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 粤教版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3.2 海陆变迁 学案
《海陆的变迁》研学案【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当中。
2、知道魏格纳及其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4、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用其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1、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难点:板块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读右图,回答问题:(1)说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大洲名称。
(2)说出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大洋名称:(3)甲运河;乙运河;丙山脉。
二、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阅读教材P37-38的案例,归纳回答(1)喜马拉雅山发现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曾经是___________;(2)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曾经是。
(4)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是围海造田形成的。
小结: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和______活动都可以导致海陆变迁。
2、阅读教材P38-41,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回答以下问题。
①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主要的观点是什么?②魏格纳找到什么证据说明他的大陆漂移说的?③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来推断,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板块的运动阅读教材P41-43,填图并回答:科迪红海勒拉山系1、把六大板块名字填入图中的方框内;说出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2、读上图和教材P42图2.22,2.23,P43图2.2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回答:(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______。
(2)地中海(a处)在不断缩小。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
为什么?(3)喜马拉雅山脉(b处)是怎样形成的?。
(4)由于太平洋板块和美州板块碰撞,形成了_____ __山系。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的变化。
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
请分别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①自然原因形成:②人工改造形成:(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1.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3.广州市郊七星岗发现海蚀地貌,说明这里过去是。
过程:由变,原因:。
4.日本面积狭小,为了解决争地矛盾,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日本也成为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过程:由变,原因:。
学习主题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国的科学家,他认为地球上各大洲曾经是相互连接的一块。
2.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让他有了大陆漂移的猜想?3.只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明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4.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来推断,大西洋将,太平洋将。
学习主题三:板块的运动1.读课本第37页图2.19“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回答下题:⑴读图2—6写出板块的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1 (新版)粤教版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连线: 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活动】师生活动师:地球上真的存在海陆变迁吗?都有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的这一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专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二、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四、课时:一节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展示在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海洋生物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它不是应该在海洋里吗?很可能这里以前是一块海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变成了陆地,那么在这里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就不足为奇了。
也就是说海洋是可以变为陆地的,那陆地有没有可能变成海洋呢?那这种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现象,我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沧海桑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原来的意思就是海陆的变迁,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入课题。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讲授】沧桑之变的例子:1、(展示图片)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提问]: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阅读P40知识之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其自学能力。
2、(展示图片)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设计意图: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4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以及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对学生来说,海陆变迁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例观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
3.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实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学生的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海底煤矿、沙漠中的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海陆变迁实例,并尝试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以及板块构造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兴趣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认识板块构造,理解地壳运动等海洋与陆地变迁的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海洋与陆地变迁的现象。
2.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联系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直观教具。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教学。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吗?”2.呈现(10分钟)介绍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壳运动导致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变迁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同时,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图片和图表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图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2.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互相影响干系;3.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1. 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2.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3. 海洋和陆地的互相影响;4. 海洋和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看一段视频: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思考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影响。
第二步:进修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1. 请同砚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2. 请同砚们做一张时间线,标出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球形成、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内容。
第三步:进修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1. 请同砚们探讨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2. 请同砚们用地图标注出地球上不同时期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分析其变迁原因。
第四步:进修海洋和陆地的互相影响1. 请同砚们思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互相影响干系,比如海洋对陆地的气候影响、陆地对海洋的生态影响等;2. 请同砚们列举一些实际例子,说明海洋和陆地互相影响的重要性。
第五步:进修海洋和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1. 请同砚们讨论海洋和陆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提供资源、调节气候、影响生态平衡等方面;2. 请同砚们思考如果没有海洋和陆地,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第六步:总结与思考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思考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爱海洋和陆地资源。
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海洋和陆地的知识;2. 请同砚们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实际情况,加深对这两个自然环境的理解。
本节课结束后,同砚们应该对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互相影响干系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珍爱海洋和陆地资源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故里。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大陆和海洋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变化的基础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及其变迁现象,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变迁现象,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运用地图和实例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实例为载体,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2.教学设施: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洋与陆地分布,引发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现象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实例和地图,展示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现象。
以板块构造学说为理论依据,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过程。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粤人版》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海洋与陆地的演变历史,掌握它们之间的干系;2. 探究海洋与陆地的互相影响,理解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提高环境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1. 海洋与陆地的起源及演变;2. 海洋与陆地的互相作用;3. 海洋与陆地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4. 环境珍爱与可持续发展。
导学步骤:一、引入导学请同砚们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引导学生思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和干系。
二、进修海洋与陆地的起源及演变1. 请同砚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海洋与陆地的起源及演变过程;2. 通过讨论或小组分享的形式,总结海洋与陆地的演变历史。
三、探究海洋与陆地的互相作用1. 请同砚们观察海洋和陆地的地理位置,思考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2. 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互相作用,如海陆风系统、水文循环等。
四、理解海洋与陆地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1. 请同砚们了解海洋和陆地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2. 通过案例或实例分析,探讨海洋与陆地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培养环境珍爱认识1.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珍爱的重要性,提倡绿色生活方式;2.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六、总结导学1. 回顾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强调海洋与陆地的联系和互相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海洋和陆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拓展延伸:1. 指挥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海洋和陆地生态环境;2. 组织学生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环保认识和能力。
以上为《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导学案,希望同砚们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深入了解海洋与陆地的干系,培养环保认识,为地球生态环境的珍爱作出贡献。
愿我们共同尽力,建设美丽的地球故里!。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 第三章 第2节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安远镇初级中学周晓萍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络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方读图探究、发挥想象、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的读图才能、分析地图的才能、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和探究创新的才能,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局部,主要讲述了地球外表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相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外表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将来的学习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根底。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程度,要顺利完本钱节课的学习目的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说学法: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地图,然后大胆猜测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入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才能。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才能和合作才能。
五、说教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那么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究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节教材理论性强又有可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中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打破难点。
把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学习——动画演示等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六、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2(新版)粤教版
每节课后,我都会花时间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教授《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海洋与陆地的基本概念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比较顺利,但在分析具体案例时,部分学生对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我意识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我需要提供更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6.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用到的网络资源,如相关视频、学术文章等,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7.教学工具:准备白板、记号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知识的标注和解释。
8.学习单:设计一份学习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源,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原因和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海洋与陆地的定义、特征,以及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案例分析:分析世界上的海洋与陆地变迁实例,让学生了解变迁的实际过程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图和图表,培养学生解读地图和图表的能力。
此外,我还计划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和动画,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过程。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学生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对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2 粤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2 粤教版教学目标: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3、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来理解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和世界主要的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成语故事,播放动画“沧海桑田”,同学们看完这个成语故事后老师并加以解说它的原意。
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发表意见,讨论后。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播放几幅图)提问:请同学们看图来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喜马拉雅上会出现海洋的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底出现人类活动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提问: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呢?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教师拿起手中的地球仪,让学生观看非洲与南美洲的凹凸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的纸,能够拼合的。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产,并穷其一生来证明这一观点。
引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学生活动: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大板块的图,请六位同学找出相应板块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拼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预习要点
1. 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2. 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三、达标练习
1.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沿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2.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
3.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和。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山系带:;。
5. 纵贯南、北美洲的巨大山系是()
A.安第斯山脉
B.科迪勒拉山系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喜马拉雅山系
6今年我们邻国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我们也应掌握一些防震知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应迅速撤到空旷地
B.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
C.就坐在教室内做作业,毫不惊慌
D.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7. 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通过合理的应急措施,可以减轻地震发生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当地震发生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合理的措施是()A.立刻跑向室外
B.护头下蹲并躲在桌子下面,震动结束后快速撤离
C.一直躲在教室里,待救护人员赶来救援
D.立即从窗户处外跳逃生
8.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有“火山之国”之称.
A.印度尼西亚
B.法国
C.蒙古
D.澳大利亚
9.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照此速度,有人推测,大约2亿年后,两国会彼此相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10. 马来群岛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是它处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
C.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之间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
探究案
一、要点回顾
1.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
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2.河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
3.科迪勒拉山系形成较晚,是由美洲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它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系之一,至今火山活跃、地震频繁。
二、问题展示
1.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是什么?
2. 海底地形概括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3. 世界著名的山系有哪些?
4.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整个海底可分为三大基本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一语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泛指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外的整个大洋;狭义的指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深洋底。
这里所用为后一种含义。
三大地形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海底地形单元。
3.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
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4.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5.地球陆地上有两条巨大的山系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山系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
6.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
四、拓展交流
1.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A.板块内部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板块交界的地带
D.岩层褶皱、断裂地带
2.我国台湾岛多火山地震,原因是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3.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板块是()
A.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
4. “汶川大地震”、“智利大地震”、“日本大地震”…“雅安地震”,这些地震区均位于()
A.环太平洋地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C.沿海地带
D.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带
5.中国四川、云南一带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B.位于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地带
C.处在板块的内部
D.地球的自转
6. 近年印尼、汶川、智利、日本等地地震频发,人们戏言“地球进入了地震模式”,你认为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
B.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地带
C.主要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D.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7.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多的原因是处在以下哪两个板块交接处()
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D.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8.2014年5月21日上午8时21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7度,东经121.5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
此次地震中心处于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分别是()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9. 当地时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8.1级地震,关于地震的成因,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尼泊尔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C.尼泊尔地震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D.尼泊尔地震和西藏日喀则发生地震的成因是相同的
10.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南极洲边缘上
B.各大板块内部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D.环大西洋地震带上
11.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此次地震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
A.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12. 板块的交界处易发生火山、地震,中国先后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么,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自救方式是错误的()A.在家里,应尽快躲到坚固的桌椅下
B.在野外,应远离斜坡,躲避到空旷地方
C.在楼上,应尽快使用电梯离开大楼
D.在教室,不要急于跑下楼梯,以免互相挤踏
参考答案
一.达标练习
1. 岩层平行
2. 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较快的运动
3.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南极洲板块
4.一条是环太平洋山系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
5.B
6. C
7. B
8. A
9. D
10. D
二.拓展交流
1.C
2.D
3.D
4.D
5.A
6.B
7.D
8.C
9.C 10.C 11.D 1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