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限选课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三、简答题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2、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答:1)行为的自发性;2)行为的因果性;3)行为的主动性;4)行为的持久性;5)行为的可变性。
4、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答: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
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5、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观点相近?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麦格雷戈的“超Y 理论”与薛恩的理论观点相近。
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按照复杂人的假设,主管人员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变化而变化。
6、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答: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1)保持适宜的情绪状2)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3)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1)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何谓激励?答:激励指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受到高度激励的组织员工会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8、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答: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持股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危机激励。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总复习重点(第十章至第十八章)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一)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二)领导是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
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三)按领导的权为基础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四)领导的功能:创新功能、激励功能、组织功能、沟通协调功能、服务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一)领导的权利有三部分构成:1资源控制权2奖惩权3专长权(二)领导权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三)领导威信的特点:内在性、持久性(四)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一)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企业家整体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
(二)企业家能力主要包括:1决策能力2组织能力3协调能力4创新能力5激励能力6应变能力7社交能力(三)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1年龄结构2智能结构3专业结构4知识结构5个性性格结构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四)领导方式有:集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五)集权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然后布置下属执行的管理方式。
其主要特征:1独揽决策权2单纯命令主义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六)民主型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其特征:1 在决策过程中,鼓励下属参加集体讨论,参与制定有关政策,决策权上下分享,领导者在其中加以诱导,激励,经过讨论之后解决问题,发布指令。
2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向下级公开信息资料,把尽可能多的问题交给自己的下属机关去集体解决,实行双向沟通,帮助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能够通过有计划的协作和努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单位。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组织不仅包括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和各种具有特定目标的公共组织或团体,如生产和服务性组织、学校、医院、教堂、军队和政府组织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场所和背景下人的一般行为特征,具体地说就是要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
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焦点: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矛盾或困难的应变能力。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对沟通、劳动分工、协调、控制、权力部门以及必要的责任等结构与形式系统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便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构架:在分析文化差异时经常引用的方法之一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拜克(Kluckhohn-Strodbeck)构架,这一构架确定了6项基本的文化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趋向、以责任为中心和空间概念。
权力距离:人们天生存在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差别,而后天环境、机遇、决策和价值观、性格、态度、努力程度的差别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别。
一般认为,权力距离越大,就越不平等;权力距离越小,民主和自由程度就越高。
权力距离涉及社会中鼓励权力不平等分配的限度范围。
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奖励、适宜的工作环境和融洽的同事关系等。
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回应他人、跟他人互动的所有方式的总和,通常用个体外显的可衡量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风格。
当某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多数场合都出现时,就成为人格特质。
大五人格(五种基本的人格尺度):根据众多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基本维度可以作为人类人格因素的基础,而且它们也反映了人类人格的多数显著差异,具体如下:外向性:衡量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程度。
外向型的人比较合群、自信、爱社交;内向的人则比较矜持、羞怯和安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考试整理
《组织行为学》书本知识梳理第一章绪论一、组织行为学的概论和内涵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各类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1、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基础,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2、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也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不是孤立的研究一个组织中得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用系统的方法。
4、目的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注:【P12——P30管理思想发展的演变】可以大概回顾一下。
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经济人”假设——X理论①主要内容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方式◆③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胡萝卜加大棒”办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胡萝卜),另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大棒)。
2、“社会人”假设梅奥——霍桑实验提出。
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①基本内容②相应管理措施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①主要内容②相应的管理措施4、“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合理面,但失去简单和绝对化。
事实上,人是复杂多变的,不能把所有人归为一类。
①主要内容②相应措施。
5、Z理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威廉大内,认为组织的关键是创造出组织环境或气氛,应以美国文化为背景,吸收日式企业组织的长处,提高生产率。
“企业文化”是核心地位。
【6、中国古代思想以及其所蕴涵的人性假设说理论】可以简要浏览一遍。
第二章个体行为与管理一、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难点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难点及参考答案一、问答题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分类,把组织分为:⑴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它担负着提供人们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生活资料的任务,履行着社会的经济职能。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组织已形成庞大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生产组织、商业组织、银行组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性组织等。
⑵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出现于人类社会划分阶级之后,它包括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
在现代社会中,政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本阶级提出奋斗目标,制定方针政策。
国家政权组织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机器。
⑶文化组织。
文化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团体,如学校、图书馆、影剧院、艺术团体、科学研究单位等。
⑷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等,这些组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团结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民群众,开展各种有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⑸宗教组织。
宗教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其基本任务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帮助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代表宗教界的合法利益,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
2.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①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测量方法。
②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要尽量避免受自己个性和主观偏见的影响,也就是要客观、如实地收集占有数据和资料,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研究条件是可控的,才能在研究中按照预定的要求选择相关因素,才能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所得结论才是可信的。
④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要把每个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都置于整个大系统中去研究分析;还要把有关方面的知识从过去到现在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即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总结及附试题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总结及附试题一、《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型分析: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来看,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题型基本不变,只是题量有所变化,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五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题号题型题量及分值单项选择第一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题多项选择(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第二题题名词解释第三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题第四题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五题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占整体试卷的75%,因此,考试复习重点应放在以单选、简答及论述这三大主要题型命题的知识点上,对于名词解释题,则较容易拿分,需要大家对这两种题型所考查的知识点清晰准确记忆,多项选择题则需要大家对知识点完全把握,力求做到夯实基础,高效提分,最终顺利通过考试。
二、《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说明: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1.组织行为学含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P5(一级重点)名词、简答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P9-12(一级重点)选择、简答3.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不同反应主要取决的因素P17(三级重点)选择4.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P18-21(二级重点)选择,论述5.费恰特文化的功能P22(一级重点)选择、简答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6.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特性P24-25(三级重点)选择,简答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P28-32(一级重点)名词、简答,选择8.调查法的具体方法P31(一级重点)选择9.实验法的具体方法P32-33(二级重点)选择10.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P34-36(二级重点)选择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11.社会知觉的内容:P41(三级重点)简答12.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P44-45(一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13.麦克里格X理论和Y理论的要点:P45-46(二级重点)选择、简答,论述14.态度,态度的特性:P53-54(二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15.能力,能力的种类:P63-64(一级重点)名词,选择,简答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16.创造性行为:P79(三级重点)名词,论述17.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因素:P78(二级重点)选择18.创造性行为的作用:P81(三级重点)选择19.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类型:P79-80(一级重点)选择,简答20.开发创造性行为应该具备的客观环境:P85-93(二级重点)简答、论述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21.事业生涯,事业生涯的设计:P95-96(二级重点)名词22.事业生涯管理,内容:P101-103(一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23.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P104-105(三级重点)简答24.事业生涯变动的方向:P111-112(二级重点)选择,名词25.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P116-117(三级重点)简答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26.群体的类型:P126-127(二级重点)选择27.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P127-134(一级重点)简答,选择28.群体规范的功能:P136(一级重点)选择、简答29.角色的特点:P140-142(二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30.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P143-144(三级重点)选择、名词,简答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31.群体促进效应:P148(二级重点)名词,选择3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P153-154(一级重点)选择、简答33.小道消息的目标:P160(二级重点)选择、简答34.群体思维,群体转移:P168-170(三级重点)选择,名词35.德尔菲技术,不足:P172-173(三级重点)选择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36.人际关系,作用:P175-176(三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37.人际反应特质的类型:P178(二级重点)名词,选择38.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P180-185(二级重点)选择、简答39.合作,竞争:P190(三级重点)选择、名词40.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P192-194(一级重点)选择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41.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P197-199(三级重点)选择42.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P200-202(二级重点)选择43.冲突过程:P205(二级重点)选择44.处理冲突的策略:P216-217(一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45.冲突管理技术:P217-218(一级重点)选择,论述,简答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46.领导的特点,功能:P225-226(三级重点)选择,简答47.领导权的分配原则:P232(二级重点)简答、选择48.领导威信的作用:P234-235(一级重点)选择、简答49.提高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P236(二级重点)选择50.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P240-242(三级重点)选择、简答第十一章领导理论51.企业家能力包括:P248-249(二级重点)选择、简答52.五种领导行为类型:P260(三级重点)简答53.集权型领导的主要特征:P262(一级重点)选择、简答54.豪斯的四种领导方式:P270(二级重点)选择5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P271(一级重点)选择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56.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P278(一级重点)选择,论述57.领导决策的原则:P279-282(二级重点)简答、选择58.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P282-285(三级重点)简答59.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P293(一级重点)选择、简答60.决策科学化:P294(三级重点)选择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61.动机的三种机能:P301(二级重点)选择62.影响人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P302(一级重点)选择、简答63.动机的分类:P302(一级重点)选择、简答64.需要的特征:P304(三级重点)选择,简答65.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P305-306(一级重点)选择,论述,简答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66.内容型激励理论:P315(二级重点)选择67.马斯洛需要层次的论点:P318-319(一级重点)简答、论述68.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P322(二级重点)简答69.ERG理论的7个命题:P325(一级重点)选择70.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要点:P345(三级重点)选择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71.7S模型:P351(三级重点)选择、简答72.我国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遵循的原则:P351(二级重点)简答73.宝钢的五大激励:P355(二级重点)选择74.吉林羊毛衫厂的三奖:P358(一级重点)选择75.OEC模式的理论基础:P361(三级重点)选择第十六章组织结构76.组织体制,内容:P365(三级重点)名词,简答77.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P370-373(二级重点)简答、选择78.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P376-379(一级重点)选择、名词79.组织行为科学化的内容:P383(一级重点)选择、简答80.组织心理和谐化:P390(二级重点)选择、简答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81.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P393(二级重点)论述、简答82.组织变革的阻力:P399-400(一级重点)选择、简答83.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的选择:P409(一级重点)选择、简答84.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P416-418(二级重点)简答85.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P421-423(三级重点)论述第十八章组织文化86.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点:P425(二级重点)选择,简答,名词87.组织文化理论的地位和作用:P430-431(二级重点)论述88.组织文化的功能:P432-434(一级重点)简答,论述89.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P436-437(二级重点)简答90.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P439-440(一级重点)选择、简答总结组一、填空题1.我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基本理论的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研究;领导心理的研究;组织心理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组织行为学1:是探讨个体,群体一级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2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是其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6:是指研究中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7:试纸测量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8人格也叫做个性,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的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格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910(五个核心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合群的,自信的,好交际的,还是保守的,羞怯的,安静的)愉悦性(也成随和性,合作的,热情的,令人愉快的,还是冷漠的,令人不快的,敌对的)公正严谨性(也称责任感,努力地,有组织的,可靠地,还是懒惰的,无条理的,不可依赖的)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冷静的,自信的,镇定的,还是不安全的,焦虑的,消沉的)思想开放性(有创造性,有好奇心,有修养的,还是实际的,兴趣狭窄的):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包括100个项目的人格测试,广泛运用于招聘测试,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和理解管理风格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控制点,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积极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来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增长。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责明确的群体。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
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在组织中,正式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制度化了的期待。
沟通: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是指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地吸收、积累、分享、利用各种知识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组织。
组织变革: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简答题1、对组织行为学的辩证分析答:(1)、人的自热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2)、个人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辩证统一;(3)、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变化发展;(4)、辩证地看待人的需要;(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2、隐含偏爱模型的步骤答:(1)识别问题,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而单一;(2)确定偏爱的方案。
(3)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
(4)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
(5)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
(6)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3、团队形成的阶段答:(1)、成立阶段团队的成立或者创建阶段要完成团队方案的制定和其他准备工作。
在这阶段,首先要考虑团队的定位问题,形成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其次建立起团队与外界的初步联系;最后团队的成立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
组织行为学重点简单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A卷1、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激励motivation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3、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即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4、工作绩效(job performance):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
5、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性格(character):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7、群体规范:是指由群体所确定的,对其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8、应激: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时,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9、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知识,对构成组织的各要素(人、技术、结构)进行系统的变革,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组织的效率,增进员工的幸福。
10、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消耗殆尽的感觉,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与心理表现。
11、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区别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侧重研究人的怎么样的行为而行为及其后效又会影响人们发生怎么样的心理。
(完整word版)中国海洋大学限选课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资料重点整理
第一章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管理的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
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6.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7.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深化劳动分工原理,提出“管理的机械原则”罗伯特·欧文: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观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内容: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对泰罗制的评价:积极性: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由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局限性: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重点题型:一、选择题(10题,4分/题)(人格、沟通、冲突)二、名词解释(2题,5分/题)(一句)三、简答(3题,10分/题)(要有针对性)四、论述(1题,20分)(先定义再论述)知识点:组织行为学: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只是改变组织绩效。
1.(1)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某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认知=评估,情感=感觉,行为=行动(3)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①工作满意度:它描述了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地态度。
②工作参与:用于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工作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③组织承诺:界定了员工对特定组织及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身份。
组织承诺包括了三个独立的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
退出—建议-忠诚-怠工理论框架:(1)退出:直接离开组织.包括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离职.(2)建议: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包括提出改进建议,主动与上司以及其他类型的团体一起讨论所面临的问题。
(3)忠诚: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包括面对外部批评时站出来为组织说话,以及相信组织与管理层会做出正确的事。
(4)怠工: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
包括长期缺勤或迟到、降低努力程度和增加失误率。
3.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1)情感:是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这个总括概念中包含了情绪和心境两个成分.(2)情绪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直接指向某个人或者某个物。
(3)心境则是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
4。
(1)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2)情感事件理论:证明员工会对工作中发生的事情产生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1、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2、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定目标、资源以及结构的人群集合体,并且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有三个特性:综合性,双重性,实用性。
4、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特征。
有两个特点:1,、个体心理特征对同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个体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的,无正式规定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
特点是:(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6、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
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其表现在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
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
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
特点:1、沟通交往频繁。
2、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沟通。
3、归属感强。
4、责任感强。
7、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群体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群体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严格程序也各不相同。
8、从众效应/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与群体中多数成员意见和行动不一致时,常不自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的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2、企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3、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地、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4、性格: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
5、人格: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品格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
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它常常被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可测量的人格物质6、人性:人的本质或本性。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
7、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8、感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
这种反应如果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就成为感觉。
9、知觉: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
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印象和解释。
10、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家也把促成人们各种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
11、能力:个体能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体心理特征。
12、注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和集中到一定的对象上。
13、编排:对于注意阶段保留下来的信息,为了便于大脑的理解和储存,而进行的进一步简化和组织,即使通过寻找、建立或创造具体信息之间的联系,将几条具体信息组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块。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2、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3、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阿德弗——ERG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2、联系需要(relatedness)3、发展需要(growth)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1、人的需要并不是刚性的:“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2、“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3、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4、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启示:1、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满足。
2、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附: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基本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豪斯:途径——目标理论关键点:1、确定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指令性程度逐渐降低)2、分析情境、任务性质、下属特点。
常规性程度越低,指令性程度越高;下属自信程度越高,指令性越低。
模型:自变量:领导者行为(上面4个类型)因变量:效果(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经验,感知到的能力)赫塞和布兰查德:生命周期理论关键点:1、领导风格行为。
根据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维度划分为4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发某种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首先提出若干条件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对这种假设进行验证。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实验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3.气质气质通常又可称之为性情,它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感性色彩,带有价值观的特点、是个性特征。
5.社会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与群体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确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等。
群体规范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
7.沟通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沟通,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交换、分享各自的观点、意见、思想、情感等的过程。
沟通不仅仅是指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
因此,沟通包括两个方面: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8.权变论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的也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关注的式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
它的核心是共同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以区别其他组织10.EAP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何谓组织?组织的分类如何?未来组织的特征是什么?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一、按组织的目标分类根据组织的目标,可以把组织分为:1、互益组织:如工会、俱乐部、政党等。
2、工商组织:如工厂、商店、银行等。
3、服务组织:如医院、学校、社会机构等。
4、公益组织:如政府机构、研究机构、消防队等。
二、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以满足心理需求来分类,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三、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根据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来分类有两个标准即运用权力与权威的程度以及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
每类又可分为若干种。
(一)以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来分,可分成三种组织。
1、功利型组织。
2、强制型组织。
3、规范型组织。
(二)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来分,又可分成三种组织。
1、疏远型组织。
2、精打细算型组织。
3、道德涵养型组织从目前组织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组织将具有如下特征:1.高速度2.组织扁平化3.组织运行柔性化4.组织协作团队化5.组织管理人本化6.学习型组织2、何谓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分类如何?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分类: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正向组织行为、方向组织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什么?组织行为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4、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人性假设理论都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管理的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
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6.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7.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深化劳动分工原理,提出“管理的机械原则”罗伯特·欧文: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观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内容: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对泰罗制的评价:积极性: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由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局限性: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
4.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了解):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职能5.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人群关系论的内容: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⑷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论点:①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的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极大不满六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X理论: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胸无大志,必须强制、监督、指挥、惩罚Y理论:人并不懒惰,愿意承担责任,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本能和创造性超Y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Z理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6.“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①生产和经营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②使衡量各项活动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食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做法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模型“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①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第三章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2.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系统管理的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3.人本管理的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基本目的。
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的认识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途径:①高度集权、从严治厂②适度分权、民主治厂4.责任原理:⑴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方法:①职责界限要清楚②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③职责要落实到每个人⑵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一个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权限、利益、能力。
⑶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能力5.效果:指由于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效果的数量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6.效益的评价:首长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全局性掌握得较好,其结果对组织的影响较大,但不够细致具体群众评价一般较公正客观但可能要多花费时间和费用专家评价一般较细致,技术性强,但可能只注重直接效益而忽视间接效益市场评价与市场发育成都有很大关系,越是成熟规范的市场,评价结果就越客观公正7.效益追求的规律:①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③追求局部小亦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第四章1.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道德的经济、管理意义的解释: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矛盾论(丹尼尔·贝尔)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分离与背离最好动力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谋利或经济活动是最强动力,道德是最好动力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等-特纳)“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2.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两个要义:⑴所谓的“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⑵核心是“有用性”3.权利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基本权利就是人权。
4.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是指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
5.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契约有很强的情境特征,与合理性无关)6.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⑴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是做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⑵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⑶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⑷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⑸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⑹具有自律的特征⑺以组织的行为作为行为导向7.影响到的管理的因素: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性、组织结构道德发展阶段:8.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⑴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⑵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⑶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⑷设定工作目标⑸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⑹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⑺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⑻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章1.管理方法的一般分类: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2.法律方法:概念: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内容: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实质: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正确运用: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因为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3.行政方法:概念: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正确运用: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管理效果为管理者水平所制约。
信息在运用过程中至关重要。
把行政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特别是经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经济方法:概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实质: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正确运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依法代管的倾向。
5.教育方法:实质:按照一定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地活动。
特点:强制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自主性6.技术方法:概念: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①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②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特点:客观性、规律性、精确性、动态性正确运用:①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②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是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③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第六章1.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