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1991年1月11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应与其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检查,所需经费应有保证。
第三条环境监测人员实行合格证制度,经考核认证,持证上岗,无合格证者不得单独报出数据。
第四条环境监测站开展创建和评选优质实验室活动,以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管理,推动实验室的质量保证工作。
第二章机构和职责第五条质量保证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国家和省质量保证管理小组,各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组织质量保证管理小组。
第六条各级质量保证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一)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认证工作;(二)负责所辖地区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工作;(三)审定有关质量保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四)指导有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规范、手册等的编写工作;(五)组织仲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的争议。
第七条国家级、省级及规模较大的地、市级监测站应设置质量保证专门机构,并配备专用实验室,其他监测站根据情况设置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
质量保证机构或人员由业务站长直接领导。
第八条各级监测站质量保证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一)全面负责本站的质量保证工作,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审查上报的质控数据;(二)制定质量保证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落实,定期向本站领导和上级站汇报工作;(三)指导下级站开展质量保证工作,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和质量参核;(四)负责监测人员考核认证和优质实验室评比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质量保证的量值传递第九条标准物质是量值传递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或其他经过国家计量部门授权的单位负责研制、生产和提供各类环境监测所需的标准物质。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
可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行为的总和。
环境监测活动包括水、气、声、土壤和生态监测等领域,涉及方案设计、点位布设、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药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综合分析和评价等所有监测环节。
环境监测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1.1 技术保障为保证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各领域的监测活动都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规定了各种监测行为的技术要求。
到目前,以颁布了20余项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包括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海水、生物、噪声、土壤和固体废物等环境因素在内的近500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质量控制是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标准不仅是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的依据,也为实施监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保障。
采样点位或断面的设定原则、监测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需求、监测行为的操作技术要求,监测仪器调试的技术指标要求、质量控制手段的选取、质量控制频次的要求、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价指标合格性判断依据、实验室用水及化学试剂的基本要求等等,所有的质量控制行为都是以监测技术要求为基本依据的,所以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和技术也不断进步,对现有方法进行及时论证。
清理和修订,尽快填补有机污染监测、在线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等领域监测方法的空白,加大标准方法的前期可研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开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等,都成为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2.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二、教学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三、教学难点理解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PPT、实物样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幅污染严重的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环境监测?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收集样本、分析样本、评估结果等步骤。
2.讲解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各种方法在不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三、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问题,如采样误差、分析误差等。
2.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包括标准化操作、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套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方案,并向全班展示和讨论。
四、复习和总结1.通过PPT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家庭周边环境的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老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质量保证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本教案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概述
③ 计算统计值并做质量控制图:
P448 图9-9
④ 将20个(或>20 个)数据按测定顺序点到图上,这时应 满足以下要求:
a. 超出上下控制线的数据视为离群值,应予删除,剔除后不足20 个数据时应再测补足,并重新计算 、S,并做图,直到20个 数据全部落在上下控制线内;
二、评价精密度的方法 (P445)
1. 评价精密度的常用术语 •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同一方法对一均匀试样进行重复分析时,所
得分析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由分析的偶然误差决定,偶然误差越小,则 分析的精密度越高。精密度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通常与被测 物的含量水平有关。
① 平行性:在同一实验室,当操作人员、分析设备和分析时间均相同时, 用同样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多份平行样测定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
• 回归分析就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方法。
回归分析主要用途:
建立回归方程:从一组数据出发,确定这些变量间的定量 关系式,y=a+bx 相关系数及其检验:评价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应用回归方程从一个变量值去估计另一变量值,已知x或y, 求y或x。 回归曲线的统计检验:对回归方程的主要参数作进一步的 评价和比较。 •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中主要应用的是一元线性方程。 它可以用于建立某种方法的校准曲线,研究不同的方法之 间的相互关系,评价不同实验室测定多种浓度水平样品的 结果。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 均数控制图(P448-452)
• 完成了准确度、精密度的检验后,由于许多其他因素,如:标准物质、 试剂、温度等的变化而引起准确度的变化。在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为了连续不断的监视和控制分析测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可采用 质量控制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
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
答案:现场质控样包括:一个采样点的一对平行样(A、B)和一个现场空白样(C)。
令:L——实验室;T——加标样
则:现场质控样有:
现场样式
现场加标样
C
CT
A→A1,A2
AT
BBT
实验室样有:
实验室样 实验室加标样
CL
CLT
BLT
(1)分析样品前先做 CL 及 CLT,结果合格时表示实验室受控。
(2)分析现场质控样和样品。
7.实验室质控考核是实验室间协作实验中常被使用一种质控方法。(√)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在监测分析工作中,常用增加测定次数的方法减少测试数据的随机误差。在校准曲线的测定中 还可用增加浓度点的方法实现这个目标。 2.在环境监测中,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样品的代表性、完整性;监测结果的 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 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检查各参加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和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它应 由有经验的质量保证机构和(或)上级监测机构主持实施。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可用于实验室间质控考 核、方法标准化(方法验证)、标准物质定值、科研项目协作和仲裁实验等。 4.参加实验室间质控实验的实验室,必须是切实执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实验室,实验间质量控 制实验多用统一分析密码标准物质的方式进行,以确定各实验室报出结果的可接受程度,并判断实验 室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提高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 四、问答题 1.什么叫标准物质?标准物质有哪几类? 答案:标准物质是已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量值并具有良好均匀性、稳定性,用以校准测量器具、 评价测试方法、确定材料特征、直接作为比对标准的物质。 标准物质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物理特性与物理化学特性测量标准物质和工程技术特性 测量标准物质等。 2.什么叫法定计量单位?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有哪些? 答案:由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使用、或允许使用的计量单位叫法定计量单位。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有: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
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
21环境保护2000・1图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由于《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其他一系列有关质量保证技术的文件、资料的颁布实施,质量保证技术已比较完备,但目前似乎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理论作指导,缺乏一套适合经济建设和环保工作需要的卓有成效的运作模式,许多质量问题不是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而是出在管理上。
如何长期稳定地保证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QAS )就是一项必需的、有效的方法,是推行TQC 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行TQC 能否取得长期效果的关键。
1基本概念1.1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使人们确信监测站能满足质量要求,在QAS内开展的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全部活动。
一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为了确保监测质量所必需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二是监测站在监测质量方面对用户所作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必须有充足而确凿的证据。
因此,它又分为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
1.2质量保证体系所谓体系,是由若干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QAS 可概括为:监测站以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概念与方法,把监测质量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和权限,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和监测站有关的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如使用监测成果的部门和个人等,QAS 应将其都包括在内,保证服务质量。
对于试剂、仪器、设备等的生产厂家,要求其必须保证产品质量。
1.3质量保证体系框图QAS 包括思想、组织保证、实施过程和检验保证体系四个方面,其运行程序见图1。
1.4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QAS 的作用在于能够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监测站长期稳定地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
(1)通过建立QAS ,我们可以把监测站全体职工组织起来,明确各科室、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和职责、权限,使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使监测站从整体出发,有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分析和改善质量问题。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和因素进行观测、测量、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物质、噪音、水质、空气质量、土壤污染、辐射等因素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环境监测应运而生。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帮助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环境监测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方面。
在大气监测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空气质量、气象条件、气候变化等情况。
水体监测则关注水质、水量、水动力学特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污染、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
噪声监测则是评估环境中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征。
概括而言,环境监测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资源利用情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预警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只有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逻辑和思路。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简要概括环境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介绍做铺垫。
接着,我们会详细阐述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意义,涵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必要性。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这一部分将解析环境监测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准确性、可靠性、全面性等,以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探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环境监测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和要素,例如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以及监测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应用。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1. 引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项关键的工作,用于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问题解决。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常见的质量控制指标。
2. 环境监测质控的基本概念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仪器校准和维护、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规范等。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降低误差和不确定度,提高数据质量。
3. 环境监测质控的方法3.1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质量控制样品是一种具有已知浓度或属性的样品,用于检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仪器的精确度。
常见的质量控制样品包括校准曲线样品、空白样品、质控样品等。
正确使用质量控制样品可以评估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3.2 仪器校准和维护仪器校准是确保仪器测量结果准确的重要步骤。
校准过程包括校准曲线的建立和仪器参数的校准。
仪器维护包括仪器清洁、漏气检查、耗材更换等。
定期的仪器校准和维护可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3.3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规范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对于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
数据采集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包括采样点的选择、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等。
数据处理应包括数据录入、数据验证和数据分析,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 环境监测质控的常见指标4.1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准确度可以通过比对标准样品、参考方法或其他质量控制数据来评估。
准确度评估的指标包括偏差、回收率等。
4.2 精密度精密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精密度可以通过重复测量同一样品多次,然后计算测量结果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评估。
4.3 检出限和测量范围检出限是指测量技术的最低可检测浓度或含量。
测量范围是指测量技术的有效工作范围。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污染控制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污染控制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生态环境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监测成为保障自然环境的基本手段之一。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环境因子进行实时、定量、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以了解环境的变化趋势和污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社会福利。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水、土壤、噪音、辐射、生物等多个方面。
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以下是生态环境监测内容的具体说明:1.空气质量监测:主要监测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空气污染物(如PM2.5、PM10、O3、SO2、NO2等),以及对空气污染源(如工厂、汽车尾气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2.水质监测:主要监测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水位、流速、水温、透明度、溶解氧、酸碱度、营养盐含量、重金属污染物、化学氧化剂等。
3.土壤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土壤中含水率、pH值、孔隙度、孔隙结构、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4.噪声监测:主要监测城市环境中的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
5.辐射监测:主要监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电磁辐射等。
6.生物监测:主要监测自然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繁殖、生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为了保证监测质量,现代生态环境监测借助了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包括传感器、遥感、微型计算机、GIS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监测精度,还大大减轻了监测负担。
三、污染控制政策和技术生态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但解决污染问题更需要科学的政策和技术手段。
我国自1972年正式开始环境保护事业以来,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实施环境保护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取污染源清单、推进环保税法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原则第三节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第四节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二、环境监测的内容三、环境监测的类型一、环境监测的概念v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v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v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v水和污水监测v大气和废气监测v噪声监测v土壤污染监测v固体废物监测v生物污染监测v放射性污染监测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三、环境监测的类型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监测站第二位的工作。
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按目的标法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评研究监测3、研究性监测:即科研监测,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通常由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协作共同完成。
任务:研究污染物或新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和生物体的危害及影响程度。
包括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和原则v环境监测的目的v环境监测的特点v环境监测的原则一、环境监测的目的v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v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v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v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四、环境监测的特征
第三节 环境监测方法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1.成分分析 2.结构分析 3.生物指示分析与酶法分析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1.痕量和超痕量技术的研究 2.污染物的状态与价态分析的研究 3.分析技术联用 4.遥测技术的应用 5.分析方法标准化 6.连续自动监测的研究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研究性监测(或科研检测) 2.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 3.特定目的监测(或特例检测) (三)环境监测的原则 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特征性质,选 择那些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 ②对确定监测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 效的分析方法。 ③对监测的数据能够作出正确地解释和判断。 优先监测的原则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1.检验和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2.判断污染源造成的污染影响 3.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分布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4.研究扩散模式 5.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第五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一、采样的质量控制 二、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 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
(一)分析方法 (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 1.测定精确度和准确度 2.质量控制图 (三)实验室外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参考内容:1.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环境监测工作的理念和要求。
质量方针应包括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以及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承诺。
2.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编制环境监测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明确各个环境监测环节的工作要求、责任和程序,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仪器校准与验证、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3.组织机构和人员:建立合理的环境监测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
负责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胜任监测工作。
4.仪器设备和校准:选择适用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具备所需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校准、验证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仪器设备的校准应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建立校准记录以备查验。
5.样品采集与处理:制定标准化的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并确保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严格控制各种可能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如空气污染、交叉污染等。
样品的处理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避免误差和 contamination。
6.方法和标准:选择适用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并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方法和标准的管理制度,包括方法选择、方法验证、方法比对和方法修订等方面的要求。
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的特点,确保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7.数据处理与分析:建立科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识别并排除异常值和误差,保证数据的质量。
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和评价,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8.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连续监测和平行测试等措施,用于监控监测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外部质量评估可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和参与质量保证活动来评估实验室的水平和能力。
环境监测知识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它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监测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实施环境监测的目的。
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通过获取、记录和分析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的活动。
它旨在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相关机构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2.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估。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我们需要了解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要素和空气质量指数等。
水环境监测则关注水源、水质、水生态等指标的测定。
土壤环境监测主要涉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含量及表层覆盖物等方面。
3. 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环境监测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如传统的采样法、实验室分析、现场测试以及现代化的遥感和GIS技术等。
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可以利用气象站、大气采样器、气体色谱仪等设备。
水环境监测则可以通过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或者使用水质分析仪器。
土壤环境监测通常需要进行采样,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
4. 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环境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指标,并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长期的监测,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环境监测也有助于追踪环境污染源和评估环境治理效果。
5.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和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
同时,环境监测也是评估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结:环境监测是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
它涉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监测,可以借助各种方法和技术进行。
通过环境监测,我们可以评估环境是否达标、追踪环境污染源以及评估环境治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A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保证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是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两部分。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一个良好的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目的需要和可能、经济成本和效益,确定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和质量控制程序。
为保证取得合乎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与完整性要求的监测结果,还应组织人员培训,编制分析方法和各种规章制度等。
3.休哈特(Shewhart)质量控制图是以数理统计检验为理论依据的图上作业法,他将正态分布变换为质量控制图的图形,以便于检验测定数据的质量。
4.分光光度法分析中校准曲线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其中a为回归直线和纵轴的交点,即截距,b为方法的灵敏度,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用SE表示该曲线的剩余标准差。
5二、判断题(正确的判√,错误的判×,并给出正确答案)1.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是反映自变量(物质的浓度)与因变量(仪器信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答案:(×)在分光光度法中,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的。
2.休哈特(shewhart)质量控制图有单值图、均值图和均值极差质控图。
(√)3.在分析测试中,空白实验值的大小无关紧要,只需以样品测试值扣除空白实验值就可以抵消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和影响。
答案:(×),首先,全程序空白实验值难以抵消样品基体所致的干扰和影响,因为在分析测试中无法获得理想的零浓度样品。
而且,测试的随机误差并非绝对相同。
因而,扣除空白试验值的样品测定结果中包含了全部实验误差。
此外,空白实验值越高,掩盖的随机误差波动越大。
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很低,或接近检出限的水平时,有时能使样品测量值与空白实验值的差值为负数,表现了分析结果的不合理性和监测工作的失败。
4.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加标的原则是加标浓度合理。
答案:(×),加标浓度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回收率实验的成功。
在回收率测定中,加标的原则是:(1)加标物质形态应和待测物的形态一致。
(2)加标浓度合理:①加标样的浓度与样品中待测物浓度为等精度;②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③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的中间浓度时,加标量应控制在待测物浓度的半量(0.5倍),但总浓度不得高于方法测定上限的90%;④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样品中待测物浓度的3倍。
(3)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著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
由于加标样和样品的分析条件全同,某些干扰因素及不正确操作所致的影响相等,常使加标回收率实验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不能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5.将组成和性质与待测样品相似,且组成含量已知的物质作为分析测定标准,以避免基体效应所产生的误差,这种物质就是环境标准物质。
(√)6.X-R质控图可以反映平行测定数据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以及测定均值在一定精密度范围内的波动情况。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1.衡量实验室内测试数据的主要质量指标是:准确度和精密度。
这些质量指标常用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加标回收率表示。
2.校准曲线的特征指标是截距(a)、斜率(灵敏度)(b)、剩余标准差(SE)和线性相关系数(r)。
3.在环境监测中,对监测结果应达到的要求是: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权威性和法律性。
4.在质量控制图中,当测定值落在控制线上时,表示这个数据是失控的。
测定值中连续七个点递升,表示分析质量的失控趋势。
当空白试验值连续四个点落于中心线以下时,表示其质量正常。
5.选出下列计量单位中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1)长度单位:公吨(t)、米(m)、微米(um)。
(2)质量单位:克(g)。
(3)力的单位:牛[顿](N)。
(4)能量、功、热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5)压力、应力、压强单位:帕[斯卡](Pa)、牛顿每平方米(N/m2)四、问答题1.简述计量认证的主要内容。
答案:计量认证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即组织机构、仪器设备、检测工作、人员、环境和工作制度。
共计50项。
2.扼要简述现场采样的链式保管内容。
答案:在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监测计划后,首先需要按照优化布点的原则和方案选定合理的监测站位;按监测项目的要求,做好样品的保存和管理;认真完成现场监测项目的测定;详细填写现场采样记录;及时地妥善装运,由专职人员负责送交实验室验收签字。
3.怎样安排现场质控样的分析工作?如何用所得的分析结果判断采样和分析工作的质量?答案:现场质控样包括:一个采样点的一对平行样(A、B)和一个现场空白样(C)。
令:L——实验室;T——加标样则:现场质控样有:现场样式现场加标样C CTA→A1,A2 ATBBT实验室样有:实验室样实验室加标样CL CLTBLT(1)分析样品前先做CL及CLT,结果合格时表示实验室受控。
(2)分析现场质控样和样品。
(3)用分析结果判断现场和实验室的工作是否有异常。
当CL≈CLT,BT≈BLT:现场工作无异常;A1≈B:现场采集的平行样无异常,样品有代表性;A1≈A2:实验室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符合要求;AT≈BT≈BLT,现场与实验室工作有异常;当CL≠CLT,BR≠BLT:现场工作有异常。
A1≠B:现场采集的平行样不合要求,现场未能提供有代表性的样品;A1≠A2:实验室分的精密度失控。
A1≠BT≠BLT:现场与实验室工作都有异常。
4.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含义是什么?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各技术环节中的质量控制,他们都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几种?其质量控制技术有哪些?答案:在设有质量控制专设机构或专职人员的情况下,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有自控和他控两种方式。
自控情况下的质量控制技术有:空白实验值和检出限的核查,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测定,标准物质比对分析,方法比较实验,以及使用质量控制图等。
可用于他控方式的质量控制技术有:密码样(亦可用平等双份)测定,密码加标样分析,密码方式的标准物质比对分析,室内互检,室间外检等。
6.分析方法检出限应如何测定?其合格要求是什么?(以《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的规定为例叙述之)。
答案:根据所用的分析方法测定空白试验值和选定的估算检出限公式进行计算。
选用L=2√2 tSwb 的估算式时,应于每天测定一对空白平行样,至少需测5d。
用所得结果先计算批内标准偏差,再按给定的置信水平估算方法检出限,若所用分析方法是分光光度法、色谱分析法或离子选择电极法时,则应按相应的规定估算检出限。
将测得的方法检出限值与方法中的规定值相比较,若高于规定值,即应查找原因,并重新测定,直至合格。
7.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方法检出限是某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能从样品中定性地检出待测物的最小浓度或量。
方法测定下限是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以某分析方法能准确地定量测定待测物的最小浓度或量。
测定下限由所要求的分析精密度决定。
同一分析方法,按精密度要求的不同,其测定下限值常有较大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测定下限相当于取k=3所得检出限的3.3倍(相当于10Sb所对应的浓度)。
8.如何评价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准确度?答案:①可用测定标准物质的方法评价之。
将测定结果与标准物质的保证值进行比较,当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要求时,即可判断所用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准确度达标。
②与公认的标准分析方法(如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比较,以判断所用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准确度。
将同一样品用待评价的分析方法与标准分析方法同时进行分析。
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比较,以判断待评价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的准确度。
B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衡量实验室内测定结果质量的主要指标是精密度和准确度。
2.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对监测结果的质量要求是: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测定数据应具有符合要求的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3.在实施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过程中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基础,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在各参加实验室都在受控的条件下,由有经验的中心实验室(或有经验的第三者或单位)主持实施的。
4.常用于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自控技术有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空白实验值测定、标准物比对分析、分析方法比较实验和质控图的应用等。
5.在分光光度法中常将自变量(待测物浓度,浓度)与因变量(仪器响应信号,仪器指示量,信号值)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表示,即y=a+bx。
6.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技术中,平行样分析只能反映数据的精密度,不能表示数据的准确度,加标回收率指示数据的准确度。
7.我国的环境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8.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国际单位制的单位为基础,同时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单位所构成。
二、判断题(正确的判√,错误的判×,并给出正确答案)1.每个方法的检出限和灵敏度都是用以表示该方法检测样品中待测物最小浓度的。
答案:(×)。
方法检出限是指该方法能定性地检出待测物确实高于空白值的最小浓度。
方法灵敏度是该方法对待测物单位浓度(或量)变化能准确反映的反应能力。
2.空白试验值的大小仅反映实验用纯水质量的优劣。
答案:(×)。
空白试验值能全面反映分析工作中所用试剂(包括纯水)与仪器的质量状况,并反映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以及分析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问题。
3.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分析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质量控制的方法,是保证测试数据达到精密度与准确度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
(√)4.标准物质是推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因为它起到量值传递的作用。
答案:(×)。
标准物质是实施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
它不仅具有量值传递的作用,而且可以达到量值传递与溯源的目的。
又可以作为比对分析的标准、检定分析仪器、评价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评价分析方法的性能和发展新测定技术,以及用作重大争议的仲裁监测标准。
5.质量控制水样和标准水样,只由于使用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答案:(×)。
标准水样是水质标准物质,必须具备并满足标准物质的各项性能和要求,例如:稳定性、均匀性、量值的准确度以及使用说明书和包装等。
质量控制水样是用于控制实验室内监测分析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水质样品。
质控样一般都应含有与样品相同的基体物质。
对基体变化范围很大或极简单的清洁水样的监测,也常用不含基体的质控水样。
6.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制就是实验室质控考核。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