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教学案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第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adcde1fab069dc502201db.png)
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2) 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特别提醒】
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 温。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 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 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 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散射和 (1)表现形式:吸收 a选择性 b 。 太阳辐射 (2) 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 接吸收 的能量。
2.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 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 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 体图解如下: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导图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感悟高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知 识 整 合 ]
(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 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 高层大气。
多维课堂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专项提升
第3讲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https://img.taocdn.com/s3/m/250808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6.png)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必修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1be203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6.png)
大
与下垫面状
(等压线疏则小, 大,随纬度升高
小
况有关
密则大)
而增大
2.等压线图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等 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气压场 的类型、风向和风力以及锋面气旋等是高考等压线图判读题 最主要的考查内容。
(1)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如下 图,单位:百帕):
A.N 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 生长
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 D.N 地缺失③、⑤岩层,可能该沉积时代 N 地处于上升 过程
答案:D
解析:沉积地层一般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 此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新到老。油气往往储存于背斜 构造,而此地为断层,不可能有油气资源。煤层⑤及地层③ 在 N 地缺失,可能是相应地质历史时期 N 地处于上升阶段, 无法接受沉积造成的。
气压 特征
系统 高压 等压线闭合,数值 中心 中高周低 低压 等压线闭合,数值 中心 中低周高 高压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 脊 狭长区域
低压 低气压延伸出来的 槽 狭长区域
注意点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 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 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 起,其控制地区与低压中心一 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2012·山东烟台一模)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1年1月 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 (1)~(2)题。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图中①、②、③、④处的风向所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3-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174317faaea998fcd220e00.png)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学案:1、图中序号分别表示:①,②,③,④。
2、波长长短关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3、夏季当汽车在太阳暴晒后,车内温度为什么比车外高很多?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5、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二、导入:由“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导入。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太阳辐射按照波长从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段?其中哪个波段的能量最多?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可见光的能量最多。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面要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100%,最终到达地面的只有47%,其中53%的太阳辐射都损失掉了。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大气是如何使太阳辐射留下买路财的?首先要补充一个知识,任何物质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会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可见光为主,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对照课件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尘埃:吸收红外线。
2、反射:无选择性,以云层的反射作用为主。
3、散射: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红橙光不易被散射。
合作讨论:下面我们来看这么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它们反应出的是哪种削弱作用?【用课件展示不同的生活实例】1为什么夏季酷暑难熬的时候,你会盼望阴天?云层的反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3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课件 湘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3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课件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ef292b852458fb770b56a5.png)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信息解读】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 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 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 向所示)
特别提醒:(1)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是由近地 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其形成过程是:近地面 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 (2)水平方向的气流运动是由水平方向上的气 压差异造成的,并且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3)这一年上海年降水量达到近20年的 最大值,从图中可以看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如果该图表示风速玫瑰图,最大风 速的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洲高压中心与阿留申低压中心 间的气压差大
B.亚洲高压中心与冰岛低压中心间 的气压差大 C.亚洲低压中心与夏威夷高压中心 间的气压梯度力大 D.亚洲低压中心与亚欧高压中心间 的气压梯度力大
答案:(1)东南风 夏 (2)西南 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 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3)这一年来自海洋的东南风的风频极 大,带来了充足的水汽,降水较多
(4)C
考向剖析以考视点
真题体验
1考向 “温室效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例1 (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图文材 料,回答问题。
思维升华 3.你能说说“城市热岛”是怎么回事 吗? 答案:“城市热岛”是由于城市人口 多,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多,气温比 郊区高,形成“热岛”,产生“热岛 环流”。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即 促 使 大 气高气由压区______低__气_ 压流区向
_________ 垂直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 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湘教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c665dc19e8b8f67c1cb97d.png)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湘教版)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个问题。
该问题回答了大气圈层中的能量的来源和传递过程,是我们认识气温高低变化和分布的理论依据,而气温的差异是学习后一节大气运动的知识基础,同时还是气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
关系图如下由此可见,该部分知识是学生认识大气现象的理论基础,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接受,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火花的迸现,是大气部分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材知识内容安排从学科知识联系来看本部分知识应该是这样的关系(见下图)太阳辐射是起点,大气增温是下一节学习的前提,所以本节课知识讲授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大气增温的影响因素。
这些知识在本教材中分为三个问题,重点讲解了大气削弱和大气保温两个环节,并分析了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前两个问题是知识性呈现与讲授,而最后一个问题实际上则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是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抓住了传递环节的两个方面即太阳辐射强度和下垫面性质来讲解影响因素。
而这个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对大气增温因素的认识中,可以说这是教材中隐性的知识,需要把它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形成适合下节学习需要的能力。
教材在知识处理上采用了图文结合,讲解与活动习题相结合的方法,以此协调知识与能力、内容讲授与时间利用的关系。
不需要进一步理解的直接呈现结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用活动的方式体现,需要理解的则在正文中结合图示准确的表述。
这样为我们就灵活机动的把握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教学目标湘教版教材中该章题目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意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根本上认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作用。
所以本节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大气增温中的能量来源和传递的过程以及传递中所产生的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和气温的影响因素因为是下节学习的关键因此成为学习重点。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传统教学教案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传统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dc895202020740bf1e9b57.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学校:年级及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 必修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第2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P4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教学难点】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
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学生回答] 阴天![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2.3.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9d0dac3f8c75fbfc77db2ff.png)
第1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理解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知识导引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1)选择性吸收: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2)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强。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如图中的B ,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
(3)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如图中的C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度越低,其辐射能力越弱,辐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 000 K ,它的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微米~0.76微米),故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比太阳温度低得多,其辐射的波长范围主要集中在3微米~120微米之间的红外波部分,因而被称为长波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点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波长关系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核心归纳]1.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如下表所示:(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环境课时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环境课时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350f59289eb172ded63b7ca.png)
课时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绝大部分紫外光被臭氧层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②反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③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概念比较(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云层:增厚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3)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4.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
(2)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判断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3.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 √) 4.太阳辐射中的紫外光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 √)探究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1.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答案2.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对近地面有什么作用?答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________。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fbbd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模块一 第二章 第二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教案(湘教版).doc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模块一 第二章 第二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教案(湘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912e773a5e9856a56126087.png)
第二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近地面风[名师注解]【记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在对流层大气中平均每上升100 m,气温下降约0.6 ℃。
【注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联1】(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注2】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小,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点】(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 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bbbb202fab069dc512201c8.png)
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
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海陆风
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第十八页,共50页。
考点二 热力环流
(2)山谷风
深化探究
影响 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 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 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的直接热源
地面是近地
大地暖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
2 大气
大气吸收后增温
面大气的
直接热源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
通过大气
大气还 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
3
大地
逆辐射把热 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
量还给地面
地面
第八页,共50页。
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深化探究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考点一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试题调研
解析(jiě xī)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
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
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
第三十一页,共50页。
读图技巧(jìqiǎo)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章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学案湘教版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2章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学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deabcd0066f5335a8121ed.png)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说明大气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清热量的传递过程。
3.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解释大气受热原理的主要应用。
4.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会解释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5.知道风的受力状况,会判读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
1.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解释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2.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大气不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3.地理实践力:结合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温室生产、昼夜气温变化等现象,并运用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升高响1.大气的两个能量来源是什么?(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大气受热的两个过程是什么?(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分别指什么?(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具有补偿作用。
4.大气受热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特别提醒]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5.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强≠温度一定高青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太阳辐射强。
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量的能力弱,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的热量少,造成青藏高原地表热量散失多,温度较低。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上的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特别提醒]关于热力环流,具有“气温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切记该规律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下垫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或者高空不适用于该规律。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特别提醒](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高处不胜寒”主要是因为海拔高处直接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2.夜晚的大气逆辐射比白天强。
(×)3.热力环流中,气体都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
(×)4.在风的形成中,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风速。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图(a、b表示等压面且b>a),回答问题。
1.一般情况下,A、B、C、D四地中,处在近地面的是B、C(字母),处在高空的是A、D(字母)。
2.B、C两处中,形成高气压的是B(字母),气温较低的是B(字母)。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4.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有海陆风和山谷风。
三、区域认知——趣味思考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解释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提示]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每年夏秋季节,形成于我国东南洋面上的许多强台风,登陆之后其强度往往会迅速减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大洋上的洋面摩擦力小,而陆地上由于地形、植被分布的影响,地面摩擦力增大,会大大减弱台风的风速。
大气的受热过程[例1](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❶。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❷。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思维流程]信息提取❶对越冬的葡萄植株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保温效果良好❷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❸图中四条曲线中曲线①平均气温高且变化较小,②③④均变化明显教材寻因(1)双层覆膜技术充分利用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2)丰雪年、枯雪年反映出了降水多少对天气状况的影响综合判断(1)由信息❶、❷、❸可知图中曲线③④所示温度低,变化幅度大,说明是膜外温度日变化,曲线①②所示温度较高,应是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气温日变化较小,对应曲线①;枯雪年晴天多,薄膜上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对应曲线②(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曲线①②反映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的温度日变化(3)结合信息❶和❸可知,该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一天中最高气温应在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由此可推知,该地位于东六区附近,应是我国新疆地区[尝试解答](1)B (2)C (3)D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应用(1)分析某地太阳辐射能分布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③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2)分析白天气温的高低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主要看大气逆辐射的强弱(1)解释常在夜晚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 m气温降低0.6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 ℃/100 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①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②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命题视角一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019·河北衡水中学测试)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
实验过程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 ℃的干空气。
(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
(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
实验的模拟图如下。
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回答1~3题。
1.下面关于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C.甲升温快于乙D.甲升温慢于乙2.甲、乙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 ℃到实验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
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3.实验过程中,甲、乙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 A.与初始状态一致B.P甲=P乙C.P甲>P乙D.P甲<P乙1.D 2.C 3.C[第1题,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温度计上的度数反映的为容器内的大气温度,由于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速度慢,所以向外辐射的能量较沙子少,其辐射强度较弱,所以在短时间内,甲容器内升温慢于乙。
第2题,如果是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或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温度计的读数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排除A、B两项;水和干沙子温度差异较大,对上部空气加热会造成较大的温度差异,C正确;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D错误。
第3题,由于装有沙子的容器内的气温升高快,而装有水的容器升温慢,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装有沙子的容器气压低于装有水的容器。
]命题视角二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5.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4.A 5.C[第4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项对;逆温强度在4时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项错;逆温现象15时左右出现,10时左右消失,C项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