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系规划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
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
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第一节通则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
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
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灌溉系统PPT课件
1/9/2020
47
知识点回顾 Review
圩垸型灌区
1/9/2020
渠系布置: 以排为主,兼顾灌溉; 一般提排提灌,少有自流排灌
48
知识点回顾 Review
(1)灌溉渠道系统中渠道等级划分为: (2)圩垸型灌区渠道布置特点是: (3)田间排灌沟渠布置形式有:
1/9/2020
49
知识点回顾 Review
拦 河 坝
系
统
进水闸 节制闸
干
渠
斗渠 支
斗沟
灌溉系统
农渠
干渠、支渠、斗渠、农
渠、(毛渠)
排水系统
干沟、支沟、斗沟、农
1/9/2020 沟、(毛沟)
支渠 农沟
沟
容
泄
区
干
沟 泄水1闸4
第一节 灌溉渠系规划
规划原则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输水系统)
斗农渠的规划布置(田间渠系)
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
渠线规划步骤
1/9/2020
水库
河
支渠沿分水岭 1/9/2020
山塘
流
21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
水库
河
1/9/2020 干渠垂直等高线
山塘
流
22
干支渠的规划布置
(二)平原型灌区
1/9/2020地形特点:河地形开阔平坦;
耕地集中,面积较大
流
山前平原: 靠近山麓,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坡水地区,地面坡度 平缓,地下水位较高。
(一)山区、丘陵区灌区
水库
地形特点: 地形复杂,岗冲交错,坡度较陡
河 地面高程较高 耕地分散,很少有大片集中耕地
灌溉渠道系统
– 机耕要求,以400-800米为宜 – 管理要求:一般需要在1-2d灌完
• 规格:宽度100-200米,长度400-800米。
田间渠系布置
• 纵向布置
– 灌水方向垂直农渠 – 水流方向:农渠-毛渠-输水垄沟-沟(畦田) – 适于微地形起伏、平整较差的地区
3、交叉建筑物
• 1〕隧洞:遇到山岗或绕行费用过大时; • 2〕渡槽:渠道穿过沟道、道路时,若渠 道底部高于沟道洪水位和满足交通要求 时采用,
– 若不满足,可利用倒虹吸。
3〕倒虹吸
• 利用压力沟道代替渠道从沟或路下穿过。 • 使用条件
• 渠道水位高于路面或沟、河水位,但渠道底部低 于路面或沟、河洪水位时; • 渠底高于路面,但是净空无法满足交通要求
• 田间工程是合理灌溉、提高灌排效率、发挥工 程效益的基础。
田间工程规划要求
• 1、规划要求:
– A 灌、排系统完善;
– 避免串灌串排 – 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渍害、盐碱化
– B 土地平整;
– 提高灌水均匀度,减少实际灌水定额
– C 适于机械化作业;
2、规划原则:
• 1〕 水利规划和农业规划相结合;
– 并非严格平行等高线
• 支渠大体和等高线垂直
3、圩区
• 圩区特点:
– 地势低洼,在最高洪水位和最低于洪水位之间; – 排水是主要问题 – 一般中间低,四周高。
• 干、支渠布置
– 干渠多沿圩堤布置 – 灌溉系统级别较少。
四、斗渠和农渠规划
• 斗农渠渠规划要求
– – – – 适于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便于配水 有利于灌水和耕作措施地配合 土地平整工程量小
4、衔接建筑物
灌区农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设计主要步骤2013-12
灌区农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设计主要步骤2013-12《灌溉排⽔⼯程学》课程设计指导书范⽂波编写2013年12⽉某灌区农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设计主要步骤第⼀部分总体设计思路第⼀步:供⽔量计算,以⽔定地。
确定规划⾯积。
第⼆步:灌区主要作物灌⽔率。
确定种植类型与⽐例,⽽后做出灌⽔率图,修订灌⽔率图,旱地作物⼀般q=0.25—0.5m3/(万亩s.),⽔稻⼀般q=0.4—0.6m3/(万亩s.)。
第三步:典型⽀取与⼲渠取⽔⼝流量推算。
第四步:典型⼲、⽀、⽃、农渠横断⾯计算第五步:典型⼲、⽀、⽃、农渠纵断⾯⽔位衔接。
第六步:典型⼲、⽀、⽃、农渠纵横断⾯绘图第七步:⽥间⼯程规划布置绘图。
第⼆部分主要步骤⼀、供⽔量计算(⼀)需⽔量计算1、种植⾯积说明拟订的种植结构,确定数量的依据。
总⾯积约3-10万亩。
以下为举例说明!!农场种植农作物⾯积及需⽔量计算表补充:1、净灌溉⾯积:灌⽔⾯积、净⾯积,需要灌溉得可以种植作物的⾯积。
净灌溉⾯积=⼟地有效利⽤系数(0.9-0.95)×灌溉⾯积2、灌溉⾯积:⽑灌溉⾯积、⽑⾯积,包括净灌溉⾯积与渠道、排⽔沟、道路、林带等在内的⾯积。
3、⾮灌溉⾯积:村庄、⽔塘和坟地等其他不进⾏灌溉的⾯积。
4、总灌溉⾯积:灌溉⾯积+⾮灌溉⾯积2、供需⽔量平衡验算农场供需⽔量平衡计算3、灌⽔模数与灌⽔率图修订可以在农⽥规划完成之后,计算出净⾯积,再计算灌⽔率。
此时的数值⽐较精确。
(⼆)根据情况计算⽔量平衡某灌区农场分⽔量计算表⼆、灌区⼯程规划布置灌区规划布置包括:灌排渠沟系统规划布置、⽥间⼯程、渠沟系统建筑物。
(⼀)灌排渠沟系统规划布置见教材P117第三章第五节。
1、各级渠道和排⽔沟布置内容1)⼲渠与⼲沟2)⽀渠与⽀沟3)⽃渠与⽃沟布置形式:灌排相邻或相间布置间距:400-800m或根据当地资料确定4)农渠与农沟布置形式:灌排相邻或相间布置间距:100-200m或根据当地资料确定。
农沟间距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渠系工程实施方案
渠系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
渠系工程是指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渠系工程实施方案是指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进度、质量、安全、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任务。
渠系工程的目标是要建设一套完善的灌溉系统,实现对农田的有效灌溉,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确定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行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合理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经济效益。
三、工程内容。
1. 规划设计。
首先,需要对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进行详细论证和分析,确定灌溉渠道的走向、断面、坡度等参数,合理布置灌溉水源和灌溉设施,确保灌溉水能够有效覆盖农田。
2. 施工建设。
在规划设计确定后,需要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渠道的开挖、砌筑和设备安装等工程建设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3. 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包括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的全面管理。
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和安全,合理控制工程成本。
四、实施方法。
1. 技术选型。
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
2. 施工组织。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组织施工队伍,明确施工任务,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3. 质量控制。
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五、实施进度和安全。
1. 实施进度。
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任务,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 安全保障。
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六、经济效益。
要合理控制工程成本,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七、总结。
渠系工程实施方案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综合规划和安排,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灌溉渠系规划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一、灌溉渠系概述1.灌溉渠系的组成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如图4-1所示;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斗、农三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
干、支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1) 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
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不必据此抬高渠道高程。
2) 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
但在山区、丘陵地区,岗、冲、溪、谷等地形障碍较多,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若渠道沿等高线绕岗穿谷,可减少建筑物的数量或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但渠线较长,土方量较大,占地较多;如果渠道直穿岗、谷,则渠线短直,工程量和占地较少,但建筑物投资较大。
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通过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3) 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 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农田水利学—渠道灌溉系统
第四章渠道灌溉系统§1 灌排渠系规划布置灌溉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
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大类。
本章介绍渠道灌溉系统。
管道灌溉系统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及布置原则(一)灌排渠系的组成1、灌溉系统:(1)渠首工程(2)灌溉渠道:干、支、斗、农渠等固定渠道(3)渠系建筑物(4)田间渠系工程:毛渠(临时渠道)、灌水沟哇等2、排水系统(1)田间排水工程:毛沟、腰沟、墒沟等(2)排水沟:干、支、斗、农沟(3)排水建筑物:排水闸、涵、站等(4)排水容泄区:大江、大湖、大海等(二)灌排渠系的布置的原则(1)满足作物灌排要求。
1)渠道应布置有高处,排水沟应布置在低处。
2)渠道和排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应当适宜,保证灌得上排得出。
(2)灌溉渠道必须与排水沟统一规划布置在规划布置渠道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排水沟的位置,在平原地区、圩区,渠道一般要服从排水沟布置(因为在平原地区,排水问题更为突出)。
(3)安全可靠如渠道要避免深挖高填,山丘区渠系上方必须修撇洪沟(截洪沟)。
(4)经济合理渠道要尽量短直,以减少土方量;要尽量减少压占耕地;排水沟要尽量利用天然河道。
(5)便于管理便于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布置时要考虑行政区划;也要考虑机耕方便;建筑物尽量联合修建,形成枢纽,以便于管理。
(6)综合利用如渠道落差较大可布置水电站,较大的渠道或排水沟要考虑通航,水产养殖等。
二、丘陵山区灌排渠系的规划布置山丘区的水利特点是:排水比较通畅,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
在山丘区虽然可以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但是由于其蓄水能力有限,因此干旱问题是山丘区的主要水利问题。
因此山丘区灌排渠系的布置,以灌渠道布置为重点。
山丘灌溉渠道布置的关键是布置干渠。
(一)干渠的两种布置形式(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二)支、斗、农渠布置支渠垂直于干渠,其间距由地形条件决定。
斗渠间距一般为:400~800m农渠间距一般为:100~200m两种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适用于单一坡向地形(2)灌排相间适用于平坦,或有微起伏§2 渠道建筑物规划布置渠系建筑物指与渠道或排水沟配套的水闸、涵洞、桥梁、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等建筑物。
灌排渠系布置的原则
灌排渠系布置的原则
灌排渠系的布置原则涉及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以
确保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土壤排水。
以下是灌排渠系布置的一些原则:
1. 地形条件,灌排渠系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形特征,以确保水资源能够有效地流动和利用。
2.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分的渗透和保持能力不同,
因此灌排渠系的布置需要根据土壤类型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
高灌溉效果和排水效率。
3. 作物需水量,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布置灌
排渠系时需要考虑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4. 水资源供应,灌排渠系的布置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供应情况,
包括降水量、地下水位和水库蓄水量等因素,以确保水资源的充足
供应。
5. 地块大小和形状,灌排渠系的布置应考虑地块的大小和形状,
以便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 环境保护,在灌排渠系的布置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包
括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污染等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
7. 经济效益,灌排渠系的布置应考虑经济效益,包括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和灌溉效果等因素,以确保灌排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
经济效益。
总之,灌排渠系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作物需水量、水资源供应、地块大小和形状、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灌溉渠道设计规范
百度一下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机井配套渠道u型断面断面尺寸标准。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
(百度和网页/Files/PictureDocument/20080705104447765939759735.pdf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UDC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灌区规划导则Guidelines for Irrigation Areas Programming(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UDC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水利灌区规划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irrigation areasProgramming of water resources(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中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中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利灌区规划规范GB ××××—××条文说明1 总则1.0.1 为加强灌区规划工作,提高灌区规划水平,促进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利用,特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大型灌区规划和已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1.0.3 灌区规划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确定灌区建设最佳方案.1.0.4 编制灌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与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2 以节水增效为中心,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水分生产率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4 注重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灌区生态环境.5 灌区的管理体制与水价的形成机制应有利于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6 重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灌区管理现代化水平.1.0.5 灌区规划应在分析现状水平年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 以近期为重点,近,远期相结合.1.0.6 灌区规划应根据灌区实际,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制定科学合理的灌区灌溉与排水.1.0.7 灌区规划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的规定.2 基本资料2.0.1 灌区规划应认真调查搜集灌区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土壤,资源,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2.0.2 灌区规划调查搜集的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 灌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自然概况等资料;2 降水,蒸发,气温,气压,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冻土深度等气象,水文特征值资料,河沟,水库,承泄区的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实测资料;3 灌区地形图;4 区域地质图及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水文地质图等;5 土壤类型,质地,分布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特性等土壤普查资料,盐碱地改良试验资料等;6 灌区内城乡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的现状及运用情况;7 土壤侵蚀类型,侵蚀强度,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规律及发展趋势,水土保持及环境现状等;8 灌区土地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规划,水库,塘坝蓄水利用,河(湖)水利用,地下水与泉水利用,灌溉回归水利用,城市生活与工业污废水利用,现状各业供用水量,用水效率及存在的问题,规划供用水情况等;9 灌区历年发生的洪,涝,旱,盐,碱,渍,风灾害情况,受灾范围,成灾面积,受灾原因,减产情况,经济损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等;10 天然建筑材料的调查等;11 灌区内的行政区划,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农业单产,总产,林牧渔业生产,工农业发展布局,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12 已建灌区还应对灌区的位置,范围,现有工程设施现状,工程布局,特殊渠段和主要建筑物局部地形图,河道及灌排沟渠条带地形图与纵横断面图,主要建筑物及骨干灌排河道地质图与剖面图,地质报告或文字说明,灌区运行管理,灌溉方法,灌溉制度,灌溉试验,节水灌溉情况,农业增产效益,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的经验,管理体制,水费制度改革等资料进行搜集.2.0.3 灌区规划尚应注意搜集本流域,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区划,流域规划,水利规划,国土整治规划,水资源评价成果及开发利用规划,农牧渔业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搜集以往规划成果与实施情况,有关部门的规划发展资料,科研成果和试验资料等.2.0.4 对搜集的基本资料应进行分类整理,并需经合理性验证,资料的完整性与精度应满足灌区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3 水土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1 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1.1 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与水质并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3.1.2 灌区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参照《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的规定,对灌区内水资源数量(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和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水资源综合评价基础上,结合灌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措施建议.3.1.3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应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可辅以必要的观测和试验工作.3.1.4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应按灌区规划要求,参照SL/T238的有关规定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灌区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分析.2 灌区现状供用水调查统计分析及现状供用水效率评价.3 灌区现状供需水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4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评价.3.1.5 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应着重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3.2 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3.2.1 灌区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应在调查区内土地总面积,各类生产用地, 建设用地和非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分析各类用地的比例及农村人均居住占地面积等指标.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应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及水资源合理配置4.1 灌溉分区4.1.1 大型灌区,特大型灌区地形,地貌,土壤,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差异较大, 应进行灌溉分区.4.1.2 灌溉分区应与灌区农业区划相结合,以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灌溉管理为原则, 并兼顾行政区划和现有工程体系,按照灌区内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象,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等资料进行.4.2 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4.2.1 灌区规划应在调查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灌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县(市,自治县,旗,区)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远景发展目标,对灌区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标进行预测.4.2.2 预测的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还应与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经审定的规划相协调.4.3 灌溉制度分析4.3.1 灌区规划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灌区内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GB50288的规定选定.4.3.2 作物灌溉制度的设计应按GB50288的规定执行.进行灌溉制度分析时,应合理确定灌区代表作物及种植比例,作物需水量,灌区有效降水量,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土壤田间持水率上限和下限,地下水补给量等参数,4.3.3 作物灌溉制度应按灌溉分区分别进行设计.4.4 灌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4.4.1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的适用性等,在满足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地,环境用地,保证区域粮食安全,灌区农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灌区内农业,林业,牧场,水塘,交通,居民用地,工矿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提出不同水平年各类用地面积,比例,确定各类用地位置,合理确定灌区用地和灌区发展范围,拟定灌区范围整体开发分期实施规划.必要时,应提出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方案,比较其投入, 产出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效益,择优选用.4.4.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结合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进行.4.4.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在保证基本农田和环境用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林业,牧业用地,渔业和其它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和工矿企业用地.4.4.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对原有的不合理用地进行调整.4.5 灌区需水量分析4.5.1 灌区需水量应按不同水平年分区,分部门进行调查和预测.4.5.2 灌区需水量包括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两部分.经济社会用水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用水.农业用水可按农田灌溉及林牧渔业等需水量进行预测,对有冲沙和洗盐要求的灌区,还应包括冲沙,洗盐用水量;工业用水可按电力和一般工业需水量预测;城乡生活用水可按城镇居民生活和公共用水,农村生活(人,畜用水)等项用水分别预测.以上各项需水量均为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可按维护,改善灌区生态与环境基本功能所需要的合理需水量分析预测.4.5.3 灌区规划应根据上述各项需水量,确定灌区各水平年需水过程线.4.6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4.6.1 灌区可供水量应在灌区水资源总量,最大可利用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工程和各规划水平年拟建的供水工程情况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工程可供水量.4.6.2 灌区可供水量分析计算时,还应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质和重复利用影响,提出各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过程.4.6.3 对于上级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已经规定了灌溉水源引水限额的,应严格按照限额作为可引水量.4.6.4 对有航运,发电,输沙要求的河道,在进行可供水量分析时,应考虑航运, 发电和冲沙用水对可供水量的影响.4.7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4.7.1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根据各分区供,需水量预测结果,按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分区进行平衡分析.4.7.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应按照节水,优化配置,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遵循"以供定需定平衡"的原则.4.8 灌区规模论证4.8.1 灌区规模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现状和各水平年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定;对已建灌区应复核现有灌区规模,研究续建配套与灌区扩建的潜力.4.8.2 对水资源紧缺或生态脆弱地区的新建灌区,应在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种植结构合理,有利于灌区均衡协调发展的原则, 适当调整农林种植结构,"以水定地",核定灌区规模.4.8.3 对水资源不足,局部地区不能保证灌溉的已建灌区,宜根据渠系及建筑物的现状配套,实际灌溉,经济发展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局部地区可按非充分灌溉调整灌溉制度.4.9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规划4.9.1 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符合流域或区域水利综合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地制宜,蓄,引,提相结合.4.9.2 灌区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应遵循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统筹农业,工业, 生态环境以及航运等用水需要,促进各业协调发展,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4.9.3 对地表水,地下水两种水源联合运用的灌区,还应遵循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的原则.4.9.4 对外流域或区外调水的灌区,还应遵循当地水资源优先,节水优先,治污优先的原则.4.9.5 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根据灌区水源及各用水户的具体情况,确定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措施,拟定水资源调配方案.4.9.6 对多水源灌区的水资源配置与调度规划,应按照上下游,不同水源统一水价的原则,采取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与其它措施相结合拟定调配方案.5 总体规划5.0.1 灌区总体规划应遵循旱,涝,洪,碱,渍,盐,沙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水土资源合理,高效,持续利用,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5.0.2 灌区总体规划应对灌区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物工程, 承泄区,道路,林带,村镇,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置,绘制灌区总体布置图.5.0.3 灌区总体规划应按照GB50288 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SL252),首先逐项确定水源工程,灌排渠系工程,防洪工程和建筑物工程的等级及防洪.5.0.4 灌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工程状况,农业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灌区的灌溉模式.当灌区规模较大时,宜分区确定.6 工程规划6.1 水源工程6.1.1 灌区规划应首先根据拟建灌区的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 对灌区的水源工程进行规划.6.1.2 当河道径流过程与灌溉用水过程不一致或流量小,水位低或流量,水位不稳定,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且有建库条件时,山丘区宜修建水库,平原地区可考虑建设拦河坝(闸);当河道径流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水位要求时,宜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引水灌溉;当河道径流或湖泊能够满足灌溉用水的流量要求,但水位不能满足自流引水灌溉的要求,且不适于建库时,宜考虑采用泵站提水方式.6.1.3 当采用泉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根据6.1.2条的有关规定选择合适的水源工程.6.1.4 灌区供水水库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条件,灌溉用水量及水库其它供水目标用水量等,初步确定工程规模.6.1.5 当河道比降较大或虽然河道比降较为平缓,但汇水面积较大,水源充足,且沿河不具有大库建设条件时,宜选择梯级开发,串联建库方式.6.1.6 当山地丘陵区土地比较分散,灌区沿河方向呈长条形分布,选择单一的灌溉系统存在困难或不经济时,或者灌区内有多项蓄水工程,且沿一定高程分布的灌区,宜选择"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6.1.7 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灌溉面积的分布,河(湖)枯水期水位,河道流量, 河(湖)岸边地形,地质,河槽形状,水源含沙量,支流汇流位置等,对引水口的位置,渠首工程的形式进行规划.在多泥沙河道取水时,还应考虑拦沙,排沙设施.6.1.8 渠首工程有综合运用要求时,渠首工程位置与形式的选择和工程布置,除应符合本规范及GB50288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规定.6.1.9 采用泵站提水方式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动力,灌区控制点与水源水位的高程差,次灌水过程用水量等条件,对泵站的位置,扬程,装机等进行规划.6.1.10 选择泵站位置时,应考虑防洪,防冲,防淤和防污的要求;对从多泥沙河道取水的泵站,应对防沙,沉沙,排沙等措施进行规划;对高扬程灌溉工程,宜提出多级提水泵站规划方案.6.1.11 排水泵站应根据控制区的地形,地质,排水区面积,排水流量等,对泵站位置和建站方式进行规划,对具备部分自排条件的,宜考虑与排水闸合建方式.对适于灌排结合建站的灌区,宜采用结合建站方式.6.1.12 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或采用井渠结合的灌区,应根据灌区的水文地条件,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等进行机井规划.6.1.13 机井规划应根据有关资料确定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和井距,机井数量等有关参数.6.2 泥沙处理工程6.2.1 灌溉水源中泥沙含量较大,超过了渠道的输水挟沙能力或对水泵磨损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可设置沉沙池.6.2.2 沉沙池的位置应根据灌区的地形,地质,土壤条件,泥沙清除方式和引水含沙量等,考虑灌区不同行政区域的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6.2.3 沉沙工程应根据灌区的具体情况和输,用水要求,合理确定沉沙方式及沉沙池型式.6.2.4 泥沙处理规划应进行泥沙淤积预测,并进行沉沙区使用年限分析.6.2.5 泥沙处理规划应研究适合灌区实际的泥沙开发利用技术,提出池区还耕及开发扶持,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6.3 灌区内调蓄工程6.3.1 灌溉水源的时空分布与灌区用水过程存在矛盾时,应进行调蓄工程规划,以充分利用水资源.6.3.2 调蓄工程规划应根据灌区内地形,地质,引用水工程条件初选调蓄工程位置,并依据灌区(或分区)水资源平衡结果,初步确定工程规模,在方案比较的基础上初步选定调蓄工程类型.6.4 灌溉渠系工程6.4.1 灌溉渠系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自流灌溉面积最大;2 灌排结合,有灌有排;3 节约土地,利于耕作;4 利于配水,方便灌溉;5 方便管理与水费征收;6 工程量与投资最小;7 工程安全运行;8 对于已建灌区,应坚持维持现状与调整改造相结合.6.4.2 渠系布置,输水方式和灌溉方式应根据灌区的地形,水源,水文气象等条件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经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6.5 排水沟系工程6.5.1 灌区排水沟系的规划应结合流域防洪除涝和土壤改良规划及灌溉渠系的布置,统筹规划,对应布置.6.5.2 排水沟系规划应根据排水区的土质,地下水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控制要和土地的耕作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等条件合理确定排水方式.6.5.3 排水工程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各级排水沟应布置在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能满足汛期排水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2 排水工程应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并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和行政区划等相协调.3 排水工程的布置应尽量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提排为辅,分片分级排放,当地洪涝水与外来客水分开排放.4 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和河床稳定的地方.5 下级沟道的布置应为上级沟道创造良好的排水条件,使之不发生壅水.6.5.4 排水系统的布置除应符合以上要求外,还应按照GB50288有关排水系统的规定执行.6.6 防洪工程6.6.1 灌区规划应根据对灌区洪水发生概率及特性的分析,对灌区蓄水枢纽,引提水枢纽及建筑物,灌排渠沟及其建筑物等进行必要的防洪规划.6.6.2 进行灌区防洪工程规划时,应根据建筑物及渠沟的级别按GB50288的规定, 首先确定防洪.6.6.3 傍山渠道或易受洪水威胁的丘陵,坡地渠道,应根据洪水流量的大小,修建必要的排洪沟或撇洪沟.6.6.4 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工程,应考虑必要的防腐蚀措施. 6.7 灌排建筑物6.7.1 灌区灌排建筑物位置应根据灌区地形图,总体布置图和渠(沟)系纵横断面图等,按照建筑物的类型特点,结合工程规模,作用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确定.6.7.2 灌区灌排建筑物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经济适用性;2 安全性;3 节约用水;4 方便管理和维护;5 有利于灌区持续发展和灌溉效益发挥;6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6.7.3 灌区规划应初步确定主要建筑物(包括水源枢纽,干支渠系建筑物,排水河(沟)建筑物)的规模及基本型式.6.7.4 当灌区分期实施或近期有扩建的可能或有其它输水任务时,应按灌区的最终规模或最大设计流量,最高设计水位确定建筑物有关指标.6.7.5 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规划应调查统计灌区建筑物的老化,损坏和使用情况,提出重建,改建,维修加固和扩建规划;对增加的建筑物,应进行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并初步确定拟建工程的位置和主要指标;对已经废弃不用或阻碍灌溉效益发挥的建筑物,应提出拆除规划.6.7.6 灌区规划应对量水设施提出规划.6.7.7 量水设施应设置在灌溉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处及排水沟出口处, 并宜与灌排建筑物结合布置.在没有水工建筑物或现有水工建筑物不能用于量水时,应采用特设量水设备量水.6.8 田间工程6.8.1 灌区进行田间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分区的地形,土壤,地下水埋深及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等,确定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进行典型区规划,提出土地平整技术要求,对田间渠(管)系,排水沟(管),配水建筑物,田间道路及林带进行布置,对灌排沟渠(管)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或管径计算),确定灌水沟畦与格田的技术要素,计算工程量.6.8.2 典型区的选择应能代表所在分区的绝大部分农田状况,具有代表性,每一典型区应具有独立的配水系统,典型区面积不宜小于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 3%,特大型灌区可控制在1~3%.6.8.3 田间工程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田间工程的布置应有利于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培育土壤肥力,促进农业节约用水.2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根据田间地形条件,合理布置田间灌(排)渠(沟)系.3 灌排系统完善,建筑物配套齐全.6.8.4 经济条件较好的灌区,应优先考虑田间渠道防渗处理或利用管道输水灌溉, 也可根据水源情况采用明,暗渠(管)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考虑采用喷微灌方式.6.8.5 灌水沟畦及格田,田间渠系和田间道路,林带的布置应按照GB50288的规定执行.6.9 节水工程6.9.1 灌区规划时,应根据灌区水资源状况,水源条件,气象,地形,土壤,作物和经济条件等,因地制宜地进行节水工程规划.6.9.2 进行灌区节水规划时,应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先进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强制节水与效益引导相结合.6.9.3 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选择,应遵循经济,高效,适用,易于推广,适度超前的原则,并充分考虑灌区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6.9.4 对土壤渗漏量大,渠系水利用系数不符合GB50288规范规定,以及水资源紧缺或地下水水质不符合农业灌溉用水要求的地区,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渠道,应进行渠道防渗衬砌规划或管道输水规划.6.9.5 衬砌渠道应进行断面形式,断面尺寸和结构的经济技术比较和优化,衬砌段。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一、设计原则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以科学、经济合理、先进适用为原则,确保农田得到足够的灌溉水量和有效排水,提高农田的产能。
2.设计应根据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状况、降雨均衡和灌溉用水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灌溉排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二、设计标准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设计应根据农田所在地的降雨量、蒸发量、土地类型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并保证排水系统的稳定排水能力。
三、设计内容1.灌溉渠道的设计应根据灌溉用水需求和农田的地形条件进行合理布置。
应注意渠道的坡度、深度、宽度等参数的设计,确保水能顺利流动,并减少水量损失。
2.排水渠道的设计应根据农田的土壤类型和排水需求确定合理的排水闸门数量和位置。
渠道应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有效地排除农田内的积涝水。
3.设计时应合理布置渠道的交叉口和汇水口,以确保整个灌溉排水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考虑到水质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水源被污染。
4.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灌溉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问题,合理安排渠道的出水口和泵站的位置,方便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设计要求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采用水平灌溉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合理布置渠道的出水口和水源保护措施。
2.设计时要考虑到水文地质情况,避免渠道的泥沙淤积和堵塞,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渠道的通畅性。
3.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降雨量和排水需求,合理确定渠道的容水量和排水能力,防止因洪水导致农田的水浸灾害。
五、设计审查1.灌溉排水渠系的设计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并取得设计审查合格证明。
2.设计审查时应对灌溉排水渠系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参数进行详细检查,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施工监督1.灌溉排水渠系的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渠道灌溉系统课件
PPT学习交流
17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3. 农渠的规划布置 农 渠 是 末 级 固 定 渠 道 , 控 制 范 围为一个耕作单元。农渠长度根 据机耕要求确定,在平原地区通 常 为 500 ~ 100m , 间 距 为 200 ~ 400m,控制面积为200~600亩。 丘 陵 地 区 农 渠 的 长 度 和 控 制 面 积较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 的地区,农渠间距根据农沟间距 确 定。
8
灌溉与排水工程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 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 干、支渠道的特点是:渠道高程较高,比降平缓,渠线较长 而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段较多,沿渠交叉建筑物较多。 渠道常和沿途的塘坝、水库相联,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 以求增强水资源的调蓄利用能力和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率。
灌溉与排水工程
渠道灌溉系统 (1)
水利工程系 2012年5月
PPT学习交流
1
灌溉与排水工程
任务一:灌溉渠道系统规划
灌溉渠道系统: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 输、配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水的工程系统。 水源和渠首工程; 输水配水系统:干、支、斗、农渠;(固定) 田间渠道系统:毛渠、输水垄沟、灌水沟、灌水畦; (临时) 排水泄水系统:干、支、斗、农、毛沟。
PPT学习交流
7
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灌溉渠系概述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4) 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5) 要考虑综合利用。 6) 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应避免沟、
农田水利学51灌溉渠道规划ppt课件
2、田间工程
农渠以下的毛渠、灌水 沟、畦,分水口及量 水设施等均属田间工 程,主要发挥调节农 田水分状况的作用。
排水系统、田间道路、 土地平整等也是田间 工程。
3、灌溉渠系建筑物
分水闸:在上下级渠道之 间,控制和调节向下 级渠道配水。
节制闸:建在渠道上,用 于抬高上游水位作用。
泄水闸:在重要渠段上游 设置泄水闸,与节制闸 配合使用,排出多余水 量。
一、地表水取水方式
(一) 无坝引水
应用条件: 河流流量、水位均满足灌区取
水要求;即:
Q1≤30%Q0; H1<H0
Q1、H1分别为渠首取水流量和设计水位; Q0、H0分别为河流流量和水位。
组成: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
导流堤
进水闸
冲沙闸
(二) 有坝(低坝)引水
有坝引水枢纽主要由拦河坝(闸)、进水闸、冲沙闸 及防洪堤等建筑物组成。
桥梁:渠道与道路交叉,水 面低于道路,流量较大时 采用桥梁交叉。
有压力管道
无压力管道
量水建筑物 巴谢尔槽:
量水堰:
二、灌溉渠道规划布置原则
根据地形、地质、水源及原有设施,遵循以下原则: (1)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扩大灌溉面积、自流灌溉 (2)由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区划紧密结合,适当照顾行
政区划:可将灌区划分若干分区,并分区规划;与公路、 机耕道、林带等统一规划,全面安排。 (3)与灌区排水沟布置结合,统一布局:灌排分开,各 成系统,互不干扰;渠系布置不切断排水出路,尽量不 打乱原有天然排水系统,平原区渠道布置往往要服从排 水沟的布置。 (4)尽量使总的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为此,要对骨 干渠道和规模较大的渠系建筑物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 从中选优。
率确定。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
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
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第一节通则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
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
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渠道系统规划
渠系建筑物规划布置
概念:为安全、合理地输配水量,以满足各部门的需要,在渠道系统 上所建的建筑物,是灌排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渠系建筑物布置和选型原则
(1)位置和型式,根据规模、作用、运行特点和灌区总体布置的要求, 布置在地形条件适宜和地质条件良好的地点。
(2)布置应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施工、运行、管理 的要求。
河
进水闸节制闸道拦河坝灌泄水闸
溉
系
冲沙闸
排沙渠
统
的
组
成
农渠
干渠
斗渠 斗沟
支
支渠
农沟
各级灌溉渠道 固定: 干、支、斗、农 临时:毛渠等
退(泄)水渠道
退水闸 退 水 渠
退水闸
沟
干沟
容 泄 泄水闸 区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一)斗、农渠的规划要求 在规划布置时除遵循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一)斗、农渠的规划要求 在规划布置时除遵循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
列要求: (1)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2)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 (3)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 (4)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列要求: (1)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 (2)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 (3)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 (4)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灌溉渠道系统规划布置
斗、农渠的规划布置
(二)斗渠的规划布置 斗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随地形变化很大。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一些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
灌溉渠系系统的规划布置灌溉排水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完整的灌排系统主要包括取水枢纽,各级输、配水渠道,各级排水、泄水沟道,灌区或圩区内部的蓄水工程(库塘或湖泊),各种田间工程(包括地面、地下灌排网)以及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等,如图8-3所示。
图8-3 灌溉排水系统一、灌溉类型及灌排系统的典型布置形式由于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等自然条件不同,国民经济发展对灌区所提出的要求不同,各灌溉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也是不同的。
按地形条件,灌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山区、丘陵区型灌区;②平原型灌区;③圩垸型(滩地、三角洲型)灌区。
下面以地形分类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条件,讨论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
山区、丘陵灌区的特征及其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如图8-4所示。
图8-4 山区、丘陵区灌排系统的布置形式这类灌区的地形一般比较复杂,岗冲(冲击沟谷)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
耕地大多为坡地与梯田,位于分水岭、沟谷、河流之间,分布比较分散,很少有大片集中的平坦土地,而且山区、丘陵区的耕地高程较高,往往需从河流上游远处引水灌溉。
所以,山丘区灌溉渠道的特点,一般是位置较高,渠道弯曲,渠线较长,渠道深挖和高填方多,渠道石方工程和建筑物亦多,而且地形条件是确定渠线布置的主要因素。
另外,由于渠道较多地行经高填方、山坡风化土质和风化岩层地带,渗漏比较严重;且在暴雨季节,山洪可能入侵渠道,使之坍塌决口,影响附近农田村庄的安全。
同时山丘区多塘堰和小型水库,可以拦蓄当地地面径流与引蓄河流径流,故山丘区的渠道,还往往与塘库相连接,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系统。
在山区、丘陵地区,干、支渠的布置主要有下列两种型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干渠沿灌区上部的边缘布置,以求控制全部灌溉面积,此时支渠则从干渠的一侧引出。
这种布置形式的地形条件,一般是位于分水岭和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地面等高线大致与河流方向平行,灌区内的山溪、河流常用做排水干、支沟道。
渠系整治工程方案
渠系整治工程方案一、前言渠系是灌溉农田、排除农田积水、引排街沟、排除路面积水的重要设施。
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渠系设施出现了各种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渠系整治工程提出以下方案。
二、整治目标本次渠系整治工程的目标是保障农田、街道和路面排水通畅,减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改善城市排水体系。
同时,要注重环保,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三、整治范围本次渠系整治工程范围包括农田渠道、城市街道排水渠、道路排水渠等各种渠系设施。
四、整治内容1. 渠道清淤对已经淤积的渠道进行清淤,保障渠道畅通,保证排水通畅。
2. 渠道疏通对渠道中的杂草、杂物进行清理和疏通,保证水流通畅。
3. 渠道修复对受损的渠道进行修复,保证渠道运行正常。
4. 河道整治针对城市中出现的河道疏通不畅问题,进行整治,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5.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在适当的地方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减少雨水排水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 引水灌溉系统建设对农田渠系进行改造,建设现代化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 新建渠道对于部分地区渠道不足的问题,进行新建渠道工程,保障整体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施工方案1. 工程前期准备进行勘察、设计,确定整治范围和内容,编制施工方案。
2. 施工技术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设备,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进行整治工程施工。
3. 材料选用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
4. 施工监理进行专职监理,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环保、合规。
5. 安全保障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工程安全。
六、工程质量及验收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对工程进行严格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七、环保措施在整治工程施工中,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八、后期管理对整治后的渠系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九、经济效益通过渠系整治工程,改善农田排水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水库灌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课程设计
梅河水库灌区灌溉渠系规划布置初设说明书一.课程设计目的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性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3.对学生进行灌溉工程规划布置与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使用技术资料(包括基本资料获取、正确使用标准与设计规范、合理选取计算参数、灵活运用计算公式)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灌溉(排水)工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二. 基本资料梅河水库是以灌溉、供水结合发电的综合利用工程,总库容1.25亿立米。
电站为灌溉期发电的季节性电站,整个灌区利用发电后的尾水进行灌溉。
尾水渠`渠底高程为576.5m。
2.1.灌区地貌及水文水资源概况梅河水库灌区位于梅河以东,大桥河以西,大金河以南的黑屿岭北坡,地形南高北低,海拔500~600m, 地面坡度1/250~1/1000,由于发源于黑屿岭北坡的七条大金河支流的切割作用,使该区从东到西,川原相间,起伏不平。
灌区土地面积约39.5万亩, 土地利用系数0.74。
灌区内地表水资源由于受地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全部利用,只能通过可能的工程措施利用一小部分。
灌区作物种植情况与1982—1998年降雨资料见附表。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灌区分为河谷阶地和山前洪积扇两种地貌类型;河漫滩潜水埋深10m 左右,含水层为砂、沙砾石,厚3~30m, 山前洪积扇潜水埋深20~30m,含水层为含泥的砂砾石层,厚10~20m。
地下水质良好,矿化度为0.2~0.5克/升,PH 值为6.5~8, 适于灌溉与人畜用水。
《灌溉渠系》规划设计
1.2.1渠系建筑物选型与布置原则
1、尽量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建筑物。渠系建筑物的规模一般不大,但数量多、分布广,同一类型的建筑物工作条件比较接近。因此,应尽可能采用符合当地特点的定型设计和装配式结构,集中生产,预制拼装,力求设计标准化、品种系列化、制造工厂化,以便简化设计,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材料散失,节省用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
在规划布置干、支渠时,必须充分考虑灌区的排水要求以及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灌排统一规划布置。
一般情况下,对于易涝、易渍、易碱的平原地区,首先应考虑和满足排水要求,要以天然河沟为基础先布置排水沟道,再以排水系统为基础布置灌溉渠道。
在布置干、支渠渠道时,不应打乱灌区的原有排水系统和切断天然河沟的排水出路,尽量避免和排水沟道交叉。
山丘区干、支渠的布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
①灌区多位于分水岭与山溪或河流之间,呈狭长形,面狭窄,下游地势平坦,地面开阔,多呈扇形。干渠沿灌区的上部边缘布置,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支渠从干渠一侧引出。(如图2中的南干渠)。
②这种布置形式的特点是:干渠渠线长,渠底比较平缓,水头损失小,控制面积大,结合开挖山坡截水沟修筑渠堤,拦截坡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但在山坡上干渠不能布置得过高,以免跨越山沟多,交叉建筑物多,土石方量大,易受山洪威胁。
图2山丘灌区干、支渠布置示意图
(2)平原型灌区
平原型灌区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形比较平坦开阔,耕地集中。由于灌区内自然条件和洪、涝、旱、渍、碱等灾害程度的不同,灌溉渠系的布置形式也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灌溉渠系规划一、灌溉渠系概述1.灌溉渠系的组成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泄)水渠道组成。
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两种:多年使用的永久性渠道称为固定渠道;使用寿命小于一年的季节性渠道称为临时渠道。
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又可把灌溉渠道分为若干等级:大、中型灌区的固定渠道一般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如图4-1所示;在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往往多于四级,干渠可分成总干渠和分干渠,支渠可下设分支渠,甚至斗渠也可下设分斗渠;在灌溉面积较小的灌区,固定渠道的级数较少;如灌区呈狭长的带状地形,固定渠道的级数也较少,干渠的下一级渠道很短,可称为斗渠,这种灌区的固定渠道就分为干、斗、农三级。
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
退、泄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定期冲刷和排放渠首段的淤沙、排泄入渠洪水、退泄渠道剩余水量及下游出现工程事故时断流排水等,达到调节渠道流量、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目的。
中途退水设施一般布置在重要建筑物和险工渠段的上游。
干、支渠道的末端应设退水渠道。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1) 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以便自流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
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
对面积很小的局部高地宜采用提水灌溉的方式,不必据此抬高渠道高程。
2) 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
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
但在山区、丘陵地区,岗、冲、溪、谷等地形障碍较多,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若渠道沿等高线绕岗穿谷,可减少建筑物的数量或减小建筑物的规模,但渠线较长,土方量较大,占地较多;如果渠道直穿岗、谷,则渠线短直,工程量和占地较少,但建筑物投资较大。
究竟采用哪种方案,要通过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3) 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4) 斗、农渠的布置要满足机耕要求。
渠道线路要直,上、下级渠道尽可能垂直,斗、农渠的间距要有利于机械耕作。
5) 要考虑综合利用。
山区、丘陵区的渠道布置应集中落差,以便发电和进行农副业加工。
6) 灌溉渠系规划应和排水系统规划结合进行。
在多数地区,必须有灌有排,以便有效地调节农田水分状况。
通常先以天然河沟作为骨干排水沟道,布置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灌溉渠系。
应避免沟、渠交叉,以减少交叉建筑物。
7) 灌溉渠系布置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如耕作区、道路、林带、居民点等规划)相配合,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生产和生活。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干、支渠的布置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形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山区、丘陵区地形比较复杂,岗冲交错,起伏剧烈,坡度较陡,河床切割较深,比降较大,耕地分散,位置较高。
一般需要从河流上游引水灌溉,输水距离较长。
所以,这类灌区干、支渠道的特点是:渠道高程较高,比降平缓,渠线较长而且弯曲较多,深挖、高填渠段较多,沿渠交叉建筑物较多。
渠道常和沿途的塘坝、水库相联,形成长藤结瓜式水利系统,以求增强水资源的调蓄利用能力和提高灌溉工程的利用率。
山丘、丘陵区的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上和等高线平行,支渠沿两溪间的分水岭布置,如图4-2所示。
在丘陵地区,如灌区内有主要岗岭横贯中部,干渠可布置在岗脊上,大体和等高线垂直,干渠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控制岗岭两侧的坡地。
2.平原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这类灌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
山前洪积冲积扇,除地面坡度较大外,也具有平原地区的其他特征。
河谷阶地位于河流两侧,呈狭长地带,地面坡度倾向河流,高处地面坡度较大,河流附近坡度平缓,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情况和平原地区相似。
这些地区的渠币规划具有类似的特点,可归为一类。
干渠多沿等高线布置,支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如图4-3所示。
3.圩垸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分布在沿江、滨湖低洼地区的圩垸区,地势平坦低洼,河湖港汊密布,洪水位高于地面,必须依靠筑堤圈圩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一般没有常年自流排灌的条件,普遍采用机电排灌站进行提排、提灌。
面积较大的圩垸,往往一圩多站,分区灌溉或排涝。
圩内地形一般是周围高、中间低。
灌溉干渠多沿圩堤布置,灌溉渠系通常只有干、支两级,如图4-4所示。
三、斗、农渠的规划布置1.斗、农渠的规划要求斗、农渠的规划和农业生产要求关系密切,除遵守前面讲过的灌溉渠道规划原则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 适应农业生产管理和机械耕作要求;图4-4圩垸区干支渠布置2) 便于配水和灌水,有利于提高灌水工作效率;3) 有利于灌水和耕作的密切配合;4) 土地平整工程量较少。
2.斗渠的规划布置斗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随地形变化很大。
山区、丘陵地区的斗渠长度较短,控制面积较小。
平原地区的斗渠较长,控制面积较大。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一些大型自流灌区的斗渠长度一般为3~5km,控制面积为3000~5000亩。
斗渠的间距主要根据机耕要求确定,和农渠的长度相适应。
3.农渠的规划布置农渠是末级固定渠道,控制范围为一个耕作单元。
农渠长度根据机耕要求确定,在平原地区通常为500~1000m,间距为200~400m,控制面积为200~600亩。
丘陵地区农渠的长度和控制面积较小。
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的地区,农渠间距根据农沟间距确定。
4.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的配合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要互相参照、互相配合、统盘考虑。
斗、农渠和斗、农沟的关系则更为密切,他们的配合方式取决于地形条件,有以下两种基本形式:(1) 灌排相间布置在地形平坦或有微地形起伏的地区,宜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交错布置,沟、渠都是两侧控制,工程量较省。
这种布置形式称为灌排相间布置,如图4-5(a)所示。
(2) 灌排相邻布置在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渠道只能向一侧灌水,排水沟也只能接纳一边的径流,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只能并行,上灌下排,互相配合。
这种布置形式称为灌排相邻布置,见图4-5(b)。
图4-5沟、渠配合方式(a) 灌排相间布置;(b) 灌排相邻布置四、渠线规划步骤干、支渠道的渠线规划大致可分为查勘、纸上定线和定线测量三个步骤,简述如下:1.查勘先在小比例尺(一般为1/50000)地形图上初步布置渠线位置,地形复杂的地段可布置几条比较线路,然后进行实际查勘,调查渠道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估计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和规模,对难工地段要进行初勘和复勘,经反复分析比较后,初步确定一个可行的渠线布置方案。
2.纸上定线对经过查勘初步确定的渠线,测量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等高距为0.5~1.0m,测量范围从初定的渠道中心线向两侧扩展,宽度为100~200m。
在带状地形图上准确地布置渠道中心线的位置,包括弯道的曲率半径和弧形中心线的位置,并根据沿线地形和输水流量选择适宜的渠道比降。
在确定渠线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渠道水位的沿程变化和地面高程。
在平原地区,渠道设计水位一般应高于地面,形成半挖半填渠道,使渠道水位有足够的控制高程。
在丘陵山区,当渠道沿线地面横向坡度较大时,可按渠道设计水位选择渠道中心线的地面高程。
还应使渠线顺直,避免过多的弯曲。
3.定线测量通过测量,把带状地形图上的渠道中心线放到地面上去,沿线打上木桩,木桩的位置和间距视地形变化情况而定,木桩上写上桩号,并测量各木桩处的地面高程和横向地面高程线,再根据设计的渠道纵横断面确定各桩号处的挖、填深度和开挖线位置。
在平原地区和小型灌区,可用比例尺等于或大于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进行渠线规划,先在图纸上初定渠线,再进行实际调查,修改渠线,然后进行定线测量,一般不测带状地形图。
斗、农渠的规划也可参照这个步骤进行。
五、渠系建筑物的规划布置渠系建筑物系指各级渠道上的建筑物,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引水建筑物从河流无坝引水灌溉时的引水建筑物就是渠首进水闸,其作用是调节引入干渠的流量;有坝引水时的引水建筑物是由拦河坝、冲沙闸、进水闸等组成的灌溉引水枢纽,其作用是壅高水位、冲刷进水闸前的淤沙、调节干渠的进水流量、满足灌溉对水位、流量的要求。
需要提水灌溉时修筑在渠首的水泵站和需要调节河道流量满足灌溉要求时修建的水库,也均属于引水建筑物。
2.配水建筑物配水建筑物主要包括分水闸和节制闸。
(1) 分水闸建在上级渠道向下级渠道分水的地方。
上级渠道的分水闸就是下级渠道的进水闸。
斗、农渠的进水闸惯称为斗门、农门。
分水闸的作用是控制和调节向下级渠道的配水流量,其结构形式有开敞式和涵洞式两种。
(2) 节制闸节制闸垂直渠道中心线布置,其作用是根据需要抬高上游渠道的水位或阻止渠水继续流向下游。
在下列情况下需要设置节制闸:1) 在下级渠道中,个别渠道进水口处的设计水位和渠底高程较高,当上级渠道的工作流量小于设计流量时,就进水困难,为了保证该渠道能正常引水灌溉,就要在分水口的下游设一节制闸,壅高上游水位,满足下级渠道的引水要求,见图4-6。
2) 下级渠道实行轮灌时,需在轮灌组的分界处设置节制闸,在上游渠道轮灌供水期间,用节制闸拦断水流,把全部水量分配给上游轮灌组中的各条下级渠道。
3) 为了保护渠道上的重要建筑物或险工渠段,退泄降雨期间汇入上游渠段的降雨径流,通常在它们的上游设泄水闸,在泄水闸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设节制闸,使多余水量从泄水闸流向天然河道或排水沟道。
3.交叉建筑物渠道穿越山岗、河沟、道路时,需要修建交叉建筑物。
常见的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涵洞、桥梁等。
(1) 隧洞当渠道遇到山岗时,或因石质坚硬,或因开挖工程量过大,往往不能采用深挖方渠道,如沿等高线绕行,渠道线路又过长,工程量仍然较大,而且增加了水头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山岗单薄的地方凿洞而过。
(2) 渡槽渠道穿过河沟、道路时,如果渠底高于河沟最高洪水位或渠底高于路面的净空大于行驶车辆要求的安全高度时,可架设渡槽,让渠道从河沟、道路的上空通过。
渠道穿越洼地时,如采取高填方渠道工程量太大,也可采用渡槽。
图4-7表示渠道跨越河沟时的渡槽。
(3) 倒虹吸渠道穿过河沟、道路时,如果渠道水位高出路面或河沟洪水位,但渠底高程却低于路面或河沟洪水位时;或渠底高程虽高于路面,但净空不能满足交通要求时,就要用压力管道代替渠道,从河沟、道路下面通过,压力管道的轴线向下弯曲,形似倒虹,见图4-8。
(4) 涵洞渠道与道路相交,渠道水位低于路面,而且流量较小时,常在路面下面埋设平直的管道,叫做涵洞。
当渠道与河沟相交,河沟洪水位低于渠底高程,而且河沟洪水流量小于渠道流量时,可用填方渠道跨越河沟,在填方渠道下面建造排洪涵洞。
(5) 桥梁渠道与道路相交,渠道水位低于路面,而且流量较大、水面较宽时,要在渠道上修建桥梁,满足交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