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期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期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学期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巩固学生对平行公理及推论的理解。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平行公理及推论。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应用。

3. 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解与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展示平行公理及推论。

3.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4. 实际问题应用: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六、课后作业1. 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熟练运用平行公理及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应用水平。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及推论。

2. 练习题: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第1课时),平行公理及推论(第2课时)。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3、针对知识结构图,结合导学案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

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

垂线的根本性质:经过一点一条直线垂直于直线。

垂线段。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移的特征:①对应线段〔或在同一直线上〕且;②对应角;③对应点的连线〔或在同一直线上〕且。

四、导学拓展,提升领学例1、如图,AB⊥CD于点O,直线EF过O点,∠AOE=65°,求∠DOF的度数.〔变式训练〕直线AB与CD相交于O, ∠AOC:∠AOD=2:3,求∠BOD的度数。

例2、EF⊥AB,CD⊥AB,∠EFB=∠GDC,求证:∠AGD=∠ACB。

〔变式训练〕如下图,直线a、b被c、d所截,且c⊥a,c⊥b.∠1与∠2的相等吗?说明理由.学生小组内合作互学,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及用几何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中,力求充分表达教学内容的根底性,教法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

1、如图,AB. CD相交于O, OE⊥CD于O,∠AOC=36°,则∠BOE=(A)36° (B) 64°(C)144° (D) 54°2、如图, AB∥CD, ∠1=30°, ∠2=90°,则∠3=。

3、以下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4、∠DAC= ∠ACB, ∠D+∠DFE=180°,求证:EF//BC。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

3.能够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线的判定条件。

3.平行线性质: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平行线上的corresponding angles、alternate angles 和内错外角。

4.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与平行关系的性质。

5.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角的概念与性质。

2. 概念复习(10分钟)•通过示意图带入,复习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并与学生一同总结。

3. 理论复习(15分钟)•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条件,并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巩固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性质,并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规律。

4. 性质总结(1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总结平行线的性质,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列举几个典型性质,让学生进行验证,并找出应用场景。

5. 实例分析(15分钟)•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解题。

6. 练习(30分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7. 温故知新(10分钟)•随机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让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评价并进行讨论。

8.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查漏补缺。

四、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课件•实例问题、练习题•小黑板、彩色笔五、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问题解答:评价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和思路的合理性。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和自主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重点、难点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二、回顾与思考按知识网展开复习.平移判定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及其性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对顶角平行公理两三条条 直直线线被所第截两线条相直交平行相交平线 面的 内位两置条关直系 二、基本概念、性质练习一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O ,∠AOE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 ,∠COF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 。

2.如图2,∠BDE 的同位角是 ,内错角是 ,同旁内角是 ;∠ADE 与∠DGC 是直线 被 所截成的 角。

3.如图3,三条直线a、b、c交于一点O,∠1=45°,∠2=60°,∠3= 。

4.如图4,∠1=105°,∠2=95°,∠3=105°,∠4= 。

5.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它们的交点叫做。

6.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叫做。

7.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过一点有且只有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

9.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或相等,相等,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提高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与证明。

3. 相交线的判定与证明。

4. 平行线与相交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巩固练习及拓展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证明,相交线的判定与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直观理解。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让学生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巩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4.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实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判断题、解答题等,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并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结合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实例和动画等。

2.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

3.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相关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第3-4课时: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3. 相交线的性质;4.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3)相交线的性质;(4)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2)相交线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特点;(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3)提问: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总结出规律;(2)各组汇报:让学生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表扬。

3.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和应用相交线与平行线;(2)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教师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题,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使学生会用这些概念和 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能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画垂线和平行线:经历对本章所学 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2 .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经历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过程.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3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用运动变换的观点来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展示设计作品课前布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设计知识结构图作成手抄报形式,要求有创意体现本组特 色和风格教师给出评价二、回顾与思考出示幻灯片按知识网展开复习.L 对顶角、邻补角。

动动手 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如图)中,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各对角 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1)出示幻灯片 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 学生回答.练习一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0, NA0E 的对顶角是,邻补角是, NCOF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2如图,直线a 、b 相交,Nl=40° ,求N2、N3、Z 4的度数。

结合练习教师强调: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要抓住对 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顶有一条公共 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线相交 两条直邻补角,对顶角 垂线及其性质对顶角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线的位置关系 平面内两条直三条直 两条直线所截 线被第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公理性质 平移判定(3)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你得到什么结论?2.垂线及其性质.(1)垂线的定义及推理格式定义可以作垂线的制定方法用,也可以作垂线性质用.(2)如图所示,0为直线AB上一点,ZAOC=1 ZBOC, 0C是NAOD的平分线.3(1)求Z COD的度数;(2)判断0D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求解变式训练渗透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3)垂线性质1和性质2.①请回忆一下后体育课测跳远成绩时,教师是怎样测量的?②垂线段最短。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2.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4.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3. 创设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相交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夹角、对顶角等;(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的距离、同位角等;(3)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3. 案例分析:展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学科及章节课型 _复习 __ 初一数学第七章备课人 _褚华燕 _课题集体备课时间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_2016.5.4____上课时间_2016.5.5___备课组电子教案序列号JTBKSX16001一、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具体要求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2.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二、中考、会考聚焦点(一)中考聚焦点: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

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 . 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 .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 .(二)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 (二)教学难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 7 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的理解;(2)运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2)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2. 学具:练习本、直尺、三角板、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定理和公式。

2. 课堂讲解:(1)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2)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2. 课堂练习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4.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 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图形学、物理学等。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 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3. 提醒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究。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识别相交线与平行线;(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了解相交线的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4. 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加深对平行线和相交线性质的理解;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相交线的性质与应用。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画图,加深对平行线和相交线性质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拓展:布置一些有关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以及对于概念的理解深度。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画图的准确性以及对性质的应用能力。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画出相交线与平行线;(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活动,加深对相交线与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运用画图工具,提高作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识别和画法;(2)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2. 学具:每人一份练习纸、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2)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3)提问:什么是相交线?相交线有哪些性质?2. 探究与展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并讲解;3. 练习与提高:(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做好学习笔记。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标志、建筑设计等;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其他领域有哪些应用?3.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完成练习题:(1)判断题:相交线一定有一条公共点,平行线没有公共点。

()(2)选择题: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A. 平行线B. 相交线C. 重合线D. 异面直线)。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资)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资)

《平行线与相交线》单元备课一.教材地位分析平行线、相交线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们又构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

学习平行、垂直的有关内容,不仅是“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和必经途径,而且是积累学生空间与图形的活动经验、掌握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而初步的说理、推理等内容所必需的。

二.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中已经学习了有关直线、线段、角、平行与垂直的简单内容,积累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直观探究平行、垂直的有关内容,并在其中学习简单的说理;在八年级下册“证明(I)”中,学生还将继续学习平行问题,但却是从论证的角度。

三.教材内容分析在本套教材中,作为“平行与垂直”的第二次“螺旋式上升”,本章的主要内容在于,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几何事实,并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说理和初步的推理,同时,借助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台球桌面上的角,创设有利于学习补角、余角、对顶角等的问题情景,展开相交线的有关几何事实,使学生在直观的、现实的情景中,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基本结论;然后,通过设置一些探索性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并试图在探索活动和解决问题中,加深对平行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老人教版的教材处理方式相比,本章教材在呈现具体内容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现实情景,并穿插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之前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而不是孤立地处理有关内容。

这种编排方式,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二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和初步的推理,充分体现直观与简单推理(仅限一步推理)相结合。

这种设计意图,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角、相交线、平行线及其一些简单特性的理解,以及对识图和简单画图技能的掌握,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并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数学观的养成.2.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角、线段),画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初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四、关于教学课调整的共识:1. 全章原来的课时安排§1. 余角与补角 1课时;§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课时;§3. 平行线的特征 1课时;§4.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2课时;回顾与思考 1课时。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一、知识结构图二、基本知识提炼整理(一)主要概念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6、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8、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9、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二)主要性质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2、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1803、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垂线段最短A B CDA1三、 应用1、 如图,A B ∥CD,P 为AB,CD 之间的一点,已知︒=∠321,︒=∠252,求BPC ∠的度数(用两种方法)。

2、 如图,已知A B ∥CD ,EF 交AB,CD 于G , H, GM, HN 分别平分EH D AG F ∠∠,,试说明GM ∥HN.3、 已知A B ∥CD ,BC ∥DE.试说明D B ∠=∠.4、 已知:,21,,,∠=∠⊥⊥⊥G AB FG AC BC E AC DE 于于求证:AB CD ⊥.5、 如图,通过平移,A 点平移到点A 1, 请用尺规作出平移后的四边形。

作业:1、如图,已知AD ∥CE,C A ∠=∠,说明AB 与CF 的位置关系,理由是什么?2、如图,在ABC ∆中,,D AB CD 于⊥AB FG ⊥于G ,ED ∥BC,试说明21∠=∠.。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完整版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学科及章节初一数学第七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课型_复习__ 备课人_褚华燕_ 集体备课时间_2016.5.4____ 上课时间_2016.5.5___备课组电子教案序列号JTBKSX160011七、教学实施流程2内错角、能综合运用,能够正3.能识别同位角、确的书写平行的相关同旁内角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步骤。

4. 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能够正确的书写平行的 5. 相关步骤。

三、重点知识回顾学生思考回答:平面1.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关系:面对生平评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价学置线位内两条直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的理解。

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垂直2.相复习领学生AOD= 901.如图,若∠°,带殊种特中的一交AB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____形式——垂直。

是几垂直的且强调何语言表示。

问实一道际通学生经过思考、过2.垂线段定理:讨论、交流,进一步让学生题的引入,处,有一个牧在河边的A熟悉垂线段定理的应线晰次再明垂段童在放牛,牛吃饱后要到河边用。

定理,以及垂线段饮水,问牧童怎样把牛牵到河定理的应用。

边,才能走最少的路?能说明理由吗?3应用的定理:__________练习:AC⊥BC,CD ⊥通鼓励学生用自己过两个关1.如图,于垂线段的练习,的方法找垂线段,并CAB,垂足分别是点、D点。

让(1)点B到CD的距离是线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生更能深刻的体______的长度;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会到垂线段段定理。

点(2) C到AB的距离是线组语言织与表达能的长度;力.需按照简捷的方段______ 到CB的距离是线法。

(3)点A ______段的长度。

外有点2.直线mP,它到、C 的距离BAm直线上点、厘米、分别是6厘米、35厘米,则点P 到直线m的距离( )A等于6厘米. B.等于3厘米C.等于5厘米D.不大于3厘米(1)如图直线AB和角、补角以及他们CD 义以及性质。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教案和讲义模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最新教案和讲义模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和性质。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几何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作用和意义。

2. 知识回顾: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通过提问和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典型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题目的设计与解答,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案中应包含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参考使用。

教案中还应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和评价方法,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练习题目的解答情况,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及章节初一数学第七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课
课型—复习—备课人_褚华燕_ 集体备课时间_2016.5.4 ________ 上课时间
_2016.5.5___
备课组电子教案序列号_JTBKSX16001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标具体要求
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
1 •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
2.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
4.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
二、中考、会考聚焦点
(一)中考聚焦点:
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

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五、叙写学习目标
七、教学实施流程
3.能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5.能够正确的书与平行的相关步骤。

三、重点知识回顾
1.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2. 垂直
1. 如图,若/AOD= 90 ° ,
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是
几何语言:
v/AOD=90。

(已知),
•••AB丄CD (垂直的定义).
2. 垂线段定理:
在河边的A处,有一个牧童在放牛,牛吃饱后要到河边饮水,问牧童怎样把牛牵到河边,才能走最少的路?能说明理由吗?
m
/////?/ 河边能综合运用,能够正确的
书写平行的相关步骤。

学生思考回答:平面内两
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
和相交两种
学生经过思考、讨
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垂
线段定理的应用。

评价学生对平面内两
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
解。

带领学生复习相交中
的一种特殊形式垂
直。


且强调垂直的几何语
言表示。

通过一道实际问题的
引入,让学生再次明
晰垂线段定理,以及
垂线段定理的应用。

应用的定理:______________
练习:
1. 如图,AC丄BC,CD丄AB,垂足分别是C点、D点。

(1) 点B到CD的距离是线
段 _____ ■勺长度;
(2) 点C到AB的距离是线
段 _____ ■勺长度;
(3) 点A到CB的距离是线
段 _____ ■勺长度。

2. 直线m外有点P,它到直线m上点A、B、C的距离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则点P
到直线m的距离()
A等于6厘米.B.等于3厘米C.等于5厘米D.不大于3厘米
二、角与平行
1. 复习:
(1)如图直线AB和CD 交于点0,则图中共有几个角, 几种特殊的角?并说出他们的
(2)若再添一条直线EF与AB
交于点P,你又能找到几个角?学生找出图形中
的同位角、内错角、
全班至少90 %的学生能根据图形找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垂线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需按照简捷的方法。

通过两个关于垂线段的练习,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垂线段定理。

师生互动共同回忆对顶角、补角的定义以及性质。

由补角的性质引出余角以及余角的性质
根据图形,带领学生复习对顶角、补角以及他们的性质,并且由补角的性质引出余角的性质
(3 )请指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4)你可以添个条件,使直线CD和EF平行吗?
(5)还有其他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
b
几何步骤书写:
ta //b , a //c
■'■b //c
2.练一练
(1 )若Z3= Z4 ,
则// ;
若AB 1/CD,
则/ _______ =Z _____
(1) T /A= ,(已知)和同旁内角。

并能应用
平行的判定定理,说出
规范的几何步骤。

学生完成书写。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
言表述,从而提高学
生的语言组织与
表达能力.
学生完成练练,
找到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与平行
的关系。

并且通过填
空,进一步规范学生
的步骤书写。

学生思考,在导
学案上完成。

同旁内角。

根据熟记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进一步熟练几何步骤
通过练一练,
找出不同图形中的平
行的判定,以及平行
的性质的应用,进一
步熟练,同位角、内
错角、同旁内角与平
行的关系。

•••AC //ED ,( )
(2) TAB // ______ 已知)
•22= Z4, ( __________ )
试一试,你准行!模仿上题自己编题。

1 .如图,/D=70 ° , C= 110 ° ,
2 1=69 。

,贝U 2
B= •
4.折叠问题
有一条长方形纸带,按如图所示沿AB折叠时,当2 1=3卩°求纸带重叠-部分中2 CA B的度数忍:
F .
试一试,找到其他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更能体现学生对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灵活应用
练习应
用(15分钟) AC //DE,
2仁22,试证明AB //CD。

综合练习除了考
查学生对平行性质和定
理的应用外,还考查学
生的几何步骤的书写。

这一大项让学生到黑板
展示自己的思路,锻炼
学生大但发言的能力。

综合练习1主要承接上面的练一练,综合练习2-4主要是解答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平行性质和定理的应用外,还考查学生的几何步骤的书写
已知: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检测:
1. 图中如果AC //BD 、AE //BF ,那么/A 与/B 的关系如 何?
你是怎样思考的?
2. 选做:如果一个角的两 边
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 边,那这两个角的关系如何?
作业
(1分钟) 八、作业: 自拟习题1-8 选做9、10
小结
(2分钟)
此题对学生来说 有些难度,小组合作 互帮互助来完成
折叠问题对 初一学生来说有 些难度,此处可采 用小组合作,互帮 互助完成此题
当堂检 测(4分钟)
设置一个选做 题,是供学有余力 的
学生完成的,锻 炼自己的逻辑思 维。

学生总结本节课 的收获,包括知识上 的收获和能力上的收 获
5.(选做)如图,BD 丄AC ,
八、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交线与平行线
1.复习回顾:2练习:
九、教后反思
1. 本节课是对本章的知识的复习,内容相对来说较多,同时本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在单元检测前讲授的,学生遗忘的很大,导致本节课一开始对概念性的知识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2. 垂线段定理的应用的第3题,我忽视了学生的读题分析理解能力,很多学生不理解点ABC三个点在直线m上,到处乱画图,导致这题理解分析不好。

3. 本节课的语速过快,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提问。

导致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

4. 本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在垂线段的练习上时间用的过多,导致后面还有2个几何题没做。

也没有时间给学生总结检测。

5. 本节课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具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