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组方规新律
药事管理简史(一)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
![药事管理简史(一)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c4c34c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3.png)
药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个分⽀。
随着社会经济和药学科学的发展,药事管理也从简单的繁杂,由低级向⾼级发展。
⾃⼈类原始社会对药物采集、保管、使⽤的简单管理,发展到现代社会对药学事业的系统管理,从经验管理发展为科学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药事管理史是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类在⽣产劳动、同疾病作⽃争,逐渐认识到使⽤药物,从采集⾃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作药⽤,逐渐能⽣产药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药物与⼈们⽣命的密切关系,古今中外历代政府对药品⽣产、经营和使⽤,都采取了诸种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
药学事业的形成,药事管理⽇益加强。
药学的发展和事业管理的发展相辅相成,溶为⼀体。
本章将简述历史记载的国内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对我国药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的药事管理(公元前1027~公元1840年) 1.早期的医药管理周代建⽴了我国最早的医药管理制度,医巫制度,医巫分离。
据《周礼》所载六宫体制中,把巫祝划⼊春宫之列,把医师归于天宫管辖。
据《周礼。
天宫》记载医师是官名,为众医之长。
职权是“掌众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其下属官职有上⼠、中⼠、下⼠(皆为医官),史(管⽂书医案),府(管药物、器械、会计),徒(供使役、看护)。
还记载了当时的医疗分⼯制度,把宫廷医⽣分为⾷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病历和死亡报告制度;考核奉禄制度。
2.秦汉隋⾄唐时期的医药⾏政管理机构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中国,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央政府设⽴了医药⾏政管理机构。
秦汉⾄隋唐,医药⾏政管理机制逐步扩⼤充实,但管理体制⼤体相承。
据《杜佑通典》记载,秦设有太医令丞,掌管医药的政令,设有待医,负责皇帝的医药。
后汉时医药管理开始分设,东汉光武帝(公元25年)“置太医令⼀⼈,六百⽯,掌诸医。
药丞、⽅丞各⼀⼈。
药丞主药,⽅丞主⽅,右属少府。
”据史书记载,汉代还设有本草待诏、尚药监、中宫药长、尝药太官等职。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fb33955804d2b160b4ec0a3.png)
证的评价指 标相结合 ,选 择相关 的多种 动物模 型,多样 评价指标 ,谨慎解 释实验结果 。 32 进 行 多层 次量效 关 系的研 究 虽 然 随着基 因组 学 . 和蛋 白质 组学研究 的发展 ,人们试 图从整体器 官、细胞
及 分子水平 、基 因水平 等方面对 中药进行 研究 ,但 由于 中药成分研 究方面 的缺 陷 ,质量难 于控 制 ,使得研 究结 果重复性差 。为此我们 要进行 中药配伍 方剂饮片 、有效
相 恶相反配伍 ,可 能增毒减 效 。由此 可见 ,相须 相使配 伍 临床最 为常用 ,是方 剂 中最基 本 的配 伍方 式 。目前对 方 剂配 伍 规律 的现 代 研 究其 相须 相 使配 伍 仍在 起 着指
导 作用 。
1 现代研 究成果说 明 方剂 中各药 味间确有相须 、相 . 2 使 、相 恶等 “ 七情 ”关系,具有协 同或拮 抗 的相互作用 ;
d i 036/i n17.792 1 . 1 o :1 . 9 s 6 22 7 001 04 9 js 2
文 章编 号 : 17 —7 9 (00 1—0 30 6227 2 1 )一202 —2
本文 简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配伍 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 了方剂配 伍的规律 、方法及发展方 向,对 中医药临床教 学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 研 究方剂配伍理论 , 指导创新复方中药的研制 , 高 提 中医临床疗效 ,是中医方剂研究面临的最大挑 战。中医方 剂配伍理 论研 究 的历 史我们 的先 民早期使用 最广泛 的治
疗方法是砭石、针灸、导引与按摩 ,随着人们在生产 生活 中运用 中草药防治疾病经验 的积 累,以及 阴阳、五行等古 代哲学思想逐渐溶入中药治疗之 中, 中药的配伍理 论便逐 步形成 。《 帝内经 》中已有君 臣佐使配伍 、性味配伍 、 黄 气机升 降配伍的相关理论。仲景诸方君 臣佐使配伍严谨 , 组方缜密 ,用药精巧 ,方证对应 ,疗效 卓宏 ,至今被 临床 广泛应用 ,仍然具有中药配伍 的指 导意义 。
关联规则在方剂配伍规律中的挖掘研究
![关联规则在方剂配伍规律中的挖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be2d006c85ec3a87c2c598.png)
中 图分 类 号 :T P 3 0 1 . 6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 9 8 4 X ( 2 0 1 3 ) 0 6 — 0 0 4 1 - 0 3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学 报
的问题 :
( 1 ) 传统 的关联规 则挖 掘方法 找到 的强规则 必须 同时满足最 小支持 度 和最小置 信度两个 阈值 , 但是在 方剂库 中挖 掘药对药 组时 ,常 常存 在 大量低支 持度高 置信度 的有趣规 则 ,传 统挖掘 方法不 能有效地将 这些 人们感兴趣 的规则挖 掘 出来 。 ( 2 ) 产生 的强规则关 联 但不是 正确 的。例如 :有 1 0 0 个 事务 ,其 中 6 0个 事务包 含 ,7 5 个事 务包含
第2 9 卷第 6 期
2 0 1 3年 1 1 月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9 . No . 6
No v . , 2 01 3
关 联 规 则 在 方 剂 配 伍规 律 中的挖 掘 研 究
循环 , 直到无法发现任何的频繁k 一 项集为止 ;最后在所有的频繁集中找出强关联规则。 A p r i o r i 算法结构简单、 易于理解 , 但是将传统的 A p r i o r i 算法应用在方剂数据挖掘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
中药方剂的配伍研究
![中药方剂的配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fe1bf0fab069dc5022019f.png)
研究 的方法学 方面 ,以药味加减 、正交设 计等 方 法 为主 ,较 好地 分析 了药 物 的配 伍 问题 。在研究手 段上 ,不断采用新 技术和新 方法 ,强调多学科 、多方法 的综合研究 。日本进行 了 大量 药效 学研 究 ,近来则较多地用现代技术揭示方剂作用机 理及新功效 探讨 ,但 对方 剂配 伍研究较为薄弱 ,思路与方 法 方面亦无 明显建树 。现代研究成果 说明 :方剂 中各 药味 间确 有相须 、相使 、相恶等“七情”关系 ,具有协 同或拮抗 的相互作 用 ;各组成 药物在方 中具有 “君 臣佐使”不同地位 ,君药 的药 效常 是该 方的主要药效 ,但 不等于 即是全 部的疗效 ,在 一定 程度上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 『生及 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 。
在 复 方 化 学 研 究 方 面 ,主要 观 察 了 方 剂 配 伍 与 化 学 成 分 变化 间的关系 。从物质基 础角度研究 中药配伍 ,揭示 方剂 的 配伍 规 律 己逐 渐 在 学 术 界 形 成 共 识 ,并 进 行 了有 益 的尝 试 。 早年 在研究天麻钩藤饮时 ,曾 比较 单味药和复方水煎剂 中所 含 成分的异 同,分析各成分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中药 的 沉淀性配伍研究 发现 以黄芩 、黄连 、黄柏 为基础 的复方注射 液存 在严重 的沉淀反应 ,并报道了黄芩苷 与小檗碱 的沉淀反 应,提出研究沉淀物活性可能是有意义的[41。研究还证实 配伍 对 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 响。日本对仲景 12个含黄连 的复方进行 研究 发现 ,方中若有大黄或有甘 草则煎煮后苦 味消失 ,黄 连 与甘草 配伍 后产生无 苦味 白色沉淀 。还有研究 认为 ,甘草 有 增溶作用 。近年对方 剂配伍后化学 成分的变化 日益 引起重 视 ,在生脉散配伍化 学研究 中发现产生 了新 物质【51,观察 了四 逆汤不 同配伍 的化学与药效变化 ,测定了芍药汤 中大黄 、黄 连 、黄芩之有效成分在不 同配伍情况下煎液中的含量I61。 3 配 伍规 律 研 究
中药硕士 研究方向 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硕士 研究方向 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375942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b.png)
中药硕士研究方向方剂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研究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方剂学旨在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制备方法,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并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在中药研究中,方剂学的研究意义不可忽视。
方剂是中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药治疗临床疾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方剂学可以揭示不同中药组方的药效、毒副作用等特性,有助于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另外,通过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优化中药方剂的组方组方,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药效成分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方剂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临床观察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通过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剂学可以深入探讨中药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机制,为方剂的制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其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经济效益。
方剂学的发展趋势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高通量筛选等,加强方剂的优化和改良。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不断促进中药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药硕士研究方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中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理,方剂学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2文章结构一.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中药硕士的研究方向——方剂学展开讨论。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背景和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方剂学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接着,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方便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d5d3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3.png)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一、A 型单选题1、处方用名为鸡头米,应付规格是BA、生芡实B、麸炒芡实C、生花椒D、炒花椒E、炒芥子2、牛蒡子的应付规格是AA、炒牛蒡子B、鼠黏子C、大力子D、牛蒡子E、牛子3、香薷在炮制时应BA、先煎B、后下C、包煎D、另煎E、冲服4、以下关于处方书写规则说法有误的是EA、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B、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画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C、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D、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5 种药品E、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缩写体书写,可使用“遵医嘱”5、下列可以冲服的是DA、西红花B、菊花C、藿香D、胆矾E、徐长卿6、下列属于药物类药引的是AA、大枣B、醋C、蛋黄D、蜂蜜E、茶叶7、处方前记不包括的内容是CA、开具日期B、患者姓名C、药品金额D、临床诊断E、处方编号8、关于佐药的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A、佐助药能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B、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C、佐制药是能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D、佐助药是能直接治疗各次要病症的药物E、反佐药配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同9、下列不属于中药饮片处方的是BA、煎煮方法B、外部包装C、名称D、用法用量E、数量10、下列道地中药叙述错误的是AA、安徽的杭菊B、内蒙古的甘草C、河南的菊花D、四川的黄连E、云南的三七11、医师开汤剂处方时在某味药的上角或下角处所加的简要要求是BA、药引B、处方脚注C、处方格式D、处方用量E、电子处方12、下列需要先煎的是DA、气味芳香类B、含黏液质较多的C、胶类D、贝壳类E、蜜膏类13、下列药物不需要后下的是EA、青蒿B、徐长卿C、苦杏仁D、大黄E、半夏14、下列不需要包煎的是AA、沉香B、车前子C、辛夷D、蒲黄E、儿茶15、下列不需要泡服的是EA、大青叶B、薄荷C、蒲公英D、麦冬E、饴糖16、关于处方管理制度的书写,错误的是AA、每张处方不得超过6种药品B、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C、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D、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画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E、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17、直接写药物正名,即付漂去咸味的品种是CA、茜草B、王不留行C、海螵蛸D、升麻E、地榆18、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的是BA、哌醋甲酯B、盐酸哌替啶C、青霉素D、氯丙嗪E、盐酸二氢埃托啡19、下列不属于五味子处方用名的是EA、北五味B、醋五味子C、玄及D、辽五味子E、制五味子20、普通处方、应急处方、儿科处方应保存的时间为 AA、1 年B、2 年C、3 年D、4 年E、7 年21、不属于处方的是BA、经方B、土方C、单方D、时方E、秘方22、药力居处方之首的是CA、佐药B、使药C、君药D、臣药E、药引23、下列不属于“十八反”的是DA、海藻、大戟、芫花不能与甘草合用B、半夏、瓜萎、贝母、白蔹不可与川乌合用C、藜芦不能与人参、细辛合用D、人参、细辛可以同白芍合用E、草乌不可与贝母合用24、中药配伍禁忌的概念是指BA、也是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疗效或减轻药物毒性反应是我们在医疗实践中应该利用的B、也是对抗作用,是指两种药物同用后,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应该尽量避免的,即配伍禁忌C、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D、是指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E、是指配合主药,互相增强作用。
中药方剂学习计划
![中药方剂学习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75e53bf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9.png)
中药方剂学习计划一、学习目标1.掌握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和应用2.了解中药方剂的基本配方、组方原则和应用规范3.熟悉常用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4.掌握中药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5.提高中药方剂的临床运用能力二、学习内容1.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中药方剂的概念及特点(2)中药方剂的分类及特点2.中药方剂的组成和应用(1)中药方剂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作用(2)中药方剂的应用范围及适应症3.中药方剂的配方和组方原则(1)中药方剂的基本配方和配伍规律(2)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应用规范4.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5.中药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1)中药方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要求(2)中药方剂的质量控制要求和规范6.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能力(1)临床中医医师实习实践(2)临床中医医师案例分析(3)中医方剂处方的临床实际操作三、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中药方剂学科理论知识,并进行笔记归纳2.阅读相关中药方剂学专业书籍,了解中药方剂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3.参加相关中药方剂学科的讲座和研讨会,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4.实践操作中药方剂制备和质量控制,提高实践能力5.参与临床中医医师实习实践,进行临床案例观摩和分析6.参与中医方剂处方的临床实际操作,熟悉临床应用规范四、学习计划1.第一阶段(1-2周)(1)系统学习中药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2)了解中药方剂的配方和组方原则(3)阅读相关中药方剂学专业书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2.第二阶段(3-4周)(1)深入学习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参与中药方剂的实践操作,熟悉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3.第三阶段(5-6周)(1)参与临床中医医师实习实践,进行临床案例观摩和分析(2)参与中医方剂处方的临床实际操作,提高临床应用能力4.第四阶段(7-8周)(1)进行中药方剂学科的复习和总结,做好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归纳(2)参加相关中药方剂学科的讲座和研讨会,加强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学习五、总结与展望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我将掌握中药方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临床应用能力,为将来的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述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的部分问题
![浅述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的部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ddeda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c.png)
浅述中药经典名方二次开发中的部分问题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并且着意推动中药成方的二次开发的同时,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变化,中药成方的二次开发也愈加成为需要,并成为大势之所趋。
由于中药现代化发展不是中药西药化,需要充分继承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并且融合多种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以对中医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现对方剂配伍研究和成方二次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中药成方二次开发上进行重配改制的部分问题进行浅述。
关键词:中药成方二次开发拆方研究撤药研究方剂配伍和改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决定将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并强化对中药产业的政策扶持,2002年国家正式公布了第1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为“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到2010年开发出100个中药新产品,完成100个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完成现有国家中成药标准品种整理提高工作,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中药产品的出口份额,争取2~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从中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中药的二次开发,本文旨在就中药二次开发在中医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一探讨。
1 中药二次开发的必要性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药化。
中药现代化发展应尊重中医药学理论,充分继承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同时,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必须以创新为核心,充分吸纳多种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植物药研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拘泥于传统和自我封闭。
中药的二次开发是指以市场需求和人类疾病发展谱为导向,利用我国传统中医药资源和最新科学技术( 包括古方、验方、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确立研发的目标和方向,在原有资源和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立知识产权的新的产品。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
![中药配伍规律研究(146页)](https://img.taocdn.com/s3/m/49cdb8147c1cfad6185fa702.png)
第五节 组分配伍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思想为 指导,从临床出发,遵循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 原则,将中药的有效组(成)分明确、药理作用 清楚的中药活性物质进行合理配伍的形式。
第五节 组分配伍
组分配伍模式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从饮片 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使中医方剂因成分清 楚,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理清楚使中 医药带来突破进展。组分配伍的新模式有可 能成为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新的继承与创新的 延伸。
• 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煎煮过程中,由于温度、pH值、煎煮时间等原因使复 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溶出率的改变、挥发、水解、氧 化、产生沉淀等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使原有的某些成 分消失或是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使配伍表现出减毒、 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备的药理活性。
• 研究方法:多仪器联用和指纹图谱分析是 中药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 特别是HPLCMS、CE-MS、GC-MS等,可对复方中的化 学成分进行指纹图谱分离鉴定, 然后结合药 理研究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或是含量较 高的指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以作为质量控 制的指标。
第四节 中药配伍与化学成分变化
1.1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 化学成分是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任何配伍 效应都应该有一定的化学表述。因此研究中 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是探讨配伍规律 的一个重要途径。
• 目前中药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仍然滞后, 多数复方中真正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尚不 明确。现行的传统质量控制模式是参照西药 模式, 以单一成分即有效成分、活性成分或指 标成分为控制指标, 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 评价中药复方的内在质量, 保证其药效。
6)、生脉散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煎煮后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表明:单味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在 煎煮前均不含5-HMF ,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 量的5-HMF,人参、麦门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5HMF的存在,生脉散全方及麦门冬与五味子配伍的 水煎液中5-HMF的含量显著增高。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7e867a1284ac850ad02422a.png)
中医药学刊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张立东(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模式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76(2006)12-2329-02收稿日期:2006-06-07作者简介:张立东(1968-),女,辽宁盖县人,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中药学。
方剂作为连接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是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及要点,深入研究方剂的配伍,寻找更新的方法和模式,有可能从中发掘出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医药研究内容,从而对世界医学有所贡献。
1 方剂配伍理论原则及方法溯源方剂,按照古书上说,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对每一味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
但是,每一方中必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要比作为臣、佐、使要应用时要大。
这是一般情况下组方的原则。
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复方,按其方药作用归类,分清主次便可。
方剂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药物并用于治疗疾病。
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
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病的效果更好,于是逐渐形成了方剂。
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就已建立了指导再实践的理论。
特别是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祥”,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晋到唐出现了许多方书。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是汉唐的许多名家医方得以传世。
宋代的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
从以上的及其粗略介绍中,可以看出方剂学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的。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挖掘研究
![基于关联规则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挖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8e01e16294dd88d0d26b62.png)
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 对
题引入到中药领域中? 方法是要从大量 的中药方 剂临床数据中找到有用 的新的药对, 药组 。 本文研究中的活血化瘀方剂来源 于由南京 中医药大学彭怀仁教授 主编 、人民卫生 出版社 2 0 年 1 月出版 的《 方剂大辞典》 其余 以 05 2 中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0 5 2 0 版为标准。 经过规范整理基础数据分析 ,所 收集 的活 血化 瘀 方 中 , 具有 “ 活血 ” 者 “ 瘀 ” 效 的 药 物 或 祛 功 共有 16昧。 3 历代活血化瘀方中高频药物前十位 机。 川芎 桃 大黄 、 肉桂 、 花 、 芍 、 红 赤 甘 2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必要性 包括 当归 、 、 仁 、 没药 、 干地黄 。分别涉及到活血化瘀中的养 中药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研究是将我国 草 、 行气、 逐瘀 、 温经 、 破血等不同活血层次 。 丰富的中药信息资源和现代最新信,、 皂技术相结 m、 述的规则而言 ,支持度 为 1%意味着数据库 中 5 对规则支持 的客户 比例 ,即 1%的客户 同时购 5 买了电视机和影碟机。 置信度( nd ne: c f ec)关联规则 x > oi = Y在事务 数据库 D的置信度( n dne是包 含 X Y的事 c f ec) oi U 务数与包含 x的事务数 的比值 。置信度是确定 性度量方式。就式 1中所描述的规则而言 , 置信 度为 9%意味着买 电视机的顾客 9 %也买影碟 0 0
2 058 2 8 5 0 .4 — 4 .
作者 简 介 : 晶 (9 8 )女 , 龙 江人 , 龙 白 17~, 黑 黑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bd9d3e10661ed9ad51f399.png)
第2 3卷第 5期
3 7
3 林丈津 , 2 徐榕青 , 张亚敏 , . 等 莲子心提 取物毛细 管电泳指纹 图谱 研 究.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 0 , ( ) 35 2 94 5 : 0 4 3 刘金丹 , 国祥, 3 孙 池剑玲. 甜瓜蒂 的毛细管电泳数字 化指纹 图谱 . 沈 阳药科大学学报 , 0 , ( ) 56 2 82 7 : 0 5 5
2 刘 敏 , 良, 晓丹 , 毛细管 电泳 法检测 中药 制剂舒 骨宁 中非 5 古卓 张 等. 法添加的双氯芬酸钾. 药学实践杂志 , 0 , ( )3 9 2 92 5 : 0 7 5 2 李伟 , 6 宋凤瑞 , 志强 , 毛细管 电泳 及液相 色谱法研究 黄连黄芩 刘 等. 配伍过程 化学成分 的变化 . 药学学报 , 0 ,3 2 : 1 2 84 ( )1 0 9 2 孙毓庆 , 7 孙国祥 , 金郁. 毛细管 电泳指纹图谱及毛细管电泳 一 质谱联 用在中药质量控制 中的作用. 色谱 , 0 , ( ) 10 2 82 2 : 0 6 6 2 孙 国祥 , 8 宋文臻 , 宋杨 , 中药的毛细管电泳 指纹图谱 的研究方法. 等.
2 时存 义, 国祥 , 9 孙 宋文璩. 黄芩 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 和黄芩苷含量 测定研究 . 中成药 ,0 83 ( )4 9 20 , 4 : 0 6 3 孙 国祥 , O 宋宇 晴. 复方丹参滴丸的毛细管电泳指纹 图谱 . 色谱 ,0 9 20 ,
2 ( :9 9 4)4 4
3 周志贵 , , 9 李珉 白玉 , 毛细管电泳 一 等. 质谱联用技术的新进展 . 分析
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 , 积极 地吸取其他各学科的优 秀 研究 成 果 , 现 多 学 科 的 高 效 渗 透、 速 发 展 的 实 飞
中药组分配伍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组分配伍的思路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82ea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1.png)
评估药效和安全性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对候选化合物进行药效和安全性评估, 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加速新药上市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缩短新药上市 时间。
05 挑战、机遇及未来发展趋 势预测
面临问题和挑战剖析
成分复杂性
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组分的作用机制,如抗氧化、抗炎、 抗肿瘤等。
03 组分配伍思路探讨与实践 经验分享
整体观念下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
1
中药组分配伍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多成分、多靶 点协同作用,发挥整体治疗效果。
2
通过现代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揭示中药 组分配伍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 供依据。
3
借助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解 析中药组分配伍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相互作 用,为优化组方提供指导。
君臣佐使原则在现代组方中应用
君臣佐使原则是中药组方的核心思想,强调主药、辅药、协药和导药的协 同作用。
在现代中药组分配伍中,应遵循君臣佐使原则,合理搭配不同功效的药物,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对古今名方的挖掘和整理,总结君臣佐使原则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 为现代中药组方提供借鉴。
经典名方挖掘与传承创新发展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
值。
通过对经典名方的深入挖掘和系 统整理,传承其精华,并结合现
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共同开展经典名方的研发工作, 推动中药组分配伍技术的不断进
系统生物学在复杂体系研究中价值
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系统生物学能够解析中药复杂体系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为中 药组分配伍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f3bfb6a98271fe900ef9d2.png)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该文在概述中药复方作用特点、作用原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moderation-i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新假说,并对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作相关讨论,对于加快中药复方新药转化、构建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创新与审评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药理作用;中药新药;转化医学[Abstract] The moderation-i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 (MIBP)of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was firs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Furthermore,the pharmacological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were of important value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drug innovation and review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moderation-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 (MIBP);pharmacological action;new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中药理论将多种中药饮片进行组合形成的不同中药混合体。
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_刘萍
![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_刘萍](https://img.taocdn.com/s3/m/eab33115964bcf84b8d57b09.png)
中华中医药学刊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刘 萍,王 平,刘松林,陈 刚,韩林涛(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摘 要: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
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药对;复方;配伍规律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9-1833-03Consi d er ati o n on R ul e s ofCompound Prescri p ti o ns of Chi n ese M edi c i n e fro m Poi n t ofHer b -Pai rL I U P i ng ,W ANG P i ng,L I U Song-li n ,C HEN G ang,HAN L i n -tao(H ubeiUn ivers it y of TCM,W uh an 430065,H ube,i Ch i na)A bstrac t :The rules for com patibility of compound prescri ption is t he essence of t he theo ry o f presc ri ptions in T rad-i tiona l Chi nese M ed i c i ne .Starti ng from the co m pa tibility o f t w o spec ifi c m edicina l herbs ,Pa ir-H erb i n com pound pre -scri ptions of Ch i nese M edicine ,we research the h i stor i ca l or i g i ns ,composition and t he effec t o f Pa ir-H erb i n the study .W e hope tha t its 'he l 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rules o f co m pound prescr i pti ons o f Ch i nese M ed ici ne .K ey w ords :H erb -P a i r ;com pound prescr i pti on ;rules o f co m pa ti bility 收稿日期:2010-04-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01925)作者简介:刘萍(1979-),女,山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
中药专业学习计划书
![中药专业学习计划书](https://img.taocdn.com/s3/m/5dbb1e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2.png)
中药专业学习计划书一、个人背景介绍我是XX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一名学生,对中药学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在校期间,我通过系统的中医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初步了解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但在深入的中药专业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因此,我希望通过制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药专业学习计划,来提高自己的中药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中药的药效、剂型、制备、贮藏、用药方法等方面。
2.深入了解传统中医药文献,理解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3.提高中药配伍的能力,掌握中药方剂的合理组方和用药原则。
4.了解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学习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和临床应用。
三、学习内容和方法1.深入学习中药基础理论通过系统的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药理、药效、药性、剂型等方面,加深对中药学的基本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阅读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来深入了解中医药学的源流和传统理论。
2.系统学习中药药材和药方学习中药药材的性味功效、药用部位和采收加工方法,掌握中药药材的鉴定和贮藏技术。
学习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规律,了解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疾病治疗效果。
3.跟随老师学习实践操作跟随中药学专业老师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学习中药的制备、熬煎、煎煮等操作技术。
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自己的中药制备技术和操作能力。
4.了解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阅读中医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了解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应用,掌握中药现代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四、学习进度安排1.学习时间安排我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图书馆、中药学实验室和医院中医科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
每周定期安排时间阅读中医典籍和中药学专业书籍,每月进行1次中药实践操作,每学期进行1次中医科临床实习。
2.学习内容安排第1-2个学期: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中药药理学、药效学、药性学、药材、药方等方面。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58f3d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a.png)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学知识点涉及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方剂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方剂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用途分类:分为治疗疾病的方剂、保健养生的方剂和预防疾病的方剂等。
2.按制剂形式分类: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等。
3.按病机分类:分为表里虚实方、寒热方、气血津液方、痰湿方等。
4.按组方原则分类:分为单味药方、复方、方剂等。
二、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合理搭配和配伍。
以下是常见的组方原则:1.同治同药:指同种病证可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2.异治异药:指不同的病证需要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3.攻补兼施:指在方剂中既有攻的成分,又有补的成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4.辩证施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5.药物配伍禁忌:指一些药物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影响疗效。
三、方剂的制备与应用方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煎煮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比例和炮制方法等。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应用方剂时,需要了解方剂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四、方剂学的研究意义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可以合理搭配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方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方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配伍规律,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制备与应用等是方剂学的核心知识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将有新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将有新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6e4f00816fc700abb68fcec.png)
性的认识。耍结合本地宴际 .制定切实 积极参与.大力宣传开展专项检查的重 半月专项检壹工作进展情况 、违法违规 可行的寄项检查实施方案.日 确目标任 要性和积极作用 ,及l 光违法企业和 案例处理情况、有关工作建议等信息。 I { 务和工作责任.逐级落 实检查任务 .确 违 法产品.及 时报道专 项检啻工作的 进 醺要紧急信息随时报送。回 圈
改 黛中检黼 扮 析总结 个阶段。 q
通耋I 『 受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办,槌时曝光 耍从保障民生 、 确保产品质酵安全的高
度. 加强对专项榆直工作的组缎领导,
同时.耍加大专项榆黄盥传力度,
充分发拌} 土会监搿作用,特力解决杜会 品生产企业 违法蠕加等专项检查月报
提高对开展专项捡查工作堕蛰性和 紧迫 关注的热点 、 焦点问题 鼓勋新闻煤体 表)。每月I 2 日前 .分别报送前 OB s
求各地相关部 门耍依法加大直处力度 , 对重点案件娶限时茸办,砭f 啦光 。 f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莆理届定于2 f 0O 年6一 ¨月,在全国弗中开展l 瞳食品 、 辩 化妆品生产企业瞳法瀑加等专项榆查。
施方察般送 国家局 食品 许可
司。
举报掘道 .动 员各方力量进 行监督 .不断推进专项植青
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昕壬孝涛 、成部 好药”。 ( 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主编张 褒质.对保证中药质量 .提高中医疗效 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和 世臣说。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如明代李 有 R 髓 ;
Cn h“ i a
、1 _ 09
2 l年6 日国家食品药品蝴 管 保专项 检查取 得明显成效 。 00 月8
理局下发关于开展保健食品 、化妆品生 各省缎局应于6 5目前将保 月l 产企业违法添加等专顼检 壹的通知 .要 牲食品、化妆 品专项检 查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 有时
也是最简单的方剂。 人参配附子:对大鼠缺氧性心衰心肌收
缩幅度增加44.4% , 但人参或附子单独 作用效果较弱。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相近的药对配伍: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荆芥配防风:祛风解表,止痒。 苍耳子配辛夷:宣通鼻窍。 金银花配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叶配菊花: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味数 《内经》:君药1~2味,臣药2~6味,
佐药3~9味。 《梦溪笔谈》:“用药有一君二臣三佐五
使,余者节级相为用,大略统制”。可 见,使药的味数较其他药味多。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药量 《医学启源·用药各定分两》:“君最多,臣次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一张处方。药名、用量、用法 等。一般言,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如汤剂、丸剂、散
剂、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如解表剂、
泻下剂、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之,佐使又次之”。 《脾胃论》:“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
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药过于君,君臣有序,相 与宣摄”。 《本草新编》:“如用君药至一两者,臣则半 之,佐使又半之。不可君药少于臣药,臣药少 于佐使”。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 甘草(炙)二两
明代张景岳鉴于古方既多且杂,而将方 剂分为8阵:补、和、攻、散、寒、热、 固、因。
现今《方剂学》按功能分为解表剂、泻 下剂等23类。
方剂分类
按组成分类 《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
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 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 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 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药。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针对
一个具体的证。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原则,它是一类
病证的治疗都必须考虑、必须遵守 的原则。
方剂分类
按脏腑分类(《备急千金要方》) 肝脏(肝实热方、肝虚寒方、肝胆俱虚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方药效是由药 对的药效相加、相乘所产生的。
药对配伍形式简单,实用价值高。 药对是复方的基础。 桂枝汤(桂枝+芍
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的提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热
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泻之”等。 咸、苦、甘、酸,寒——治热方配伍 苦、酸、辛、淡,温——治湿方配伍 苦、酸、辛,温——治燥方配伍 辛、甘、苦、咸,热——治寒方配伍 辛、苦、甘、酸,凉—— 治风方配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作用部位相近的药对配伍: 黄柏配知母:坚肾阴,泄相火 。 苍术配黄柏:清下焦湿热。 苍术配黄柏、牛膝:清下焦湿热,强筋
骨。 桂枝配威灵仙:祛风湿,治上肢痹痛。 木瓜配牛膝:祛风湿,强筋骨,治下肢
痹痛。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不同而互补的药对配伍: 桂枝配芍药: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黄连配吴茱萸: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黄连配苏叶:清热和胃止呕。 黄连配肉桂:交通心肾。
像国家的皇帝独一无二。 方剂学中“君”只能取其意而已,君药与
国君是不同的,只可理解为方剂中的主
导部分。君药不可缺。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2)臣药 臣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佐
君之谓臣”。(1)辅助(加强)君药治 疗主病、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前者为主,后 者为次。 臣药用量:小于君药。 臣药味数:2~6味。
方) 心脏(心实热方、心虚寒方、心小肠俱
实方、心小肠俱虚方) 小肠腑(小肠虚寒方、小肠实热方)
方剂分类
按病证分类(《兰台轨范》) 感冒方(九味羌活汤、败毒散、参苏饮) 腹痛方 咳嗽方 痰饮方 癫狂方
方剂分类
按功能分类(十剂)
方剂分类
清代陈修园将方剂按功能分为12类,即 十剂+寒、热。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用量: 一般情况下,处方中用量大的考虑为君
药,但这必须是最能体现治疗要求而用 量大的药(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并 不是方中用量最大的都是君药(如炙甘 草汤中的地黄)。 麻黄汤: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 十个 炙甘草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药位置: “君”是组方原则中的一种比喻法,并不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常用的药性配伍 辛+甘:辛甘化阳 酸+甘:酸甘化阴 甘+温:甘温助阳 甘+寒:甘寒生津 辛+苦:辛开苦降 酸+苦:酸苦涌泄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举例 银翘散(辛凉平剂) 桑菊饮(辛凉轻剂) 白虎汤(辛凉重剂) 生脉散(酸甘化阴法) 杏仁滑石汤(苦辛寒法)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复辛凉法)等。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炙)一两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的作用 (1)君药 君药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主
病之谓君”。是针对主病、主证或主病因 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君药药味:它是遣药组方的重点,所以 味数不能多,多了就无所谓重点。通常 为1~2味。
组方依据——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药对配伍规律 药性配伍规律 君臣佐使配伍规律 七方配伍规律
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
七情配伍规律 单行 相须、相使——增效配伍 相畏、相杀——减毒配伍 相恶——减效配伍 相反——增毒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