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自然之道

合集下载

23 自然之道

23 自然之道
(2)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3)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4)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5)一个劲地责怪自己,特别后悔。(后悔不已)
(6)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2、(出示一段内容)选择默写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中。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上下)午第节
课题
六年级第五单元第23课《自然之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鹰、颓、愚、蠢、媚、霄”8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3、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生:(读课文第八节第一句)
师: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读文)“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生:(继续读文)
师: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3、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
师: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这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
4“不能见死不救”中引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自然之道完美版

23自然之道完美版
表明我们想尽力减少自己酿成的惨剧 带来的损失。也在告诉我们违背自然规律 就要付出代价。
一只幼龟得救了, 无数只幼龟丧生了
一只嘲鸫飞走了, 数十只食肉鸟欢笑了
多么令人心痛啊!
救命啊!我 的…游泳梦…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 “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 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写了“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向导
在南(太平洋加巴哥岛 )旅游,观察幼龟
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的。他们看到一
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鸟咬啄时,不顾
向导的劝阻,执意要向导把幼(龟抱向 )
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
( )就从鱼巢贯穴而中出(
争)先,恐后

)爬向大海。结果导致许多
幼龟口成中为之食食肉鸟的(
怎样才会不违背 “自然之道”?
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 鱼难在鱼缸生存,老虎圈养便 失去野性,温室难育参天大树。
你还知道哪些违背了自然之道的事?
蝴蝶正满头大汗的努力从茧子中挣脱,因茧子 口太小,它用力很久仍进展甚微。
一个人以为它被卡住了,立即摸了把剪刀把口 剪大一点。蝴蝶很快破茧而出,但它的翅膀又干 又小。躯体也很干瘪。只能颤颤巍巍爬行,再也 没飞起来......
事实上,蝴蝶从茧子中奋力挣脱的时候,它会 持续的分泌一些液体,使翅膀渐渐丰满起来,没 有这个过程它就没有强健翅膀,也飞不起来。这 个好心人帮了倒忙。
一百多年前,美国凯巴伯森林有着美丽的鹿群, 但鹿群的后面常跟着凶残的狼,人们恨透了狼, 便开始捕杀狼。25年后,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被消灭了。 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随着鹿群的
么?跟同桌说说。
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 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3 自然之道_教案

23 自然之道_教案

语文语文((S )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 )六年级上册 课 文:23 自然之道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设计理念::1.首先复习旧知,让学生初步明白什么是“自然之道”;再和学生一起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文本,感悟“自然之道”;最后通过拓展,使“自然之道”得以深化。

2.以读为本,语言的积累和课内外的衔接,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课内走向课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包含的道理,知道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遵从自然之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作者和同伴感情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左右、一般”等词语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帮助学生认识“媚”字,会写“孵、鹰、穴、颓、愚、蠢、媚、霄”8个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理解为什么救了一只小海龟,会给幼龟群带来灭顶之灾,体会人类要遵从自然之道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导入新课新课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都还记得《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吧,谁能说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的确,庄稼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一旦违背了,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就是“自然之道”。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出示本课的生字、 词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并指出其中不理解的词语。

(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理解,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四)交流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细读课文,,理解理解第第1~2自然段(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3 自然之道|语文S版 (6)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3 自然之道|语文S版 (6)

23、自然之道桂林育才教育集团高新校区钟艺【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述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求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设计理念】本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准确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同时,以人物心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品词、品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换位思考,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3、情感和态度: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什么是“自然之道”。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听写导入,回顾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

请大家齐读课题:——23自然之道。

下面请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请班上字写得最漂亮的同学上黑板默写。

(1)形容气喘得厉害,呼吸急促的样子。

(气喘吁吁)(2)像游动的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鱼贯而出)(3)课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愚不可及)(4)指饱饱地吃了一顿。

(饱餐一顿)(5)形容因徘徊不定而停留不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3 自然之道|语文S版 (14)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23 自然之道|语文S版 (14)
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3、思考:你们觉得向导为什么会若无其事呢?
4、指导朗读
5、读到这里,你对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怎样理解?
6、师:向导若无其事的这句话,表明他觉得这是很自然的想象,与我们的反映形成强烈的对比,分角色读一下(师旁白,女生读我们,男生读向导)
师过渡:我们“见死不救的呼喊”使得向导怎么样?
——(板书:极不情愿)
6、讨论:从这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中,我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7、小结:人是宇宙一切事物中最聪明、最机敏的。但是如果自作主张,自作聪明,凭主观愿望去办事,就会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的。
8、总结文章的表达方式: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这种表达方式。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自然之道教案2语文S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自然之道教案2语文S版

23 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5、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点: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初步了解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1、理解题意:自然的规律。

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2、范读课文。

二、理解生字词。

1、筑巢:建造窝。

2、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3、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4、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5、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6、情愿:心里愿意。

宁愿;宁可。

7、颓丧: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8、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

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9、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

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10、侦察兵:侦察敌情的兵士。

23课《自然之道》优秀教案

23课《自然之道》优秀教案

S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在阅读中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较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见识,在读中勾画重点词句,在读中想象感悟,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的“自然之道”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侦察兵的重要作用,体会“我们”和向导的感情、认识上的变化,感悟违背自然之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联系上下文理解末段“自然之道”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细心朗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懂得“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我”和同伴们、向导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之道”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由“道”字引入,理解课题意思。

(1)书空课题,谈“道”义,理解题目意思。

回忆主要内容及明白的道理。

用并引导串说:我们自以为-----却------。

(放回、挽救了一只,伤害大量的幼龟)(板书:挽救一只伤害大量)(2)小结:是啊,这件事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激荡,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作者也以此想告诫我们,惊醒我们。

23.自然之道(完美版)

23.自然之道(完美版)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 全。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最能表达“踌 欲出又止 躇”?
自由默读4自然段,思考: 面对嘲鹰企图将幼龟拉到沙 滩的险情,“我们”和向导表现 出什么样的态度,用“—”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 的呼喊。
必做题: 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选做题: 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 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 为。
向导的态度呢?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 好飞走了。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 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 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 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课文怎么评价我们做的这 件事情?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 事。
小组讨论: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 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愚在哪儿?
比一比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 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默读课文6—8自然段,思考: 当我们明白后,我们是如何 补救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23.自然之道
道:
1.路 2.说 3.道理,规律 √ 4.量词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 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龟 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 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 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 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
踌躇?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幼龟的“踌躇” 的?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23 自然之道

23 自然之道

主备教师:袁宏霞时间: 2011年 11月15日主备教师:袁宏霞时间: 2011年 11 月15日出示:(1)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2)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极不情愿”表明由于“我们”的这种“好心”,迫使向导不得不这样做,对此,使他无可奈何。

(3)指导感情朗读3-4自然段。

(二)学习“伤害幼龟”(5-8自然段)。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

由于得到错误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龟爬了出来,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看到这番情景,我们的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 教师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2)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地说:“()。

”(3)指导感情朗读5、6、7自然段。

(4) 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1.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致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2.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23课《自然之道》表格式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23课《自然之道》表格式教案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课题
23 自然之道
课时
2课时
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质疑:
例:为什么海龟被鸟咬啄时,向导不去拯救?
为什么向导说那样的话?
为什么海龟会鱼贯而出?
……
补充内容:
优胜劣汰,适合生存: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
五、理清层次
按事情发展顺序:
事情的开始,发生,发展,结果
开始:看海龟离巢入海,发生:探头的幼龟遇危险,向导救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3 自然之道

23 自然之道

出”可以看出幼龟的行动井然有序;从“争
先恐后”可以看出幼龟行动迅速,如果幼龟 得到正确的出巢信息,大多数幼龟会很快地 越过沙滩,安全入海。
获得的启示: 人是世间一切生物中最聪明、最机敏的,但 是,人如果自作主张,自作聪明,不遵循自然 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去办事,就会事与愿违,
好心办坏事。
互动反馈
品读感悟
语境记忆:敌军侦察员跑向山顶,企图窥探我军军情。 哪知我军部队鱼贯而出,把他包围住了,他踌躇着不知 该怎么办,内心为自己愚不可及的行为后悔不已。
3.整体感知 中心思想 本文讲述的是自然界发生的一个故事:作者和 同伴为了保护一只侦察的幼龟,导致成群的幼龟
得到错误的信息,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
“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 和悔恨。这件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 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yīng
字义:鸟类的一种。

组词:(雄鹰)(鹰犬)(苍鹰)
辨字:(大雁)(雁阵)(鸿雁)
xué


字义:①动物的窝;②岩洞,坑或孔。 组词:(洞穴)(穴位)(穴道)(虎穴) 辨字:(空气)(天空)(空军)(空间)
字义:①愚笨,傻;②愚弄;③用于自称的谦词。

组词:(愚钝)(愚公移山)
辨字:(偶尔)(偶然)
律,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我们 应该尊重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 存在,尊重它们生存的自然规 律,这样才是对它们最好的爱 护。
仿写训练
仿写下列的句子。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 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 可以饱餐一顿了。 分析:这段话使用了环境描写,表面上写得是黄昏的海面风 光,实际上是为了点明幼龟暴露无遗,预示着悲剧的发生。下 面请仿写环境描写的句子。 我来仿写: 漫舞的飞絮中,一棵高大的榕树拔地而起,参天而立, 挺在低矮的柳树之间,显得极为突出。树冠宽阔婆娑, 枝叶交横之间,竟是自成一处天地,一间小小的木屋静 静地躺在高高的树顶,躲在幽深的绿叶之后,虽然简陋 粗糙,斑驳点点,却如鸟巢一般,然而温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自然之道》教案 沪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自然之道》教案 沪教版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3、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过程和方法: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2、自读表演,理解内容3、品词品句,积累感悟情感和态度:1、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2、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太平洋绿龟的图片或生活习性等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出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自由朗读,疏通字词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习惯)2、认读生词:(出示课件)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3、名分段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在此环节上绝对不能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1.了解文章的线索。

体会课文中“我”、游客以及向导内心的一系列变化,进而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感悟本文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读书的方法。

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树立以科学的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的一系列变化。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 课时两课时1自 然 之 道2 和七个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结❶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3[①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在筑巢孵化小龟。

我们去那里的一个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句导读:指出了“我们”此行的目的。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讲“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句导读:用数字说明成年绿龟和幼龟体重差别之大。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美食。

4[②“不短”和“稍不留心”说明了什么?]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幼龟很弱小,在离巢进入大海时很容易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天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5[③“探”字用在这里能够说明什么?]正当幼龟踌躇(chóu chú)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我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遇到了危险。

6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děi〕想想办法啊!”[④“我”和同伴为什么会紧张和焦急呢?]向导却若无其事❷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1知识点详解 ☜ 2 ❶结,这里读jié。

3 ①交代了人物和故事发生的地点,点明了“我”和七个同伴及向导的不同身份,也暗示了两者对太平洋绿龟的生活习性及自然规律的认识层次是不同的。

4 ②“不短”说明幼龟到大海的路比较长,而“稍不留心”意在强调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这两个词语都与下文故事相关。

5 ③生动地描绘出幼龟的“侦察兵”形象,说明幼龟是多么谨慎、多么弱小、多么无助啊!6④因为“我们”很关爱野生动物,但并不了解幼龟所担任的侦察任务,这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

”7[句导读:向导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备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同时,向导的话也点明课文的主题——自然之道,即自然的规律。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

8[⑤“极不情愿”一词说明什么?]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我们”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大海。

9而,接着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极为震惊。

[⑥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向导捧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10[⑦“鱼贯而出”一词能够表明什么?]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

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段导读:第5自然段讲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

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mèi)。

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11[⑧“无遮无拦”用来说明什么?]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句导读:“一大段”写出了距离之远。

“成百上千”说明幼龟数量之多,食肉鸟可以随心所欲地捕食。

]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幼龟此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利,它们将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天哪!”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12[⑨此处两个叹号连用意在表明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jiān)鸟的口中之食。

13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

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❸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14[⑩“迅速”“奔”“气喘吁吁”表现了“我”和同伴怎样的心理?]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我”和同伴明白是自己的行动导致幼龟们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后尽力拯救一些幼龟,弥补错误。

15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

[“低着头”“慢慢地走”反映“我们”怎样的心情?]似乎在我们中间,一切都7❷若无其事:好像没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8⑤说明向导很不愿意这样做,但为了不驳“我们”的面子不得不这样做,对此,他感到无可奈何。

这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9⑥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⑦表明龟群的队伍虽庞大,但行动井然有序,说明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更加证实了向导的判断。

11⑧说明沙滩空旷,暗示幼龟遇到危险无处躲藏,只能坐以待毙。

12⑨表明“我”和同伴此时万分焦急与后悔的心情。

13❸吁,这里读xū,不要读yù。

14⑩表现了“我”和同伴要以最快的速度,尽量减少对幼龟所造成的伤害的心理。

15反映大家难过悔恨的心情,表面上的平静正好反映出内心极度的不平静。

寂然静止了。

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6[“悲叹”一词表现了向导什么样的内心情感?]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我们”感到非常悔恨。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17 是万物之灵。

然而,当人自作聪明❹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由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16向导“极不情愿”地违背了“自然之道”后,看到因保护了一只出来侦察的幼龟却葬送了数十只幼龟的性命,他的“悲叹”表达出他极其难过的心情。

17❹自作聪明:自以为挺聪明,轻率逞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颓丧、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生字词卡片;语文课件。

一导入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

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记叙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的文章——《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通过预习,你认为题目中的“道”指的是什么?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和难理解的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

3.归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孵颓媚上下结构:穴愚蠢霄半包围结构:鹰4.理解词语的意思。

踌躇:犹豫。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见死不救:看到别人在危急关头不去支援救助。

侦察:为了弄清楚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5.学生汇报交流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探脑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救到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穴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2.根据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故事的起因。

(第1自然段)故事发生的经过和结果。

(第2~8自然段)由这个故事引发的思考。

(第9自然段)3.想一想,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课堂训练1.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有话可说的地方留下心中所想。

2.学写课文中要求会写的汉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

1.好的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

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老师应适时地对学生作出积极而客观的评价。

2.教师应加强对课文内涵的挖掘。

另外,应加强对“自然之道”的讲解,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

3.教师应加强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

1.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朗读录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相关图片与简介资料。

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

(指名说)3.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

让我们从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

(板书课文题目)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1.一件使大家极为震惊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学生甲:在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幼龟,把它送往大海之后发生的。

结合“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成百上千”这几个词语,想象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的情境画面。

2.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就要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了。

这时,有人说了些什么?你能体会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乙:“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不了解幼龟的习性,错误地帮助了它,结果导致成群的幼龟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保护,马上就要成为食肉鸟们的美餐了。

说明“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写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有什么作用?学生丙: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更加讽刺了人们的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为,致使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美食。

4.纵观事情的发展过程,人们的思想情绪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观察—紧张—震惊—补救—悲叹”的过程中思考。

5.“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向导发出的悲叹。

为什么这么说?这对于揭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老师小结:因为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向导有了这样的悲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