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最新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德教育与“超越式幸福”
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德性、 完善人格以及追求更高价值的教育 方式,已经开始引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一一超越式幸福, 是道德
教育的理想,更是一个人生活的终极价值追求。
、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内在可能 一)道德教育的含义
1. “知性”德育的超越
知性”德育指德育的知识化和思维化。 知识化即道德知识 的传授与习得 ; 思维化即对道德思维的训练。知性德育观认为道 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道德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养成。 但是作为 道德教育主体的“人”, 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 与缄默存在的统一, 是饱含了肉体与灵魂、 情感与理智等各方面 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人不应当是被灌输的客体,而是追求 的主体。因此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对生活德育的回归成为必然, 道德教育的本真就应当是追求人更高境界的完善。
2. “诗意”德育的转向
诗意”是德育的新起点,是德育转向人的生活的重要方
向。“诗意”似乎带有了更多的文学色彩, 但更营造了德育审美 的、幸福的意境。 诗意德育是归真的, 即德育立足于真实的生活, 而非抽象的理论 ; 是求善的,即德育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而排挤 利己主义的倾向 ; 是至美的,即德育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人的终
这不仅 言说存在
极目标,幸福也许是人生最美好的向往。
二)“超越式幸福”的意蕴
人人渴望幸福,然而对待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亚里士多德从德性的角度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 康德眼中的幸福是仅次于德行的,德行通向幸福;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密尔把幸福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目的。笔者认为,幸福是内心的积极的、向善的、自由的体验,它不被任何异化的欲求所左右,不被任何伪装的利己主义所牵制,它是高尚的生活品质、积极的生活追求、纯粹的生活方式在内心的投射反应。
超越式幸福,是针对幸福的异化或者说是针对幸福的不完整性理解而提出的,是在世俗的“普通”幸福、短暂的“即时”幸
福以及外在彰显的幸福基础上建设的一种具有延续性、内隐性、
精神性的更高尚的幸福,即“超越式幸福”。但这并非对于世俗
幸福、即时幸福和外显幸福的否定,而是批判性的继承与创新。
二、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可能
一)道德教育指向可能生活的建构
在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中指出:“可能生活是现实世界
条件所允许人们进入的生活,但不完全等于现实生活,因为现实
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
造出来但尚未创造出来的。”[1] 道德教育是指向生活意义世界的,因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鲁洁教授曾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引领生活的建构,即突破以往把道德
教育作为约束人的手段, 或在教育过程中把人抽象化的倾向。
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引领一种幸福生活,正如克里夫 贝克认为的: “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 而应看作是通向 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 这种美好的生活是对人格、 生命和幸福 的关注。
二)道德教育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
人文关怀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注重人
文关怀理念首先体现在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这种关注把人的物 质满足作为人之存在的基础性前提, 并没有把人抽象化、 空洞化。
其次体现在对人精神的关注, 即对人尊严和自由的肯定, 对人精 神自由、心灵解放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道德教育在帮助 人们减少物质欲望的同时,更强调实现人的精神的快乐和富足, 这正式超越式幸福实现的前提条件。
三、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维度
爱因斯坦说: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 人们总是 能够凭着高尚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其实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它所追求的幸福是拥有一定高度和境界 的幸福,这种幸福能引领一个人的生活,使之去努力超脱世俗, 寻求高贵。
一)延时幸福对即时幸福的超越
即时幸福是短暂的幸福体验, 是偶然的外界刺激对自身需要
的即时满足而产生的幸福体验。 这种快感是合理的, 因为幸福需 要物质的支撑,没有物质的满足,幸福其实也无从谈起,脱离了 物质的抽象也是空洞的概念化东西, 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但是物
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满足同时存在才可称之为完整的幸福。 区别就在于,物质幸福是可以被侵占和剥夺的、不稳定的 ; 但是 在精神上的幸福体验是无法被外界所剥夺的, 它是稳定的、 持久 的、深刻的,超越了物质自身所带有的初级性和短暂感。因此来 世幸福也可谓幸福在时间内的延伸, 它是永存不灭的。 幸福的真 谛就在于其持续的散发正能量,不断地增加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 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教育的人 者的
二)形上幸福对世俗幸福的超越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
之道”,“形而下”即强调
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能会成为未来在职场上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但是教育的真谛并不是塑造职场人或经济人,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即回归教育的形上之形。形上教育注重人格的完善,让人掌握追求发现幸福、获得幸福、拓展幸福的能力,引导道德教育敞开个体幸福的实现方向,因为人不仅是事实性的存在,更是精神性的存在,追求道德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实现形上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内隐幸福对外显幸福的超越
幸福是内心的体验,但内心的幸福感受又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外显的幸福是具象的、直观的、共通的,而内隐的幸福是抽象的、隐含的、独特的。它不需要个体刻意地去体验或
评价,而是自觉的,有韵味的。道德教育所塑造的幸福应该是隐 藏于内心深处的幸福。 有人说内隐的幸福是向上的、 诗意的幸福, 外显幸福是向下的、肉体的幸福,无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从侧 面反映出内隐幸福的高贵性。 因此, 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人追求更 高生活的方式,必然会把内隐幸福的培育作为关注点。
四、道德教育实现“超越式幸福”之策略
一)树立“希望”德育理念,展望幸福憧憬
幸福是希望,是关于生活的美好论证 ; 幸福是追求,是关于 未来的美好期待。 希望本身蕴含着美好, 是因为我们无法认定幸 福在哪里, 是什么, 但是我们能够认定的是幸福生活是美好的生 活,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生活。美好的东西往往不仅指其本身, 而且饱含着对未来的想象,是对未来的企求。可以说,没有希望
的生活是没有色彩的。
存在的思想一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或者一种简单的游荡,
而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发现这一先于思想之存在一样不可避 未来是一种
哲学,在未来的时间,即使未来充满的不确定 性,但其无限的可能会让一个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幸福 恰就是这样一种可能的生活。 道德教育以希望的理念作引导, 追求幸福为目标, 奠定在生活意义尺度之上, 不断将希望转化为 幸福的动力。希望是美好,幸福也将成为超越既定存在的幸福。
二)挖掘美国“焦点解决”模式中的积极因子,传递幸福 勒维纳斯说过:
寻求一种超验的人的概念, 寻求一种先于
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