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版艾滋病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2024版艾滋病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志愿者队伍建设
组建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为患者提供 心理关怀和支持,推动社会支持体系 的建设和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HIV病毒结构特点
HIV病毒属于逆转录 病毒科,具有独特的 病毒结构
病毒外壳由脂蛋白包 膜和糖蛋白组成,具 有高度的变异性。
病毒核心由RNA和逆 转录酶组成。
HIV病毒结构特点
HIV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由三个基因组成:gag、pol和env。
gag基因编码病毒核心蛋白。
HIV病毒结构特点
01
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和整合酶等 病毒复制所需的酶。
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 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全球及中国疫情现状
全球疫情
截至2023年,全球已有超过3800万人感染HIV,其中约1500万人已经死亡。
中国疫情
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中 国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已超过100万例。
艾滋病对社会和个人影响
社会影响
艾滋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 由于艾滋病的传染性,也引起了社会 的恐慌和歧视。
个人影响
艾滋病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而容易感染各 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同时,患者也 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生 活质量严重下降。
02
艾滋病病毒与感染过程
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无明显 症状,但病毒仍在不断复制并
破坏免疫系统。
潜伏期末期,感染者CD4+T淋 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免疫系
统严重受损。
免疫系统受损机制
01
HIV病毒主要攻击 CD4+T淋巴细胞,导致 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受 损。

10.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10.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
HIV与AI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艾滋病即为AIDS的音译
HIV
HIV是AIDS的
病原体 HIV属于逆转 录病毒科慢病 毒亚科。
(5)HIV的播散;
(6)HIV的其它病理作用。
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HIVgp120和MHC-Ⅱ类分子均能与 CD4分子的相同区域结合,提示这两种 分子可能存在共同决定簇,因此针对 HIVgp120的特异性抗体能与MHC-Ⅱ类 分子发生交叉反应,破坏免疫活性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东欧和中亚 北美 西欧和中欧
140万
东亚和太平洋
100万
加勒比
610 000
北非和中东
110万
南亚和东南亚
440 000
拉美
540 000
次撒哈拉非洲
710万
澳新
170万
2540 万
35 000
总 数 : 3940( 3590 – 4430) 万
资 料 来 源 U N A ID S
中国AIDS的流行情况
④HIV诱导细胞凋亡;
受染CD4+细胞
凋亡小体
⑤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细胞毒性 T 细胞
HIV的主要致病机制:
(1)CD4+细胞受损;
(2)HIV干扰T细胞的抗原识别;
(3)HIV诱导的自身免疫应答;
(4)HIV超抗原成分的致病作用;
(5)HIV的播散;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ppt课件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ppt课件

6
四、临床表现
• 急性感染期: 感染后3~4周出现。发热、
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关节痛、白 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腹泻、头痛、恶心、 肝脾肿大、鹅口疮、神经症状等,持续2 ~3周,进入潜伏期。窗口期:从感染HIV 到形成抗体的时间平均为65天, 95%在感 染后6个月转阳。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7
无症状HIV感染: 仅少数患者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孙建方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1
一、病因
• 艾滋病(
Acquired
I
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所致。
•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分离出淋巴结病相关 病毒, LAV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36
美国1993年修订的HIV感染分类系统及AIDS诊断标准
临床分类
CD4+T淋巴 细胞分类
(A) 无症状的,急 性 ( 初 期 ) HIV 或 持续的全身
淋巴结肿大
(B) 有症状,但无 A或C的情况
(C) 有艾滋 病指征
①≥500/μl
A1
B1
C1
②200~499/μl A2
B2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20
9.各型浅部真菌感染:体癣、汗斑、
股癣等。
10.严重毛囊炎及脓疱疮 11.皮肤结核:例瘰疠性皮肤结核。 12.杆菌性血管瘤病
艾滋病及其皮肤表现
21
肿瘤性皮肤病:
• 1.Kaposi肉瘤:有特异性, 30%发 生,损害小,分布广,多位于身体 上部,进展迅速,青红色、暗紫红 色斑疹、丘疹及小结节,压之不褪 色,进展期可有疼痛,以面部多见, 也可累及内脏,常见胃肠道、淋巴 结及肺。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
ltr5端含有hiv基因调控所必需的多个特定调控区真核类增强子和启动子单位现已根据各区调控功能的异同分为调控单位核心单位和反式激活效应元件单位并在ltr中发现了许多细胞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整理课件ppt
1
1 简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AIDS)病 毒,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该病毒在分类上属于 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中的灵长类免疫缺陷 病毒亚属。
HIV基因组中的部分基因如tat和rev是不连续的, 被插入的内含子分隔成两个外显子。
5
3 HI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
整合酶 反转录酶 蛋白酶
外膜蛋白
• gag基因编码了由p55前体蛋白切割形 成的内膜蛋白MA(p17)、外壳蛋 白CA(p24)和核衣壳蛋白NC(p15)
跨膜蛋白 等四个结构蛋白(p15进一步被切割 为p6和p7)。
整理课件ppt
人类嗜T细胞病毒 肉瘤病毒
2
2 HIV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及传播
外膜蛋白
内膜蛋白 外壳蛋白 转录酶
HIV-I病毒粒子是一种直径约为100nm的球 状病毒,粒子外包被着又两层脂质组成的脂膜,这 种结合有许多糖蛋白分子(主要是gp41和gp120)的 脂质源于宿主细胞的外膜。
蛋白质p24和p18组成其核心,内有RNA链, 链上附着有反转录酶,其功能是催化病毒RNA的反 转录。
• 该蛋白又称为病毒R蛋白,不是HIV复制必需的,存在于病毒颗粒中。Vpr在病毒早期侵染 中有作用。
Vpu蛋白
• 这个蛋白是HIV-I特有的,人们目前推测Vpu蛋白可能促进HIV-I病毒粒子的组装、成熟和释 放。
Vif蛋白
• 这个蛋白是病毒感染性因子,是HIV-I侵染所必需的,也是病毒在巨噬细胞扩散所必需的。

aids课件

aids课件

哪些人可以献血?
• (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 >= 50千克,女 >= 45千克。 (3)血压12~20/8~12千帕(90~140/60~90毫 米汞柱),脉压差>=4千帕(>=30毫米汞柱)。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 >=50 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 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 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献血者体检及化验有效期为2周。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 性接触 • 血液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
判断下列行为的
危险性
• 性接触传播 • 血液传播 • 母婴垂直传播 • 无危险
1、与他人共用针头和注射器 、 2、与艾滋病病人拥抱、握手 、与艾滋病病人拥抱、 3、接受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 、 4、使用公用厕所和浴室 、 5、与艾滋病病人是同学 、 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你面前咳 、 嗽、打喷嚏 7、由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母 、 亲哺乳 8、蚊虫叮咬 、 9、无保护性行为 、 10、打针 、 11 、使用公用电话 12、注射吸毒 、 13、补牙 、 14、商业性献血 、 15、纹身 、
请看正确答案
高 危 行 为
1、共用针头和注射器 3、接受未经检验的血 液制品 7、由一个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的母亲哺乳 9、无保护性行为 12、 12、注射吸毒 14、 14、商业性献血
中危 行为
10、 10、 打 针 13、 13、 补 牙 15、 15、 纹 身
无危行为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ppt课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ppt课件
急性感染期
HIV大量复制,CD4+ T细胞数量 急剧下降,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
系统急性损伤。
无症状感染期
病毒复制趋于稳定,CD4+ T细胞 数量缓慢下降,免疫系统逐步受损 。
艾滋病期
CD4+ T细胞数量降至临界值以下,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出现各种机会 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04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01急性期通常在感染HIV后的2-4周内出现,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02
无症状期
急性期过后,患者进入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期间
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03
艾滋病期
随着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患者进入艾滋病期,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
通过检测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来评估免疫系统受损程度。正常情况下,CD4+T 淋巴细胞数量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而HIV感染会导致其数量显著下降。
05
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抗逆转录酶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
通过阻止病毒RNA逆转录为DNA来抑制病毒复制,常用药物有齐多夫定、拉米 夫定等。
02
HIV结构与生命周期
HIV病毒结构组成
01
02
03
核心结构
包括病毒的RNA基因组以 及与之紧密结合的逆转录 酶等酶类。
衣壳蛋白
包裹核心结构,维持病毒 颗粒的完整性。
脂质包膜
来源于宿主细胞,包含病 毒特有的糖蛋白,如 gp120和gp41。
复制过程及生命周期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HIV侵染T淋巴细胞
人免疫缺陷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是人类获得性免 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及其相关 并发症的病原体。HIV是一种罕见的人类逆 转录病毒。由于该病毒可感染人体免疫细胞 并摧毁免疫系统,使人丧失对疾病的抵抗力, 因而成为迄今为止出现的危害最大的疾病。
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和处于临床前试验阶 段治疗HIV感染的化合物可以分为吸附 抑制剂、穿入抑制剂、融合抑制剂、逆 转录酶抑制剂、病毒核衣壳蛋白抑制剂、 整合酶抑制剂、转录抑制剂、病毒调控 蛋白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和装配抑制 剂.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目前发现有两个型, HIV- 1和HIV-2。由两条相同的正链RNA在5′端通过氢 键结合形成二聚体。长9749个核苷酸,3个结构基 因:gag(编码组特异性抗原即壳体蛋白)pol(编码 逆转录酶)env(编码包裹糖蛋白)。 HIV毒粒呈球形, 直径为110nm,表面有包膜,内为截头圆锥状的致 密核心。 HIV通过包膜蛋白gp120与T4淋巴表面的 CD4分子结合,在辅助受体CCR3和CCR8参与下, 以膜融合方式进入。
进入细胞的病毒脱壳后,ຫໍສະໝຸດ 毒粒携带的逆转录作用下, 由病毒基因组RNA逆转录产生cDNA,并进一步复制, 产出双链DNA中间体,双链DNA进入细胞核并整合 入细胞染色体成为前病毒并与细胞DNA同步复制, 随细胞分裂垂直传递给子代细胞。整合的前病毒 DNA在宿主细胞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 产生正链RNA,其中有的为病毒基因组RNA,有的 为mRNA并翻译产生结构蛋白,然后经装配,出芽 成熟从受染细胞中释放出子代病毒。

2024版艾滋病的健康教育ppt演示课件

2024版艾滋病的健康教育ppt演示课件

03
04
不接触他人血液
正确处理伤口
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血液或体 液,特别是破损的皮肤或黏膜。
如果皮肤出现伤口,应及时清 洗并包扎,避免暴露于外界环 境中。
不共用个人物品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个人物品,减少血液传播的风 险。
接受安全注射
在医疗过程中,确保使用一次 性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医源性 感染。
社会支持体系将更加完善
未来将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力量加入到关爱和支持艾滋病 患者的行列中,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经济和医疗等方 面的帮助和支持。
30
THANK YOU
感谢聆听
2024/1/28
31
公正原则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公正地对待 每一个感染者和病人,不偏袒、不 歧视。
25
消除歧视,促进公平正义
1 2
歧视对艾滋病防治的影响 加剧社会不公、增加感染者心理压力、阻碍防治 工作进展。
消除歧视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完善法律法 规保障感染者权益、建立反歧视机制。
3
促进公平正义的实践 推动政策落实、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
艾滋病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2024/1/28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患者面临着社会歧视、心理压力等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心理干 预和关怀。
28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2024/1/28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8
宣传教育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对艾滋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将有更多的宣 传教育活动开展,以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范意识和知识水 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1:M组的9个亚型(A-D、F-H、J 和K)及数种重组亚型在全球流 行,不同地区流行的亚型及重 组亚型不同。
HIV-2和HIV-1的O组和N组主要局限于西 非等地。
变异性
*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 变异性,HIV的反转录酶无校正 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 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不 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 他组织播散。
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 *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约2~3周 2.无症状潜伏期:10年左右 3.AIDS相关综合征:开始出现症状 4.免疫缺陷期:典型AIDS期——合 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
anti-retrovial therapy, HAART)。
鸡尾酒疗法
• 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的; • 两种核苷类药和一种非核苷类药 ; • 目前“鸡尾酒”可以控制病人体内
的HIV病毒,使得病人的免疫系统 有机会修复,恢复功能,但不能清 除或治愈疾病。
2.预防
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 ①普遍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 ②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 ③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做HIV抗体检测; ④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牙刷和剃须刀等。 ⑤提倡安全性生活; ⑥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用母乳喂养婴儿等。
我国的传播特点
* 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 * 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 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致病机制
*主要感染细胞: CD4+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 突状细胞、神经细胞等。
*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进行性损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或HIV)又叫艾滋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

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属逆转录病毒。

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已知有4种病株,均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

HIV主要型别为HIV-1和HIV-2,艾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的。

HIV形态结构病毒呈球形,直径100~120nm,电镜下可见一致密的圆锥状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

囊膜内面为P17蛋白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

HIV基因组长约9.2~9.7kb,含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及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 Rev、Nef、Vif、VPU、Vpr)并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序列。

HIV LTR含顺式调控序列,它们控制前病毒基因的表达。

已证明在LTR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并含负调控区。

1.gag基因能编码约500个氨基酸组成的聚合前体蛋白(P55),经蛋白酶水解形成P17,P24核蛋白,使RNA不受外界核酸酶破坏。

2.Pol基因编码聚合酶前体蛋白(P34),经切割形成蛋白酶、整合酶、逆转录酶、核糖核酸酶H,均为病毒增殖所必需。

3.env基因编码约863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并糖基化成gp160,gp120和gp41。

gp120含有中和抗原决定簇,已证明HIV中和抗原表位,在gp120 V3环上,V3环区是囊膜蛋白的重要功能区,在病毒与细胞融合中起重要作用。

gp120与跨膜蛋白gp41以非共价键相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传播(重点)
1、哪些途径有可能感染上一图片中的体液? 2、根据图片,完成学案的任务二(重点) 【解决问题三】 感染途径: 约翰:输入含HIV的血制品; 妻子:性接触; 男婴:母婴垂直传播; 女儿:共同生活,无传染性,健康
1. 传染源
a)HIV无症状携带者 b)艾滋病患者
其外周血、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脊液、 骨髓等标本中均可分离到病毒。
请同学们分组挑选代表发言,汇报制作好的方案
医用防护眼镜图片
医用锐器盒:收集针头等
知识拓展:重视心理护理
艾滋病患者会表现出焦虑和恐惧的消极情绪 护理上我们更加应该密切观察、主动接近, 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给患 者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 同时进行各种操作治疗前,要认真解释,以 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案例
约翰是个血友病患者, 需要经常注射血液制品 来维持生命。约翰和妻 子收养了一个女儿。一 年后,妻子生下一名男 婴。孩子出生后不久, 约翰和妻子被确诊为艾 滋病。半年后,男婴因 艾滋病死亡,接着约翰 和妻子也相继因艾滋病 去世,只剩下唯一健康 的女儿
问题
1.艾滋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2.约翰、妻子、男婴分别的感染途径是什么?为什 么女儿没受感染? 3.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症状?为什么会死亡?
原体。 病毒攻击 CD4 +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 HIV 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是传染源。 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和垂直方式传播。 病毒是入机体后可先处于潜伏期,当机体受到 某些诱因刺激后, HlV大量增殖,从而表现出艾 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发展成为艾滋病。 患者主要表现免疫功能低下、全并各种机会感 染、恶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 、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 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 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 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 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 双层手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像诊断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像诊断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别诊断至关重要。
鉴别诊断要点
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 、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认知 障碍的疾病。
提示
医生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应保持警惕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进一步 检查,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误诊原因分析及避免策略
误诊原因分析
导致误诊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生对疾病认识不足、临床表现不典型、检查手段不完善等。
HIV相关脑血管病变
HIV相关肿瘤
如脑动脉瘤、脑血栓等,CT和MRI可表现 为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形成等,有助 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如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CT和MRI可表 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有助于确定肿瘤位置 和大小。
04
专家共识解读:诊断标准与鉴别 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明确及依据阐述
明确的诊断标准
避免策略
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加强临床与影像科医生的沟通协作,完善检查手段,对于疑似病例进行多学 科会诊等,以降低误诊率。同时,患者及其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病史信息和相关 检查结果。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中影像诊断 价值
治疗策略制定中影像诊断支持作用
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可导致神经认知障碍,严重影响 患者生活质量。
目的
通过影像诊断技术,早期发现、 准确评估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 ,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专家共识意义
提高诊断水平
专家共识汇集了国内外影像诊断领域 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有助于 提高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诊断水 平。
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特 点,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和病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 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
毒载量,提高免疫功能
免疫调节疗法:通过调节免 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提
高抗病毒能力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中 的特定基因或蛋白进行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 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

放疗:利用放射线照射肿瘤, 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生
4
HIV病造成的恶性 肿瘤的健康宣教策 略
提高公众意识
01 宣传HIV病造成的恶
性肿瘤的危害和预防 措施
02 举办健康讲座,提高
公众对HIV病造成的 恶性肿瘤的认识
03 制作宣传资料,如海
报、传单等,提高公 众对HIV病造成的恶 性肿瘤的关注
04 利用社交媒体、网络
平台等渠道,传播 HIV病造成的恶性肿 瘤的健康知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 造成的恶性肿瘤的健康宣教
x
01 HIV病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02 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类型
目录
03
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的预防与 治疗
04
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的健康宣 教策略
1
HIV病与恶性肿 瘤的关系
HIV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
HIV病破坏免疫系统: HIV病毒攻击并破坏 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导致免疫功
2
HIV病造成的恶 性肿瘤类型
淋巴瘤
淋巴瘤是HIV病造成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 类型之一
淋巴瘤的发病率在HIV感染者中较高,约为 普通人群的10倍
淋巴瘤的病因与HI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病 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发淋巴瘤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 体重减轻等,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大多数染上HIV的患者要经过5到10年的潜伏 期才发展成为病人,一般会在发病后的2-3年 内死亡 。
23
24
HIV感染的后果
HIV进入细胞后。将基因介入淋巴细胞核中,变成细胞遗传 基因的一部份。在这情况下,有两种可能的情形发生: 1.病毒处于静止睡眠状态中,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但 感染仍然存在,病毒可传播及感染他人,并无任何症状(HIV 感染者)。 2.病毒变得活跃,在细胞内继续增生并感染及破坏其它淋 巴细胞。通过血液,散布全身。T4淋巴细胞之数目大量减少, 使整体免疫力减低。由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导致发生各种 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患者)。
25
免疫性
抗gpl20是主要中和抗体,能降低急性感染期 血液中病毒抗原量。
CTL和NK细胞,在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阻止病 毒经细胞接触而扩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感染早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不能完全清除体内 的病毒,一经感染便终生携带病毒,最终因致 死性感染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26
免疫性
一般HIV感染后经2-3周(或更长)后均可 产生HIV抗体,但对机体无保护作用。
检测抗体对筛查(如供血者)和确认HIV 感染非常重要。
27
HIV感染临床表现包括四个阶段 Nhomakorabea 原发感染急性期、 无症状潜伏期、 AIDS相关综合症 典型AIDS
28
原发感染急性期
病毒感染机体后开始大量复制,引起病毒血症, 此时期从血液、脑脊液及骨髓细胞可分离到病 毒,从血清中可查到HIV抗原。
血液传播:主要是带HIV病原的各种血液制品,如血 液、血浆、凝血因子等输入体内感染发病,另外, HIV携带者或病人微量血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针 灸针等也可传播此病。
母婴传播:是带有HIV的母亲,通过胎盘、产道或其 他体液,以及母乳传染给婴儿。
21
艾滋病的真相
只有带病毒的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成功进 入人体内血管中,才能构成HIV的传播。
HIV
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简称艾滋病的病原。
2
我国第一例爱滋病发现与1985年,目 前保守估计爱滋病感染者100万,每年以 30%的速度递增。
1985年至1988年为传入期 1989年至1995年为增长期 1996年至今为扩散期
3
云南 80000 四川 60000 广东 40000 河南 25036 广西 10758 江西 10000
11
gp120的作用
HIV感染宿主范围和细胞范围比较狭窄,仅感染 表面有CD4分子的细胞。
HIVgp120与CD4分子高亲和力地结合,与病毒的 特异性吸附、穿入以及致病作用有关。
CD4+细胞是HIV攻击的主要靶细胞。如Th细胞、 巨噬细胞等。
12
13
14
15
HIV正从感染的淋巴细胞释放出来 16
在宿主体内易发生基因突变和抗 原变异。
18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9
传染源
•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 从其血、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 脊髓液、骨髓、皮肤及中枢神经组织等标本中, 均可分离到病毒。
20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多数为同性恋 者,异性间性关系混乱者传播机会多。
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 斑丘疹和粘膜溃疡等症状。
持续1-2周后HIV感染进入无症状潜伏期。
29
无症状潜伏期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最长可达10年。 临床无症状,也有些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此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不能或很少检测到HIV抗原,
HlV主要有两型: HIV-1、HIV-2 两型病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差超过40%。 世界上的艾滋病大多由HIV-l所致; HIV-2只在西非地区性流行。
5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告诫说:
中国正处在艾滋病大面积暴发前夜,必 须赶紧行动,才能在整个国家遭受致命 性打击之前,遏制艾滋病的蔓延。
6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
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 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 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局、卧具、 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 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22
HIV的致病机制
HIV通过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而导致 免疫系统防护功能的减低甚至丧失。
9
(一)生物学特性
10
HIV的形态与结构
HIV为直径100-120nm大小的球形颗粒。 核心是由两条相同单股RNA构成的双体结构、
带有依赖Mg2+的逆转录酶、核心蛋白(p24) 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p18)组成,构成病 毒核衣壳。 病毒核衣壳外侧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 刺突并含有gp120和gp41包膜糖蛋白。
抵抗力
HIV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56℃加热30min可被灭活。 经化学消毒剂0.5%次氯酸钠、0.1%漂白粉、50%乙
醇、35%异丙醇、0.3%过氧化氢、5%来苏儿处理 10min可完全被灭活。 对紫外线有较强抵抗力。但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天。
17
变异性
HIV有高度的变异性,能频繁地改 变其抗原性。
希望人类在与艾滋病斗争的同时,消除无知和 歧视,更好的关怀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共享 生命之美。
歧视、偏见,是我们对抗艾滋病的最大障碍。
7
概述
最早报道在1979年,1981年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确认为一种全新的综合症,1982年被正式定名。
目前全球已有五千万人受到感染,并有一千八百 多万人死于此病(其中三百八十万为儿童,七百 七十万为妇女)。
该病从病发开始,数年之内就会死亡,目前已成 为死亡绝症。
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简称艾滋病(AIDS)。 是由HIV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的一种传染病。 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以细胞免疫严重缺
陷为特征,表现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全面的衰竭, 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导致发生各种机会性致死性感染 和罕见的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病后无特效疗法,病死率高。 艾滋病是当前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面临外来侵入 性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