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晓峰诊断学课件发热
合集下载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学PPT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 学
目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病因 • 发热的诊断方法 • 发热的治疗 • 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
04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帮助身体散热。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助于身体恢复。
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 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体温
、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高
免疫系统激活
发热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于 机体抵抗感染。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 增加,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负荷加重。
发热的诊断标准
体温测量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是否超过 正常范围。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 否有用药、暴露于高温环境等 情况。
体征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 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目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病因 • 发热的诊断方法 • 发热的治疗 • 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
04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帮助身体散热。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助于身体恢复。
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 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体温
、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高
免疫系统激活
发热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于 机体抵抗感染。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 增加,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负荷加重。
发热的诊断标准
体温测量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是否超过 正常范围。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 否有用药、暴露于高温环境等 情况。
体征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 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诊断学课件:发热
发热 Fever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1
定义 definition
•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 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为发 热
• 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 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15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 感染性发热 占50%-60%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病毒、细菌、真菌 等常见。
• 非感染性发热 除因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发热外,还有 其他多种因素也能引起发热,医学上称之为 非感染性发热。
16
感染性发热
• 细菌性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 • 支原体 • 寄生虫
占43% 6%
8
发热机制febrile mechanism
• “调停点(set point)”学说:下丘脑的体 温调节中枢存在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 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 温水平。
• 由于调定点受到致热原作用后,对温热 敏感性降低的结果。
9
致热原pyrogen
• 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 的总称。
• 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于 宿主(host)外部,细菌、病毒、内毒素--G-菌 的脂多糖(endotoxin , lipopolysaccharide)、抗 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等。大多数不 能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10
endogenous pyrogen
致热原发热是最常见的。与人 体有关的致热原,如 白细胞致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外毒素、结核 菌素等)、类固醇致热原(游离原脘醇)等所致的发 热。引起发热的致热原若不消除,则体温调节中枢 的产热和散热反应始终在新的、提高了的体温水平 上保持新的平衡,因此病人的发热会持续不退。若 致热原被消除了,则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水平,体温 也随之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32页PPT
2、弛张热(败血症热):remittent fever • 高热常>39°C ,最低时也高于正常 • 24小时内波动≥2°C 如:败血症,重症结核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骤升与骤降型,波幅大似尖峰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短期内反复交替 如: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缓升与缓降型,似波浪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在数天后反复交替 如:布鲁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骤升与骤降型,波幅大似城墙状 •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如:结核病 风湿热 肺炎
注意: 、热型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 体质弱, 年老者可不发热。 、滥用药物可干扰典型的热型
4、伴随症状: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发热
fever
概述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
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C以上,常伴 寒战。如:大叶性肺炎,疟疾。
缓升型:体温数日内缓升达高峰。
如:伤寒呈阶梯状上升,结核。
• 高热持续期: 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等。 具有不同的热型
• 体温下降期: 骤降型:疟疾 缓降型:伤寒
3、热型: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 持续高热(T>39°C~40°C)达数天或数周 • 24小时内波动≤1°C 如:大叶性肺炎,伤寒
诊断学-发热(新)【优质PPT】
1、体温持续39~40℃之间,24小时内波动 范围不超过1℃为: A 稽留热 B波状热 C 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间竭热
2、间歇热见于 A 败血症 B 肺气肿 C 疟疾 D 伤寒
2021/10/10
33
习题
1、引起发热的原因分为___和____两大类. 2、大叶性肺炎常出现哪种热型: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2021/10/10
4
发热
(fever)
2021/10/10
5
【概念】
当机体在致热原或各种原因使机体产 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 升超过正常值时称发热(fever)。
当机体在某些致热原物质的强烈作 用下,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 战。
2021/10/10
6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
(hyperpyrexia) above 41℃
2021/10/10
15
临床表现
三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 下降期
一、体温上升期
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 苍白、畏寒、寒战等
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 受器并传至中枢。
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经神经传至运动
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提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2021/10/10
3
几个概念:
症状(symptom):指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适、 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头痛、乏力、多梦。
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 常改变, 如心脏杂音、肺部罗音、肝脾大等。
2、间歇热见于 A 败血症 B 肺气肿 C 疟疾 D 伤寒
2021/10/10
33
习题
1、引起发热的原因分为___和____两大类. 2、大叶性肺炎常出现哪种热型: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2021/10/10
4
发热
(fever)
2021/10/10
5
【概念】
当机体在致热原或各种原因使机体产 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致使体温上 升超过正常值时称发热(fever)。
当机体在某些致热原物质的强烈作 用下,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寒 战。
2021/10/10
6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
(hyperpyrexia) above 41℃
2021/10/10
15
临床表现
三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 下降期
一、体温上升期
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 苍白、畏寒、寒战等
畏寒: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 受器并传至中枢。
寒战:中枢发出的冲动经神经传至运动
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辅以启发式提问。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2021/10/10
3
几个概念:
症状(symptom):指病人能够主观感受到的不适、 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头痛、乏力、多梦。
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 常改变, 如心脏杂音、肺部罗音、肝脾大等。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诊断学 发热(新)
发热的鉴别诊断
感染性发热
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粪 便常规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症状:发热、咳嗽、乏力、头痛 等
治疗方法: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抗真菌药物等
非感染性发热
病因: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诊断方法: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肿瘤、抗风湿等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 苗等
发热的护理与康复
护理方法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 热或过冷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 脱水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 过紧或过厚
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 免过度劳累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 物品或环境
定期监测体温及时调整护 理方案
康复指导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充足的睡 眠、合理的饮食 和适当的运动
发热是机体对致 热源的反应是疾 病的一种表现
发热的原因包括 感染、炎症、肿 瘤、代谢性疾病 等
发热的临床表现 包括体温升高、 寒战、出汗、乏 力等
发热的分类
功能性发热:由精神紧张、 焦虑、失眠等心理因素引起 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由肿瘤、风 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非 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
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 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
物理因素:如中暑、烧伤、冻伤等
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恐惧等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 皮质功能亢进等
发热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病因的治疗
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治疗
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 治疗
非感染性发热:针对病因进 行治疗如肿瘤、风湿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实体肿瘤
发
理化损伤
热
神经源性发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常,波幅大似城墙状,高热期与无热期数天后 反复规律交替 如:霍奇金病、周期热
30
31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高热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9
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外源性致热源
通过激活 白细胞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源性致热源
通过血脑 屏障
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脱水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13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幼儿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热,体温波动大
5
发生机制
皮质
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6
发生机制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 14
临床表现
1.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15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乏力、肌痛、皮肤苍白、寒战)
散热器官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7
发生机制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前部 下 丘 脑
刺激
少数冷觉感受器
产热反应
后部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 位 体温调节中枢
8
发生机制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
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10
发生机制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阿托品中毒等
11
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50%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12
病因与临床分类
17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体温下降期(皮肤出汗多,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大汗 如:疟疾、肺炎、输液反应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
18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 复多次,又称反复发热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结蒂组织病、肿瘤
26
27
热型及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5、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
胸膜炎等
28
29
热型及临床意义
6、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C或以上 ,常伴寒战,如疟疾、肺炎、肾盂 炎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伤寒、布氏杆菌病
16
临床表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2)高热期(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
剧;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出汗 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 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 其是 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 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 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 围,称为发热。
1
概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 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不利环境。
2
概述: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 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19
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
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0
21
热型及临床意义
2、驰张热 体温常在39°C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22
23
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
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 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胆道炎症等 一天内发热呈两次升降呈双峰热,见于G-菌
24
25
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渐升至39° 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因 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 (肿瘤)的信号
3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 腋温:36~37°C
口温:36.3~37.2°C 肛温: 36.5~37.7°C 一天中的体温差 <1°C。
4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