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活动案例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和与差》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巧妙融入
本教学案例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设计校园寻宝游戏等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线段的和与差,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计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会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并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单位的统一、精确度的保持等。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以巩固学生对线段和差的理解。作业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应用题三个层次,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难度的练习,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之后,我会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校园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这些距离的和与差。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实际测量,然后计算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4.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本案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线段和差的运算规律,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提升。
初中数学教研策划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开展初中数学教研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案例旨在策划一次初中数学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目标1. 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学校提供有益的教学经验。
三、活动内容1. 教学观摩(1)邀请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3)开展教学研讨,分析观摩课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研讨(1)围绕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难题的方法。
(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3. 教学培训(1)邀请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数学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3)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如板书、解题、说课等,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4. 教学反思(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找出教学中的不足。
(2)开展教学案例分享,让教师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建立教学档案,记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成果,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每月举办一次,每次活动为期一天。
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或多功能厅。
3. 活动流程:(1)上午:教学观摩和研讨(2)下午:教学培训和反思4. 参与人员:全体初中数学教师。
五、活动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对活动的满意度,收集教师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旅行等。
那么,你们知道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如何运算的吗?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是什么?(2)小组讨论①如何用数轴表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数轴上如何运算?(3)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①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②相加后,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③相减后,绝对值相减,符号取决于较大绝对值的符号。
3.应用新知(1)课堂练习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1页的练习题,巩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实际应用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合作(1)任务分配①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
②用数轴表示这个例题的运算过程。
(2)成果展示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22页的练习题。
2.编写一个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并尝试用数轴表示运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师:同学们,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中的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它们的运算规律。
比如,当两个正数相加或者两个负数相加时,我们只需要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然后保留原来的符号。
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数学活动制作一个五角星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情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五角星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展示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让学生了解五角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五角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对五角星的兴趣。
3.设计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五角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制作五角星的基础上,探索五角星的其他性质和应用。例如:“你能设计出不同形状的五角星吗?”“五角星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五角星的制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鼓励学生持续进步。例如:“你在本节课中表现得很棒,不仅掌握了五角星的制作方法,还探索了五角星的其他性质。希望你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导学生关注五角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导学生关注五角星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五角星的兴趣,体现了“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学理念。
2.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五角星的性质和制作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理解五角星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释五角星的特征。
七年级数学下册《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助共赢
小组合作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完成运算程序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让学生在共享成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数学运算程序的设计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以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性。在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共同完成运算程序的设计。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享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回顾算术运算、逻辑判断和循环结构等相关知识,为设计运算程序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运算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等。
3.结合具体案例,如计算圆的面积、求解方程等,展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设计运算程序。
4.强调编程思维中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在实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算程序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经验,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2.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案例【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民主、自由【背景】我在进行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时,在拓展思维环节举出了下面这样一个例题,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例题:在一个双休日,某公司决定组织48名员工到附近一水上公园坐船游园,公司先派一个人去了解船只的租金情况,这个人看到的租金价格如下表所示:船型每只船载人数租金大船 5 3元小船3 2元。
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严禁超载)……师:谁能公布一下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
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可以租大船,可以租小船,也可以大船和小船合租!(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你为他们设计了三种方案。
那你能不能再具体为他们计算出租金呢?生(一下子来劲了):如果租大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5=9.6只,因为不能超载,所以租大船需10只,则所付租金要3×10=30元。
如果租小船,则需要船只数为48/3=16只,则所付租金要16×2=32元。
如果既租大船又租小船……(说到这里,该生卡了壳)(我边认真听,边将他的方案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看见卡了壳,便赶紧答上话)师:刚才×××同学真的不错,不但一下子设计了三种方案,还差不多完成了全部租金的计算,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把剩下的一种方案的租金来完成吧。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中得出):设租用x只大船,y只小船,所付租金为a元。
则:5x + 3y = 48 ,a = 3x + 2y 得到:a = 1/3x + 32因为:0 <5x <48 且x为正整数所以:x = 9时,a最小值= 29即租用9只大船和1只小船时,所付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29元。
数学初一上册第六章案例分析
数学初一上册第六章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数学初一上册第六章案例一:购物优惠小明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超市举办了一次特价活动,购买超过一定金额可以享受折扣优惠。
小明购买了牙刷、洗面奶和洗发水,其中牙刷价格为20元,洗面奶价格为30元,洗发水价格为40元。
如果小明购买的总金额超过100元,他可以享受7折的折扣优惠。
请计算小明购买这三样商品的总金额和优惠后的实际付款金额。
解析:首先,计算小明购买这三样商品的总金额:总金额 = 牙刷价格 + 洗面奶价格 + 洗发水价格= 20 + 30 + 40= 90元然后,判断是否满足享受折扣优惠的条件:如果总金额超过100元,小明可以享受7折的折扣优惠。
最后,根据是否享受折扣优惠来计算实际付款金额:如果享受折扣优惠,实际付款金额 = 总金额 ×优惠折扣= 90 × 0.7= 63元如果不享受折扣优惠,实际付款金额就是总金额,即63元。
所以,小明购买这三样商品的总金额为90元,优惠后的实际付款金额为63元。
案例二:体育比赛成绩初一学生参加了一场体育竞赛,其中包括跳高、跳远、投掷实心球三个项目。
比赛结束后,他的成绩如下表所示:项目成绩(米)跳高 1.6跳远 4.8投掷实心球 15请你根据这些成绩回答以下问题:1. 他在跳高项目中的表现如何?2. 他在跳远项目中的表现如何?3. 他在投掷实心球项目中的表现如何?4. 他在三个项目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是多少?解析:1. 在跳高项目中,他的成绩为1.6米。
这个成绩的好坏要根据跳高项目的平均水平来评判。
如果他的成绩超过了平均水平,可以认为他的表现较好;如果低于平均水平,可以认为他的表现较差。
这里我们没有给出平均水平的数据,无法准确判断他的表现。
2. 在跳远项目中,他的成绩为4.8米。
同样,要判断他的表现需知道跳远项目的平均水平。
3. 在投掷实心球项目中,他的成绩为15米。
同样,要判断他的表现需知道投掷实心球项目的平均水平。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索幻方的性质和构造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优美和简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增强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信心。
4.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幻方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幻方的魅力。
2.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如魔术表演、智力游戏等,引发学生对幻方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结合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幻方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育中,幻方作为一种富有智慧与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一直备受学生们的喜爱。本教学案例以七年级数学上册《探寻神奇的幻方》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以幻方的起源、性质和构造为主线,通过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三角等经典实例,让学生了解幻方的历史背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发现幻方中的规律,掌握构造幻方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月历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月历中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 教师引导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小组内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年、月、日的关系,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 学会使用月历进行日期推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某一日期是星期几,某一月份有多少天等。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月历中的规律,如星期周期性、月份天数分布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4.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月历中的数学规律。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补充讲解,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4.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
1.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总结规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 设计评价表,让学生对同伴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
月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通过观察月历,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同时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本案例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对月历中的日期、星期、月份等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教研优秀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研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研的优秀案例,旨在分享教研成果,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具体案例内容。
三、案例实施1. 明确教研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加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4)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展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教研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2)教学观摩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
观摩课后,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为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研组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们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4)教学反思教研组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 教学成果展示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我校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以下为部分教学成果:(1)学生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案例总结1.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七年级数学上册《与填幻方》优秀教学案例
3.强调幻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全班讨论,共同解决。
(五)作业小结
1.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幻方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掌握幻方的基本构造方法。
2.学会使用行列式、对称性等数学方法解决幻方问题,并能运用到实际填幻方的过程中。
3.能够运用所学的幻方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通过填幻方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
3.布置一道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挑战自我。
4.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案例通过引入古代幻方故事、展示生活实例等手段,将幻方这一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思与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5.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幻方问题。
七年级数学德育案例
标题:数学德育案例,如何通过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通过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数学德育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德育案例,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第一部分:案例一,数学拼图游戏(400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张数学拼图,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字和符号将拼图正确组合起来。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思考能力来寻找正确的解法。
此外,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要相互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这个案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这个案例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分享思路和解法。
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总结各小组的解法,分享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题策略。
第二部分:案例二,数学应用实践活动(400字)这个案例是通过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测量校园内指定区域的面积、周长等。
学生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测量工具来进行实地测量,并计算出相应的数值。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施这个案例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如何测量并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们彼此分享测量结果,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实施这些案例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一下册数学趣味活动方案设计
注意
事项
确保活动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
数学拼图
挑战
设计数学相关的拼图挑战活动,如拼图解密、数学图形拼装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综话题,进行趣味演讲或表演,展示数学的魅力和应用;提供舞台和机会让学生展示才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初一下册数学趣味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主题
指导老师
活动
目标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内容
数学游戏
竞赛
设计各种趣味数学游戏,如数独挑战、数学接龙、数学小达人等,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数学的乐趣;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实践
探究
安排数学实验或实践活动,如测量周长、体积计算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数学知识
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分享会,让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和方法;设立奖项鼓励学生分享优秀的数学学习经验和技巧,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
初中数学实践教学的例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次初中数学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探讨实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本次实践活动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活动对象为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四、活动内容1. 活动准备(1)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如购物、烹饪、交通等,并记录下来。
(2)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如数学公式、计算器等。
2. 活动实施(1)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进行研究。
例如,某小组选择“购物打折”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
(2)小组合作各小组根据所选取的主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并得出结论。
例如,某小组通过计算发现,在购物时,选择合适的折扣方式可以节省更多的钱。
(3)成果展示各小组将研究成果以PPT、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
3. 活动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协作,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六、反思与建议1. 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指导。
2.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教案是评定一个教师质量好坏的根本,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准备好教案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一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
结果得540o。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案例──以直线、射线、线段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案例──以直线、射线、线段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4. 2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具体情境,明白得“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事实;把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明白得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直线性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观看、想象、操作、体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不断地积存体会,初步形成抽象概括及用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难点:不同几何语言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多媒体演示]:高速列车和卫星运行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熟悉的平面图形,指出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形象。
生1:图中高速列车运行形成一条直线的形象;生2:卫星发出的光线是射线的形象;生3:高速铁路边的电线杆是线段的例子。
师:同学们观看得专门细仔,回答专门好。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有关直线、射线、线段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直线、射线、线段评析: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说明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
具体可感知性确实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截了当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
因此,能够说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而且也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看、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师:[多媒体演示]:建筑工人砌墙、木工师傅锯木板、射击运动员所使用的瞄准方法的生活片段。
七年级数学上册《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4.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本案例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从简单的运算规律出发,逐步拓展到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运算规律,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对数学文化的热爱。
七年级数学上册《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借助运算规律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案例主要针对七年级数学上册课程内容,以运算规律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运算规律。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学活动案例
初中数学教研组教学活动案例一、活动主题。
“趣味数学,探索无限可能”二、活动目标。
1. 提升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2. 分享和交流数学教学资源,共同探讨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3. 加强数学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与交流。
三、活动准备。
1.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选择在一个周三下午,这个时间段学生都在上课,老师们也相对比较有精力。
地点:学校的小会议室,这里空间不大不小,刚好适合我们教研组的十几位老师围坐在一起讨论。
2. 通知教师。
提前一周在教研组的微信群里发通知,通知内容写得轻松幽默:“各位数学大侠们,下周三下午咱们有一场数学武林大会,地点就在小会议室,大家带上自己的教学秘籍,一起来切磋切磋数学教学的功夫啊。
”3. 收集教学案例和资源。
让每位老师准备一个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有趣或者有效的教学案例,可以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一个数学问题的独特讲解方法,或者是一个能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数学教具。
四、活动过程。
# (一)开场(轻松幽默)活动开始时,教研组长先来了个风趣的开场白:“各位老师,咱们今天就像是一群美食家,不过咱们品尝的不是美食,而是数学这道独特的菜肴。
咱们要一起琢磨琢磨,怎么把这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让学生们吃得津津有味。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现场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 (二)教学案例分享。
1. 张老师的“勾股定理之拼图魔法”张老师拿着一叠彩色的卡纸走上前,神秘兮兮地说:“同学们一听到勾股定理就觉得头疼,觉得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
我就想啊,怎么能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呢?”他开始展示自己的方法:把四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用卡纸剪出来,然后通过拼图的方式,将它们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张老师一边拼图一边说:“看,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就是(a + b)^2,同时呢,它又等于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4×(1)/(2)ab +c^2。
七年级数学上册《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2.能够运用概率知识对翻牌游戏的胜负进行预测,并能用数学符号和表达式来描述、解释预测过程。
3.学会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翻牌游戏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4.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发现并总结翻牌游戏中的数学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探讨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4.注重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翻牌游戏中的数学知识。
2.学生共同总结以下内容:
-排列、组合在翻牌游戏中的应用。
-概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游戏预测中的作用。
-游戏中的规律和策略。
3.教师补充讲解,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翻牌游戏实践报告,包括游戏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案例一:今天,我们只解一题……
黄新民贾哲三
背景介绍
我所在的学校坐落在市区。
任教的初一(1)班学生活泼热情,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上有所欠缺,既轻视基础,又怕麻烦和困难。
尤其是习题课,学生们不是恹恹欲睡,就是嘀嘀咕咕个不停,往往达不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通常情况下,认为学生只有通过重复,机械的练习才能获得这一技能。
而重复机械的练习常常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这一基本技能,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呢?在学生们学完了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后,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情境描述
上课了,我一如既往走进教室:“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
”我扫视了一下教室,平静的语言没有激起什么波澜,有的学生在掏书,有的学生还在谈笑风生……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几个学生懒洋洋地回答道。
这时,我在幻灯片上打出
解方程组
3x+4y=7 ①
12x-9y=3 ②
稍做停顿,“今天,我们只解一题。
”
话音刚落,许多学生都惊奇地抬起了头。
看来这出其不意的一招奏效了。
“咳,这个简单……我来做,我来做。
”男生A举起了手。
于是他顺理成章地上了讲台。
他用的是加减法。
①×4得:12x+16y=7 ③
③-②得:25y=4……
没等他写完,下面就出现了议论声:“错了,错了……”我心里一阵窃喜。
这不是学生的典型错误吗?A一写完,下面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来改,我来改……”
12x+16y=28 ∴25y=25,y=1,将y=1代入①,求得x=1,
∴方程组的解为x=1
y=1
女生B充满自信地将它改了过来。
我千辛万苦的讲解还不如学生的一次纠错效果好呢!
紧接着,我问:“这个题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有,代入法。
”C同学大声说。
既而,响起了更多的唏嘘声:“麻烦死了……”我决定支援一下C:“用代入法可不可以解?”这回,唏嘘声轻了些:“可以是可以,就是麻烦。
”“那你有没有办法使它简单一点呢?”我笑着追问。
“哦!我知道了……”“C,你知道什么了?”“因为第2个方程中x的系数是第1个方程中x的系数的4倍,故用整体代入法,将3x看做一个整体。
由①得3x=7-4y代入②从而得解。
”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时有些同学懊恼,有些同学羞愧,有些同学羡慕……
“这种方法让C捷足先登了,没关系,大家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没有。
四人小组可以讨论。
这回,你可得先下手为强喽!”
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讨论开了。
从他们满意的神情中,我看出了他们还是很愿意接受挑战的。
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
我好几次为学生精湛的做法而激动,他们小小的年纪,蕴藏着多么大的潜能呀!
解法3。
将3x+4y看做一个整体
将②代为12x+16y-25y=3
4(3x+4y)-25y=3
∵①为3x+4y=7整体代入上式
4×7-25y=3由此得解
这是一种巧妙的换元。
解法4。
观察方程②,化为4x-3y=1 ③
3x+4y=7 ①
4x-3y=1 ③
一般解法①×3+③×4
得25x=25x=1
虽然没有比上述各解法简单,巧妙,但这是解此类方程组的常规方法。
解法5:观察方程②,化为4x-3y=1 ③
3x+4y=7 ①
4x-3y=1 ③
①+③得7x+y=8由此代为y=8-7x代入①求解。
这种代入非常巧妙,他构造了一个系数为1的元。
看来不能小瞧学生的潜力啊。
由这种解法我想到了一种系数呈轮换对称的方程组。
于是给出了一个变式:
解方程组:
3x+4y=7 ①
4x+3y=1 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系数的特殊性,介绍了解决此类方程组的特殊技巧。
①+②得:x+y=③
②-①得:x-y=-6 ④
联立③④,解得方程组。
此时的学生很兴奋。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如何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呢?要解对一道方程组,又有哪些重要因素呢?”学生们情绪高涨,七嘴八舌地讲了很多……
分析与讨论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由于它的学科特点,学生往往觉得数学课困难、枯燥、乏味。
所以教学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每个老师备课时应该深思熟虑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必须重视学生的需要,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本案例打破了常规复习课的套路,正是基于《课标》“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点的指引,在课堂组织上,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处处考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用代入消元法好,还是用加减消元法好?原则上是哪种方法都可以得出它的解,但根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可以减少弯路,加快速度,使解答过程简捷,提高正确率。
通过本课的复习,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牢固地掌握。
但不能死认一种方法,要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变通性。
在这里,变通需要观察,观察方程组的形式特点,然后选择简捷的途径求解。
点评
①复习课应该怎样上?是把原有的知识作一些系统的回顾,把一些重要的方法、技能和常见的题型作简单的重复就可以了吗?本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种新的思路。
案例以学生对一道方程组的多种解法为主要线索,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生动灵活的思考方式和对知识的灵活应
用能力。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巩固和提升,起到了传统复习课想达到而往往没有实现的目的。
②读罢案例,回想教学过程,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大量重复的操练解题给学生带来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作深刻的反思。
很久以来,很多的教师都有一种认识,数学需要做题,要想好成绩必须做大量的数学题,学生也被迫接受了这种观点,解题成了他们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行动。
案例告诉我们:题做得多,不如做得精,复习的真谛“在于多悟,而不在于多练”,只要教师精选题目,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同样会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③案例也向我们展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密切关注着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调整学生的心理和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发表想法的机会。
④当然,案例中汇报解法的学生是优秀的,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法,但其他同学是否理解这些解法呢?有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他们或许连最基本的解法都没有掌握。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呢?使新理念得以全面落实,也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