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架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架构思考
2002年10月3日
内容提要:在当代跨国公司经营实践中,存在着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日本综合商社、韩国大财阀三种成功模式,三种模式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是美、日、韩三国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借鉴国际跨国公司成功模式,构建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文章在综合分析宏观政策、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因素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中国跨国公司经营实践具体情况出发,得出了中国跨国公司应选择实力强、效益好,集工业、贸易、金融为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经营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营模式,选择
一、美、日、韩三国经营模式比较与启示
在当代跨国公司经营实践中,存在着三类成功的模式。一是以工业生产型企业为主体的欧美模式,其中尤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为典型。二是日本综合商社模式。三是韩国大财阀(大企业集团)模式。研究这三类成功的模式,借鉴和汲取其有益成份,对于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建构与选择不无裨益。
1.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模式。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初创期。美国内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国内市场统一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美国工业制造企业通过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合并和兼并,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工商企业。为开拓国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市场,它们开始拓展国际业务。
它们首先在海外设立销售机构或原材料供应地,继而投资设厂,从而发展成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跨国公司。如1867年在英国格拉斯哥设立装配厂的美国胜家缝衣机公司,就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早期跨国公司。随后的诸如塞姆柯特公司(Samuel Colt)、福特公司(Jay Ford)、通用电气公司、国民收银机公司、国际收获机公司、耶鲁制锁公司、柯达相机公司、西屋电气公司、高尔洁家庭卫生用品公司等,也均属于制造业跨国公司行列。二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在国外的制造业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8%,其金额相当于它在国外生产初级产品行业(矿业、石油业和农业)直接投资额的33%。而到1940年,其国外制造业直接投资额就达19.3亿美元,跃居单项行业的首位(1914年矿业居首位)。它在全部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中的比重也上升为27.5%,其金额相当于它在国外生产初级产品行业直接投资额的77.3%(威尔金斯,1974:182)。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扩张期。二战后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继续空前发展。首先,几十年来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部对外投资比重日益增大,从1950年占32.5%增加到1960年的34.7%,1970年的41.3%,1980年的41.5%,1985年的41.1%和1989年的41.7%。其次,从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子公司成长数目看,1951~1955年,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平均每年新建的制造业子公司数为83.8家,1956~1960年为192家,1961~1965年为322.4家,1966~1967年为390家,1968~1969年高达508.5家,1970~1971年为431家,1972~1973年为378家,1974~1975年为236.5家。再次,从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每年新建子公
司的发展速度看,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新建的子公司数目在1968年达到顶峰值:每个母公司平均新建3个子公司(案例母公司共546个),1975年,新建子公司数目下降到每个母公司平均1个多些(案例母公司204个)。1951~1975年间作为案例的美国制造业子公司净增5622家(尼尔·胡德等,1992:25)。
从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过程看,其发展模式至少具有以下特点:(1)它从一开始就是由制造业跨国公司向外投资的,而且主要是在工业国家内投资。(2)它是美国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工商企业集生产与科研、生产与销售为一体,这就为制造业工商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前提。(3)它们通常集中在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化工电器、交通运输等优势部门。(4)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据统计,1975年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为560.37亿美元,其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部门的投资376.20亿美元,占制造业投资总额的67%。(5)其投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2.日本综合商社模式。日本综合商社是一种以贸易企业为主体的特殊形态的跨国公司。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又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再加上过剩人口以及工农业之间的不平衡,只能依靠日本商人(商业资本),积极进行“组织化”的国外贸易活动,以保障日本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它要素供给。日本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棉花商、丝商、棉丝布商即是今日日本专门商社的源流。初期贸易商社进一步发展,经营领域日趋广泛,内部分工日趋细密,组织日益多元化,逐渐形成大规模商社,此便是现代日本综合商社的雏形。
日本专门商社以最先成立综合商社的“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为代表。可以说,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的形成发展史就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日本综合商社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史。三井物产成立于1874年,在创办初期主要经营棉花、生丝及国家垄断的大米和煤炭出口业务。在明治政府和三井财阀的支持下,它在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期间以垄断军用物资而积累起大量资本。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6年,三井物产的营业额就由初期的54.5万日元达到19950万日元。1918年1月其资产增加到1亿日元,到1934年,其资产达168700万日元。二战期间其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但到1940年,其资产仍有3亿多日元。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美军占领当局宣布解散三井物产。但不久后,由于形势的变化,美国转而重新扶植日本垄断资本的发展,并于1959年2月2日将解散后的第一物产和三井物产合并,很快重新组建成了新的三井物产,当时资产达52.27亿日元,年营业额达5000亿日元。组建后的三井物产不断采取新的经营方式,通过合并、兼并各种手段壮大自己的力量。它先于1965年兼并了木下产商,后于1974年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发行“美国三井物产”股票,到1976年创业百周年时,其从业人数达13000人。到1979年,其销售额突破10万亿日元,在国内有52个分公司,国外拥有79个办事处和133个分公司。1982年其销售额达到13万亿日元,名列日本九大综合商社按销售额顺序排列的第二位(李文光,1993:92~94)。
创立于1918年的三菱商事,其发展模式和历史过程与三井物产大体相似,不过它是从以军需工业为主,后转为重化工业的。二战后,除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之复活外,由于朝鲜战争而导致的“景气”,在大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