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9a25c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师生共同总结】(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19984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d.png)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f2e177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4f.png)
3.教师强调地球自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航空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课后作业要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关于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差等。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习题,加深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记录一周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例进行说明,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4.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组内成员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地球仪等教学工具,结合板书、讲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77e41c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3.png)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9篇地球的运动 1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
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
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观察讨论一: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962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6.png)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762a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0.png)
初一上册地理教案(精选5篇)1.初一上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
(经度时差)(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四、板书设计: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2.初一上册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20b87c4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b.png)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初中地理自转公转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公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c0f9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5.png)
初中地理自转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初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运动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2. 学生回答:公转运动。
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2.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利用地球仪和自制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地球的自转(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
2.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利用地球仪和自制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填写表格: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比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为一天,产生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周期为一年,产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2. 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e2363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png)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初中地理自转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6af80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2.png)
初中地理自转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够用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和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4.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讲授新课(15分钟)1.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的速度。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如旅行、通信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2. 学生自主探究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差异和联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244fd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7.png)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4c36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8.png)
初中地理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并通过地球仪演示这些现象。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地球自转的实例,如日出日落、时差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解释。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2. 完成PPT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84ea5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7.png)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2983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2.png)
地球的自转初一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2.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等;3.掌握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速度;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难点1.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让学生观察日夜交替和日出日落的变化,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生活有哪些影响?2. 讲解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一次自转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一天”;2.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每小时约自转约15度,每分自转约0.25度;3.地球自转的方向:由西向东。
3. 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总有一半处于日照状态,另一半则处于黑暗状态,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2.日出日落:日出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日落是太阳落下到地平线下方;3.时区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为了方便起见,人们规定地球上的划分为24个时区。
4. 地球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地球时间: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该经线上的子午线时起,逐小时累加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地球时间;2.计算方法:如果东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早,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减去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如果西经的地方比本初子午线的时间慢,那么他们的地方时间要加上他们与本初子午线距离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5. 拓展与应用1.与环境污染有关的自然现象;2.如何利用地球自转测算时差。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速度和方向,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掌握地球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f5a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4e81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8.png)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e557a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40.png)
教案:初中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自转示意图;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运动;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地球自转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示意图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51c3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0.png)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1. 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4.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3.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4. 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
七、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观察并记录当地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探讨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地理太阳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太阳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303cc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b.png)
教案:初中地理——太阳、地球自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重点1. 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利用地球仪模型,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太阳和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和地球自转的关系。
2. 讲解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概念讲解太阳的位置,让学生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然后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3.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使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即一天。
4.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原因。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利用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现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和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法、地球仪模型展示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ical earth rotation in junior high sch ool
编订:JinTai College
初一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
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节。
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要求:
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
然现象?
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⑶每
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
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一天。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
请大家看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三、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感受昼和夜
⑴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
⑵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看这时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黑夜?
四、学生自由提问、师生讨论交流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欢迎同学们解答,老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
生:仍会有昼和夜,但受到阳光照射的一半将永远是白昼,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师:那样地球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学生讨论交流。
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将很热,未被照亮的部分将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手电筒分别照在地球仪和“透明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纸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将永远是白天,没有黑夜。
生:昼夜的形成和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有必然联系
生:“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坐火车或轮船时的感觉?”
生:“火车很平稳,火车的速度很快。
”
师:“你在火车上是怎样感觉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两旁的树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动。
”
师:“如果不看窗外的物体,你还能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吗?”
生:“不能。
”
生:“我从钢轨的.声音也可判断出来。
”
生:“我有一次随妈妈旅游,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以为在家里的床上呢!”
师:有坐过轮船的同学吗?能谈谈感受吗?
生:“我坐过轮船,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围水
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
师:“为什么在火车上不看窗外就几乎感觉不到火车在
运动?为什么在大海上感觉不到轮船在航行呢?”
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对比的东西。
”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
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运行的速度非常平稳,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带着在自转,另外,在运行的轨道周围找不到可以对照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它是在运动的。
生:老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在运动呢?
师:当然有,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请大家
开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
生:“昼夜更替。
”
生:“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
生:“北半球河流南岸比北岸陡一些。
”
生:“我们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时,水的漩涡呈
逆时针方向旋转。
”
生:“老师,我这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
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
生:“过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
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
师:我非常佩服同学们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的探究精神。
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
在探索,甚至为之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学生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曲折过程。
师:我们从刚才同学的介绍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断定它的性质,而要
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
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日月星辰将西升东落。
生: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点?(A点)。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例如,现在我们南京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生:老师,我认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
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深度,说明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为他敢于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鼓掌。
生:我曾经在书里看过,一个地方看到日出的时刻除了
受经度影响外,也与纬度有关,有的时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时候,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出现白昼,可能与这个有关。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深奥,牵扯到高中地理知识,
但我相信同学们具有不怕难不服输的勇气,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节课解释给我们听好吗?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