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拓展阅读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
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
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
初视之,不甚了了。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
②龛;佛塔。
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
④袒跣:袒胸赤足。
⑤奁:盒子。
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⑦梵相:罗汉的样子。
⑧絺褐:麻布短衣。
(1)解释。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2)翻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核舟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核舟记(清)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
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
城巅具②层楼,楼门洞敞。
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④。
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⑤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⑥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
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⑦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⑧。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⑨于芥子⑩”。
殆谓是欤。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
②具:有。
③桴(fú):鼓槌。
④章:棵。
⑤延纳:邀请(人)进门。
⑥浮屠:宝塔。
⑦阜:土山。
⑧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
兴,起身。
乃尔,如此这般。
⑨须弥:佛经里的高山。
⑩芥子:芥菜子,比喻微小的地方。
【考点必练】1.翻译句子。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2.本文和《核舟记》一文均是说明核雕作品的文章,两文在说明顺序上有什么相似点?请试作说明。
答案:1.盖……也,表示推测、推断语气,译为“大概……吧、大约……吧”。
译文: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2.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
人教版核舟记教案语文教案-核舟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意义;(3)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核舟记》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主要情节和意义;(2)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寓意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通过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
2. 情节理解(1)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小说中的几个关键情节进行交流,理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3. 词语解析(1)学习生字: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要求,选择适当的词语进行教学,如“核舟”、“禾苗”等。
(2)词语运用:通过例句的变换,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4. 句式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特点,如主谓宾结构和名词修饰从句等。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四、教学延伸1. 观看动画片:为了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观看相关的动画片或视频。
2.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篇《核舟记》的同人故事或者夹叙夹议的文章。
3.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核舟记》主题相关的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反思《核舟记》是一篇情节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感恩、乐观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朗读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核舟记》教案(修改正式版)
《核舟记》优秀教案(修改正式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领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3)学会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勇于批判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 领会作者对我国古代工艺品的赞美之情。
3. 学会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欣赏古代工艺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阅读古文。
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特点和价值。
(2)简介作者魏学洢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5.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工艺特点,欣赏古代工艺品的魅力。
(2)学生发表对核舟工艺品的看法,进行评价。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其他有关核舟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核舟记》随堂练习、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课外拓展小测及答案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贻.() 有奇.() 二黍.许() 箬.篷() 糁.之() 峨冠.() 多髯.() 椎髻.() 篆.章() 衣褶.() 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因: (2)罔不因势象.形象:(3)尝贻.余核舟一贻:(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5)如有所语.语: (6)其两膝相比.者比:(7)佛印绝类.弥勒类: (8)其船背稍夷.夷:(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同“”,(2)左手倚一衡木“”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5.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7.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核舟记》的作者是,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成分。
8.央视特别节目《大国工匠》播出之后,引起热议。
某中学打算举行“寻觅‘工匠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1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1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2)舟尾横卧一楫____________19.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2分)(1)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肖像特征)(2)佛印——________________(神态特征)20.“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18.(1)靠近(2)船桨19.(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20.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核舟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完整版)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核舟记,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二黍许()罔不()贻余()箬篷()糁之()轩敞()多髯()衣褶()弥勒()倚之()一楫()椎髻()篆章()壬戌()()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因:象:(2)尝贻余核舟一贻:(3)箬篷覆之之:(4)雕栏相望焉焉:(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不属:(6)其船背稍夷夷:(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2)诎右臂支船通(3)左手倚一衡木通6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8. 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9.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A. 中轩敞者为舱B. 通计一舟,为人五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 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C.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 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1) 能以径寸之木()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3) 石青糁之.()(4) 左臂挂念珠倚之.()(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1) 苏,黄共阅一手卷•(2) 舟尾横卧一楫.(3)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1) 简洁:⑵周密:(3)生动: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1) 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2) 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3) 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5•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的故事•16•翻译下列句子•(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 中轩敞者为舱•(4)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1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1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20. 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二)船头坐二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鲁直居•苏潢共阅一手卷冻坡手执卷端,手抚鲁直背•鲁直手执卷末,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足,鲁直现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膝,诎臂支船,而竖其膝,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21. 给下列各字注音.髯()卷()弥()属()22. 在文段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23. 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A.大苏B.泛C.赤壁D.大苏泛赤壁24. 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先中间后两边D.先两边后中间E. 先上后下D.先下后上25. 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1) 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2) 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3) 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26.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三)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27•给加点字注音•季弟()山坳()城巅()洞敞()28•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季叔仲伯B.仲季伯叔C.伯仲叔季D.叔伯季仲29.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指出在句中的意思(1)长五分许许:⑵向背皆山向背:⑶楼门洞敞洞敞:30. 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山坳插一()城•31. 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A. 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B. 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C. 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D. 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四)居安思危司马光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2•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的大道理.33•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拼释义.(1)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通,意思是(2)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通,意思是3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 傥遽自放纵遽:(2) 今中国幸安幸:⑶四夷俱服夷:(4) 唯惧不终终:(5)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故:35. 翻译下列句子(1)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⑵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三,写作36•选择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后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参考答案:一,1.m I n sh u wgdy H ru o s a n xu a n r a n zh e m y 1 j i j i zhu a n r e n x 口2.(1)顺着,就着模仿,这里指雕刻⑵赠⑶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 语气助词了(5) 举不相类似(6) 平(7) 清楚明白(8) 竟然满5. (1)有又⑵诎屈⑶衡横6. (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说明(2) "大苏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后赤壁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7. D 8.B 9.B 10.C11. (1)c (2)b (3)a (4)a (5)c12. (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2) 船尾横放着一把桨.⑶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13. (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⑵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3) 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岀舟子的姿态特征.14. (1)因势利导⑵独具匠心(3)栩栩如生二,(一)15.魏学洢说明文"大苏泛赤壁"16. (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4)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7. 生活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来历大小格局18. 数字说明(列数字)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岀雕刻者高超的技艺19.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0. 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二) 21.r a n ju a n m i sh u22. 右左右左左右右左右右左左23. A 24.ACE25.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 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3)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6. 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三) 27.j i a o di a n ch an28. C29. (1)左右⑵正面和背面(3)大开30. 座31.B(三)32.对话安邦治国33. (1)傥倘倘若(2)希稀少见少有34. (1)立即⑵幸亏(3)东部民族⑷长久地保持(5)所以35. (1)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2)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三,36.(略)。
核舟记 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核舟记》习题【部编版八下第1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默写注释: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木】树木。
5、【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6、【贻】赠。
7、【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有奇】有余,多一点儿。
奇,零数、余数。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1、【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兴,起。
14、【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糁,用颜料等涂上。
15、【峨冠】高高的帽子。
峨,高。
16、【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7、【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8、【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19、【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语,说话。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比,靠近。
21、【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想里。
22、【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
类,像。
23、【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4、【不属】不相类似。
25、【诎】同“屈”,弯曲。
26、【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7、【舟子】撑船的人。
28、【衡】同“横”。
29、【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30、【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若……然,好像……的样子。
31、【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
夷,平。
3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
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3、【了了】清楚明白。
34、【篆章】篆字图章。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1课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 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 (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3)篷桅橹舵咸具..(______) (4)略.无欹侧 (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核舟记》一文的主旨句。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1)极像(2)同“屈”,弯曲(3)都具备,都具有(4)皆、全2.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阅读理解题目练习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阅读理解题目练习及答案导读:练习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5.全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A)。
A.总分总B.总分C.分总6.课文总体是按(B)顺序说明核舟的。
A.时间B.空间C.逻辑7、阅读下列文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高(可)二黍许①大约②神情与苏、黄不(属)②类似③(诎)右臂支船③同“屈”,弯曲④珠可(历历)数也④分明可数的样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
①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3)第一段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C)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_灵活精巧____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5)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核舟记》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参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核舟记》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分析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审美魅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核舟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解读《核舟记》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3)对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核舟记》,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2)选取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文言文翻译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阅读,评价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核舟记》原文及相关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辅助材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核舟记》教案(修改正式版)
《核舟记》优秀教案(修改正式版)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古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核舟记》全文阅读与解析,主要包括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表现手法等方面。
2. 教学安排: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生平事迹。
2. 掌握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作者魏学洢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难点:理解作品背景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相关文献资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魏学洢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风格;分析《核舟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安排:共计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案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核舟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 难点:理解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相关文献资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分析《核舟记》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主要包括核舟的主人、核舟的工匠等。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3课(核舟记)拓展资料(7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3课(核舟记)拓展资料(7篇)《核舟记》赏析〔一〕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
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
“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那么突出了“神似”。
如此,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
“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那个地方作副词,为“大概”之意。
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
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然而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
如此,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依照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
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要紧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
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
本段又可分五小节。
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特别有层次感。
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
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
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
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
接着,表达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因此“启窗而观”那么“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么显现于眼前。
核舟记阅读答案
2.下列句中粗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楼门洞敞(大开)
B、形若渐寤然(睡着)
C、计人凡七(总共)
D、殆谓是欤(大概,恐怕)
3.下列句中粗体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形若渐寤然若听茶声然
B、睡足xxxx乃不知有汉
C、若为佛事夜归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D、xxxx踞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
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
僧四,客一,xx,卒一。宫室器具xx:
城一,楼一,招提②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
作者简介:
宋起凤,字来仪,号紫庭,又号觉庵。河北沧州人。顺治八年副贡生。历官灵丘、乐阳县令。康熙元年(1662年),擢升广东罗定州知州,“居官廉明宽大,惠政多端”。晚好游,足迹遍天下。著有《稗说》四卷,又有《核工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粗体字的意思
(1)长五分许:
(2)雉历历可数:
(3)若寒冻不胜者:
一个个
(3)若寒冻不胜者:
承受
(4)若为佛事夜归者:
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楼门洞敞(大开)
B、形若渐寤然(睡着)
C、计人凡七(总共)
D、殆谓是欤(大概,恐怕)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形若渐寤然若听茶声然
B、睡足xxxx乃不知有汉
C、若为佛事夜归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下第11课《核舟记》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下第11课《核舟记》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小题1】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B.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C.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D. 钩画了了结束,完了【小题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B. 为: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人物C. 而:而竖其左膝学而不思则罔D. 则:则题名其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小题3】1.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A.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的奇数,许多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B.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C.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的奇数,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重。
D.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许多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重。
【小题4】1. 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完整版)核舟记习题(附答案)
核舟记,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二黍许()罔不()贻余()箬篷()糁之()轩敞()多髯()衣褶()弥勒()倚之()一楫()椎髻()篆章()壬戌()()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因:象:(2)尝贻余核舟一贻:(3)箬篷覆之之:(4)雕栏相望焉焉:(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不属:(6)其船背稍夷夷:(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4•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2)诎右臂支船通(3)左手倚一衡木通6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8. 对下面句子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见)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尚,竟然)9.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10・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A. 中轩敞者为舱B. 通计一舟,为人五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 代词,代指人物,事B.语气助词C.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 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1) 能以径寸之木()⑵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3) 石青糁之.()(4) 左臂挂念珠倚之.()(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1) 苏,黄共阅一手卷•(2) 舟尾横卧一楫.(3)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13•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1) 简洁:⑵周密:(3)生动:14•根据提示,写出成语:(1) 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2) 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3) 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15•以上两段文字出自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核舟雕刻的是的故事•16•翻译下列句子•(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 中轩敞者为舱•(4)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17.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和,引出核舟的;第二段说明核舟的和•18•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19•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20. 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二)船头坐二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鲁直居•苏潢共阅一手卷冻坡手执卷端,手抚鲁直背•鲁直手执卷末,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足,鲁直现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膝,诎臂支船,而竖其膝,臂挂念珠倚之一一珠可历历数也•21. 给下列各字注音.髯()卷()弥()属()22. 在文段处准确写出所缺的字.23. 本段是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中的哪一方面A.大苏B.泛C.赤壁D.大苏泛赤壁24. 本段层次清晰,作者描写的顺序有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先中间后两边D.先两边后中间E. 先上后下D.先下后上25. 从选文内找出相应的原句写在横线上(1) 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2) 写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3) 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26.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所选这一语段的内容•(三)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27•给加点字注音•季弟()山坳()城巅()洞敞()28•下列兄弟排行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季叔仲伯B.仲季伯叔C.伯仲叔季D.叔伯季仲29.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指出在句中的意思(1)长五分许许:⑵向背皆山向背:⑶楼门洞敞洞敞:30. 给下面的语句补写上省略的成分•山坳插一()城•31. 选出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A. 拿起鼓槌,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B. 拿起鼓槌在打鼓,像冻得不能忍受的样子•C. 拿着鼓槌在敲打,像是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D. 拿着鼓槌,像不能胜任寒冷的样子.(四)居安思危司马光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2•本段文字短小精悍,只有两句描写,却深刻揭示了一个的大道理.33•画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拼释义.(1)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通,意思是(2)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通,意思是3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 傥遽自放纵遽:(2) 今中国幸安幸:⑶四夷俱服夷:(4) 唯惧不终终:(5)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故:35. 翻译下列句子(1)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⑵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三,写作36•选择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后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进行说明•参考答案:一,1.m I n sh u wgdy H ru o s a n xu a n r a n zh e m y 1 j i j i zhu a n r e n x 口2.(1)顺着,就着模仿,这里指雕刻⑵赠⑶代词,它,指代中轩敞者(4) 语气助词了(5) 举不相类似(6) 平(7) 清楚明白(8) 竟然满5. (1)有又⑵诎屈⑶衡横6. (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说明(2) "大苏泛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后赤壁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技亦灵怪矣哉7. D 8.B 9.B 10.C11. (1)c (2)b (3)a (4)a (5)c12. (1)苏东坡,黄鲁直一起观看一轴手卷.(2) 船尾横放着一把桨.⑶再刻上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4)总计在这一只小船上,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子.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13. (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⑵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3) 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岀舟子的姿态特征.14. (1)因势利导⑵独具匠心(3)栩栩如生二,(一)15.魏学洢说明文"大苏泛赤壁"16. (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4)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17. 生活时代姓名精湛技艺来历大小格局18. 数字说明(列数字)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岀雕刻者高超的技艺19.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0. 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二) 21.r a n ju a n m i sh u22. 右左右左左右右左右右左左23. A 24.ACE25.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 左手抚鲁直背;苏黄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3)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26. 生动描述核舟上的人物姿态和神情,具体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三) 27.j i a o di a n ch an28. C29. (1)左右⑵正面和背面(3)大开30. 座31.B(三)32.对话安邦治国33. (1)傥倘倘若(2)希稀少见少有34. (1)立即⑵幸亏(3)东部民族⑷长久地保持(5)所以35. (1)唐太宗对左右近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然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2)国内外太平安定,我不认为值得高兴,惟独高兴的是陛下身处安稳境地,还考虑到危险的时候啊!三,36.(略)。
《核舟记》阅读训练4篇(含答案)
《核舟记》阅读训练4篇(含答案)《核舟记》阅读训练4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3题。
(10分)【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节选自《核舟记》)【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
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
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
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
……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
②机:机关。
1.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尝贻.余核舟一贻:(2)凿木人长寸许.许: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教学教案2
《核舟记》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核舟记》。
(2)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和整体感知(1)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核舟的象征意义。
2. 第二课时:字词学习和句式分析(1)学习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第三课时:段落理解和分析(1)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课时:深入分析和讨论(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和拓展(1)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三、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和教案。
2. 《核舟记》原文文本。
3.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4. 辅助教学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 课后拓展阅读报告: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建议1. 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核舟记》教案:阅读理解及课外拓展
《核舟记》教案:阅读理解及课外拓展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本以科幻为主题的小说,作者是刘慈欣,因其深入的科学叙述和独特的观点,让它成为了许多中国科幻小说爱好者的必读之一。
这个教案将为学生们带来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以及拓展的知识,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小说。
二、教材导入老师们应该通过简单地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老师们应该在课堂上放映一段有关“回形针”的视频,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老师们应该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艘核能驱动的船可以通往其他星系,你会去吗?为什么?”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材阅读(1)阅读前在开始阅读之前,老师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本小说。
老师应该向学生们列出一些关键词和概念,例如“核反应堆”、“惯性牵引”、“虫洞”、“星际殖民地”等等。
(2)阅读中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们的阅读,老师应该将小说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应该有相应的问题和重点。
每读完一个部分,学生们要回答相应的问题,老师们也要对学生们的答案进行检查和评估。
(3)阅读后阅读完整个小说后,老师应该向学生们提出一些细节和思考问题,以检查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例如,“母舰对于人类的未来意义是什么?”、“虫洞是否真的可行?”、“这次的探险中,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谁?”等。
四、拓展知识在理解和分析小说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拓展的知识,例如航天工程、物理学、太空科学等。
老师们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文章和短片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兴趣。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样详细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幻小说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更多与故事有关的知识。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新和变革,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趣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拓展阅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
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