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六版)》—教学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尺寸测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借助测量工具,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等;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基本公差、配合公差、极限公差等;3. 技术测量基本原理: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测量等;4. 测量工具的使用:卡尺、千分尺、量角器、样板等;5. 尺寸测量与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和方法;(3)尺寸测量与公差配合的应用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技术测量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公差配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理论讲解: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技术测量基本原理;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尺寸测量,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4.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尺寸测量与公差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2. 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公差配合计算方法的掌握;3. 动手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技能;4. 应用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对尺寸测量与公差配合应用能力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知识;2. 利用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创设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测量精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细致观察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应用。
2. 公差配合的计算(1)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2)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和圆柱尺寸的公差计算方法。
3. 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在齿轮传动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2)公差配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2. 演示法:展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测量精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2. 教具: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等)、示教模型;3. 课件:公差配合的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说明。
3. 公差配合的计算:讲解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和极限公差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实例:分析公差配合在轴和孔配合、齿轮传动等方面的应用。
5. 总结与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目,包括公差配合的计算和应用实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带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了解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利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3)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3)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带图解法的运用;(2)极限尺寸和基本尺寸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机械零件,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中尺寸的重要性,引出公差配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1)讲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2)讲解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概念,并进行计算演示;(3)讲解公差带图解法的原理,并进行图解法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尺寸的测量。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 复习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3. 练习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公差带图解法进行公差配合的计算和选择,并掌握常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分类:基本公差、标准公差、引用公差;2.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公差带、公差等级;3. 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满足使用要求、经济合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图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图样中尺寸、公差、形位、表面粗糙度等项目的标注方法,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和设备进行尺寸、形状、位置等测量工作,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尺寸配合介绍尺寸、基本偏差、配合、间隙、过盈和过渡配合的概念及分类,阐述公差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2 形状和位置公差介绍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基本概念、标注方法和限制条件,分析常见形状和位置公差对零件加工和测量的影响。
2.3 表面粗糙度阐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分类和标注方法,探讨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及选用原则。
2.4 测量技术基础2.5 典型测量实例分析实际测量案例,使学生掌握测量计划的制定、测量方法的选用、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 实践教学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提问环节占总课时的20%,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4.2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用以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4.3 期末成绩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计算、绘图和案例分析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5.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安排第1-8课时:尺寸配合第9-12课时:形状和位置公差第13-16课时:表面粗糙度第17-20课时:测量技术基础第21-24课时:典型测量实例六、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作为理论学习的参考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2.1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第二章尺寸公差本章讲解尺寸公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标注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尺寸公差的设计和选用方法。
2.3 第三章形位公差本章介绍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标注方法和限制条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形位公差的知识。
2.4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本章阐述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评定参数和标注方法,培养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2.5 第五章测量技术基础本章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使学生掌握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法,传授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3 实践教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
4.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4.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2.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标准公差、配合公差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方法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上偏差、下偏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
2. 教学难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实践、案例分析。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公差、配合、间隙、过盈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
3. 讲解基本原理:讲解基本尺寸、基准、基本偏差等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测量方法:讲解极限配合、最小极限、最大极限等测量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演示。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考核。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
2. 实物模型: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实物模型。
3.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4. 多媒体课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课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2)掌握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4)能够根据图纸要求进行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公差配合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借助实验和练习,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学会使用测量数据进行公差分析,确定产品的质量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和质量控制的兴趣;(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讲公差配合的概念及应用1.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2 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第2讲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2.1 测量概述2.2 测量误差及其评定第3讲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3.1 卡尺的使用3.2 千分尺的使用3.3 Micrometer screw gauge 的使用第4讲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4.1 尺寸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2 形位公差的测量与评定4.3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使用各种测量工具。
2. 案例分析: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据,分析公差配合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讲解、实验报告、作业等方面的表现,占比30%;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占比7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2. 实验设备:卡尺、千分尺、micrometer screw gauge 等测量工具;3. 辅助材料:PPT、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熟悉并能够运用技术测量方法来检测和控制尺寸公差。
3. 培养学生运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间隙、过盈、过渡配合。
2. 公差配合的等级:IT、JT、MT、HT、ST。
3.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标注。
4. 技术测量方法:长度测量、角度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
5. 测量工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仪、投影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公差配合的等级、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及应用。
2. 难点:公差配合的计算、技术测量方法的运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公差配合的等级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讲解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的标注。
4. 第四课时:介绍技术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5. 第五课时: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产品中的配合实例,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配合等级的选用原则,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公差配合的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案例,让学生学会公差的标注和理解。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练习,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5. 总结与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知识点,布置复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3)了解技术测量基本原理及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2)增强学生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公差、偏差的定义及关系;(2)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2. 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公差等级;(2)选用配合时需考虑的使用条件;(3)常见配合的选用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公差、偏差的关系;(2)公差配合选用原则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选用方法及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法:讨论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零部件,引导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公差、偏差等基本概念,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公差配合的选用方法。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公差配合选用原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公差是指允许尺寸___的变动范围。
(2)基本公差是指在一定___条件下,允许尺寸变动的最小单位。
2. 选择题:(1)下列哪种配合属于过盈配合?(A. H7/k6 B. H7/n6 C. H7/d6 D. H7/m6)(2)在选用公差配合时,主要考虑的使用条件是___。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六版)》—教学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六版)》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 掌握互换性概念、分类及互换性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掌握互换性与公差、检测的关系。
3. 理解标准化与标准的概念及重要性。
4. 了解优先数系和优先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0. 1 概述0.1.1 互换性及其意义1. 互换性(1)定义:是指在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中任取其一,无须进行任何挑选和修配就能装在机器(或部件)上,并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的特性。
举例:组成现代技术装置和日用机电产品的各种零件,如一批规格为M20X 2-5H6H的螺母与M20×2-5g69螺栓的能自由旋合。
在现代化生产中,一般应遵守互换性原则。
2. 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在设计方面(2)在制造方面(3)在使用和维修方面总之,互换性对保证产品品质和可鼎性,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0.1.2互换性的分类1. 互换性的分类(1) 完全互换性(绝对互换)若一批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挑选、调整或修配,装配后即能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则这些零部件属于完全互换。
(2) 不完全互换性(也称有限互换) 仅同一组内零件有互换性、组与组之间不能互换,以满足其使用要求的互换性,称为不完全互换。
简言之,不完全互换就是因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
2. 标准部件或机构的互换性分类(1) 内互换是指部件或机构内部组成零件间的互换性,例如,滚动轴承的外圈内滚道、内圈外滚道与滚动体的装配。
(2) 外互换是指部件或机构与其装配件间的互换性,例如,滚动轴承内圈内径与轴的配合、外圈外径与轴承孔的配合。
0.1.3 机械零件的加工误差、公差及其检测1. 公差允许零件尺寸和儿何参数的变动范围称为“公差”。
2. 测量是指将被测量与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比较,确定被测量的大小的过程。
3. 检验是指验证零件儿何参数是否合格,而不必得出具体数值的过程。
0.2标准化0. 2.1 标准化与国家标准1. 标准标准一般是指技术标准,它是指对产品和工程的技术品质、规格及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工作的共同技术依据。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公差配合的基本要素、配合类型及选用方法。
3. 学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和设备,进行尺寸、形状、位置等测量。
4.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测量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尺寸、公差、配合、间隙、过盈、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等。
2. 公差配合的基本要素:基本尺寸、公差等级、基本偏差等。
3. 配合类型及选用方法:间隙配合选用、过盈配合选用、过渡配合选用等。
4. 测量技术基本知识:测量原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等。
5. 常用测量工具和设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螺纹千分尺、投影仪、三坐标测量机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应用。
4. 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课时1-2: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
课时3-4:讲解配合类型及选用方法。
课时5-6:讲解测量技术基本知识和常用测量工具。
课时7-8:实验室实践,学习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案例分析报告等(30%)。
2.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试(40%)。
3. 实践能力:实验室操作考核(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 多媒体课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 实验室设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测微螺纹千分尺、投影仪、三坐标测量机等。
4. 案例素材: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测量问题案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工程中的公差配合与测量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程目标和意义。
解释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和配合的定义。
讨论公差配合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1.3 测量技术基础介绍测量技术和测量工具的基本概念。
讨论测量误差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类型与计算2.1 公差配合的类型解释基本尺寸、基准和公差配合的分类。
讨论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特点和应用。
2.2 公差的计算方法介绍公差计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示例说明如何计算上下公差和总公差。
2.3 配合的确定讨论如何根据设计和制造要求确定配合。
解释配合公差和过盈配合的概念。
第三章: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3.1 尺寸公差解释尺寸公差的概念和分类。
讨论尺寸公差对零件制造和装配的影响。
3.2 形位公差介绍形位公差的定义和分类。
解释形位公差在保证零件位置和运动中的作用。
3.3 尺寸和形位公差的综合应用讨论尺寸和形位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与测量4.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和分类解释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不同粗糙度等级。
讨论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
4.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介绍常用的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和工具。
讨论测量表面粗糙度时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3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和重要性解释表面粗糙度在工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讨论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制造和装配的影响。
第五章:测量技术基础5.1 测量工具和设备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和设备,如卡尺、千分尺、量棒等。
讨论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5.2 测量误差和精确度解释测量误差和精确度的概念。
讨论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和提高测量精确度。
5.3 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介绍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讨论如何解释和应用测量数据。
第六章:测量方法与技术6.1 测量方法的分类解释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的区别。
讨论各种测量方法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六版)教案-第8章
第8章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及检测
【学习及技能目标】
1.了解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及齿轮的加工误差。
2.理解国家标准对单个渐开线圆柱齿轮、齿轮副公差项目及精度的规定。
3.掌握齿轮零件的检测指标及各指标的检测要求和方法。
4.会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参数。
5.会用齿厚游标卡尺、万能测齿仪、径向跳动检查仪进行相关测量。
6.了解三坐标测量仪的有关知识。
第1讲
课题: 1.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2.齿轮精度的评定指标及检测
3.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偏差及检测
4.齿侧间隙及其检验项目
授课形式:讲授
教学目的:1.掌握齿轮传动的四项使用要求
2.明确不同用途的齿轮应有不同的侧重要求
3.掌握影响齿轮传动四项使用要求的各项偏差指标
4.明确每项评定指标的代号、定义、作用及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齿轮传动的四项使用要求
教学难点:每项评定指标的代号、定义、作用及检测方法。
教具:齿轮传动模型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精讲影响齿轮传动四项使用要求的各项偏差指标,使学生明确每项评定指标的代号、定义、作用及检测方法。
一、引入新课题
通过齿轮传动的示例引入新课.
二、教学内容
8.1 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8.1.1 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齿轮传动在机器和仪器仪表中应用极为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机械传动形式,。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教案课程性质和任务性质: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技术工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为专业工种应用公差标准和掌握检测技术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标准及应用即看懂并学会有关公差与配合内容在图纸上的标注方法和查阅有关表格。
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常用量具的读数原理,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
绪论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模块作为本课程的开篇,通过对互换性的讲解,引出了全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趣味性来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提出如下要求:1. 了解互换性的含义;2. 懂得学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之间的关系。
(3)理解标准化与计量、优先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一、互换性的概述1、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工业中,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修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同型号的轴承、光管、螺钉等等。
互换性内容:几何参数,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
2、作用有利于组织专业化协作。
有利于用现代化工艺装配。
有利于采用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3、分类①完全互换性:若零件在装配或更换时,不作任何选择,不需调整或修配,就能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则成为完全互换性(当不限定互换范围时,称为完全互换法,也叫绝对互换法)。
②不完全互换性: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时,称为不完全互换法。
4、互换性条件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具有互换性的条件为:实际尺寸在允许的范围内;形状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位置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面粗糙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学文件-教案部分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3.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4.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尺寸、公差、配合的定义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基本公差的计算方法配合公差的计算方法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 测量工具:如卡尺、千分尺等3. 实际案例: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案例1. 导入新课:介绍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尺寸、公差、配合的定义,解释基本公差、配合公差的概念3.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讲解基本公差、配合公差、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偏差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配合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6.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进行评价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公差配合计算和实际测量方面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价其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作业的正确性,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配合制度:如H series、J series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配合制度及其应用。
2. 精密测量技术:介绍光学测量、三坐标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2)掌握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3)学会运用公差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利用测量工具和仪器,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二、教学内容1.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2)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 公差配合的分类(1)间隙配合;(2)过盈配合;(3)过渡配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公差配合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1)极限尺寸和公差的概念及其计算;(2)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选用原则。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验,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差配合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差配合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测量实验,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6.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公差配合的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与布置作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公差配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 了解《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的课程背景和重要性。
2. 掌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基本内容。
1.2 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1. 理解公差配合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公差、配合、基本偏差、标准公差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公差配合的表示与计算2.1 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1. 学习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包括公称尺寸、基本偏差、标准公差等。
2. 掌握公差配合的标注技巧和注意事项。
2.2 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1. 学习公差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极限偏差、上偏差、下偏差等。
2. 掌握公差配合的计算技巧和应用实例。
第三章: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3.1 尺寸公差的选择1. 学习尺寸公差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尺寸公差的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
3.2 配合的选择1. 学习配合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2. 掌握配合的应用实例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4.1 形状公差1. 学习形状公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形状公差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实例。
4.2 位置公差1. 学习位置公差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掌握位置公差的测量方法和应用实例。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5.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与表示1. 理解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和参数。
5.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1. 学习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和评定指标。
2.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技巧和应用实例。
第六章:测量技术基础6.1 测量概述1. 理解测量的重要性以及测量过程的基本要素。
2. 掌握测量的分类和测量方法的选择原则。
6.2 测量器具与测量误差1. 学习各种测量器具的原理和应用。
2. 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掌握基本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七章:长度测量7.1 尺子和卡尺的使用1. 学习尺子和卡尺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 掌握尺子和卡尺的读数技巧和常见问题处理。
7.2 量块和量规的使用1. 了解量块和量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案
《公差配合与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3)掌握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4)了解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表示不同类型公差配合;(2)能够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差配合;(3)能够分析和解决公差配合的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3)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4)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2.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如门窗、螺纹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能够精密配合,引发学生对公差配合的兴趣。
(2)理论讲解:教师通过幻灯片和示意图,讲解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配合的定义、公差的定义、公差配合的分类等。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其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实操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一些实操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以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延伸:教师巩固所学内容后,以自动变速器为例,介绍公差配合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不同类型公差配合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1)公差配合的设计要求和原则;(2)公差配合的应用领域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1.教学方法(1)听课法;(2)讲解法;(3)示范法。
2.学法(1)听课法;(2)讨论法;(3)实际操作法。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1.教学资源(1)教具:幻灯片、示意图、案例资料等;(2)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评价方式(1)课堂回答问题;(2)实操练习;(3)课堂小组讨论。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最全面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理解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在工程技术和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1.2 公差配合的概念解释公差配合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基本公差和配合的分类。
1.3 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介绍技术测量的定义和目的。
掌握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二章:尺寸公差与配合2.1 尺寸公差的概念解释尺寸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尺寸、公称尺寸和实际尺寸的关系。
2.2 配合制度介绍配合制度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配合公差等级的表示方法。
2.3 配合的应用学习配合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配合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3.1 形状公差解释形状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形状公差的表示方法。
3.2 位置公差介绍位置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基本位置公差的表示方法。
3.3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应用学习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解释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4.2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介绍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掌握表面粗糙度测量的基本技巧。
4.3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学习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掌握表面粗糙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测量技术5.1 测量概述了解测量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2 测量工具和仪器介绍常用测量工具和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掌握测量工具和仪器的选择和操作技巧。
5.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学习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尺寸链与公差带6.1 尺寸链的概念解释尺寸链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尺寸链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6.2 公差带的概念介绍公差带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公差带的表示方法。
6.3 尺寸链和公差带的应用学习尺寸链和公差带的选择和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第六版)》教学教案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互换性概念、分类及互换性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互换性与公差、检测的关系。
3.理解标准化与标准的概念及重要性。
4.了解优先数系和优先数的概念及其特点。
0.1 概述0.1.1 互换性及其意义1.互换性(1)定义:是指在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中任取其一,无须进行任何挑选和修配就能装在机器(或部件)上,并能满足其使用性能要求的特性。
举例:组成现代技术装置和日用机电产品的各种零件,如一批规格为M20×2-5H6H的螺母与M20×2-5g69螺栓的能自由旋合。
在现代化生产中,一般应遵守互换性原则。
2.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设计方面(2)在制造方面(3)在使用和维修方面总之,互换性对保证产品品质和可靠性,提高生产率和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0.1.2互换性的分类1.互换性的分类(1)完全互换性(绝对互换)若一批零部件在装配时,不需要挑选、调整或修配,装配后即能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则这些零部件属于完全互换。
(2)不完全互换性(也称有限互换)仅同一组内零件有互换性、组与组之间不能互换,以满足其使用要求的互换性,称为不完全互换。
简言之,不完全互换就是因特殊原因,只允许零件在一定范围内互换。
2.标准部件或机构的互换性分类(1)内互换是指部件或机构内部组成零件间的互换性,例如,滚动轴承的外圈内滚道、内圈外滚道与滚动体的装配。
(2)外互换是指部件或机构与其装配件间的互换性,例如,滚动轴承内圈内径与轴的配合、外圈外径与轴承孔的配合。
0.1.3 机械零件的加工误差、公差及其检测1.公差允许零件尺寸和几何参数的变动范围称为“公差”。
2. 测量是指将被测量与作为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比较,确定被测量的大小的过程。
3.检验是指验证零件几何参数是否合格,而不必得出具体数值的过程。
0.2 标准化0.2.1 标准化与国家标准1.标准标准一般是指技术标准,它是指对产品和工程的技术品质、规格及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工作的共同技术依据。
2.标准分类(1)按范围分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与环境保护标准。
(2)按级别分类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GB)、部门标准(专业标准,如JB)及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80%以上的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我国的技术标准分为三级: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3.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全部活动过程。
0.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0.3.1 优先数系优先数系是一种十进制的几何级数。
我国标准(GB/T 321-2005/ISO3:1973)推荐系列符号R5、R10、R20、R40、R80系列,前四项为基本系列, R80为补充系列。
其公比为:R5系列q5≈1.6 R10系列q10≈1.25R20系列q20≈1.12 R40系列q40≈1.06R80系列q80≈1.030.3.2 优先数系的特点(1)任意相邻两项间的相对差近似不变(按理论值则相对差为恒定值)。
(2)任意两项理论值经计算后仍为一个优先数的理论值。
(3)优先数系具有相关性。
0.4 本课程的任务(1)掌握与标准化和互换性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则。
(2)基本掌握本课程中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原则。
(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几何量公差与配合。
(4)学会查阅工具书,如手册、标准等,能够熟练查、用本课程介绍的公差表格,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熟悉各种典型几何量的检测方法,初步学会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及使用方法。
(6)初步具有公差设计及精度检测的基本能力。
第1章极限与配合及检测【学习及技能目标】1.理解有关公差、极限偏差等术语的定义及有关计算,并会查表标注尺寸的极限偏差值。
2.理解配合制的概念及公差等级的选用、配合类型的选择。
3.掌握零件检测(测量方法、测量误差、测量精度等)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典型零件进行测量。
第1讲课题: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授课形式:讲授教学目的:1.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练计算极限尺寸、会绘制公差带图3.掌握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学重点: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教学难点:1.计算、绘制公差带图2.间隙、过渡、过盈配合的特点及极限盈、隙的计算。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精讲:重点讲清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多练:在讲授后,通过练习、讨论和分析归纳帮助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本章是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要求对各公差配合的基本概念要明确,本次课开始学习有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1.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知识1.1.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1.孔孔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孔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2.轴轴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轴的直径尺寸用d表示。
孔与轴的区别:从装配关系讲,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
从加工过程看,随着余量的切除,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如图所示。
1.1.2 有关要素的术语定义1.要素即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2.尺寸要素是指由一定大小的线性尺寸或角度尺寸确定的几何形状。
3.尺寸是指用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4.公称尺寸(原称基本尺寸)是由设计给定的,通过强度、刚度等方面的计算或结构需要,并考虑工艺方面要求后确定的,孔用D表示,轴用d表示。
5.实际(组成)要素(原称实际尺寸)由接近实际(组成)要素所限定的工件实际表面的组成要素部分。
6.极限尺寸指尺寸要素允许的两个极端尺寸。
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应位于其中,也可达到极限尺寸。
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大尺寸称为上极限尺寸;尺寸要素允许的最小尺寸称为下极限尺寸。
分别用Dmax ,dmax 和Dmin ,dmin 表示,如图1-2所示。
1.1.3 有关尺寸偏差、公差的术语及定义1.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偏差可能为正或负,也可为零。
2.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实际偏差。
3.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
(1)上偏差:上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
孔的上偏差用ES表示;轴的上偏差用es表示。
(2)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
孔的下偏差用EI表示;轴的下偏差用ei表示。
极限偏差计算公式:ES=D max-D es=d max-dEI=D min–D ei=d min-d4.尺寸公差(T h,T s)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称为公差。
孔公差用T h表示;轴公差用T s表示。
公差计算公式:孔公差T h= D max-D min=ES-EI轴公差T s= d max-d min=es-ei5.尺寸公差带(1)公差带: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上极限尺寸和下极限尺寸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称为尺寸公差带。
(2)为确定极限偏差的一条基准线,是偏差的起始线,零线上方表示正偏差;零线下方表示负偏差。
6.标准公差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数值表中所列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称为标准公差。
7.基本偏差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称为基本偏差。
1.1.4 有关配合的术语定义1.配合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2.间隙(X)或过盈(Y)在轴与孔的配合中,孔的尺寸减去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当差值为正时称为间隙,用X表示;当差值为负时称为过盈,用Y表示。
标准规定:配合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3.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称为间隙配合。
在间隙配合中,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间隙X max=D max-d min=ES-ei最小间隙X min=D min-d max=EI-es平均间隙X av=1/2(X max+X min)4.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称为过盈配合。
在过盈配合中,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过盈Y max=D min-d max=EI-es最小过盈Y min=D max-d min=ES-ei平均过盈Y av=1/2(Y max+Y min)5.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相互交叠,如图所示。
计算公式:最大间隙X max=D max-d min=ES-ei最大过盈Y max=D min-d max=EI-esX(Y av)=1/2(X max+Y max)+(-)av在过渡配合中,平均间隙或平均过盈为最大间隙与最大过盈的平均值,所得值为正,则为平均间隙;为负则为平均过盈。
6.配合公差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称为配合公差。
它表明配合松紧程度的变化范围。
配合公差用T f表示,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计算公式:对间隙配合T f=X max-X min对过盈配合T f=Y min-Y max对过渡配合T f=X max-Y max三种配合的配合公差也可为:T=T h+T sf第2讲课题:1.配合制2.标准公差系列3.基本偏差系列4.极限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5.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6.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授课形式:讲授教学目的:1.掌握基孔制和基轴制的特点2.熟悉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的构成3.掌握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用,并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4.掌握一般公差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的查用教学难点: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本节主要讲述极限与配合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查用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孔与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会在图样上正确标注公差配合。
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复习有关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尺寸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
要求对基孔制和基轴制的特点明确,本次课开始学习有关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1.2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1.2.1 配合制及标准公差等级配合制是以两个相配合的零件中的一个零件为基准件,并对其选定标准公差带,将其公差带位置固定,而改变另一个零件的公差带位置,从而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