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三讲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534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学原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在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而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则是指美与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探讨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从主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个体对事物审美价值的主观评价。
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正向感受和喜爱,而丑则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负向感受和厌恶。
然而,美和丑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事物或场景可能引起不同人的美与丑的感受。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经验积累等因素都会对其审美评价产生影响。
所以,美和丑是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和认知的个体化反映。
从客观的角度看,美和丑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事物的美或丑不仅取决于其外在形象,还取决于其内在品质和规律。
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标准和规范。
美学原理是根据普遍人们的审美经验总结而来的,它们是对形式、色彩、纹理、结构以及情感、理性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和谐性的认知。
而丑则是对于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偏离或违背。
所以,美和丑是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由其形态、结构、色彩以及与人情感的联系等方面共同决定的。
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首先,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无法凸显美,美和丑之间的对比可以使美更加突出和鲜明。
相反,没有美也无法认知丑,美和丑的对比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理解丑陋的特点和形态。
其次,美和丑是相互关联的。
美的存在使丑的表现更加鲜明,通过与美的对比,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丑陋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丑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和强调了美的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美和丑是相互作用的。
美和丑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一种张力和冲突,从而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这种张力和冲突的体验和感知,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美和丑的本质和意义。
总而言之,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美和真善的关系
![美和真善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b56422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d.png)
美和真善的关系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什么是真善美呢?所谓“真”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
人们对真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谓“善”是指功利价值,对人类是有用的、有益的;所谓“美”就是指在实践中真和善的形象体现。
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
(一)美和真的关系1、美与真的联系美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结果,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美包含了真。
美是以真做基础的,美蕴含着真,凡是美的必须是真的,没有真便没有美。
因为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
虚假的、虚伪的东西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艳丽多姿的鲜花美、桂林山水的风光美、雄伟壮丽的建筑美、流行服装的款式美等等,这些事物之所以美,都是以它们各自的实体存在作为基础。
如果没有鲜花、山水、建筑、服装这类东西,没有它们的形象邮局就没有这些事物的美。
我们欣赏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的美也是以这些作品的存在为基础的。
所以说凡是美的必须是真实的,不真的则不美的;但是真的并不都是美的,如真实的秽物(黄色书刊)、真实的歹念(想偷东西)、真实的恶行(日本侵华)等等,这些虽然是真实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美可言,而且只能是丑的。
法国古典主义者波瓦洛说:“只有真的才美,只有真的才可爱。
” 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
”美和真联系得如此密切,根本原因就在于美本身就蕴含着真。
如果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即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物质产品的美和精神产品的美。
2、美与真的区别简单地说他们的区别是:一、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可以在人、人的实践之外独立存在;而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二是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
(二)美和善的关系1、美与善的联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ced81f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e.png)
美与丑的定义与辩证美与丑,是人们对于事物外在形态及内在品质的评价标准。
然而,这种评价标准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个体意识和文化制约的。
美丑的定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和心理学角度对美与丑的定义进行探讨,并提出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一、美与丑的定义美与丑的定义是一个主观评价,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人和事物。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美就是善的外化,是道德和伦理的体现。
而丑则是恶的象征,是道德和伦理的背离。
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并认为美是真理和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美和丑则被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事物内在的完善和调和,而丑则是事物的缺陷和不和谐。
他通过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功能进行分析,得出了美与丑的定义。
在不同的文化中,美与丑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常常与纯洁、和谐和高尚相联系。
传统文人将美与诗画、音乐和礼仪等文化形态联系在一起,认为美是内心的升华和人性的发展。
而西方文化中,美与个人的审美反应和个体意识更为密切相关。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美与多样性、反叛和变异成为了一种审美概念。
二、美与丑的辩证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指在美和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美的存在意味着丑的存在,丑的存在也为美提供了对比和衬托。
没有丑,美将无从辨识。
首先,美与丑是相对的。
美和丑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
无论是音乐中的高音与低音、颜色中的明暗对比,还是人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都依赖于美与丑的对立。
正是因为存在丑的存在,美才显得更加动人,更加令人难以抗拒。
其次,美与丑是相互转化的。
美和丑并非是绝对不变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有时美与丑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取决于个体的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例如,某些文化中认为肥胖是美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认为瘦弱才是美的标准。
这种相互转化使美与丑的定义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https://img.taocdn.com/s3/m/941b8d0e02020740be1e9b4c.png)
并不就是善。
• 善,即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美则是这种合目
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改造
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
的肯定。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
界上规模最大的混
凝土重力坝,全长
2309米,分为左、 右两个坝段,混凝
土浇筑总量1610 万立方米。
高峡出平湖 造福千万代
三峡库区的“中华第一水下博物馆”
• 人们欣赏美的时候有以下特点:
• 1)美引起人们享乐的特殊性在于直接性, 既由生动鲜明的想象直接引起美感。 • 2)在美所引起的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功 利。愉快的根底里潜伏着人民的利益。
(三)美和丑
• 丑的特征:
• 1)丑是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 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如资产阶级的剥削。 • 2)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丑属于人的生 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 第三讲 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关系
• (一)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观点 • 1.美与真善无关。
•
‘善’是我们生活中永久的、最高的目
的。……我们生活总是竭力向往‘善’的。而 ‘美’只不过是使我们感到快适的东西。‘美’ 的概念不但和‘善’不相符合,而且和‘善’ 相反,因为‘善’往往是和热情的克制相符合 的,而‘美’是我们一切热情的基础。
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 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狄德罗
:
(二)、美和真善的关系
•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 • 所谓善,指功利; • 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 美不是在真善之外附加上去的东西,而 是真善在实践中所显现的生动形象。
真善美和丑 美学原理
![真善美和丑 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211dbdf121dd36a32d820d.png)
对真、善、美三者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不是孤立自在的东西;美的特殊本质,也表现在它与真和善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之中;美的创造与欣赏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与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联系着的。
真、善、美都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历史地规定了的。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只能从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去求得解释。
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他又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的目的。
因此,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美作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生活表现,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人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利用客观规律以达到人的目的。
当客观规律对于人说来还是一种盲目发生作用的、支配着人的力量的时候,人还不可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客观世界对于人也就没有美可言。
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真并不就是美。
因为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而是运用客观规律以改造世界的人的能动创造的实践活动的实现。
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作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自身无所谓美丑。
只有当客观规律不仅为人所认识,而且被运用于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成为人的能动创造的活动所必须掌握的东西,并成为对这种活动的肯定的时候,真才具有了美的意义。
这就是说,当客观规律为人所创造性地加以掌握和运用的时候,它那与人的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具体的存在形式,具有了体现人的创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的意义,因而唤起人的美感,成为审美的对象。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b0a18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f.png)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众所周知,真善美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最高追求和价值评判标准。
真是指事物的客观性,善是指事物的价值性,美是指事物的审美性。
然而,真善美之间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与神奇性。
首先,真善美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真与美、善与美之间常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只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被人们所感知、欣赏,并赋予美的属性。
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和艺术作品都是真实存在的,它们的美正是来自于它们的真实性。
此外,善与美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
人们常常认为善意的行为是美德的体现,而美丽的事物往往也会给人以正面的、美好的感受,从而促使人们追求善良的行为。
总体而言,真善美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然而,真善美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个事物或一个行为可能在真与善的维度上表现出色,但在美的层面上却缺乏吸引力。
就如某些科学研究成果,在真实性和实用性上具备显著价值,却可能因其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的乏味而无法激发广泛的兴趣。
此外,也有一些美丽事物并不利于人们的真实和善良。
例如,某些罪恶行为在审美层面上可能被赋予某种美感,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行为在道义上是正确的,甚至可能违背真理和伦理。
对于一个完整的个体或事物来说,真善美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平衡。
如果缺失了真实性,那么美和善将变得苍白虚伪。
如果缺失了善良性,那么真实和美将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缺失了美感,那么真实和善良将失去吸引力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也呼唤我们对价值的多元认知和开放包容的心态。
事物的真实性、善良性和美好性是多样的,每个人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评判也会有所差异。
正因为如此,真善美的辩证关系需要我们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别人的价值观,从中获取新的灵感和智慧,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并在不断对话中争取更广泛的认同。
总之,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是世界多元性和复杂性的体现。
关于真、善、美
![关于真、善、美](https://img.taocdn.com/s3/m/cab7d25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1.png)
关于真、善、美关于真、善、美真、善、美分别是哲学、伦理学和美学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但对美学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人生具有参照作用,历来为美学家们所重视。
美作为真与善相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感性形象,必然要涉及到与真、与善的多边关系。
真、善、美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美学史上既古老又常新的问题,因此古今中外的美学家给予了十分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究。
美与真、善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是美与真、善的“有关”论,一种是美与真、善的“无关”论。
1、“有关”论“有关”论又分为几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美在真。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数的比例、和谐。
数的比例、和谐与自然存在物的本性有相类似之处,一切事物的本性都以数目为范型,由此断定数学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元素。
数的和谐,就是“宇宙秩序”,表现为球形,就是美。
这种观点,实际是以真为美,真是美的基础和本原。
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洛,也认为“只有真才美”。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81页。
)但是他所说的真是理性的真,即真理,认为只有凭借真理,艺术才能获得价值并放出光芒。
这就是说,真是美的必要条件。
十九世纪法国艺术家罗丹认为事物的“内在真理”就是“美的本身”,“美只有一种,即宣告真实的美”。
(《罗丹艺术论》第2、5 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罗丹讲的真是事物的内在真实,与布瓦洛所讲的理性的真不同,前者是客观的真,后者却是主观的真,但他们都以真为美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先秦哲学家庄子强调“贵真”,认为美在于真,无真则无美,美与真是一致的。
庄子所讲的真,是指人的生命顺应自然发展之意,包括合规律性的意思。
汉代王充比较集中注意到美与真的关系,提出“真美”这一概念,认为合乎事实即为美。
以上这些看法,对真的理解大不相同,却都认为美以真为前提和条件,美就在于真。
一种意见认为美在于善。
从《中国美学史》看真、善、美的关系
![从《中国美学史》看真、善、美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a3b0324e2bd960590c677e5.png)
李泽厚的《 中国美学史》 绍 了在 艺术创作过程 中真 、 美 介 善、
的哲 学含 义。此前人们大 多以为真即真实 , 即善 良, 善 美指 外表
和 心灵 的美丽。 而李泽厚认为 , 是 自然 , 一种 朴实 的状 态 , 真 是
一
种 原始 的创造动机 ; 善是人 的本性 , 是人 区别于动物 的一种特
本质 , 过宜人的物质形 式显现 出来 , 通 才是美 。这就是说 , 、 真 善
是美的条件 , 美蕴含着真与善。
“ 指客观规律 。艺术作 品要反 映现 实, 真” 这就 要求 我们 在
创 作过程 中忠实地 反映事 实的本来 面 目和客观 规律 , 关注现 实
好地 认识 中国美学 的发展历 程 , 区分 中国美 学和 西方美 学 的 来
体对客观事物和现 实生活的价值取 向和审美选择。 创作 从来就是 创作者 的主观 活动 , 它必然表 现创作 者的认
编辑 王 旭
识和 情思 , 也会 反映 出作 者的创作 动机。如果 一位创作 者选择
2 4
譬触锹 1斯 充 i
盖£ j 从《 中国美学史》 看真 美 的关 系
l= I = = =
口潘 文文
摘
要: 李泽厚的《 中国美学史》 绍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真 、 美的哲 介 善、
能解释 生活 、 体现 积极 向上精 神 的“ 目的性” 合 的题材 来反 映客
学含义 , 对丰富我们 的审美认知、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 力具有积极的引导作
区别所在 : 中国美学重情感 , 而西方美学重宗法。 总而言之 , 、 、 的正确关 系是 : 真 善 美 真不包 含善 , 不包含 善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
![第二讲 美和真、善、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8cd79670b1c59eef8c7b4e0.png)
(二)美学史上的探讨
美和真善无关甚至是相互冲突; 美和真善有关,甚至是统一而不分
的; 美和善既有联系又有分别。
(1)美和真善无关,甚至是相
互冲突
康德
列夫· 托尔斯泰
a 康德:美和真善是有区别的
美,是完全不涉及利害计较的,也完全不涉
及概念。它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 悦(注意,情感的快乐有几种。而美是一种 特殊的快感),一种纯形式。 花,自由的素描,无意图地相互缠绕的名为 卷叶饰的线条,等等,它们没有任何含义, 不依赖于任何确定的概念,同时也与人的厉 害计较无关,但却令人喜欢。 所以,美和真、善无关。
2、丑的历史学考察(粗略)——以 西方为例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 体内涵,不同时代的人眼中的丑是不同的。 如古希腊人把“适度”、“匀称”、“比例” 等看作是美,反之就是丑。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丑在审
美中所获得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 如在绘画领域,美已经多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美,而是一定程度上对丑 进行审视的结果。
3、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
古希腊人开创的关于美的认识,对美学学科
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美 学的创立者鲍姆加登就认为:“美学的目的 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据此,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这是应当 避免的。” 在西方古典美学史上,美学的主流是研究审 美,而不是审丑。 1853年,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标志着 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以内,但是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 存在丑的美学,丑并不是作为衬托美而被纳 入艺术中,在艺术表现丑时,必须使丑服从 美的一般原则,如对称、和谐、比例和富于 个性的表现力量等等法则,以便使之理想化。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28433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3.png)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
科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探究其规律和属性。
伦理学角度认为真善美是道德准则,关乎人类行为和选择的伦理规范。
美学角度则从艺术、审美和感知的角度理解真善美,强调其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真善美可看作是完美的整体,三者互相交融,相辅相成。
真、善、美在人类社会中共同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追求的精神追求。
结论指出真善美应当被综合考量,并在实际生活中互相补充和促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伦理学、美学、真善美、辩证关系、综合解读、互补关系、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真善美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它们是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从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角度来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一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科学角度探究真善美的本质,伦理学角度关注真善美的道德层面,美学角度回归真善美的审美价值,而真善美的综合解读和互补关系则展示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理想。
在探讨真善美的辩证关系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其各自的内在特质,更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补。
真实的科学研究必须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伦理学的探索也需要基于科学的真实性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而美学的追求也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
真善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
通过科学、伦理学和美学的综合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探讨中,我们还需继续深化对真善美的理解,不断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内涵,使之成为指导我们行为和思考的重要原则。
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将继续引领我们追求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科学角度解读真善美的辩证关系在科学领域中,真、善、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
美与真善丑
![美与真善丑](https://img.taocdn.com/s3/m/d6d115729b6648d7c1c74612.png)
美与真的关系,美与善的关系
•
如果说,人们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习惯于把美混同于真,那么,在美与
善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则往往习惯把善混同于美。
•
在生活中,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人们往往赞美那些善、美、 真的东西,厌恶那些恶、丑、假的东西。
•
“善”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是“有用”,其二是“有道德”。前者是对
1420083235
美真善丑
•
真是基础,善是桥梁,
美是结果
•
丑是以上的否定
内容
01
美丑观:悦情为美、痛苦为丑 文学活动,实则是一审美活动.
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舞台
解析《泰坦尼克号》中的美与丑
02
03
04
美丑观:悦情为美、痛苦为丑
•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
英国男人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始终保持淡定和从容的绅士风范可敬可佩; 灾难面前,一少部分人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弱点和丑陋的行为可憎可恨. 影片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美好终将战胜丑陋
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
•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 “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
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舞台从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关系看爱斯构拉达的爱情悲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美与真善丑
婚庆1432班35号张檐英
•
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虽然是美的人物形象,但麦克白的美仍然离不开麦
1-美学概论
![1-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6ec08951e79b896802262d.png)
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 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 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它体现出来的,是一 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 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 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 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 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
2、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3、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二、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第三节 美的价值本质
一、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1、价值表示事物的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认识关系 善——功利关系 美——审美关系
2、审美价值的特殊性:对象事物的审美属性能够
第二节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1、离开人类社会,自然界事物无美丑之分 2、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二、美与人的本质力量
1、 黑格尔说:“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 (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 自己。人同外来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 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 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第四节 美学研究的方法
1、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即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专题_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第四专题_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f689dd9d15abe23482f4dec.png)
美的产生与真、 第四专题 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结论:“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教材第96—98页) 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 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存在辩正统一的关系:“人 化的自然”
崧 泽 文 化 彩 绘 碗 形 豆 家 岭 文 化 彩 陶 壶 屈
仰 韶 文 化 白 衣 彩 陶 钵 石 山 文 化 彩 陶 壶 昙
大 汶 口 文 化 兽 形 提 梁 陶 器 韶 文 化 彩 陶 盆 仰
仰 韶 文 化 鹤 衔 鱼 韶 纹 彩 陶 缸 头 行 器 口 彩 陶 瓶 人 化 文 仰
仰 韶 文 化 鱼 蛙 彩 陶 盆 化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盆 文 韶 仰
第四专题 美的产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美的产生与真、
这时候人类对产品形式的探索虽然仍然是以实用为基础, 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实用价值了,更多的是为了满 足审美的需要。这从彩陶图案的来源上也可看到从使用 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转变。(1)直接反映自然的现象如 鱼纹、鸟兽纹、花果纹等,作为最初的彩陶图案的来源。 (2)从自然和生活形象中经过提炼和概括后的几何图 形,成为彩陶图案的另一来源。如卡拉耶人装潢品上的 图形(菱形、曲线等)是由各种蛇皮斑皮演化而来的。 (3)某些从生产技术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几何纹饰成为 彩陶图案的新来源,如生与真、善、丑之关系
(四)从彩陶造型和纹饰来考察 与过去的石器相比,彩陶不仅实用,而且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与过去的石器相比,彩陶不仅实用,而且更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 这主要表现在: 1、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具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 石岭下类型罐给予人的喜悦之感(教材第87页图 页图22); 例:石岭下类型罐给予人的喜悦之感(教材第 页图 ); 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给人的流动韵律感(教材第87页图 页图23); 马家窑类型的尖底瓶给人的流动韵律感(教材第 页图 ); 大汶口的兽形器给人的向前冲的动物形象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喜悦 (图24)。 )。 2、比较自然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比较自然地娴熟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比较讲究图案的对比、匀称、调和、变化和多样等形式美法则。 比较讲究图案的对比、匀称、调和、变化和多样等形式美法则。 半山类型瓮( );其制作方法体现了人类在研究和掌握形 例:半山类型瓮(图25);其制作方法体现了人类在研究和掌握形 ); 式美上的进步。 式美上的进步。
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
![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b295b67cfc789eb172dc872.png)
真善美的联系和区别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美形象体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首先是美与善的关系.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利益.就美的内容看,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例如«千年土地翻了身»剥削制度的废除以及土地改革,西藏人民获得了自由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里潜伏的功利也就是善.正是由于人民获得自由,获得了自己的土地,他们愉快这就产生了美.所以说美以善为前提.但是美和善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1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是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例如《千年土地翻了身》西藏人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自己的生产资料,这对于当时社会是有利的这就显示出了善, 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美存在于获得功利的藏民身上。
2.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例如《千年土地翻了身》西藏人民"翻身做主"揭示了功利性质,西藏人民获得自由获得自己的土地内心愉悦,在地里仰着身子同解放军一起卖力耕作.在内容和形式统一上共同体现了美3.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例如《千年土地翻了身》西藏人民获得自由获得自己的土地是善是功利的对象,而美(军民愉快劳动、绿色的田野、晴朗的天空牦牛等都是观赏对象能使人心情愉悦美与真的关系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如西藏人民的这种新生活,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新规律。
论美与真善的关系
![论美与真善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412d1f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e.png)
论美与真善的关系
论美与真善
美与真善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观,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的
观点认为,美的定义是通过人的感官感受获得的,而真善则同样是一种要求,它是指以正义和公平为主要原则的行为准则。
赞美之物,也被称为美德,是指美与真善之间交融的特性。
美德源自于根深蒂
固的道义,它不仅指出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更启发了人们去体验心灵上的震撼与祥和。
往昔圣贤们也深信,只有节制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才能实现真善和美好。
今天,美与真善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揓着人们对社会正义
的维护,鼓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美德水准。
瑞士学者威尔斯·海曼曾如此评论:“只有做正确的事,每个人都能获得心灵安慰和实用价值”。
古代哲学家康德也说过:“当今世界充满毁灭性的力量,我们责无旁贷地应当发扬真善的情怀,以对抗它”。
美与真善唇枪舌战,但是他们彼此间的结合却催生出了高尚的美德、圣洁的情
怀和宏大的道德原则。
需要明辨的是,真仁者,方来美;真智者,世为高。
只有将美与真善紧密联系,践行真善美的行为准则,才能实现心灵的宁静与至美状态。
美学原理资料
![美学原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6b2e20915f804d2b16c1b7.png)
论述:一、美与真善的关系。
答:美与善: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2、美以善为前提。
区别:1、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
而美的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2、从内容和形式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也可以不顾及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3、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美与真: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区别:1、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二、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关系。
答:美的体现形态有三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1、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落日、园林田野等,都是自然美。
大自然以其美景秀色,给人以多方面的精神享受,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2、社会生活中的美。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侧重于内容,这是社会美的一个主要特征,常说的“心灵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人的内在品质。
美与丑的关系
![美与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e7b224b33687e21af45a944.png)
第三节:美与丑的关系
一、丑的性质与类型 丑是歪曲、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即非人性的特质。丑和美一样,也是一种客观 存在的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感性显现的形象。 一般来说, 生活中的丑总是引起人们的厌恶、 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情感反映。
(三)美的民族性
美是由不同民族创造的。不同民族生 活在不同条件下,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 与心理习惯,这就决定了美的民族性的 不同。哥伦比亚之野蛮人以扁头为美, 而暹罗人是小鼻、阔口、厚唇、面庞大 为美。
美的相对性和美的绝对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 互联系而存在,相互比较而互见。美的事物之所以美,主要决 定于事物本身具有美的特点,符合美的规律。这就是美的绝对 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希腊的雕塑和神话等, 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绝对的美。
3 、荒诞 —— 荒诞与怪异近似,但 又有区别,荒诞含有怪异的成分,但 荒诞主要不是以怪异的形象,而是以 怪异的逻辑为其特点的。指的是不符 合正常生活逻辑的行为。
二、美和丑的关系 美与丑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 下互相转化。 (一)美和丑相互对立 《老子》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就是说, 美的反面就是丑,知道什么是美,也就知道什 么是丑,这是两种对立的矛盾。
五、美的新颖性
美的新颖性是指美往往是以新的面貌 出现,与以往的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有所不 同。没有新颖美的不断出现,也就没有美的 不断发展,美总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性相联 系的,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 其原因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美和真、善及丑之间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本课重点 美和真善 美和丑美和真、 善
一、美和真、善 1、什么是真?
真是指客观事物存在及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性。
2、什么是善?
真正的善是个人的特殊利益同社会的普遍利益 的高度一致和统一 (善与功利性直接联系)
二、真善美之间的关系
美离不开善与真,但又不同于真和善。
① 丑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的一种对生活、对人 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②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丑不等于恶 ③ 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
3、美与丑的关系
1、美和丑相互依存 2、美丑的相互转化
(一)、美和真善之间的区别 1、美和真的区别? ① 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 形象。 ② 真是求知的对象,美是欣赏的对象。
2、美和善的区别 ① 善具有直接功利性 ② 美注重形式,善注重内容 ③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
(二)、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美不同于真和善,但又离不开善与真,只 有当人们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真),并把 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善客观世界的目 的(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 存在。
——美是人建立的价值世界观。
美和丑
1、 什么是丑?
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产生丑。(美和丑都 是自然的一种属性)
2、 丑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