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脏腑的关系

合集下载

耳部全息铜砭刮痧

耳部全息铜砭刮痧

耳部全息刮痧原理:耳部铜砭刮痧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耳部全息生物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铜砭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耳部及其周围进行刮痧,疏通脏腑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实现治疗目的。

耳部铜砭刮痧原理-耳朵一、中医学基础1、耳与经络的关系: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类经国翼》: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

耳与脏腑的关系:肾开窍于耳《灵枢》:耳者,肾之官也,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杂病源流犀烛》: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

《素问脏器法时论》: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

《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神经学基础1.耳廓神经分布极为丰富,有來自脑神经的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来自脊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2.耳廓的淋巴管亦比较丰富,多呈网状。

耳廓前面的淋巴管注入腮腺淋巴结,后面的淋巴管大部分注入耳后淋巴结。

三、全息生物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张颖清教授创立全息生物学说,指出人体各个部位都可反映整体。

耳部作为机体的一个部分,可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

耳穴诊断学:人体内脏、躯体某些部位发生病变时,根据耳廓相应区域出现的各种阳性反应(变形、变色、脱屑、丘疹、血管变化、压痛敏感及皮肤电特征的变化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

四、胚胎倒置学说1957年,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提出“形如坯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并发表在《德国针术杂志》,从此耳针全息生物疗法在德国推而广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五、德尔他反射理论用胶布将电子测温计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手、足、膝、腹等区点上,待测温计指针稳定后,双手或足膝等部位用冷、热或扎针进行刺激;10-15秒内,耳廓上与受刺激部位的相应的区域皮温上升1到5.5摄氏度,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以上,并有个体差异,耳廓上不相应的区域未见温度升高。

浅析《黄帝内经》论耳

浅析《黄帝内经》论耳

内脏腑 、 络等 相 互 联 系 , 五 官 配 属 五脏 , 经 如 以局 部 与
生与 此两 脏 也 有 着一 定 的关 联 。又 如 《 问 ・六 元 正 素 纪大 论 》 木郁 之发 , “ 太虚 埃 昏 , 云物 以 扰 , 大风 乃 至 , 屋 发折 木 , 有变 。故 民病 胃脘 当 心 而痛 , 木 …… 甚则 耳 鸣 眩转 , 目不 识人 , 暴僵 仆 。木 为肝 所 属 , 性喜 条 达 , 善 ” 木 木郁则 肝 疏泄失 常 , 肝气 上 逆 , 冲击 耳 窍 , 发生 耳 鸣 。 故 此也说 明肝 与耳 的关 系 。再《 问 ・ 素 玉机真脏论 》帝 日 : “ 夫子言脾 为孤脏 , 中央 土 以灌 四傍 , 太 过与 不及 , 其 其病
暑 流行 , 金 受 邪 。民病 疟 , 肺 …… 噫燥 耳聋 。 此两 条 虽 ” 未 直 接谈 到耳 与肝 肺 两 脏 的关 系 , 从 条 文 中所 列 出 但 的“ 无所 闻” “ 聋” 耳 病 症状 , 难 推 测 耳病 的发 耳 、耳 等 不
1 1 耳与 脏腑 的 关 系: 医将 人体 外 在 四肢 官 窍与 体 . 中
1 2 1 足 三 阳经 : 为 足 少 阳胆 经 循 行 于 耳 , 耳 与 .. 因 故 胆 的关 系较 为 密 切 。《 枢 ・经 脉 》 : 胆 足 少 阳 之 灵 日 “ 脉 , 于 目锐 眦 , 起 上抵 头 角 , 下耳 后 , 颈 , …其 支 者 , 循 …
脏 》 高 耳者 肾高 , “ 耳后 陷者 肾下 。耳 坚 者 肾坚 , 薄 不 耳 坚者 肾脆 。耳 好 前 居 牙 车者 肾 端 正 , 偏 高者 肾 偏 倾 耳
着 一 定 的联 系 。
1 1 1 肾 : 内经 》 . . 《 中论 述 了耳 与 肾 的关 系 甚 为 密 切 ,

中医:耳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六腑中,耳与肾、心、肝、胆、脾、肺的关系较为密切。

㈠耳与肾络属关系肾开窍于耳,耳与肾同属于水,表里相应,足少阴肾经之络入于耳中。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窍为耳”。

《备急千金要方》说:“肾主耳,耳是肾之余。

”现代研究亦认为,内耳与肾的某些组织在结构与反应上,具有某些共同性。

《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血证论》说:“陈修园曰: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官。

官者,官能、职能之谓也。

肾主藏精,肾之精气上注于耳,则耳窍受养而功能健,听觉聪敏。

故《灵枢》说:“耳者,肾之官也”,又说:“肾者主为外,使之(耳)远听。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类证治裁》亦说:“足少阴肾窍于耳,肾气充则耳听聪,故《经》言精脱者,耳聋也。

”病理关系肾脏失调可致耳病。

若肾精亏虚,或髓海不足,耳窍失养,甚或虚火上扰,则听觉失聪,耳鸣、耳聋、眩晕等症。

如《灵枢・决气》说:精脱者耳聋。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肾为元阳之腑,阳虚寒水上泛,亦致耳鸣眩晕。

肾主骨,肾虚则骨弱,易受邪毒所侵为病。

临床上,脓耳之症可见肾虚而耳骨破坏,以致病程久延,耳聋加重、眩晕发作,产生脓耳变症。

诊断关系腰为肾之腑,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腑,又司理二阴。

临床上,耳病而见腰痛、遗精,或阳气不足,小便清长等症,其证多责于肾。

又切肾脉可知耳病。

如《医学正传》卷5:“两尺脉洪或数者,相火上炎。

其人必......................................... 两耳蝉鸣或聋。

”《杂病源流犀烛》卷23:“耳病之源,风则肾脉必虚,热则肾脉必数,虚则肾脉必涩,气郁则肾脉必沉滞,此为久病之脉。

暴病则必浮洪。

若两尺相同,则阴火上冲矣。

盖以肾发窍于耳,故耳病必以肾脉为消息,再兼诊他脉,此其大法也。

【保护耳朵】第三章 耳聋的成因及预防(2)

【保护耳朵】第三章 耳聋的成因及预防(2)

耳窍要维持正常的听觉功能和主平衡的功能,必须依赖脏腑经气的温煦和脏腑阴液的滋润,因此脏腑健旺是耳窍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网络,因此经络的通畅是耳窍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经络通畅,则耳的平衡功能、听觉功能正常。

反之,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痹阻,则耳窍失养而发为耳病。

有诸内必形诸外,耳窍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脏腑、经络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耳部位名称耳廓又称耳壳,即耳突出于头之两侧部分。

因耳为宗脉所聚之处,各脏腑、经络在耳廓皆有相应的敏感点,故常用其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

耳轮指耳廓的边缘部位,又称耳弦。

耳门又名蔽。

《灵枢?五色》说:“蔽者,耳门也”即指耳前缺口处。

耳根指耳廓与头的连接处。

耳坠指耳廓的下垂部,又称耳垂。

其垂下如珠,故又称耳垂珠。

耳孔通入耳底的孔道,即外耳道。

耳中指耳内或耳中穴。

完骨《灵枢?骨度》说:“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

”完骨即指耳后乳突部位。

耳底指外耳道深部,包括鼓膜等部。

耳膜鼓膜的俗称,在耳孔的深部。

皮膜《血证论》卷6 说:“如司听之神所活,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

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

”由此看来皮膜似指鼓膜。

龙葱《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

”龙葱似指耳中。

耳与脏腑的关系1.耳与肾的关系耳司听觉,肾开窍于耳,主平衡,肾为藏精之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之阴液充沛,精气健旺,上通于头面清窍,则耳聪目明。

因此,肾的阴液常滋润耳窍,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耳窍听觉功能聪敏而闻五音。

《景岳全书》卷27 说:“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

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肾藏精,主骨生髓而汇于脑,脑为髓海,耳窍内通于脑,髓海泌渗阴液以荣耳窍,耳窍得濡而听觉灵敏、步履稳健。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生髓而化于脑以濡耳窍。

若肾阴虚损,阴液不足,髓海空虚,头面清窍失养,耳窍失濡,则耳失聪敏,脑转耳鸣。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
含锌的食物可以预防耳鸣等。
05
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现 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认识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生理联系
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与全身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朵上分布着众多的穴 位,这些穴位与体内的脏腑器官相对应,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连接。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病理联系
当体内脏腑器官出现病变时,会在耳朵上的相应穴位出现反应,如压痛、敏感、变色等。这些反应可 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
供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03
耳朵与经络的关系
耳朵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01
耳朵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 经和足少阴经有直接联系,这些 经脉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穴位分 布。
02
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调 节相应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治 疗与这些经脉相关的疾病。
耳朵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 脉等,它们对十二经脉起到统率和调 节的作用。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目录
• 耳朵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耳朵与脏腑的关系 • 耳朵与经络的关系 • 耳朵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 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现代研究
01
耳朵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耳朵的解剖结构
01
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 耳三部分组成。
02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主要负责收集声音。
03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和 鼓室,负责传递声音。
耳朵上的一些穴位也与奇经八脉相关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奇经八 脉的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 。
耳朵与络脉的关系
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它们连接着经脉和脏腑,传输气 血。
耳朵上的一些络脉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直接相关, 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络脉,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肺: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难经· 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 何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 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病理关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 燥耳聋。”《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 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治疗关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 肺、养阴清肺等。
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外因:外感邪毒、外伤、饮食所伤 内因:情志所伤、劳倦所伤、脏腑虚损
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 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1 . 急性耳病多属实证热证,常与肝胆有热, 或邪毒侵袭相关; 2 . 慢性 耳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脾亏 虚为主,或肝阳上亢或邪毒滞留有关。

所属关系:耳为心之客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 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 耳窍之客。” 生理关系:肾之精气通于耳,心肾相交则耳聪 病理关系:心虚血耗可致耳鸣耳聋。 心肾不交可致听闻扰乱。 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可致危证(脓耳 变证) 治疗关系:养心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 等





所属关系: 1. 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温热经 纬》:肺经之结穴在笼葱,专主乎听。 2.五脏生克关系。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现代解剖:咽鼓管咽口在鼻咽,与中医之肺之 络会于耳中之理论相吻合。 组织胚胎学:咽鼓管和中耳粘膜同属上呼吸道 粘膜的一部分,与鼻腔粘膜有连续性,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粘膜上皮所覆,咽鼓管的 粘膜是由呼吸道粘膜分化而来的真性粘膜。 临床应用:宣肺开窍法治疗耳病的报道。
二、 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 三 百 六 十 五 络 , 其 气 血 皆 上 于 面而走 空 窍……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中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中药师考点:官窍之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

官指舌、鼻、口、目、耳五个器官,简称五官。

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

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

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

二阴,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

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

(1)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

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

故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

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2)耳与其他脏腑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

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

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

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

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

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耳穴压豆法

常用中医护理技能 耳穴压豆法

器器器应应应应 耳对对对的的的的

轮应应应穴穴穴穴 脚的的的位位位位 周穴穴穴
示 意
——
——
——
——
——
——
——
围位位位

对对耳耳


耳耳舟垂
排三耳耳轮轮 或
列角甲甲 上 耳
窝艇腔 、 垂
下邻
脚近
与头面部对应的穴位在——耳垂
目1、目2、眼(屏间切迹前下方、 后下方、五区正中):青光眼、假 性近视、麦粒肿。 颌(三区的正中、上方);牙痛、 颞下颌关节炎。 面颊区(五六区交界线周围):面 瘫。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有机整体,它 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通过气血灌注相互影响。
2.手太阳、手足少阳、手明阳等经脉、脉络、经别均入耳 中,足明阳、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 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也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 而联系。
3.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 蹻、阳蹻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
耳穴压豆法
目录

概念及与经络脏腑的 关系
叁 适应症和禁忌症

耳廓的解剖结构及耳 穴分布

耳穴选穴原则、操作 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概念
耳穴压豆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保健方法,是用王不留行等药籽或菜籽置于 胶布上准确地贴于耳穴处,用手指给予适度的 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 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耳穴埋豆法。
7.尿潴留:选择耳穴肾、膀胱。
三、禁忌症
• 1.严重的心脏病不宜使用。 • 2.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重度贫血、血友病。 • 3.孕妇慎用或禁用。 • 4.外耳患有病症,如溃疡、湿疹、冻疮破溃时,暂不宜使用。

耳与五脏的联系

耳与五脏的联系

浅述耳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耳位于头面两侧,为宗脉之所聚,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亦很密切。

1.耳与肾之间的关系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耳与肾脏之间的关系相当地密切。

肾开窍于耳,《中藏经》中写道“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肾主耳”及“肾在窍为耳”的记述。

肾气通于耳,在《灵枢·脉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

”肾主藏精,肾精充沛则听觉聪敏。

耳有主平衡、辨体位的生理功能,耳主平衡又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之官窍肾藏精,精生髓汇于脑,当肾精充沛,则髓海盈满,则耳得以滋养,以司其职,反之则病,故而《灵枢·海纶》谓之有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

所以耳之病可由于肾精不足引起,肾精充盛则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2.耳与心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言“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所以有医家提出心主血脉藏神,寄窍于耳,《千金要方》记有“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的句语,明朝《医贯》中亦有着“盖心之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的载述。

《内经》中尚言“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人体一切生理机能活动皆由心所支配,所以《管子·心术上》有言“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当心虚血耗,耳失所养时,亦或是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之际,可导致耳聋、耳鸣、耳痛或耳内生疮。

3.耳与肝之间的关系由于肝肾同源,故而作为肾所主的官窍,耳与肝的关系亦是相当的紧密,耳主平衡,而平衡功能失调的最主要症状就是眩晕,《灵枢·大惑论》述之“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眩晕病在头、脑、目,目为肝之官窍且肝属厥阴,故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的记载,而在《仁斋直指方》中更是有着“厥气搏于耳,是谓厥聋,必有时见眩晕之症”,明确指出邪入于耳,可见眩晕。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一、耳与心1、所属关系①心开窍于耳,其精气内藏于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②心寄窍于耳。

《千金方》:“神者,心之脏。

舌者,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

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2、生理关系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藏神,主听觉。

”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②心气通于耳,耳受之则能听。

心气鼓动心血行而不滞上充于耳,心血濡润清窍,心气温养耳窍。

③心主神明,听神受命于心,心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

《仁斋直指·卷八·声音方论》“心为声音之主”,《类经·十六卷·五癃津液别》:“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

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3、病理关系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耳的各种病变,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鸣。

”《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古今医统》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4、治疗关系根据二者的生理关系,从心论治耳病时可着重于养血气、清火气。

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治疗时可以养血益气,理气通窍为治则。

二、耳与肾1、所属关系①肾主耳,耳以肾为主。

《中藏经》:“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②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耳》曰:“耳者,肾之外候。

”《杂病源流犀浊》曰:“耳为肾精之原也。

”2、生理关系①肾气充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

《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②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

中医看耳朵知识点

中医看耳朵知识点

中医看耳朵知识点
中医认为,耳朵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经络的状况,耳朵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的疾病状况。

以下是中医看耳朵的一些知识点:
1. 耳朵对应的脏腑器官:中医将耳朵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对应着人体的头面部、腹部和四肢。

耳轮上方的部分代表头部,耳轮以下的部分代表腹部,耳廓后方代表四肢。

2. 耳垂的颜色:中医认为,耳垂的颜色可以反映出人体气血的状况。

正常的耳垂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发现耳垂颜色偏红,可能是因为气血循环不畅;如果发现耳垂颜色偏白,可能是因为体内气血不足。

3. 耳垂的形状:中医认为,耳垂的形状也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状况。

如果耳垂形状呈现出弯曲或者是下垂的状态,可能是因为身体出现了内分泌紊乱的情况;如果耳垂形状变得突出或者是变大,可能是因为体内有湿气的存在。

4. 耳道的变化:中医认为,耳道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感染情况。

如果耳道出现了红肿、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感染了病毒或者细菌;如果耳道出现了分泌物或者是有异味,可能是因为耳道感染已经比较严重了。

5. 耳鸣的表现:中医认为,耳鸣是因为耳朵所在的气血运行出现了异常情况所引起的。

耳鸣表现为耳内听到清晰的声音,有时伴随着头晕、失眠等其他症状。

中医认为,耳鸣可能与血液循环、肝肾功
能不正常等有关。

以上就是中医看耳朵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状、耳道的变化以及耳鸣等症状,可以辅助中医医生判断人体的疾病状况。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课件(一)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教学内容
•什么是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黑板、粉笔
•耳针模型或图片
•相关教材、参考书
教学目标
•理解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掌握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设计说明
本课通过讲解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
件和耳针模型或图片的展示,辅以黑板讲解和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介绍耳穴与脏腑对应关系:通过课件展示耳穴图和脏腑对应关系
图,解释耳穴与脏腑的联系。

3.讲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或相关理论,说
明耳针治疗如何通过刺激耳穴调整脏腑经络功能。

4.互动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
对耳朵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耳朵与脏腑经络
的关系以及耳针治疗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对耳朵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并能够理解耳针治疗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学生在互动讨论环节
表现活跃,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
例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耳与五脏关系初探

耳与五脏关系初探

肝 主 疏 泄 或 藏 血 , 调 畅 气 机 ,通 利 三 焦 ,疏 通 水 道 ,
肝之 经脉 络于 耳 ,肝 气上通 于 耳窍 ,使 耳听 聪 ,且 肝 肾 同
源 。 ‘ 证 奇 闻 ・耳 闻 门 》 说 : “ 为 肾 之 子 , 肾 气 既 通 辩 肝 于 耳 ,则 肝 之 气 未 尝 不 可 相 通 者 。 ” 说 明 肝 与 肾 有 着 密 切
臭 味 ,量 不 多 。 全 身 症 见 憎 寒 壮 热 , 舌 质 红 绛 , 苔 黄 脉 弦
整 体 的 生 理 功 能 和 病 理 的一 部 分 ,本 文 就 五脏 与 耳 的 关 系 作

初探。
1耳 与肾
肾 藏精 ,主 生 长 、 发 育 、开 窍 于 耳 。 听觉 的灵 敏与 否 ,与 肾 中精 气 的 盈亏 有 密 切 关 系 , 肾 中 的精 气 充盈 ,髓 海 得养 ,则 听觉 灵 敏 ,分 辨 力 较 高 。 ‘ 枢 ・ 度 》 说 ; “ 气通 于 耳 , 灵 脉 肾
把 脏腑 与 耳 相 连 贯 ,脏 腑 的 生 理 功 能 和 精 、 气 、血 、津 液 的 活 动 ,与 耳 有 密切 关 系 ,故 耳 的 生 产 功 能 和 病 理 变 化 是 , 是

关系 。肝 为刚 脏 ,在 耳科疾 病 中多 为火热 炽盛 和湿 热 偏盛 。
火 热 炽 盛 燔 灼 焚 焰 耳 窍 肌 膜 ,伤 及 津 液 , 腐 肌 成 脓 , 火 毒 结 聚 不 散 , 脉 络 瘀 阻 , 耳 内 红 赤 肿 痛 剧 烈 , 脓 液 稠 黄 而 有

4 耳与 脾
脾 为后 天之本 ,输 布水 谷精 微 ,运化 水 湿 ,功 能正常 ,精 微 之 物得 以上 升清窍 ,耳 得濡养 ,功 能健 旺 。脾 虚 不 能化 生 气血 上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耳鸣是临床常见疾病或伴随症状,本文探讨孙西庆教授从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论治耳鸣,提出耳鸣不仅与肾的关系密切,与肝、心、脾、肺、胃、胆等脏腑的气血逆乱、功能失调亦有关。

标签:耳鸣;五脏六腑;关系;验案耳位居头部两侧,司听觉。

“肾开窍于耳”,故提到耳鸣多考虑与肾有关。

《黄帝内经》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全身经络会聚于耳。

耳鸣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自觉耳中或头颅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却无相应的声源。

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关系密切。

导师孙西庆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载,对耳鸣的治疗见解独到,疗效较好。

孙教授认为耳鸣与五脏不安,六腑不和关系密切。

耳又名“窗笼”、“听户”,全身经络会聚于耳,《黄帝内经》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清代医藉《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

”故凡经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足以扰乱耳之清明,出现耳鸣、耳胀等症状。

1 耳鸣与五脏六腑的关系1.1 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谓:“耳者,肾之官也”,《黄帝内经》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医林改错》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在临证中常见因年迈体弱,化生无力,肾之精气不足,而出现耳鸣,听觉渐衰。

治疗上常予滋肾填精等法。

1.2 心寄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针灸甲乙经》谓:“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

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

”《千金药方》谓:“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明代《医贯》谓:“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耳鸣与心神关系密切,是神失内守的表现[1],《严氏济生方》曰:“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

8.2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8.2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节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一、耳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是有机地整体,它们通过经络互相连系,通过气血灌注互相影响。

就耳来说,它与脏腑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素问·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夫子言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后世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
中《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
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以上引述的内容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在病理方面是互为表里相达的。

二、耳与经络的关系
耳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较详细的论述,
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的支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胃经、足
太阳膀胱经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郭周围,但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

足阳明之筋,足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则分别循耳前、耳后和入耳中。

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由此可见,耳与
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

为近代的耳穴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看耳朵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

看耳朵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

看耳朵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我们对于耳朵的认知和保健意识相对于其他器官还是比较薄弱的,首先耳朵默默的藏在我们视线的盲区,我们很不容易发现他,而且它总是默默的聆听,聆听山水河流,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可是你知道吗?耳朵也在聆听我们的健康,耳朵与我们的脏腑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1、耳朵与心跳动着的心脏,依靠着收缩与扩张的节奏,谱写出规律的生命节奏,如果说其他器官的聆听是静态的,那么耳朵对于心脏的聆听是动态的,心脏掌控着人体的血液供给速度和量,《证治准绳·杂病》更明确地指出:“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所以心虚血耗,有可能导致耳聋耳鸣。

2、耳朵与肾肾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中医将肾脏归于藏精之处,而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灵枢·经脉篇》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何·金匮真言论》中:“夫精者,身之本也”,而精于肾中藏身,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此外《灵枢·五阅五使篇》云:“耳者肾之官”即神虚弱,耳朵得不到精气所养,就会容易引起耳朵方面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记载::“肾主耳……在窍为耳。

”可见耳朵与肾脏的关系在五脏中国属于最为密切的。

3、耳朵与肝我们经常会说“肝开窍于目”,所以肝脏与眼睛的关系我们认识的也比较透彻,但是耳朵与肝脏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经络上,中医认为“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而且在第一点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耳朵与肾脏的密切关系,而肝脏与肾有“肝肾同源”的说法,《辩证录》中记载:“肝为肾之子,肾气既通于耳。

”所以中医早已认清了耳朵与肝脏的密切联系,《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元所闻。

”所以肝脏的病变之后,耳朵也可倾听其不适的症状。

4、耳朵与脾脏对于脾脏,我们经常会和胃联系到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胃,脾和胃共同作用于事物,使得食物被消化,转化为精华,不断地供给全身营养的需求,供给机体运转的能量,《类经,藏象类》中记载:“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所以脾也有后天之本之说,耳朵的功能施展,也需要脾胃提供能量,就如《素问.玉机其脏论》中记载:“脾为孤脏……其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与脏腑的关系
一、耳与心
1、所属关系
①心开窍于耳,其精气内藏于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②心寄窍于耳。

《千金方》:“神者,心之脏。

舌者,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

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2、生理关系
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藏神,主听觉。

”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②心气通于耳,耳受之则能听。

心气鼓动心血行而不滞上充于耳,心血濡润清窍,心气温养耳窍。

③心主神明,听神受命于心,心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

《仁斋直指·卷八·声音方论》“心为声音之主”,《类经·十六卷·五癃津液别》:“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

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3、病理关系
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耳的各种病变,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鸣。

”《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古今医统》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4、治疗关系
根据二者的生理关系,从心论治耳病时可着重于养血气、清火气。

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治疗时可以养血益气,理气通窍为治则。

二、耳与肾
1、所属关系
①肾主耳,耳以肾为主。

《中藏经》:“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②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耳》曰:“耳者,肾之外候。

”《杂病源流犀浊》曰:“耳为肾精之原也。


2、生理关系
①肾气充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

《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②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

③肾主伎巧,助耳平衡。

3、病理关系
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可致耳聋耳鸣,正如《灵枢·决气云说“精脱者,耳聋。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出现耳鸣耳聋,反应迟缓或站立不稳。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4、诊断关系
耳为肾之外候,肾中精气的盛衰可以从耳窍的润枯坚脆反映出来。

而肾司听觉,为声音之根,因此也可以耳的听觉好坏来判断肾脏的盛衰。

5、治疗关系
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

如叶天士提出“本虚失聪者治在肾”,根据肾脏的功能以及耳鸣耳聋患者多是中老年人,临证治疗时以补肾精为主。

三、耳与肝胆
1、所属关系
①肝脉络于听脉,如《医学心悟·第四卷·耳》说:“然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

②肝与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循耳之前后,并入耳中,出走耳前。

《素问·热论》云:“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

③肝为肾之子,精血同源,肾主耳,故肝与耳的关系亦密切。

2、生理关系
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藏血,因此肝脉具有调节听脉气血运行的功能。

②肝藏血,耳受血始能有听觉。

③肝主疏泄,而其性升发,疏泄适度,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即耳才有所养。

总而言之,耳主听觉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滋养和肝气的条达。

3、病理关系
肝失疏泄,或是肝气上逆,冲犯耳窍,耳窍闭塞可致耳胀耳闭或是耳鸣耳聋。

如《素问》说:“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胆附于肝,中精之府,为少阳枢机,邪滞胆经,少阳经气不舒,经脉痞塞则可导致耳胀耳闭,如《外科大成·卷三》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

”所以有肝胆为耳实症之源的说法。

肝血虚则耳失所养,或肝阴不足,肝阳上扰清窍,亦可出现耳鸣耳聋等证,《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


4、治疗关系
一些耳病可从肝胆论治。

历代临床及理论研究中,肝胆疾病的病因病机虽有气郁、火旺、血瘀、痰湿和血虚等的不同,总以气郁为先,然后有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滞湿聚、耗血伤阴等,故临床从肝胆论治本病,应以理气开郁为先,畅达肝气,以防变证丛生。

四、耳与肺
1、所属关系
①太阴肺经络于听脉,如《素问·缪刺》说:“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②肺主皮毛,肺卫为一身之表,如《素问•五脏生成》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中耳与鼻相通,肺开窍于鼻,现代医学认为,中耳黏膜来源于呼吸道黏膜,其结构组织与反应具有同源性。

③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耳之体属肾而用于肺。

2、生理关系
①肺具有司咽鼓管开合的功能。

咽鼓管与鼻相通,鼻为肺窍,肺主一身之气,调畅全身气机,司开合,因此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鼻和咽鼓管的通畅。

②肺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血液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肺气的调节,所以听脉的通畅,有赖于肺气的调节。

③肺为金脏,为声音之主,也影响听觉产生,如《难经·四十难》说:“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

申者,西方金,金者肺。

肺主声,令耳闻声。


3、病理关系
肺易受外邪所袭,失于宣降而致耳胀耳痛、耳鸣耳聋等证。

《柳选静香楼医案》云:“肺之络,会于耳中,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指出肺气虚损也可致聋。

4、治疗关系
某些耳病可从肺论治。

刘完素首先提出“耳聋治肺”。

肺之生理失常即为病,那么在治疗上着重于复其宣肃之性,解表散寒、疏散风热皆为方法。

五、耳与脾胃
1、所属关系
①太阴脾经络于听脉
2、生理关系
①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脾输后天之精气,上达耳窍,耳得水谷精微的濡养而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②脾主升清,能运化水湿,能够升清降浊,以保持耳窍清灵。

3、病理关系
脾不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耳,而致耳聋耳鸣。

《脾胃论》:“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

”《医碥·耳》:“若气虚下陷则亦聋,以清气自下,浊气在上,清不升而浊不降也。


脾主运化功能失调,则聚成瘀热,郁久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以致耳聋耳鸣甚则气闭。

《古今医统》曰:“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


4、治疗关系
某些耳病可以从脾论治。

如《嵩崖尊生全书》云“:脾胃一虚,耳目九窍不利,故治脾为耳症第一要义”。

从脾的生理功能来看,论治可以升清降浊为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