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
交流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探析谢祥凤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摘要: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相关影响探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一、历史背景16世纪时,欧洲的一部分国家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步,杰出的科学巨匠相继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不断涌现,各种生产技术也不断革新。
近代科学文化的晨曦,驱走了中世纪科学文化蒙昧的漫漫长夜。
而中国自明代以后,封建制度日渐衰落,文化上停滞不前,科学技术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这一客观现实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加强其影响力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由马丁·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的势力大为减弱,并失去了在西欧、北欧的大部分地盘;天主教为补偿宗教改革中所丧失的教务和经济利益,开始向东发展,寻找新地盘,争取新教徒,以便恢复中世纪天主教的势力。
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为传教士大规模进行“海外布道”提供了方便。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传教士主要是通过翻译和编著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人文、社会学说来传播西学,其中科技翻译为此中之重。
在天文历法学方面,利玛窦向中国介绍的第一部天文学著作是《乾坤体义》,该书被认为是“西法入中国之始”。
《浑盖通宪图说》,名为李之藻所著,实为利玛窦和李之藻共同合作的第二部分介绍西方天文学的著作,……”。
[1]在汤若望、罗雅各、庞迪我、熊三拔、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等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崇祯七年(1634年)终于编译出《崇祯历书》。
后来汤若望根据《崇祯历法》改编成《西洋新法历书》,还引入了明确的地球概念,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从而使得在日、月食计算和其他天文计算中较中国古代的传统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梁启超在《中国近二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在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可谓是热闹非凡,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那时候,欧洲的科学家、艺术家、商人等纷纷来到中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也远销海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为之倾倒。
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欧洲的航海家们发现了新大陆,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他们渴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路。
于是,他们纷纷来到了中国,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欧洲人在中国的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他们学会了汉语,还学会了中国的茶道、书法、绘画等艺术。
而中国人也从这些欧洲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火药、印刷术等。
那时候的中国,正是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喜欢与外国友人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
有一次,一位英国商人来到中国,他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于是向一位文人请教。
文人告诉他:“你知道吗?我们的汉字可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呢!”英国商人听了非常惊讶,他说:“哇,那你们的汉字一定非常神奇吧?”文人笑着回答:“当然啦!我们的汉字可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之一。
”英国商人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他说:“那我也要学习汉字!”于是,他开始学习汉语,还向中国的朋友请教如何写好汉字。
而在欧洲,也有很多中国的艺术品被收藏家们珍藏。
比如那位英国商人就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他收集了很多精美的瓷器。
有一天,他把这些瓷器带到了他的家乡,展示给了他的朋友们看。
他的朋友们都非常羡慕他,纷纷表示想要拥有一件中国的瓷器。
于是,那位英国商人决定再次来到中国,寻找更多的瓷器。
这一次,他不仅带回了更多的瓷器,还学会了如何制作瓷器。
回到欧洲后,他开始教别人如何制作瓷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的瓷器文化。
在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是非常活跃的。
这种交流不仅让两国人民受益匪浅,还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种友好交流的精神,让世界各国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借鉴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唐宋以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开始接触和接受欧洲文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借鉴,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扬光大。
一、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明朝时期,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比如说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华,将欧洲文化带到了东方;还有明朝末期,荷兰人李时中在1644年抵达了中国,将欧洲的技艺和想法带到了中国。
荷兰人李时中特地为朝廷写了一本介绍欧洲的书,称为《大西洋航海》。
这本书介绍了欧洲的技艺、兵器、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国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
同时,荷兰人李时中还在中国推广了地理科学,将欧洲的地图制作技艺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地图制作的发展。
除了荷兰人李时中,意大利牙医马达奇也在明末曾经来到了中国。
他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医药技术和器材带到了中国,为中国的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马达奇还在中国开办了一所医学院,向中国的医学专业人士们传授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二、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借鉴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借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被引入了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科学技术方面,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得到了中国人的学习和借鉴。
比如说明朝时期,利玛窦来到了中国,将欧洲的数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并和中国的数学专家进行了交流。
利玛窦编写的《司天历函授精义》成为了中国研究司天历的一个重要参考书。
在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雕塑和音乐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比如说,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画出现了一种新的画风,叫做“西洋画法”,这种画法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
另外,在音乐方面,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技术也对中国音乐的改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成熟。
明末清初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定程 度上掀起 了中国第二 次 翻译高潮 ; 同时 出现了一 个 2 翻译 活动 . 翻译 和编著介 绍西 方科 学 技术 、 文 、 人 社会 学 说是 传
中西文 化交流的高潮 。
教士传播西学 的最主要形式 , 中科技 翻译为此 中之重。 其 在天文历法学 方面 , 利玛 窦 向中国介绍 的第 一部天 文
种传教策 略 确定 下来 , 被 大 多数 传教 士所 接 受 , 为 并 奉 在这个过 程 中耶稣 会 士与 中国的 西学 派 士大 夫结 合
圭臬而共 同遵行 。
起 来 , 始了对 西 方学 术 文化 的译 介 工作 。利玛 窦 、 儒 开 艾
展, 寻找新地 盘 , 取新教徒 , 争 以便 恢复 中世 纪天 主教 的势 力 。同时 , 新航路 ” “ 的开辟 也为传 教 士大 规模 进行 “ 海外 布道 ” 提供 了方便 。 耶稣会 曾先后 派 会士方 济 各 ・沙勿 略 、 巴莱 多 、 培莱 思、 范礼安等人东 来 , 叩中国的大 门 , 试 因明朝 自宪宗 成化
1 6世纪时 , 洲的一部 分国家 已进 入资本 主义原 始积 欧 累时期。这一时期 , 欧洲 在科 学技 术上 不 断进 步 , 出的 杰
科 学巨匠相继 产生 , 大 的发 明和创 造不 断 涌现 , 种 生 伟 各
产技 术也不断革新。近代 科学文 化 的晨 曦 , 驱走 了 中世 纪
科 学文 化蒙昧的漫漫 长夜。而 中 国 自明代 以后 , 封建 制度
一
生“ 岩石 ! 岩石 ! 汝何 时得开 ” 费赖 之 《 华耶稣 会 士列 ( 入 传 》 之 叹。18 年 , ) 50 意大利人罗明坚随葡萄牙 商人到 广州 贸易 , 广总 督贿 赂 , 得 在肇 庆建 立 一所 教 堂 。18 向两 才 53
正确认识明末清初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14 — 3 8, 2 7 12 )是罗马教皇派到中国的第一 任主教。基督教 的乐 曲也随着盂高维诺
种桥梁的代 表。法 国汉 学家谢 和耐 的话
很好地指 明了这场 中西文化交流 的重要 性 。他说 : 明末清初 的中西 文化交流“ 是 发生在 10 6 0年前后 的一 件极 为有 趣 的 事 ,因为这 实际上是 两个完全独 立发展
前 的中国封 建经 济经 过了唐代鼎盛时期
的充分 发展过后 ,社会 生产力和社会文
音乐文化体 系的进 步和发达是毋庸 质疑 的。 以“ 里高利圣咏 ” 格 为代表 的宗 教音
乐、 复调作 曲法 、 主调体 系的 建立 为“ 文 艺复兴” 时期的音乐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宗 教音乐世俗化 ,和声功能体 系的逐 步形
表 ,他不 仅首 次为中国输入 了宗教 神学
和 自然科学等西方 文化 ,同时 他还 为中 国带来 了西方 的音乐文化 。 音乐方面 , 在
利玛窦 对 中西 音乐 文化 交流 的贡献 , 不
难 。例如 他相信 ,( “ 中国 ) 个民族是太 这 爱好戏 曲表演了。至少他 们在 这方面肯
定超过我们” 。但他同时认 为,有时候戏 “ 班班 主买来小 孩子” ,强 迫他们学戏 , 以
镜、 地球仪 等近代科学知 识及其产物 , 也
带来 了他们的音乐 。 三、利玛窦对 中国音乐文化交 流的
影 响
到了中国的音乐书籍 。这些书籍 可能是
附有插 图 , 如明嘉靖 、 历年问王圻 父子 万 编辑 的《 ■才图会》 之类。在《 利玛窦 中国
方面 受 中 国之影 响幅 , 天帝经 一本 ,
珍珠 镶嵌 十字架 一座 , 时 自鸣钟 二架 , 报
明清时期文化交流与西方影响
明清时期文化交流与西方影响明清时期,中国面临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仍在封建社会中得以维持,但是与此同时,西方的影响力也在中国文化界不断扩大。
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为了历史上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就明清时期文化交流与西方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文化交流的途径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传统外交和商业贸易。
传统外交主要包括朝贡体系和使节出使等环节。
大量的文人官员也在其它国家任职,他们通过书信和日记等文献记述了他们的见闻和对外国文化的感受。
商业贸易则主要是以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为主,并在商贸之中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交流。
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 决定论思想介于17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启蒙运动很关键,启蒙运动导致了西方思想从宗教、神秘主义等方式向决定论思想转变,试图通过逻辑、理性而非神秘主义去解释世界。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宗教体系构成了冲击。
同时,西方决定论思想的推广也影响了中国的科学领域。
2. 艺术品、科学文献的引进与传播西方艺术品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画坛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绘画经历了多次革新,从而发展出了新的格式。
同时,西方科学文献的传播也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3. 中西之间的教育互动西方教育制度于明代时便开始流传至中国,明朝皇帝甚至派遣数百人学习,后期又陆续有中国学生前往欧洲留学。
教育交流不仅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也成为中国近代学术、文化上重大兴起的基础之一。
三、文化交流吸收的不足尽管明清时期中国吸收了一定量的西方思想文化,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其吸收的仍然有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 内部思想体系的束缚一些传统思想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个人认知信念的依托,促使明清时期中国官方和民间有些人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接受能力并不高。
2. 意识形态、身份认同问题的挑战中国传统社会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产生了质疑,而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和身份认同问题往往成为影响文化交流接受程度的关键环节。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浅论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摘要:明清时期的对外交流主要有陆路和海陆两条路,在闭关锁国还是开放的争论下所进行的,但依然没有阻止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人间的一种规律与趋势,任何国家不与他国进行交流都将走向灭亡。
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主要意义是以史为鉴。
关键词:陆路、海陆、闭关锁国、自然科学技术的传入、丝绸瓷器的输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依然能够充满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文化具有兼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
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能够吸收外国文化使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摩擦并交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流传至今。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传到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必须开放,闭关锁国必将失败,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是的出的结论,然而明清时期可以说闭关程度达到了一个高度,中国在经历了一个个盛世之后又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与闭关锁国是分不开的。
那么研究历史的目的一个是要知道自己的祖先,了解国家发展的一个历程,而另一个最有价值的我认为是以史为鉴,充分了解历史,让今天发展的更好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很严重,但依然无法阻挡文化交流的潮流,因此在这样的角度下浅谈下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沟通道路中外文化交流必然要有一定的途径,通常是以人为主要的传播主体,而这样就必须有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一下明清朝的对外交通道路。
(一)陆路陆路主要是沿袭丝绸之路向西发展。
据文献记载,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者与西方多国沟通,不仅将中国的本土文化带到了西方国家,也再一次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带回了中国,增进了当时中国对西亚及小亚细亚等西方国家的认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其规模和历时都远远逊于以前,却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明朝使者陈诚了。
陈诚奉明成祖之命于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四年、和永乐十八年等多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在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可谓是热闹非凡,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而西方呢,正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高峰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于是,中西方两个世界的文化就这样交汇在一起,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我们来说说那时候的中国吧。
那时候的中国,文人墨客如云,他们喜欢吟诗作赋,欣赏山水画,品味茶艺。
而西方呢,也有很多文人雅士,他们喜欢音乐、舞蹈、戏剧,还擅长绘画。
于是,中西方的文人们就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比如说,中国的文人们就很喜欢去听西洋音乐,看西洋戏剧,还学会了一些西洋的礼仪。
而西方的文人们呢,也很喜欢来中国旅游,品尝中国的美食,欣赏中国的美景,还学会了一些中国的诗词歌赋。
我们来说说那时候的中国科技。
那时候的中国科技可是相当发达的。
比如说,那时候的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很多伟大的发明。
这些发明传到西方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西方的人们都觉得中国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发明出这么厉害的东西。
于是,他们也开始向中国学习科技知识,希望能够赶上中国的步伐。
而中国的科技专家呢,也很高兴能够和西方的朋友们交流科技经验,共同进步。
我们来说说那时候的中国艺术。
那时候的中国艺术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说,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艺术作品传到西方后,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西方的人们都觉得中国的艺术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天籁之音。
于是,他们也开始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技巧,希望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而中国的艺术家们呢,也很高兴能够和西方的朋友们交流艺术心得,共同提高。
我们来说说那时候的中国风俗。
那时候的中国风俗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如说,那时候的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非常有趣。
而西方呢,也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
[整理版]明清时代中西文明交换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予以排斥和不接受,但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历史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得到交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下面是我对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所得到的成就的总结和概述。
一,西学中传明清时期,最早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宣传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化送到东方大地。
(一)语文学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
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
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
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
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
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
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
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
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
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
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
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
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
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
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
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
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
后来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小作文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咱们就从头说说,看一看这个时期的中西方交流,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文化派对,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出不少火花呢。
首先,得说说“西方的来访者”——荷兰人、葡萄牙人,还有后来比较知名的英国人。
他们不仅带来了大炮、火药,还带来了洋葱、土豆、甚至是奇怪的玻璃瓶子!我记得有个故事,清朝的皇帝康熙皇帝听说荷兰人带来的玻璃瓶子很有意思,就给他们安排了一场特别的“试用”——看看这些瓶子是不是能装下皇帝的“御用”宝贝。
而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也很旺盛。
传说中,有个叫利玛窦的耶稣会士,他不仅会讲中文,还对中国的文化如数家珍。
有一天,他跟明朝的官员们聊天,谈起中国的“茶文化”,这位官员听得眉开眼笑。
利玛窦笑着说:“哎呀,我还以为你们在茶里放了点魔法呢!”结果大家都笑了,因为他们发现,文化交流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那些意外的笑点。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是康熙皇帝跟外国使节的那些“破冰”时刻。
有一次,康熙皇帝请来了一位法国传教士,想看看他能不能用法国的方式来展示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
结果这位传教士把中秋节当成了一个“法国大餐”,带着法国的葡萄酒,结果大伙儿一边吃月饼,一边喝葡萄酒,场面搞笑极了!不过,文化交流可不是只有笑话。
我们也不能忘了这些交流带来的实际影响。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理念开始慢慢渗透进来,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
比如,西方的制图技术让中国的地图变得更精准了,连康熙皇帝也对这种新技术赞不绝口。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和趣味的跨国旅行。
中西文化碰撞在一起,既有趣又富有成效。
大家都在互相学习、互相适应,结果不仅让中西方的交流更加顺畅,也让两种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评分:_________SHANGHAI UNIVERSITY课程论文COURSE PAPER论文题目学院社区学院专业人文大类学号 13123888学生姓名黄中治课程明末清初的人物与思想打印日期 2014.03.02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整合从古至今有四次:第一次是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第二次是明清时期西方耶酥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第三次是“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及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引进,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西方科学和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输出,进入了中西文化整合的新阶段。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
本文着重探讨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内容、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传教士利玛窦等充当了桥梁和纽带。
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他们叉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但总的来说,在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以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为主.故史学界有把这次的中西文化交流称为“西学东渐”之说。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内容明末清初,中西之间以传教士入华为媒介,展开了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
面对渊远的中国文化,利玛窦等传教士积极采取了融入中国主流文化的适应政策,并以西学为契机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2019-03-06[摘要]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国⾸次正式接触“西学”。
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告⼀段落,前后约延续了近两个世纪。
前期,在西⽅传教⼠和中国学者共同努⼒下,“西学”得到⼀定程度的认同,许多西⽅书籍被介绍到中国。
以礼仪之争为转折点,由于中西⽅⽂化的冲突,以及中国传统⽂化结构等多⽅⾯因素,“西学东渐”终归于失败。
[关键词]西学东渐;传教⼠;明末清初明末清初,随着传教⼠东来,中西⽂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
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欲将西⽅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明的中国,他们将这种使命称为“以护教为中⼼,崇教为理念”,“地不分遐迩,⼈不论⽂蛮”的万⾥长征。
[1]尽管其宗旨是从事“赚取中国”的“精神狩猎”,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在传教⼠的努⼒下,明末清初中国曾⼀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某些领域取得⼀定成绩:天⽂学⽅⾯,耶稣会⼠汤若望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天监监正,他将《崇祯历书》删编为103卷,改名《西洋新法历书》,得到清政府认可,赐名《时宪历》颁发通⽤。
此外,汤若望还撰有《西洋测⽇历》、《历法西传》、《新历晓惑》等⼤量天⽂著作。
地理学⽅⾯,1708年由康熙亲⾃领导传教⼠参与的中国全国的测绘⼯作,是世界测绘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医药学领域,明末熊三拔著《药露说》,是最早讲解西药制造技术的著作。
清初西医、西药的流传,较之明末也有很⼤发展。
西医在清初的流传,值得⼀提的是⽩晋和巴多明合译《⼈体⾎液循环和但尼斯的发现》,但未刊印,仅有抄本流传于北京。
法国⼈⽪理的《⼈体解剖学》也被翻译到中国。
数学上,《数理精蕴》是清初西⽅数学传⼊中国的主要成果。
雍正元年(1723)同《历象考成》42卷、《律吕正义》5卷合称《律吕渊源》100卷,正式出版。
此外,在⾳乐、语⾔⽅⾯也有所涉及,并取得⼀定的成绩。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明中叶以后急剧变化的政治形势和思想⽂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为传教⼠进⼊中国及西学的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社会条件和⽂化氛围。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丰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流传,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些外来文化引进中国,更多的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基督教传入中国明朝初年,基督教传进中国。
从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相当活跃。
著名的外国传教士有利玛窦、天主教耶稣会的万历布道使崇祯改历、钟山等等。
在传教士的推动下,西方的科学、医学、哲学等知识也开始进入中国。
不过,传教士们并非只是为了传播宗教而来到中国的。
许多传教士把中国作为观察和了解东方文化的场所。
他们在中国研究、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也将自己的知识介绍给了中国人。
因此,传教士与中国士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是相互的。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明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中国的产品开始走向世界,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被带向了外国。
中国文化在葡萄牙和荷兰殖民地的鼓励下大量输出,汉学家、东洋学家迅速崛起。
这些人在研究、翻译中国古籍、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比如著名的“大清一统志”分钟书、杨慎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明清时期输出的著名文化之一。
中国文化的输出不仅仅是指文学作品的传播,还涉及到哲学、历史、美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耶稣会传教士伯约撰写了一本《中国仁学之气》,在其中介绍了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大同社会观念等重要思想。
这一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之一。
三、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流传,西方文化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科学西方文化的流入使得中国的科学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蒙。
中国航海家郑和为了对航行更加精确,特意在板筏上进行了细致的测量,这个方法被印度测量员底格里引进欧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最终形成了欧洲式的科学测量。
2、绘画、服饰和建筑西方文化在绘画、服饰和建筑等方面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一、概念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原因(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西欧,科技文化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2)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传教士东来,为传播天主教,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4)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科技文化逐步落后。
2.主要内容:传播天主教;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传教服务)3.主要方式:传教士传播;翻译著作等。
4.影响:(1)对中国: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使中国经济、文化融入世界。
(2)对西方:传教士将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带到西方,为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对世界: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4)结果:西学东渐后因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清初统治者实施闭关锁国而走向衰落。
三、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时代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先进。
①在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②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确立与完善。
③近代以来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民主科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④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重大突破。
⑤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⑥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2)中国社会落后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发展。
③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动,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并且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以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8年的汉朝,当时中国的西域经济、文化与罗马帝国、印度、佛教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真正扩大的中西文化交流始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贸易;二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到来;三是西洋使团对中国的访问。
这些交流方式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也为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方使者、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传入,中国的绘画在技法、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了出新的特点。
具体地说,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法上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在画法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人物造型等技法被中国绘画所吸收和借鉴,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也对西洋绘画产生了影响,中国绘画的工笔细描、水墨写意等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洋绘画。
2. 题材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题材开始出现了西方题材的元素。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引入,中国绘画开始出现了基督教题材、西方人物、风景等元素。
这些元素的出现使得中国绘画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内容更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3. 艺术观念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画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绘画理论和观念。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与形式。
从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地圆说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交流
指出 ,如果承认北极 出地高度各地不 同,天 圆而地平 ,一种 可能 的推论是 ,天与地必相交于 阳城 以北二万余里处 ,而这 是完全不可能 的。他从 中国传统认知 的层面切入 ,又作 正反 两面 的论证 , 似更 能切 中中国人 的心思 。李之藻在其所 著《 浑 盖通宪图说 》和 《 圆容较义 》中也分别论及 了地 圆说 。 二是 认为 地 圆说 中国古代 就 已经 出现 ,如 熊明遇 ,方 以智等人 。熊 明遇在他 的著作 《 格致草 》中介绍 了传人 的西 方天 文学知识 为 ,并对 中西 天文学 的一 系列 问题进行 比较研 究 的。其 中 ,熊明遇也充分 肯定 了地 圆说 的可信与 可靠 。他 在 《 格致草 ・ 自叙 》中提 出 : 西周末年 “ 重黎子孙窜 于西域 , 故今天官 之学 ,裔土有 专门。 ”熊明遇对此 说未作具体 的论 证 ,但 它却已昭示 了在其后盛行一时的西学 中源说的最主要 的一 种理 念。可见 熊明遇是承认 当时西方天文学的优势 ,但 却认 为这种优势发端于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 的影响 。这反映 了 当时一些 中国学者并不情愿接受 中国传统天文学处于劣势 的 事实 ,而试图寻求某种安慰的心态 。方 以智在其著作 《 物理 小识 》中也力主西方传人 的地 圆说 ,并用十分形象 的文字描 述 : “ 地形如 核桃 肉 ,凸山凹海 。 ”但他也指 出地 圆说 的某些 论点在 中国古代名著《 周髀算经 》 中已经论及 。 由此他认为“ 天 子失官 ,学在 四夷 ”之说是可信 的。这是对熊 明遇说法 的重 申和具体的论证。 前 4世纪 的中国法家思想 家慎倒就 提到 “ 天形 如弹丸 , 半覆地上 , 半 隐地下 , 其势斜倚 ” , 慎到认为天体是 圆球形 的, 沿着倾斜 的极轴在 不停地转动 。战国时期 的另一位 政治 家施 惠提到 “ 天与 地卑 ,山与泽平 ……天地 一体也 ” ,认为 既然 天体是球形 的 ,那 大地也应 如此 ,支 持地 圆说 。对 于天圆地 方之说 ,略早 前生活在前 5世纪的曾子就有过困惑 ,当单居 离 问曾子关 于是否有 “ 天圆地方”之说时 ,曾子反问道 : 如 果 天是圆 的,地是方 的 ,不 是有 四个角露 出来遮 掩不住吗 ? 曾子认为 一个 半球形 的天穹要如何 覆盖在一个 方形 的大 地 , 可惜 曾子没有进一步深思这个问题 ,却用答非所问的方式转 移问题 ,他引用孔 子的话 : “ 天道日圆 ,地道日方 ” 。 上述两派学者都是接受西方地 圆说 的,可 以说是 同一派 人 ,而且 持此 两种 观点 的人是最为开放和先进 的一个群体。 第三种观 点认 为地 圆说 十分荒谬 ,持排斥 的态度 ,如宋 应星 ,王夫之 ,杨 光先 等人 。 七 十年代重新 发现的 明末 著名科学 家宋应星佚著 四种 , 其 中有 一种名 《 谈天》 ,里面谈到地 圆说时有 如下说法 : 西 人 以地形为 圆球 ,虚悬于 中,凡物 四面蚁 附 ; 且 以玛八作之 人与 中华之人 足行 相抵 。天体 受诬 ,又酷 于宣夜与 周髀矣 。 宋应星所 引西人之说来 自利玛窦 。然 而宋应 星所持 的天文学 理论极为原始简陋 。例如他甚至认为太 阳并非 实体 ,而 日出 日落被说成只是 “ 阳气 ”的聚散而 已。 明末 清初的王夫之也抢了抨击西方地圆说 ,他既反对利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明融合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东西方文明融合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
这种交流不仅仅包括物质和艺术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交流,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一、文化交流途径的扩展明清时期,交通运输的改善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展开。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列强开始探索海洋,从而开启了东方文明向西方传播的大门。
而东方文明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向西传播。
这些交流途径的开辟,不仅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二、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在交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儒家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和进步。
同时,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也通过东方传教士的介绍得以传播到西方,并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互相借鉴和融合,使得东西方的文明逐渐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交融之态。
三、社会制度的交流与变化明清时期,东西方的社会制度也在交流中发生了变化。
西方的一些思想和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观念和制度。
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产生了促进作用,推动了社会的改革与现代化。
此外,前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将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和社会组织方式传播到中国,为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四、艺术的交流与创新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还表现在艺术领域。
西方的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等开始影响中国的艺术创作,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西方的透视、光影和人物造型等技法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中国画家融合东西方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例如,明末清初的“南画派”就是一种东西方艺术风格融合的产物。
五、经济交流与互惠共赢明清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思想和艺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经济交流的加深。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下的音乐与社会文化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下的音乐与社会文化交融在明末清初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渗透,中西文化交流渐趋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光在艺术领域有所体现,音乐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
在音乐领域,中西文化的交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一、中西乐器的交流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乐器也参与其中,中西乐器交融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从中国往西方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琴、箫、笛等乐器逐渐传入欧洲国家,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一种新生事物。
欧洲人对这些乐器很感兴趣,开始演奏和研究,很多作曲家也创作了以中式乐器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
比如法国作曲家德布西就曾用多种中国乐器来写《牧羊女的午后》这首作品,如大鼓、唢呐等,体现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
德布西的另外一首作品《铃声》也采用了中式铃铛的发声方式,使得整个音乐旋律和音色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2. 从西方进入中国相对于从中国传入西方的乐器,西方乐器在中国开始流行的时间要晚一些。
在明末清初时期,一些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开始传入中国,比如琴、军鼓、手风琴等西方乐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琴。
在19世纪50年代,一批欧洲的传教士带着钢弦琴等西方乐器来到中国,他们开始在中国传教的时候不仅传授了宗教,还把音乐、艺术、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传给了中国人。
在传教士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中国人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和西方乐器演奏技巧。
他们在钢弦琴和其它西方乐器的帮助下,逐渐创作出了一大批融合中西音乐的佳作。
这些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二、中西音乐交融的艺术成果1. 中西音乐建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西音乐交融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交融可以说是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的。
从中国传入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可以说打破了西方音乐的传统性,给西方音乐注入了更多奇妙和神奇的因素,拥有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中西音乐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西音乐交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型艺术形式,比如合唱、室内乐、大合唱等。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它不仅伴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也是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时期。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组织了七下西洋的努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远航,推动了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融入外来文化。
首先,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物质基础的转变对文化交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明末清初,由于商业活动的增加,交通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外国物品涌入中国。
这些外来物品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新奇的财富,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
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的中国产品也走向了世界,这些商品的流通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在宗教与哲学上达到了高潮。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明末,佛教才真正影响到了社会上层,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则是在明代开始的。
这些宗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再次,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的融入,还得益于传统文化上的开放与吸收。
明朝时期的重要文化运动兴起,例如文人的收集和研究古代文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等帝王对西学的兴趣和支持,带来了很多外国著作和学派的引入。
这些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吸收,为外来文化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融入还体现在音乐、美术和建筑等艺术领域。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融合,极大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在美术领域,明清时期世界各地的绘画艺术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国画的新意象。
同时,西方建筑技术和风格的引入,也为中国的建筑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的融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由于物质基础的转变、宗教与哲学的传播、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吸收以及艺术领域的互动,外来文化逐渐渗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_________SHANGHAI UNIVERSITY课程论文COURSE PAPER论文题目学院社区学院专业人文大类学号 ********学生姓名黄中治课程明末清初的人物与思想打印日期 2014.03.02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看,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整合从古至今有四次:第一次是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第二次是明清时期西方耶酥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第三次是“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及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引进,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西方科学和文化规模不断扩大的输出,进入了中西文化整合的新阶段。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史学界称为西学东渐。
本文着重探讨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内容、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
在这次交流中传教士利玛窦等充当了桥梁和纽带。
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另一方面他们叉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对于各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但总的来说,在明末清初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以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为主。
故史学界有把这次的中西文化交流称为“西学东渐”之说。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内容明末清初,中西之间以传教士入华为媒介,展开了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
面对渊远的中国文化,利玛窦等传教士积极采取了融入中国主流文化的适应政策,并以西学为契机不断推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面对充满异质气息的西学,明末的徐光启、李之藻、清初的梅文鼎、王锡阐等学者采取了积极、包容的态度,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对西学进行了解。
(一)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1.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为主的传播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是最早的来华的耶稣会士之一,1582年8月, 30岁的他受耶稣会指派,自澳门进入中国。
从此再未离开,并最终长眠于此的国度。
初到中国的利玛窦便发现,在中国人眼里,他们不过是“深目长鼻,发眉须皆赤,足长尺二寸,颀伟倍常”的怪人,让人毫无好感。
为使中国人改变敌视的情绪,利玛窦力图在语言、服饰、社会交往等方面仿效中国传统习俗,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青年时期在教会受到了良好的神学和科学教育。
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天主教,经过一番曲折摸索,利玛窦努力使自己融入中国社会。
他学习汉语,结交了许多名公巨卿,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冯应京、李贽、瞿太素、李心斋等,求到了官方支持。
通过不懈辛苦努力,他成功地进入了中国官僚阶层。
他的传教方式是学术传教,即先展示西方科学仪器,宣传西学吸引中国的儒士,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取得上层知识分子的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教义的传播。
利玛窦编绘以中国居世界中央的“万国舆图”,让朝廷的士大夫自尊心满足的同时,又使他们第一次认识了世界的五大洲,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一是介绍西方天文学。
利玛窦先后著有《圜容较义》、《天主实义》、《乾坤体义》等书籍,首次向中国传入了西方宇宙体系。
在明末历争过程中,传教士们正是使用精密的“西法”以八比零的结果对“中法”大获全胜,从而使中国天文学家的折服。
二是介绍西方数学理论。
利玛窦在西方数学理论的东传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几何学,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共同合作,将西方公理化体系的典范——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
对于此书,梁启超曾称赞其“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的著作”[2]。
《几何原本》的翻译对中国数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书成为清代数学的基本教材。
可惜因故仅翻译了前六卷,直到清代末期,才有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同李善兰续译后九卷补上这个缺憾。
三是介绍西方物理学、医学知识。
利玛窦还与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欧罗巴西镜录》等书,把西方算术知识介绍进来。
《同文算指》中还有西方物理学知识,使中国人对杠杆原理、阿基米德定律等知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利玛窦还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医学知识,其《西国记法》最早传入了西洋神经学,让中国人了解到脑对记忆的作用以及人体的构造等,这些都对中国的医学产生积极影响。
为此,学术界称他是沟通中西的第一人。
2.明末士人对西学的“会通”面对着充满异质文化气息的西方科学,明末的士大夫对西学的理解和反应远非止于“好异”或“猎奇”的层面,相当一部分士大夫根据他们各自的文化修养,人生体验和价值取向对西学的宗教和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思考。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从接受方的角度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可谓各抒己见、各异其态。
在明末的西学传播中,士大夫群里贡献最大且影响最显著者当推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会通派”。
他们对引进和吸纳西学,尤其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表现出巨大的兴趣。
面对西方科学文化的挑战,徐光启响亮地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必翻译”[1]的口号“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呼声也凸显出作为早期启蒙学者的远见卓识。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
这位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
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
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
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
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
1623年,徐光启上疏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
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李之藻,作为“会通”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在传播西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3.清初对会通思想的继承清初,入华的传教士采取“学术传教”的策略,企图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然而,令他们大违初衷的是,中国士人对西方科学的兴趣远远超过天主教神学。
在清初,顺治、康熙年间,以薛凤祚、王锡阐、梅文鼎为代表的科学家,继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之后,掀起了一个比较和“会通”中西科学的新潮,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回应西学东渐的主流。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到西方明末清初,在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亦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
这种双向交流是这时期中西文化关系的又一特色。
古代和中世纪,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不多,因此,欧洲对中国的了解甚少。
在他们绘制的地图上甚至把契丹和中国分开,把它画在中国以北。
他们并不知道契丹原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曾建立辽王朝,他们所说的契丹和中国实际上是同一个国家。
入华传教士使欧洲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
1615 年由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撰写,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增修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一书出版。
在这本书中,利玛窦通过叙述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历程,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法律制度、风土人情。
由于书中内容多为作者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可信程度很高,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
该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影响很大。
对中国历史地理状况的研究,是传教士着力进行的重要方面。
早在1585 年,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就根据两位到过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的见闻,出版了《大中华帝国史》一书。
这是历史上最早一部向欧洲介绍中国史地状况的著作。
1642 年,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马德里出版了《中华帝国史》一书,对中国历史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1655 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在荷兰出版。
凡此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传到欧洲,不仅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工艺品,以及文学、艺术对欧洲的影响也不小,形成一股“中国热”。
二、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一)西方传教士主导利玛窦渊博的学识获得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尊敬和信任,还得到明朝万历皇帝的赏识,传教事业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
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1605年利玛窦辑着《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学传入中国之始”。
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由于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二)中西文化交流平等进行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
传教士入华传教确实是有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侵略的背景,其活动经费也确实是由其国政府和商人提供,但其主要是由罗马教皇派遣,执行其扩大天主教在远东势力的使命。
面对一个地域辽阔、主权独立,又拥有并不算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东方大国,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不敢恣意妄为,而惟有遵守中国的法律和礼仪,才能安身立足。
同时,也正因为明清之际,西方国家不具有征服中国的实力,因而他们无法像在亚洲、非洲、美洲一些地区和国家那样强行推销其本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不主动接受西方文化。
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之后,深感要在这个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大国传播西方文化的精髓——天主教,必须首先适应中国文化,要在中西文化不致引起严重对立和冲突的条件下,方能使天主教教义为中国民众所接受。
因而传教士所进行的宗教传播和文化传播,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侵略不能相提并论。
三、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明末清初传教士们带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当时独特的社会环境下,这一丝光亮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着的中世纪中国。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才伴随着大炮以更迅速、更激烈的方式进入中国,两种文化再次开始了碰撞,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世界意识的萌芽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