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
《听听那冷雨》是一首乐词,写于1937年。
作者方舟子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将雨的冷酷与人的孤独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首先,作者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比如,“滴滴答答如同微弱的钟声”,将雨点
比喻成了钟声,表示雨声轻柔清脆,如同钟声般动听。
还有“洒向窗棂的秋霖,惨哀怨而
嘶斥,仿佛送别着一个英年早逝”的描述,将雨拟人化,表达出雨的音乐和慷慨。
其次,方舟子还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等手法。
比如,“雨点的细丝,仿佛泣血”的描述,将雨水与血液相比较,突出了雨的悲伤和忧愁;再如,“忽尔变幻远近,如同织成一张
蜘蛛网”的形容词,将雨的景象与蜘蛛网相比较,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刻画雨的神秘
和变幻。
此外,方舟子还利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技法。
例如,“静夜无限,冷雨痴痴,夜色浓重,死一般的寂静”,表现了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感,比喻出人心理上的冷漠和无情。
最后,方舟子运用了环环相扣和以小见大等手法。
比如,“窗外一片漆黑,顿时脑子
里闪过许多过去的事情,许多黯淡的昨天”描写出夜幕笼罩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意味着
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的空虚和无助。
这种于小处见大的手法,让读者能够从一些小细节中
找到更深层次的含义。
总之,方舟子通过这些修辞技巧,巧妙地表达了人类的本性和命运,颠覆了读者的传
统思维,揭示出狂烈的人类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
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听听那冷雨阅读理解的地点,时间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于1974年春分之夜写的。
从题目看,这是写雨景的散文,但很快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满纸的云情雨意,还有中国古典人文的优美呈现。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深度解读:
首先,从题目“听听那冷雨”就可以看出,雨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意象。
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将雨的细微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的韵律和气息。
其次,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杏花春雨江南”、“剑门细雨渭城轻尘”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更凸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同时,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抒情手法相结合,使得文章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
再者,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通过对雨的描绘,作者将情感融入其中,使得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这种情感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最后,文章中的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作者还将古诗词融入其中,使得文章的语言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古典美。
总的来说,《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散文,通过对雨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故土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对于那些喜欢余光中作品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美的享受。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是谈余光所作,用五言绝句写了一段失落伤感,使人回想自己憔悴的
历史,感受到一种古老和懊悔的情绪。
该诗把凄凉抒情与乡思失落结合在一起,使用极为小心翼翼的修辞手法。
首先,谈余光灵巧地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将雨水象征为悲伤的情绪,表达作者对
曾经发生的一切的怀念之情;同时也用“对比”的手法,把温暖的太阳象征为曾经的美好,而雨水则象征着失落、无助。
其次,谈余光使用了大量的“夸张”修辞手法,通过拟人化的比喻,将雨水比喻为一
种哀伤、痛苦的情绪,强调了作者对过去事件的悔恨;同时还使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
将太阳象征为人们曾经的辉煌,雨水象征为他痛苦的往事。
此外,谈余光使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以最真切、最凄凉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痛楚,并以此来讽刺人们的迷失和历史的遗憾。
最后,谈余光用“暗示”的修辞手法,隐喻地表达了整个诗句的主题,寓意着人们碰
到逆境时怎样忍受、面对。
总之,谈余光在这首诗中灵巧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将凄凉抒情与乡思失落结合
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怀念、痛苦和憧憬。
它把作者深厚的文学情怀和强烈的感情融
汇在一起,使人能感受到一种古老和懊悔的情绪,感受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伤痛和失望。
听听那冷雨赏析精选
听听那冷雨赏析精选听听那冷雨赏析篇1《听听那冷雨》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
可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
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够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
又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可是尔尔。
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
而雨打荷叶之声,则能够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能够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并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礼貌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仿写和好句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仿写和好句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其具有入木三分的
抒情和对自然的深情体悟,使得这首诗歌成为广受欢迎的经典之一并
备受推崇。
而在这首诗歌中,余光中的用词深刻,引人深思,以下是
一些好句与仿写的介绍。
首先,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诗中运用了许多开放性的修辞手法,诗中的“夜半”、“幽暗”、“潇潇”、“远山”、“泪痕”等词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而强烈
的情感震撼。
其次,在这首诗歌中,余光中充分发挥了词语的多义性和联想性,例
如“听听那冷雨 / 已经垂下 / 许多年的泪 / 洒在这座古城”,这段
文字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古城在冷雨中的凄凉景象,让读者感觉到古
城中沉淀了多少历史的积淀和苍凉的情感。
另外,余光中的诗歌不仅在文学层面上呈现了出色的表现力,还有着
命运与生命的哲学思考。
诗中的“这些泪 / 或者也能 / 催动突破 /
而你呢 / 你的泪呢”的文字,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我们所能掌控
的范围,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强大的一面。
最后,余光中在诗歌中运用了自然景观的描绘,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巧妙地统一起来。
例如“里面是饥饿的 / 狐狸踩起的幽径 / 深处
是洞穴 / 黑气冒的洞顶”,这些丰富的描绘方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
力量和神秘,而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
对于人类的影响。
总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诗歌中充满着对
自然和人性深刻的认识,各种感觉和情感直接的联系使得这首诗歌有着深远的意义,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诗化的散文 精美的语言
诗化的散文精美的语言诗化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抒情散文具有诗歌一样的优美流畅,讲究语言的精美与诗化。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就为我们品味诗化散文提供了经典素材。
余光中先生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同时更注意汉语言本身的精致、准确和神韵。
在《听听那冷雨》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的诗化的语言之美。
一、修辞手法奇妙无比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听听那冷雨》中,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就运用了通感、排比的修辞手法,本来这个“冷”字,只是触觉,但作者却用到其他四种感觉之中,同时排比又增加了气势,这样就构建了一种空濛而迷幻之境。
二、冷雨叠字出神入化大量叠字、叠句的使用,可以增加诗化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得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余光中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
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
余光中对李清照的词风十分偏爱,“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是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在继承上发展。
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叠字连绵,形态、动态、声响皆出,把“雨”的质感写活。
叠字叠句的连用,读起来有醉人的味道。
三、长短交错千变万化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得文章句式灵活、错落有致,读起来更别具一番风味。
如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也使用了长句,但并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
不过,主要的还是短语、短句的大量使用,这些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这句话一唱三叹,萦回往复,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不仅可以诵读,简直可以唱出。
所以说,诗句要节奏,散句同样要有节奏,只有这些千变万化的节奏,调度得恰到好处,文章才能充满音乐美。
《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点归纳
希望同学们能常读常新……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 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 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 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 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 白鸟.。” •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 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 著。”“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 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 沉地弹…………。 ”分别是用了对偶跟 比拟。
触觉视觉听觉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 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 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 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 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 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
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
“下湿布谷咕 咕的啼声,雨 是潮潮润润的 音乐,下在渴 望的唇上,舐 舐那冷雨。”
“啼声”、“音乐”是 听觉范 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 “湿” 、“潮潮润润”,别出心 裁 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 声。 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 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 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 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
听听那冷雨
作者为什么用“冷”修饰雨?找出文章中能表达冷 的感受的句子,体会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分析:
• “冷”有三层含义: •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 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 的凄凉。 • (3)作者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 感伤。
听听那冷雨中的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中的修辞手法《听听那冷雨》是由著名作家余光中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中作者用了许多丰富又生动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出他思想和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章里首先用的就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如第一段中“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中的“天潮潮地湿湿”就采用了对偶的方法,把当时心情时的情景描写了出来。
再来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了,文中多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更生动和优美地表达出雨的模样,比如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就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出他的思乡之情。
文中也用到了许多的排比,比如文中“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还有“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中应用了排比的方法来描写出基隆的雨,更加具体地展现出冷雨的形态,给人难以忘怀的超脱感。
文中还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读者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比如文中第一段的“想这样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文中所说的“黑白片的味道”,就是采用了通感的手法,“黑白片”本来是用来看的,但是作者用了“味道”,把视觉转移成了味觉,表现出了没有色彩、悲伤、凄凉的感觉。
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文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文中的“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用了明喻的手法,用“如”和“比”作比喻词,把“急雨声”比作瀑布,“密雨声”比作碎玉,充分表现出了雨打在竹楼上的情景和声音。
又比如文中的“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处处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知识点《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他的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为流传。
二、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写于 1974 年。
当时,余光中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分离,让他对故土充满了思念。
同时,作者身处台湾,海峡两岸的阻隔,让这种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借“雨”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深深的家国之思。
三、文章结构这篇散文以“雨”为线索,纵横交错。
文章开头,作者从台北的雨写起,引出对大陆的思念。
然后,作者回忆了在大陆时的雨景,通过对汉字“雨”的拆解,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雨”的丰富内涵。
接着,作者又描写了在美国的雨景,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对故乡雨的怀念。
最后,作者再次回到台北的雨,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四、语言特色1、叠词的运用文中大量使用叠词,如“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滂滂沱沱”等,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将雨比作“古老的琴”,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的声音比作“羯鼓”“古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声音之美。
同时,作者还赋予雨人的动作和情感,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使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化用古典诗词文中多处化用古典诗词,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摭论《听听那冷雨》的叠词修辞美
摭论《听听那冷雨》的叠词修辞美《听听那冷雨》一文堪为其“诗质的散文”的典例。
这篇散文“诗质”若从语言层面的体现来讲,其以叠词手段编织出的散文语句的语象、意境、节奏、音调之美,无论如何都不可错过。
“辞的音调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23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听听那冷雨》一文使用的叠音词,就其词语构成类型看,主要有连绵词(包括双声连绵词、叠韵连绵词的叠音扩展)与非连绵词;就其词性类型看,主要有拟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量词等;就叠合的规律看,有AA式、AABB式、ABAB式、ABB式、AABBCC式,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变异扩展式,诸如AABBABB(忐忐忑忑忐忑忑)等;就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看,主要有当定语、当状语、当谓语、当补语等。
因为作者叠词运用手法的变化多姿,《听听那冷雨》一文语句表达的语象、意境、节奏、声调、韵律之美,遂使诗意更为隽永。
以下试详举文本中的有代表性的语例加以解说,试图探究其叠词修辞的规律。
示例1: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第1段)该句写惊蛰后春雨方至的景象。
作者一连运用了五组叠音短语。
前三者都是连绵词的AABB式结构,或叠韵,或双声;后两者则将AABB式的间离(在“潮湿”的叠音扩展中加入主语“天”“地”,以收到整齐中有变化的效果)。
整个句子,写春雨初来时的气温、声势、天地状况,皆用短句式,读起来,节奏轻快,而音调和谐。
多用舌面音i收尾,给人一种压抑感。
示例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第1段)该语例中“潇潇”既写春雨之萧疏之态,又绘春雨零落之声;“潮润润”用以写思想,这是拈连的辞格。
“躲过……,也躲不过”正反对举的句式,一方面使表意更具体,一方面也增强了语句节奏的层次。
示例3: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60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文/白承伟 尹士伟摘要: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
抒发的是作者的乡愁,这样的一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来展现,把自己身处在台湾却不能回到大陆的思乡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抒情;修辞手法余光中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祖籍福建永春。
他所发表的作品风格是很多样的,诗风也主要是依据题材而有所不同。
表达理想和意志的诗通常是壮阔有力的,而叙写爱情和乡愁的作品通常都是绵软和细腻的。
这首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虽然整篇都是在写雨叙愁,但坚决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让作品的美感和社会意义都体现了出来。
一、生动的比喻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借彼喻此”的修辞手法,通常来说是以“那”件相有类似的事物去对比“这”件事物,这种比较一般来说是两件或是两件以上相类似的事物。
一般用“像”、“如”、“似”等喻词来对事物进行连接。
这句话中就用到了“似”和“如”的比喻喻词,把“天的蓝”比喻成“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把“地的红”比喻成“印第安人的肌肤”。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天的蓝和地的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让读者在读的时候仿佛所描写的事物就鲜活地在脑海中回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底的强大,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点是很值得借鉴的。
二、形象的拟人例如: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要所描写的事物给人格化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将不具有跟人一样情感与动作的事物给拟人化,让他们跟人一样富有外在、内在、感情或个性的修辞手段。
听听那冷雨的蒙太奇手法
听听那冷雨的蒙太奇手法
今晚所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一副别有韵味的雨景图跃然纸上。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蒙太奇式手法,移步换景,不断变换视角,分别从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又到台湾等不同地点描写聆听冷雨时的意境、情趣、所思和所感。
不仅如此还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各个感官来调动了所有的感受,带读者多角度体会那冷雨的美感,搭配富于韵律的优美文字,读来让人手不释卷。
从结构方面来看,作者先是由台北的雨感受到"思想都是潮润润的",继而联想到分别了二十五年的大陆,顿起思恋之情。
用"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来承上启下,进一步将思路延伸下去,引出对大陆那土地、山水、文化的怀念之情。
其实,这便是海外游子的一种思乡之情吧!。
冷雨热肠言美情深
冷雨热肠言美情深作者:易家志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2年第01期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多版高中语文教材。
这篇经典散文,具有深沉的情感、精致的布局、灵动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
拟从情感、结构、手法等方面探寻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审美价值;探寻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思乡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让我们触摸到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领略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愁。
那潇潇的冷雨,那绵绵的雨丝,就是作者千丝万缕的情丝,剪不断,理还乱。
这篇散文好似一首思乡曲,回荡在故土的每一个角落,敲击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扉。
《听听那冷雨》作为散文经典,其深沉的情感、精致的布局、灵动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均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情感美:千回百转的绵绵情思情感,是散文的核心要素,散文以情感致胜。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的佳作,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童年、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深情,让人沉醉,让人回味。
其情感表达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巧借物象。
散文的情感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水上浮萍,它需要载体。
一是以“冷雨”为载体。
雨是最能触发作家内心情愫的一个物象,潇潇冷雨自然能勾起作者的无数美好回忆。
二是以“故土山水”为载体。
淅淅沥沥的雨声里,作家的心早已飞回故土,再鸟瞰“江南的泽国水乡”,回望“涨潮的嘉陵江”,栖息在“旧式的古屋”,思乡恋土的情愁在故土山水间汩汩流淌。
妙用色彩。
色彩往往影响人的情绪,情绪也可以改变事物的色彩。
在杏花春雨的时节,不管是故土江南还是寓所台北,都应该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但在余光中笔下,我们却看不到春雨滋润下的花红柳绿,其色彩是黑白灰暗的,“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黑白,意味着单调;黑白,寄寓着伤感。
离开家乡“25年,一切都断了”,远离了童年的多姿多彩,远离了亲切的乡音乡情。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这样单调乏味的生活,这种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感,时时刺痛作家的心。
学生作文|《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赏析(洪守邑)
学生作文|《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赏析(洪守邑)《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文章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作者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文章运用了通感、比拟、比喻、排比等大量修辞手法,将他的思乡之情生动地展现出来。
现在就让我们慢慢来欣赏其中的丰富的修辞技巧吧!一、通感文章多次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以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物体。
例如:“像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的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将台北的味道与黑白片的味道作比较,通过视觉和感觉的挪移,准确、形象而奇妙地把作者对现实的真切的感受表露无遗。
又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
”这句话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本是“视觉”的“雨”用听觉、味觉表达出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冷雨,使其更为直观,更加具体的展现出冷雨的形态,给人难以忘怀的超脱感。
二、比喻文章多次使用比喻的手法来提供一个更明确的形象,从而也反映作者更真实的感情。
余光中的比喻得非常好,喻体挑的是一般人都知道的物体,所以并不会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
比如:“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像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这句话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台北,而喻体是黑白片,形象生动的将中国历尽磨难的心酸阐述出来。
三、比拟文中也多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本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的”,余光中的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雨”赋予了女性的特质,耐人寻味。
还有一句“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听听那冷雨--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谈余光中《听听那冷⾬》修辞⼿法60听听那冷⾬——谈余光中《听听那冷⾬》修辞⼿法⽂/⽩承伟尹⼠伟摘要:余光中的《听听那冷⾬》是⼀篇抒情散⽂。
抒发的是作者的乡愁,这样的⼀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对⾬声的描写来展现,把⾃⼰⾝处在台湾却不能回到⼤陆的思乡⼼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余光中;《听听那冷⾬》;抒情;修辞⼿法余光中是现代诗⼈、散⽂家。
祖籍福建永春。
他所发表的作品风格是很多样的,诗风也主要是依据题材⽽有所不同。
表达理想和意志的诗通常是壮阔有⼒的,⽽叙写爱情和乡愁的作品通常都是绵软和细腻的。
这⾸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虽然整篇都是在写⾬叙愁,但坚决的表达了⾃⼰的政治观点,让作品的美感和社会意义都体现了出来。
⼀、⽣动的⽐喻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多沙漠,千⾥⼲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鸟,落基⼭簇簇耀⽬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这句话就运⽤了⽐喻的修辞⼿法。
⽐喻就是“借彼喻此”的修辞⼿法,通常来说是以“那”件相有类似的事物去对⽐“这”件事物,这种⽐较⼀般来说是两件或是两件以上相类似的事物。
⼀般⽤“像”、“如”、“似”等喻词来对事物进⾏连接。
这句话中就⽤到了“似”和“如”的⽐喻喻词,把“天的蓝”⽐喻成“安格罗萨克逊⼈的眼睛”,把“地的红”⽐喻成“印第安⼈的肌肤”。
运⽤⽐喻的修辞⼿法形象⽣动的表现出了天的蓝和地的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让读者在读的时候仿佛所描写的事物就鲜活地在脑海中回荡,给⼈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字功底的强⼤,善于观察⾝边的事物,有⼀双发现美的眼睛,这点是很值得借鉴的。
⼆、形象的拟⼈例如:⾬来了,⾬来的时候⽡这⼳说,⼀⽚⽡说千亿⽚⽡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个⾬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吟千亿⽚⽡吟。
这句话运⽤了拟⼈的修辞⼿法。
拟⼈就是把要所描写的事物给⼈格化的修辞⼿段,主要是将不具有跟⼈⼀样情感与动作的事物给拟⼈化,让他们跟⼈⼀样富有外在、内在、感情或个性的修辞⼿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以描写望着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
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于他的诗。
《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 丰富的修辞" 技巧吧
(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
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
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
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
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
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
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递」。
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谐的类迭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迭」。
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
例如:△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感想」散文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不像小说可以借助故事情节的变化多端取胜。
不过,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可以引起读者各种感官的刺激,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读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同时「享受」所以,听听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
既然写文章时,要引起读者的各种感官刺激,所以在阅读散文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觉去了解散文真正的用意,从这一课,让我体会到了散文的维妙维肖之处,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气沉沉的感觉,散文的
目的不一定是要阐述什么大道理,作者或许也只是因为一时的突发奇想合灵感涌现,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拥有「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