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引言]近年来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教育界已获得共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那么,语文创新教学就是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指向的学科教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弘扬人的创新本性的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课堂教学应积极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给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最快、最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研究、分析。
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应该是创新,着重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也要求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着力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宗旨,我尝试采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质疑讨论--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主题与内容]一、探究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
课堂探究学习不同与一般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让学生初步熟悉一下课文,为教师讲读课文做准备,而且都在课外进行。
探究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五年级: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五年级: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老师讲,学生听、写、背、做题等,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上述不足之处。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观察、提问、思考、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和知识领域。
而老师则扮演引导、指导、帮助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启发和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五年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1、目标通过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教材教材为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
3、教学过程3.1、课前准备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引发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比如:将数字0-9排列组合,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3.2、引入老师先让学生组成一些不同的三位数,再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规律?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一个数字能否组成三位数取决于该数字在三个位置上的不同排列,也就是说,每个数字都可以放在三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每个数字都有三种可能,也就是说,一共能组成3*3*3=27种不同的三位数。
3.3、探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究。
他们可以通过手算、列举、画图等方式,依据不同的规律,确定数字的排列方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4、总结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概念、方法和技巧。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随时参与探究,及时纠正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探究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设计(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设计一节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有哪些部分吗?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二)探究活动1. 观察植物(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盆植物,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
(2)引导学生描述植物根、茎、叶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
2. 实验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根植物的根、一段植物的茎、一片植物的叶。
(2)让学生分别用放大镜观察根、茎、叶的微观结构。
(3)引导学生分析根、茎、叶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3. 讨论交流(1)让学生结合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小组讨论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三)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结构呢?(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后调查不同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植物的根、茎、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以提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探究过程为主线,以探究结果为结果,以学生的发现为核心,以学习为目的,以改变学习方式为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
二、高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案例
1、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1)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让学生分析三角形的边长、角度、面积等性质,探究三角形的形状变化,并尝试构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2)让学生探究几何图形的绘制。
让学生分析几何图形的特征,结合几何规则,尝试绘制几何图形,如绘制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
2、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1)让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
让学生分析函数的定义,探究函数的属性,如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对称性、函数的可导性等,并尝试构建函数,如构建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让学生探究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
让学生分析空间几何图形的特征,探究空间几何图形的属性,如体积、表面。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案例以“光合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知识点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什么意义?(二)探究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材料:光合作用实验装置、二氧化碳、水、光、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等。
b. 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d.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e. 改变实验装置中的水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数据分析:a.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需要光、二氧化碳和水。
b.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
c.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光合作用在黑暗环境中无法进行。
(三)总结与反思1. 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3. 反思:如何将光合作用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分析能力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实践教学案例设计(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探究能力,本案例设计旨在通过探究式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环境特征,掌握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高中地理或环境科学课程,适合15-18岁的学生。
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环境变化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探究式教学工具(如PPT、白板、地球仪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地球环境变化相关知识,收集相关案例。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究地球环境变化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地球环境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探究活动一:地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教师分发地球环境变化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总结地球环境变化的原因。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活动二: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地球环境变化的具体影响。
-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对地球环境变化的认识。
第二课时:探究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地球环境变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地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2. 探究活动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持续发展策略,如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态保护等。
探究式教学实践范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将以“地球的磁场”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二、教学背景地球的磁场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探究地球的磁场,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磁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磁场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地球磁场相关的问题,如: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地球磁场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地球磁场是否会发生变化?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问题。
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调查。
(1)探究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铁屑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磁场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探究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研究地球磁场对迁徙鸟类的导航作用、对地球生物生物钟的影响等。
(3)探究地球磁场的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等方式,了解地球磁场的变化情况。
例如,研究地球磁场强度、地磁极漂移等。
4. 小组汇报各小组将探究结果进行汇总,形成一份报告。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需运用科学语言、图表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磁场的形成原理、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地球磁场知识的理解。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数学论文_2.doc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_数学论文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
(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
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
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二、组织探究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
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
(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
)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探究型教学模式案例
探究型教学模式案例探究型教学模式案例: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例一、案例背景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本案例旨在通过探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教学资料、案例分析、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草原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及相互关系,探究气候变化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分析气候变化对所选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如物种分布、种群数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4. 实验验证: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实际影响,如温度升高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等。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精神等表现。
2. 成果展示:评价各小组的探究成果,包括报告的质量、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
小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下面是一个小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分析:
案例名称:探究弹性力
案例描述: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一项实验。
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小球,并要求学生将小球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指按下去,观察小球的变化。
接着,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弹簧,要求学生将弹簧固定在桌上,再用手指按下去,观察弹簧的变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按下小球和按下弹簧的感觉不同?为什么弹簧能够恢复原状,而小球则不行?
分析:
目标: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发现物体的弹性特性,了解弹性力的作用,并培养对物体性质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学生参与:这个案例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探索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按下小球时,小球会被压扁变形,而放开后无法恢复原状;而按下弹簧时,弹簧会变形,但放开后会恢复原状。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发现弹簧具有较强的弹性力,而小球则没有弹性力。
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弹簧能够恢复原状是因为弹簧具有弹性,而小球无法恢复原状是因为小球没有弹性。
这个案例通过实践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弹性特性,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精品】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docx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案例一】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体会徐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基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探究性学习自然成为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
去年有机会听王磊博士讲探究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容易理解,实际应用却无从下手。
按照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在高三教学中进行了初探,当吋我认为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自己去做,让学生归纳出知识,这就是“探究式学习覽去年我教初三,得知新教材已经问世,很想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新教材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探究。
我正好有机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教育研究室王磊博士合作,我选取“新世纪”版实验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屮的八个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教学的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对“探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理解,体会如下:一、教师良好的素质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教书多年,我的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但是在探究“探究性学习叩勺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时代的挑战和无形的压力。
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的大量知识信息,使我感到陌生和震惊。
在“探究性学习''中初三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如:讲原子结构时,他们问:“既然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是怎么聚成的?"在讲化学变化的本质时学生问:“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为什么不变回氢气和氧气?,,讲炼铁炼钢时,我让学生想彖:“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炼铁厂,你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考虑资金、原料、设备、产品质量、销路、售后服务,最感兴趣的是厂址的选择,炼铁厂是建在矿山还是建在用户集中地,学生们争论不休,可喜的是学生们一致认为无论建在何处,污染是首要问题,还有学生建议炼铁厂和炼钢厂建在一起可以节约能源。
可见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然而教师而临的是什么?不仅是如何圆满的评价和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在信息时代能否立足讲台。
我开始怀疑,现有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能维持多久?下学期我们教高一,我能否理解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能否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这正是我能“探究''到今天的动力。
幼儿园探究式学习案例精选
幼儿园探究式学习案例精选主题:幼儿园探究式学习案例精选探究式学习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通过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从而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探究式学习的案例:案例一:发现字母教学目标: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字母,并学习如何拼音。
教学过程:在小组活动中,老师让每个小组拿到26张字母卡,并告诉他们要用卡片上的字母拼出他们的名字。
在这个任务中,孩子们应该自己发现每个字母和它们的形状和声音的联系。
如果孩子们需要帮助,老师会逐一指出字母卡片上的字母,并告诉他们这些字母的发音和形状。
结果: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自主学习并学习了所有26个字母,大多数孩子们还拼出了自己的名字。
他们通过这个任务,掌握了一些英文字母的拼音和形状。
案例二:找出不同教学目标: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比较和归类。
教学过程:老师拿出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香蕉、葡萄等等,让孩子们一起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这个任务中,孩子们必须自己观察和比较这些水果,然后在自己的课桌上找到自己的不同之处,如形状、颜色等等。
结果: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比较和归类的基本方法,并且学习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相同”和“不同”。
其中的部分学生还使用图画或者建构,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和归类。
案例三:小鼠掉进了水桶教学目标:鼓励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老师在课堂上模拟出一个小鼠掉进了水桶的情形,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把小鼠从水桶里解救出来。
孩子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方法,如用细长的竹子把小鼠撑起来,或者把水桶倒过来让小鼠跑出来。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评估不同的方法的优缺点,考虑可行性,并最终选择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案。
结果: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如何使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问题解决,并学习了如何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
最后,困在水桶里的小鼠被成功地解救了!。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一、引发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
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
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
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
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
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
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问题式探究模式教学案例设计
“问题式探究”模式教学案例设计【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基本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铜、Fe2+、Fe3+的性质,了解铁、铜、Fe2+、Fe3+的转化,了解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2、发展要求:了解Fe3+的常用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其资料的收集和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3.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难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按照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做好“五备”:备学生、备任务、备目标、备检测和备过程。
学生准备:1.搜集与铁、铜有关的物品或资料,了解它们的用途2.复习回顾金属的通性,预习《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四、教法设计1、本课时采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明确学习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理论分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实施解决策略(学生独立解决、生—生合作解决、师—生讨论解决)→归纳提升(总结评价、归纳整理、迁移发展)→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延伸学习空间)。
2、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等教学手段。
观察、回忆、思考。
②观看实验录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快速而主动地投入到这一中心内容的学习中去,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归纳梳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实例分享
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实例共享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起点,而探究式教学活动正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式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和探索,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
下面我们将共享一些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实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活动一】主题:动物世界内容: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去动物园,观察不同的动物,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可以用画笔、纸张或者橡皮泥等材料,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动物世界”。
【活动二】主题:植物生长内容:在幼儿园的角落里放置一些小盆栽,让孩子们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变化。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细心,也可以引导他们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三】主题:家庭与社区内容: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家庭和社区中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可以是家中的传统食物、社区中的公共设施等。
孩子们可以通过访谈家人、观察社区等方式,了解这些事物的来源、作用和意义,还可以结合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探究式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实践中学习,让幼儿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未知,收获快乐和知识。
希望老师们能在日常教学中多多尝试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为幼儿们创造更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探究式教学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探索,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下面我们继续共享一些幼儿园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实例,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活动四】主题:季节变化内容:在校园内设置一个观察季节变化的角落,放置一些季节性的植物或装饰品,让孩子们每天观察并记录季节的变化。
可以进行一些季节相关的手工制作,比如制作冬天的雪花、春天的花朵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季节的变化规律,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了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以某中学开展的一次探究式教学实践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大力推进探究式教学。
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确定探究主题本次探究式教学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设计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如何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等。
(2)资料收集:各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收集与探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社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指导(1)引导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2)指导资料收集:教师提供资料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信息。
(3)组织实地考察:教师提前规划考察路线,确保考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4)评价成果展示:教师从探究深度、广度、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案例实施效果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实践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和采纳。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小鲤鱼跳龙门》2. 《大江保卫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大江大河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江大河如此美丽?它们又面临哪些问题?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如“大江大河的保护”、“人类活动对大江大河的影响”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探究实践(1)查阅资料各小组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大江大河的起源、特点、保护措施等。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库、河道等,了解大江大河的实际情况。
(3)实验探究以“水的净化”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水的净化原理。
4. 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共识。
5.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探究式教学实践,学生掌握了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 了解大江大河的特点和保护措施。
探索实践创新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实践创新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实践创新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二、案例背景某中学七年级语文教师张老师,在教授《背影》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决定采用实践创新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案例实施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张老师首先播放了电影《背影》的片段,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接着,张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背影》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回答。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概括,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2.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张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背影”的理解。
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 实践创新,展示成果张老师鼓励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背影”为主题,创作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用文字描绘出了自己心中的“背影”。
4. 互评互学,共同进步作文完成后,张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互评。
要求学生们从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对作文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案例反思1.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案例中,张老师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提出问题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 强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老师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探究式教学的案例
嘿,大家知道探究式教学吗?咱就说,这就好比是一场奇妙的冒险之旅呀!
给你们说个例子哈,就像上次我们上科学课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光合作用,而是问我们:“你们觉得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呢?”哇,这一下可就挑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呐!有的同学说靠水,有的说靠阳光,还有的说靠土壤里的养分。
然后老师就笑着说:“那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到底是靠什么吧。
”于是我们分成小组,开始设计实验。
这过程中,同学们都特别积极,各种讨论,“嘿,咱们这样做行不行?”“哎呀,我觉得应该那样试试。
”就跟一群小侦探在找线索似的。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弄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这就是探究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呀,不是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就好像给我们一把钥匙,让我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
这种感觉,岂不是超级棒?再比如在语文课上学习古诗,老师也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究诗人当时的心境和想法呀。
想想看,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那些诗句,多没意思,但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那学起来得多带劲啊!
探究式教学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它能把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又好玩。
它能让我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真的太棒啦,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也能让我们更享受学习的过程!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也应该多来点这样的教学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一、引发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
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
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
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
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
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
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四、运用深化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
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
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一题一得,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把现代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一、引发问题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2、提出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⑶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二、组织探究(一)师生共同探究“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⑴500+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8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13张一百元的人民币,13个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师生共同探究“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三、作出解释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3、质疑四、运用深化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
2、书上P51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鼓励与肯定。
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⑴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⑵非整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案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发现—概括—应用”的学习方法。
3、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教学过程:一、引发问题1、直观、初步认识长方体: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
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
(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
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
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二、组织探究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
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
(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
)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4、识图: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高⑴(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
)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棱的长度叫做宽。
⑷以学具任一顶点为例,指出长、宽、高。
⑸(示一斜放着的教具)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
(可以有不同说法)5、看书质疑四、运用深化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量出它的长、宽、高。
五、课堂总结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习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发现-概括-应用”学习方法。
3、鼓励与评价。
4、你能用今天的学习方法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特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