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三大定律
简述消费者行为规律
简述消费者行为规律
1.习惯养成理论。
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际上是一个习惯建立的过程。
(1)重复形成喜好与兴趣。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是在重复使用该商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在美国的中学,让学生看他们完全不认识的汉字,被试者对重复次数多的汉字的喜好程度高于重复次数少的汉字。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对食品尤其如此。
(2) “刺激一反应”链的巩固程度。
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购买行为直接取决于“商品一购买”这一刺激一反应链的巩固程度。
也就是说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商品,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2.认知理论:把消费购买行为看成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从消费者接受产品信息开始直到产生购买行为,与信息的传播、沟通、加工、处理直接相关。
这成为厂家进行广告宣传的理论依据。
3.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
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使购买行为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行为。
任何商品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含义,如名贵的家电产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只要达到一定的购买力,消费者都会产生购买某些名牌家电产品的欲望。
经济学十大定律
经济学十大定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稀缺资源分配和利用的社会科学,其定律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在经济学领域,有一些核心定律被广泛接受并被理论家和实践者所遵循。
以下是经济学中的十大定律:1.供需定律: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当供应增加时,价格下降。
供需定律指导着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调整。
2.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额外获得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指出,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追求多样化消费。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下一个最有价值的选择的成本。
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必须在各种选择中进行取舍,机会成本指引着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4.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引起的。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政府可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5.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律:企业在决定生产规模时,应该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停止生产,以达到最大化利润的目标。
6.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优势最大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获取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实现各国资源的高效配置。
7.企业规模利益递减定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位生产成本会先减少,然后趋于稳定,最终可能出现递增。
企业必须考虑规模利益递减效应,以确定最佳生产规模。
8.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涉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指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改变,替代效应指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对替代品的偏好变化。
9.Gini系数:Gini系数是衡量收入或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数值越高表示不平等程度越大。
了解不平等情况对政策制定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10.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指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的均衡产出能实现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点在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个体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的理论。
它涉及人们在面对商品和服务时的偏好、需求、选择和决策过程。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市场供求关系、预测市场需求以及制定市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消费者行为理论知识点。
1. 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支付一定价格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有效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基础,它受到价格、收入、个人偏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分析有效需求的大小和变化来预测市场发展趋势和制定销售策略。
2.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每个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
根据经济学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即消费者对于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的满足感逐渐降低。
了解边际效用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在有限预算下如何最大化满足感。
3.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消费者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其购买力也随之增强,从而导致需求上升。
相反,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购买力下降,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替代品。
了解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有助于预测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商品的替代关系。
4. 偏好和效用理论偏好是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喜好程度。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选择能带来最大满足感的商品。
此理论基于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帮助解释消费者为何倾向于购买某些产品而避免其他产品。
5.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和卖方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
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会导致市场失灵和偏差。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能会遇到信息不足或信息不准确的问题。
了解信息不对称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评估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值。
总结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经济学中涉及消费者的需求、选择和决策过程的理论。
它包括有效需求、边际效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偏好和效用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知识点。
消费者行为整理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整理》1、消费者行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智能的行为基础。
三层含义:1、消费者行为是动态的,2、它涉及了感知认知行为及与环境因素的互动作用3、它涉及了交易。
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理论来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
3、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投射法、深度访谈法、在线调查法。
4、阿萨尔购买行为类型:复杂的购买行为、减少失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变化的购买行为、习惯性的购买行为。
5、消费者决策的原则:最大满意原则、相对满意原则、遗憾最小原则、预期—满意原则。
6、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只差。
7、顾客忠诚:指消费者对某产品或品牌感到十分满意而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
8、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的关系:关系主要表现在购买动机的主导型、购买动机的实践性、购买动机的内隐性、购买动机的复杂性、购买动机的冲突性。
接近——接近冲突,又称双趋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又称趋——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
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1、注意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1、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2、发挥注意心理功能,引发新的消费需求。
1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3、知觉:直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4、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15、消费者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16、想象与消费实践的关系:1、想象可以引发消费者的美好联想2、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消费行为、3、培养销售人员的丰富想象力4、利用广告中的暗示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
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学解释消费者行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们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和行为。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以及他们在购买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和权衡的利益。
一、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效用理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
消费者追求的是最大化的效用,即在有限的资源下,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会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功能等因素来进行选择,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效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初始时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但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递减。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决策,即在获得较高的边际效用时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而在边际效用递减较快时减少购买数量。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收入效应,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
这是因为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消费水平。
而根据替代效应,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会调整自己的购买行为。
当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数量或选择替代品,而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增加购买数量或选择更昂贵的商品或服务。
四、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面临着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不完全指的是消费者无法获得所有与购买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信息不对称则是指消费者和卖方在信息获取和掌握上存在差异。
这些问题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行为。
消费者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时,往往会依赖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或者通过试用和体验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减少风险和提高购买决策的准确性。
三大心理定律
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第一条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这条规律是说,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
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
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
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
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
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本源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第二条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这条规律是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就越低,因此对投资的兴趣降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
比如吃饺子,吃30个为最大食量。
吃到的最后一个、第30个饺子便是边际量。
一个饥饿的人出钱买饺子吃,每多买多吃一个饺子,便给他带来更为愉悦的欲望上的满足。
但超过了第30个饺子,带来的便不是愉悦的感觉了。
如果第35个饺子是他吃掉的最后一个,作为边际量的第35个饺子给他带来的感觉,则是自第30个饺子以后愉悦程度递减的感觉。
销售相关的心理学定律
销售相关的心理学定律
1. 置换定律(Law of Substitution):消费者倾向于用更廉价的替代品来满足其需求。
2. 边际效果递减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消费者倾向于对同一产品的附加单位产生较低的满足感。
3. 社会认同定律(Law of Social Proof):消费者倾向于从他
人行为和反馈中寻求认同,并参考此来进行购买决策。
4. 稀缺效应定律(Law of Scarcity):产品的供应较为稀缺时,消费者会对该产品更感兴趣,并以更高的价格购买。
5. 聚类效应定律(Law of Cluster):在销售活动中,将相关产品集中展示,可以吸引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和购买欲望。
6. 定性和定量定律(Law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erception):消费者在决策购买时,会同时考虑产品的质量
和数量方面的因素。
7. 反应形式定律(Law of Reactance):消费者对限制或压力
会有一定的反抗心理,可能倾向于选择其他产品或品牌。
8. 锚定效应定律(Law of Anchoring):消费者倾向于以先前
提供的信息(锚点)为基准来进行价格比较和决策。
9. 心理距离定律(Law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消费者对
于心理上较为远离的产品或活动更容易接受,因为他们认为后者存在较低的风险和代价。
10. 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消费者倾向于将80%的重要需求满足于前20%的产品或服务中。
消费者的行为理论
(二)无差异曲线
1、定义: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 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2、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 率为负值。 第二,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都是同某一既定价格和收 入水平相对应的。 第三,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 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20.12.206:0406:04: 3606:04:36Dec -20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6时4分 36秒Wednesday, December 02, 2020
19
(一)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定义
替代效应:是在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 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 化。
收入效应 :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 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 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总效应:某商品价格变化的总效应是,当消 费者从一个均衡点移动到另一个均衡点时该 商品需求量的总变动。
12
(四)消费者均衡
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 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 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
Y
X
13
三、消费者选择
(一)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 (二)收入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 (三)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14
(一)价格变化下的消费者选择
价格消费曲线(price consumption curve,PCC):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其它 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X价格变化 时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化轨迹。
消费者行为学考试重点(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1、扩展型决策: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的购买决策,它一般是在消费者介入度较高,品牌间差异程度比较大,而且消费者有较多时间进行斟酌的情况下所作的购买决策。
2、有限型决策:指消费者对某一产品领域或该领域的各种品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对产品和产品品牌的选择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对某些特定品牌的偏好,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搜集信息,以便在不同品牌之间做出较为满意的选择。
3、名义型决策:实际上就其本身而言并未涉及决策,消费者问题被意识到以后,经内部信息搜集,消费者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某个偏爱的品牌或产品,该产品或品牌随之被选择和购买。
4、冲动性购买: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5、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在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6、问题认知: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7、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点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
8、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9、知觉: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10、韦伯定律:个体可察觉到的刺激强度变化量△I 和原刺激强度I之比是一个常数K。
11、学习: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经典性条件反射:借助某种刺激与某一反应之间已有的联系,经由练习可以建立起另一种中性刺激与同样反应之间的联系。
13、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一个操作或自发反应出现之后,有强化物或强化刺激尾随,则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经由条件作业强化了的反应,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物的尾随,该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减弱。
14、刺激泛化:消费者对某特定刺激所作的反应会扩大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应中。
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①效用最大化原则: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追求满足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原则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一原则,当消费者在各项消费支出上所取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所取得的总效用最大.效用最大化原则有助于从理论上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分析。
②习惯性:习惯性是指消费者的行为方式要受过去习惯的影响。
短期内,我们可以假定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偏好不变。
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由收入水平决定;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而后者的改变,显然需要一定时间。
③不可逆性:不可逆性是指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要受自己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自己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者一旦形成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保持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使他的收入水平有所降低,他也仍试图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消费者可以通过减少储蓄、提取储蓄或者借贷来维持原有的消费水平。
④示范性: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不仅受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的影响,还受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样也对其他人产生着影响.这种示范作用的大小,与消费者社交活动的范围和程序都有很大的关系。
在社会阶层中较低阶层的生活方式往往以较高阶层的生活方式作为标准,从而后者对前者具有示范作用。
⑤复杂性: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中不仅因为收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序等个人特征的差异而在行为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性别、兴趣、气质等心理特征的差异而造成行为方式的不同。
消费者行为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消费者行为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其购买行为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供求关系,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收益及市场份额。
而消费者行为学就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并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学科。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有三个基本原则被公认为影响消费者选择和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它们分别是认知,情感和行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三个原则。
一、认知认知是指个体之间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中,认知主要指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程度和商品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愈了解一件商品,愈能够确定其价值及性能,从而更加显得有决策能力。
然而在认知过程中,消费者的知识和经验受限于其个人境遇、需求、个性、文化背景等客观或主观因素,使得捕捉消费者的认知状态变得十分复杂。
因此,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知识需求,为其提供足够的商品信息和购买选择,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更加客观的决策。
在营销策略中,企业可以通过广告、促销、展示等手段来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以早期占据潜在市场份额,避免因缺乏消费者信任而受到不良影响。
二、情感情感是指人类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渠道中,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情感是指对商品的好坏评价,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主观判断和体验叠加后的反应。
情感在消费者行为中至关重要,因为人们喜欢购买他们喜爱的商品,而在商品选择过程中,消费者不仅考虑了商品的物质性能,更重要的是对其情感的满意程度。
此外,情感在意见领袖和口碑传播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很难在复杂的市场中获得完美的信息,而对他人的看法往往能够对其购买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加强品牌形象的建立,从而提高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行动行动是指消费者在认知和情感的作用下,选择一款商品并付款确认购买的行为。
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行动主要指消费者对商品的无保留购买,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展现出对商品的认可和信任。
韦德定律消费者行为
韦德定律消费者行为
指消费者对市场区位的反应和需求特征。
中心地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均把消费者群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中心地理论假定消费者将趋于最近的一个可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的准则;空间相互作用模型认定消费者行为与中心吸引力、距离的反作用和系统中其他中心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紧密相关。
在消费者个体行为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包括理论性、经验性、认识性途径。
理论性途径是通过计算中心吸引指数,把任一特定中心归并到相应的区位类型,从而概括出消费者选择的空间结构。
经验性途径包括对贸易区、多目的的购物行为研究、影响购物行为的因素、对购物行为的限制、购物中心内的消费者活动特点等内容。
认识性途径探讨消费者行为的感应方面,认为对可获的选择性的感应是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刺激因素。
消费者研究之3大定律
消费者研究之3大定律:1、漠视定律:你的广告一旦跟消费者没有直接联系。
他一定就当这个活动(广告)不存在。
2、不关心定律:患者不可能对你的产品感兴趣!消费者关心什么?关注什么?你就用什么角度去说服她。
3、精明定律:你一定要把好处说清楚。
没有好处,消费者不会买账。
简单展开一下。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患者关注度研究,创意3B法:美女/小孩/动物...男性不由自主关心的话题:战争/暴力/汽车/财富运动/政治...女性不由自主关心的话题:漂亮/购物/旅游/孩子...大家都关心的话题:社会群体性事件/明星/性/环保/游戏/体育/健康/弱势群体...情感/公益/社会责任——意识形态角度蒋介石的企业文化:三民主义SLOGEN(广告语):民族、民权、民生这个消费者买账了吗?俺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共产主义SLOGEN(广告语):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消费者买账了吗?嘿嘿。
是不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直接拿案例说事。
我在绍兴的时候,搞了一个叫做《千纸鹤》的活动。
效果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
千纸鹤的两条线:活动很简单。
就是让贫穷的子宫肌瘤患者免费做手术。
其他的患者,打折优惠。
简单极了。
对吧。
我发现,优秀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极其简单的。
基本上,都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
1、空中忙轰炸:告轰炸/新闻跟踪/情感故事/患者现身说法/各级领导不断表扬/老百姓交口称赞/腔镜高峰论坛2、地面忙收割:议营销模式:社区讲座/走入县市/走进工厂/现场收病人/现场收钱这个活动,我筹备了2月,执行了个月,前后三个月,手术量从三个月前的6台/月,到三个月后,30台。
然后,把这个活动移植到福州台江医院。
现在人家每个月做200台以上手术。
活动活动执行大法:7、师出有名特别的名字特别的名字给活动一个光明正大的旗号,从广泛关注角度,情感/公益/社会责任/亲民/社会热点。
活动首先要有人关注,没有由头,创造由头。
我再次提醒啊。
活动目的为:提高医院知名度。
——这个活动,100%失败。
消费者感觉的基本规律
消费者感觉的基本规律消费者感觉的基本规律包括:1.价格敏感性:消费者通常会考虑产品的价格,物美价廉的产品往往会吸引更多消费者。
2.品牌效应:著名品牌的产品往往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更高。
3.功能性:消费者会考虑产品的功能性,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4.忠诚度:消费者会对他们喜欢的产品产生忠诚,如果产品质量稳定,他们就会一直使用这个产品。
5.口碑效应:消费者会受到其他人的推荐或评价的影响,如果有人推荐或评价好一个产品,那么这个产品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6.品质效应:消费者会关注产品的质量,高质量的产品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7.创新性:消费者喜欢有创新性的产品,如果产品拥有独特的功能或外观,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8.包装效应:包装精美的产品往往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为它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9.服务效应:消费者也会关注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如果服务质量高,产品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0.环保效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环保,环保的产品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1.便捷性:消费者喜欢使用方便的产品,如果产品使用起来方便,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2.个性化效应:消费者喜欢个性化的产品,如果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3.光盘效应:消费者喜欢产品的外观,如果产品外观好看,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4.创造性效应:消费者喜欢产品的创造性,如果产品具有创造性,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15.情感效应:消费者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如果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到快乐或感动,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物理学解析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
物理学解析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它涉及到物质的力学、能量的转化、运动的规律等等。
许多人可能不会将物理学与消费行为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可以解析消费行为的本质。
本文将从能量守恒、动力学和现象学三个方面探讨物理学解析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能量守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简单来说,能量守恒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的总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将这个原理与消费行为联系起来,可以认为个人的收入就是他们的能量来源,而消费则是能量的消耗。
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个人的消费不能超过他们所拥有的能量(收入)。
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比较稳定,那么他的消费也应该相对稳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消费超过收入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借贷、信用卡等,使得个人能够消费超过他们的收入。
二、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力和物体运动的学科。
将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引入到消费行为的分析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
首先,力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变形的原因。
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消费行为中,可以认为各种需求是消费的驱动力。
个人的需求越大,他们消费的欲望就越高。
例如,对于食品、住宿、教育等基本需求,人们会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消费。
而对于奢侈品、旅游等非基本需求,个人的驱动力可能更多是来自于社交需求、自我满足等。
其次,运动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
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消费行为中,可以理解为消费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个人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因素都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三、现象学现象学是研究现象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现象学主要关注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现象。
将现象学的思维应用到消费行为中,可以解析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一些消费现象,如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购买决策等。
将现象学的方法应用到这些现象的研究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行为的基本规律。
消费者行为公理
消费者行为公理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消费者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消费者行为公理作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础理论,对于解释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原理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消费者行为公理展开深入讨论,探索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行为公理的定义消费者行为公理是指一系列基本原理,它们用于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做出特定的购买决策。
这些公理基于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旨在揭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和偏好。
二、消费者行为公理的重要性消费者行为公理对于企业和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了解和运用消费者行为公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制定更精准的市场策略和产品推广计划。
同时,消费者行为公理也为市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框架和方法。
三、消费者行为公理的基本原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将消费者行为公理归纳为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有限理性原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表现出有限的理性。
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的,但受到信息不完全、注意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容易出现决策偏差。
2. 效用最大化原理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他们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会考虑价格、品质、功能等多个因素,并努力使自己的消费获得最大的满足。
3. 成本效益原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会权衡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他们倾向于选择价格适中、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4. 可替代性原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会考虑商品的替代性。
如果一种商品能够被其他品牌或替代品所替代,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质量相似的替代产品。
四、消费者行为公理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公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1. 个体因素(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这将直接影响其购买决策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者行为“三大铁律”及其它2004-8-27美国市场战略协会的创始人托马·J·温宁格认为,领先的公司必须能够创造出一种价值,一种使产品能够获取完全价格的价值。
透过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发现,很多产品的畅销都是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密不可分。
而这种价值具体现在消费者行为的两大类动机上:生理性购买动机和心理性购买动机。
前者与维持和发展生命有机体相关,具有经常性、重复性和习惯性;后者与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的统一密切相关,具有冲动性、新奇性和多样性等。
在众多的市场表现上心理性消费显得格外的活跃,是众多企业营销挖掘的重点。
无论从汽车、家电等耐用品,到服饰、日常用品及快速消费品,都概莫能外。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三大铁律”诠释现实的市场营销实践证明,满足人们的生理性需求是有限的,而满足心理需求则是无限的。
消费者的生理性需求是相对稳定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则是快速变化的,当原有产品不能满足新的心理需求时,就会受到新的购买冲击,从而使购买频率大大加快。
因此,适度的引导,通过挖掘消费心理需求,提升感受价值是可以发现市场的机会,创造无限的空间。
无数的营销实践证明:消费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现代消费者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消费者,而是一个整体消费、完整的感性消费者。
厂商们通过产品的“感性价值”来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众所周知,娃哈哈纯净水,仅仅就是一种干净的可饮水,由于赋予其感性的诉求,使其饮料类产品卖遍大江南北。
传统的市场营销研究基于在已知的、现存的信息上的判断,而忽略了未来可能的变化。
索尼公司的领导人盛田昭夫曾这样说过: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引导公众,而不是问他们想要哪种产品。
公众不知道能有什么,可我们知道。
因此,我们不搞大量的市场顾客研究,而是去完成自己对产品的构想,并通过教育公众、与公众交流等方式设法为产品创造市场。
所以说消费具有可诱导性,即需求是可以引导的。
营销的核心任务就是在挖掘并满足现有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超越顾客需求期望,而且要经常预测顾客未来有什么新的期望,引导期望能够期望,最后控制期望,创造市场。
消费者并不需要产品信息真相。
众多的市场试验证明消费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
这种感觉为心理性的消费带来了市场挖掘的机会和空间。
化妆品。
保健品等卖的是一种希望和期待。
比如所有的洗发用品广告选的形象代言人,理性思考都知道是先有代言人的美发,而后有洗发用品。
但在选购产品时几乎都是受广告的宣传诱导而选购,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既然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往往依据其直觉。
喜好、售点现场的氛围诱导,那么营销活动的重心就是如何挖掘消费者关注的利益点,而不完全是产品本身。
使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与消费者心理需求产生共鸣,形成有(无)形产品与消费心理互动,一旦这种心理产品同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产生共鸣,就会令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因此,厂商们只要充分挖掘出潜在的、未被人们意识到的或是已经意识到但注重程度不够的感性需求领域,并把它及时转化为市场,则即使在饱和市场中仍能裂变出新市场,从而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如不少美容化妆品不断地进行概念的开发,总是给消费者一种希望和期待。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喜新厌旧”的。
作为一种消费行为非常值得厂商研究,心理性的消费驱使消费者渴望变化,“喜新厌旧”的购买行为是消费者个体求新、求变、求异的外化表现。
产品的概念创新和包装设计创新是心理性动机消费选择的评判标准,营销的重心就是把创新的内容转化为消费者购买的理由,经常给产品注入活力是锁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最为有效的营销策略。
许多消费品伴随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将科学家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想象力转化为产品消费的利益点。
如纳米洗衣机、等离子电视、阳离子洗发香波等等。
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创新速度远远落后于包装设计的变化速度,如何运用可视化的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之一。
现代企业营销的八大竞争法则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三大铁律”。
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竞争,通过对市场产品营销表现的总结,不难发现以下八大竞争法则:1.观念营销竞争法则。
市场营销不是产品之争,而是观念之争。
观念营销是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产品特点率先推出一个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本产品区别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促使目标群体接纳这个概念,进而产生购买行为。
当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在顾客的心目中形成了某种概念或某种地位时,你若再想用同样的观念去赢得顾客是不再可能的。
心理性驱动消费为观念营销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市场机会,消费者是先入为主的;因此,营销工作必须考虑你所销售的产品是否具有能使消费者接受的理由,能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独有的概念。
如果消费者接受了你所陈述的理由,在头脑中确立起某种概念,形成了认知,就有产生购买动机的可能。
观念营销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能使本产品与竞争产品差异明显化,凸显出产品自身的优势。
现实市场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牛排卖的就是“嵫嵫声”,无此声音的就不是好牛排;耐克一直以“体育精神”占领消费者的心创维电视宣扬的“健康电视”就是不闪的,IBM推出的“电子商务E时代”等,都是概念竞争。
2.包装设计创新法则。
由于心理性驱动的消费者是“喜新厌旧”的,求变是人的天性。
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定时更新比产品本身的创新成本更低。
通常包装设计是根据市场调查,消费者心理研究,产品发展趋势预测,将各种信息转化成可视化的语言,通过从整体到局部的各部分合理布局,增强产品本身的形态美感、色彩美感以及与环境协调的审美感。
不断挖掘消费者潜在的、内心的“喜新厌旧”心理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首要法则之一。
在心理性驱动消费下,消费者除产品的功能价值外,更加注重产品的感受价值,视而可见的外化感觉,是打动消费者最有力的市场表现行为。
因此,在现实的消费环境下,包装设计无疑是展现产品魅力、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
美的集团在宣布进入微波炉市场的时候,该市场已经过数次的价格洗礼,价格已接近底线。
此时利用传统的营销方式则很难撼动市场。
美的集团独辟蹊径从包装设计上寻求突破,先后向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卖点产品的同时,还在设计上大做文章,推出了独具韵味“星”系列的产品,如健康星、营养星等。
这些与时尚的艺术氛围紧密相连的、简洁的、明朗的产品形象。
一上市便如一颗颗光彩照人的明星。
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拉开了与竞争品牌的产品距离。
赢得了行业第二的地位雅戈尔启动的营销突围策略一卖场商业设计。
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用无声的语言温柔地“击倒”了消费者的理性。
3.文化营销竞争法则。
文化营销就是善于把当地文化理念融汇到经营管理之中,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品牌创立、市场营销诸方面更加符合本土化。
可口可乐在中国推出12生肖产品包装,“大阿福”贺岁包装、“阿福”小姐妹怀抱可口可乐贺岁广告等营销方式,完全本土化文化风情,企业与产品更具中国消费者亲情。
又如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消费者对情感的渴求日趋强烈。
虽然产品本身不能产生情感,但是厂商们可以为其注入情感,赋予其人性,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南方海里生长有一种小硬壳虾,这种小虾自幼进入石头缝里生长,它们雌雄成双,一直生长到无法再容身才从石缝里出来。
一位聪明的菲律宾商人,根据日本空前的结婚高消费热,把这种小虾开发成婚礼商品,结果畅销一时。
这位商人让人破石捞取这种小虾,加工后将其装入一个精美的盒子里,然后冠以“偕老同穴”的美名,深层含义是“爱情专一不变,从一而终”。
于是,这一商品被认为是会给夫妻带来永远美满和幸福的信物,是“白头偕老”的象征。
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结婚的青年都乐意购买这种商品,有些人还买来作为礼物送给新婚夫妇。
原本不值钱的小虾陡然身价倍增,3000日元一对还供不应求。
而今,不少厂家推出情侣产品,无非也是赋予产品比翼双飞、形影不离、恩爱有加的情感内涵,满足男女情感表达上的需要。
4.差异化诉求竞争法则,诉求是针对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而发出的信息刺激,以引起关注,获得其认同及接受。
感性诉求主要诉求于形象、品牌、感觉、公益、友爱和亲情等方面,有先入为主的作用;理性诉求主要诉求于技术、工艺、品质、功能和价格等方面。
在感性消费时代,要打动消费者的心,感性诉求策略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给消费者某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暗示,可以唤起受众的认同并赢得其态度上的好感。
攻克消费者的心,产品的销售自然不成问题。
概念的独占性都有赢得市场的机会。
娃哈哈纯净水一直采用情感路线——从1996年当红歌星景岗山的“我的眼里只有你”,到1998年毛宁的“心中只有你”,到1999年王力宏的“爱你等于爱自己”,再到时下的“爱的就是你,不用再怀疑”,给人以很好的心理接受度。
营造概念专有,获得了市场的一席之地。
同样卖水的竞争对手一乐百士和农夫山泉也创造自己专有的概念,前者以27层过滤理性诉求,强调“干净”;后者“以农夫山泉有点甜”,强调了科学性;也挖掘到了市场的空间。
5.创意引爆竞争法则。
在感性消费时代,好广告创意具有强烈的市场震撼力和极强的穿透力。
被称为“广告鬼才”的乔治·刘易斯曾在其《蔚蓝诡计》一书中写道“人们对于有强烈中心概念或意向向来是有所反映的,特别是当创意一种温馨、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
”心理性消费常常跟着感觉走,号称“没有打不晌的品牌”的宝洁,自80年代末进军中国市场以来,相继推出了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舒肤佳、碧浪等一个又一个产品狂潮般占领了中国高档洗涤用品市场,这里固然有宝洁产品的品质要素,但其广告创意的诉求反映了产品特质如海飞丝的“去头屑”、飘柔的“洗发护法二合一,令头发飘逸柔顺”,潘婷的“含维生素原B5,兼含护发素,头发健康,当然亮泽”等,同时巧借广告模特的秀发相呼应,占据了消费者的心灵,并培养了一种消费习惯。
也应验“消费者不需要真相”,谁都知道是先有模特的秀发,后有洗涤品。
但消费者还是渴望与广告模特一样。
因此好的创意是有销售力的。
6.沟通细节竞争法则。
沟通产生认知,沟通将取代促销。
沟通成功与否,成为营销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在现代营销竞争的环境下,不仅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钱货交易,而且也包括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经营者在销售产品时要想方设法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以情感人,以情夺人,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商品销售中的巨大“催化”作用,现代营销是一种细节营销。
曾有一束鲜花促成一桩轿车的案例,其凭借的便是以情致胜。
海王金樽以“要干更要肝”的沟通诉求,传递了“健康成就未来”的核心价值,确实让市场接受了这一产品。
因此,心理性驱动的营销重心侧重于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是精湛出众的情感沟通艺术。
7.争当第一的竞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