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说课稿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燃烧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燃烧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演示:设计有趣的燃烧和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习动机。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篝火晚会、烟花燃放等,让学生感受到燃烧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对燃烧原理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火可以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然而,他们可能对燃烧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燃烧简单地视为“着火”。在技能方面,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不能熟练运用灭火方法,对灭火原理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
1.对燃烧反应本质的理解。
2.灭火方法的正确选择及实际操作。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燃烧和灭火知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1)燃烧的概念、条件及特点。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反应的本质,即氧化反应。
(2)灭火方法的正确选择及实际操作。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1.介绍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讲解灭火的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介绍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燃烧产物的组成、灭火剂的种类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进行验证。
(三)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火灾现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燃烧与灭火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氧气的性质、可燃物的特点等,为学习燃烧与灭火打下基础;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吗?灭火的原理又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共同探究燃烧与灭火的规律;
2.针对火灾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让学生设计一个灭火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与灭火的条件和原理,让学生明确燃烧与灭火的基本规律;
3.启发式: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合作性: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竞赛、灭火装置设计等合作活动。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分享观点、经验和成果,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等。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对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了解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3.对一些特殊的燃烧和灭火现象难以理解,如化学灭火剂的原理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真实的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燃烧与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灭火方法的选取和运用。
(3)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煤炭等。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点火源是指能够引发燃烧的能源,如火柴、打火机、电火花等。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主要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是通过覆盖燃烧物体或使用灭火器等手段,阻止氧气与燃烧物体的接触,从而灭火。降低温度是通过向燃烧物体喷水或其他冷却剂,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隔离可燃物是将燃烧物体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开来,阻止火势的蔓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课题7.1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题 1《焚烧和灭火》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1、课标中的内容《焚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焚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焚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课对象剖析学生学习本课从前已经有了必定的化学知识累积,对焚烧的现象也有必定的认识,对学习特别是实验研究有较浓重的兴趣。
本课的要点是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经过研究、剖析总结得出。
三、教课方案思想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经过实验研究获取结论。
2、创建条件让学生亲身达成焚烧条件的研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认识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过活动与研究,学习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焚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祸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看法看问题;②经过认识焚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全部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能够使事物依据必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祸,造福人类;③经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安全意识。
五、教课的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课难点:(1)焚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行六、教课过程教学教课活动教课活动设计企图内环节时间容焚烧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经过创建情形使的导新课【创建情形】经过【观看】入PPT 课件展现 3 幅【思虑并与火相关的图片。
回答】略【教师指引】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妥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与关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与技能,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分子运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探究性实验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燃烧和灭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学生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强调燃烧和灭火的安全知识,教育学生关爱生命,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收获: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火灾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曾经遇到过火灾吗?是如何处理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的现象。
燃烧和灭火听评课
7.1《燃烧和灭火》听评课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讲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基于上述考虑,本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实施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教师应该充分的开放讲台,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选择,细致分析,不断整合,构建递进式知识体系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燃烧的条件。
2.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探究和展示交流初步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观看视频材料,列举出火灾自救的常见措施,并简单谈一谈防火防灾的意义。
评价任务:观看演示实验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方式:陈述演示实验现象问题提问填写评价标准表分组竞答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教学过程:课后作业:1.填写实验活动表现标准评价表2.查阅火灾自救、防火防灾的相关知识和意义,下节课做课堂交流。
3.用生活用品设计并制作简易灭火器。
附:10分)10分)1.能否根据给出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能否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活动,并善于与他人合作。
3.能否客观、准确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能否主动、流畅的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
5.能否体验到实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板书设计: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二、灭火的原理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听了孙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感受颇深。
这节课教学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和学生互动有条不紊。
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这也是化学教师要具备的先进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很独特,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充实,由一组不同的燃烧引出燃烧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
教师精心布设的学习情景,导入课程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化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设计学生活动,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意识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
“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燃烧与灭火》堂课注重化学概念的形成。
通过“火”这一生活情境,引出燃料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并串联起微粒观、元素守恒观等概念知识。
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学生将要发展的需要。
在学习方式上,把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问与答、学生总结、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实现由“教学方式”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小组讨论到教师评点、总结和新知识引入,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强调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这节课还特别注意了德育教育,注意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使这节课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这节课如果在教学评价中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应该觉得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了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公开课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燃烧和灭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却未必深入了解。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同时也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厨房烹饪、森林火灾等,让学生感受燃烧和灭火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实验情境,如烧杯燃烧实验、灭火器材使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燃烧和灭火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南阳中学田宝华今天,我们再一次欢聚博奥中学,再一次地分享各位教师精彩的课程。
本次化学作课题目是:?《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下面我将针对每位教师的精彩之处与大家分享。
1号教师的亮点:一、精彩的导入方式化学世界充满了神奇,教师借助魔术把学生带入了化学的神奇世界。
一个眼镜布,一杯酒精溶液,浸湿眼镜布,再点燃,之后眼镜布完好无损。
一切充满着神奇,但又都和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
二、严谨的教学模式教师针对“可燃物就一定燃烧吗?”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幻灯片出示了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给人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分析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分组实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三、教师的个人魅力每一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1号教师的魅力在于与学生的亲和力,他语言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达成良好的默契,一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就一个词----轻松。
教师的魅力还体现在课件的制作,板书的设计等。
2号教师的亮点:一、直观的教学方法针对燃烧的定义,教师采取直观教学,先观察图片,再概括总结。
学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给人以化学来源于生活,要学以致用,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又如可燃物的出现,四张图片通俗易懂,定义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大脑。
学生获取知识轻松自然。
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你想给学生一滴水,那么你就先要拥有一片海洋。
2号教师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的化学素养在这节课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试验,还有还原铁粉的燃烧试验,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学生也对本节课有一个立体的感知。
学以致用:教师在授完燃烧的条件之后,展示“智力角斗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2.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与灭火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他们总结燃烧与灭火的条件、方法和原理。然后,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建议。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燃烧与灭火原理的理解难度较大,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燃烧与灭火原理的理解难度,我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现象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突破难点。
2.对于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我将提前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并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我将重新设计教学方法,如增加课堂互动、课后辅导等,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将积极寻求同事和专家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些前置知识,如对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解,对物质性质的认知等。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有:对燃烧与灭火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细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灵活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但在本节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灭火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够熟练;
3.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安全事故;
4.对火灾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了解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他们对课堂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评估教学效果。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2.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5.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引发他们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问引导: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会燃烧得如此猛烈?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燃烧与灭火》评课稿
《燃烧与灭火》评课稿一、课例主题:第七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兴趣。
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
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
”他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他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他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主要研究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化学知识的应用阶段,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次巩固和拓展。主要知识点包括: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实验为基础,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能直观地展示燃烧和灭火的现象,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讲授则有助于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合作环节,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布置以下作业:首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个灭火方案,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最后,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燃烧和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为目标。板书将包括燃烧和灭火的概念、条件和原理等主要内容,以关键词和图示的形式呈现。布局上,我将采用分模块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并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标注,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捕捉重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燃烧与灭火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与灭火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燃烧与灭火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教学难点是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主动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实例,分析实例中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燃烧和灭火评课
燃烧和灭火评课第一篇:燃烧和灭火评课《燃烧与灭火》评课今天聆听了傅影的一节化学课《燃烧和灭火》,很有感触。
这堂课与生活十分贴切,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傅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障碍点和发展点。
知道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其次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化学本质,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
首先傅老师通过复习镁带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等旧的知识让学生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燃烧的概念。
再通过实验来完善燃烧的概念。
然后傅老师通过实验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我认为教学流程比较流畅,环节的设计上很连贯,层次也较分明。
如,在设计物质燃烧的条件时,通过学生设计试验,来验证物质可燃性的条件。
在推理探究灭火的原理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这个问题,学生答到了降温,隔绝氧气,能力稍强一点的认为还可以用剪刀剪去烛芯。
“铜片导热性能非常好,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给蜡烛降温呢?”用液态二氧化碳更好,既可以隔绝氧气,又可以降低温度,双管齐下不是更好么?”学生的思维会让这堂课有第二次高潮,应该为学生欢呼。
但是我觉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傅老师如果能采用鼓励、赞扬的方式评价学生,就更能给学生信心和鼓励,就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但总体上看这堂课是值得我学习的一堂课。
第二篇:燃烧和灭火评课稿评课稿高继秀10月16日上午听了同是化学组的梁慧颖老师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一课,这堂课与生活十分贴切,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梁慧颖老师通过实验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火灾逃生、灭火器使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场景,如火灾逃生、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器使用等,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燃烧和灭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了解和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燃烧和灭火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讲授新知
1.燃烧的条件:讲解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接触和达到着火点。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条件。
2.灭火的方法:介绍常见的灭火方法,如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
3.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如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则是通过消除这些条件来实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燃烧和灭火的案例,讨论该案例中应用的燃烧和灭火原理。
3.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一些评价题目,如“你们认为自己在燃烧和灭火方面的知识是否有所提高?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2.实验演示,直观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和灭火的条件、方法和原理。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条件比较
是否与氧气
接触
提供温度是否相同
物质是否相同
1至4组
物质是否可燃
1
2
5至9组
可能与温度有关
1
2
10至13组
可能与氧气有关
1
2
【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
【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书上的表7-1)
【提供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
下面请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才的猜想进行验证。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观看录像
各小组通过讨论后提出问题如:①燃烧需要哪些条件?②什么是燃烧?
③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④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
与教师共同讨论所提出问题,得到本节课的2个探究题目。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能主动地或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分组探究,形成共识,殊途同归,使学生了解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的设计很好,通过对比实验全面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实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小组
猜想与假设
讨论交流
得出原理
口答
学生活动
观看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
阅读交流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
设计方案
制作
练习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 可以隔绝空气
3、“吹”、‘’湿布”、 “扇” 、“浇
水” ——
可以降低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
学苑新报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 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以下。
(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之一)
学苑新报
学苑新报
让我们来进行本节 的知识竞赛吧!
学苑新报
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 括号内: (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
学苑新报
结论
木条是可燃 物;石头不 是可燃物。
可燃物燃烧 需要一定的 温度。
可燃物燃烧 需要氧气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 是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
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酒精 无烟煤
着火点 40
/℃
240 250~ 320~ 558 700~
手帕上水蒸发吸收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 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学苑新报
❖ AV
SEQ10.avi
学苑新报
学苑新报
想方设法来灭火
❖ 你能根据燃烧的条件推测一下灭火的原理吗? ❖ 请用你所学到的燃烧条件,并且利用桌面
上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点 燃了的蜡烛,写在你的学案上,看谁想出来的方 法最多,并分析哪种较方便、环保
联系生活中的化学:
生活中的许多物质燃烧时都可以体现燃烧所需 的条件,根据你对生活中的体验填写下表:
学苑新报
情景再现------生活中的化学 现象
情景1 分别点燃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 头,小木条燃烧;小石头不燃烧
情景2 情景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方案1)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一、课例主题: 第七章“燃烧和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
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
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 ,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 红磷没有燃烧), 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 红磷也燃烧起来了。
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
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 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
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 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
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 ”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 “向水中吹气。
”他一听,问题又来了: 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 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
来, 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
见此情景, 他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 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又有学生说;“老师, 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他说: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 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 向水中通入氧气, 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
学生们非常激动, 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 他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进而,他又提出问题: “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 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刚才的那位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 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 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
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
”他接着说: “好,请座下。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 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三、课例评析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
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
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
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这也使我感到: 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
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
的知识。
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
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
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