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

合集下载

大型湖泊水生态修复技术

大型湖泊水生态修复技术

大型湖泊水生态修复技术[摘要] 湖泊水生态修复的立足点是湖泊水域范围内的水体生态治理,常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浮水植物为辅的方法。

通过沉水植物对水体、底泥中营养盐的吸收,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形成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

大型湖泊水生植物生态系统修复时面临降水困难,风大浪急植物栽植难的问题。

南太子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中通过“不透水软围隔”构建过水通道,将洪水控制在预定的区域内,分区分块组织在大型湖泊中构建沉水植物生态系统,通过“连船法”施工工艺克服沉水植物栽植过程中的风浪问题。

形成了从水质改善到湖泊维护全过程的生态修复方法。

[关键词]湖泊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连船法水体软围隔风浪冲击0引言大型湖泊水生态修复有着水域宽广,风大浪急,水深变化大,水质调控难度大等一系列特点。

同时由于环保水务为新型产业,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大型湖泊的水生态修复有较大的总结研究意义。

通过南太子湖水生态修复的实施,对大型湖泊生态修复总结出了成套的施工技术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1工程概况南太子湖水生态修复工程涉及水域面积151.71万平米,主要为湖区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修复。

植物生态系统通过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以苦草为主,搭配黑藻、金鱼藻、狐尾藻及竹叶眼子菜等;同时沿岸设置五色花海3处、生态湿地5处。

2大型湖泊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方法沉水植物种植前应先调查底泥的酸性、污染程度,水体中营养盐的浓度、透明度、水深。

当局部区域底泥酸性过强时需要对底泥进行改良,污染严重的水体需要抛洒混凝剂控藻、絮凝,改善水体透明度,保证植物的光合作用。

大型湖泊沉水植物种植时抗风浪措施尤为关键,可以采取水体软围隔对湖泊进行分区,消减风浪;同时对围隔从固定方式、构造上进行改造,使其本身也具有抵抗风浪的特性。

沉水植物种植施工采用“连船法”使作业船可以抵抗风浪冲击,提供平稳的作业平台。

2.1底泥调查及改良1 底泥调查的重点是底泥厚度、营养盐含量及PH值,水生植物种植要求底泥厚度20cm以上,质地松软、肥力中等以上。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1. 沉水植物的分类及特点沉水植物是指能够在水体中生长并完全或部分沉入水中的植物。

它们凭借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可以在水中吸收营养物质,过滤水体,改善水质。

沉水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和特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水葫芦、茨菇、水蕨等。

这些植物大多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有助于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提高水质的透明度。

2.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的净化作用(1)吸收富营养物质水体中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沉水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2)过滤悬浮物质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是造成水体浑浊的原因之一,沉水植物的茎叶可以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含量,改善水体的透明度,为水体中的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降解有机污染物沉水植物的根系可以释放出物质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有助于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发生。

3. 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的影响因素沉水植物的生长和净化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光照、水温、营养盐含量、溶解氧含量等。

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提高其吸收养分和过滤悬浮物质的效果;适宜的营养盐含量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但过高的营养盐含量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沉水植物的净化效果。

4. 沉水植物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由于沉水植物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体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工程中。

在湖泊和水库中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沉水植物,利用其吸收养分和过滤悬浮物质的能力,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在城市河道和湿地中,可以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染的水体,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5. 沉水植物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水体净化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沉水植物净化水体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细数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细数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细数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天然的湿地植物在形态和解剖学上均能适应氧含量较低的生态环境,因此,它们可用于人工湿地系统中进行污水处理。

而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不仅将人工湿地与稳定塘区分开,同时为污染物的去除创造适合的条件。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不仅能减弱强光与风力对湿地的影响,为湿地基质提供保温作用,满足根区微生物生长对氧气和其他营养成分的需求,还能截留部分污染物预防湿地堵塞,并具有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在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

最常见的人工湿地植物有漂浮植物如凤眼莲、浮萍;沉水植物如狐尾藻属、金鱼藻属;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属。

而国内人工湿地除了常见以上这些植物外,还常用一些其他的沉水植物,比如芦竹、再力花、风车草以及美人蕉等。

01 湿地植物概述湿地植物根据生活形态不同可分为四种:挺水、漂浮、浮叶根生和沉水植物(见表1)。

从形态学上看湿地植物适于生长在水体底泥中,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庞大的根系,因而能借助发达的通气组织向根和根茎输送氧气,输送至根系的部分氧气在周围缺氧的环境中创造了氧化条件,从而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硝化细菌的生长;另一方面由于植物本身的形态,物理和行为特性及其可再生性等特点,均使植物适合在缺氧/厌氧的土壤和沉积物中生长。

漂浮植物极具多样性,无论从其形态还是生长环境来看,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有的漂浮植物植株高大,枝叶丛生呈莲状或漂浮在水面且根系于水中非常发达,例如水葫芦;而有的漂浮植物却很简单,不管是漂在水面的枝叶还是长在水里的根部,形态上均看起来非常短小,例如浮萍。

自然条件下,漂浮植物喜欢生长于富含养分的流动水域,它们从水中汲取养分后快速生长繁殖,非常容易覆盖整个水体表面,破坏水生生态平衡,为水体带来灾难,因此它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是臭名昭著的水生害草。

浮叶根生植物的根部或茎扎于水底底泥中,茎叶漂浮于水面。

为适应风浪,其叶柄通常柔韧细长,长度可达3 m。

水面上茎叶的寿命很短(30~50 d),因此到了生长季,水面上的枝叶一年会换4~8次。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及应用水生植物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治理手段,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吸收、降解和转化等过程,有效净化水体。

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吸收污染物质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大量的污染物质,包括氮、磷、重金属、有机物等,通过这种方式将污染物质直接从水中移除,从而起到净化作用。

2. 降解和转化污染物质水生植物具有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能力。

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能够将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有害物质降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在降解和转化过程中还能释放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水生植物:1.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从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 水面水生植物水面水生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同时也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空气水生植物可以利用其根系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和吸收,净化污染水体。

水底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对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同时还能释放出氧气,降低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需要根据具体的水污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也需注意水生植物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

总之,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治理效果不仅削减了水污染物质,还维持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水生植物,提高水环境治理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挟沙水体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果

湖滨带植物群落对挟沙水体氮、磷污染物的截留效果

用 。一定 的水力 负荷下 ,滞 留时间 1 2 h时 ,夏秋季节人工湖滨带对氮 、磷 的截 留百 分率 分别为 2 .% 、3 .%,滞 留 2 1 5 48 4h
时 的氮 、 磷截 留率分 别为 2 %、 11 在 冬春季节 , 5 3 .%。 滞留时间 2 , 4 h时 菹草对挟沙水体氮 、 的截 留率分 别为 66 %、 O8%, 磷 .7 1.3
湖滨植 物群落对挟 沙水体氮 、磷 污染物 的截 留效 果
郭 长 城 ,喻 国华 ,王 国祥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0 2 ;2 10 9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 09 10 7
摘 要 :利用 菖蒲( ldou y r u ) G a i shbi s、菱( a i ei prl ) l d V ls r s i i 、黑藻 ( y rl v rc l a 、苦草(al nr prl ) ln a as H dia et ia ) l i l t V lsei s i i 、狐尾藻 i a as ( r p ylm ia m) Myi h l s ct 及菹草 (o mo e nc su) o u p u P t g t f p s a o i 构建 的人工湖滨带对挟 沙水 体氮 、磷 污染物的截 留效果进行 了研究 。结 果表 明:人工湖滨带在截 留水体悬浮 泥沙 颗粒 物的同时可有效截 留水体 中的氮 、 磷营养物质 , 对防止富 营养化具有积极 的作
安 排 在 20 0 6年 7 1 — 0月 ,试 验地 点 位 于南京 师 范
大学水环境生态修复中试平 台。 11 人 工 湖滨 带 的构 建 . 基底构建 : 拟 自然的湖滨带基底形态 ,根据 模 湿 地 水生 高 等植物 对 水位 等生 境 的要求 ,构建 由挺 水 、浮 叶 、沉 水不 同生态 学外 貌 特征 及生 活 习性 的 水生高等植物组成的人工湖滨带系统 , 单个水道最 大 深度 1 . m,长 度 1 5 0m,宽 度 1 m,由配 水池 、 . 4 试 验 水道 、汇 流池 、循 环 水管 和泵 组成 ( 1 ; 图 )

悬浮填料法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悬浮填料法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懸浮填料法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悬浮填料法(Suspended soil method)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该方法通过将一种或多种适宜的填料悬浮在涉及地下水的污染区域中,以吸附并稳定有害污染物,从而减少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悬浮填料法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悬浮填料法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污染修复技术,其成功应用的关键之一是选择合适的填料。

常见的填料包括活性炭、氧化铁、氧化铝等,其选择应根据目标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污染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搭配。

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吸附目标污染物,提高修复效果。

此外,填料还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再生性,以确保长期的修复效果。

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悬浮填料法的应用主要分为直接注入和井筒加装两种方式。

直接注入方法适用于泥质和砂质土壤,通过向污染区域注入填料悬浮液,使其与地下水混合并吸附污染物,随后通过钻孔或水泵将污染物移除。

井筒加装方法适用于具有较强的地下水夹层的污染区域,填料通过井筒加装到达目标污染层,随后进行吸附作用。

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在原位修复污染物,并且具有操作灵活、时间短、效果明显等优点。

悬浮填料法在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工程中的主要修复机制包括化学结合、溶解交换、电化学反应等。

化学结合是指目标污染物与填料表面的吸附作用,通过亲水或疏水作用将污染物吸附在填料上,从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溶解交换是指填料表面的化学物质与目标污染物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溶液中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和配位方式来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电化学反应主要包括直接电化学氧化还原和间接电化学氧化还原两种方式,通过电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悬浮填料法的应用过程中,需注意技术操作的合理性和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需要对污染源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和评估,明确污染物种类、浓度和迁移方向,以及修复目标和效果评价标准等。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1.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治理湖泊的方法:物理方法,如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和引水稀释等;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

各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湖泊内的营养负荷,控制藻类过量生长,均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1)物理、化学措施在控制湖泊营养负荷实践中,研究者已经采用了许多方法来降低内部磷负荷,例如通过水体的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可加快水体与溶解氧(DO)、溶解物等的混合,有利于水质的修复。

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入氧或氮。

2)水流调控措施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

若水体滞留时间很短,如在10d以内,藻类生物不可能积累。

水体滞留时间适当时,既能大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又有足够时间供藻类吸收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积累。

如有足够的营养物和100d以上到几年的水体滞留时间,可为藻类生物的积累提供足够的条件。

因此,营养物输入与水体滞留时间对藻类生产的共同影响,成为预测湖泊状况变化的基础。

为控制浮游植物的增加,使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损失超过其生长,除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外,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也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夏季浮游植物生长不超过5d,因此这种方法在夏季不宜采用。

但是,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的时候,冲刷等流速控制方法是一种更实用的修复措施,尤其对于冬季蓝绿藻浓度相对较高的湖泊十分有效。

冬季冲刷之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次年早春湖泊中大型植物就可成为优势种属。

这一措施已经在荷兰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水位调控措施水位调控已经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得到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鱼类活动,改善水鸟的生境,改善水质;但由于娱乐、自然保护或农业等因素,有时对湖泊进行水位调节或换水不太现实。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作为水生植物的一类,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沉水
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多,并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沉水植物能够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来净化水质。

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氨氮、硝态
氮和磷等,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沉水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降
低了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抑制了水体藻类和藻水华的生长,净化了水质。

沉水植物还能够通过提供庇护、氧化还原和降低浊度等机制来改善水体水质。

沉水植
物的茎和叶片能够提供庇护给水中的其他生物,使得其能够生长繁殖。

沉水植物根系还能
够吸附和氧化还原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物质等。

沉水植物的根系和茎叶也能
够降低水体的浊度,使水质清澈透明。

沉水植物的生态系统功能对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沉水植物能够构建自身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系统能够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光照,促进水中生物的生长发育,从而改善水质。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具有显著效果。

由于沉水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生境等因素的
不同,其净化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沉水植物的物种适应性、适
宜密度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以更好地利用沉水植物来改善水质。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处理作用及应用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处理作用及应用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基本上以化学性污染为主。

具体污染杂质有无机污染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植物营养物质等。

而对于这些污染物的清除,水生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生植物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

水生植物大致可区分为四类: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与漂浮植物。

而大型水生植物是除小型藻类以外所有水生植物类群。

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传递起调控作用。

它还可固定水中的悬浮物,并可起到潜在的去毒作用。

水生植物在环境化学物质的积累、代谢、归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用水生植物来监测水生污染、对污染物进行生态毒理学评价及其进入生物链以后的生物积累、修饰和转运,对植物生态的保护和人畜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1.1水生植物对氮磷的清除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利用水生大型植物富集氮磷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湖泊水环境包括水体和底质两部分,水体中的氮磷可由生物残体沉降、底泥吸附、沉积等迁移到底质中。

对过去的营养状况的追踪表明,水生植物可调节温度适中的浅水湖中水体的营养浓度。

而大型沉水植物则通过根部吸收底质中的氮磷,从而具有比浮水植物更强的富集氮磷的能力。

沉水植物有着巨大的生物量,与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环境容量和强有力的自净能力。

在沉水植物分布区内,COD、BOD,总磷、铵氮的含量都普遍远低于其外无沉水植物的分布区。

而漂浮植物的致密生长使湖水复氧受阻,水中溶解氧大大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并未提高,且造成二次污染,影响航运。

挺水植物则必须在湿地、浅滩,湖岸等处生长,即合适深度的繁衍场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与工艺参数设计

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与工艺参数设计

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类型的选择与工艺参数设计通过对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中试研究,结合无锡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组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构建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综合无锡周边村镇污水处理装置出水、新农村建设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工程实际情况,针对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特点,同时考虑太湖流域当地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地理环境,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本书初步拟定适合环太湖流域地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类型组合及设计技术要点。

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

表面流人工湿地生长着各种挺水、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污水以较为缓慢的流速和较浅的水深流过土壤表面,经过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得到净化。

此工艺的优点是投资少,缺点是负荷低,北方地区冬季表面会结冰,夏季会孳生蚊蝇,散发臭味。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水从一端水平流过填料床,其由一个或多个填料床组成,床体填充基质,床底设防水层。

污水在基质的表面下流动,水位较深,因而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及其他各种作用处理废水,处理效果更好。

此工艺的水力负荷大,对BOD5、CODCr、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保温性能好,卫生条件也好,相对于其他湿地形式而言,其在冬季或北方较寒冷地区使用更具优势,缺点是投资较表面流人工湿地略多,控制相对复杂。

针对各类人工湿地的优缺点,实际应用时,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行组合。

如将水平潜流和垂直流组合构成复合流人工湿地技术,将垂直流系统放在组合系统前端,输氧率高,处理效果较好,同时可以通过反硝化去除总氮。

根据环太湖和巢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水质和水量特点,分别开展了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及不同组合处理系统对尾水处理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最终示范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4.1 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设计考虑因素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设计尽量简单,复杂的设计经常引发不可预料的失败。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一、植物物理吸收污染物
沉水植物可借助自身的生理特性来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其中氮、磷分别
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

水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其过量
输入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根据研究发现,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可以通过物理吸收的形式净化水质。

二、植物化学转化污染物
沉水植物可通过将水中物质的化学形态进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污染物的目的。

例如
水体中的硫化氢和温泉氢气,都是比较有害的污染物,沉水植物的根系能将硫化氢转化为
硫酸根离子,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中硫化氢的含量。

类似的,沉水植物还可以通过其根系
中的细菌将水中的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等无害物质。

沉水植物对水质的改善不仅仅是通过生物学途径,其根系及周边还能通过吸附的方式
迅速去除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

例如,研究表明,沉水植物吸附镉、铜等重金属离子的能
力很强,而且这种吸附能力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受到太多影响。

因此,可将沉水植物
应用于水体中有害金属离子的去除中。

综上所述,沉水植物不仅能通过自身能力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对一些致病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也有吸收、转化和吸附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

近年来,随着人
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沉水植物在水质净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作者:龚梦丹来源:《环境与发展》2020年第02期摘要:沉水植物对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体净化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机理、水质净化效果阐述沉水植物修复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分析了沉水植物修复在水体水质净化过程中的限制因素,认为在实际工程建设中,沉水植物恢复应结合水体环境特征、品种配置和种植方式,以及与其他工程技术联合使用。

关键词:沉水植物;净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2-00-03DOI:10.16647/15-1369/X.2020.02.054Abstract:Submerged macrophy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quatic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water purifi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urification function of the water by submerged macrophyte from the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water purification.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purifying process of water by submerged macrophyte are analyz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submerged macrophy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variety and configuration mode, planting patterns and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ngineering meas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gether.Key word:Submerged Plants;Purification;Influence factor沉水植物是水生态系统发展程度的标志,是水体保持良性循环的关键物种,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等发面具有重要作用。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探讨了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的应用及其净化机制。

实验研究表明,沉水植物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水质。

影响沉水植物净化效果的因素包括水体温度、光照条件、营养盐含量等。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更加深入地探讨沉水植物种类的选择、生长环境的优化等方面,以提高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沉水植物,水体水质净化,净化机制,实验研究,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体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严重挑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规模的扩大,水体污染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传统的水质净化方法往往昂贵且效果有限,因此人们需要寻找更有效和经济的水质净化方式。

对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沉水植物的净化机制、在水体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影响其净化效果的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沉水植物提供科学依据,为水体净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水质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沉水植物作为水体中的重要净化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意义在于探究其在水环境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提供依据。

了解沉水植物如何影响水质的变化,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沉水植物的净化机制和应用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水质,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恢复。

2. 正文2.1 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沉水植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生长繁茂,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进而改善水质。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论文】

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治理;多方位生态修复1技术概述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

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

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

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

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

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

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

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2外源污染的控制暴雨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可能比生活污水严重,只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
注 : 料 单 元 规 格 为 1 5 I ×1 0 I × . l 填 . l . l 2 0 I l l l
2 2 填 料密 度对 泥沙 截 留效果 的 影响 .
填料密 度是影响泥 沙截 留效 果的重 要 因素之 一 。在 同样 厚度 ( . 的仿沉水植物 填料条 件下 ,6根/ 和 2 15m) 3 m 4根/ m 两种填 料密度的水 流泥 沙截 留率 分 别为 2 .9 和 2 、 8 , 97 % 14 %
道 水体泥沙含量的降低 主要 是泥沙 在 自身重 力的 作用下 自然 沉降造成的 , 而具有仿沉水植物填料 的水 道泥沙 的沉降 除 自然
沉降外还受到填料 的截 留作 用。对照 水道 的平均 泥 沙截 留率 为 1.1 , 6 3 % 而填料水道的平均截 留率 达 2 .5 , 2 1% 提高 T 5 8 .4
个百分点 , 且随泥沙含量的增加 , 留率有提高 的趋势 。 截
表 l 仿沉水植物填料 对 填 料耐 腐 、 耐温 、 老化 、 隙可 变性 耐 孔
大、 不堵 塞 、 寿命长 、 粘连结 团、 面积 大。辅助 单元采 用 长 不 表
截留率随水 体泥沙 含量 的增 加而 提高 , 水体 含沙 为 10mgL时截留率 达 3 . 5 仿沉 水植 物填 料 的密度越 大 , 留率 2 / 11 ; 截
越大。 关 键 词 :仿 沉 水 植 物 填 料 ; 悬 浮 泥 沙 ;截 留
中图分类号 :X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17 (0 7 1— 0 5 0 10 — 39 20 )0 0 5 - 1
得 到 泥 沙 含 量 ( 验 中 采 用 的 关 系 曲 线 为 Y =一 0 0 1x 试 .0 7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摘要:污水处理、改善水质,都是现阶段应对水污染状况的重要方式。

水生植物以生长代谢作用,降解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有效修复水污染环境。

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生植物的运作方式、生态功能,以及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藻类植物作用,以作借鉴。

关键词:水生植物;污水处理;水质改善水质型缺水,在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水排放标准紧缩都更加突出的情况下更显严重,不利于周边水环境的良好生长。

水生植物的耐污和治污能力,一直是研究人员加大生态治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将此作为净化水质的新方法。

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能耗低、投入少等优势明显,可以较好地应对国家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受到更多学者和相关人员的关注,值得研究和推广。

1水生植物概况1.1运作方式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中采用水生植物,是基于水生植物运作方式、生态功能,选择的新的治理思路。

水生植物,本质上表现为不同的生活类型,要求工作人员在功能作用方面正确区分开来,对生活系统也能够准确定位,对运行方式建立正确认知。

例如,水生植物是因太阳能产生光合作用,成长中的水生植物逐渐成为多类水中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不同生命形式共存于统一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在此环境下,分化降解污染物,使水体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控制。

污水处理系统以水生植物为核心,属于自然处理系统,以其应用优势而倍受关注,类似于微生物水污染治理的生物治理方法,价值作用很高,有利于水生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融合,以便于提高水质净化效率;以自然处理方式,大大降低了整个过程的能耗量,是水污染治理方面可采用的低投入方式。

但是,水生植物的治理过程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大型水生植物的处理过程一般存在时间长、占地大等普遍问题,而在水生植物性质限制下,天气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水污染处理效果,不利于功能作用的良好发挥。

1.2生态功能将两种水生植物分别处于完全相同的环境下,会在一定周期内数量上涨,而在转移到不同环境后,采取不同的食物量,最终导致一种植物完全消失。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

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

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

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

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

对脱N除P 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

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

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

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

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

水处理填料的作用

水处理填料的作用

水处理填料的作用
水处理填料在水处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填料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生长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生物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的作用,实现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

其次,填料有助于实现水与生物膜之间的有效接触,提高了传质效率。

通过填料的合理布置和设计,可以增加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和面积,使得水中的污染物更容易被生物膜吸附和降解。

此外,填料还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吸附、沉淀和离子交换等。

这些作用可以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综上所述,水处理填料通过提供微生物生长表面积、促进水与生物膜接触以及发挥物理和化学作用等方式,在水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提高水质和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葛绪广1,王国祥1,郭长城2,冯冰冰1,刘 玉1,毛志刚1,郑海洋1,周 崴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29)摘 要:对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挟沙水体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泥沙的截留率随水体泥沙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水体含沙为120m g/L时截留率达31.15;仿沉水植物填料的密度越大,截留率越大。

关 键 词:仿沉水植物填料;悬浮泥沙;截留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79(2007)10-0055-01水体中的泥沙对水质的影响一直是水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1],已有大量的相关文献问世[2~6]。

人工填料是污水净化的常用材料,具有较好的水质改善效果。

其中,仿沉水植物填料与沉水植物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且比表面积大,一方面通过改变水流动力条件,促使较多的泥沙颗粒物发生沉积,起到改善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附着于填料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的氮磷有机污染物,改善水体营养状况。

笔者结合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研究了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悬浮泥沙的截留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试验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生态修复中试平台。

试验布置:仿沉水植物填料为表面粗燥的塑料纤维,直径0.8mm,呈轮状固定在中心轴线上,轮盘直径15c m,层状排列,间距为2mm。

此种填料耐腐、耐温、耐老化、孔隙可变性大、不堵塞、寿命长、不粘连结团、表面积大。

辅助单元采用长2.0m、宽1.0m的铁丝网,沉入水底,仿沉水植物填料像沉水植物一样浮在水中。

悬浮泥沙水体的配制与输入:淤泥质泥沙主要是水体悬浮泥沙沉淀的成分,悬浮特性好,容易获得试验所需的悬浮泥沙条件。

采用镇江内江淤泥(示范研究区外围),通过混沙池配制不同悬浮泥沙含量的内江模拟水体,泥沙过200目(孔径77 m,主要为悬浮态粒径级配)绢网再加入混沙池,然后通过均匀管道输入试验水道,并实时监测试验水道进、出口悬浮泥沙颗粒物的含量,保证试验条件基本稳定。

1.2 监测与分析在试验水道的3个不同断面取样,泥沙含量取3个断面的平均值。

同时设置对照水道,试验条件保持一致。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当输入泥沙条件一致时,水体泥沙含量与其浊度成二次曲线关系,且相关性较强,因此通过测定水体浊度可快速得到泥沙含量(试验中采用的关系曲线为y=-0.0017x2 +1.8305x,R2=0.982)。

2 结果与分析2.1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泥沙的截留效果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流中泥沙的截流效果见表1。

对照水道水体泥沙含量的降低主要是泥沙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沉降造成的,而具有仿沉水植物填料的水道泥沙的沉降除自然沉降外还受到填料的截留作用。

对照水道的平均泥沙截留率为16.31%,而填料水道的平均截留率达22.15%,提高了5.84个百分点,且随泥沙含量的增加,截留率有提高的趋势。

表1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挟沙水流泥沙的截留效果项 目第一组填料对照第二组填料对照第三组填料对照进水泥沙含量/(m g L-1)80.0080.00100.00100.00120.00120.00出水泥沙含量/(m g L-1)71.2072.8475.6982.5682.6292.95截留率/%11.008.9624.3117.4431.1522.54 注:填料单元规格为1.5m 1.0m 2.0m2.2 填料密度对泥沙截留效果的影响填料密度是影响泥沙截留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样厚度(1.5m)的仿沉水植物填料条件下,36根/m2和24根/m2两种填料密度的水流泥沙截留率分别为29.79%和21.48%,表明适当的填料密度可明显增强其对水流中泥沙的截留效果。

2.3 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污染物的间接截留作用仿沉水植物填料在截留泥沙颗粒物的同(下转第58页) 收稿日期:2007-03-29基金项目:国家 863 计划项目(2003AA601100-2)。

作者简介:葛绪广(1976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工作。

第29卷第10期 人 民 黄 河 Vol.29,No.10 2007年10月 Y ELLOW R I VER O ct.,2007nex tend ifnex t(2)根据用户输入的对象特征值进行查询。

用户输入需要查找的对象特征值,然后查找图形对象中相应的关键字,再通过空间数据居中定位在主窗口界面上。

该方法适用于用户已知查询对象的属性数据来查询其在地图窗口中的具体空间信息。

通过属性数据来查询其空间数据,要先把各个图层的数据分别进行数据绑定,再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处理。

用户只需输入查询内容就能在M apX地图上清楚显示相应的空间数据信息。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F i nd O b j=w_ne w_m a i n.o le_1.ob j ec t.L ayers(tr i m(ddlb_1. T ex t)).F i ndF i nd O b.j F i ndD atase t=w_m a i n.o le_1.object.Da taSets+&+(tr i m(dd l b_1.T ex t)+ da taset )F i nd O b.j F i ndF ie l d=F i ndOb.j F i nd D ataset.F i e l ds(tr i m (ddlb_2.T ex t))//以上代码功能是从需要搜索的图层中得到查找对象,并设置需要查找的数据集与字段FoundFeature=fi ndob.j Search(tr i m(sle_1.T ex t))//执行查找操作w_m a i n.o le_yers.C lea rSelecti on//取消选择此图层中的所有图元w_m a i n.o le_1.object.centerx=foundfeature.centerx//改变Cen ter X触发重画操作w_m a i n.o le_1.object.centery=foundfeat u re.centery//改变Cen ter Y触发重画操作w_m a i n.o le_yers(tr i m(ddl b_1.T ex t)).Se l ec-ti on.R eplace(F ound fea t ure)//为了明确显示查找结果,将结果加入到选择集合中,以红色高亮度居中显示参考文献:[1] 罗凤曼,周新志,古钟璧.水资源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J].人民黄河,2005(8).[2] 黄牧涛,王乘,张勇传.灌区库群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3] 齐锐,屈韶琳,阳琳赟.用M ap X开发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李连营,李清泉,李汉武,等.基于M apX的G IS应用开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5] 刘小勇,董新光.农业工程水资源管理中G IS区域分析方法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4(4).[6] 杨桄,张柏,边红枫,等.基于M ap X面向对象的专题地图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地球信息科学,2006(3).责任编辑 翟戌亮(上接第55页)时还可以间接截留一定的氮磷污染物。

由表1知,当输入1m3含沙量为120m g/L的水时,填料水道的泥沙可减少37.38g,而对照组水道减少27.05g,因此填料对挟沙水体的泥沙截留量为10.33g,根据笔者关于泥沙对磷的吸附试验的研究结果,其最大吸附能力为38.51mg/g,可计算得到填料通过截流泥沙间接截留的磷为387.81m g。

另外,随着时间的延长,填料可以附着大量的降解菌类以及其他微生物,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降解水体污染物。

3 结 论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水体泥沙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截留效果:(1)水体含沙量为120mg/L时,仿沉水植物填料的截留率可达31.15%,较对照提高8.61个百分点,随水体泥沙含量的增加,截留率有提高的趋势。

(2)进水相同的条件下,密度为36根/m2和24根/m2的仿沉水植物填料的截留率分别为29.79%和21.48%,表明随填料密度的增大,截留率有提高的趋势。

(3)仿沉水植物填料对挟沙水体具有除磷作用,且随截留泥沙量的增加而增大。

参考文献:[1] 陈静生,余涛.对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的研究 回顾及展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6). [2] Evans R D,W isn i ewsk i J R.The i nteracti ons be t w een Sed-im en ts andW ater,P roceed i ng o f t he7th Interna ti ona l Sy m po-si u m[J].W ater,A ir and so il P o ll ution,1997,99(1).[3] Evans R D,EvansH E.P roceedi ng o f the8th Internationa lSy m pos i u m on Sedi m ents-W a ter Interacti ons[J].T he Sc-ience of t he T ota l Env iron m ent,2001,266(1).[4] 张智,王利利,曾晓岚,等.泥沙沉降对长江水体富营养化相关因素的影响初探[J].生态环境,2006,15(3). [5] 王晓青,吕平毓,胡长霜.三峡库区悬移质泥沙对TP、TN等的吸附影响[J].人民长江,2006,37(7).[6] 胡国华,赵沛伦,肖翔群.黄河泥沙特性及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8).见习编辑 乔韵青58人 民 黄 河 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