中的云
- 了解了云的形成和类型
- 研究了云的颜色和高度与天气的关系- 探索了云对天空的美化作用
第五单元:植物的种子
- 掌握了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 研究了种子的传播方式
- 了解了植物种子的生长过程
第六单元:动物的本领
- 了解了不同动物的特点和本领
- 研究了动物的行走和飞行方式
- 探索了动物的行为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七单元:玩水的乐趣
- 研究了水的特性和利用方式
- 了解了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探索了水的运动和游戏
第八单元:日常的测量
- 掌握了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研究了不同物体的测量技巧
- 了解了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九单元:地理生活
- 了解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 研究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索了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第十单元:健康与食物
- 掌握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 研究了不同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 了解了均衡饮食的概念和方法
以上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单元的知识总结。
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科学 -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 -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03009690c69ec3d4bb7557.png)
第一课时我们关心的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态。
因此在描述天气的时候还要标明日期。
○2描述天气:包括温度、降水量、云量、风向、风速等方面。
○3天气时常发生变化,并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第二课时天气日历○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天气现象:包括雨、雪、多云、晴等。
○3观察天气时,要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观察。
简单的天气符号第三课时温度与气温○1测量气温一般用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
○2适合测量气温的地点:室外阴凉通风处。
○3测量气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4温度计的使用注意:手拿玻璃管的上端;眼睛平视温度计液面;等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5气温一直变化,可以通过气温柱状图来观察温度变化。
第四课时风向和风速○1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有八个方位描述。
○2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哪里,就是什么风。
○3风速是指风每秒钟行进的距离。
○4风速有13个等级,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
○5在记录时,我们可以将风速简化为。
无风(0)、微风(1)、大风(2)。
第五课时降水量的测量○1常见的降水: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仪器,看得是高度。
○3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
○4一天的降水量是24小时的降水总量。
第六课时云的观测○1云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层云:高度最低,离地球表面最近。
通常是灰色的,当层云变厚就会形成雨层云,会出现毛毛雨、大雨等天气。
○4积云:比层云高,看上去像棉花堆。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当发展成为积雨云时,会有雷阵雨。
○5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它的高度最高,所以卷云是由微小冰晶组成。
它的出现通常也代表了晴朗天气。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b5e6f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0.png)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声音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6.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耳郭和外耳道;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内耳:耳蜗和前庭等。
7.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更多的声波,听到的声音更大。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的通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
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guan。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运动时呼吸会加快。
运动的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因此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要增加。
6.肺活量是人体尽力吸气后,尽力呼出气体的量,经常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有益健康。
7.根据食物的来源分类: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根据食物的生熟程度分类:生食和熟食。
8.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9.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土豆、馒头、面包等食物中都含有淀粉。
10.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涂抹后会留下油迹。
11.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f7b4ec5acfa1c7ab00cc48.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气1、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5、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7、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8、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9、天气特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10、(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12、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13、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
14、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
1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16、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17、风向可以用(北)、(南)、(西)、(东)、(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这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8、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进行多少米来计算的。
19、(风速仪)是测量风俗的仪器。
20、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
21、风速等级是由(风速仪)测定的。
22、我们的风速简化等级有:0 ——无风(旗子不动);1 ——微风(旗子微动);2 ——大风(旗子展开)。
23、(风向)和(风速)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2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26、降水量的等级表日降水量指的是4 24 小时内的降水量。
27、云可以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28、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0aef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0.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体与材料- 探究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特征- 观察和描绘物体的颜色、透明度、光泽等特征- 了解物体由材料构成,如金属、木材、纸张等- 探索物体的特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第二章:力与运动- 研究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等- 探索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等- 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了解重力和浮力对物体的作用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利用- 了解能源的概念和分类,如人力、风能、太阳能等- 探索各种能源的利用方式,如人力车、风车、太阳能电池等- 了解能源的节约和保护,如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第四章: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了解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和生命活动-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了解动植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 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如根、茎、叶等第五章:人体的组织与生活- 研究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如肌肉、骨骼、呼吸系统等- 探究人体的感觉器官和感觉的功能- 了解保护和健康人体的方法,如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惯第六章:物质的变化- 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索物质的溶解与不溶性- 观察和实验物质的燃烧现象- 了解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第七章:地球与环境保护-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如地球的层次和地壳的构成- 探究地球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如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第八章: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和原理第九章:科技改变生活- 了解科技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探索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研究科技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十章:神奇的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彩虹、雾、霜等- 探究大自然的美景和生物多样性- 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保护以上是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每章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研究有所帮助。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834e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0.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天空的变化-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或水汽达到饱和点时,水蒸气会凝结形成云朵。
- 晴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
- 多云天:天空有云朵,阳光不太明亮。
- 阴天:天空发灰,也叫“乌云密布”,经常下小雨或阴雨。
- 雨天: 天空下着雨,如细雨、大雨等等。
- 晴雨表:可以根据它来了解天气预报。
第二单元动物的种类和生活- 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有脊椎、有四肢。
- 脊椎动物的分类: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 哺乳动物的生活性:哺乳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哺乳动物会分泌乳汁哺育子女,一般是胎生,生下来就有毛发,有保护作用。
第三单元动物园的小动物- 动物园是一个以展出、饲养、研究动物为主要任务的公共园地。
- 动物园的分区:食肉区、食草区、水生区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鸟类:老鹰、鸵鸟、孔雀、企鹅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哺乳类动物:大熊猫、老虎、长颈鹿、大象等等。
- 动物园常见的爬行类动物:鳄鱼、蛇、乌龟等等。
第四单元植物的变化和运动- 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花、果。
- 植物向阳性:大部分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会向阳生长。
- 植物的都会运动:水蒸气和养分在植物茎叶间不断运动,这叫做“内涵运动”。
- 植物的对流运动:由光合作用引起,叶面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形成对流运动,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第五单元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尽的义务。
- 垃圾分类的种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
- 可回收物指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品,如纸张、塑料瓶等等。
-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油漆、废药品等等。
- 湿垃圾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垃圾,如剩菜剩饭、果皮等等。
- 干垃圾是指不能直接腐烂的垃圾,如塑料袋、旧衣服等等。
第六单元科学探究- 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和得出结论。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f613af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6d.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实验材料:橡皮筋、钢尺。
实验步骤:(1)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力揉搓橡皮筋,轻轻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是否发声,以及发声时的现象。
(2)轻轻拨动钢尺,使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拨动橡皮筋可以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可以观察到橡皮筋和钢尺在震动。
实验结论: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步骤:(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闹钟的声音。
(2)请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抓挠,比较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和不贴在桌子上时听到的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在将音叉浸入水中,听听音叉的声音。
实验现象:(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听不见闹钟的声音。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比不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清晰。
(3)将击打后的音叉触及水面,观察到水面有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材料:音叉、口杯、气球皮或薄橡胶、橡皮筋、细沙或碎纸屑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298882b4daa58da0114abd.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口然界的芦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岀的声音。
3.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肓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抽岀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而,水而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 气体传声的木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7.“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46b55ffab069dc502201c8.png)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1听听声音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液体>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4c755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e.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这些知
识点涵盖了该单元的重要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知识点一: 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研究自然现象、揭示自然
规律的方法和知识体系。
知识点二: 生活中的科学
科学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科学方法,我们能够解释
和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例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和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点三: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应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通过设计实验、
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来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知识点四: 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收集信息、发现规律和提出问题,为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依据。
知识点五: 衡量和测量
衡量和测量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使用科学工具和仪器,我们可以测量和记录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等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它们。
知识点六: 科学安全
科学实验和研究需要遵守一定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应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避免使用危险材料和工具。
以上是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介绍。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注意:本文档总字数为800字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在天气日历中,可以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通常情况下,一天里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一天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顶端相平,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还要在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温度的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天气预报中的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19.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如果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1.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
但是积云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2.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所以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不会下雨。
23.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4.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25、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26、科学家通过研究大气、云、风和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冰雹、雾等,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一些探测仪器和卫星技术能帮科学家更准确地观测天气。
27、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8、
简答
1、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答:①把温度计的拿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顶端相平,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2、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
答: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与云有关的谚语:
答:①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②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③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雷响
4、为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人们永远无法改变天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不对,天气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会改变。
但可以人工降雨
5、我们怎样制作一个风向标?
答:①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②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用胶带固定。
③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④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
6、如何制作雨量器?
答:①用一个高度在15厘米以上的厚底直筒玻璃杯子;
②以毫米为单位,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杯子的高度;
③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
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的中间;
④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有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则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则底部对齐;
⑤用粘贴刻度纸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
天气符号天气符号天气符号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
中雨大雨暴雨冰雹
雷阵雨雨夹雪小雪中雪
大雪雾霜冻沙尘暴
等级风速(米/秒)特征
0 0.0~0.2 平静:烟直上
1 0.3~1.5 轻风:烟能飘移,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2 1.6~3.
3 微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沙沙响,风向标能转动
3 3.4~5.
4 柔风:树叶、小树枝和旗被吹动
4 5.5~7.9 小风: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枝摇动
5 8.0~10.7 中风:小树轻摆
6 10.8~13.8 较大风:大树枝摇动,难以打伞
7 13.9~17.1 接近强风:整棵树摇,迎风走路不适
8 17.2~20.7 强风:树枝折断,难以迎风走路
9 20.8~24.4 大强风:对建筑物有损伤,瓦片吹落
10 24.5~28.4 风暴:树连根拔起,损坏性强
11 28.5~32.4 巨型风暴:大面积的损坏
12 32.5及以上飓风:内陆少见,暴力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