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是有来头的

合集下载

华润发展历程

华润发展历程

华润发展历程
华润发展有着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其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起初,华润发展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购买土地,开发住宅和商业房产,华润发展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

在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高盈利能力的驱动下,华润发展开始进入其他领域。

它在旅游、能源、医疗和教育等多个行业都展开了投资和经营。

这样的多元化战略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风险,但也为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和利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华润发展也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公司积极寻找跨国合作机会,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投资和技术交流。

这使得华润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华润发展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公司通过多元化战略和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增长领域,如互联网金融和智能城市建设。

同时,华润发展还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华润发展将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社会。

通过创新和合作,华润发展将继续扩大业务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为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最大的四个央企

中国最大的四个央企

中国最大的四个央企4大央企是华润集团、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

1、华润集团华润的前身是于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联和行”。

1948年联和进出口公司改组更名为华润公司。

1952年隶属关系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转为中央贸易部(现为商务部)。

1983年改组成立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1999年12月,与外经贸部脱钩,列为中央管理。

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被列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

1953年华润公司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总代理。

在这一时期,华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对港出口,为内地进口重要物资,保证香港市场供应,贸易额曾占全国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

1983年华润集团成立后,因应外贸体制改革的形势,企业逐渐从综合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以实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控股企业集团。

2000年以来,经过两次“再造华润”,华润奠定了目前的业务格局和经营规模,现已发展成为业务涵盖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及新兴产业6大领域,下设25个业务单元,一家直属机构,实体企业近2,000家,在职员工37.1万人。

华润集团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五百强第69位。

所属企业中有8家在港上市,其中华润置地位列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

2、光大集团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发起设立,经过38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横跨金融与实业、香港与内地,机构与业务遍布海内外,拥有金融全牌照和环保、旅游、健康、高科技等特色实业,具有综合金融、产融合作、陆港两地特色优势的国有大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

2015-2021年连续七年蝉联世界500强。

3、中信集团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由荣毅仁同志于1979年创办的。

成立以来,公司充分发挥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成功开辟出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创新发展之路。

华润集团的发展历程 -回复

华润集团的发展历程 -回复

华润集团的发展历程-回复华润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华润集团是一家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企业。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崛起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华润集团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企业之一。

20世纪50年代,华润集团开始从事形象糖、家用纺织品等行业。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华润集团快速扩张,并进入了新的行业。

60年代,华润集团进入了食品饮料、医药和化工等领域。

70年代,华润集团逐渐扩大其经营范围,进入了工业、房地产和金融领域。

80年代是华润集团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983年,华润集团的总部搬至香港,并成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

在这一阶段,华润集团开始注重国际化发展,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华润集团通过并购、合资和独资等方式,进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子公司和合资企业。

90年代,华润集团进一步加大了对房地产业和金融领域的布局。

1992年,华润地产成立,并迅速在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陆续的住宅和商业项目。

此外,华润集团还成立了华润信托、华润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金融支持。

进入21世纪,华润集团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集团通过并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业务领域。

2006年,华润集团以46亿美元收购了福斯特啤酒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

此外,华润集团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项目,实现了在能源、交通、港口等领域的战略布局。

华润集团不仅在业务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集团成立了华润慈善基金会,并致力于教育、环保、灾害救助等公益事业。

此外,华润集团还注重员工培训和福利,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华润集团将继续以创新和拓展为发展核心。

集团将继续依托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的优势,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并进一步拓展对新兴产业的投资。

华润集团也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绿色能源、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博古弟弟:两根金条创立华润集团,现成世界500强,总资产近2万亿

博古弟弟:两根金条创立华润集团,现成世界500强,总资产近2万亿

博古弟弟:两根金条创立华润集团,现成世界500强,总资产近2万亿在我党历史上,博古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一度担任过最高领导人。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有一个小他一岁的亲弟弟秦邦礼,秦邦礼同样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为我党作出巨大贡献。

博古和秦邦礼由秦邦礼创立的华润公司是一个在资本市场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引领者,在过去的八十多年里,它从一个用两根金条做启动资金,且肩负特殊使命的小商号,成为了一个囊括各种食品、能源、地产、医药等各个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

这家历经83年风雨的老牌企业,可以说一路陪伴并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成长。

现在,我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品牌,比如怡宝、双鹤、999感冒灵颗粒、雪花啤酒等都归属于华润旗下。

那么,它的创始人秦邦礼是怎样用两根金条起家,创办了华润集团的呢?又为我党作出了哪些贡献?秦邦礼1908年生于江苏无锡,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哥哥秦邦宪,也就是博古,下有小三岁的妹妹秦邦范。

秦家原本不愁吃穿,但后来由于父亲去世,秦家的生活就开始变得艰难了起来。

因此秦邦礼为了能让哥哥和妹妹继续读书,于是14岁就辍学,去了一家钱庄做学徒。

幼年秦邦礼1927年,秦邦礼作为一名进步分子,参加了无锡的秋收起义。

后来起义失败,国民党疯狂镇压起义者,并以“暴徒”的罪名大肆屠杀革命群众。

在这种情况下,秦邦礼无奈只能辗转到上海避难,还去了一家小店铺当了店员。

在这里,秦邦礼学会了从商经营的方法,这也为他今后创立华润公司奠定了基础。

1931年,此时的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因为顾顺章和向忠发先后叛变,上海和南京的关于我党的情报网完全暴露。

中央特科领导人周总理被迫撤离上海,并将重任交给了陈云。

陈云后来秦邦礼经哥哥博古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后来陈云经过对秦邦礼细心的考察后,发现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对党忠诚。

于是就将两根金条交给了他,并交代他用这两根金条做启动资金,开店作掩护,同时要为党建立新的联络点并筹集经费,且暗中提供无线电、药品等这些当时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战略物资。

博古的弟弟秦邦礼,创立华润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博古的弟弟秦邦礼,创立华润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博古的弟弟秦邦礼,创立华润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历史客栈原创视频:博古的弟弟秦邦礼,创立华润集团,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下面是文字版————在我党历史上,博古曾经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度担任过最高领导人。

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弟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秦邦礼。

秦邦礼190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原本秦家在无锡是名门大户,身家巨富,但随着父亲的去世,秦家也开始走下坡路,为了让哥哥和妹妹继续读书,秦邦礼14岁就辍学,到一家钱庄当学徒。

正是在这家钱庄,让秦邦礼接触到了不少革命人物,并在严朴的领导下,参加了无锡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失败后,秦邦礼到上海避难,并以做生意的名义,源源不断地向中央苏区输送各种物资和紧缺商品。

在这期间,陈云为了秦邦礼的安全,从来不向大家提起他,只是自己单线联系,就连自己的上级周恩来,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有一次,周恩来还特地叮嘱陈云说:“中央的这枚红色棋子,千万可要保护好!”后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秦邦礼的生意做不成了,就按照陈云的指示,去了延安。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在陕北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困难,陈云又想到了秦邦礼,经报请毛主席和中央同意后,陈云专门找他秘密谈了一次话,向他传达了中央的决定,让他到香港开一家公司,缓解中央的资金困难,还要负责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中募集资金和物资,支持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

秦邦礼到达香港后,随即展开工作,以三万港币为注册资金,开办了“联和行”。

由于他经营有方,交际能力特别强,还会几门外语,“联和行”的生意非常火爆,大量的物资和经费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队里。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又是秦邦礼将800多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转移到内陆和海外,立下了一大功。

后来,秦邦礼到达了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继续从事商业经营,并化名杨琳,成为一名红色商人。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秦邦礼奉命再次回到香港,继续开办“联和行”,主要的工作就是将东北的粮食运出来,换取工业物资,同时向中央提供物资经费。

中国最神秘的四大财团

中国最神秘的四大财团

中国最神秘的四大财团第一个财团就是保利集团公司,它成立于1993年2月,起初它是由原总参谋装备部和中信公司成立的保利科技,主要就是用来进出口军事装备,后来被规划到了国企名下,如今保利集团的业务遍布各个领域,总资产超过1万亿。

在1993年的时候,更名为保利集团,旗下拥有对外贸易、房地产、矿产等多个产业,保利集团公司旗下一共有5家上市公司,员工超过10万名,主要的经营业务覆盖范围超过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个财团就是华润集团,它成立于1948年,以交易发家,凭仗资本实力和并购手法,在我国产业界驰骋纵横,转型为集团化、多产业的大型控股集团。

主营业务包含消费品、电力、抵偿、医药、金融等行业。

华润集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还是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据相关数据显示,华润集团的员工数高达40多万,除此之外,我们经常见到的怡宝矿泉水以及华润万家,都是华润集团的下属产业。

目前,华润集团总资产达到1.4万亿。

第三个财团是招商局集团,招商局集团应该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了,成立于1872年。

从航运公司的成立到现在,它拥有两家财富500强公司,年利润达到数千亿美元,国内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是由招商局创办的,是中国金融的里程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招商局集团2018年的年营业额高达2700亿,员工数量也超过了10万第四个财团则是中信集团,中信集团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金融,还覆盖了多个领域,银行、保险、基金、地产等等领域,数据显示,现如今的中信集团旗下的一级子公司高达175家,涉及的经营行业十分广泛。

中信集团位于世界500强的第137位,实力非常强悍,员工数量也超过了28万,我国的鸟巢体育馆和中国尊就是由中信集团承建的。

它的资产也相当的丰厚,据了解,到2018年末的时候,该集团的总资产就达到了60000亿。

211004944_华润集团:慈善公益非一日之功

211004944_华润集团:慈善公益非一日之功

ESG Aspects·ESG视角31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

回归祖国的香港,在这25年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内地的不少企业与香港同胞同心协力,共建香港。

这些企业见证了香港的变迁,也因此打上了浓厚的“香江印记”。

华润集团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华润的前身是几位中共地下党员在香港成立的“联和行”。

成立之初,联和行以贸易为掩护,积极为党领导的抗战力量筹措经费,并担负起采购、保管、运输战略物资护送重要人士等任务。

1948年,联和行改组更名为华润公司,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

由此可见,华润从诞生之始,就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

1952年,华润公司被指定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划归中央贸易部管理。

华润成为沟通内地和香港甚至国际社会的桥梁。

改革开放之后,华润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1983年9月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此后经数十年的发展,华润围绕地产、超市、啤酒、纺织、电力、微电子、水泥、燃气、化工、医药等领域,组织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由此形成了今日华润集团的产业基础。

“国家有难我们就要冲上去”华润集团扎根香港84年,多年来开展了许多紧贴实际的惠民活动,造福香港社会。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面对香港市民,还是内地居民,华润集团都□ 刘慧By: LIU Hui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32ESG 视角·ESG Aspects华润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将社会责任感摆在发展的首位。

今年3月,香港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的突袭,华润集团第一时间做出响应,积极发挥集团资源优势,与香港市民齐心抗疫:旗下华润万家超市及华润堂增强跨境运力、加强货源组织投放,力保民生用品供应、稳定物价;旗下华润五丰从内地选派38人专班赴上水屠房,恢复生鲜猪肉供应;旗下华润水泥全力保障建设香港方舱建筑用料。

此外,华润集团还通过向基层社区捐出检测试盒、防护服、药品等方式,全力支持特区政府防疫抗疫。

盘点国内8家知名房企的识人用人案例

盘点国内8家知名房企的识人用人案例

盘点国内8家知名房企的识人用人案例一、华润置地华润置地的背景来头可不小——华润集团是被列为国有重点骨干企业,2017年财富世界排名第86位。

俗话说的好,背靠大树好乘凉。

华润置地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所以拿地融资什么也比较有优势。

华润产品线比较多元,商业和住宅都有做得比较出色的产品系列,但最知名的还是商业这块,甚至可以说是商业地产的主力王牌部队,万象城系列产品奠定了其在高端商业地产领域的地位。

1.华润对人才要求很高。

比如在商业这块招人,有国际化视野、有海归背景的是首选,高级别人才一般是由总部指派,中高层由内部培养或外聘选送。

华润自己的员工告诉我们,华润有很多高富帅,颜值高,素质高,而且专业务实,沉稳低调。

而且我们在和华润人接触过程中,感觉他们很有礼貌,做事情认真负责有耐心,并没有太多的甲方思想。

2.薪酬待遇华润薪资在行业内不具备竞争力,总体薪水一般,但五险一金和福利比较吸引人,而且最明显的是有比较高的住房补贴。

这也是央企国企比较共性的一点。

不过据说中高层待遇还是挺不错的,而且才华也会有发展空间。

但华润对校招生比较看重。

这两年,华润置地也在拓展新业态,包括商业、长租公寓、养老地产、特色小镇等,这些新业务都需要大量人才,但华润明确表示,这些新业务,他们偏向用校招生。

而且在晋升上,校招生比社招职员更有优势。

3.晋升及组织架构不过相比碧桂园融创这些民营企业,华润内部的晋升还是相对慢,一般要做2~5年才能做到主管,做到部分负责人可能要花5~7年的时间,但也有个别区域的晋升速度会快一些。

组织架构上,华润置地的基层到部门总经理至少有10级,央企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但公司工作氛围还不错,制度相对完善,员工也比较有归属感,一方面倍有面子,另一方面工作稳定,强度不是特别大,工作相对舒适。

二、恒大集团恒大去年取代万科,坐上了行业老大的宝座,恒大一直被称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房企,2006年也才十几亿的销售额,今年估计要破5000亿,10年间200多倍的扩张速度,简直不要太恐怖。

华润历史、华润来头、历史图片

华润历史、华润来头、历史图片

华润历史华润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

华润标志的设计意念源自盛唐书法宗师颜真卿所写的“华”字,颜体素以自然雄健、气势磅礴著称,书法风格十分契合华润的企业形象。

颜真卿的“华”字中间由四个“人”字组成,由此启发而创作的华润标志,表明华润与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华润标志中琥珀黄的正方形象征大地;四个抽象化了的“人”字分别代表华润“一切以人为本、人口驱动增长、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们生活”的经营理念;四个“人”字又像一组向上的箭头,寓示着华润的事业蒸蒸日上;白色的“人”字从琥珀黄的底色中鲜亮地跳出来,代表华润人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创新思维。

从“联和行”到“华润公司”1938年,为了团结香港及海外支持抗战的民主人士,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资,为抗日根据地采购军需物资及药品,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陈云的领导下,华润前身“联和行”(Liow & Co)于香港成立,创始人杨廉安。

1948年,联和行进行改组、扩大,更名为“华润公司”。

“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的美好寓意,钱之光任首任董事长。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独特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联和行积极配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联盟”开展大规模抗日募捐活动,将社会各界的捐赠物资辗转运抵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新四军采购军需物资及药品。

解放战争时期华润千方百计突破封锁,采购和运送内地急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三大战役、渡江作战,直至解放全中国。

1948至1949年华润历经艰险先后分四批把350多位著名民主人士、700多位文化名人及爱国华侨从香港秘密运送到东北解放区,保证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

新中国与世界贸易沟通的第一座桥梁1952年至1980年代中期华润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在港澳及东南亚的总代理,保证香港市场供应,协助内地制订对港及海外出口计划、扩大出口,衔接货源并建立销售网络,与世界各国加强贸易联系,进口内地所需商品,赚取外汇,为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外贸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四大资本集团?

中国四大资本集团?

中国四大资本集团?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华润集团,总部设立在香港,在战乱时期,华润集团就曾经做出不小的贡献。

华润集团的前身曾经是香港的一座交通枢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家交通站发展成为如今的华润集团。

2003年,华润集团被列为国家重点监管企业。

华润集团拥有6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华润置业、华润水泥、华润医药、华润电力、华润燃气、华润啤酒。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见到的怡宝矿泉水以及华润万家,都是华润集团的下属产业。

目前,华润集团总资产达到1.4万亿,是我国实力最强的财团之一。

第二家财团就是中信集团,著名的华夏基金、中信证券、中信银行都是中信集团的下属公司,子公司数量达到170家。

另外,中信集团旗下还拥有房地产、基础建设、新能源等产业,集团总资产高达6万亿。

第三家财团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家企业,它就是保利集团,这家企业最初从事军事设施的制造和出口等业务,在1993年的时候,更名为保利集团,旗下拥有对外贸易、房地产、矿产等多个产业,总资产超过1万亿。

第四家也是需要重点了解的财团,它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招商局。

招商局距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早在1872年的时候,集团就以航运公司的形式诞生,当时的创办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1949年,这家航运公司进驻香港,随着国人的不断努力,逐渐将其发展成为现在的招商局,旗下拥有公路、地产、港口等多个民生产业。

另外,著名的招商银行也是招商局的下属银行,目前财团总资产已经高达8万亿。

以上这四大财团,资产总和已经超过16万亿,每一家都实力非凡,企业规模大到无法想象。

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处处都能接触到他们旗下的产业,由此可见四大财团的实力有多么强大。

华润起底两根金条起家 与黑帮谈判互扔瓶子(图)

华润起底两根金条起家 与黑帮谈判互扔瓶子(图)

华润起底:两根金条起家与黑帮谈判互扔瓶子(图)宋林资料图片前董事长宋林落马,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接管。

多日来,华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翻阅华润近80年历史,这家拥有红色背景的庞大央企似乎从来没有如此“高调”地曝光在公众视野。

身在香港的76年老央企“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与大多数央企不同,华润集团的总部不在北京,甚至不在内地,而是在香港。

在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的华润大厦,背靠着大鹏展翅形状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并不起眼。

这家在港业务不足5%的央企,坚持将总部留在香港,这一点,人们并不奇怪。

它的前身“联和行”于1938年在香港成立,旨在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资,为抗日根据地采购军需物资及药品。

这奠定了华润未来76年显赫的红色身份。

华润改为现在的名字是在1948年。

“华”代表中国,“润”取自毛泽东的字“润之”。

钱之光任首任董事长。

当时,与联和行一并在香港创立,同样具备红色使命的还有广大华行、五丰行等。

联和行吸收了所有其他由共产党在港创办的商号,改组为“华润公司”,成为今日华润集团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华润迎来自己第一次重要转型,在1952年被指定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划归中央贸易部管理。

时值西方国家不承认新政权,中国的贸易伙伴局限于苏联和几个国家,正是通过香港这扇大门,中国才打开了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通道。

一个无所不包的企业华润万家、雪花啤酒、999感冒灵皆属华润改革开放之后,华润迎来重要转型,开始尝试实业投资,涉足零售、房地产、电力、基础设施等领域,代理贸易也转向自营贸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华润开始接触资本市场。

1992年,华润集团注资上市公司永达利,更名华润创业,成为华润系第一家上市公司,开创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

2000年,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让华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也让华润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企业,光是战略板块就包括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医药以及金融。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 -回复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 -回复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回复华润医药(China Resources Pharmaceutical Group Limited,CR Pharmaceuticals)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医药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发展历史。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您关于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的问题,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

第一步:华润医药的起源华润医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那时香港华润公司成立了一家医药公司,专门从事药品的批发和零售。

该公司很快成为香港最大的医药公司之一,为华润医药集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华润医药的成立与上市197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华润医药集团正式成立。

此后,华润医药以香港为总部,开始在中国大陆展开经营活动。

1994年,华润医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

上市为华润医药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注入,加速了企业的发展步伐。

第三步:华润医药的战略转型与扩张2006年,华润医药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从以经营药品批发和零售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向了以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在此过程中,华润医药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收购了一系列医药企业,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同时,华润医药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国际知名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步:华润医药的产业布局随着发展的深入,华润医药逐渐实现了多元化的产业布局。

该公司在制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分销、医疗服务等领域均有涉及。

华润医药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从药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和服务全程参与,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解决方案。

第五步:华润医药的创新作为一家领先的医药企业,华润医药重视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构建了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

该公司与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华润医药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

第六步:华润医药的社会责任华润医药一直以来都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

中国最厉害的四大央企

中国最厉害的四大央企

中国最厉害的四大央企答案:1、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在四大财团中营收位列第一,在2019年《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排名中,位列80位,排名最前。

华润的前身是于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联和行”,1948年改名为华润,2003年成为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央企。

说到华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华润万家,这是中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

但华润远不止这个,华润集团旗下的雪花啤酒是中国最大的啤酒品牌,华润燃气也是国内市场第一;另外,华润旗下的怡宝,也是瓶装水第二大品牌,华润医药位居中国医药行业第二名。

旗下知名品牌还有万象城、999、双鹤、东阿阿胶、苏果等等。

目前,华润集团拥有实体企业约2000家,员工42万人,7家在港上市,涉及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医药、金融、纺织、电子、医疗等等行业。

2018年集团营收6085亿元,利润总额661亿元,总资产达1.4万亿。

2、中信集团前段时间,著名艺人池子手撕中信银行,让其处在风口浪尖,中信银行也就是中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中信集团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1979年创立,全称为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成立的背景是为了吸引外资解决经济建设资金问题。

发展至今日,中信集团已经成为了一家超大型央企,也是一家实力强劲的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涉及金融、资源能源、制造业、工程承包、房地产、信息产业等领域,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看到中信集团的身影。

旗下子公司多达175家,中信银行、中信证券、华夏基金,国安集团、亚洲卫星、长城宽带、宁波港、天地华宇等等,都属于中信集团。

中信集团的起点非常高,成立时注册资本就达2亿,到现在集团总资产超过了6万亿。

在2019年《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排名中,位列149名,营收为706.59亿美元(约4996亿人民币),净利润45.66亿美元(约322.89亿人民币)。

3、招商局集团招商局集团是历史最悠久的国企,创立于1872年,至今有148年的历史,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

华润才是背后的

华润才是背后的

华润才是背后的‘大BOSS’?最近万科公司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宝万之争’到‘重组预案’,再到‘华万之争’,上演了一场比《权力游戏》还要激烈的大戏。

那么这场博弈背后隐藏着什么呢?6月23日深夜,“宝能系”旗下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在官网发声明表态:明确反对万科深铁重组预案;这意味着‘宝能系’和华润站在了一边。

今日,‘宝能系’又出狠招,提请万科召开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议案为罢免王石的董事长职务和包括郁亮在内的十一位董事和监事职务,计划推举华润集团助理总经理、华润置地执行董事吴向东为万科董事长,“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为监事长。

这意味着万科管理层要来一次大洗牌。

网上更多的人是支持‘宝能系’,骂王石的也更多一些。

因为否决重组预案可以避免股权被摊薄,而且宝能系的意图就是万科复牌、推高股价,这有利于中小股民的利益。

王石由于个人高冷、傲慢的性格和离开公司去美国游学的行为,许多网友对其比较反感。

但真的是这样吗?‘宝能系’支持华润、否决重组预案以及罢免王石的行为真的会有利于中小股民的中长期利益和万科公司未来的发展吗?‘宝能系’与华润背后的关系很‘暧昧’,其老总姚振华为人低调、神秘,深不可测。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去年12月份,宝能系利用杠杆资金敌意收购万科,上演了一场‘宝万之争’,当时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并未增持股份,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降为第二大股东。

对卖菜出身的‘野蛮人’姚振华,王石是看不上眼的,虽成为第一大股东,‘宝能系’没有进入董事会,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力。

为了维护自身的控制权,王石提议向深圳地铁增发股票,使其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一重组预案事先没有告知第二大股东华润,而且会导致华润降为第三大股东,华润自然相当恼火,与万科管理层不惜撕破脸,否决重组预案。

万科召开董事会审议这一预案,结果是;参与投票有11人,7票同意、3票反对、1票回避表决。

关于这一结果万科管理层与华润撕了起来:这一回避票应该算不算在分母呢?如果算,该提议否决;如果不算,该提议通过。

“华润”前世今生

“华润”前世今生

写在前面:我们回到中国,由于特定历史原因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将“中国篇”分为四个部分来说,即中国大陆篇、中国台湾篇、中国香港篇和中国澳门篇。

两岸四地,四个不同的经济体,肯定都有他们不一样的公司传奇、企业故事,或精彩或悲壮或伟大或生死轮回……,就如同我们这个饱经磨砺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一样。

然而相比中国其他地区,大陆是发展和开放市场经济最晚的,哪一家大陆企业能代表大陆呢?我们预选了8到10家大陆企业,比如海尔、联想、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铁总、吉利、华为……,但最终还是将决定“华润”作为我们本期将要讲述的对象。

那么,华润企业的发展历程能作为现代中国企业代表么?你不了解的华润又是怎样一个企业?但华润能代表中国吗?论体量,它还赶不上中石化的一个零头;论品牌知名度,不及联想、华为。

然而,华润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完成了任何一家公司从未肩负过,在今后的历史中也可能不会肩负的任务。

与韩国三星那种自成“帝国”不一样的是,华润始终是伴随着它身后的共和国——与其一起成长的企业,也被誉为“共和国的企业长子”。

正如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所言,“华润的历史,是一部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前赴后继、奋发图强的爱国史”。

同时,从商业的角度,通过环顾华润我们也可窥视,现今中国的商业生态是缘何形成联和行,也即华润的前身。

联和行的成立,是时任中央特科负责人的陈云同志一手策划的。

1931年夏,他在上海交给秦邦礼两根金条,指示他以此做资本,以开店为掩护,为党建立秘密交通站筹集和保护党的经费,并暗中为中共提供无线电、药品等这些在当时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战略物资。

就这样秦邦礼创办了后来华润公司,成为了华润第一创始人(秦邦礼,化名杨琳,是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的胞弟。

)抗日联合统一战线成立后,陈云再次指示杨廉安到香港开公司,协助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工作。

1938年夏,杨廉安化名杨琳带着当初结业时留下的资金,出现在香港的街头,不久即开设了“联和行”,总部位于香港中环毕打街抗战年代,联和行与廖承志、潘汉年领导的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及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联手在香港和海外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活动,“联和行”将募捐到的钱物,经秘密通道辗转运抵武汉、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再分批转运到抗日根据地,为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大批西药、通讯器材和运输车辆。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 -回复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 -回复

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回复华润医药(CR Medicinal)是中国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华润医药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一家小规模的区域性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强大而多元化的公司。

本文将以华润医药的发展历史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

华润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医药流通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华润集团决定进入医药行业,并以公司天津华润医药有限公司命名。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华润集团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资源优势,这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华润医药的早期发展阶段,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务。

公司以提供优质、安全的药品为宗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华润医药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一系列的零售药店,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健康服务。

2000年,华润医药实现了上市,成为中国首批上市的医药流通企业之一。

这标志着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迈出了向国际化企业的关键一步。

通过上市,华润医药得以进一步扩大资本实力,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加快了公司的发展速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华润医药逐渐开始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

公司不仅继续加大批发和零售业务的投资和发展,还积极拓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药店连锁、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

2011年,华润医药完成了与华润集团旗下的中国区域医药业务合并,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通过整合,华润医药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并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此外,华润医药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并购,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

公司先后与英国诺和诺德、瑞士罗氏、以色列通用药业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华润集团的故事

华润集团的故事

华润集团的故事摘要:一、华润集团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二、华润集团的业务领域与业绩三、华润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四、华润集团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与贡献五、华润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与挑战正文:一、华润集团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华润集团,成立于1938年,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国有企业。

在抗日战争时期,华润集团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留在香港的秘密机构,主要负责物资采购和情报收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华润集团逐渐转型为一家综合性企业,从事贸易、地产、能源等多个领域的业务。

二、华润集团的业务领域与业绩华润集团业务涵盖大消费、大健康、能源、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润集团已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如华润啤酒、华润电力、华润三九等。

在各个行业领域,华润集团均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和市场地位。

三、华润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华润集团秉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创新发展”的企业理念,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华润集团通过实施员工关爱、环保节能、公益慈善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华润集团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与贡献华润集团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面,华润集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同时,华润集团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华润集团的未来发展规划与挑战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等新兴趋势,华润集团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发展规划。

集团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华润集团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等挑战。

总之,华润集团作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员,始终坚定支持国家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润水泥发展历程

华润水泥发展历程

华润水泥发展历程1. 背景介绍华润水泥是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成立于1933年。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和相关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华润水泥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2. 创立与发展初期华润水泥创立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公司主要从事香港地区的小规模水泥生产。

在二战期间,华润水泥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开始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

这一时期,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市场资源。

3. 公司改革与重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开放措施。

作为国有企业,华润水泥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1994年,公司进行了重组,并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

这一步骤使得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并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对水泥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华润水泥抓住了这一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

公司还加强了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高性能的水泥产品,满足了市场对不同用途水泥的需求。

5.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措施华润水泥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了废气排放和能源消耗。

此外,华润水泥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并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公司还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对环保意识和技能。

6.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市场拓展近年来,华润水泥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在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机会。

公司先后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并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华润水泥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赢得了海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7. 未来展望华润水泥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公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未来,华润水泥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公司将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红色央企华润集团

红色央企华润集团

华润集团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在《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位列2011年第346位。

2011年华润集团营业额3,365亿港元,利润总额358亿港元,总资产7,644亿港元。

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华润集团,与党的渊源可以追述到抗日战争的“红色华润史”。

华润集团与党的渊源可以追述到1938年。

1938年初,抗日战争之际,为了妥善保管募集到的资金并顺利送达抗日前线,杨廉安(秦邦礼,博古的弟弟)依照周恩来、陈云的指示,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办理仓储和运输业务的公司——联和行。

1948年,联和行更名为华润公司。

取自“中华”的“华”,毛润之的“润”,蕴含“中华大地,雨露滋润”之意。

身为共和国长子的华润,他的诞生与发展始终都与祖国命运紧密相依,在共和国多次重大事件背后,无不跃动着华润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润以航运贸易为掩护,成功护送350多名在港爱国民主人士北上,确保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顺利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华润参与发起广交会;1962年,华润开始承担内地鲜活冷冻食品供港的“三趟快车”终端销售工作,“三趟快车”被称为港澳供应生命线,对保障香港的顺利回归和保证农副产品供应的优质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1972年,华润将内地国产石油打入香港市场,使香港平稳渡过第三次石油危机。

1983年,华润大厦落成,华润公司改组为华润集团,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华润集团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联和行”。

1983年,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

华润植根香港超过半个世纪,一直秉承开放进取、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理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润的基业不断壮大,商誉卓越,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控股企业之一,总资产达1,400亿港元,营业额达800亿港元。

华润集团从事的行业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

中国最“诡秘”4大财团,实力远甩阿里,万亿只是入门级别

中国最“诡秘”4大财团,实力远甩阿里,万亿只是入门级别

中国最“诡秘”4大财团,实力远甩阿里,万亿只是入门级别说到中国的富豪集团,大家可能第一印象都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毕竟阿里巴巴的用户遍布全国各地,只要使用手机几乎都知道马云。

但是中国的财富远远不止这么多,而中国的富豪更是多如牛毛,我们所认识的也只是皮毛,真正的富贵往往才是最低调的人。

中国的四大神秘财团,各个身家都是万亿元以上。

你知道几个?说到四大财团大家应该有些许的了解,中国目前的四大财团分别是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信集团以及保利集团,尽管他们是中国的四大集团,但是低调让他们没有那么闻名。

就像网友所说的:富豪只认识马云。

但是这四大财团的实力和背景远远碾压阿里巴巴。

其中底蕴最丰厚的就是招商局集团了。

招商局集团成立于1872年,创始人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就是清朝的李鸿章。

截止到目前为止,招商局集团都被誉为是“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既然能够给出这么高的荣誉,足以可见现在的招商局已经不是清朝的招商局了。

展开剩余67%经过准确的数据统计,招商局如今的总资产已经高达8万亿元,而2018年一年的营业额就高达6500亿元,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最难以跨越的千亿鸿沟,在招商局看来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其中净利润就已经超过了1500亿元。

也就是说招商局的利润率已经高达23%了,就连最近大火的华为都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

四大财团的保利集团也是一个传奇,公司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1984年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而公司主要从事于军事装备进出口业务。

如今保利集团已经发展为集国防产品研发、贸易以及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大型央企了。

想想看,保利集团从事的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事业,能不低调行事吗?四大财团之中属招商局集团实力最强硬,其次就是华润集团了,1948年成立的华润集团是以贸易起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愈加先机,凭借着强硬的手段拿下了多家贸易公司,如今的华润集团已经成为了一家多产业的大型控股公司,涉及的业务更加广泛,包括房地产、啤酒、纺织以及能源电力等等,几乎都是国民命脉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润是有来头的。

据称,其“华”取自“中华”,“润”取自“毛润之”。

建国伊始,即是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

这家大央企近年来并购整合的声势颇衬其名,规模同样巨大的央企——华源和三九,现在已均列其下。

华润,已然是多元化企业集团的楷模。

细数其“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研究者看到了一种“GE+PE”的多元化模式。

华润创业是集团的旗舰,旗下食品饮料、啤酒、零售、批发等行业的子公司长期现金流为正,而这些现金流由母公司统一调配,并以集团身份组合上市统一融资。

另一方面,那些行业现金流为负的水泥、电力、房地产、电子等子业务,则以分拆等方式与集团其他业务风险隔离,独立融资——就像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私人股权资本通过风险的隔离来实现风险对冲。

如果说“GE模式”与“PE模式”的清晰界定是企业集团梳理业务结构、提高资产效率的起点,那么“GE+PE”的模式能够帮助集团把握转型时期各个行业中爆发的机会,而又不至于陷入业务结构庞杂、内部金融资源争抢的多元化陷阱之中。

其关键是,把握好隔离风险做“减法”的“PE模式”。

不过遗憾的是,当前还很少有集团能够清晰界定哪些业务应该按照“GE模式”放在集团框架下、统一配置资源,哪些业务是应该按照“PE模式”分拆出去独立融资,更鲜有企业能够严格执行两种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原则。

即便是已略胜一筹的华润,目前也仍存在许多未隔离的风险作者:本刊特约研究员杜丽虹/文华润整合——忙完并购忙分拆华润成立之初主要是在香港从事垄断性贸易,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这种垄断地位不断削弱。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华润开始重新寻找盈利方向,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内地,并进入了多个竞争性领域。

1999年末,华润以“立足香港,面向内地”为宗旨,将业务重新整合为分销、地产、科技以及策略性投资四大板块。

此后,华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并购。

在房地产方面,先后收购了深圳万科和北京华远;在啤酒行业,收编了四川蓝剑和湖北东西湖等十几个地方性啤酒品牌;在纺织行业,收购了四川锦华等10多家企业;在零售业,拿下了深圳万佳、深圳万方和苏果超市;在医药领域,一度剑指东北制药、和平大药房等。

纵观这一时期华润的发展思路,就是借助资本优势,在那些市场集中度较差、缺少行业领导者的产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并购,从而成为行业整合者,以谋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

但粗犷的并购战略并没有给华润带来好运,旗下上市公司的股价一路下跌,“大而不强”的产业格局受到业界诟病。

在此背景下,2003年3月,时任华润董事长宁高宁提出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口号,即要求“每一个利润中心都要在它所属的行业内受到专业的评价和比较,并得到一个专业发展的长远动力......”。

此后,华润开始剥离出售一些非核心业务,并集中将大批业务分拆上市:“在集团控股的情况下,帮助各行业利润中心打通国际资本市场通道,最终实现由多个上市公司组成的控股集团,是华润的战略目标和布局。

”在这一时期华润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包括华润电力、华润置地、华润水泥、华润电子等。

华润创业(0291.HK),作为华润(集团)的旗舰,在香港及国内经营零售、饮品、食品加工及分销、纺织等业务,于1992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目前华润(集团)持有华润创业54.6%的股份。

华润电力(0836.HK),成立于2001年,此后华润(集团)不断将其在内地投资的电力业务装入华润电力,并于2003年11月将其在香港交易所分拆上市。

华润置地(0991.HK),主营地产开发和地产投资业务,于1996年11月在香港交易所分拆上市,2005年-2007年华润置地三次收购母公司物业和土地资产,成为华润(集团)的综合物业投资旗舰股。

目前华润(集团)持有华润置地65.5%的股份。

华润水泥(0712.HK),2003年7月华润创业将旗下的水泥业务以介绍方式分拆上市,上市后华润创业不再持有任何华润水泥股份,而由华润(集团)持有74.5%的华润水泥股份。

华润励致(1193.HK),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华润(集团)低价收购了从事电子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华润励致,后关闭其在香港的电子业务,而将发展重心全部移至内地。

2004年8月华润又将华润励致旗下无锡的半导体业务以华润上化分拆上市,募集资金3.11亿美元。

华润万众(0311.HK),是华润(集团)旗下主营电信业务的子公司,2004年4月在香港主板分拆上市,2006年3月以33.8亿港元的价格卖给中国移动。

此外,华润计划中分拆的业务还有华润物流和正在整合中的医药业务。

根据其时的规划,华润未来将有13个专业化的上市公司。

但就在风风火火分拆的同时,华润却仍小心地将另一些业务继续留在集团或旗舰公司华润创业内部,如食品加工、啤酒、零售、批发等。

不仅如此,2000年11月,华润还将当时已经是上市公司的五丰行私有化退市,而当时五丰行的估值要高于华润创业整体,收购动用了23.9亿港元资金。

边分拆边私有化,华润的战略是否矛盾?华润改组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将那些行业长期现金流为正的业务保留在集团内部,而将行业长期现金流为负的业务推向资本市场。

实际上,这种“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战略的本质是一种“GE+PE”的多元化业务模式。

华润创业作为华润的旗舰,旗下子公司所处行业(食品饮料、啤酒、零售、批发)的长期现金流为正,而这些现金流由母公司统一调配,并以集团身份组合上市,从而实现了业务间的金融协同效应——我们将这种在集团层面进行统一融资、统一配置金融资源的多元化经营模式,称之为“GE模式”。

另一方面,那些行业现金流为负的子业务(水泥、电力、房地产、电子等),则以分拆等方式与集团其他业务风险隔离,独立融资——就像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私人股权资本通过风险的隔离来实现风险的对冲,华润分拆也是要打造集团控股型的PE,其分拆的最重要意义不在于融资,而在于风险的隔离。

也因此,我们将这种集团控股、子业务独立融资的多元化模式称为“PE模式”。

选择现金流为正的业务做GE华润创业主要从事零售、啤酒、食品、纺织、物业投资、石油分销和其他投资业务。

作为华润旗下惟一一家多元化发展的上市公司,华润创业担当着集团重要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

2001年11月,华润创业增发5630万股,募集资金4.7亿港元;2004年12月,增发1.1亿股,募集资金11亿港元;2006年再发行1.25亿股,融资11亿港元。

?除股权融资外,华润创业更大量利用集团信誉进行低成本的债务融资。

截至2006年底,公司短期银行贷款50亿港元,长期负债38.4亿港元。

2006年12月31日,又从国际银团那里签下一笔5年期的30亿港元贷款,加上每年数十亿的净经营现金流(2006年净经营现金流接近50亿港元),华润创业手中掌握着丰厚的金融资源(见图1)。

实际上,截至2006年底,华润创业账面上共有现金70.6亿港元。

宁高宁也曾声称,华润旗下上市公司从国际资本市场赚的比从消费者那里赚的多。

除了集团层面统一的融资功能外,在GE模式下,华润创业还将部分业务的现金析出,用于集团层面统一的资金调配。

2000年11月,华润创业开国内公司私有化之先河,将旗下从事食品加工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五丰行私有化。

虽然此次私有化调动了23.9亿港元资金,但当时五丰行账面上有23.83亿港元,收购前一年的纯利为5.5亿港元,净经营现金流入为6.8亿港元。

而且背靠中国政府的垄断地位使其几乎不需要增加投资,所以,私有化后华润创业的现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此外,华润创业还通过剥离出售一些非核心业务来集中它的金融资源。

2005年,剥离非核心业务收回现金14亿港元;2006年,出售石油分销及相关产品业务收回27.8亿港元。

华润创业将这些金融资源统一调配,用以重点支持啤酒和零售行业的发展。

仅2006年一年,其资本开支总额就达到40亿元,先后收购了福建、浙江、安徽、山西、内蒙古的五家啤酒厂,并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些啤酒厂,年内还新开122家超市分店,收购25家超市店面。

除资本支持外,华润创业更为旗下联营公司提供了78.3亿元的担保。

华润创业像GE一样,用统一融资、统一配置的模式来经营和控制其旗下的子业务。

在华润创业的支持下,华润(集团)的各项消费业务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啤酒厂商,零售业务也初具规模。

华润创业的“GE模式”似乎走得很顺利,但实际上在2001-2003年,其“GE模式”一直饱受质疑,公司市盈率一直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2001年,华润(集团)将内地纺织业务装入后,华润创业当日股价暴跌10%,年内纯利下降了25%。

这一时期华润创业的零售、啤酒业务也表现不佳,啤酒业务利润率低于同行,而零售业务在2005年以前甚至出现了亏损。

直到今天,零售和啤酒业务的经常性利润贡献也只占华润创业经常性利润总和的18%,纺织业务只占3%,反倒是2007年刚刚剥离的石油业务贡献了利润总和的26%(见图2)。

对此,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华润应该出售其表现不佳的业务,专心做它的垄断性业务。

是不是应该出售所有表现不佳的业务呢?经历了2001-2003年的低谷后,华润创业的零售业务在引入苏果超市后成功扭亏,并在2006年实现了34%的业绩增长(见表1)。

尽管由于并购整合,当前华润零售业务的现金流为负,但由于轻资产运营,国内零售行业的整体现金流为正(零售行业平均的资产周转率为1.3倍,高于市场中位数0.77倍的资产周转率),58家上市公司年均可产生22亿元的正现金流。

行业整体的正现金流意味着并购不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的游戏,而是在一个“正和”游戏里扩大份额。

至于啤酒业务,虽然利润率低,但华润创业在2006年也实现了41%的利润增长。

而且国内啤酒行业的整体现金流也为正,以A股4家啤酒业上市公司计算年均可产生6.1亿元正现金流。

作为国内啤酒业的三强之一,华润创业如果能够成功实现品牌整合,也将分享行业的丰厚现金流和低波动的好处(国内啤酒行业4家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的波动率仅为18.5%,显著低于市场中位数36%的波动率)。

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华润创业的股价已累计上涨290%,较恒指高180%。

目前其市盈率为28.5倍(10月8日收盘价),高于恒指平均水平,接近香港国企指数平均市盈率。

华润创业的“GE模式”逐渐得到了市场认同,成功的背后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GE模式”下业务的审慎选择。

无论是食品、啤酒,还是零售,这些都是现金流丰厚的产业,在这样的产业里,整合空间大,整合后可以迅速释放被并购企业的现金流能力,从而大大降低整合的风险。

但“GE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行业现金流为负的产业,分拆或剥离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2001年11月27日,华润创业宣布以9.44亿港元的代价收购华润(集团)旗下华润轻纺的全部业务后,股价暴跌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