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1. 近代城市建设史
![1. 近代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f4ef6e6948d7c1c708a1459e.png)
5.1里弄建筑的发展演化
里弄住宅是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变
种。为了在小块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
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三合院演变为联立式住宅。
里弄建筑的演变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里弄建筑: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 老石库门住宅:1872年“兴仁里”——三间两厢二层 联立式 新石库门住宅:1916”东西斯文里”——一厢联立式 广式房子:无天井 新式里弄:平面变化多,里面英国式,多层,大进深 花园里弄 里弄公寓
界、公共租界、国民政府管辖区相互分割的格局,市政设 施各成系统,道路交通不畅,货物运输既不便,且港口吞 吐量激增,码头不够使用。畸形发展的上海,迫切需要一 个整体的发展计划。由国民政府组织,美国专家做顾问。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2规划范围
确立 中心 区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3规划布局结构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上海居住区的发展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一样,外国人及中国上统治 阶级,由于逃避人口密集、建筑拥挤、卫生条件恶化的市中心区,而逐渐 向近郊区推移。由于租界的扩展方向是由黄浦江向西扩张,因而住宅区的 质量也是愈向西愈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一带标准最高。
6.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 1927年国民党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6.4 道路系统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
1、上海县城与租界并存,双城格局 显现 • 上海:2万平方千米 • 租界是上海形成双制状态 • 1855年上海租界规划,外滩面貌已 经初现 : (图) 地块开辟为方格网 越靠近黄埔江,地块越小,地价越高, 开间小进深大 中外对比: 1、中国传统制度下:身份、地位no.1 2、西方制度下:金钱——no.1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8、近代城市建设史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8、近代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42a38c47fe4733687e21aac0.png)
8、近代城市建设史近代社会经济背景一、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1.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分期i.春秋至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完整意义的城市,北部中国的城市体系已建立。
ii.三国至宋辽金时期。
城市发展中心南移。
城市中的市坊制度从开始设置到走向瓦解,这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会有所增强。
iii.元朝至清朝中后期。
形成以省会为中心的地方城市体系,工商业城市有很大发展,出现脱离于政治中心之外的新的经济中心城市。
2.封建社会两种基本城市类型i.都城及各级行政区划的中心,这类城市也有经济基础,但政治职能尤为突出。
ii.另一类城市为数不多,至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是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镇。
3.19世纪中叶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i.1842年《南京条约》同意英国租借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口通商。
ii.1843年《虎门条约》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1.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i.沿海沿江近代工商业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发展ii.传统城市的衰退,由此导致中国东西部城市发展的不平衡2.按城市变化过程来分i.突变型(沿海,沿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ii.渐变型(内陆、西部)后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程度,太远,南昌,长沙,兰州等。
3.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i.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是随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而形成发展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和用地不断扩大;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铁路与远帆船舶……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同时叶缠上了一系列恶果,如地价上升、贫民窟、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城市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试图以改善物质环境与结构而达到改造人类社会之目的的欧美近代城市规划。
中国城建史-7
![中国城建史-7](https://img.taocdn.com/s3/m/bbf63ada26fff705cc170ada.png)
(2)近代矿工城市的出现 煤矿 —— 唐山开平、河北临城、井陉、峰峰, 河南焦作,山西阳泉、大同、晋城,山东枣庄, 徐州贾汪,江西萍乡、东北抚顺、本溪
金属矿 —— 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南新化锡 矿山等
实例分析: 唐山(一般资本主义城市自发、畸形发展的典型) 背景:1417年 编屯置村 1877年 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办 了开平煤矿,1881年修筑了唐胥铁路,唐山进 入发展时期 1906年 中国资本家开办启新洋灰公司, 并建了相关配套设施,城市快速发展
有条约规定的而不是自由开放的商 埠城市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a. 割让地 (香港、澳门、九龙以及甲午战后台湾的 所有城市) b. 租界地 (九龙“新界”、青岛、威海、旅顺及大连、 广州湾湛江等)
c.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 (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等 奉天、长春、营口、安东等) d. 占领地 (云南乌得以及1931年以后日本占领东北 全境的所有城市)
(1)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至抗战前,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与特大城市 共有10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5个: 即上海(370万)、北平(157万)、天津 (123万)、广州(116万)、南京(101万) 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个:汉口(78万)、杭 州(58万)、沈阳(53人)、青岛(53万)
特点:
这类城市多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 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选 定发展起来的,由于有明确的侵略意图,城 市一般都是按他们的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 建设,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 形式,都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 式的移植,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2)“租界” 城市 “租界” —— 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 某些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 商”的一定区域 最早的“租界” 城市 —— 上海 天津、汉口、广州、厦门、福州、杭州、 苏州、镇江、九江、沙市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ba397c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6.png)
城市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融合:将传统文化 元素融入现代城市文 化中,形成独特的城 市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如影视、音乐、 动漫等,提升城市文 化产业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 活动,如艺术节、文 化节等,打造具有代 表性的城市文化品牌 。
术等元素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等
现代文化:科技、 创新、全球化等
融合方式:传统 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相互影响和融 合
融合结果:形成 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城市文化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城 市建设和城市文
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02
中国城市文化的特点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04
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势
05
中国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01
中国城市建设的历程
章节副标题
古代城市建设
城市起源: 夏商周时 期,城市 开始出现
城市规划: 春秋战国 时期,城 市规划开 始形成
民族融合:城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现代元素:城市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具有 创新性和时代感
03
中国城市建设的成就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城市建设的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文化日益丰富,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绿化、环保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8649eef558fb770bf78a55dd.png)
1909年1月18日清政府公布了《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
设置条件:府、州、县治——城 ≥5万人 ——镇 ≯5万人 ——乡
2、近代城市管理体制第二次变革
1928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 和《市组织法》
1930年,国民党政府颁新的《市组织法》 1943年,修改《市组织法》
五、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1、 居住建筑的特点 2、工业建筑的特点
3 交通建筑的特点
4 园林建筑的特点 5 商业建筑的特点
6 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湖北武汉旧俄租界江岸街 制第一次变革 在法律上承认市、镇是一种独立的地方行政建制始于清末 民初。 1854年——英、美、法三国在上海租界成立“工部局” 1862年——法租界 “公董局” 1900年——上海“闸北工程总局” 1902年——南京改保甲为警察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城市类型
1 、综合型的开埠通商城市 2 、单一殖民地类型的城市 3 、政治统治中心类型的城市 4 、以工商、交通职能为主的近代新兴城市 5 、传统类型的古老城市 6、革命根据地类型城市
近代城市建设史(一)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二、近代城市体系类型 三、近代城市建筑景观 四、近代城市管理体制 五、近代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
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
1840~1949 1949~今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100年 50余年
1、城市经济的快速起步 2、新政在城市中的施行 3、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近代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近代城市建设史](https://img.taocdn.com/s3/m/f5c07c8a52d380eb63946d47.png)
(1) 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 口等
(2) 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 尔滨等
(3) 国内资本主义——南通、无锡、蚌 埠、郑州等
渐变型(内陆、西部)
第二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 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 安、成都、太原、南昌、长沙、兰州等。
市计划图(一稿) z 参加都市计划图(一稿)的有当时从欧美学成回
国的几位专家:程世抚、钟耀华、金经昌、黄作 橤 、陈占祥,还有德人鲍立克等
(
上 一海 九市 四都 六市 年计 八划 月一
稿
)
z 一稿内容包括大上海区域计划、上海市土地使用及 干道系统计划两种。
z 主要内容:人口规模按复利公式推算为1000万人; 在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在其外发 展新区,新区按分散的卫星城的方式布置;住宅区 以4000人为小单位(实际上即邻里单位),组成“中级 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若干“市镇单位”组成 “市区单位”,全市即由若干“市区单位”组成;扩大 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地区的过分拥挤状 况;放弃黄浦江沿岸码头,在附近乍浦及吴凇另建 容量较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分区域 公路、环路、干路、辅助干路等。
z 第二。新的城市史学研究更加体现出社会史的色 彩,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社会主体,把城市化视为 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 过程。
西方目前的城市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以 下几个领域:
一是比较城市史学。通过探索城市的共 同性来掌握城市发展规律,了解其兴衰原 因,建立起科学的城市系统研究框架。
稿
)
z 三稿中进一步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 问题;增加了绿地比重、绿地占全市用地28%;研 究了工业区的分布,并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住宅 区,以减少交通量;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 统;在对外交通方面,拟在吴凇蕴藻浜建集中的引 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 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场。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b5e1d5446137ee06eef91875.png)
军事工业及资 源的开发,也 使一些城市扩 建或新建。Eg. 四川泸州 甘肃 玉门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产生较大变
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城市 2)处在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有特殊的租界地的城市 3)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 4)铁路枢纽或铁路与主要河道交叉处得到较大发展的城市
•基本没有变化的城市
内地和沿海交通不便、帝国主义势力难于达到的城市。
•变得衰落的城市
交通功能衰落的城市,如大运河沿线城市。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价 一、按规划图制定的背景、过程及对城市建设的实际影响分类 •规划意图明确、图纸完整,城市大部分或局部按照规划图建设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特点 1、政府发动性型动力 2、城乡双重性体制 3、不协调型构成 4、波浪形进程
二、根据变化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变化程度很大的城市
租界城市(青岛、大连、上海等)或新兴工矿城市(唐山、焦作、南通等)。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 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城市面貌等都发生巨大变化。
•局部发生变化的城市
约开商埠城市(宁波、烟台、沙市等)或原有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重庆等)。前者 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在旧城基础上有所扩大;后者局部发生变化。
近代 当代
近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d62867c336c1eb91a375d4a.png)
2、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体制改革
1978——1984年,主要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属集体所有,使用 权分包到户,农民从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 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当年实现翻番甚至数倍的 增加。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产品为城镇化 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城市规划与建设:
十年动乱,无政府主义泛滥,城市建设受到更大的冲击。
城市建设混乱,乱拆、乱建、乱挤、乱占的局面到处呈 现。
4、城市规划:
60—70年代完成了攀枝花、唐山的总体规划,是本阶段 城市规划工作的亮点。
(1) 攀枝花总体规划: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是60年代建设的冶金城市。1965年开始编制总体规划, 远期人口12万人。
为适应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整治 城市环境、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整修道路、增设 城市公共交通和给排水设施等,同时增加建制市、建立 城市管理机构、加派城市的统一管理。
(2)城市规划:
1952年国家根据长期计划,划定城市分类,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或新建城市:第一类:重工业城 市----北京、包头、西安、大同、兰州、成都等8个城市。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
![中外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595P)](https://img.taocdn.com/s3/m/edfc632f770bf78a642954a9.png)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 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房屋建造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杆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原始村落晚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 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出现了住址、墓葬区及窑址的分区。另外,建筑 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及组合,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公 共建筑),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住所(住宅),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 。
中外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建设史》? 第一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二部分 外国城市建设史
2021/2/21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三章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四章 五代宋元时期城市 第五章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 第七章 中国近代城市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国城市
2021/2/21
第二节 中国城市的产生 一、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1、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距今4000多 年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2、如果把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间与国外城市相比较,也是差不多的,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国 外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一种明确的新事物, 开始出现在旧—新石器文化社区中。”又说“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城市 遗址,大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几个世纪。”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f34cf840242a8956bece492.png)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https://img.taocdn.com/s3/m/da0e1011227916888486d7e5.png)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第二次)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历史研究表明,什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考点]1.“城”和“市”的概念。
2.城市的定义。
3.城市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例题]1.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足()。
(单选题)A.人类劳动大分工B.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C.军事需要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答案:A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https://img.taocdn.com/s3/m/95ca4d9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6.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2)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万年的岁⽉。
●距今七、⼋千年的新⽯器时代,我国⼴⼤地区进⼊⽒族社会。
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类第⼀次社会⼤分⼯。
农业的出现,使⼈们的⽣活有了⼀定物质基础,组成⽒族公社的先民开始聚族⽽居,形成固定的居民点——村落。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般都选在背⼭⾯⽔的⾼爽地段。
2、规模:⼀般范围较⼤,分布和居住较密集。
3、由成群成⽚的房屋建筑组合⽽成:房屋建造⽅式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泥墙房屋和⼲栏式桩上建筑。
4、开始形成⼀定的功能分区。
【中国城市产⽣的时期】●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化上说,⼤体相当于“龙⼭⽂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
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作为刚开始时产⽣的城市,其规模⼀般都还不够⼤,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不可能成为⼀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化中⼼,严格说来是些城堡。
这⼀萌芽时期产⽣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体⾄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
●美国着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书中谈到国外最早城市产⽣的时期时这样写道:“城市,作为⼀种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在旧——新⽯器⽂化的社区中。
”⼜说“⽬前已知的最古⽼的城市遗址,⼤部分都起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推后移不多的⼏个世纪。
”【我国城市产⽣的条件】(⽣产⼒+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精神⽂化+战争+夯筑技术)1、⽣产⼒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业发展并与农业相分离,发⽣了社会第⼆次⼤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二)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二)](https://img.taocdn.com/s3/m/6299b30c03d8ce2f0066231a.png)
21
东交民巷:是近代北京的一个外国使馆特别区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北京、南京)
22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北京)
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两条巷子当时保留很多近代历史建筑,是北京 近代西方建筑的集中地区,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除东北三省)近代城 市中最具输入性意义的规划建设区
7
8
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2. 郑州
铁路未建前郑州旧城区是一般的县城,长方形,东西 长、南北短,中间为十字路通至各城门,县衙门在城北 部。
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1909年洛汴铁路通车,交汇 在城市西部,自此郑州成为中原地区农产品集散转运及 工业品转运的中心。
铁路的带动下,在旧城区西门与火车站之间形成了新 市区,道路为方格网状。
□建筑技术、建筑风格(复古式的大屋顶宫殿式、
中西合璧的混合式、现代派)都有了很大变化,形成独 具特色的南京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中国近代建筑形式演通
□吴良镛认为张謇对南通的经营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试验
吴的观点:“近代第一城”,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 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的城市,它是 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 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吴良镛: 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 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 的创建者。
23
二、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及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发生局部的变化.(南京)
1. 近代南京城的规划——首都计划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都后,1929年公布了 “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较为系统的城市规划工 作。 主要从:人口预测、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规 划、对外交通、住宅、教育、 工业、城市设计等方 面做了规划。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https://img.taocdn.com/s3/m/8800cefe770bf78a6529542c.png)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1、1840年-1895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2 、工业发展与工业区分布
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中 ■ 工厂住宅混杂在一起。 ■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 理。
中国城市
3 、对外交通 对外交通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占港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 上,航道阻塞,港口码头相对集中但分布混乱,港口 与铁路交通不相连。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此外,由租界发展而来大城市还有天津、武汉 等城市。(P278) 。(P278) 。(P278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
青岛、 大连、 哈尔滨 青岛、 大连、
中国城市
1、共同特点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规划意图反映了殖民者的利益,民族矛盾尖锐。 ■ 规划相对合理,一些方面达到好的效果。 ■ 规划设计思想和建筑风格都是本国经验的照搬,甚 至有些在本国都无法实现的也拿到中国实施,城市体 现的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早期资本主义特征。 ■ 城市面貌体现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中外城建史现代史共30页文档
![中外城建史现代史共30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e9b3fa05a8102d277a22f95.png)
• 二、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 四阶段: • 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1949-
1952年) •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年) •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年) • 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年以后)
• (一)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
建工部城市建设局设立城市规划处,调集规划 技术人员,聘请苏联城市规划专家来华指导。重 点城市的规划,一般由国家和地方城市规划设计 部门组成工作组,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编制。 北京和全国省会城市也逐步建立和加强了城市规 划机构,参照重点城市的做法开展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走向普遍。至1957年,全国共计150多 个城市编制了规划,其中国家审批的有太原、兰 州、西安、洛阳等15个城市。
• 2、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引入
•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 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的三段式: 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 引进途径:
• 1)聘请苏联城市规划或市政专家来华工作;
• 2)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教材
• 3)翻译出版苏联城市规划书籍
• 4)借用苏联标准和苏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城市 规划法规
• 1)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 2)各城市都要开展城市规划; • 3)划定城市建设范围; • 4)对城市分类排队。
• (二)“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 • 1953-1957年是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时期,国家共确定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集 中在兰州、成都、西安、洛阳、株洲、包头、太 原、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十几个大城市。因为 规划技术的不足,引入“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d62867c336c1eb91a375d4a.png)
第三类:工业比重不大的旧城市----天津、上海、大连、 广州等17个城市。
第四类:除上述39个城市外,一般城市采取维持方针
2、“一五”期间(53年——57年)
(1) 重点城市建设:
国家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156个 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体制改革
1978——1984年,主要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属集体所有,使用 权分包到户,农民从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 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当年实现翻番甚至数倍的 增加。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产品为城镇化 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为适应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整治 城市环境、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整修道路、增设 城市公共交通和给排水设施等,同时增加建制市、建立 城市管52年国家根据长期计划,划定城市分类,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或新建城市:第一类:重工业城 市----北京、包头、西安、大同、兰州、成都等8个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道路与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主要由东向西、以“越 界筑路”的方式发展。
革命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府毅然下令拆除严重妨碍地方 发展的旧城城墙,图为拆城时的一个缺口。
洋泾浜边的西式楼房
洋泾浜全线淤塞
填浜时埋设瓦筒排水管
洋泾浜填没后建成的爱多亚路
外滩及欧战纪念碑
市政府新厦
日军炮轰市政府新厦
市政府新厦被轰后的惨状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青岛、大连
1、青岛的发展过程 2、青岛的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