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合集下载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大豆类制品虽是目前饲料最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可致使乳猪过敏性腹泻导致死亡等。

本期为大家讲解乳猪料教槽中的隐形杀手——抗营养因子。

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我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的统称。

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单宁酸、霉菌毒素等。

它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乳猪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在饲料中的作用主要作为蛋白饲料,为猪提供所需的蛋白质,但他们都含有限制他们在日粮中应用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抗营养作用。

建议:乳猪料添加的豆粕用量不要超过15%。

2.抗营养因子对乳猪有哪些危害?猪的饲喂从教槽料转为乳猪料后,如果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下降,则会处于饥饿状态,出现采食量降低,生长停滞、腹泻增加的情况,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提高动物采食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但是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饲料风味,抗营养因子,饲料变质,饲料成分,饲料加工不合理等。

饲料适口性差,猪食欲明显下降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的危害性:抗营养因子几个典型代表是单宁酸、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植物凝集素。

这些抗营养因子会产生不良口感, 使乳猪喜食性降低,另一方面能与乳猪体内的消化酶、营养物质结合, 分泌刺激性物质, 使蛋白质消化受阻。

过多的抗营养因子,使饲料的营养价值降低,乳猪消化困难,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乳猪的生长甚至性命。

建议:处理好教槽料与高档乳猪料的衔接问题,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消除过多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作用机制及加工处理方法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和作用机制及加工处理方法

糖 苷 。致 甲状 腺肿物 主要影 响动物 甲状 腺形态 , 是导
致 甲状腺肿大 的主要 物质 。 大豆 中同时存在硫代 葡萄
当大 豆经粉碎 浸泡等方式 处 罗敏 , 重庆市畜牧科 学院, 畜牧 师 ,0 4 0 重庆 市荣昌县 糖苷 和硫代葡 萄糖苷 酶 , 426 ,
昌州中段 7 0号重庆 市畜牧科学院孵化楼 5 一 。 7 F 3
括胰蛋 白酶抑制剂 以及大豆抗 原蛋 白等 ) 限制 了其在 的研究 表 明 , 该抑 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也 耐 酸和碱 , 关 于其对 热 而
幼龄动物 ( 断奶仔猪 、 犊牛 ) 和水生动物 上 的应 用 。随 的敏感 性研究存 在差异 。可 以肯定 的是相对于 K n z u i t 着科学技术 和加工工 艺 的发展 , 近年新 出现一种 去皮 抑制剂 , 耐热性 能更 强 。K od h( 8)指 出 , 人 rgal 9 12 1 [ 1 人食
维生 素 因子 ( 脂肪 氧化 酶 )非淀 粉多糖 ( S )皂 甙 、 最 初 是 由 Le e 和 Pl nc 离 的 ,后 来 C tm 、 NP、 i r n a a sh分 l as — i 低聚糖 、 酸等 。最主要 的是胰 蛋 白酶抑制 剂 ( I和 p o s Mee 等用 等 电点 聚焦 法明确 ,大豆血球 凝 植 T) ol 和 a yr
膨 化 的豆粕 , 豆粕进行 去 皮膨化 加 工 , 对 降低 和减 少 大 豆后 , 胃液 中 K I 在 T 即被 失活 , B I 能保 持 其 而 B却 抗 营养 因子 的水平 , 高其营 养价值 , 膨化 、 提 如 去皮 等 活力 。 于 K I B I 热敏感性 的不 同以及对 胃蛋 关 T 和 B对
罗敏 等 : 豆粕中的抗营养 因子和作 用机制及加工处理方 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畜禽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畜禽饲料中的利用水平。

因此,人们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钝化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并对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综述,为发酵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酵豆粕,大豆抗营养因子,钝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疯牛病危机之后,引发了人们对畜禽饲料中动物来源蛋白质安全性的担忧,世界各国纷纷禁止动物源蛋白质在饲料中使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高质量植物蛋白的需求量。

这意味着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和大豆蛋白制品必将在今后的畜禽饲料配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豆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限制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

因此,通过育种、加工和营养等手段来降低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一直是营养学家们工作的重点。

豆粕是大豆经浸提或预压浸提制油工艺的副产物,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畜禽蛋白质饲料原料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大豆榨油过程中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但生产中对热处理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加热不足不能完全灭活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有可能因发生美拉德反应而降低养分的可利用率,使得豆粕的营养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Helena等,2003),与传统的豆粕相比,发酵豆粕在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有效性和抗营养因子去除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发酵豆粕是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游离氨基酸和UGF(未知生长因子)等物质,同时能消减抗营养因子的一些作用,使其易被幼龄动物消化吸收。

因此,发酵豆粕作为功能性饲料蛋白质而受到广泛关注。

大量的研究将发酵大豆蛋白和豆粕对于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Cho等,2007),表明发酵过程中的酶解作用使发酵豆粕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小肽(Hong等,2004)以及降低了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Reddy和Pierson,1994)。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哪些变化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哪些变化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哪些变化豆粕和鱼粉是重要的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饲料来源。

我国作为养殖大国,酵素饲料稀缺胺基酸问题日益严峻。

2021年大豆进口量比2021年提高14.4%。

近年来,随着发酵技术的不断深入,发现豆粕经发酵后不仅可以发酵提高其蛋白质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改善其适口性,提高其他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等。

因此,本文就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以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豆粕发酵后抗营养因子发生焦炭哪些差异1.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抗营养因子(ANF)是植物种子新陈代谢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抗营养作用见表1。

由表1可知,焦炭虽然营养价值丰富,但含有较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非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植酸、低聚糖等)和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抗原蛋白、脲酶等),有着不同的营养因子具有不同的强效营养作用。

2.发酵处理豆粕后抗营养因子的处理事件变化豆粕中抗因子营养成分因子的消除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发酵方法。

前3种方法都存在一定很强的缺点如成本高、破坏营养物质、周期长、难以推广等。

微生物发酵豆粕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对豆粕进行发酵处理,经过相应的干燥、粉碎等制成产品。

发酵豆粕核酸后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六义2。

由表2可知,发酵能降低部分或者全都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同时还能够降低蛋白质含量,改善适口性等。

不同菌种发酵产生的效果不同,应筛选熔点合适的单一菌种发酵降低某一种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然后通过多菌种联合压榨,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多菌种发酵时菌种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以降低豆粕中全部抗营养因子的含量。

3.发酵豆粕在工业生产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拿来发酵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发酵豆粕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安全性,而且具有提高畜牧生产性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3.1家畜Wang等用乳酸菌焦炭发酵豆粕饲喂仔猪,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提高了巴氏的生长性能,并提升肠黏膜的绒毛高度不断提高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肠道中乳酸菌数,提高了大肠杆菌数,是仔猪优质蛋白质来源。

豆粕概述

豆粕概述

豆粕概述豆粕是大豆经提取油后的副产品,各类油粕中用途最广的一种。

豆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饲养业与饲料加工业,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生猪的饲养。

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可将豆粕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压榨取油后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到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产品。

豆粕一般加工流程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加温并调整水分含量→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分→加溶剂喷淋以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去皮豆粕是先去皮后浸提)。

1.豆粕的分类及区别饲料用大豆粕(GB/T19541-2004)将豆粕分为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两种,具体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带皮大豆粕去皮大豆粕项目一级二级一级二级水分/(%) ≤12.0≤13.0≤12.0≤13.0粗蛋白质/(%) ≥44.0≥42.0≥48.0≥46.0粗纤维/(%) ≤7.0≤3.5≤4.5粗灰分/(%) ≤7.0≤7.0尿素酶活性(以氨态氮计)/[mg/min·g] ≤0.3≤0.3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70.0≥70.0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三项指标均以88%或者87%干物质为基础计算与普通豆粕相比,去皮豆粕是采用先去皮后浸提的加工工艺生产而成;加工中分离出的豆皮约占大豆重量的8%,占大豆体积的10%。

由于豆皮的主要组分是细胞壁或植物纤维素,很难被猪、鸡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因此去皮豆粕具有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氨基酸消化利用率高的优点。

除此之外,去皮豆粕最主要的优势还在于其本身含有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从而在配方中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玉米,并减少价格昂贵的油脂用量。

除了营养素含量的差异外,畜禽对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的利用率也有所不同。

康玉凡等(2003)用玉米淀粉-豆粕型半纯合日粮对生长猪的研究表明,去皮豆粕和普通豆粕的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93.01%和91.62%。

酶解豆粕工艺

酶解豆粕工艺

酶解豆粕工艺豆粕是从大豆中提取油后,所剩下的残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

然而,豆粕中存在着一些抗营养因素,如非淀粉多糖、抗营养物质和酚类等,这些物质会影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降低其利用率。

为了提高豆粕的蛋白质利用率,酶解豆粕工艺应运而生。

酶解豆粕是利用特定的酶将豆粕中的非淀粉多糖、抗营养物质和酚类等分解为可消化的低聚糖、多肽和单体,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酶解豆粕工艺。

选取适合的酶种和酶解条件。

常用的酶种有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等。

在选择酶种时,需要考虑豆粕中所含的抗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酶的适应性和效果。

酶解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酶解时间等。

一般来说,温度在50-60摄氏度,pH值在6-7之间,酶解时间在1-3小时较为适宜。

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破坏豆粕中的细胞壁结构,增加酶的接触面积和酶解效果。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高温蒸煮、碱处理和酸处理等。

高温蒸煮可以通过破坏细胞壁的蛋白质和多糖,使酶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

碱处理和酸处理可以通过改变豆粕中的pH 值,使细胞壁松弛,有利于酶解。

然后,进行酶解反应。

酶解反应可以采用批量方式或连续方式进行。

批量方式适用于小规模试验和生产,而连续方式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在酶解反应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 值和酶解时间等参数,以及酶的用量。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pH 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酶的稳定性和效果。

进行酶解产物的处理和利用。

酶解产物中的低聚糖、多肽和单体可以作为预混料或添加剂,用于改善动物饲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此外,酶解豆粕还可以提高豆粕的水解率,降低粪便氨氮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酶解豆粕工艺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豆粕的蛋白质利用率,减少养殖业对大豆的需求,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酶解豆粕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酶解豆粕工艺是一种有效的豆粕处理方法,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改善饲料品质,降低饲料成本,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

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一、玉米-豆粕型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1.非淀粉多糖(NSP)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

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由于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壁包被,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微纤维,埋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连续链状结构中,形成稳定坚固而且极其复杂的细胞外壳。

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

因此,植物细胞壁阻止了消化酶与其包裹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退化淀粉玉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在高温制粒时易糊化,而且部分糊化淀粉在冷却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聚合,形成和蛋白质、纤维交联在一起的“退化淀粉”。

退化淀粉抵抗消化酶的消化,未经消化就转移到后肠道中,使玉米淀粉回肠消化率降低。

添加支链淀粉酶,降解“退化淀粉”,可使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几乎提高15%,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和消除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和消除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和消除10动物丁颖班-201030710318-苏晓娜摘要:抗营养因子是存在于饲料中,阻碍饲料营养成分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导致动物体病变,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的物质。

因此在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中,要采取各种脱毒和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现有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

为深入了解饲料抗营养因子消除方法,文章对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种类、抗营养作用机理及其消除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 作用机理; 消除方法饲料抗营养因子(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FN)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饲料抗营养因子是饲料本身所固有的成分,可以破坏或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饲料利用率,影响畜禽的生长性能及产品品质。

生产实践证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甚至使畜禽中毒死亡,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但此类物质是植物进化的结果,可以保持植物自身免受霉菌、细菌、病毒、昆虫和鸟类及野生草食兽的侵害和采食,从而保证这些物种在自然界繁衍生息,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农药”。

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对饲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饲料的供给却日趋紧张。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现有饲料的利用率,在配合饲料生产工艺中,要采取各种脱毒和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现有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效率。

1.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1.1 按抗营养作用分类Huisman(1992)根据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和动物的生物化学反应, 将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几类:6大类: ( 1) 抗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 2) 抗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

( 3) 抗矿物元素利用的营养因子,如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

Gontzea和Sutzescll(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

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学方法等。

本文就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作用及消除方法作一论述。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分布及作用对抗营养因子的分类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Line(1980)、Chubb(1982)和Cheeke、Shull(1985)根据抗营养因子的不同抗营养作用对其进行分类。

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物质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粕、高粱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可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

蛋白酶抑制因子可:(1)导致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因其能和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结合而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降低这些酶的活性;(2)可引起动物体内蛋白质内源性消耗。

Gallaher和Schneerman(1986)指出,肠道胰蛋白酶由于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结合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导致其在肠道内的量减少从而引起胰腺机能亢进而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补充到肠道中去。

胰蛋白酶中含硫氨基酸特别丰富,所以过多分泌胰蛋白酶造成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丢失,引起含硫氨基酸缺乏而导致体内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导致生长受阻或停滞。

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亦称植物凝血素,多为糖蛋白(Etzelter,1986),主要存在于豆类籽粒及其饼粕和一些块根块茎类饲料中。

大多数植物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能被蛋白酶水解,而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和氨基葡聚糖)结合,因此它可以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部膜结构,干扰刷状缘黏膜的分泌多种酶的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消除方法1.物理方法⑴加热法加热法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

干热法包括烘烤、微波辐射、红外辐射等;湿热法包括蒸煮、热压、挤压等。

加热法效率高,简单易行,无残留问题,成本也较低,但其仅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对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皂角苷、氰类化合物、低聚糖类等效果不佳。

在加热过程中,加热不足则不能完全消除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则会破坏其中的精氨酸、赖氨酸和某些含硫氨基酸,在生产中不可取。

⑵水浸泡法某些抗营养因子易溶于水,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将其除去。

如用水浸泡,可除去可溶性NSP。

但水浸泡后必须烘干,且成本比较高,生产中不方便。

⑶机械加工方法包括粉碎、去皮等。

大多数抗营养因子集中在植物的某一特定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可消除,减轻其抗营养作用。

例如,高粱、蚕豆,除去外皮即可除去籽实中的大部分单宁。

2.化学方法包括酸碱处理法、氨处理法以及添加特殊物质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去除饲料中部分的抗营养因子。

用2%石灰水或1%烧碱水溶液浸泡棉籽24小时,再用清水洗脱,即可除去大部分棉籽醇。

研究表明,用5%尿素和20%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天的效果较好,脲酶活性降低90%。

在生豆粕中加入10摩尔/升维生素C和0.5摩尔/升硫酸铜,在27℃下处理1小时,可使40%以上的KTI失活,在65℃下处理1小时,可使90%以上的KTI和BBI 失活。

用化学方法处理虽然能节省设备与能源,但缺点是化学物质的残留,影响饲料适口性,污染环境。

3.生物学方法⑴酶制剂处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制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饲料生产,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一方面可以使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失活;另一方面在酶的作用下,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在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酶制剂是植酸酶。

研究指出,植酸酶酶解菜籽饼的优化条件为温度45℃,PH4.7,反应时间90分钟,酶浓度2.4%,在上述条件下,植酸酶解率可达60%。

此外,酶还能降低食糜的黏稠度,有利于鸡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吸收。

浅谈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浅谈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质 ,但 同时 也含 有 很多 抗 营养 因子 ,这 些抗 营 养 因子 如蛋 白酶 因
热 处理 法 对 热不 稳定 的抗 营养 因 子 ,如蛋 白酶 抑制 因 子 、脲
子 、凝集 素 、寡 糖 、大 豆 抗原 蛋 白等 ,不但 降 低 了豆 粕 的利 用价 酶 、凝 集 素 、脲 酶 、抗 维生 素 因子 等 产生 破 坏作 用 ,但 对 大豆 抗
食 含 蛋 白酶 抑 制 因子 的 日粮后 ,畜禽 的采食 量 、 日增 重 和饲 料转 批 量处 理生 豆饼 。1%氢 氧酸 钠溶 液对 胰 蛋 白酶抑 制 因子 ,脲 酶及
化率 降 低 ,但 其影 响 程度 受 日粮 中蛋 白酶抑 制 因 子浓 度 高低 的影 脂 肪 氧化 酶 的破 坏 程度 最 大 。化 学方 法 在工 业 上易 于控 制 ,但 残
胰 腺 肥 大 和增 生 ,消化 系统 紊乱 和失 调 ,严 重 时 出现 下 痢 ,使 动 3.3 酶制 剂处理
物生 长 受 阻 。含蛋 白酶抑 制 因 子 的 日粮 会使 动物 采食 量 和 日增 重
将 植 酸 酶 中 入 豆 粕 中 ,对 植 酸 进 行 水 解 ,不 仅 可 以 消 除 酸
食 凝集 素 会降 低 胃排 空 速率 ,从 而 影 响动 物 采食 量 ,使 动 物生 长
利用 微 生物 在 豆粕 中生长 繁殖 和新 陈代 谢 ,积 累消化 分 解 酶
受 阻 。另 外凝 血 素还 会 引起 肠 细胞 退化 ,微 绒毛 变 短萎 缩 ,肠 腔 和 中 间代 谢 产 物 ,分 解 和破 坏抗 营 养 因子 ,使 豆粕 中的 一些 成 分
本 文 介绍 了豆粕 中存在 的抗营 养 因子 的 种类 ,并对 其 作用 机 理 以 2.5 其 他抗 营养 因子

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营养价值与抗营养成分解析

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营养价值与抗营养成分解析

CEREAL&FEED INDUSTRY2021,No.3饲制曰至尺品质径制doi:10.7633/j.issn.1003-6202.2021.03.011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营养价值与抗营养成分解析杨露,谭会泽,刘松柏,陈丹(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广东云浮527400)摘要:豆粕在畜禽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从氨基酸的消化率和能值两方面分析了豆粕在畜禽养殖中的营养作用,从抗营养因子的角度分析了豆粕的抗营养特性。

同时,总结了不同品种豆粕的加工特性及其对畜禽生长的作用,以及简述了在豆粕供需矛盾和环保压力存在的条件下,研究低蛋白质日粮技术以及豆粕替代品的重要性。

关键词:豆粕;畜禽饲料;营养作用;抗营养作用;替代品中图分类号:S816.32;S81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202(2021)03-0041-05Analysis of nutritional value and anti-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soybean meal in livestock and poultry feed YANG Lu,TAN Hui-ze,LIU Song-bai,CHEN Dan(Wens Foodstuffs Group Co.,Ltd.//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Yunfu527400,China)ABSTRACT:Soybean me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The nutritive effect of soybean meal in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was analyzed from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and energy value,and the anti-nutritive effect of soybean meal was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anti-nutritive factors.At the same time,the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ybean meal varieties and their effects on livestock and poultry growth were summarize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soybean meal and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ow protein diet technology and soybean meal substitutes was introduced.KEYWORDS:soybean meal;livestock and poultry feed;nutritional function;anti-nutritional function;substitutes众所周知,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物,在畜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钝化方法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钝化方法

2 .
U irt n e i v sy
a , 删
f oA
,ag n 340 C i ) Ln/g 130 , hn / a
Ab ta t S me a t ur i a a tr e i e n sy e a .w i a ne f e w t ur n t i t n a d sr c : o n i t t n lfc s x s d i o b a me 1 hc C itr r i l t e tui z i n n io o t n h n e }n i la o afc e h at n rd c i fa i l . h sat l s mmaie ea t u r i a c a i o i ee ta t u f tt e l a d p o u t n o nma T i r ce u e h h o s i r d t n i t t n l z h n i o me h s f f r n ni — n m d n
t t n a tr d terd a tv t g o l n t g wa s. i ol r i a fcos a h i e ciai rei a n y n n mi i
Ke r s s y e n me l n iu r o a fcos e cia o a y wo d : b a a ;a t t t n a tr ;d a t t n w y o n i l i vi
. .
豆粕 中抗 营 养 因子及 其钝 化 方 法
何 玉华 严 昌 国2 ,
(. 1吉林农业科技学 院动物科学学 院, 吉林 120 ; . 3112 延边大学农学院 , 龙井 13o ) 34o

要: 豆粕 中 含有 一些抗 营养 因子 , 它能干预 营养物质 的消化利用 , 并对动物健康和 生长性 能产生 不良影-。本文 向

酶解豆粕工艺

酶解豆粕工艺

酶解豆粕工艺豆粕是一种由大豆榨油过程中剩余的固体物质,富含蛋白质和营养成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饲料行业。

然而,由于豆粕中存在一些抗营养物质和难以消化的成分,直接使用会对动物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人们通常采用酶解豆粕的方法进行处理,以降低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蛋白质的可利用性。

酶解豆粕的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酶解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对豆粕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对豆粕进行清洗和研磨,以去除杂质和增加豆粕的比表面积。

清洗可以去除豆粕表面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研磨则可以使豆粕颗粒更加细小。

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酶解反应的效率和均匀性。

接下来是酶解过程,选择适当的酶是酶解豆粕工艺的核心。

常用的酶主要有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

这些酶可以分解豆粕中的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使其转化为易于动物消化和吸收的形式。

酶解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酶的投加量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酶解反应温度在50℃左右,pH值在6-8之间,酶的投加量则需要根据豆粕的质量和所需产品的要求来确定。

最后是后处理过程,主要是对酶解后的豆粕进行处理和干燥。

处理的方法可以是热处理、蒸汽处理或酸处理等,目的是去除酶和其他杂质,使豆粕更加纯净。

处理后的豆粕需要进行干燥,以降低水分含量,方便储存和运输。

酶解豆粕工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豆粕的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的营养价值,减少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负担,提高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

此外,酶解豆粕还可以降低豆粕中的抗营养物质含量,如非淀粉多糖、胰蛋白酶抑制剂和黄酮类物质等,减少对动物的不良影响。

同时,酶解豆粕还可以增加饲料的口感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动物对饲料的食欲和摄食量。

酶解豆粕工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通过合理调整工艺条件和选择适当的酶,可以降低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增加蛋白质的可利用性,提高饲料的品质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酶解豆粕工艺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作用及消除方法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作用及消除方法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危害作用及消除方法陶忠海;夏先林【摘要】抗营养因子是存在于饲料中,阻碍饲料营养成分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导致动物体病变,影响动物生长、繁殖性能的物质。

消除抗营养因子是保证饲料营养成分的有效利用、保证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与健康,降低养殖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为了深入探索饲料抗营养因子消除方法,文章对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机理和影响后果、消除方法进行了概述。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commonly exist inplant feeds, which will hinder absorption of feed nutrients in the animal body, resulting in the disease of anim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o eliminate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ar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use of feed nutrients which ensures the animal norm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that will decrease the cost of aquaculture 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elimination of technical anti - nutrition factors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animal anti - nutrition and feed studie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explore the elimination way of anti - nutrition factors, we collect the mechanism and consequence of anti - nutritional factors that h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for reference.【期刊名称】《贵州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6)004【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危害作用;消除方法【作者】陶忠海;夏先林【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抗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饲料中,其抗营养的影响作用分为:蛋白质代谢影响因子(如抗胰蛋白酶素、植物凝集素、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碳水化合物代谢影响因子(如淀粉酶抑制剂、酚类化合物、胃胀气因子等)、矿物元素代谢影响因子(植酸、草酸、棉酚、硫葡萄糖苷等)、维生素拮抗物及维生素代谢影响因子(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动物免疫系统影响因子(如抗原蛋白质)、综合性抗营养因子,对多种营养成分利用产生影响的因子(如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单宁等)。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摘要:在很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

本文就其分类、几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理、钝化与消除方法做一简要介绍,以便指导生产。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分类,作用机理,消除方法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诸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1]。

1 抗营养因子分类及主要的抗营养因子1.1 分类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2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

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血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J3一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1.2 主要抗营养因子1.2.1 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饼粕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血酶、糜蛋白酶等十几种蛋白酶。

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BBI)。

蛋白酶抑制因子本身即为蛋白质或多肽,可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酶的活性被抑制。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瑶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失调,使动物生长受阻[2]。

1.2.2 植物凝集素植物血凝素在豆科械物和固氮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中,起着一种极重要的作用。

植物血凝素在所有豆科品种中普遍存在,但其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较之大豆的植物血凝素,菜豆的植物血凝素具有较大的毒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摘要: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畜禽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大豆及其制品在畜禽饲料中的利用水平。

因此,人们对大豆抗营养因子的钝化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并对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的方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特性进行了综述,为发酵豆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发酵豆粕,大豆抗营养因子,钝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英国疯牛病危机之后,引发了人们对畜禽饲料中动物来源蛋白质安全性的担忧,世界各国纷纷禁止动物源蛋白质在饲料中使用,由此相应地增加了对高质量植物蛋白的需求量。

这意味着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和大豆蛋白制品必将在今后的畜禽饲料配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然而,大豆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限制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

因此,通过育种、加工和营养等手段来降低大豆及其制品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提高养分的利用率一直是营养学家们工作的重点。

豆粕是大豆经浸提或预压浸提制油工艺的副产物,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占畜禽蛋白质饲料原料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大豆榨油过程中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大豆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但生产中对热处理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加热不足不能完全灭活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有可能因发生美拉德反应而降低养分的可利用率,使得豆粕的营养特性发生很大的变化(Helena等,2003),与传统的豆粕相比,发酵豆粕在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有效性和抗营养因子去除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

发酵豆粕是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游离氨基酸和UGF(未知生长因子)等物质,同时能消减抗营养因子的一些作用,使其易被幼龄动物消化吸收。

因此,发酵豆粕作为功能性饲料蛋白质而受到广泛关注。

大量的研究将发酵大豆蛋白和豆粕对于早期断奶仔猪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Cho等,2007),表明发酵过程中的酶解作用使发酵豆粕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小肽(Hong等,2004)以及降低了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Reddy和Pierson,1994)。

但就目前来看,豆粕通过发酵工艺,微生物分泌蛋白酶降解蛋白的作用是否完全,抗营养因子被去除的程度,养分价值被提高的真实水平都有待探讨,所以进行动物饲养试验,并结合有效、全面的指标检测是必需的,关键是要采用简便、敏感度高的方法。

1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目前,人们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以及使人和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s)。

人们很早就发现直接摄入豆科籽实会导致人和动物产生胰腺肿大、过敏反应、生长缓慢、日粮养分利用率下降以及一些不良生理反应的现象,这些生理反应是由大豆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共同介导。

从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并随着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逐步深入,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多年来,人们对大豆中各种抗营养因子使动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效应会因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含量以及动物的种类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见于表1.1。

表1.1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对动物的生理效应抗营养因子名称生理效应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胰(糜)蛋白酶活性,生长迟缓,胰腺增生、肿大大豆凝集素肠壁损伤,免疫反应,增加内源氮排出量,增加内源蛋白分泌抗原蛋白免疫反应,影响肠壁完整性单宁通过形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复合物,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皂甙溶血,影响肠道渗透性植酸磷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形成复合物,抑制微量元素的吸收大豆寡糖涨气、腹泻,影响养分消化异黄酮抑制生长,子宫增大抗维生素因子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引起维生素缺乏症引自:Liener,1994;李德发,2003。

根据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物学反应,将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六类:(1)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的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等);(2)降低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因子(酚类化合物如单宁和寡糖等);(3)影响矿物质利用率的因子(植酸);(4)影响维生素活性或增加动物维生素需求量的因子,包括抗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因子;(5)刺激免疫体系的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氰糖甙等);(6)饲料中具有毒素作用的因子(凝集素)(李德发,2003)。

1.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需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使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通常所说的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蛋白质类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s,TI),按其结构组成可分为库尼兹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KTI)和包曼-伯克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an-Birk proteinase inhibitor,BBI)两类,生大豆中含有1.4%的KTI和0.6%的BBI(李德发,2003)。

其中KTI 主要对胰蛋白酶有特异性的抑制。

因此,KTI含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豆所具有的抗营养作用的强弱。

另外,非蛋白质类蛋白酶抑制因子不具有特异性,易失活,所以生理功能常被忽略。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是大豆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

采食含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日粮后,畜禽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但其影响程度受日粮中蛋白酶抑制因子浓度高低的影响。

以雏鸡为例,当基础日粮中KTI的添加水平为2.37 g/kg时,其日增重比对照组下降26.2%;当KTI添加水平达8.64 g/kg时,生长速度下降56.2%(Han等,1991)。

此外,对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耐受量与动物的种类、生理阶段(贺英等,1998;李素芬等,2000)、采用的饲喂方式以及饲喂时间等(李素芬等,2000)有关。

1.1.1 大豆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测定研究因为科学家们对动物对蛋白酶抑制因子耐受量的深入研究以及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方法的发展,所以我们十分迫切地希望有一种方便、精确的测定方法。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王冬燕,2003)。

目前,实际生产中多以脲酶活性来判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钝化程度,实验室采用的酶化学检测方法步骤繁琐、灵敏度低,而且测定加热过度产品时,结果变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很少采用。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也是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测定方法。

这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省时,但过程较复杂繁琐,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

王冬艳(2003)以ELISA检测方法为基础,组装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范围为0.01~10 μg/mL。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解决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部分操作繁琐的问题,使得一般条件的实验室和生产单位能够简便快捷地测定出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含量,为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TI)的研究以及饲料工业的质量检测提供前沿技术。

1.2 大豆凝集素Liener和Pallansch(1952)采用等电点盐析、移动界面电泳、超速离心沉淀技术结合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生物活性方法,从大豆提取物中分离出一种能凝集红细胞的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大豆凝集素。

其特点是能与糖结合,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能凝固红血球,因为植物凝集素与动物细胞上的特异糖基有很高的亲和力,不同动物细胞表面有不同类型的糖基,所以不同来源植物凝集素与不同种动物的细胞膜有特异性结合反应(徐晓峰和朱才,1996)。

大豆凝集素与兔红细胞有特异性凝血反应,并使细胞凝集从悬浮液中析出,可根据凝血反应强度,用凝血效价表示含量。

大豆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有:对动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并随动物种类、生理阶段和饲喂量等而变化;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其中对氮代谢的影响比较明显,尿氮损失随着日粮凝集素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对小肠结构和功能有影响(李振田,2003)。

1.2.1 大豆凝集素的检测方法人们运用凝集素具有和红细胞凝集的特性,采用体外试管内红细胞凝集反应对凝集素进行观察和量化。

同一种饲料样品对不同种类动物的红细胞凝集活性不同。

不过因为红细胞来源对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于是有学者提出一种不需要红细胞的方案,就是用与相应凝集素具有结合特异性的糖复合物共价连接与聚苯乙烯胶粒替代红细胞,其余步骤不变,这种方法较为简便。

对于大豆凝集素来说,把N-乙酰基-半乳糖胺和乳糖共价连接于胶粒上,是最灵敏的凝集反应系统(潘洪彬等,2005)。

1.3 大豆寡糖大豆寡糖是大豆中含2~10个单糖基的低聚糖的总称,主要包括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以及少量的毛蕊花糖。

在自然界中,寡糖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但以大豆中的含量最高。

大豆寡糖属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一般占大豆固形物总量的7%~10%,其中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各占5%、1%和4%,棉籽糖和水苏糖被视为难消化糖(李德发,2003)。

人和动物摄入适量的大豆寡糖是有益的,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

但这个剂量范围很小,一般认为大豆制品中的寡糖对单胃动物不利,引起胀气和腹泻。

Zhang等(2003)报道,在玉米-奶粉型日粮中添加1%和2%水苏糖可显著降低断奶仔猪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有下降的趋势。

1.3.1 大豆寡糖的测定尽管有关寡糖的分析方法有报道,但传统的方法普遍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因此,张丽英等(2004)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了一个测定大豆及其产品中大豆寡糖(蔗糖、棉籽糖、水苏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本方法对测定大豆寡糖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和可靠及回收率高等特点,是研究大豆寡糖与动物营养素间关系的有效方法。

周红等(2001)通过交联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柱分离发酵液中寡糖,再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发酵液中的寡糖含量。

分析测定结果可为发酵液的优化配制提供依据。

1.4 大豆抗原蛋白大豆中的抗原蛋白主要包括大豆球蛋白(glycinin)和三种伴大豆球蛋白(α-conglycinin、β-conglycinin和γ-conglycinin)。

其中glycinin和β-conglycinin是大豆中免疫原性最强的两种抗原蛋白。

四种大豆球蛋白均能引起断奶仔猪过敏反应,起主要作用的是glycinin和β-conglycinin。

据报道,给7日龄仔猪灌服大豆蛋白提取液,每天6 g,连续5 d,21日龄断奶后,喂以含有相应大豆蛋白的断奶日粮,在血清中测出了较高效价的抗glycinin和β-conglycinin的抗体(Li 等,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