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张笑川
绪论


何谓“社会史”? 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从社会结构演变看中国历史演变的五个阶 段
1.1“社会”的概念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概念
1.2何谓“社会史”(一)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 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 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 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 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 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史,并将其研究置于整体史 范围之内,处理好两者关系,以便促进历史学全 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交叉的研究内容,具有多学 科研究的性质与方法。”
2.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内容

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社会生活及其变迁 社区
3.社会史研究之史的分析



社会史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的“中 国社会史论战” 建国后大陆社会史研究的衰落 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3.1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史的兴起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1911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尚秉和:《历代风俗事物考》,1938年 江绍原:《发须爪》,1928年;《中国古 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31年 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1937年 陈登原:《中国妇女生活史》,1928年
第一节 周代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 会结构
一、等级结构: 第一等级 天子:周王及其家庭 第二等级 诸侯贵族:侯、伯等 第三等级 百官贵族:卿、大夫 士 第四等级 平民庶人:国人、皂、舆、农夫、 手工业者、商贾 第五等级 准贱民:隶、僚、徒、百工、农奴 第六等级 贱民奴隶:仆、台、获丑、臣妾、仆驭、 牛牧、马牧、娼、女乐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分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

春秋战国及更早时期,尚无桌椅等物,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

那时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话,便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

胡床,又称交床,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

从此,人们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到了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终于逐渐形成了每人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深衣:名词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亦俗称“袍服”。

前朝后寝制: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浮桥: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

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

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

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

②舟、梁结合形式。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

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打尖:“打尖”一词,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打尖”的词义就是“出门人在途中吃饭歇息”之义。

中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学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社会构成要素1.社会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也包括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群体因素;经济因素等;2.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但自然环境只是作为社会客体的被动的要素而存在的,它对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赖于作为社会的主体的能动的要素即一定数量的人或人口。

3.人或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没有社会。

文化涵盖了经人类赋予意义的一切现象,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

涵盖了经人类赋予意义的一切现象,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文化产生后又反过来对人类认识、适应、控制、改造自然与人类自身的活动发挥作用。

2.园艺社会①.园艺社会是在人们初步掌握耕作方法基础上而出现的;②.种植农作物上升为主要生存方式,狩猎与采集果实降为次要方式;③.出现了较大规模定居的社会群体;④.固定的生活方式导致社会成员制造出了大量的工具,这又逐渐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4.开始出现剩余产品,财产和权力的不平等开始产生;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制度开始形成。

3.后工业社会一一做为对伦斯基社会形态划分的补充①自动化、信息技术将得到普及与发展;②服务性经济将取代产品性经济而成为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③专业与技术人员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集中的理论知识是形成社会创新及政策的来源;④由于在极端复杂的经济系统里,监督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政府机构及共他公共部门的重要性亦将增加。

4.睁开眼看世界一一一这个概念是林则徐提出来的;Y下一篇①、早在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维新图强的思考与探索,试图改变中国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社会运行状态;林则徐在处理鸦片事宜的过程中提出“师敌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把了解西方上升为学习西方。

他严禁鸦片输入,但不同意封港闭市。

②、在《附奏东西各洋越窜夷船严行惩办片》等一系列奏折中,林则徐一再坚持中外正常贸易往来的主张,并指出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军事建设的重要性;③、林则徐的“睁开眼看世界”的主张,体现了时代历史的要求,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历史时代的开始。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中国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群学肄言》:是1903年,由严复翻译并引入中国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社会学的书,斯氏在书中充分的论述了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之难。

〔根本目的是阐明治理社会之艰难〕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

2.群学:即今天的社会学,严复最初将社会学译为群学,解释主要依据荀子的思想。

严复给群学下了明确的定义:“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情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他认为,研究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

3.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传统的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基础。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下不在上,在社会不在政治,在伦理不在法律,这种文化强调伦理关注家庭,以伦理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行,其伦理色彩浓厚,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不足。

4.李景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他主导了北京的人力车夫调查、河北定县研究等调查研究。

他的主要著作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度的讨论》等。

李景汉不仅为社会调查下了定义,还系统论述了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十大益处和社会调查遇到的十六条困难。

为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奉献。

5.社会调查运动:是中国社会学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民国建立之初希望与忧虑并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以期实现政治改造。

社会调查运动从1918年陶孟和发表《社会调查》一文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历时20年。

此运动旨在以社会调查为依据,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实行社会改革。

社会意义主要有思想启蒙和关注平民生活两个方面。

社会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陶孟和和李景汉。

6.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

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的概念。

中国古代社会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社会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社会史名词解释(全)
1. 丝绸之路
古代连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一条贸易路线,主要是汉代为了
推广丝绸贸易而开辟的,后来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的通道。

2. 科举制度
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有才能、能管理、有抱负为公家服务的人才。

3. 士人
中国古代有学问、识字和义务向国家服务的群体,是中国封建
社会的知识分子。

4. 公元纪年法
以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历法为基础,主要是用于纪年和大事的日期记载。

5.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始皇帝通过战争征服了中国的六个国家,标志着第一个统一的朝代的建立。

6. 乡试会试殿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考试科目,依次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后,可任职于政府或地方官署。

7. 文工团
中国军队的专业文艺队伍,主要负责为军队和地方政府的文艺活动提供文艺节目。

8. 大书法家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画风大气磅礴,融汇了书法之
美和绘画之美。

9. 入仕
指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员,或者在家族关系和老师朋友的关
系下,获得了官职的人。

10. 土地经营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种,即地主以其拥有的土地为农民提供
种植工具、播种贷款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从农民收取出产的制度。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3.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4.王道:是指儒家提出的一种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政治主张。

5.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治主张。

6.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7.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8.人本思想:9.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10.大一统: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11.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13.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4.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5.四书:南宋时才出现这一称谓,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儒家经典。

16.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

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

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

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

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12、“民族魂”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中国社会学史1

中国社会学史1

二、严复的社会思想
(一)论中西社会的不同 1. 社会方式不同 ► 中国:宗法社会 中国: ► 西方:军国社会 西方: 不同的原因: 不同的原因: ► (1)天时地利人为的不同 ► (2)政教结合的不同。 政教结合的不同。 ► (3)社会进化观念不同。“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社会进化观念不同。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胜古” 西之人力今胜古”
(二)介绍西方的科学方法论 ►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书本为研究 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对象 ► 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精神 以实际出发, 和创造性 ►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经 以实验和实践作为标准,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 过实验和实践的检验。西方自然科学的归纳 法和演绎法是使西方文明进步和科学创造层 出不穷的两种方法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与社会学的传入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巨变 ► 出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一些 出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改良运动倡导者 ► 维新运动后开始萌生学习外国的意识,西方 维新运动后开始萌生学习外国的意识, 社会学传入中国
用科学的法则来研究人类 社会的历史进展, 社会的历史进展,以预测 将来
究其功用之所施, 究其功用之所施,提出所以 治之方
(三)《群学肄言》 群学肄言》 ► 根据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翻译的社会 根据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学著作 ► 强调了治群学之难 (1)客观困难 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思想障碍。 (2)主观困难——思想障碍。 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感情障碍。 (3)主观困难——感情障碍。
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康有为、梁启超、 与社会学的传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2016年历史学科名词释义1中国史

2016年历史学科名词释义1中国史

名词解释(中国史部分,适用于人民版必修一、二、三)2016.2一、原始社会时期1、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几个氏族可以联合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后,可以分化为多个氏族;氏族人口锐减后,也可能并入、依附其他氏族。

2、禅让制:“禅让”(shàn rà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它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110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

这是一种“非血统继承制”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禅让制之后的制度被称为:王位世袭制,主要是为“家天下”。

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二、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禹到了晚年,便四处查访,决定推举夷人首领皋陶为继承人。

但是皋陶却先他而逝,无奈,又推举伯益。

当禹死后,伯益按照禅让的传统,躲到另一地方表示谦让,由部落联盟中一些有权势的大家族决定继承人,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启(禹的儿子),启即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有时兄终弟及,多数父子相传。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历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明清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

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一条鞭法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后“编”又作“鞭”,间或用“边”。

主要是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

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

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

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军机处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亦称“军机房”、“总理处”。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

社会史名词解释

社会史名词解释

社会史名词解释1、新史学(xinshixue)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的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

反对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首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的合作,强调史学家的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的功能等。

但在30年代之前,新史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真正使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股潮流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参见该条)。

1929年《经济社会史年鉴》的创刊,就象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样,不仅是年鉴学派诞生的标志,也是新史学诞生的标志。

它表明新史学反对那种狭隘的外交政治史,倡导一种“总体历史”观念。

布洛赫把《年鉴》的名字加上“社会”,正是因为这个词能包括历史的整体,“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

年鉴派第一代学者关于地理历史学、封建社会史的研究,第二代学者如勃罗代尔对地中海的研究,第三代学者如拉迪里的《蒙达犹》等,都是总体史的代表作。

在此前提下,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

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

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

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西周(一)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BC2070年)1.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

旧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至10余万年;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

2.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中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

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时期时代开端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至4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距今约1万年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至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其年代范围大约距今7000至5000年之间,其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

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二)夏商周(西周)(BC2070年—BC771年)1.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得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

二里头文化晚于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致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

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400年到前1600年之间。

2.甲骨文: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

简评《中国社会史》

简评《中国社会史》

《 国社 会 史》 一 部 叙 述 中 国历 史发 展变 迁 的 历史 著 作 , 中 是 该
书有 两 大 特 点 : 一 注 重 技 术 革 新 。谢 和 耐 教授 认 为技 术 与 社 会 是 发展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 是 注 重 巾外 文 化 、 教 交 流 。 然 而 , 者 在 二 宗 作
究 中国历 史的 著 作 . 书有 许 多值 得 我 们 商 榷 的 地 方 。 本
关键词 : 《中国社 会 史》: 简评
中 图 分 类 号 :6 99 D 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3 2I ( O1 0 — 0 9 0 I 7 — J 2 0)9 0 3 — 2 I
文 学 暑 ・ 尊 存 访 丈
简评《 中国社会史》
张 立 妮
( 川 大 学 历 史 文 化学 院 . J 邢 6 0 6 ) 四 [J成 Nl 104
摘 要 : 国 著 名 汉 学 家谢 和 耐 ( c u sG re ) 著 《 国 社 法 J q e en t 所 a 中
会 史 》 耿 舁译 , 苏 人 民 出版 社 1 9 ( 江 9 5年版 ) 不 同的 视 角和 思 维 以 方 式 对 中 国社 会 历 史 发 展 变 迁 进 行 了 综 合 的 研 究 . 是 . 为 研 但 作
还 不 能 明 门作 者 的 意 图 , f J 当我 们 把 目光 注 } 到 近代 历 史 时 才 会 口 见
发 现 , 者 一再 强 调 中 西 之 间技 术 、 教 、 化 的交 流 , 图 存 营 作 宗 文 试
造 一 种 巾 西 从 古 至 今都 存 பைடு நூலகம் 断交 流 的 假 象 , 以此 来 弱 化 近 代 西 方

中国社会史资料

中国社会史资料

1金庸笔下的天地会其现实源头在哪里?民国年间盛极一时的三大帮会如何从辉煌走向覆灭?民间所了解的有关秘密会党、黑帮的说法多流于神话、传奇故事,或荒诞离奇,或狼豚矢亥,均与真史相去甚远。

2何为“江湖”?何谓“秘密社会”事实上,中国历来就有一个被历代主流学界长期漠视的亚社会群体,其思想言行虽异于主流社会,却事实上支配了中国社会的另一半,“书写”了另一部中国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并试图剖析今日国人之大众心理与思想性格的形成路径,不去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所思所为,无疑是不够的。

秦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亚社会形态史研究,亦即所谓的“江湖”史。

笔者曾拜读过先生其他著作,如《清前期天地会研究》、《中国地下社会》(三卷本)、《洪门真史》、《说古道今话“邪教”》、《中国秘密社会》(七卷本)、《千年王国与白阳世界》等,十分感佩先生研究之专深。

对于“江湖”一词,在理解和使用上宜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

广义的“江湖”范围大得很,其成员主体应为下层社会的游民阶层。

他们不仕、不农、不工、不商,因居无定所而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这种飘忽不定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们来去无踪、神秘莫测的特征。

如果按照更为通俗的理解,举凡主流社会之外的社会阶层均应包括在广义的“江湖”之中。

由这些群体的日常活动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现象即所谓的“江湖文化”。

对于狭义上的“江湖”,史学界较为规范的称谓是“秘密社会”,主要包括秘密会党(帮会)和秘密教门两大系统,前者以歃血结盟、异姓结拜或师徒传承方式聚集结社;后者以信奉神灵、传承信仰、强化教义教规为纽带和组织方式。

它们或结成党伙、帮派,或形成民间教门、地下教派,因言行举止均逆于或异于常态世俗社会(前者聚众结社,寻衅滋事,威胁统治秩序;后者言行怪异,“夜聚晓散”、“食菜事魔”),长期不为统治阶层认可而频遭取缔镇压,被迫采取地下方式隐秘活动。

这种附着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结社因此被冠以“秘密”二字,相沿成习,“秘密社会”的称谓便流传至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闭关政策2.虎门销烟3.海国图志4.领事裁判权5.租界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镇南关大捷8.片面最惠国待遇9.亚罗号事件10.马神甫事件11.子口税12.黑旗军13.三国干涉还辽14.门户开放政策15.《南京条约》16.《望厦条约》17.《黄埔条约》18.《天津条约》19.《北京条约》20.《中法新约》21.《马关条约》22.《展拓香港界址专条》23.《辛丑条约》24.马尾海战25.三元里抗英26.马戛尔尼来华27.光绪皇帝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拜上帝教2.金田起义3.武宣东乡称王4.永安建制5.北伐和西征6.天京事变7.厘金制度8.江北大营9.江南大营10.李秀成11.圣库制度12.朝内官13.守土官14.乡官制度15.《天朝田亩制度》16.《资政新篇》17.扶清灭洋18.东南互保三、晚清政局1.曾国藩2.湘军3.淮军4.辛酉政变5.洋务派6.总理衙门7.海关税务司8.李鸿章9.官督商办10.同文馆11.北洋水师12.《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3.轮船招商局14.福州船政学堂15.预备立宪16.维新派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上海发昌机器厂2.继昌隆缫丝厂3.贻来牟机器磨坊4.大生纱厂5.源昌碾米厂6.张裕酿酒厂7.商务印书馆8.茂新面粉厂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0.启新洋灰公司11.南张北周资本集团12.西学东渐13.文化冲突14.中体西用15.科举制度16.京师同文馆17.《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8.《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格致汇编》20.严复21.张謇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民功篇》2.《上清帝第一书》3.《新学伪经考》4.《孔子改制考》5.《天演论》6.公车上书7.《中外纪闻》8.强学会9.《时务报》10.《仁学》11.《应诏统筹全局折》12.保国会13.百日维新14.立宪派15.预备仿行宪政16.官制改革17.预备立宪公会20.政闻社21.资政院22.国会请愿运动23.国会请愿同志会24.宪政公会25.《钦定宪法大纲》26.咨议局27.皇族内阁28.《上李鸿章书》29.兴中会30.华兴会31.科学补习所32.光复会33.华南地区六次武装起义34.黄花岗起义35.萍浏醴起义36.安庆新军起义37.文学社38.徐锡麟起义39.武昌起义40.南京临时政府41.共进会42.临时约法43.国民党44.二次革命45.《校庐抗议》46.戊戌六君子47.三民主义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西山会议派2.直奉战争3.直皖战争4.无政府主义5.实用主义6.社会主义的论战7.香港海员大罢工8.洪宪帝制9.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1.问题与主义之争1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3.好人政府主义14.废督裁兵15.省自治和联省自治16.制宪救国17.马日事变18.张勋复辟19.筹安会六君子20.二十一条21.宋教仁案22.护国运动23.护法运动24.府院之争25.白朗起义26.北京政变27.《新青年》28.《每周评论》29.中共一大30.中共二大31.新三民主义32.五卅运动33.中山舰事件34.整理党务案35.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6.戴季陶37.古德诺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四行二局一库3.中共六大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四大家族6.遵义会议7.中东路事件8.皇姑屯事件9.济南惨案10.三湾改编11.古田会议1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3.宁汉合流14.法币政策15.蒋桂战争16.蒋冯战争17.中原大战18.八七会议19.东北易帜20.改订新约21.实业救国22.南昌起义23.秋收起义24.广州起义八、抗日战争1.东方会议2.《田中奏折》3.九一八事变4.伪满洲国5.《何梅协定》6.八一宣言7.华北事变8.南京大屠杀9.淞沪会战10.福建事变11.洛川会议12.瓦窑堡会议13.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4.近卫声明15.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6.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7.持久消耗战18.豫湘桂战役19.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20.三光政策21.皖南事变22.中共七大23.整风运动24.大生产运动25.三三制原则26.百团大战27.八一三事变28.徐州会战29.武汉会战30.平型关大捷31.《论持久战》32.一二九运动33.西安事变34.七七事变35.忻口、太原会战36.《抗战建国纲领》37.国民参政会38.新四军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校场口惨案2.下关惨案3.李闻惨案4.七届二中全会5.《中国土地法大纲》6.孟良崮战役7.重庆谈判8.《双十协定》9.政治协商会议10.第二条战线11.辽沈战役12.淮海战役13.平津战役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5.开国大典16.中国民主同盟17.《五四指示》18.北平和谈19.《中国之命运》20中国民主政团同盟21.《解放日报》十、民国时期的科学和思想文化1.中国左翼作家同盟2.富连成社3.现代新儒家4.中央研究院5.实验主义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没收官僚资本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3.三反五反运动4.过渡时期总路线5.抗美援朝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第一个五年计划8.一化三改9.共同纲领10.四马分肥11.七届三中全会1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3.双百方针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2.大跃进运动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七千人大会7.西楼会议8.中共八大9.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0.大跃进运动11.一大二公12.农业调整纲要四十条十三、文化大革命1.《二月提纲》2.《五一六通知》3.《十六条》4.红卫兵运动5.三支两军6.珍宝岛事件7.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九一三事件9.批林批孔10.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1.四五运动十四、拨乱反正1.洋冒进2.四项基本原则3.两个凡是4.揭批四人帮运动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新八字方针2.经济特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6.三个有利于7.科教兴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三篇【圣才出品】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 复习笔记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相关概念(1)社会思想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

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中国社会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史的解释,不同的学术流派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本文将从阶级斗争、文化传承和经济结构三个方面来解释中国社会史的变化。

首先,在阶级斗争方面,中国社会史主要体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阶级斗争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这种矛盾和斗争的根源,则可以追溯到宋代之前的天下分崩离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地主、豪族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基础。

随着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贫困的农民阶级则逐渐被剥夺了财产,加重了阶级矛盾和斗争。

在革命时期,中国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坚定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此,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史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社会史也经历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和变革。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国度,先后有了诸多文化传承,如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佛教、道家、农家文化等。

这些文化传承不仅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力量,而且还促进了文艺和科技的发展。

文化传承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文化变革的激烈性。

例如,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背道而驰的洋务和维新思潮同时出现,文化传承出现了割裂和失衡现象。

这种文化割裂的现象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也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析的重要对象。

最后,在经济结构方面,中国社会史的变化也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从一个农耕社会到现代化工商业社会,中国社会经历了多个经济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和资本投入,从而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阶层分化等,这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史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社会对其自身运行的安全进行防护和保卫的举措,主要包括社会援助和社会疏导两种方式。

2三教合流:指儒释道三教互为吸收,互为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典型意义上讲就是儒学与佛教的渗透、互补,儒学与道教的渗透、互补。

3.四大徽班:指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的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
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

在演出过程中,6个戏班逐渐
合并为四大徽班。

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

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汇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基础。

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

4.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
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5.帮会:是以游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为了凭借集体的力量生存下去而通过师徒、宗
法或拜盟结义组成的组织,这类组织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因此带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6.社会良性运行:是指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的及各系统内
的不同部分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7.宗族:是指伴随阶级社会而产生的父权制血缘性集团,它有共同的明确的父系祖先,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多级的,它包含着一个主干家庭与由其分化而成的小家族及这些小家族再分化而成的更小的亲属组织,彼此间保持着某种形式的宗教的经济的联系,在这种宗族内各级族长在本族内具有支配与统治族人的地位,表现出至尊的父家长权。

8.僧官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朝廷任命僧官管理佛教僧尼事务的制度。

始于后秦,以
后历代因之。

所设立的僧官有僧正、僧主和僧录等。

僧正的职责是“自正正人,克敷政令”,以各项法度、戒律约束僧人。

唐以后,一般在各州立僧正管理地方僧尼事务。

僧主的地位、职权类似僧正,有时为朝廷封的高僧亦称僧主。

僧录始设于后秦,北魏、北齐称沙门统
、昭玄统等,至唐代重设,掌管全国寺院、僧籍、僧官补授等,“统领天下诸寺,整理佛法”。

唐中叶后设左、右街僧录二人,以后历朝多设立此职,并设有相应的僧官机构,如明、清时中央设僧录司等。

僧官及其机构由鸿胪寺、礼部等政府部门辖制。

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政权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

9.社区:是指聚居在共同地域的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

10.经世致用:就是所研究、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的应用在实践中,并发挥一定的
效用。

经世致用思想不主张进行脱离实践的研究,而是主张所学的知识能够和实践相结合,能够通过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