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3448c9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5.png)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束缚,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
这种变革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重大考验,需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并进行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
首先,新媒体时代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和信息流通速度较慢,在报道中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处理后才能发布。
而现在,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变得异常简单,并且可以实现实时更新。
这种快速、即时性带来了报道失误和谣言扩散等问题。
其次,在面对海量信息流与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时,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坚守其核心价值观。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变得更加重要。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和偏见观点很容易传播,这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信息来源的核实和验证,确保报道的真实可信。
此外,在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时,新闻专业主义需要进行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
传统媒体往往以报道为中心,而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用户更加注重参与互动和个人定制化需求。
因此,在重构中应注重用户参与度,并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
同时,在内容生产方面也要注重多元化与创新。
传统媒体往往局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单一形式,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内容,并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视听感受。
此外,在面对挑战与坚守中也需注重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和传承。
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需要加强新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学生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能力,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同时,传统媒体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南方周末评论版解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29b955312b3169a551a40f.png)
目录前言 (3)一、数据分析篇 (4)分析一:评论在《南方周末》中所在比例 (4)分析二:评论所反映的内容 (5)分析三:评论所涉及的国内、国际内容比例 (7)分析四:评论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8)小结: (9)二、评论解析篇 (10)(一)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发展历程 (10)(二)《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版面设置 (12)(三)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内容看 (13)(四)从《南方周末》评论版的特色看 (14)(五)南方周末》评论版发展思路及趋势 (16)三、结语: (18)前言随着当代社会逐步进入后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
在传播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报纸等平面媒体已无法回避电视和互联网等以高科技为跳板的电子媒介的强烈冲击。
但《南方周末》仍然能近乎创造报纸媒体的“奇迹”。
如今的《南方周末》是中国拥有最强的公信力、最大的发行量、最多的版数、最高的影响力的综合性周报。
它从创刊以来,以其“深入成就深度”的报道、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评论模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它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
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现为32版,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板块, 内容紧扣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时局的热点和关键点,完整、真实的记录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
《南方周末》前所未有的将评论作为一个专栏的形式,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对时下最受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娱乐等不同的事件的评论,形成它独特的多元化的理念形态和话语风格。
并且评论版的作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如第一千三百八十八期评论版中,评论版的作者包括村主任、学生、农民工、教师、员工、记者、自由职业者等社会大众,给受众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和知情权。
一、数据分析篇分析是了解的基础,所以我们选取了2012年的5月到6月的报纸进行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分析一:评论在《南方周末》中所在比例在南周的六个板块中,评论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位居重要的地位,还是普通的地位,抑或只是报纸中的一个辅助部分?表一:图一:《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性的周报,在数据统计之前我先进行了预想,即评论所占的比重会在20%以上。
从冲突性报道看《南方周末》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或背离
![从冲突性报道看《南方周末》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或背离](https://img.taocdn.com/s3/m/464167cd08a1284ac85043a5.png)
收新媒体 的特点来完善 自身 ,达到双方的共赢 。
参考 文献
[] 鲍 海 波 当 代 都 市 报 伪 1流化 倾 向分 析 [] 新 闻 记者 ,2 0 ( 0 1 J. 0 3 1 )。
i fM 作处理 {臀 …未 ,让 读者 阅读时也能身临其 _ - : 0 境 , 史 贴近 性 。 次 ,聊 1 I挖 掘 的素 材 ,全 是 人新 ) _ j j 读 中 来 ,讲 述 n她 敞 ,寓 T 活 气 息 。 第 二 , 通 -
在 络 一 , 友 来 闩各 个 行 业 , 分 布在 城 市 各 个 } , 角 落 , 很 多 新 奇 事 就 发 乍 在他 们 身边 。 都市 报 充 分 运 朋 络 的 力 节 , 网 友 |述 自己亲 身 经 历 的 新 闻 ,记 j }
刻 ”的上海海事大学宿管 员冲突之 后 自缢 身亡 。 《 天 使 》所 报 道 的女 教 师 家里 欠 债 2 多万 元 ,父 母 筹 集 弟 弟 们 的学 费 和 偿 还 家 庭 债 务 。 《 星 》 中呈 现 阿 的 阿 星 不 愿 加 入 同 乡 好 友 组 成 的 砍 手 党 , “ 了一 名 做 现了报纸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
业 心 态 、新 闻操 作 方 法 三 个 维 度 ,分 析 《 方 周 末 》 南 对 新 闻 专 业 主义 的坚 守 或 背 离 。 何 为冲突性报道
一
越走越 窄》 ( 以下简称 《 杨元元 》),20 年2 3 0 6 月2 日 的头版报道 《 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 ( 以下简称 《 使 》 ) ,2 0 年 7 1 天 0 5 月 4日的 头 版 报 道 《 阿星 的 内
有 了 一定 的改 变 。
报 纸 作 为 最 古 老 的 传 播 媒 介 之 一 , 曾 以 它 的舆 论监 督和 巨大 的 影 响 力 推 动 了 民 主政 治 的 发展 , 也 以 它 深 入 都 市巷 陌 ,解 读 寻常 百姓 的欢 喜 哀 愁 ,最 终 成 为人 们 生 活 中不 可 或 缺 的一 部分 。然 而 面 对 科 学 技 术 带 来 传 播 环 境 的新 变 化 ,作 为深 度 市 场 化 的报 纸 ,都 市 报 想 打 赢 市 场 保 卫 战 ,在 内容 方 面 ,需 要 保 留最 不 容 易 替 代 的部 分 作 为 自己的 重 点 发 展 领 域 。 同时 ,报 纸需要围绕本地化这~理念 ,最大化地发挥 自身的优 势 。 除 此 之 外 , 都 市报 还 需 加 强 与 新 媒 体 的 融 合 , 吸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
![新闻专业主义专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692c53852458fb770b56df.png)
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一、历史起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
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形成。
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立场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
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出现黄色新闻浪潮,性、犯罪等刺激性的黄色新闻过多地占据了报纸的版面,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抵制。
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以对抗黄色新闻浪潮。
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
”这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9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掀起“扒粪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
20世纪初,客观报道渐趋成熟,报刊有了专业的工作方式,新闻客观性逐渐成为专业社区共同遵循的准则。
这些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尚无定论,但它确是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布《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二、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它包括专业的知识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345e7f0227916888586d783.png)
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特点《南方周末》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 1日。
被评为读者“最喜爱阅读"的报纸;还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在众多媒介的竞争中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什么造就了《南方周末》的成功呢?笔者主要从分析《南方周末》的内容特点人手,分析它成功的原因。
一、观点开放.理念独到的深度报道如今提及《南方周末》,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深度报道"与《南方周末》的成功与“深度报道”不无关联。
它要给受众的印象是厚重的新闻素材、信息质量好,反馈高、数繁多,且能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受众。
对待新闻事实,是由表层向深层抽丝剥茧、深入渗透。
它的话题指涉广泛,不只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及时性,而且父注重大的新闻事实的选择,这是深度报道区别于消息等体裁的一大特点,也造就了《南方周末》的一大属性,这些都使《南方周末》的新闻肓路相对其他报纸来说更宽广。
另外,《南方周末》的深度理念独到。
从创刊副现在,《南方周末》倡导的“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已深入人心。
深度报道介入《南方周末》,从而丰富了“新闻"这一概念,深化了“新闻”内涵。
还原事实真相,挖掘新闻价值,成了《南方周末》的一大标牌。
在新闻结构上,因为追加式、系列式、组合式报道方式的运用,《南方周末》报道的问题呈现出立体化、透彻化的形象特征。
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真相的零距离把握,《南方周末》在中国的媒体中,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媒体,一份有良知的、敢于说真话的报纸,相对于之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
此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文本质最高,可读性强。
文本字数多、篇幅宏大,是它的深度报道的文体特征。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疲劳,它严格要求深度报道文体风格,或者添加人性化元素,刺激读者的阅读兴奋,或者文本的剧情设立和结构安排要合理紧密,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超过r这个疲劳底线,进而享受到深度报道的阅读价值。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0bad02bcfc789eb172dc8b9.png)
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中文摘要:自20世纪中叶始,报纸这一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就不断面临着来自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的激烈竞争, 这些竞争给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变化。
其中,尤以60年代开始的报纸与电视的竞争对报纸标题制作影响最大。
面对电视时效性强、形象性强和善于做现场报道等优势,严肃报纸必须加强深度报道。
但是,深度报道往往要出现冗长而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令绝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
没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读者往往很难读完全篇。
聪明的《南方周末》把力气使在了刀刃上,大量使用新闻小标题来应对读者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要求,既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又提高了新闻的易读性,从而既适应了读者生活的快节奏,又使新闻更具竞争力。
本文从新闻小标题的定义和作用出发,就《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色和制作中体现的鲜明的个性特色进行初步地探讨,并结合《南方周末》中的具体题例进行简要地分析,期望能为现代新闻改革提供一点具体的实践方法,为现代新闻标题制作提出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特色;表现形式;制作On the Features of Subtitles in Nanfang Weekly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newspaper as a traditional mass media has been facing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as well as the Internet, which make a powerfu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s. The deep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is readily discernible in the 60‟s, and it has sparked great changes in the writing of news titles. So it is essential for serious newspapers to cover the news intensively and extensively becaus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V programs with immediacy, symbolization on the spot. However, the deep coverage inevitably results in some tedious and abstract words or numbers, which is so boring to most readers that they may not be patient enough to finish the whole report. Nanfang Weekly managed the embossing situation well, large amountsof subtitles are employed to meet the readers' needs 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so as to increase the legibility and save the readers‟ time. That makes the news coverag e more competitive in thi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Starting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subtitl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alysis about the variety of the news subtitles i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features in writing. Furthermore, it also can put forward some guiding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journalistic reform and improve the writing style of news subtitles by demonstrating some advisable examples in Nanfang Weekly.Key words: Nanfang Weekly; subtitles; feature; representation; writing目录引言 (1)一、新闻小标题的定义和作用 (2)(一)新闻小标题的定义 (2)(二)新闻小标题的作用 (3)1、概括评论新闻内容 (3)2、分清层次 (3)3、检索新闻 (4)4、补充新闻主标题 (4)5、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4)6、调节美化版面 (5)二、《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表现形式 (5)(一)叙述归纳式 (5)(二)评论分析式 (6)(三)引语式 (7)(四)描绘抒情式 (8)(五)悬念启迪式 (8)(六)日记式 (9)(七)对比式 (10)(八)并列式 (10)(九)花絮式 (10)(十)派生式 (11)(十一)组合式 (12)三、《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制作特色 (12)(一)《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文字特色 (12)(二)《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内容特色 (14)(三)《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形式特色 (16)(四)《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风格特色 (17)1、小标题标示深度报道的脉络 (17)2、小标题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19)四、结论 (21)注释 (23)参考文献 (24)浅谈《南方周末》新闻小标题的特色引言:提起《南方周末》,全国超百万的报纸读者都会脱口而出:“一纸风行二十年”。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分析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ea166c3968011ca200913c.png)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分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分析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理想状态下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标准、工作态度与行为准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环境,在此种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也将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出发,分析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应该怎样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反思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7-0004-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专业主义做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在19世纪90年代,新闻主义在美国形成,最初在美国报纸报道的事件以政治事件为主,在美国的政党报刊瓦解之后,报纸媒体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与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事件是普利策和赫斯特之间的黄色大战,这次事件之后,报刊等纸质媒体的报道越趋于经济利益化和低俗化。
在这种状况下群众对新闻报道公平客观的呼声越来越高,新闻专业主义既区别于以政治事件报道为中心的煽情主义,也不同于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商业主义,它作为两者之间的中坚力量,在与两者的博弈之中新闻专业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从客观、真实、准确的角度去报道,将事件最真实的状态反映在大众面前,反对权威主义、带有一定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
新闻专业主义涉及到多方面的理念,它涉及到新闻媒体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实践操作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新闻报道这一工作的基本性质等理念。
一直以来,新闻专业理论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分裂的现象。
在理论上,新闻专业主义主张绝对的公平公正,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新闻报道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所有的实践新闻报道又是相对客观的。
新闻专业主义是不受团体、权威影响的,但每个具体的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等因素是不同的,这在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都会影响到新闻工作者对具体客观事实报道的角度、层面、方向等,因此在实践操作的层面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相对客观,而非绝对客观。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2e2571bf18583d0496459da.png)
“ 势 群 体 ” 。 那 一时 期 ,社 会 保 障 自 己要 做 的 事 情 以 及 如 何 做 。 “ 弱 在
的新 闻 专业 主义 探 索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体 制 尚未 成 形 ,法制 建 设 还 处 于 发 展 这 里 ,读 懂 中国 ”更 是 明 确 了新 闻 、 绩 ,并 因 坚 持 新 闻专 业 主 义 ,获 得 了 期 ,主 流 舆 论 未 能有 效 及 时 地 关 注 这 媒 介 为 读 者 创 造价 值 的专 业 使 命 。媒
(S LOGAN ),其 后 ,十 几 年 时 间 号 ,可 见 这份 报纸 时刻 未 忘 新 闻专 业 入 成 就 深度 ” ( 0 1 ~ 0 2 )、 20年 20年
《 方 周 末 》从 实 际 出发 ,避 开 “ 南 职 力 者 有 力 ,让 悲 观 者 前 行 ” 的 口 号
论 , 明 确 在 内 部 加 快 “ 闻 专 业 主 内 ,共 更 换 了 三 次 口号 , 依 次 是 “ 主 义 的 要 求 ,而 口号 的变 迁 也折 射 出 新 深
_彰 显专 业主 义 的报纸 口号
是 一 份 市 场 化 的报 纸 ,故 而 一 开 始 ,
《 方 周 末 》从 诞生 之 日起 ,就 秉持 “ 入 ”的 态 度 ,安于 记 录 的 本 变 化 如 此 之 大 ,以 至 于 让 国人 、海 外 南 深
分 。2 0 年 以后 , 中国 经 济发 展 呈 现 的 人 都无 法 看 清 中国 的发 展 状 况 和逻 06 就 有 着 自我 定 位 意 识 ,创 刊之 初 “ 服 财 富 性 增 长 , “ 兴 ” 成 为 民 族 愿 辑 。 “ 懂 中 国 ” 成 为 最 稀 缺 的 价 复 读 南方 周末 》以此 为 目标 。 务改 革 ,激 浊扬 清 ” ,为 采编 团 队 厘 景 ,但 高 速 发 展 带 来 的 巨大 变 化 ,却 值 , 《 清 了 使 命 ,形 成鲜 明 的题 材 指 导 ,对 让人 看 不 清 ,这 时 《 方 周末 》提 出 南 口号 表 达 的 是 对 使 命 的认 识 、是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9f6e06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c.png)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报道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和电视新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已经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流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受众的需求。
守正是深度报道的基础。
守正意味着新闻报道应该坚守事实真相,追求客观中立,不为利益和政治立场所左右。
深度报道需要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而这一切都需要基于对事实的严谨和真实的还原。
只有守正,才能确保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也才能让受众对其产生信任和重视。
与此创新也是深度报道的必然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新闻、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已经成为新媒体报道的标配,这些创新手段使深度报道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受众。
通过数据可视化,受众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更直观地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深度;通过实时新闻,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和变化。
这些创新手段不仅使深度报道更加吸引人和生动,也能让受众更加方便和快速地获取信息。
在守正和创新之间,深度报道需要找到平衡点。
守正是深度报道的基础,没有守正,任何创新都只是画蛇添足。
创新是深度报道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深度报道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淘汰。
守正与创新同等重要,它们互为基础,相辅相成。
在新媒体时代,要做好深度报道,首先需要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调查采访能力。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记者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核心,开展深入的调查。
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数据分析、多媒体报道等,来丰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的可视性和生动性。
需要不断强调守正意识,坚守真实客观的新闻价值观,不受外部压力和利益的干扰。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要坚守守正原则,确保采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_南方周末_的堕落_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背离或坚守
![_南方周末_的堕落_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背离或坚守](https://img.taocdn.com/s3/m/88ca0d36f111f18583d05a71.png)
新闻知识(2009.01)·本刊特稿·的有机的视觉识别系统,并且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而站到报业集团CIS 体系的角度来讲,视觉识别系统是整个CIS理论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对报业集团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企业使命、产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认真审视分析、整理、确认之后,译为视觉符码。
并且将视觉符码整合成能够应用在企业方方面面的传播符码系统,使之成为特指报业集团的象征或某些具体内容的象征。
包括:1、以集团理念为前提的基本视觉信息的整合;2、以标准字、标志和标准色为延展的辅助视觉信息的整合;3、对视觉信息应用媒介的整合。
(四) 以报业集团自身传播优势为主线,整合传播媒体,实现报业集团全方位、全媒体的传播战略,以提升品牌价值。
报业集团CIS战略的核心问题是树立报业集团形象,增加报业集团的品牌价值。
它反映在传播过程中,是报业集团标识、风格、经营、活动、行为等构成的一个品牌总和。
而报业集团与其他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它自身就是大众传播媒体,是传播信息、情报的优秀载体,本身就是“广告”,且知晓度高,增值领域十分宽广,是传达形象的有力武器。
报业集团在开放广告,发行印务、多种媒体形式及多种资本运营方面有着绝对优势。
所以报业集团应以自身传播优势为主线,整合传播媒体形成传播战略。
总之,报业集团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有其自己的特性与规律。
报业集团CIS战略的策划、导入和实施是建立在报业特征之上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报业集团的所有方面,不仅是报业集团外在形象的创意和革新,也是报业集团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深度革命,更是报业集团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对报业集团整体形象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注 释① 朱健强 《企业CI战略》,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1999年10月版。
② [美]斯通纳等著《管理学教程》,刘学主译,北京,华原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③ 邵培仁 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年5月版。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0db91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3.png)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越来越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改变,这对新闻专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报纸、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而是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来获取新闻。
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代,重新定义了新闻报道的边界和规则。
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中,新闻专业人士面临着关于如何适应新的新闻传播环境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精神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
一、新媒体带给新闻专业人员的挑战1. 传统新闻媒体的经营模式受到威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新闻媒体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新型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更广泛传播范围、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这不仅对传统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带来了挑战,也让新媒体新闻产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
可是传统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之下,面对着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施展拳脚、维护品牌、开拓市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2. 新闻采编方式的变革前往事地报道是新闻业传统的采编方式,但是新媒体时代所存在的即时性、全面性和互动性要求新闻专业工作者必须更多的进行新的方式,通过新闻应用程序、网络平台的社交媒体传播和内容生产策略的不断创新,让新闻与读者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交流,建立互动式的新闻生态系统。
3. 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面前,传统新闻媒体的竞争残酷。
因为现在是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新闻动态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播,这种速度让传统媒体难以追赶。
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猎取新闻故事,不仅是准确度和独家性的问题,更是诱人点的匠心独到和表达能力的考验。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再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 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受到侵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环境呈现十分异质的信息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它被一些人用来散布谣言,误导大众。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8405d39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8.png)
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过去,大众只能通过新闻、传媒等渠道获取信息,而如今,从社交媒体到移动应用,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得即时新闻和深度报道。
新媒体时代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对于新媒体行业从业者来说,要守正以求稳健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革。
首先,守正是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新闻报道中,严格的采编准则和职业道德是记者的基本素质,而新媒体时代要更加注重这些准则和道德的遵守。
新媒体的火热与快速使得实时新闻优先,这也就让许多新闻记者为了追逐热点,导致对报道的质量的降低,容易出现一些不准确或片面的报道。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必须坚守职业操守,在新闻报道中遵循真实、准确、公正和客观的原则,进行深度和有价值的报道。
其次,创新是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新媒体时代有很多新的技术和应用可以用于新闻报道,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报道方式。
比如,借助社交媒体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取信息,通过图表、图片等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以及使用VR、AR 等技术来增强新闻的可视化效果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为新媒体的报道增加更多的价值和特色,从而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最后,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还需要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新闻媒体多数采用报刊和电视等传统渠道来进行发布和传播,而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更多关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渠道,采用更为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例如,新闻应用、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常见的新媒体工具,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将深度报道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实现更广泛的影响。
总之,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创新是保证新媒体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们需要坚守职业操守,在深度报道中秉持真实、准确、公正和客观等基本新闻原则,并尝试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传播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为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_由两则医患新闻报道引发的思考_何冬英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_由两则医患新闻报道引发的思考_何冬英](https://img.taocdn.com/s3/m/a6fc2acc50e2524de5187efc.png)
303 2013年第 5 期
NEWS WORLD 学子论文选登
媒体和微博大 V 在转发和评论过程中对 事实真实性的主动判断缺失。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困 境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两则新闻报道中的新 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不难发现新媒体时 代尤其是微博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 的坚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笔者认为,背 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以客观性、真实性为代表的新 闻专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 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遭遇巨大挑战。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更 应该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 神真谛,使其真正扎根于我国的土壤中并 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新闻实践。□
参考文献 ①盖伊·塔奇曼 著,麻争旗 等译: 《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56 ②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 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③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 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 1999(5) ④蒋东旭,《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专 业主义的建构研究》[D]. 四川外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2012 ⑤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30 ⑥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126 ⑦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0-9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 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
2、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 兴力量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可看作是第三类场域,即通 过新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高度概 括出来。⑤
在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参与新闻场 域,职业新闻人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和 传播者,传受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 年来,“周老虎事件”、“70 码事件”在网 络首发给职业媒体和新闻人的身份危机 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情况,众多媒体在 重大事件中极力抓住时机重建媒体权威 与重塑形象。
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和未来发展途径
![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和未来发展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1840d4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a.png)
新闻专业主义的困境和未来发展途径
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日益明显,各类媒介为吸引受众,大量充斥煽情、低俗的新闻。
2.媒介内容出现同质化倾向,真正有益于人们的有效信息却越来越少,硬新闻软着陆现象严重。
3.媒介只关注“有影响力的主流人群”,非主流群体被迫边缘化,处于“失语与缺位”境地。
4.媒介公信力全面下降。
5.金钱主义、物欲崇拜主义观念驱逐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面对这些困境,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寻找未来的发展途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途径:
1.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追求真相、公正和客观。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闻从业者需要坚守这些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2.创新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
3.关注社会问题:新闻从业者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
通过报道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4.提高媒介公信力:媒介公信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保障。
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5.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保障。
新闻从业者需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维护行业形象和声誉。
总之,新闻专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坚守专业原则、创新传播方式、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媒介公信力和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做出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从业者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南方周末》第一千四百六十九期 2012-4-12评论版 浅评
![《南方周末》第一千四百六十九期 2012-4-12评论版 浅评](https://img.taocdn.com/s3/m/d45d030a844769eae009ed90.png)
《南方周末》第一千四百六十九期2012-4-12评论版浅评09新闻2班付宇森2009221102210529《南方周末》被公认为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任。
在“热言兴邦”的时代浪潮中,新闻评论被视为一份报刊的旗帜和灵魂,南周也不例外。
透过研究《南方周末》评论版,我们可以看到这份报纸的舆论导向和核心价值取向。
一、评论专版的设置和意义《南方周末》在1999年新年贺词中写道:“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在不停为你加油”“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在2000年左右“评论版块”在全国报刊持续“高烧”,源于受众参与和权利意识的觉醒,电视网络媒体对报刊的冲击形成的压力。
《南方周末》在2001年7月12日就推出了《视点》评论专版。
“新闻评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构“文化地图”具有启蒙功能,在深层改革的“浪潮前锋”上瞭望,具有现代预警功能,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给公众提供新闻“共献”与“共享”的权利,具有现代民主功能。
”【注1】(图书馆去得少,这个笔记上抄的,聂老师轻喷。
)评论专版的设置为《南方周末》表达观点,受众互动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场所;一期四大整版的设置版面宏大,正是其加强评论力度和强度的体现。
二、版面设置和内容安排《南方周末》每期一般有32版左右。
春节期间多为16版,十一期间多为24版。
其中评论版占其中四个版面。
1.文章选材内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国际,社会,民生,农业,医疗,科技,法制,教育,学术等。
范围宽广,主要聚焦为时事热点。
2.各版栏目设置(仅论当期版面):(1)一版:方舟评论,读者来信,周末茶座,漫画一针。
(2)二版(自由谈):三言两语,文化解码,乡村乡村,社会把脉,放眼四海,公民巡视。
(3)三版(大参考):为两到三篇大块文章,聚焦实时看点,发表观点看法,没有固定题材限制。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fbb09d3c360cba1aa911daae.png)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其精神也是所有新闻记者崇尚的职业规范和理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专业主义也随之发展起来,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播技术也不断发展,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面临挑战。
不同传媒体制对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对中国和世界传媒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飞教授《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书,通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批判的基础上向从业者传播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
如今,在中国通过几代新闻人的实践,发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也初具中国特色。
这些年来,在中国新闻界也越来越多出现用事实说话、报道“三贴近”原则、反对有偿新闻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解读,展望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本土化改造。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源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媒介针对当时新闻媒介所盛行的煽情主义和商业主义,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设性意见。
最终,“专业主义”作为各方观点的一种妥协,在多种力量的博弈中逐渐确立。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专业人士的认识仅限于医生、律师、建筑师或教授,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受人尊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当时的新闻工作者大都是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差,社会地位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人们对新闻工作者的印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评判社会舆论的仲裁者。
大多数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主义盛行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理念,其精神内核是报道的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自由。
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演讲新闻不是专业技术
![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演讲新闻不是专业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f684329783e0912a2162a8a.png)
南方周末文化部总监演讲新闻不是专业技术支庭荣(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参加我们那个训练营的有本科生,研究生,研修班的同学,今天要专门介绍的是来自惠州电网的朋友们,作为主办方,我代表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代表我们训练营指导委员会欢迎大伙儿的光临(掌声响起)。
在前排就坐的有我们训练营指导委员会的邓科老师,蔡军剑老师,新闻传播学院的张晋升老师,还有其他一些朋友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掌声)。
那下面有请我们的主讲老师,《南方周末》文化版块总监向阳先生。
向阳:各位好!(烈火的掌声)支庭荣:大伙儿明白有如此一句话,世界上最宽敞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还宽敞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敞的是人的心灵。
那在我看来,我们中国最近蓬勃进展的经济现实确实是那个宽敞的海洋,我们中国正在崛起的大国地位确实是那个宽敞的天空。
那么在那个地点我觉得我们的文化以及文化中国确实是那扣人心灵的一种力量。
因此由于《南方周末》在文化版块,在文化转型方面都做的专门杰出,因此我们今天专门请到《南方周末》的向阳老师,向阳老师今天给我们带来的报告主题是“新闻不是专业技术”,我就不多讲了,下面有请我们的向阳老师主讲。
向阳:感谢,各位下午好。
专门抱歉我带了一顶帽子,因为是光头,显得专门亮,为了幸免分散大伙儿的注意力,因此带了一顶帽子。
戴帽子可能有更大的误会,我看起来更像一个青青年,实际上我是个真正的中老年,我有一个女儿,我女儿差不多在大学里学新闻了(哗然一片)。
专门抱歉啊搞得大伙儿专门惊奇。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新闻不是专业技术”,实际上我纸上只记了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我自己,一个是《南方周末》的文化,一个是我要讲的主题思想新闻非专业技术,然而整个的过程确实是大伙儿一起来读读报,看看报纸,仅此而已。
什么缘故我要先讲讲我自己呢,原先我关于大伙儿可能只是个概念,确实是一个名字,一个职务,然而我期望大伙儿倾听的是你们面前的我如此一个活人,因此我什么缘故要讲一下那个中老年的状况。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https://img.taocdn.com/s3/m/171e8a064afe04a1b171de38.png)
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一种人生2009年12月初,我与向熹联系专访时,他正在丹麦哥本哈根。
中旬一回国,他便抽出时间接受了采访。
起初,他以为是采访关于“南方周末独家专访美国总统奥巴马”等时政话题,后来才发现我做的只是一个学术访谈,因此便没有了顾虑。
从侃侃而谈中,我能看出一个主流报纸总编的机智与灵敏;从纯朴真诚中,我能看出一名资深新闻人的谦卑与随和。
这是职场历练的结果,更是报人品格的彰显。
让我们走近向熹,一起聆听他独特的新闻理想与传媒价值观,一道品读他“追求卓越,优雅生活”的人生态度。
一、新闻是少年时追求的梦想做一名记者是向熹少年时的梦想。
读中学时,他就很希望做一名新闻记者。
这主要是受到当时一些文艺作品及所受教育中记者形象的影响。
在他少年时的记忆中,新闻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业,做记者可以很好地了解社会,也可以走很多地方,参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现场的参与者或记录者,而不只是普通的接受者。
这也让“做一名记者”成为他后来追二、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在15年的新闻人生路上,很多事情给向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认为,最深刻的经历有三个:第一是无愧于己地做了一些纯粹的新闻工作(笔者注:独家专访美国总统奥巴马应算其中一件);第二是有幸见证了中国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第三是正在经历传媒业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一次历史空前的重大产业变化。
回顾自己的新闻人生,向熹感慨:“选择新闻就是选择一种人生。
就像你选择某一个专业,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可能都是从这个专业角度入手。
选择新闻,最大的收获是给了我一个从新闻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角度。
”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角度,向熹总是能够最快捷地认识世界,在社会的变动面上认识社会,把社会当成变动的事物来认识,在变动中看它不变的地方,为此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体悟。
2001年,向熹担任南方日报机动记者组负责人,并主持过“新千年特刊”、“华夏文明千年行”等有影响力的策划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
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
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
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
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
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
“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
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
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
“读懂中国”成为最稀缺的价值,《南方周末》以此为目标。
口号表达的是对使命的认识、是对价值观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对新闻的认识,对媒介价值的认识,这些正是专业主义的理念构件。
以专业主义为导向的采编团队管理新闻专业主义的业务导向体现在《南方周末》的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2006年颁布《南方周末新闻职业规范》,进一步从伦理、行为技术等方面将新闻专业主义演绎成可操作的条目。
采编考核制度。
从2000年以后,《南方周末》采编人员每月都会接受考评委的考核,对工作量、工作质量进行梳理和打分。
当月因质量低未刊发的稿件,也会列入考评委评说、考核的范围。
每月、每季度、每年,《南方周末》采编部门都会评选好稿,对好稿作者、编者予以奖励。
采编人员有连续3月,或在单一年度中累计5个月考核没能达到C以上,则需要调岗。
采编职称制度。
为激励采编员工以专业主义为职志,《南方周末》实施了内部职称制度,职称分三级:高级编辑(记者)、资深编辑(记者)、编辑(记者),每一级又分成甲、乙、丙三等。
《南方周末》的新闻作品因篇幅、题材涉及的地域等原因,很难纳入现有全国、省新闻奖的评选体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采编人员参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的积极性。
为了避免“采而优则编,编而优则官”,《南方周末》通过内部职称制度引导采编人员在专业上发展,有管理意愿和有管理才干的优秀采编人员才按管理岗位要求培养。
走出官本位,做到真正的业务本位,是一个管理上的难题。
《南方周末》在过去的几年里想了很多办法,如为高级采编人员开个人作品研讨会,出版高级记者的个人文集;提高高级采编人员的固定收入在总收入中比例;安排高级采编人员每人每年两次给采编团队做业务培训;给优秀采编人员更多的培训机会等等。
这些举措目的是营造一个以业务为标准的管理文化氛围。
新闻职业规范。
2006年3月14日,《南方周末》编委会颁布《新闻职业规范》,以法条形式明确新闻规范,包括保证真实性、防止有偿新闻、坚持客观写作等多个方面;成立由报社编委成员及采编部门负责人、编辑记者代表组成的“新闻职业规范委员会”;确定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形式是专项调查,形成了调查的组织形式和相关原则。
这是《南方周末》在管理上向新闻专业主义迈进的一大步。
《南方周末》新闻职业规范颁布、新闻职业规范委员会成立当年,就数次启动调查程度:有回答社会舆论对具体作品的质疑的;有破除有偿新闻谣言还当事记者清白的;有解决内部对某个作品专业程度认识分歧的……其中,最为社会所知的是黄健翔报道后的对被采访者、记者之间多向度争执中的是非判定。
2006年11月23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吴虹飞受约为南方周末撰写“黄健翔专题”,报道发表后,社会影响较大,引起受访者对文章内容及作者动机的质疑,记者与受访者在互联网上各执一辞,争执数日。
《南方周末》立刻启动职业规范调查程序,成立专项小组对“报道动机”、“消息源”、“技术水准(包括叙述、求证、与采访对象接触时的言行三个方面)”、社会争议的问题等方面。
调查核实,对传言进行了澄清,对作者作品瑕疵也没有回避,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得到当事双方的认可。
新闻专业领域的创新近年来,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道路上,《南方周末》积极发育新的新闻品类,并在新闻操作层面,探索新的技术方法。
新闻品类的创新。
2002年,《南方周末》两次改版,除了报纸分叠化外,还探索发育时政报道和都市特稿;2004年,特稿成为新闻第二叠,被学界称作“中国式特稿”;2007年,《南方周末》再次改版,其中时政报道,分叠为时局板块,并新发育了评论板块。
首先,从“时政”到“时局”。
《南方周末》从2000年即开始探索时政新闻报道,开辟“动向”版,2002年后,正式决定以时政报道为新发育重点,辟出两个版。
2007年,时政版与国际版合并,以国内国际的政治新闻为报道方向,创立“时局”板块。
其后,很多都市类报纸跟进创办时局板块,形成一股“时局风”。
第二,从都市特稿到中国式特稿。
面对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南方周末》意识到其间将出现的众多新闻,决定以大篇幅体裁(每期用四个版做一个题材),对之进行专题式报道,2002年开始做都市特稿,操作出《办公室政治》、《湿地保卫战》、《民工第二代》等专题。
2003年后,再次拓展写作题材,并借鉴西方特稿写作手法,随之出现《举重冠军之死》、《悲情航班MU5210》等优秀报道。
这种报道体裁与题材选择皆有别于西方特稿,故而被称作“中国式特稿”。
《南方周末》的这种探索,深刻地影响业界,都市类报纸乃至一些日报后来都纷纷创办“深度”报道版面,其所借鉴的,正是南方周末的特稿成果。
第三,评论。
《南方周末》的时评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独树一帜,培育了一批优秀的评论员和评论作者。
进入新世纪后,《南方周末》一直酝酿评论方面的业务突破。
2002年,《南方周末》创办“方舟评论”(“方舟”二字是“南方周末”中间两字谐音,亦寄托“济世”之愿。
)以署名评论方式表达报社观点,作为一种折衷的社论。
报内也发育出两个评论版。
2003年初,《南方周末》就在酝酿形成专门的评论板块,并已进行人才储备。
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2007年,评论板块才真正成形。
这时,都市类报纸已经在评论方面先走出了漂亮的一步。
作为周报,能否在都市类日报不断更新的评论大潮中寻找到自己的优势,做出特色?《南方周末》后来证明了自己:最具创新性的版面“评中评”,对一周以来国内外已发评论进行梳理和点评;“大参考”版定位也很有特点,以中国传统的“策论”为诉求,寻求议事和解决两种效果。
“方舟评论”增为两条,评论头版以社论和读者来信构成,形成报社声音和民间声音的合唱。
新闻操作方式的创新。
在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推动下,《南方周末》持续追求新闻操作方式的创新,最初,这种探索有较重的学习色彩:一本《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曾是南方周末记者的必读书;特稿探索初期,不乏直接模仿的作品,如对手术报道的写作。
在时政报道探索初期,也学习借鉴了一些国际优秀报道的方法,如对代表大会代表进行归类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报道内容;又如对人物的履历进行梳理,找到经验性规律,将之作为报道题材等等。
随着经验的积累,《南方周末》开始依据中国国情,创新操作手法。
举几个例子:第一,“关注热点周边”。
每一个新闻热点的周围都埋藏着新闻富矿,而这些资源通常会被忽视。
比如,“重庆钉子户”报道,当九龙坡区政府跟吴萍夫妇达成协议,当事人同意拆迁后,事情解决了,按照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判断,新闻似乎到此结束。
但对《南方周末》来说,新闻才刚刚开始。
吴萍夫妇一开始不接受政府赔偿,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博弈双方是如何在几大关键点达到妥协的?这些应是读者的疑问,为这些疑问找到答案,就是最好的新闻。
这正是在热点周边找新闻线索。
第二,“信息圈层”。
信息是有圈层的。
离新闻核心最近那一圈信息或信息拥有者,价值最高;能够拿到最核心圈层信息的新闻也当是最佳新闻。
所以,新闻竞争的关键是信息圈层的突破力高低。
第一圈不能突破就做第二圈,第二圈不能突破就做第三圈,第三圈不能突破就做第四圈,以此类推。
只要在允许的空间内做到最靠近新闻核心,就胜出了。
《南方周末》的许多时政、社会题材都是这样操作出来的,其中不乏名篇名作。
第三,“复盘”。
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报道到“5o12”汶川地震报道,《南方周末》一直在尝试新闻的“复盘”。
《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的震灾报道就做了两个复盘。
第一个复盘是北川。
震后,北川的信息和电力全部中断,形成了一个孤岛,每一个自然村、每一个乡镇都是一座孤岛。
村民是怎么逃出来的?逃出来的路线是什么?在与世隔绝的过程中,那里的基层组织在做什么?那里的生态如何?第二个复盘是汶川,汶川震后有33个小时与世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