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三十六计战例分析
赤壁之战分析
![赤壁之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9a80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4.png)
赤壁之战分析九、参战部队及人员曹军:总指挥——曹操(丞相兼冀州牧);参谋长——荀攸(中军师);谋士——贾诩(太中大夫),程昱(奋武将军);将领——曹仁(行征南将军),曹洪(历锋将军),张辽(荡寇将军),张颌(平狄将军),夏侯惇(伏波将军),李典(捕虏将军),于禁(虎威将军),乐进(拆冲将军),徐晃(横野将军),许褚(校尉)。
孙军:总指挥——周瑜(左都督);副指挥——程普(右都督),鲁肃(赞军校尉);将领——黄盖(武锋中郞将),韩当(中郞将),周泰(别部司马),凌统(别部司马),董系(偏将军),吕蒙(平北都尉),徐盛(别部司马),甘宁(都尉)。
刘军:总指挥——刘备(领豫州牧、左将军);参谋长——诸葛亮(军师、中朗将);谋士——孙乾(从事中郞);将领——关羽(偏将军),张飞(中郞将),赵云(乐门将军)。
过军阀之间的激烈混战后,到建安元年(公元)时,全国已形成许多割据区域。
大体是: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占据汉中地区。
在以上这些割据势力中,当时势力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
八、赤壁之战董卓入洛后,曹操逃到陈留(河南开封一带),聚兵反抗,成为关东军的一部。
初平三年,他在济北(山东常青以南)诱降黄巾军三十万众,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又陆续收纳了一些豪强地主的地方武装。
建安元年,他把汉献帝迁到许县(河南许昌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之势;又屯粮纳谷,以储军资。
建安五年,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全歼袁军主力;又利用袁绍二子的矛盾攻占了袁氏的邺城,相继占领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统一了中原地区。
建安二年,又打败了乌桓。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三十六计”释义
![“三十六计”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1982354ff7ec4afe04a1df4f.png)
“三十六计”释义第一计,瞒天过海:这一计实际上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法,主要用于伪装自身的兵力集结,隐蔽攻击的时间,地点,以达到出其不意的目地。
第二计,围魏救赵:意思是指对于凶猛的敌人不能去硬拼,必须要避其的锋芒,必须要想方设法分散敌人,疲惫敌人,等敌人的气势削弱后再全力出击,一举取胜。
第三计,借刀杀人:就是讲如何运用第三方力量,从而达到打击敌人,保全好自己。
这是一种阴险的间接杀人法。
第四计,以逸待劳:此计的核心是要掌握主动权。
本意讲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和位臵,养精蓄锐以待时机,等敌人疲惫后再发动攻击。
当然,敌人不会那么傻,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等你去打。
所以,作为另一方,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做到让敌人劳心又劳神,进而促使敌人疲惫不堪再一举攻之,打他个措手不及。
第五计,趁火打劫:指当敌人遇到危难困境时,就要趁机出击,并获取胜利。
我个人认为趁火打劫是很不道德的行为,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
但是,在战争中是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所以在战争中,双方往往都会追求最大限度的胜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从此计的字意上不难理解“声言其东,其实击西”,促使敌人出现“乱萃”的结果。
因此,此计依然是造假伪装的计谋。
不过,现在的人都猴精,你要使其顺着你的步骤,进入你设计好的圈套,并不容易。
这当然就要看你引诱时的高明之举了。
第七计,无中生有: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中伤他人,捏造事实的贬义词。
当然,这个词对于那些头脑简单,容易轻信他人的人,可以说是可以能给他以致命的打击。
不是吗?那些被嫁祸的人,被陷害的人,现实生活中在你的,我的周围,无奈之下跳江的,跳楼的,可是大有人在,不乏其人哦。
真是人在世上走,不得不提防啊。
第八计,暗渡陈仓:此计与声东击西有相似之处。
只是在使用此计之前,一定要先用“明修栈道”作为铺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和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做到真正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后,再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便获胜。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e60d4a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3.png)
三国之战赤壁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与刘备和孙权联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战斗。
赤壁之战不仅决定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谋略的典范。
一、背景介绍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曹操企图统一南方,进一步扩大自身势力,于是率军北上。
而刘备和孙权深知曹操实力强大,他们平日里就有联合抗曹的紧密联系,决定联合对抗曹操。
二、战局初现1. 曹操的强大实力曹操集结了十几万人马,水陆军舰队配备齐全。
他决心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联军,进一步扩大北方势力范围。
2. 刘备孙权的困境面对曹操的强大军队,刘备和孙权联军的实力明显弱于对手。
他们需要制定合适的战略,才能在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火烧赤壁1. 孙刘联军的策略周瑜、刘备等军事统帅决定采取火攻的计策,利用江风和湿润的气候,在曹操的船队中纵火,制造混乱和火势蔓延。
2. 火攻的成功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火攻计划的成功实施。
周瑜指挥下的东吴舰队发动火攻,曹操军舰遭受了巨大损失。
混乱中,曹操部队的士气下降,形势对于刘备和孙权联军转为有利。
四、战局逆转1. 孙刘联军的联合进攻在火攻成功后,刘备和孙权联军坚决地发动了联合进攻。
两军合力,形成了曹操部队难以抵挡的攻势。
2. 曹操的溃败曹操部队受到联军的猛烈进攻,战局对于他们变得越发不利。
最终,曹操只得弃船,放弃战场,溃败而逃。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 切断了曹操南下的道路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顺利扩张南方势力,为刘备和孙权在南方继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2. 彰显了军事智慧和谋略赤壁之战充分展示了刘备、孙权和周瑜等人的军事智慧和谋略,他们灵活运用战术,战胜了实力强大的曹操。
3. 改变了政治格局赤壁之战使得曹操无法进一步统一南方,南北形成了明显对立,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六、结语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和谋略。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的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智谋与勇气的较量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的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智谋与勇气的较量](https://img.taocdn.com/s3/m/71e72839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6f.png)
三国演义之赤壁之战的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智谋与勇气的较量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壮观的战斗场面之一。
这场战役展现了魏国与蜀国、吴国之间智谋与勇气的较量,被誉为兵法智谋的经典案例之一。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魏军准备进攻荆州,他的部下程昱和贾诩提出了一个有关战略,只要摧毁敌军粮草,就能乘虚而入。
而刘备和孙权则意识到了曹军的举动,他们决定联手抵御曹军的入侵。
在战略智谋方面,刘备和孙权派遣周瑜负责指挥战斗。
周瑜深谙水战之道,他决定在长江上设置火攻。
他命令部下在江中浸泡草木,傍晚时分,利用晚风引燃这些浸泡过的草木,一夜之间掀起了火海,曹军大部分的战船都被火焰吞噬。
这一火攻战术出奇制胜,打乱了曹军的队形,给了刘备和孙权足够的时间准备反击。
而在勇气方面,刘备和孙权带领自己的军队以百倍的勇气冲锋陷阵。
刘备身先士卒,亲率精锐部队与曹军展开激战。
孙权也亲自率领蜀军与敌军展开厮杀。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赤壁一战推向了高潮。
在这场战役中,智谋和勇气相得益彰。
周瑜的火攻战术打破了曹军的阵势,打乱了曹军的节奏,给了刘备和孙权足够的机会来反击。
而刘备和孙权则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决心率领军队奋勇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不仅是一场关于智谋与勇气的较量,也是兵法战略的经典案例之一。
它向人们展示了智者的智慧和勇者的胆识,告诉我们在面对敌人时,智谋和勇气的结合才能取得胜利。
赤壁之战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有足够的智谋和计谋,阴谋诡计能够在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有坚定的勇气和信念,只有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总之,智谋与勇气的较量在历史上屡次上演,而赤壁之战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以其独特的战略智谋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示,并被后人广为传颂。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这样的智慧和勇气,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赤壁草船借箭之战具体解析
![赤壁草船借箭之战具体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e9355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4.png)
赤壁草船借箭之战具体解析赤壁草船借箭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发生在208年的三国时期,而这场战役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筹划的北伐。
这场战斗凭借其独特的策略和战术,成为了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战。
在此之前,刘备的蜀汉正准备对曹魏展开进攻,以削弱曹魏势力。
然而,曹魏主公曹操接到情报后,决定亲自率军前往讨伐蜀汉,这使得刘备陷入了困惑之中。
诸葛亮主动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战略,他利用自然的地理优势,将曹魏军引诱至赤壁附近的江面上。
在那里,他发现了曹魏舰队无法发挥出全力的机会。
于是,诸葛亮设计了一计,即草船借箭。
他派遣鲁肃前往与东吴联络,请求借用数十艘看似破旧的草船,以诱使曹军射箭。
他为了增加草船伪装的真实感,在草船上绑上了搭配的草人,并且洒布了许多稻草,使得草船看起来更加真实。
接下来,诸葛亮将大量的箭,通过伪装的草船取回,然后再将箭发还给东吴。
这一计谋绝妙之处在于,曹军疲惫之际发现草船并非真正的敌人,他们发现自己沉浸在诱惑之中,完全陷入了困境。
而在箭借之后,刘备与孙权联军为了进一步削弱曹军实力,双方决定与曹操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斗。
经过激烈的厮杀,曹军最终溃败,曹操亲自率领的一支部队也未能逃脱。
这次大战使得曹魏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也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赤壁草船借箭之战在历史上被誉为一场巧妙运筹帷幄的战役,它展现了诸葛亮出色的智谋和对敌情报的敏锐洞察力。
同时,这场战役也凸显了自然地理环境在军事中的重要性,地理优势为蜀吴联军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后退空间。
此外,这场战斗还凸显了战争中的人性因素。
通过利用虚拟的敌军舰队和草船伪装,与诱惑曹军射箭的计谋相结合,蜀吴联军成功地操纵了曹军的情绪和意志,使得曹军在判断和反应上出现了失误,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惨败。
赤壁草船借箭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成为了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的题材,启发了许多艺术家和文人,如文学巨匠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对这场战役进行了深入描绘和赞美。
三国演义第七回赤壁大战周瑜火烧连营
![三国演义第七回赤壁大战周瑜火烧连营](https://img.taocdn.com/s3/m/d9c118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8.png)
三国演义第七回赤壁大战周瑜火烧连营
在《三国演义》中,第七回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激烈场景,以及周瑜
火烧连营的计策。
本文将围绕这一情节展开,讲述周瑜的计谋以及大
战的经过和结果。
曹操与刘备及孙权三方势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在
这场战争中,周瑜凭借着他出色的智谋和军事指挥才能,为孙江阐提
供了一个致胜的策略。
首先,周瑜通过调兵遣将的方法,将自己的兵力分散到不同的阵地上。
他策划了“借刀杀人”的计谋,让曹操的部将徐盛忠诚投降,成为
了他挑拨离间的助手。
这一系列动作使曹操大军迷失了方向,他们不
知道应该对付哪个出现在眼前的敌军。
接着,周瑜派遣黄盖在江面上放火,火势熊熊燃烧,烧毁了曹操大
军的一百多艘战船,给曹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小乔的绝
世容貌吸引了曹操使臣曹休的目光,他们陷入了情感纠葛中,进一步
分散了曹军的注意力。
周瑜的计策让曹操大军陷入了混乱之中,此时正是孙刘联军发动总
攻的时机。
刘备与孙权麾下的将士们勇猛善战,浩浩荡荡地攻向曹军。
经过激烈的战斗,曹军节节败退,最终败给了以周瑜为主帅的联军。
赤壁大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它改变了三国时期势力对比,让孙刘联军顺利击败曹操的野心。
而周瑜作为历史上极富才智的
一位军事家,赢得了众人的赞赏和尊敬。
三国演义第七回赤壁大战周瑜火烧连营,周瑜在这场战役中展示了他的智谋和军事指挥才能。
他的计谋妙不可言,将曹军置于绝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赤壁大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瑜:火烧赤壁谋略
![周瑜:火烧赤壁谋略](https://img.taocdn.com/s3/m/578df5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png)
周瑜:火烧赤壁谋略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此役由周瑜指挥,采取火攻的战略,最终成功击败了曹军。
周瑜的火烧赤壁谋略被誉为兵法中的经典之作。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庞大的北方军队南下,企图消除南方的抵抗势力,统一中国。
而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军。
鉴于曹军的实力远远超过联军,周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因此,他独辟蹊径,采取了火攻的谋略。
周瑜首先派遣步卒夜袭曹营,散布假情报,让曹军误以为联军已经瓦解。
这一步棋打乱了曹军的军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接着,他指挥军队在长江上布下浮桥,吸引曹军前来攻打。
在浮桥上设下埋伏,等待着曹军的到来。
当曹军艨艟逼近时,周瑜下令放箭,引火燃烧浮桥。
瞬间,整个河面上冲起了滔天烈火,曹军陷入了火海之中。
纵火之后,周瑜下令派遣精锐部队奇袭曹军。
曹军失去了指挥,士气大挫,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火烧赤壁的战略之所以成功,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周瑜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了解到联军在实力上处于劣势。
因此,他需要通过采取不同寻常的战术来取得胜利。
其次,火烧赤壁之战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
位于长江之滨的赤壁成为联军火攻曹军的理想战场。
最后,周瑜出色地指挥了整个战斗过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火烧赤壁的战略不仅仅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火攻作为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手段,在后世的军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火烧赤壁也成为了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案例,被用来讲授军事战略的课程。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成为了江东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为孙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的成功不仅仅源于火攻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他正确地把握了时机,善于调配军队,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华。
总之,周瑜的火烧赤壁谋略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在赤壁之战中巧妙运用火攻,化解了联军实力不足的窘境,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后世的军事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赤壁之战火烧连营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火烧连营大败曹军](https://img.taocdn.com/s3/m/e41ede5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0.png)
赤壁之战火烧连营大败曹军赤壁之战:火烧连营,曹军大败赤壁之战,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结果,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火烧连营是这场战役中的一个关键时刻,也是曹军遭受惨败的重要原因。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的中国分裂为三国时期,东汉王朝早已衰落,诸侯割据,形成了东吴、蜀汉和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时,曹操统一北方,欲南征江南,把东吴和蜀汉两个势力剿灭,从而统一全国。
曹操派大将曹仁率领大军,准备进攻东吴。
而东吴的孙权派出了周瑜和刘备的刘备联军进行抵抗。
曹操率领的军队庞大且战斗经验丰富,他们强大的火器和装备成为了其万夫不当之勇。
然而,东吴联军却策划了一场独特的战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就是火烧连营的战术。
火烧连营战术的主要思想是在敌军的后方设法引起混乱和火灾,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的大将黄盖便精心筹划了这一战术。
他在一艘船上打着旗号,声称叛变投降,诱使曹军追击。
当曹军追到赤壁附近时,黄盖突然下令发动火攻,将曹军的船队点燃。
火攻一经发动,烈焰冲天,曹军陷入恐慌。
战船着火,这连绵不断的浓烟和烈焰,让曹军的视野被遮蔽,无法有效地组织反击。
在混乱和惊慌中,许多曹军士兵甚至在火海中溺亡。
同时,东吴联军利用水战的特点,及时出击,集中力量对付曹军。
这一战术的实施使得曹军损失惨重,许多将领被俘或阵亡,曹操只得溃败而逃。
火烧连营的成功不仅在于出人意料的战术,更在于取得了制海权和制空权。
火烧连营战胜利后,东吴联军顺利击败了曹军,使得曹操无法顺利南进,最终导致了曹魏的失败。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东吴提供了长期相对稳定的战略环境,也为历史上其他重要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战争史上的佳话,更是中国军事智慧的杰出体现。
历史上的人们通过研究这段战役,深刻认识到合理运用战术和战略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人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在面对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智谋胜利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智谋胜利](https://img.taocdn.com/s3/m/09154a6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智谋胜利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著名的智谋对决。
在这场战争中,曹操与刘备联军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然而最终,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使得刘备联军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从战前准备、战争过程以及胜利原因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智谋胜利的关键因素。
一、战前准备在赤壁之战前夕,联军的大将刘备和孙权通过外交手段,联合了吴、蜀两国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力量。
刘备和孙权在选择战场时的战略眼光极为精准,选择了赤壁一带的水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孙权的水战能力。
二、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两大阶段,分别是陆战和水战。
在陆战阶段,曹操率领的大军虽然占据优势,但因被刘备的火计所困,最终被孙刘联军所击败。
而在水战阶段,周瑜和诸葛亮利用南风,放出了艳阳天之战术,利用船只发起火攻,使得曹军的船只大量燃烧,士气大挫,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在这场关键的水战中,赤壁之战最终以联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三、胜利原因赤壁之战的胜利来自于联军的智谋和计策。
首先,诸葛亮的火计在陆战阶段让曹军陷入了混乱之中,无法顺利组织进攻。
其次,在水战阶段,周瑜和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地利和天时,通过火攻使得曹军船只损失惨重,从而迫使曹操只能选择败退。
此外,刘备联军的众志成城也是赤壁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刘备、孙权及其麾下将领相互协作,稳定了军心,对抗曹军的进攻。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胜利源自于联军的智谋和计谋。
联军准备充分,并选择了适宜的战场,使得自己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在战争过程中,诸葛亮和周瑜的计策、火攻等手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联军内部的团结和士气更是使得他们能够坚持到最后并获得了胜利。
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体现了刘备和孙权的智谋,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智慧的辉煌成果。
《赤壁之战》解析
![《赤壁之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5acfb0ba0d4a7302763af9.png)
龙源期刊网
《赤壁之战》解析
作者:徐丽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7年第15期
《赤壁之战》是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
赤壁之战周瑜一方能取胜,关键是他们知己知彼,采用了火攻的策略。
因此,在学习时,我们应着重了解火攻的过程。
在读课文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火攻分哪几步进行?每一步做了什么?”读完后,要抓住关键词句,用比较概括的语言,顺序地说一说火攻的全过程: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选择刮东南风的一天,船上装着芦苇,驶向曹营;③船接近曹营时,黄盖命人点着火,火船冲进曹营,曹营火光冲天;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
这样,把握住了文章重点,理清了层次,学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
此外,赤壁之战中周瑜一方能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天时”因素不可缺少。
文中反复提及的“东南风”,是实施火攻的关键条件。
学习时,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
那么,东南风与火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刮东南风时,船顺风行驶,速度很快,使曹操来不及防备,保证了火攻计策的顺利实施。
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
我们在学习时只有注意抓住重点,多读多想,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十六计借刀杀人故事
![三十六计借刀杀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e0a635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7.png)
三十六计——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已经确定,但是盟友却没有确定,正在观望,这个时候就要诱引盟友去消灭敌人。
这样就不需要亲自出力,一切按照《易经》中的“损”卦来类推演绎。
在兵法应用中,“借刀杀人”是指不用我方亲自动手,而是假借他人的手,以名正言顺的手段除掉对手,这个“他人”,可以是对手的上级,也可以是对手的敌人。
“借刀”有明借和暗借之分,还有诱借和强借之别,可以借人力,可以借财物,还可以借舆论或第三方势力。
所以,借刀杀人所使用的手法通常不露出蛛丝马迹,令对手猝不及防。
【出处】“借刀杀人”讲究借力打力,后发制人,谋略渊源来自《孙子》。
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他人去害人。
《孙子·作战篇》有言:“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大意是说,一国与敌人大打出手,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甚至军力耗尽、经济枯竭,另一国就会趁着这个危局起而进攻,那时纵有高明之士也难以挽回危局。
显然,“引友杀敌”或许从中得到启发:不给盟友坐观成败、收渔翁之利的机会。
“借刀杀人”之计,追求“引友杀敌”“借此力以毁敌”,这也深合《孙子·谋攻篇》所谓“伐交”之意。
所谓“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友,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友。
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
“引友”“借此力”,不正是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友吗?另外,《孙子·九变篇》有言:“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简言之,能够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侯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这段话,既蕴含“借刀杀人”之意,又有助于理解运用“借刀杀人”之计的前提,也是此计的思想火花之一:面对敌、友、我三方共存局面,要借(现实的或潜在的)盟友之刀去摧毁敌人,必须屈盟友以害、役盟友以业、趋盟友以利,否则盟友不会为你所用。
军事史上的决战之谋赤壁之战
![军事史上的决战之谋赤壁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2d5ee7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1.png)
军事史上的决战之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决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在策略和谋略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和分析,探讨军事史上的决战之谋。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联军对抗曹魏的一场战役。
曹军由督军曹操亲自指挥,拥有数量优势和强大的火船舰队,而蜀汉和东吴联军由刘备和孙权共同指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水战技巧。
这次战役是在赤壁一带的长江上展开的。
首先,赤壁之战的决战之谋体现在选择战场上。
刘备和孙权联军善于水战,而曹操的军队主要擅长陆战。
赤壁地势狭窄,曹军不能充分发挥其地面作战的优势,而蜀吴联军却可以依靠水战技巧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展拳脚。
因此,选择赤壁为战场使得联军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为他们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赤壁之战的决战之谋也体现在火攻战术的巧妙运用上。
在战前,刘备和孙权联军暗中埋伏了大量火药和火箭,当曹军在战役中展开攻势时,他们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火攻。
火焰在水上蔓延,曹军不仅受到了严重的伤亡,而且船只也被毁坏。
火攻战术的巧妙运用对于战局的逆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联军凭借火攻成功地打破了曹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从而取得了胜利。
再次,赤壁之战的决战之谋还体现在联军的军事统一上。
尽管刘备和孙权来自不同的势力,但在这场战役中,他们能够互相信任,合作无间。
他们共同制定了战略计划,协同作战,并且成功地以一体对抗了曹军。
这种军事统一的力量对于决战的胜利至关重要,也展示了统一指挥下的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在赤壁之战中,赤壁之战的决战之谋还体现在灵活运用资源和充分利用情报的能力上。
联军通过对曹军的情报收集和筹划,了解到曹军在长江一带的弱点。
联军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情报,将火攻战术与地势优势相结合,有效地消耗和困扰了曹军的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总结起来,赤壁之战是军事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决战,其决战之谋体现在多个方面。
联军的选择战场、火攻战术的巧妙运用、军事统一和资源利用、情报的运用等,都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https://img.taocdn.com/s3/m/38d86d1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8.png)
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吗?——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分析赤壁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此战一举确立了三国分立的形势,统一的步伐到此停止。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当时占据北方关东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和占据江东的孙权与占据荆州部分地区的刘备联军。
那么,在此次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历史上有不少的争论,本文根据历史的记载和一些分析、推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其实,对于孙刘联军的兵力,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论。
主要的争论是曹操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参加了本次战役?一. 战前双方态势曹操方面:北方的袁氏集团已经全部覆灭,东北亲袁氏的乌桓少数民族集团也在远征中遭到毁灭性打击,在北方唯一的危险仅剩下了关中地区的马腾、韩遂集团。
在南方则有东南的孙权、南面的刘表对曹操构成威胁。
西南的刘璋以及汉中的张鲁则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构成对曹操的直接威胁。
其中马腾集团在当时表面上仍是归顺的,对曹操威胁最大的是荆州的刘表集团。
由于得到了刘备的支持,其势力正逐步增强:在曹操进行官渡战役前,刘表消灭了归顺曹操的长沙太守张羡(领长沙、零陵、桂阳郡),占领了三郡;203年又派刘备向北进攻,击败过夏侯敦军。
因此曹操的当务之急就是消灭刘表集团。
自200年官渡战役胜利后,曹操又经过7年的征战,才依次消灭了袁谭、袁尚、袁熙和高干的残余部队,自己的实力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
刘表方面: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先是答应了袁绍南北夹击曹操的联盟要求,但又在官渡大战时保持中立。
而后又派兵攻打和偷袭曹军,结果是两头不落好。
总的来看,刘表满足于保住荆州的地盘,做一个地方割据军阀。
孙权方面:经过多年的经营,兼并了东南地区的各个小割据势力,已经稳固地占有了江东的大部地盘。
199年又击败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势力延伸到了长江的中游地区,最远已经占领了巴丘(湖南岳阳,由周瑜驻守)。
200年孙策去世,孙权以20岁的年纪接过了整个孙氏集团的领导权,经过数年的整顿,在208年再次击败了黄祖,重新占领了长江中游的南岸地区。
《赤壁之战》分析
![《赤壁之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536f1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e.png)
《赤壁之战》分析《赤壁之战》分析孙繁《赤壁之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对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比较熟悉,文字也并不难懂。
这些是教学本文的有利条件。
但文章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繁,矛盾叠出,学生乍读起来不易掌握。
这是我们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基本认识。
这篇文章是较长的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中,原则上要做到“长文短教”,要指导学生在弄懂字词语句的基础上,扣住内容,分析表现形式,才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在指导预习中,我们着重介绍了两点:1.《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及其特点。
着重指出,《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编写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历代君臣事迹的记述,为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鉴戒,以巩固其统治。
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立意深刻、剪裁得当、详略适宜的特点。
2.简要介绍赤壁之战的斗争形势。
着重指出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它是以曹操为一方,以孙权、刘备为另一方的战争;它是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为了争夺天下必然爆发的一场历史性的战争。
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先后镇压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袁术,杀吕布,灭袁绍,黄河流域基本上被他统一了,下一步就要吞并孙权、刘备的地盘了。
而孙权只有江东六郡,刘备寄寓荆州,只有精兵万余人,他们都远不如曹操的势力强大。
可是赤壁之战的结果,孙、刘以弱胜强,把当时的紧张形势扭转了过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
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从《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中就可以得到生动具体的回答。
这样介绍就能明确历史背景,造成悬念,激励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寻求正确答案的兴趣。
在指导预习,结合文字点拨弄懂全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列出文章的提纲,从而初步找出孙、刘之所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列出以下提纲: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正确前提;第二部分(第三—四段):确定孙、刘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共同认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第五—七段):执行联合抗曹的战略方针,这是以弱胜强的灵活战术。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61cb7af6cc7931b764ce159c.png)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汉语言文学 06(1)班白志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他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注重写智谋较量,在《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随处可见,使全书光彩夺目,令人难以释怀。
赤壁之战是小说中智谋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大战之前,三方进行着一场场奇智异谋的较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官渡之战平定北方以后,便挥师南征。
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荆州刘宗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实施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
联吴抗曹的目的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复兴汉室的根本大计。
一、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及具体实施1、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的战略依据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形成,正是豪族在混战中彼此吞灭到最后,再不能吞灭的结果”。
①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于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难让孙权占地理,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兴汉室”。
然而,刘备错过了夺权荆州的好机会。
曹操大兵压来,刘宗投降使刘备处境险恶,自身难保。
力取荆州,谈何容易,在这种形势下,联吴抗曹对刘备是十分有利的。
其实质是借吴抗曹,以坐收渔翁之利。
诸葛亮说的很明白:“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见!刘备集团的出现在于使魏、吴相拼、在魏吴力量的不断消耗过程中壮大自己。
此时的刘备兵不过万人,只有江夏弹丸之地,实力与东吴相差甚远,尽管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认为刘备胸怀大志,富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当时唯一可与自己相比的英雄,由于刘备力量较小,当时曹操还未真心把刘备放在眼里,江南六郡才是他心上的一块心病,魏吴蜀三方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分作三个不同的等级。
对刘备来说,要想恢复汉室,首先要均衡三方实力,要实现这如意算盘,问题关键在于孙权会不会抗曹,如果孙权投降曹操,那么刘备的处境将更险恶。
赤壁之战中的智谋
![赤壁之战中的智谋](https://img.taocdn.com/s3/m/49482cac1a37f111f1855b3c.png)
题目: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战争纵贯全书,其中赤壁之战是小说战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赤壁之战是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战争的过程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注重于智谋的较量,战争的结局基本上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作者对这一战争过程的描写,既惊险又生动,使人目睹了由设谋到结束的战争全过程。
小说在战争描写中智谋的描写尤为突出,而且非常详细如草船借箭,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计计精彩纷呈,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的聪明军事才能,这四计也是把曹操推向失败的原因。
本文通过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及具体实施,及这四计的描写,进一步探析赤壁之战中的智谋,以及曹操在三方的智谋较量中骄矜失策败于赤壁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它启示人们:智术对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有着重要作用。
赤壁之在战争的描写中揭示真理,在智谋的较量中决定成败。
既对今天现代化战争又参考价值,又对我们处理其他日常事务有启发意义,小说中的智谋描写把赤壁之战的艺术描写推向高峰。
研究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能提升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又能够深刻的解读文学名著。
论赤壁之战中的智谋描写06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他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注重写智谋较量,在《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随处可见,使全书光彩夺目,令人难以释怀。
赤壁之战是小说中智谋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大战之前,三方进行着一场场奇智异谋的较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官渡之战平定北方以后,便挥师南征。
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荆州刘宗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实施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
联吴抗曹的目的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复兴汉室的根本大计。
一、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及具体实施1、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的战略依据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形成,正是豪族在混战中彼此吞灭到最后,再不能吞灭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4.赤壁之战的过程相当诡异。先是孙刘联军放火,然后曹 操自己也放火,一把火一了百了。火再大,要烧光一支 训练有素的部队,还是牵强了点。当年曹操在濮阳战吕 布也被烧过,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而且火 起,孙刘联军要攻上来,也不容易。曹操没必要急着自 己也放火断孙刘联军的追兵,如果说他在后面放火烧水 寨的荆州兵,不让他们逃脱,那倒是效果奇佳。前面是 东吴的火,后面是曹操的火,中间的荆州降兵只能往 12月的江水里跳了。同时,也只有是杂兵,才那么快 就被打散打没。 5.赤壁之战,曹操根本没动过自己带来的北方兵,死的全 是荆州降兵。 so:老曹高明的借用了孙刘的手,完成了对荆州本土势力 的夹击,不可谓老奸巨滑之典范。这样的老曹,才像我 们熟知的那个乱世奸雄。
9
• 周瑜夜观曹军水寨,进退得宜, 操练得法,心中惊惧,正愁无 办法破曹军。却说曹操这边也 着急想破孙权大营,于是,蒋 干毛遂自荐去招降周瑜。次日, 周瑜的救命稻草——蒋干来了, 于是办个“群英会”,这蒋干 招降不成,半夜偷了一封周瑜 准备好的“信”。次日,蔡瑁, 张允被杀。 • 周瑜巧用借刀杀人,除去蔡瑁、 张允,令曹操后悔莫及。
10
庞士元献
• 为了让曹操的行动失败,同时 配合周瑜的火攻,就向曹操建 议把所有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 使船的稳度增大。曹操很高兴, 就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并把这 些船称为“连环战船”。结果,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船遭受 火攻,因东南风助长火势,加 上铁索传热,结果没多久,曹 操的舰队就全军覆没。因在此 战中,庞统的计谋起了关键作 用,所以庞统名声大振。 • 但是历史上的庞统并没有参加 赤壁之战。
5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操此时根本没有发动赤壁之战的必要。那么, 为什么他会在稳守荆州2个月后,莫名其妙的 顺江东下,还写信孙权说什么83万大军与将军 会猎,挑起赤壁之战? 我猜测,这就是曹操的借刀杀人。目标就是削 弱荆州本土势力,以方便他占领荆州。 首先,10万荆州兵,数目很大,战力却有限。 曹操先做了一次筛选,把其中能用的,划给可 以信任的降将文聘,用来守江夏。 然后,发动一次必败之战,把不能为已所用的 荆州兵,一次性处理掉。也就是所谓的借刀杀 人。当年曹操杀袁绍降兵的事,影响极其恶劣, 曹操也深切体会到了其中的不妥,因此他不能 再这么直接简单的处理荆州兵。那么孙刘联军 就是曹操最好的帮手了,借他们之手,除掉这 些荆州世家大族的爪牙,自然再好不过。
11
周瑜黄盖合演
• 赤壁大战之前,周瑜苦思破曹之计。一日深 夜,老将黄盖来到帐中,商议破曹以火攻为 好。周瑜说:"我也这样想,所以才留下假投 降的蔡氏兄弟,只是无人去曹营诈降。"黄盖 自告奋勇,甘愿领此重任。当夜二人定下"苦 肉计"。第二天,周瑜传各路将军帐下议事, 命大将们各领三个月粮草,准备抗敌。黄盖 反对说:"不用三个月,如果这个月能破敌就 破,不能破敌,早点投降!"周瑜听后大怒道: "我奉命督军破敌,你敢动摇军心,推出去斩 了。"黄盖骄傲地说:"我是东吴三世重臣, 南征北伐时,你还不知在哪呢?"在场的将领 们跪下替黄盖求情。周瑜狠狠地说:"看在众 将面上,饶你不死,打一百军棍!"武士们把 黄盖推倒在地,没打到五十下,已皮开肉绽, 鲜血直流,几次晕死过去。黄盖的好友阚泽, 根据周瑜的安排,带着黄盖早已写好的投降 书前去诈降。不久,曹操又接到蔡氏兄弟的 密信,说只要见到插有青牙旗的船只就是黄 盖来投降了。结果在赤壁一战中,黄盖引火 船冲入曹营,大江之上一片通红,把曹操用 铁链连起来的几千条战船烧成灰烬。 但是苦肉计是周瑜出的,不是黄盖。
14
15
2
•曹操集团 20万(号 称80万)
• 孙刘联盟5万
3
• 10万多刘表荆州降军 • 步兵王牌5万多,骑兵 9万多。
4
1 赤壁之战,我猜测是曹孟德的一次大型借刀杀人 行动。孙刘联军为老曹解决了荆州兵,老曹把荆 州几个不值钱的小郡打发给孙刘作为犒赏。 老曹出兵的目的,是征讨刘表。结果7月发兵,8 月刘表就挂了。刘琮率众投降,曹操的目的此时 已经达到。他只需要让部队进驻荆州几个军事要 地,就OK了。事实上曹操也完全遵从着贾栩的建 议,稳固荆州,江东可不战而定。事实上曹操也 是忙着占江陵而不追刘备,并在荆州进行战后收 编工作,并没有急着顺江东下。 烈火张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13
• • •
•
•
•
•
三十六计在现实社会很有借鉴意义。它所蕴含着我们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事情的道理,指导我们怎样做,怎样做得更 好。这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更是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 如第一计大海捞针,和朋友相处时要热情又谨慎,经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考量。 当双方的奉献与回报达到平衡时,就是最愉快的时候,也是获得最大利益的时候,只要有心广结善缘,随时随地都 可以交朋友、。真正的友情在於执著的寻觅,也在於慷慨的奉献,了解对方是谁,并且告诉他你是谁,友谊之门自 然开启。又如,第3计知己知彼,无论在古代还在现在都是频繁出现。只有真正彼此了解、信任的才能算得上是知 己。 依照对方会不会与你商量私人问题,去判断他是不是信任你。 对待内向的朋友就得迎合他的心理。 和外向的 人交往,则不要带著沮丧的神情,不可迟疑不决,支支吾吾;谈话也要乾脆、避免唠叨,在拓展人际关系上,那些 内心善良、学识丰富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 再如,第16计化敌为友。要避免树敌,首先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绝不指责别人, 而对於他人明显的谬误, 也最好不要直接纠正,一个人不论多麼坚强、能干、有成就,仍要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价值 和重要性,友情是需要照顾的,我们要重视和善於交际, 也包括重视和善於重修旧好和化敌为友,要想精神愉快, 就要心理独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很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能求个心安也无妨。 最后如,第36计气定若闲。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关键,失意与不满,怨恨与烦恼的罪魁祸首就是 过高的期望。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 个性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由自己决定的,一个人的情绪与精 神的活力,都会因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我们把精力花在驱除不愉快的心情上,便不会有精力剩下来应付生 活本身的需要。 据材料表面,《三十六计》是一个流传性读本,它集兵家谋略之精华,是谋略家、策划家学的渊源之一。全书 共有36计策,记载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36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策划经典案例。它的运用领域非 常广泛,在政治、军事、外交、商贸、企业经营、人际关系、个人生活等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 三十六计很多时候还可以用于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把握时间,出奇制胜达到理想的目的。以逸待劳更是教会我 们如何把喔时间的机会哦,抓住自然规律办事。
赤壁之战背景简介
•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 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 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 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 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 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 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 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 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7
2. 曹操在荆州停留了2个月,才发动了赤壁之 战。这2个月,曹操当然是按照贾栩的建议 在整顿荆州了。按理曹操要完全真正的占 领荆州,2个月时间是不够的。也就是说, 他没有完成在荆州的统治就急切出兵,这 是一个矛盾的做法。除非,老曹此时的目 标,已经从完全占领荆州,转变为只占领 几处要地。而他最好要的结果,是自己独 吞荆州这块肥肉,吞不下的,毁掉也不能 便宜了其他人。 3. 曹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他不可能不知道 赤壁之战是必败之战。有人总结了很多曹 操在赤壁之战中犯的兵家大忌,这些是事 实,但是如果说是曹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那这么多错误的同时涌现,看起来更像是 曹操故意在装白痴故意犯错。
•
12
第1计、大海捞针;第2计、一见钟情 ;第3计、知己知彼; 第4计、 鹤立鸡群;第5计、甘当配角;第6计、投其所好; 第7计、甜言蜜语; 第8计、见缝插针; 第9计、温文尔雅; 第10计、妙语生花; 第11 计、忠言顺耳; 第12计、避免争辩;第13计、沉默是金;第1 4计、守口如瓶;第15计、游刃有余;第16计、化敌为友;第17计、 和而不流;第18计、宁缺勿滥;第19计、水涨船高;第20计、高朋 满座;第21计、酒宴应酬;第22计、深藏若虚;第23计、夹紧尾巴 第24计、火眼金睛;第25计、闻一知十;第26计、一笑千金;第2 7计、慷慨做人;第28计、保持联系;第29计、巧用道具;第30计、 不卑不亢;第31计、以诈取诚;第32计、心有灵犀;第33计、唯命 是从;第34计、避实就虚;第35计、棉里藏针;第36计、气定若闲
6
1.荆州本土的世家大族,对曹操来说是一种 潜在威胁。曹操的出身不怎么好,是宦 官之后。同时他唯才是举的做法,对士 族的利益也是一种伤害。因此荆州的世 家大族,刚开始或许会受制于曹操强大 的压迫力还选择投降,但是他们对曹操 未必是真心投降的。并且他们没有经过 战争直接投降,本身的实力没有一点损 伤。一旦他日曹操放松警惕,他们对曹 操的不满,很可能就会引发叛乱。10万 部队,如果在曹操对外作战的时候背后 捅那么一刀,恐怕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