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 1: 200倍式波尔多液,隔 7—10 天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二、马铃薯早疫病
1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 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 3—4mm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即病 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田间一片枯黄。 块茎染 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该病近年呈上升趋势,其为害有的地区不亚于晚疫病。
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症状区别
晚疫病 早疫病
1 、叶、茎、薯块都发病 1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危害薯块
2、 多发生于叶尖、叶缘、茎部、病斑大、达 20—30厘米 2、多发生于上病斑在 3—10 厘米
3、 病重时全田植株茎叶焦枯、散发出腥臭味 3、发病重时病叶干枯脱落
4、 薯块发病产生褐色病斑 4 、薯块发病产生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2、病原: 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 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 病苗出土后, 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 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 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 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分生抱子萌发适温 26— 28C,当叶上有 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 35—45 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 皮侵入,潜育期 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 选用早熟耐
病品种,适当提早收获。 的高燥田块
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
提高寄主抗病力。
始喷洒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得
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倍液,隔
三、马铃薯癌肿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地下部。 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
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 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 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 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重病田块部分病株的花、茎、叶均可被害而 产生癌肿病变。
2、病原: 属真菌。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抱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土 中越冬。休眠抱子囊抗逆性很强,甚至可在土中存活 25—30年,通常条件适宜 时,萌发产生游动抱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经过生长产生抱子囊。抱 子囊可释放出游动抱子或合子, 进行重复侵染。 并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和增生。 在生长季节结束时, 病菌又以休眠抱子囊转入越冬。 病菌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比较 严格,在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 12— 24C 的
(2) 选择土壤肥沃 (3) 发病前开 500倍液、1: 1: 200倍式波尔多液、 77%可杀 7一 10天 1 次,连续防治 2—3次。 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