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儿童诗四首赏析(儿童文学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浪》一经面世,入脑入心, 空前启后,随即口口相诵,爱不绝口, 广为流传。
三、中秋月
尹才干 中秋月是一个饼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中秋月是一坛酒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中秋月是一盏灯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中秋月》这首小诗,创作于2000年9月。 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 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 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 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 广泛关注,被一些学校选作学生阅读教材,做成 课件(选编时删去了一节)。
诗歌《浪》,创作于1978年10月, 被读者誉为尹才干打油诗的“第一号 作品”,横空出世,大受赞誉。
诗歌的核心意象“浪”,取法于司 空见惯的大自然,却赋予了丰富的社 会、人生世象,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具有无限的张力,给人以宽广无垠的 想象空间,让人获得多层面、多角度 的历史、现实、未来启示。
全诗“浪”起“浪”收,切入自 然;一浪一浪,前赴后继,描写天成, 毫无雕琢之痕迹,令人叫绝。语言平 易,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符合中华传统打油诗的审美要求。
全诗共三节,73字,每节皆用一个比喻句展 开。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一节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 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天 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 立意、达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 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 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 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 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 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 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咬”,应当是爱 得深沉,爱入骨髓了,相见时表现出的一种异常 行为。“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
同时,对诗歌的音乐性、语言的 童稚化、内蕴的丰富性、表达的通俗 性,都把握的十分到位,显示出了诗 人高超的写作智慧。全诗表达出对童 年、对外婆的真挚深情,特别符合儿 童诗歌的审美要求。
如此这些,使诗歌《唱儿歌》, 能够经得起时间与诗歌审美的检验, 流传久远。
二、浪
尹才干
一浪一浪又一浪, 浪浪撞在石头上。 明知前浪折了腰, 后浪还要跟着上。
第三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 “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 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 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 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 到“情愫(酒)”的陶醉,再写到“神韵 (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 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 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 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 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 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 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
《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尹才干儿童诗四首赏析
一、唱儿歌
尹才干
躺在外婆怀里, 儿歌轻轻响起。 唱落天上月儿, 掉到梦中井里。
诗歌《唱儿歌》(童谣),创作于 1973年3月,叙述了诗人尹才干童年时代 的夜晚,在月光下,躺在外婆怀里,听着 外婆唱着儿歌而进入梦乡的故事。
整首诗,基调亲切,语言自然,想象 奇特,情感本真,充满了天真、快乐的童 趣。尤其是“掉到梦中井里”一句,把对 外婆儿歌声的“欣赏”“依恋”“回味”, 写得惟妙惟肖,无不令人叫绝。
“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 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 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 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 “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 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 “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 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 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 广泛。
谢谢阅读!
孟春于苏州尹山湖畔
第二节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 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 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 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 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 在心头》)“大家一喝就醉了”,醉,沉醉之意。一 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 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 阅读趣味。
这首图像诗《旗帜》的“天空”“树 枝”“云霞”“梦想”“星星”“掌心”“心空” 等意象明亮鲜活,充满了无限的正能量。语言晓 畅和谐,既有外在押韵(押“an”韵),又有内 在韵律;基调明朗,色彩对比强烈。更为巧妙的 是,在诗意与图像的呈现中用“闪亮”与“黯淡” 进行对比,不仅增大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情感张 扬的力度,还艺术地凸显了有了“灿烂的梦想” 的旗帜,“人生就不会黯淡”的崇高主题。做到 了内容(旗杆、旗面、装饰物)与形式(旗帜形 状)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形似(物质化旗帜)与 神似(精神化旗帜)的高度融合。诗歌一面世, 就受到读者的喜爱。
三、中秋月
尹才干 中秋月是一个饼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中秋月是一坛酒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中秋月是一盏灯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中秋月》这首小诗,创作于2000年9月。 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 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 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 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 广泛关注,被一些学校选作学生阅读教材,做成 课件(选编时删去了一节)。
诗歌《浪》,创作于1978年10月, 被读者誉为尹才干打油诗的“第一号 作品”,横空出世,大受赞誉。
诗歌的核心意象“浪”,取法于司 空见惯的大自然,却赋予了丰富的社 会、人生世象,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具有无限的张力,给人以宽广无垠的 想象空间,让人获得多层面、多角度 的历史、现实、未来启示。
全诗“浪”起“浪”收,切入自 然;一浪一浪,前赴后继,描写天成, 毫无雕琢之痕迹,令人叫绝。语言平 易,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记易诵, 符合中华传统打油诗的审美要求。
全诗共三节,73字,每节皆用一个比喻句展 开。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一节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 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天 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 立意、达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 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 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 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 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 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 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咬”,应当是爱 得深沉,爱入骨髓了,相见时表现出的一种异常 行为。“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
同时,对诗歌的音乐性、语言的 童稚化、内蕴的丰富性、表达的通俗 性,都把握的十分到位,显示出了诗 人高超的写作智慧。全诗表达出对童 年、对外婆的真挚深情,特别符合儿 童诗歌的审美要求。
如此这些,使诗歌《唱儿歌》, 能够经得起时间与诗歌审美的检验, 流传久远。
二、浪
尹才干
一浪一浪又一浪, 浪浪撞在石头上。 明知前浪折了腰, 后浪还要跟着上。
第三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 “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 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 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 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 到“情愫(酒)”的陶醉,再写到“神韵 (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 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 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 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 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 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 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
《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作品选读》
尹才干儿童诗四首赏析
一、唱儿歌
尹才干
躺在外婆怀里, 儿歌轻轻响起。 唱落天上月儿, 掉到梦中井里。
诗歌《唱儿歌》(童谣),创作于 1973年3月,叙述了诗人尹才干童年时代 的夜晚,在月光下,躺在外婆怀里,听着 外婆唱着儿歌而进入梦乡的故事。
整首诗,基调亲切,语言自然,想象 奇特,情感本真,充满了天真、快乐的童 趣。尤其是“掉到梦中井里”一句,把对 外婆儿歌声的“欣赏”“依恋”“回味”, 写得惟妙惟肖,无不令人叫绝。
“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 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 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 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 “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 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 “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 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 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 广泛。
谢谢阅读!
孟春于苏州尹山湖畔
第二节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 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 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 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 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 在心头》)“大家一喝就醉了”,醉,沉醉之意。一 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 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 阅读趣味。
这首图像诗《旗帜》的“天空”“树 枝”“云霞”“梦想”“星星”“掌心”“心空” 等意象明亮鲜活,充满了无限的正能量。语言晓 畅和谐,既有外在押韵(押“an”韵),又有内 在韵律;基调明朗,色彩对比强烈。更为巧妙的 是,在诗意与图像的呈现中用“闪亮”与“黯淡” 进行对比,不仅增大了诗意的想象空间,情感张 扬的力度,还艺术地凸显了有了“灿烂的梦想” 的旗帜,“人生就不会黯淡”的崇高主题。做到 了内容(旗杆、旗面、装饰物)与形式(旗帜形 状)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形似(物质化旗帜)与 神似(精神化旗帜)的高度融合。诗歌一面世, 就受到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