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 总结剖析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知识点总结与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知识点一全球气候的变化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1)特点:气候有波动,总趋势在变暖。

(2)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正确理解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

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节能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保护生态:防止森林火灾;大力植树种草。

(3)积极应对: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知识拓展】(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知识点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1.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全年高温多雨。

年均温在26 ℃左右,全年皆热带雨林气候夏;降水量全年分配比较均匀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小;终年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较多2.雨热同期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雨热不同期的独特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几个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水热条件不足,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现代气候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现代气候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现代气候学原理第一章导论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

第二章天文气候与物理气候天文辐射与日地关系;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辐射物理气候特征。

第三章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能量平衡基本方程;辐射平衡的变化特征;全球热量平衡;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式;能量的经向调整;辐射加热率和辐射冷却率;大气的温室效应。

第四章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因子;一般大气环流模式;大气环流基本特征;角动量输送与平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气团、锋与气候;气旋、反气旋与气候第五章海—陆分布与气候海陆物理特征的差异;海陆分布的温度效应;海陆分布与大气水分;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海陆间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第六章海流与气候海流形成与分类;海流对温度和降水的影响;海流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第七章地形与气候地形与辐射;地形与温度;地形与降水;地面特性与气候第八章气候分类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分类;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气候预报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

第九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一章导论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气候系统的构成与反馈机制;气候学定义与分支;气候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1 气候的各种定义传统:1、某地的气候就是该地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 ---天气气候学。

2、某地气候就是该地在多年时期内的大气平均状态---地理气候学。

如1845年,亚历山大冯洪堡1. 1 气候的定义及其表示(1769年~1859年)洪堡出生在柏林,是最早的科学家兼探险家之一。

洪堡进行过两次重要的探险活动。

第一次始于1799年,是去南美洲。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所旅行地区的自然史,因此携带了很多当时最新的科学仪器。

他们的调查还包括对秘鲁海岸外洋流的研究(这个地区的一股洋流以洪堡的名字命名)。

在一次充满危险的河上旅行中,他们证实了奥利诺科学河是与亚马孙河相通的。

初中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梳理

初中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梳理地理气候变化知识点梳理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它涉及到地球的气候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点,以增进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地球表面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的存在而保持一定温度的自然现象。

然而,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的过量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过于强烈,导致地球温度上升,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2. 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的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3. 森林破坏: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量的森林砍伐导致了温室气体的积聚,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造成气候变化。

4. 工业活动: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加剧了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1. 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极地冰层融化,海水温度上升使得海水膨胀。

这两个因素共同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2.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龙卷风、暴雨、干旱等频率和强度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农业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 生物多样性损失: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冲击,许多物种无法适应气候的快速变化而濒临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4. 农业产量下降: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受灾频繁,农业产量下降,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三、应对气候变化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2. 植树造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 多样化农业模式:推广可持续农业和适应性农业,减少农业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气候学总结

气候学总结

气候学总结一、大气热能与温度(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a分子散射(对称分布),b粗粒散射(射入光方向伸长)。

(2)太阳高度与受热面大小的关系,太阳的高度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越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小。

(3)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维度的分布。

一般规律是维度越低辐射越大,但赤道附近云也多太阳辐射减弱也多,所以有效辐射最大值不是在赤道而是在20°N。

(4)大气吸收谱与放射谱。

可以看出,大气在整个长波段,除了8~12μm一段外,其余的透射率近于零,即吸收率为1。

9.6μm附近有狭窄的臭氧吸收带,对于地面放射的14μm以上的远红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故此带可以看成近于黑体。

水汽对长波吸收显著,并以6μm附近和24μm以上波段的吸收能力最强。

液态水对长波辐射的吸收性质与水汽相仿,只是作用更强一些,厚度大的云层表面可当作黑体表面。

CO2两个吸收带,中心分别位于4.3μm和14.7μm。

(5)面辐射差额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般夜间为负白天为正,由负值转到正值的时刻一般在日出后1h,由正值转到负值的时刻一般在日落前1~1.5h。

夏季辐射差额为正冬季为负值,最大值出现在较暖月份,最小值出现在较冷月份,图为辐射差额各分量的日变化。

其中地面辐射和有效辐射曲线对正午来说是不对称的,其绝大值发生在12时之后,只是由于地表最高温度出现在13时左右造成的。

(6)各维度的辐射收支。

北纬35°以南差额是正值以北是负值,会不会造成低温度不断升温高纬地区不断降温呢?实际上长期来看高纬度和低纬度平均温度变化很小,热量输送主要是由大气及海水的流动来完成。

(7)暖而轻的热空气上升,冷而重的冷空气下降称为对流,空气不规则的运动称为湍流。

通过蒸发和凝结能使地面和大气之间、空气团与空气团之间发生热交换,由于大气中的水汽集中在5km以下的气层中,所以这种热能交换主要在对流层下半层起作用。

(8)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绝热垂直减温率(简称绝热直减率)。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在过去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气候学的实习项目。

通过这个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知识,还深入了解了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并分享我所学到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见解。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两个方面的工作: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首先,我们团队收集了大量的气候相关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等。

然后,我们使用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编程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揭示出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模式和趋势。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统计学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分布和变化。

同时,我们还使用了一些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如图表和地图,来展示我们的研究结果。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数据的含义,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除了数据分析,我们团队还致力于建立气候模型。

模型是一种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学描述的工具,它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和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各种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大气环流、海洋循环等。

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参数和输入数据,我们逐渐完善了我们的模型,并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真实的气候变化。

在实习期间,我还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实地观测和调研活动。

我们团队前往了一些气候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采集了更多的气候数据和样本。

这些实地观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来源,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气候学的现实应用。

通过这个实习项目,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研技巧。

其次,我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建模能力。

这些技能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实习还让我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对我们社会和环境的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全球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作为一名气候学实习生,我深感责任重大,将来一定会为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做出自己的贡献。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在过去的实习期间,我有幸能够参与一项关于气候学的实习项目。

通过这个实习,我对气候学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实习期间的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1. 了解气候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实习的第一步,我们团队对气候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我们了解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以及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和影响。

我们学习了气候模式和气候模拟的基本原理,并研究了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这些基础知识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参与气候观测与数据分析在实习的第二个阶段,我们有机会参与气候观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我们学习了使用观测设备进行实地气象观测,并学会了处理气象观测数据。

通过分析大量的气象数据,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同时也为后续的模型验证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学习气候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开始学习气候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我们了解了各种常用的气候模型,并掌握了它们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在实验室中,我们尝试使用气候模型对不同的气候场景进行模拟,评估其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和可靠性。

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可能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探索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开始研究气候变化对各个领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适应策略。

我们了解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各种适应策略,如节能减排、城市绿化和水资源管理等,希望能够减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气候研究和应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总结起来,这次气候学实习让我获益匪浅。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气候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的挑战。

我相信,只有不断深化研究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总结与分析在高考地理中,气候类型是一个重要且常考的知识点。

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对于解答相关题目以及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包括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马来群岛等地。

其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 26℃左右,年降水量通常超过 2000 毫米。

这种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最为典型。

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旱季时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雨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其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半岛等。

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量稀少,一般不足 200 毫米。

这主要是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的南方地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这种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 40°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其形成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我国的北方地区就是这种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同样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

终年温和多雨,降水均匀。

这是由于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部。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一、引言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气候学的实习项目。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气候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这次实习的经历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分享。

二、实习背景我所参与的气候学实习项目是由某研究机构主办的。

该机构致力于气候变化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实习期间,我有幸加入了一个由专业科学家组成的实习团队,并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的研究。

三、实习内容3.1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习的初期,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

我们从各类气象观测站、卫星影像以及文献数据库中获取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气候资料。

然后,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2 模型建立与验证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和趋势,我们利用已有的气候模型搭建了一系列模拟实验。

通过对这些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和结果验证,我们成功地模拟出了不同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了一定的预测。

3.3 实地调研与采样除了室内的数据处理和模型研究,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地调研和采样工作。

我们前往了一些气候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如高山、沙漠和海洋。

在这些地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气象观测、土壤采样以及生态环境调查,以获取更多的实际数据以支持我们的研究。

四、实习收获4.1 研究技巧和方法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许多气候学研究的技巧和方法。

我了解了常用的气象观测方法和仪器,学会了使用一些基本的气候模型,还学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气象和气候数据。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大有裨益。

4.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实习期间,我一直和一群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共事。

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还教会了我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和沟通。

通过大家的协作,我们完成了很多重要的研究项目。

4.3 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责任感通过亲身参与气候学的实际研究工作,我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一项气候学的实习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到了许多实验和计算技巧。

下面我将对我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和回顾。

一、研究背景在实习开始之前,我对气候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一些了解。

气候学是研究地球大气、海洋和陆地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学科。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参与的实习项目正是希望通过对气候系统的建模和数据分析,来揭示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机制。

二、实习目标在实习开始之前,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实习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气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尤其是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处理气候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的获取、清理和分析。

最后,我们需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一项自己的研究项目,并形成一份完整的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实践:1. 理论学习:我们在实习一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包括气候学的基本原理、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气候模式的构建等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我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和预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数据处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大量的气候数据。

通过学习Python编程语言和数据处理软件,我学会了如何获取气候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 气候模式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气候模式实验。

我学会了使用气候模式软件,构建了几个简单的模型,并通过修改参数和输入数据来模拟不同的情景。

通过这些实验,我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灵敏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独立研究项目: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独立开展研究。

我选择了研究全球海洋温度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式输出结果,揭示了海洋温度变化的一些规律和趋势。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

气候及天气系统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地球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

大气的结构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层和磁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上空气的层状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量。

大气环境有一定的透明性和气体密度,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有一定的能力。

3. 大气的动力性质大气环境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的压力差,产生风力和气压变化。

大气层的环流和气流分布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大气的化学性质大气中的气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会在大气环境中造成气候变化。

例如,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变暖。

二、气候系统1. 气候的概念和分类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一种平均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风力和降水等要素。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2.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变化和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 气候系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物种的适应性。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和资源的分布变化,例如植被的变化和水资源的供应变化。

4. 气候预测和控制通过对气候系统进行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可以通过改善工业活动和环境保护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天气系统1. 天气的概念和特征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特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力和云量等。

天气可以分为晴朗天气、多云天气、阴天和降雨等不同类型。

2.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大气环流、气压系统和温度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冷暖气团的移动和相遇会导致降水和天气变化。

3. 天气预报和观测天气预报通过对大气环流和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社会和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保障。

气候变化的总结

气候变化的总结

气候变化的总结气候变化是指地球上的温度、降水、风、云等气候要素在长期内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原因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进行总结。

一、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气候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包括温度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降水模式改变和海平面上升。

首先,全球气温持续上升是气候变化的明显特征。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85摄氏度。

这导致了冰川融化、北极海冰减少以及海洋温度升高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加。

例如,热浪、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

这给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三,降水模式发生改变。

某些地区降水量增加,导致洪灾的发生。

而其他地区则面临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最后,海平面上升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全球冰川融化和海洋的膨胀,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毫米,给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带来威胁。

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大量释放。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和火山喷发等。

人为因素中,工业化和能源消耗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并造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森林砍伐和城市化的加剧。

自然因素中,太阳辐射的变化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科学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太阳辐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包括经济、健康和生态系统等方面。

首先,气候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行业造成损失,增加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成本。

其次,气候变化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高温和空气污染加剧了热波和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同时,气候变化也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第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气候变化问题深度解析,探讨其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问题深度解析,探讨其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问题深度解析,探讨其影响及应对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的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对我们的生活、经济和环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深度解析气候变化问题,探讨其影响及应对方法。

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它们在大气中积累,阻止地球上部分热量返回太空。

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的频率和强度也增加了。

这些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2. 农业与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和食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不均匀会导致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破坏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成,导致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

此外,温度升高还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

3. 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产生了直接影响。

降水模式的改变导致了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许多地区的水库和水源湖泊的水位下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灌溉。

这种变化还会导致水污染和水质下降,影响人们的健康。

4. 健康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温升高导致了热波事件的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险。

气候变化还会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如登革热和疟疾等疾病。

此外,灾害事件如洪水和飓风也会导致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面对气候变化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方法: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现代气候学(精)

现代气候学(精)
单位面积的地面和大气柱整体的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或
,S0为天文辐射,为行星反射率32.地表热量平衡:
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面的热量平衡。
33.地表热量平衡方程R地面辐射差额,大于零表示辐射有盈余;
18.大气质量:
太阳光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
19.大气质量数(m:
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0.大气透明度
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常用透明系数表示
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定义:大气质点将入射辐射重新向各个方向辐射出去的一种现象.
特点:强烈地依赖于粒子尺度与入射波长的相对大小,分为瑞利散射和米散射.瑞利(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直径比波长小,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LE地面与大气的潜热通量,大于零表示地面蒸发,潜热从地面输向大气;
H地面与大气的湍流热通量,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输送给大气,使气温升高; Qs地面与下层土壤的分子热交换,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向下层土壤输送。St地表与上层生物体的化学、生物过程有关的能通量
34.大气的热量平衡
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等于其热含量变化,长期平均达到平衡。
29.地面辐射差额R :
G
U F ε-=
单位地表面面积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 30.大气的辐射差额R α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收入与辐射支出的差额. R α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差额, U α该大气柱吸收的太阳辐射,
F地面有效辐射,
F ∞通过大气上界逸出的长波辐射3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现代气候学 总结资料

现代气候学 总结资料

现代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锋面气旋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4)近期a)观测方面先进的观测技术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b)理论研究方面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与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知识点总结

气候与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地球表面某一地区长期气象要素变化的统计表现,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地球表面不断接受太阳能的结果,与地理位置、大地形、海陆分布、气候系统结构和大气环流等密切相关。

气候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巨大,了解气候的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知识点一:气候分类气候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可划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是指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年温差小,多为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如亚马逊雨林气候;温带气候是指位于赤道向两极方向的地区,四季分明,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如中部大陆气候;寒带气候是指位于两极地区,气温极低,年温差大,降水少。

气候知识点二: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长期气候变化过程。

气候变化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为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引起。

全球变暖导致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气候知识点三:气候影响气候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自然灾害频发等。

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给农田耕作、水源供应等带来了不少困难。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知识点四:气候调节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气候调节。

一方面可以采取生态恢复、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综上所述,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气候要素变化的统计表现,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

了解气候的分类、变化、影响和调节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气候知识,能够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积极参与气候调节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世界气候分析知识点总结

世界气候分析知识点总结

世界气候分析知识点总结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不同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

气候分析是指对气候系统中不同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和趋势性。

在世界气候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气候进行分析,总结出各种气候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从气候要素、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气候分析方法等方面对世界气候分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气候要素1.温度温度是气候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反映了空气的热量情况。

全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很大,从赤道地区的高温到极地地区的极低温都有。

气候分析中,常常通过温度的年、季、月平均值、极端值以及温度的变化趋势等方面来研究气候。

2.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后,通过自由下落或被风吹动而落到地面的现象。

气候分析中,对不同地区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类型和分布规律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为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3.气压气压是大气中单位面积上的气体分子对地面或物体的压力。

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气压强弱反映了大气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

气压的分布情况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对气候系统的运动和交换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4.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决定了空气的湿度情况。

湿度对气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热带地区湿度大,造成了热带雨林的形成;而干旱地区则湿度较小,是荒漠的形成基础。

气候分析中,湿度对于空气质量、植被生长和降水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5.风风是大气中气体热运动的结果,它带来了大气的平均运动和扰动性运动。

风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分析中,通过风速、风向和风向频率等来研究气候的风特点,还可以通过风场的分析来了解气候变化和风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类型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带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气候特点是温暖潮湿、降水充沛。

分成雨林气候和草原气候。

2.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带分布在赤道向两极的区域,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适宜。

气候地理知识点总结

气候地理知识点总结

气候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气候地理知识涉及大气环流、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引起的环流运动、气压带、风向和风速、降水、湿度、气温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气候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内大气气流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根据大气环流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全球大气环流和区域大气环流。

全球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存在。

而区域大气环流则是指各地区的特定大气气流运动规律及其变化特征。

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造成地球细胞为赤道、中纬度和极地细胞。

这些地球细胞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 地球自转引起的环流运动地球细胞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密切关系。

地球自转将地球大气向东拉动,造成赤道地区大气向赤道两侧流动,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4.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大气压力在水平面上的分布规律。

根据地球高层大气压力的不同,可将地球大气压力分布划分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5. 风向和风速大气运动形式包括垂直、水平运动和旋转运动,其中水平运动产生风。

风向是指气流的方向,风速则是指气流的强度。

风向和风速对气候形成和气候类型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6.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后落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是气候要素之一,对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7. 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水汽的含量。

湿度对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影响降水形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8. 气温气温是指大气温度的高低。

气温是气候要素中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气候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候地理的知识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气候专题总结剖析

气候专题总结剖析

海陆分布 地形 地表物质
纬度因素 下垫面
洋流
人类活动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
气温
气 候 要 素
降水
气候专题总结剖析
气候因子
读“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 图”,回答9~10
9.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B)
A.
B.
C. D.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气候专温题总、结年剖析降水量
低压:降水多;
三圈环流:
风带:西风带:降水多;
季风环流: 夏季风:降水多;
冬季风:降水少;
2.下垫面:
①海陆位置:距海近,降水多;
②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3.人类活动:
气候专题总结剖析
读世界上某岛国位置示意图(该岛国的面积为65 610平方 千米,人口约1 988万),回答问题。
10.图中M地的年降水量约为
(C)
A.1700mm
B.1 200 mm
C.880mm
气候专题总结剖析 D.500mm
拓展1: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因素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
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 性质等有关。 1.纬度: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 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3.海拔: 小尺度地区:山顶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 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4.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5.季节: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原因: 夏季太阳高度日变化较大。
受海拔较低的平原气候(专题渭总结河剖析平原)地形的影响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

气候学实习总结在我参加的气候学实习中,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气候学的知识来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反思。

一、实习内容与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气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通过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气候模型来进行气候预测,并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我参与的实习项目旨在研究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分析气候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我们希望能够预测未来几十年内全球气候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适应性措施。

二、实习收获与心得体会1.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实习中,我系统学习了气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气候变化的原因、各种气候现象的形成机制等。

通过实践,我了解到气候并非简单的随机变化,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我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

2.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提升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使用一些常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如Excel和Python等。

我能够通过这些工具对收集到的大量气候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这使我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实习项目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实习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工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学会了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团队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4. 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实习,我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气候学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法。

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使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气候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锋面气旋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4)近期a)观测方面先进的观测技术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b)理论研究方面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2、温室效应(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3、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4、气候系统的基本特性1)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巨系统a)开放的非孤立系统b)响应时间差异很大,可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c)不稳定的高度耗散系统2)各个气候子系统之间显著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属性差异a)热力属性: 空气、水、陆地表面和冰雪面的温度b)动力属性:风、洋流及其垂直运动和冰体运动c)水分属性:空气湿度、云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

d)静力属性: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压强、大气的组成、海水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

3)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5、气候系统的反馈过程➢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正反馈:冰雪——反射率——温度水汽含量——红外逸出辐射——温度(水蒸气增加→温室效应作用加强→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上升→产生更多水蒸气。

汽是最重要的反馈机制之一,也是唯一最大的正反馈作用。

)CO——海温2(海温升高→海洋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部分二氧化碳逃逸到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剧→海温升高)负反馈:(中低)云量多——太阳辐射少——稳定度大——云量少蒸发量大——水面温度低——蒸发量小赤道、极地温差大——热量输送大——赤道、极地温差小6、气候可预报性第一类可预报性 :初始误差(扰动)随时间增长(确定性预报的时效问题);第二类可预报性:外强迫变化引起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报能力(大气对外强迫的响应及敏感性)。

7、气候系统的研究一、气候监测二、气候诊断三、气候重建四、气候模拟五、气候预测一、气候监测(1)大气常规观测(2)海洋及系统其他成员的常规观测CODAS雪盖、海冰面积土壤温度及湿度全球植被(3)非常规观测太阳常数观测大气中的微量气体(CO2, 甲烷,氯氟碳化物(CFCs)观测;平流层气溶胶观测(研究火山爆发对气候影响)二、气候诊断定义: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

内容:(1)气候异常的诊断:(2)气候变化的诊断;(3)气候异常事件的诊断;(4)气候变化原因的检测三、气候重建最常用的代用资料:(1)孢粉(2)冰芯(3)树木年轮(4)珊瑚(5)史料分析四、气候模拟: 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五、气候预测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把月以上的预报称为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分为两类:一类采用统计方法,另一类采用动力学数值预报第三章 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辐射的基本定律基尔荷夫(kirchoff)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e λ,T ) 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a λ,T )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它性质无关。

即:斯蒂芬—波尔兹曼(Stefan-Boltzmann)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E T )与它本身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

E T =σT 4维恩(Wien)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λm ) 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

λmT =2897×103nm·K2、 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

太阳赤纬:又称赤纬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3、 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ωδϕδϕ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4、 天文辐射(太阳辐射日总量)定义:大气上界,某一天,水平面单位面积接受的日辐射量。

公式:)sin cos cos sin sin (0020ωδϕδϕωπ+=D T I S任一时刻:)cos cos cos sin (sin 20ωδϕδϕ+=D I I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瑞利散射、米散射)1)大气光学路径:⎰⎰∞=z l dl dl ρρ0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介质的质量。

2)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倾斜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气物质的质量。

⎰⨯dlds ρ3)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dz dl m ρρ当h 在30°~90°时,m4)大气透明度P :到达地面的单色辐射强度:mP I I λλλ0=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数后的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辐射强度之比,表示辐射通过大气后的削弱程度。

5)吸收:大气分子被入射太阳辐射激发,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称为吸收。

两能级的差就是大气吸收的辐射能量值.6)散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太阳辐射能的一部分散向四面八方,称为散射。

✓ r<<波长时,瑞利散射。

✓ r ~波长时,米散射。

7)米散射:尘埃或灰尘(气溶胶)直径比波长大,各种波长的散射能力相等。

8)瑞利分子散射定律: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 时,散射值与入射光意义: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9)漫射: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10,000nm 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

6、大气窗: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7、地球面的辐射平衡S =太阳直接辐射 (经过大气吸收和散射)D =散射辐射Q =地表总辐射A =地表反射辐射F =地面长波有效辐射R =地表净辐射 (吸收的短波-放出的长波)R= Q –A –F =(S+D) –A –F = Q(1–a) –FU =地面辐射(地面向上放射的长波辐射)G =大气逆辐射(大气向下放射的长波辐射)ε =大气相对辐射率εG =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F = U-εG8、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Q =地表总辐射; a =地表反射率Q(1–a) = 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Qa=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as=行星反照率Fs = F∞=地-气系统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Rs = Q(1–a)+ Qa– F∞(地吸收+气吸收-放出长波)=S(1–as) – Fs(地气系统吸收-放出长波)9、大气系统的辐射平衡Qa=大气吸收的短波辐射Ua=大气吸收的长波辐射Ga=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向地面方向)U∞=大气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F∞=地-气系统向外宇宙逸出的长波辐射F =地面长波有效辐射Ra = Qa+ Ua–(Ga+U∞)= Qa + (F –F∞) (大气短波吸收+放出长波)10、太阳直接辐射:(1)定义: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的消弱后,沿投射方向直接到达地表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2)影响因子:1)太阳高度角愈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愈大,因而地表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愈小2)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愈厚3)气候特征: 日、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11、散射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尘埃、气溶胶、水汽等的散射作用,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漫射形式从天空的各个角度到达地表,这一部分辐射量成为散射辐射。

12、地表总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实际大气条件下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是地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称为地表总辐射。

13、天文辐射:)cos cos cos sin (sin sinh 2020ωδϕδϕ+==D I D I I⎰-+=00d )cos cos cos sin (sin 220ωωωωδϕδϕπD T I S14、地表反射辐射: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非完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地面所反射。

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决定于地表面的性质和状态。

15、行星反照率:地球-大气系统的反照率称为行星反照率,它表示地球作为行星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

全球取0.316、地表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的差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