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背颂重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背颂重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8首背颂重点1.《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的山月像半个车轮的秋月。

月光的影子映入平羌江上,月影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奔向三峡。

思念你却不能相见,只好去往渝州。

注释1.半轮秋:秋月形似半个车轮。

2.影:月光的影子。

3.发:出发。

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在江南遇见李龟年岐王府里经常见你演出,崔九家中多次听你唱歌。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遇见你。

注释1.李龟年:著名乐师。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3.落花时节:暮春,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行军途中思念长安故乡的家园勉强地想要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应该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风俗。

3.无人送酒:引典: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4.怜:可怜。

此为想念。

5.傍:靠近、接近。

背景:唐玄宗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长安被攻陷。

4.《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半夜在受降城内听到凄凉的笛声回乐峰前的沙地像雪一样,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笛声,一夜间,出征的将士都在遥望家乡。

注释1.芦管:笛子。

2.征人:戍边的将士。

3.尽:全。

5.《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文人)遇到秋天都悲叹(秋天)寂寞萧条。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东汉末·曹操)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辣、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表现了历史、文化、民族精神,还是美学、语言、思维等多方面的表达,拥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七年级上语文课外阅读中,老师通常会安排一些古诗词的阅读,以下是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的知识点。

第一、《渔家傲》《渔家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宫体诗,诗中通过对渔民的描写,展示了渔民的傲然与自豪,是一首情感生动、形象鲜明的诗篇。

第二、《清明》《清明》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祭祖、扫墓的情景,感叹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无奈,是一首意境深远、感人肺腑的诗篇。

第三、《静夜思》《静夜思》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心情的流露,深刻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一首极具古典气息的名篇。

第四、《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是唐代女诗人于秋的一首诗,诗人因为思念远在北地的亲人、朋友,而在夜雨中寄托思念之情,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古诗。

第五、《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自由不羁、追求真理的信念,是一首表达才情和思想的高峰之作。

第六、《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是现代著名作家徐志摩的一首蝉联多年名人堂诗歌,诗中描写了北戴河美丽的海滨和渔民的生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堪称古诗词中的一朵奇葩。

第七、《赤壁》《赤壁》是南朝诗人陶渊明的一篇竹枝词,描绘了三国时代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的激战场面,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第八、《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歌,描述了主人公李凭箜篌引发的悲剧故事,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世沧桑的关注。

以上八篇古诗词不但意境深远、艺术感染力强,而且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人文价值,值得七年级学生品读领悟。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美感。

在七年级上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词的知识点,下面就来一起回顾和总结一下。

一、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韵律、格律和意境创作而成。

古诗词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是四行的诗句。

二、古诗词鉴赏要素1. 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中的押韵和平仄的规律。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平仄相间;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平仄相间。

2. 格律:古诗词的格律是指诗句的字数和平仄的要求。

每种格律都有其独特的要求,如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四平两仄;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三平四仄。

3. 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古诗词通过婉约、豪放、遣词造句等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如山水田园、豪放辽阔、风花雪月等。

三、古诗词表达技巧1. 借景抒情:古诗词常常通过借景来抒发情感,使作品更具传神之美。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对比手法: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情感和意境,如明暗对比、冷热对比等。

3. 比喻与象征:古诗词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丰富意境,使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隐喻意义。

4. 排比与叠词:古诗词中的排比和叠词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作品更具美感和音韵之美。

四、古诗词鉴赏例析以下是几个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词例子,通过分析和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比山水和建筑物的高度,突出表达了追求上进、超越自我的意境。

2.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草原的生命力和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替代循环的触动。

通过对比火与风的作用,寄托了对希望和渴望的向往。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一、《秋词(其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峨眉山月歌》【诗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字词解释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二、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三、问题探究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深秋时节,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字词解释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正是:现在正值。

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七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语文上册的知识点众多,其中必背的部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景衬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篇短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唐代洛阳人。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这首小令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

这首曲的意象都很像一幅白描的中国水墨画,只有几种颜色,却体现出了秋天的宁静和萧瑟。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全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意蕴极其复杂而且可以让人产生不同联想的感怀。

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1.《观沧海》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次北固山下》4.《天净沙·秋思》5.《夜雨寄北》1.《观沧海》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诗歌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内容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篇11、观沧海曹操(抒发博大的胸襟和**天下的宏伟抱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把江南景物写得新鲜而极致,抒发了思乡之情)客**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表达对朋友关切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李商隐(表达了旅人深沉的离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泊秦淮杜牧(全诗以叙事带出议论,谴责了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士)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花。

8、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篇2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七上古诗知识梳理

七上古诗知识梳理

七上古诗知识梳理一、《观沧海》(曹操)1.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总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6.“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7.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杨花,子归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5.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6.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初中语文总复习资料(条理清晰)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

竦:通“耸”,高。

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

咏:歌吟。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1、《观沧海》曹操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次北固山下》王湾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知识点(一)《秋词》1.默写《秋词》这首诗。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答:这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中的“鹤”的?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要具备奋斗精神。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着有《樊川文集》。

【全文翻译】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重点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整体把握】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也没有固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了池塘。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下剪烛长谈,再追叙我在巴山的夜晚看雨时对你的思念。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情景交融)炼字:①“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②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尽显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衬托。

用想象(虚写)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巴山雨夜(实写)的孤寂,时空交错,突出思念、愁苦之深,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3.主旨:本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描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潼关清·谭嗣同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内容:通过写潼关城终日被云层围绕以及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炼字:①“簇”写出了“高云”数量多且密集,侧面表现了潼关城所处地势的高峻、险要。

②“秋”字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

通过写奔腾的大河在辽远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束缚,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束缚的豪情。

修辞:拟人,赋予河、山以人的情态。

描绘了河、山不屈服、桀骜不驯的性格。

借黄河入荒野、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桀骜不驯的态势,抒发了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学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知识点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对于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的要点。

1. 李白的《静夜思》《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诗作之一,描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给人以安静,平和的感觉,适合用来欣赏和朗读。

2. 杜甫的《登高》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局动荡和百姓疾苦的思考。

杜甫的这首诗以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广阔的山河和壮美的景色,给人以豪情和激昂的感觉。

3.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的钱塘江和周围景色,给人以和谐,宁静的感受。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细腻的描述和优美的词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以咏史抒情的作品而闻名。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描绘鹳雀楼的雄伟和高耸的景象为主旨。

此诗富有雄壮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5.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以词作见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家国的留恋之情。

此词以深情、哀怨的笔调,充分表达了苏轼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动荡的思考。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的要点,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词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并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知识点梳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
2.词语理解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3.白话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一诗中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