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他的“神威勇武”。“温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了他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了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以此来极力宣扬封建的“忠”“义”思想。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表现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斗争正统王道忠义战争
元末明初,由于话本小说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引起了一批与市民阶层有着较多联系的封建文人的注意,逐步加入到整理话本小说的行列中来。由于这些封建文人受过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对话本小说的加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脱胎换骨的、创造性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
《三国演义》的蓝本是《三国志平话》。从思想内容方面讲,平话首叙司马仲相断狱,让含冤屈死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刘邦创立的汉室江山,将全书置于“因果报应”的框架之中,平民观念非常明显。其他如“尊刘贬曹”所体现的是非观念,“桃园结义”对“义”的过分渲染,刘、关、张、诸葛亮出身卑贱而终成大业,以刘渊重兴汉朝结束的大团圆结局等等,显然都带有浓郁的平民观念和平民意识。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删除了司马仲相断狱,以“祭天地桃园结义”始,到“王俊计取石头城”终,这就把全书从“因果报应”的思想框架中拉出来。又改关、张、刘的出场顺序为刘、关、张,并且在介绍刘备时极力突出其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世,这就突出了全书的正统思想和传统的君臣之义。明末清初,毛氏父子假托“古本”再度进行加工整理。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吹捧,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此外,毛氏父子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使其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教导,有批判地阅读三国演义,把这部小说当做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一部思想材料。
一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首先,它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为攫取财产和权利而进行的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我们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在这种火烧眉睫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一面“火速将昭,令各处备御”;一面调兵遣将,向黄巾起义军反扑过来。原先相互争斗着的统治集团内部各政治派别和军事集团,在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共同目标上,又互
相勾结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当农民革命归于失败后,官僚豪强之间又重新进行混战。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候,以讨伐董卓为名义,先后割剧一方,混战互杀。从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之战后,决定了曹、刘、孙三国分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这些大小豪强、军阀正象鲁迅所描绘的:“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今天这几个集团聚集在一起,明天又破裂了;今天那几个集团势不两立地互相混战,明天又杯酒言欢了。作品中有关这种情况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利的再分配是在不断进行的。这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具有一定普遍性。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对认识剥削阶级的实质也有帮助。
其次,作品还描写了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第七十八回写孙权劝曹操做皇帝,就是一个例子。孙权这独霸一方的大豪强,是早在做皇帝梦的野心家。但当他杀了关羽,吴蜀联盟破裂,形势不利时,就遣使上书曹操,“伏望”曹操“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自己愿意“率群下纳士归降。”孙权这种做法是圈套,企图让曹操和刘备之间发生战争;同时,使拥汉派进一步反对曹操,这正是陷害曹操的一种手段。正如曹操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诸如此类的阴谋诡计,在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些也正是剥削阶级一贯使用的手法,他们不仅用来对付人民群众,而且也用来对付本阶级的政敌,这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对于我们了解剥削阶级的狡诈手段,识破他们的阴谋诡计,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第三,作品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掠夺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阶级斗争的事实和封建乱世中人民群众的苦难。如写董卓:“尝引军出城,行至阳城地方,时当三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之,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归。”再如写董卓西迁长安时,结果使洛阳化为一片焦土。董卓是这样,其它豪强、军阀也何尝不如此。“吾为天下计,何惜小民哉!”(第六回)一语最能说明他们共同的阶级立场,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二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人,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正如刘备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他初作安喜县尉,就“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受到了“焚香礼拜”的欢迎。他善于知人,对士能推心置腑,始终信任。例如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和刘备相对立的奸雄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正是鲜明的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其它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修而加以拢乱军心的死罪,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