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清朝历史

合集下载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1、李妃,位于齐国山东聊城,1737年及第,社评资政,任凤翔县吏部检校,劝学典范,在百家论文中多有卓越之作。

2、宋兆彦,位于齐国山东济南,1743年及第,小说家、诗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位小说家。

3、张宗林,位于齐国山东日照,1754年及第,散文家、翻译家,尤其精于书法,被称为“山东落笔大师”。

4、郭西洋,位于辽国山东济宁,1763年及第,历史学家,撰写《历代名胜志》、《金津经记》等优秀作品。

5、刘昆谷,位于满洲山东德州,1777年及第,国学家、诗人,擅长推敲古文,与顾立、范成大并称为“德州三傅”。

6、陈飞,位于魏国山东淄博,1785年及第,青言家、学者,是晚清最重要的新派散文家,在新派散文中取得较大成就。

7、窦原,位于满洲山东临沂,1791年及第,政治家、四库全书主编,曾任提督、太子太傅、六部右侍等职,在史书编修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

8、薛志益,位于满洲山东聊城,1793年及第,文学家、诗人,以《山东鹿谷集》闻名,诗文内容明快有趣,一度传播于清朝宫廷之中。

9、申庆德,位于满洲山东莱州,1794年及第,书法家、诗人,擅长书法,多著于诗词。

10、胡茂祥,位于辽国山东滨州,1798年及第,文学家、小说家,创作小说《滨州记》以及《顺天录》,对两晋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

11、周林,位于满洲山东济宁,1804年及第,小说家、法学家,创作《史诗四部》,被誉为“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

12、苏宪尧,位于满洲山东德州,1806年及第,史学家,主要著述有《辽国志》《济阳县志》《满清太宗实录》等。

13、田板桥,位于满洲山东莱州,1808年及第,小说家,撰写《满洲同题》,内容精彩,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清末满洲的历史场景。

14、汤若望,位于满洲山东济宁,1814年及第,小说家,撰写了四部小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福贵奇遇》,在百家论文中多有显著之作。

15、翁扬,位于满洲山东聊城,1817年及第,文论家,代表作《御赐碑状》、《全唐文》、《前汉书》,民族文化在清朝历史上给予了重要的贡献。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

山东清朝秀才名单标题:《清代山东秀才名单》在清代,山东是中国的文化重地之一,也是秀才辈出的地方。

秀才在清代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角色,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跻身士族阶层,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人士。

以下是清代山东省的一些著名秀才名单:1. 王韬:字子奇,山东济南人,清代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官至礼部尚书。

2. 李渔:字志常,山东济南人,清代康熙年间进士,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闲情偶寄》。

3. 李鸿章:字豫端,山东淄博人,清代同治年间进士,是晚清政治家、改革家,曾任两江总督、北洋大臣等职。

4. 曹寅:字圣宗,山东青州人,清代雍正年间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5. 郭嵩焘:字叔丰,山东诸城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擅长经学,著有《郭忠愍公全集》。

6. 徐鹤年:字若谷,山东沂水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清稗类钞》等作品。

7. 曹寅:字襄孺,山东茌平人,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提倡“实学”思想,主张治学务实。

8. 周学熙:字如云,山东泰安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主张“古文今用”,在古文运动中有一定影响。

9. 马端临:字士霖,山东昌邑人,清代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四川巡抚,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

10. 范松年:字之孚,山东济南人,清代康熙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为山东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列举的山东秀才名单只是冰山一角,清代山东省涌现出无数杰出的秀才,他们不仅在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贡献不仅是当时的辉煌,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清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了时期

清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了时期

清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了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时近300年。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了时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矛盾的时代。

一、清朝的兴起清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期的满洲地区。

当时,满洲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后金国,后金国的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了清朝的前身——后金,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的政治实体。

1636年,努尔哈赤的后嗣皇太极改称“清”,建立清朝,开始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征服和统治。

二、清朝的封建制度清朝的封建制度并没有变化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封建制度。

清朝是典型的农民社会,社会等级森严,并由此形成了封建专制统治。

而儒家思想也被贯彻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给予了官世家和地方士族极大的特权。

在清代,尊重武功是当时特别鲜明的特征。

在清代社会中,兵“最佳,田亩次之,诸艺术徒次焉,商贾最末”。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征。

三、清代经济的发展在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财富的积累程度较多的地方出现了新富豪。

但地主阶层和特权阶层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工人并没有构成太大的支持,只是把他们看作是殖民地,想着把利益尽可能多地剥削出来。

由于清朝在中期时期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进口商品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些进口商品中有很多产自于工业国家。

此举催生了中国本土工业的兴起,尤其是棉纺织业的兴起。

虽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但此举却解决不了农民的痛苦,只会为官商增加财富。

同时,由于朝廷初期普遍奖励安撫与开荒,推崇耕牧类经济,而且近现代发掘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乾,嫩两河,以及辽宁、山东、河南等地的大量农事器物遗址,证明清朝时期农业发展呈逐步增长的态势。

但农业生产仍然以极低的效率运作,而手工业则同样如此。

四、清代社会的变革清代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矛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清代没有直接发生社会变革,但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想遗产。

清朝行政区域划分

清朝行政区域划分

清朝行政区域划分
清朝行政区域划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行政区域划分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在清朝的早期,
行政区域划分主要以省、直隶州、府、县为基本单位。


先是省,清朝初期设立了十八个省,包括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

每个省都设有巡抚或总督来管理该省的政务。


次是直隶州,直隶州是直接受皇帝统治的地区,包括北京
和天津。

这两个地方都设有总督来管理。

府是在省级之下
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府下辖多个县,由知
府来管理。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下辖多个乡镇。

县官
由知县来管理。

然而,在清朝中后期,由于国家治理需要
和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行政区域划分发生了一些
变化。

首先,在一些重要城市周围设立了直隶厅或直隶州,以加强对这些城市的控制和管理。

其次,一些省份被划分
为两个或更多的行政区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事务。

例如,湖南省被划分为湖南、湖北两个省,山西省被
划分为山西、陕西两个省。

此外,清朝还设立了一些特殊
的行政区域,如边疆地区和蒙古地区。

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云南、贵州等地,由总督或巡抚来管理。

蒙古地区则由亲
王或贝勒来管理。

总的来说,清朝的行政区域划分以省为
基本单位,下设直隶州、府和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
治理需要的变化,行政区域划分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这种行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封建时代的特点,并在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历史上的几位山东巡抚

清代历史上的几位山东巡抚

清代历史上的几位山东巡抚自康熙五年(1666年),巡抚周有德开始入住珍珠泉大院以来,清代总共有一百一十余位巡抚在这里居住过,但其中在济南近代史和珍珠泉大院建筑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人物有以下13人,分别是:周有德、佛伦、国泰、毕沅、铁保、阎敬铭、丁宝桢、周恒祺、张曜、毓贤、袁世凯、周馥、孙宝琦。

周有德兴建山东巡抚院署清王朝建国后,将山东政治、军事中心由青州移至济南,在济南设置了山东巡抚院署衙门。

按照清朝建制,各省巡抚例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巡抚衙门又称为“抚院”。

山东巡抚院署衙门最初设在济南府城西南隅,不幸的是,清康熙初年的一场无情的大火将它焚毁殆尽。

于是,筹建新的巡抚院便提到了新任巡抚的议事日上。

周有德(?~1680),字彝初,清汉军镶红旗人,顺治二年(1645年)自贡生授弘文院编修。

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周有德跟随英亲王阿济格讨伐叛军将领姜瓖,回京后被升为侍读学士。

康熙元年(1662年),被封为国史院侍读学士,后又被提拔为弘文院学士。

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清朝山东第九任巡抚。

随后于康熙三年(1664年),因获逃人(指逃亡奴隶)被加封工部侍郎。

周有德在鲁任职不足5年,期间他迭疏请宽登、莱、青3府海禁、以德州驻防兵旧给民地仍还于民、蠲免逋赋、赈济灾民,为饱受明末清初战乱之灾的山东社会经济之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代初年,连年的战乱给山东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到清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必然影响到清官府对山东统治的稳定。

因此,新任山东巡抚的周有德在上任之始,必然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采取措施恢复经济,以求稳定山东局势的重任。

根据清朝廷下发的“招诱流亡,奖励垦荒”的诏谕,周有德根据山东地区的实际情况,立即下令招抚流民,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开垦无主荒地和明代废弃的藩地,并对开垦荒地者给予诸如垦荒归己、3年不征赋税、官贷牛种资金等等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仅在康熙四年(1665年)一年中,整个山东就开垦荒地达三千三百三十余顷。

山东省历史概况

山东省历史概况

山东省历史概况山东,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共辖8个散州96个县。

中华民国初期,划分为济南、济宁、胶东、东临4道,属县107个。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国民党省政府流亡。

1938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发出关于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到年底有12个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7月,中共山东分局将山东划分为3个区和2个特区:胶济路南、陇海路北、津浦路东为一区,津浦路西为二区,胶东为三区,湖西、清河为特区。

1940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下辖16个专员公署,88个县。

1943年9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名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下设5个主任公署及滨海直属专员公署,共辖18个专署和92个县级政权。

1945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下设5个行政公署,共辖21个专署、119个县。

山东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滕县北辛文化,距今也有七千年左右。

举世闻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在山东首先发现的。

自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

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

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

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之策,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

关于山东历史上的知识

关于山东历史上的知识

关于山东历史上的知识
山东历史简介
山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时,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随着历
史的发展,山东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下面是山东历史
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
早期历史
1. 山东是齐国的发源地,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之一。

2. 春秋时期的齐国相国孟尝君和齐威王等人,都是有名的历史人物。

3. 春秋时期末期和战国时期初期,山东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变迁。

4. 山东的山东半岛上有许多古代战争遗址和革命烈士陵园。

秦汉时期
1. 秦朝时期,山东辖区被划分为郡县制,成为了秦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2. 汉朝时期,山东地区经济繁荣,物产丰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
发展。

3. 汉代泰山崇拜达到了顶峰,泰山成为了全国的第一名山。

魏晋南北朝
1. 三国时期,魏国搬迁都城至洛阳,山东则成为了边疆,一度处于战火纷飞之中。

2. 隋唐时期,山东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中心,泰山、孔庙等地成为了学术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宋元明清朝
1. 宋朝时期,山东地区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文化名人在此诞生。

2. 明朝时期,山东成为了明朝的著名鱼米之乡,许多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 清朝时期,山东地区沿海经济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山东战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考验。

现代史
1. 辛亥革命期间,山东地区是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孙中山等人多次来此进行革命活动。

2.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地区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了全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3. 今天,山东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着名的旅游大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喜爱。

【清朝历史】白英

【清朝历史】白英

【清朝历史】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

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

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

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

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

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白英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

相传明初运河水量不足,航运船只受阻,朝廷为此非常焦急。

就在这时,白英挺身而出,承担了寻找甘泉、疏通运河的任务。

他带领官兵沿运河而行,突然止步,指地跺脚,平地喷出一口泉水,很快涨满了运河,使航船顺利通过,解除了人们的疾苦。

此虽系民间传说,但据史书载,白英不仅治水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热情地称他隐逸君子。

知名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漕粮交通要道。

明朝洪武年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地)决口,滚滚的黄河水没过曹州流向梁山一带,淤积400余里,阻断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动脉的运河。

南北漕粮的中断,并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担忧。

济宁州潘叔正上奏朝廷尽快堵塞河道以求解百姓之痛。

工部尚书宋礼奉命同督都周长、刑部侍郎金纯等率领济南、兖州、青州、东昌等4个府的25万民工,对可以通河水系展开了大规模环境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严重不足,没显然化解漕粮问题。

宋礼在治理会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出访,寻求治水方略。

他来到汶上城北,适遇白英。

白英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10年之久,并对运河进行过勘察,掌握了山东境内运河一带的地理水情,及运河漕运受阻的主要原因。

他见宋礼秉性刚直,真心诚意请教,便决定出山帮助宋礼治河。

白英根据可以通河的地势水情,明确提出了6条治河方法。

以汶水并作水源,堤防输水,西备注运河地势最低的南旺,然后向南北分流。

其中六份北流至临清,拨打卫河,中间设立水闸17座;四份南流至济宁,下发泗、淮,中间设置水闸21座,从根本上化解可以通河水源严重不足的难题。

【清朝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

【清朝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

【清朝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300多年以前,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记者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冲天,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的移民浪潮。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 兖州有份2次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 兖州有份2次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兖州有份2次自1264年以后,旱灾的记载增多。

1264年-1367年(元朝)的104年间,山东共发生旱灾32次;1368年-1643年(明朝)的276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167次;1644年-1911年(清朝)的268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243次。

重大旱灾记述如下:1637年-1641年,崇祯大旱——山东发生特大连续旱灾。

1637年,有10多个州县志中有“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的记载。

1638年又连续发生了大旱的蝗灾,“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郓城最甚)”,“春大旱蝗落处树摧屋损,四月二十九日始雨”,“七月夏蝗”。

1639年,又继续发生大旱和蝗灾。

《益都县志》等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夏四月蝗蝻入城如流淌,秋大旱,狼入村镇,专噬人畜。

”到1640年,又发展为全省性特大旱灾,有48个州县记载“人相食”,如“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菏泽县志》);“春夏大旱,百日风霜,秋无禾,斗米一两二钱,民间食草子树枝为生,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者,惨状难悉,饥民为盗,蜂起焚掠,四境萧然”(《莘县志》)……这次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l641年,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饥民“劫四境,杀戮甚惨”。

1665年(清康熙四年)——全省107州县发生旱灾。

《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为重灾区,“登州、莱州二府麦田收十分之二三,秋禾亦间有播种,饥民不至如四府之甚”为轻灾区。

对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

对轻灾区“其登、莱二府止免本年额赋”。

《济南府志》记载“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

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自前一年九月以来干旱少雨雪,入春以后更加干旱,直到阴历六月始见雨,麦季无收,全省78州县被灾。

清朝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分析

清朝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分析

清朝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分析作者:张红花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2期摘要:自清朝后期开始,我国山东大量老百姓生活困苦,为了吃饱肚子,能够生存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生养自己的山东地区,辗转山海关等地,进入东北地区谋生。

这些人背负行囊,怀揣对将来生活的美好盼望,不辞艰难困苦来到满目冰雪的关东,他们拿起劳动工具、日夜操劳,希望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山东人闯关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有效借鉴了当地农业生产经验,加强了山东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友好往来,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清朝时期山东地区人口稠密,加之大量土地被征用,人们生存面临着诸多困难。

关东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之为“龙脉”,有着辽阔的疆域,同时土地肥沃、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山东人来到此处易于生存,因此“闯关东”成为清朝后期人口迁移潮流。

关键词:闯关东;移民;禁令;农业危机人口移动的原因包括二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居住地生存困难。

第二,迁入地具有一定吸引力。

山东地区人口众多,而且清朝后期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甚至出现了颗粒无收的现象,官府不顾人们死活,一味征收苛捐杂税,导致当地人们生存雪上加霜,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当中,为了能够达到生存目的,大量山东灾民涌入关东,在关东肥沃的黑土地上勤于劳作,闯下了一片天地。

一、“闯关东”现象的出现清朝后期,山东地区人口增多但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减少,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而且不断在此爆发各种战争,老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

有资料显示“山东地区在清朝时期共发生旱灾233次,洪涝灾害245次,潮灾45次。

只有二年农业生产较为顺利。

”但山东人进入关东地区与此不同,东北土地肥沃、疆域辽阔,发生自然灾害较少,同时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大。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政府不再限制人口移民,“闯关东”人数不断上升,大量山东人进入关东地区生活,“闯”字表现了山东人在奔赴东北时路途艰辛、经历困难数不胜数,很多山东人还没有到达东北地区即死于半路。

即使“闯关东”路途凶险,充满大量不可预料因素,还是有大量山东人历经千难万险,自水、陆二个途径不断涌入东北地区。

山东临清发展历程

山东临清发展历程

山东临清发展历程
山东临清位于中国山东省菏泽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级市。

下面是山东临清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山东临清在古代属于齐国的领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该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2. 清朝时期:山东临清在清朝时期曾是一个县级政府所在地。

当时,临清作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经商,发展了经济。

3.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山东临清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先后有多位军政要员在这里驻扎。

同时,临清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4.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临清隶属于菏泽市,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建设。

投资兴办了许多工厂和企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山东临清积极参与到全国的改革潮流中。

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引进外资,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6. 当代:近年来,山东临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农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依托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临清发展了一批特色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了大
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消费,提升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山东临清经过长期的发展,从一个古代的历史遗迹到现代的县级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未来,山东临清将继续积极发展,加强对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支持,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研究综述(1905—1949)

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研究综述(1905—1949)

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研究综述(1905—1949)作者:马隽来源:《牡丹》2018年第06期20世纪初,兴修一时的乡土志是中国被列强瓜分局面的特殊历史产物。

乡土志作为一种讲述地方历史地理的教材,在内容上编排简略,通俗易懂,是培养蒙童爱乡愛国思想的启蒙课本。

本文通过对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先行论著的回顾,总结了目前山东乡土志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不足。

1905年,清政府颁行了一个专门指导乡土志编纂的文件——《乡土志例目》,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以编纂乡土志为急务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光绪三十一年到宣统三年的七年间(1905-1911年),全国共成书乡土志合计449种,年均达64种;进入民国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各地乡土志的修纂从未中断过。

《乡土志例目》颁行后,作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缩影的山东,更是积极响应,主政长官予以重视,本地乡绅贤达亦积极配合,主动加入到修志行列,故大部分州县都修编了乡土志。

据笔者统计,自《乡土志例目》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地区共修纂各类乡土志(含乡土志性质的乡土教科书、乡土地理讲义、乡土调查录及明清以降曾属山东而今已划归他省的馆陶、范县两地的乡土志等)计约80种,高居全国之冠,除9种为民国时期修纂外,其余均系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所修。

如此众多的志书,是研究近代山东地方社会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学术界关于乡土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著录乡土志目录、整理乡土志书和发表乡土志研究论著。

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乡土志的目录、整理和研究成果陆续出现,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其中涉及山东乡土志的研究亦不在少数。

对百余年来学术成果的再梳理,于今天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乡土志的著录情况山东的乡土志目散见于诸多全国性的方志目录中。

早在1935年6月,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就已收录山东乡土志29种;之后在该书的增订本中这一数字增加至63种;日本东洋文献中心曾于1964年编纂出版过一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其中收录有12种山东乡土志;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问世,收录山东乡土志凡68种;198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朱士嘉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成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其中录有8种山东乡土志;1996年,由金恩辉、胡述兆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由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总共收有山东乡土志71种,是收录山东乡土志数目最多的全国性地方志目录。

清朝历史的事迹

清朝历史的事迹

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关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关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哪些呢?历史文化是科学、哲学、艺术等的综合,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其作用是学科无法取代的。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有关清朝历史的事迹,欢迎阅读借鉴!有关清朝历史的事迹篇一:雍正立储的新办法因为有感于争储斗争的残酷,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

一天,他召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hx事。

他坐在龙椅上,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

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

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晌,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

一般政治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

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

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

"说到这里,雍正帝把头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说,"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

你们说这样可好?"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事务大臣在内,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锦匣安放在匾额后面。

从此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有关清朝历史的事迹篇二:雍正的严厉治国雍正以严厉闻名,在他手下,且不说贪官,就是平庸无为的人也难以混下去。

有个叫王云锦的大臣上朝之后回到家中,百无聊赖,就约了几个朋友到家里来打叶子牌。

山东重要历史事件简表

山东重要历史事件简表
12.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5月17日,山东省包括现在的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的西部、河南省的东北部、山西省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
13.1952年5月17日,河北、天津、河南、山西、辽宁各设省,山东省界
14.1953年,山东省建立了省机关。
15.1958年,山东省实行了政府购粮制度。
16.1959年,山东省实行了政府购粮制度。
5.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时期,山东省被划分为滕州、泰安、济宁、东营、烟台、日照六个府。
6.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北宋时期,山东省被划分为滕州、泰安、济宁、东营、烟台、日照、临沂、聊城、德州、菏泽十个府。
7.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元朝时期,山东省被划分为滕州、泰安、济宁、东营、烟台、日照、临沂、聊城、德州、菏泽、枣庄十一个府。
24.1997年,山东省成为中国第一个设立了保税港的省份。
25.2004年,山东省成为中国第一个设立了保税工业园的省份。
26.2008年,山东省参加了北京奥运会。
27.2010年,山东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
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山东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山东省成为了现在的繁荣省份。
8.在明朝时期,山东省被划分为滕州、泰安、济宁、东营、烟台、日照、临沂、聊城、德州、菏泽十个府。
9.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清朝时期,山东省被划分为枣庄、济南、青岛、淄博、德州、烟台、潍坊、泰安、临沂、聊城、菏泽十一个地方。
10.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
1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山东被划分为莒、胶两个郡。
2.公元前202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公元8年,西汉时期,山东被划分为莒、胶、荣三个郡。

先秦至清朝山东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先秦至清朝山东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

山东省人民用钱的方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前秦时期一直到清朝,变化很大。

前秦时期,山东是我国古代贸易文化的超级重要地区。

那里的人把各种东西当作钱,如贝壳,丝绸和谷物。

他们不像我们现
在有硬币相反,他们用他们拥有的东西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

这种以不同事物为金钱的早期制度,帮助山东发展经济和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山东省钱币游戏也随之改变。

早在汉朝,
山东就如同造币业的硅谷,铸造出当时是帝国议论的货币。

政府介入
了行动,抽出标准化的青铜钱币,这些钱币是经济的游戏改变器,使
长途贸易成为微风。

这也是纸币在我国的盛大入口,但让我们简单地说,山东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地方那样在纸币中滚滚。

尽管如此,铸币
工作在山东还是大业,在唐,宋,元等王朝时期一直很强势。

这就像
古代我国的印钞之都!
在清朝的黄金时代,山东省被编织成复杂的国民经济挂毯,其货币反
映了整个我国所见的统一标准化和集中美观。

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银锭和铜币装饰着人们的手,它们的价值与该地区的心跳的脉搏交织
在一起。

它们不仅仅是硬币,而是梦想和命运的载体,将山东与大地
上更大的经济交响乐通联在一起。

在这种繁荣的古代舞蹈中,清朝使山东现代银行系统的诞生,在金融
贸易的画布上画了新的中风。

默斯的河流流淌着新发现的恩典,承载
着几代人的希望和愿望。

从前秦时期到清朝,山东省的货币演变,讲
述了经济强盛,文化辉煌,势力坚定不移的微妙相互作用。

这个故事通过时空之道回响,让我们惊叹古老土地的持久遗产。

古代竞争山东的说法

古代竞争山东的说法

古代竞争山东的说法
古代竞争山东的历史事件可以追溯到多个时期。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其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个地区在各个朝代中成为了众多势力争夺的焦点。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山东竞争进行介绍。

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即墨、蓬莱、胶东等地。

此时,各个诸侯国争夺山东地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其中,齐国和鲁国是竞争山东最激烈的两个势力。

双方争夺山东地区,不仅是为了获取农田和港口,还是为了掌握北方与南方贸易的咽喉要地。

这场竞争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动荡,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

在汉朝时期,山东又成为了各势力争夺的焦点。

特别是刘备和孙权两个势力在战乱之后重新崛起,争夺山东地区以恢复昔日辉煌。

刘备派遣自己的将领曹操和孙权进军山东,并在小沛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同时,刘备与孙权在江东进行了长期的外交斡旋,以争夺山东地区的影响力和资源。

山东在明清两代的历史中也曾经历过一系列的竞争。

明朝初期,杨廷和、倪元璐等山东士绅为了争夺地方权力而进行斗争,使得山东地区陷入内乱和动荡。

清朝时期,山东一带又成为明朝遗臣起义抵抗清朝统治的重要区域。

山东的抵抗运动既有军事斗争,也有文化和民众起义,使得清朝统治者在山东地区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古代竞争山东的历史事件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

山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和重要地理位置使得该地成为各个势力争夺的焦点。

这些竞争活动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今天的山东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清代山东刻书史

清代山东刻书史

清代山東刻书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书籍的出版与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过程中,山东地区刻书业的繁荣与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文将带大家探讨清代山东刻书的历史发展、风格特点以及对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清代山东刻书的发展历程清代山东刻书业源远流长,繁荣一时。

其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

1、历史背景: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山东作为清朝的统治中心之一,受益于这种大环境,刻书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地域特色:山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这使得山东成为了南北文化融合的地方,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机构与人才:清代山东刻书的主要机构有官刻的学院、书院,以及民间的书坊、书店等。

这些机构和人才为山东刻书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代山東刻书的风格和特点1、印刷技术:清代山东刻书采用木版印刷,具有版式大方、行文流畅的特点。

此外,一些精品书籍还采用了活字印刷、铜版印刷等技术,使书籍更加精美。

2、书籍形式:清代山东刻书的书籍形式多样,包括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

其中,线装书是山东刻书的代表形式,具有古朴大方、坚固耐用的特点。

3、内容题材:清代山东刻书的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如四书五经、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等。

这些书籍题材广泛,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内涵:清代山东刻书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同时,许多刻书还传播了外来文化,为当时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清代山東刻书的影响清代山东刻书对文化传承、文学发展、史学研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文化传承:清代山东刻书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人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许多经典古籍得以流传至今,离不开山东刻书业的贡献。

2、文学发展:清代山东刻书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出版流传,如《水浒传》、《金瓶梅》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东通志与大清一统志研究

山东通志与大清一统志研究

山东通志与大清一统志研究山东通志是一部详细记载山东地区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志书,是研究山东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大清一统志则是一部记载清朝统一全国的志书,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山东通志与大清一统志进行研究与比较。

山东通志是明代山东地区的志书,分为地理志、人物志、政治志、经济志、文化志等多个部分。

这部志书详细记载了山东地区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人物传记、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山东通志,可以了解到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演变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山东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大清一统志则是清朝编纂的一部志书,记载了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和成果。

这部志书分为政治志、军事志、经济志、文化志、地理志等多个部分,将清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

通过研究大清一统志,可以了解到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和方法,对于研究清朝统治和统一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容方面,山东通志主要关注山东地区的情况,而大清一统志则关注整个国家的情况。

两部志书都是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整理和归纳,对相关领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两部志书都注重事实真实性和准确性,力求提供可靠的历史资料。

在研究方法上,两部志书都采用了编纂整理的方式,汇集了大量的史料和资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整理工作。

这些工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形式上,山东通志和大清一统志都采用了类似的编排结构,分为多个章节和条目,以方便读者查阅。

文章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句和丰富多样的词汇进行描述,使读者易于理解和阅读。

同时,两部志书还采用了恰当的段落和标题,使文章结构清晰,便于读者查找和理解。

总的来说,山东通志和大清一统志都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志书。

山东通志可以为我们提供山东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资料,而大清一统志则可以为我们提供清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沿明制,为省。

省治济南府。

--------------------------------------------------------------------------------山东巡抚:顺治元年(1644)设山东巡抚,驻济南府;九年(1652)领全省;乾隆八年(1741)加提督衔。

山东布政司:初沿明制,设山东布政司左、右布政使,驻济南府;康熙六年(1667)只设布政使。

山东按察司:初沿明制,设山东按察司,驻济南府;宣统二年(1910)改设山东提法司。

--------------------------------------------------------------------------------济东泰武临道:康熙九年(1670)置济东道,驻济南府,无所属;十三年(1674)济南府、东昌府聊城等九州县来属;移驻德州;十八年(1679)复移驻济南府;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全境来属;雍正二年(1724)增领武定州/武定府、滨州、泰安州/泰安府;八年(1730)增领濮州、高唐州;十二年(1734)东平州来属;同年滨州、高唐州降;十三年(1735)濮州、东平州降;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临清州,更名济东泰武临道。

兖沂曹济道:清初置东兖道,驻沂州;康熙九年(1670)置济宁道,驻济宁州,专营河务;十三年(1674)兖州府、东昌府堂邑等九州县来属东兖道;五十三年(1714)裁东兖道入济宁道,更名兖宁道;五十八年(1719)东昌府九州县另属;雍正二年(1724)增领曹州、沂州、济宁州;余年(1730)增领东平州,而济州宁降;九年(1731)置兖莒沂道,驻济宁州,兖州府、沂州、莒州来属,兖宁道更名曹东道;十二年(1734)裁曹东道,曹州/曹州府来属兖沂曹道,更名兖沂曹道,移驻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领济宁州,更名兖沂曹济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移驻济宁州。

登莱青胶道:清初置登州海防道、莱州海防道、青州道,分驻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领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康熙五年(1666)裁莱州道入登州道,更名登莱道;三十九年(1700)裁青州道入,更名登莱青道;雍正七年末(1730)增领莒州;九年(1731)莒州另属;同治二年(1863)移驻福山县烟臺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领胶州,更名登莱青胶道。

--------------------------------------------------------------------------------济南府:冲繁难,首府。

历城县:冲繁难,倚郭。

章邱县:繁疲难。

明章丘县,雍正三年(1725)更名。

邹平县:疲。

淄川县:简。

长山县:简。

新城县:简。

齐河县:冲繁难。

齐东县:疲难。

济阳县:疲难。

禹城县:冲。

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县丞驻禹城桥。

临邑县:简。

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长清县:冲繁疲难。

明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泰安直隶州,十二年(1734)复属府。

县丞驻章夏镇。

陵县:简。

明属府,雍正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储。

德州:冲繁难。

州判驻边临镇。

德平县:难。

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平原县:冲。

明属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28)改属高唐州,十二年(1732)复属府。

东昌府:冲繁。

聊城县:冲繁难,倚郭。

堂邑县:冲疲。

博平县:冲繁。

荏平县:冲繁难。

清平县:冲繁。

莘县:简。

冠县:冲繁难。

馆陶县:简。

明属临清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高唐州:冲繁难。

明属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二年(1732)复降属府。

恩县:冲繁疲难。

县丞驻四女寺。

泰安府:冲繁难。

明泰安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府。

泰安县:冲繁疲难,倚郭。

雍正十三年(1735)以泰安州本辖置县。

府通判驻娄德。

肥城县:简。

明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直隶州。

新泰县:冲繁。

莱芜县:简。

东平州:冲繁难。

明属济南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降属府。

东阿县:冲繁。

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兖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平阴县:冲繁。

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兖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武定府:繁难。

明武定州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府。

惠民县:冲繁难,倚郭。

雍正十二年(1734)以武定州本辖置县。

青城县:简。

明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府。

阳信县:疲。

海丰县:简。

乐陵县:疲难。

商河县:繁疲难。

明属州,清初改属济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复属府。

滨州:繁难。

明属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24)降属府。

利津县:繁。

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霑化县:难。

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蒲臺县:疲难。

明属滨州,雍正二年(1724)属滨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兖州府:冲繁难。

滋阳县:冲繁难,倚郭。

曲阜县:简。

宁阳县:简。

邹县:冲繁。

县丞驻辛庄。

泗水县:简。

乾隆十九年(1754)割沂州府兰山县元宵屯来属。

滕县:冲繁疲难。

府通判驻泇河。

峄县:冲繁难。

汶上县:冲繁难。

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济宁直隶州,四十五年(1780)复属府。

县丞驻柴城镇。

阳穀县:冲繁疲难。

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复属府。

县丞驻阿城。

寿张县:疲难。

明属东平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八年(1730)复属东平直隶州,十三年(1735)复属府。

沂州府:冲繁难。

明沂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府。

兰山县:冲繁难,倚郭。

雍正十二年(1724)以沂州本辖置县。

郯城县:冲繁难。

沂郯海赣同知驻大兴镇,乾隆三十八年改设府通判。

费县:简。

莒州:简。

明属青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二年(1734)降属府。

沂水县:冲繁。

明属青州府,雍正二年(1724)改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县丞驻东里店。

蒙阴县:冲。

明属莒州,雍正二年(1724)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日照县:简。

明属莒州,雍正二年(1724)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1734)改属府。

安东卫:明在胶州境,乾隆七年(1742)省入日照县。

曹州府:繁疲难。

明曹州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府。

菏泽县:繁疲难,倚郭。

雍正十三年(1735)以曹州本辖置县。

单县:繁疲难。

明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府。

钜野县:繁疲难。

明属济宁州,雍正二年(1724)属济宁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直隶州。

郓城县:简。

明属济宁州,雍正二年(1724)属济宁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兖州府,十三年(1735)改属府。

城武县:简。

明属兖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府。

曹县:繁疲难。

县丞驻刘家口。

定陶县:简。

濮州:繁疲难。

明属东昌府,雍正八年(1730)升直隶州,十三年(1735)降属府。

范县:简。

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观城县:简。

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朝城县:简。

明属濮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八年(1730)复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府。

登州府:冲繁。

蓬莱县:冲繁,倚郭。

黄县:繁。

福山县:冲繁。

栖霞县:简。

招远县:简。

莱阳县:冲繁。

县丞驻姜山集。

宁海州:冲繁。

顺治十六年省宁海卫入。

文登县:冲繁。

明属宁海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府。

十二年省威海卫(在文登县)、靖海卫(在文登县)入。

荣成县:简。

明成山卫(在文登县),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县。

顺治十二年省寻山所(在文登县)入。

海阳县:简。

明大嵩卫(在莱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改置县。

莱州府:冲繁。

掖县:冲繁,倚郭。

县丞驻朱桥。

平度州:简。

州同驻灰埠镇。

潍县:冲繁难。

明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直属府。

昌邑县:冲繁。

明属平度州,雍正十二年(1734)直属府。

青州府:冲繁难。

益都县:冲繁难,倚郭。

县丞驻金岭镇。

博山县:简。

雍正十二年(1734)析益都、淄川、莱芜三县于益都县颜神镇置县。

临淄县:简。

博兴县:简。

高苑县:简。

乐安县:冲繁。

寿光县:冲繁难。

临朐县:简。

安邱县:繁难。

明安丘县,雍正三年(1725)更名。

县丞驻景芝。

昌乐县:冲繁。

诸城县:冲繁难。

临清直隶州:冲繁难。

明临清州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

本辖:武城县:冲繁。

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夏津县:疲。

明属高唐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邱县:简。

明属州,雍正三年(1725)直属东昌府,同年更名;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济宁直隶州:冲繁难。

明属兖州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八年(1730)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直隶州。

本辖:金乡县:简。

明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属直隶州。

嘉祥县:简。

明属州,雍正二年(1724)属直隶州,八年(1730)改属曹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改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属直隶州。

鱼臺县:冲繁难。

明属兖州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属直隶州。

胶州直隶州:冲繁难。

明胶州属莱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直隶州。

本辖:雍正十二年省灵山卫(在胶州)入。

高密县:简。

即墨县:冲繁。

--------------------------------------------------------------------------------注①:一说咸丰十一年末(1862)移驻福山县烟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