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也处于发展

变化之中。

价值观有以下几种:

1、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

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

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

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第二,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第三,选择高尚的人生观,追求高尚的品格。

第四,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

一、观察法

1.一般观察法

指研究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

2.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参与到所研究的群体中去,作为群体的一个普通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活动,同时对其他人的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

优点:具有现实性。可以长时间进行观察,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⑴由于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⑵如果被观察的对象意识到,观察结果就可能不真实;

⑶观察者的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二、实验法

即相关研究,主要考察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

主要分为三种: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

优点:能够控制实验变量,达到消除无关因素的目的

缺点:结果缺乏概括力,外在效度低;结论难以推广

2、自然实验法

所研究的变量不由实验者操纵,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良好的外在效度。

3、现场实验法(模拟实验法)

不会产生反应倾向;控制了环境自变量,所以可以看出需研究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三、调查法

1、访谈法

又称询问法,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答,然后整理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2、问卷法

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然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得出结论。

优点:有针对性,省时省力;信息量大。缺点: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干扰,取样正确才会具有代表性

3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归因偏差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

1出现原因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2矫治归因

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

浅层归因,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

片面归因——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4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非语言符号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符号都可起到特有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表情答意作用

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信息;调节互动;启发引导;告诫批评;表达关系。

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表达的信息丰富多彩。但手势语可因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二、表达友善与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三、逼真的替代

在非言语沟通中有一种有声沟通运用广泛,它是通过发音器官或身体的某部分所发出的非言语性声音而进行的沟通方式,

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一样具有说服力适当的倾听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可获得对方

的信任。

5 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认知不协调理论

详细内容认知不协调理论包含两个认知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一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的关系有3种:无关系、协调一致的关系、不协调的关系。

引起两种认知不协调的原因有:

①自相矛盾。②文化习惯不同。③特殊与一般的冲突。④已有的经验作怪。

变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①改变与认知者行为有关的知识,以改变行为;②改变与认知者环境有关的知识,以改变与环境的关系;③增加新知识,全面接触新信息。

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

1改变客观事实。

2参与活动,改变态度。

3群体规定,改变态度。

4了解态度差距,小步子原则改变态度。

5说服的作用。

利用(1)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常被欺诈师利用,因为个体此时陷入了急于解决这种矛盾的状态,欺诈师将错误的方法摆在个体面前是个体陷入圈套中。(2)在商业谈判中,我们也可以将个体不了解的、与个体认知不和谐的信息。这时有利于我们将个体引导向我们的方向。

7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体系中,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

1认知的因素

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

2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

3意向因素

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态度与人们的行为是精密联系的,积极的态度趋向与接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极的态度则趋向于躲避该态度的对象。

态度的形成主要由下面几方面影响。

1欲求的满足

欲求满足对于态度结构中情感与意向两种成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2群体规范的影响作用

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一个人态度的形成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8 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1.定义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其他人在场,他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