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理学]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_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主要思想、证据和相互关系。

答:大陆漂移说的主要思想大陆漂移的观点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以前,现在一般认为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他主张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水平运动,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格局处在永恒的变化过程中。

作为新地球观核心的活动思想论即由此发端。

魏格纳起初从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态受到启发,于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见解,1915 年著成《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大陆漂移问题。

大陆漂移说立足于陆块漂浮的地壳均衡理论。

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统一的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Pangaea),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分裂,其碎块——即现代的各大陆块逐渐漂移到今日所处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而成为现今的太平洋。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有海岸线形态、地质构造、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分布等。

尽管大陆漂移说合理地解释了许多古生物、古气候、地层和构造等方面的事实,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又缺乏占地表71%的海洋底的地质资料,魏格纳未能合理解释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说盛行一时后便衰落下去了。

直到50 年代,古地磁学研究的进展又使大陆漂移说重新复兴,60 年代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再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认识。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地球物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在海底发现或确认了许多未曾预见到的全球规模的地质现象,成为海底扩张说产生、发展的基础和主要依据。

60 年代初形成的海底扩张说受到下列学术思想的影响:(1)联合古陆的重建、拼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其他证据;(2)大洋中脊体系及其中央裂谷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3)海洋沉积物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依次变厚的事实;(4)海洋地壳的年轻性;(5)某些大陆边缘沟-弧体系的发现及其突出的地震、火山活动特点等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证据之五:是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
多弧山所构成。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其所以是 平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沉没 于海水之中的缘故。

证据之六: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
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 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 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 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3、.它能以统一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解释大洋及 其边缘地带的各种地质现象,解释大洋的历史和结构, 而且能将今论古,解释许多大陆上的地质问题。 4、此学说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现主要应用于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矿产的 生成分布。
(2)大陆与大陆碰撞(碰撞型): 在大陆与大陆碰撞的情况下,两个陆块产生裂隙、折 皱和变形,其中一个陆块可以部分地爬升到另一个陆 块之上,但是大陆岩石圈的浮力使得两者都不会深陷 入地幔中去,而产生 了巨厚的大陆。 在碰撞活跃期 间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巨大应力的结果,使得地震频繁 发生。

转换断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 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 板块作剪切错动。它既与洋脊相伴,也可以同海沟 相随。由于板块沿转换断层发生运动故引起地震和 构造变形。
板块位于固体地球表层,地球是曲面体,因而板块 的运动,可以想象成为球壳的碎块沿着球面绕各自 的旋转轴而运动。板块上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是以 旋转轴与球面交点,即以旋转极为圆心的圆弧。板 块的旋转轴通常都不和地球的自转轴重合。 板块上距离旋转极远近不同的块段,运动的线速度 不同。距旋转极近者,其线速度小;距旋转极远者, 其线速度大;在旋转赤道上其线速度最大。板块运 动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实测资料的证明。如大西洋中 脊的扩张速度在赤道附近者最大,向北则逐渐减小。 横切洋脊的转换断层对于同一板块的不同块段具有 的不同运动速度正好起到调节作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解释。

本文将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假设1. 地球的外部结构不是均匀的:板块构造学说假设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称为“板块”的大块体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能力。

2.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活动等。

3.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的重要区域: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也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基本模式: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模式,它推动了地壳的演化。

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等地貌。

2.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对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板块边界断裂区域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与板块之间的俯冲和岩浆上升有关。

而大规模地震带和各种山脉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板块构造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痛苦。

了解板块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

四、总结和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结构不均匀,地壳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产生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一、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从而导致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这个理论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但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学家哈里·哈姆林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才使得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大型岩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不断发生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现象,包括:1. 地震: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它们之间的粘合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当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环境,从而导致火山喷发。

3. 山脉: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碰撞时,它们之间的挤压力会导致新的山脉形成。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 地震预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地震。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时,可能会发生地震。

2. 火山喷发预测同样地,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喷发也是由于岩石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

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岩石板块运动的方式来预测火山喷发。

例如,在一个岩石板块下沉到另一个岩石板块下方时,可能会导致火山喷发。

3. 地质勘探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不同类型的岩石可能在不同类型的岩石板块上形成。

因此,在进行地质勘探时,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个理论来确定哪些区域可能存在矿藏或油气资源。

4. 环境保护板块构造学说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它。

例如,在某些岩石板块上可能存在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个理论来研究和保护这些生态系统。

四、结语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并且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火山喷发预测、地质勘探和环境保护等。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

1906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因为地球的旋转和内部的热液运动而分裂成多个大陆。

但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个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李纳德·恩斯特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

他发现地球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得到了全球地质学家的共同认可,并被称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一系列互相连接但并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变形。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液运动和地球自转所驱动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在每年数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有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和挤压,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和热液喷口等地质现象。

而地质现象又进一步表明了板块构造的存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当今地球地壳、岩石、矿藏、地形地貌、地震等现象,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三、应用与前景在工程学、地质灾害防范、能源开发等领域,板块构造学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指导,特别是海洋热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它们都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震防预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对震源机制和震灾分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帮助地震烈度、滑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当然,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没有止境,对于科学家而言,板块构造只是了解地球运动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探索和发现。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的许多现象和过程。

本文将围绕板块构造学说,从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基本假设1. 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着,并且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2. 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运动可以是平行滑移、向远离或向靠近等形式。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板块边界处存在构造活动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认为在板块边界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构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岩浆上涌、断层滑移、岩石变形等。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漂移论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这种相对运动导致了板块漂移现象。

板块漂移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它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2. 岩浆上涌论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浆是由地幔中的物质上涌而来的。

在板块边界处,岩浆可以通过断层滑移等方式上升到地表,并形成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变形论点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认为在板块边界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构造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岩浆上涌、断层滑移、岩石变形等。

这些构造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塑性变形。

四、结论综上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地球表面岩石层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的基本假设,并且认为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着,并且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此外,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还提出了板块漂移论点、岩浆上涌论点和构造变形论点等基本论点。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我们认识地球表面的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详细描述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胡经国一、基本概念㈠、板块构造说1、概念板块构造学说(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又叫做板块构造理论,简称板块构造说,是指从全球角度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形成、结构、运动和演化规律等的一种新兴而重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它是现代地球科学重要理论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

它源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T. Wilson,1908-)提出的“板块”(Plate)概念。

1965年,他指出,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和岛弧-海沟系是三种类型的构造活动带;它们首尾相接、连绵不辍,从一种活动带转换成另一种活动带,形成地壳运动;地壳被这些活动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板块”。

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地球科学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2、发展简史1912年,德国A.L.魏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至1962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海底扩张说。

随后 F.J.瓦因和英国 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1965年,加拿大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并且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1967至1968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1968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现今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术语,是麦肯齐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壳发展的基本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壳发展的基本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壳发展的基本规律【背景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是关于地壳构造和运动的一个重要学说,也是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它揭示了地球表面由若干个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构造板块具有相对运动的特性,通过构造板块边界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推动着地壳的演化和地理变化。

本文将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地壳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与总结。

【正文】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最早由美国地质学家Alfred Wegener于20世纪初提出,他通过对地球上大陆形状、脊梁山脉、地质构造和生物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大陆漂移”的观点,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板块构造学说的雏形。

2.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由若干个构造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主要边界类型:边界的推动、拉伸和剪切,它们分别对应了造山带、扩张中心和断层带。

通过这些边界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二、地壳构造的形成与演化1.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的对流和热传导所驱动。

地球内部的地幔材料被热量加热后上升,然后在地壳板块的边界处下沉。

这种对流运动使得板块产生推拉和相对滑动的运动,从而引起地壳的演化。

2. 地壳的形成与消亡在板块构造学说的框架下,地壳的形成和消亡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新的地壳通过火山活动和火山岛的形成而诞生,而存在了数亿年的大陆地壳则通过碰撞、剥离和俯冲等作用逐渐消亡。

这种地壳的动态变化使得地球上的山脉和海洋不断变化,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演化。

三、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1. 地震与板块边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解释地震的发生位置和规律,揭示了板块构造对地震活动的重要影响。

当构造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和应力积累,会导致地壳的断裂和能量释放,形成地震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板块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22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板块构造学说(platetectonicstheory)是地球科学的基石,它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研究工作最终形成的一种完整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地球内部质量分布、地壳运动、大陆配置变化以及地壳上地质过程等方面。

它为研究地球和其他行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完整而又更清晰的视角。

第一个“板块构造”理论是在1960年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及哲学家等学者提出来的,它将地球表面分割成一些独立的板块,并认为这些板块是以相对速度移动的。

据此,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便可以更为清晰的理解,从而使当时的地质学家扫清了古生物史中的许多谜团。

由此,“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特征。

通过对地壳的内部构造,特别是对其上不断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由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热能,从而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构造变形,以及火山活动、地震等强烈的地表行为。

这些活动都与板块构造有关。

板块构造学说也有助于解释世界上许多不同时期的大陆漂移。

据科学家们推测,大陆最初是从一块大陆拼图上漂移而来的,而随着板块的活动,大陆运动的轨迹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洋流模式。

此外,板块构造也可以解释控制海洋深度分布的大陆构造运动,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质活动所产生的全球变化。

另一方面,板块构造学说也为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好处。

由于地壳运动的存在,岩石的构造变形就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使资源的开采及其转移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这些可能性又帮助人类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并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今世界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不仅可以解释大陆及海洋地质活动的机制,还能够解释地质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人类不仅可以利用它来改进技术,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的灾害,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课件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课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06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认为海底地壳是由地幔物 质上升和冷却形成的,并且海底扩张 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的。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者是英国科学家赫 斯和迪茨,他们认为海底扩张是由于 地幔物质的对流导致的。
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海底地形 、磁场和地热流等。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 最精确的科学模型之一,它认为地球的 外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
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重视观测和实验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是基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数据,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要重视 观测和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跨学科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 中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古生物证据
生物化石记录
生物化石记录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生物的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与板块的移动和碰撞有关。
生物分布和演化
生物的分布和演化也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板块的移动和碰撞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生物的分 布和演化。
05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对地球科学理论的影响
完善了地球科学理论体系
球表面不断地移动、碰撞和分离。
板块构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火山 、构造运动和地热等现象。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大块状的板块,并且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的学说。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假设:1.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地壳被分为了多个不规则形状的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分布在地球表面上,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2.板块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板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可以相对移动的。

这种相对运动可以是平行的、相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

3.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引起地壳变形:当板块相对移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

这种变形可以是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

4.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重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当板块相对移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重组。

这种破裂和重组可以形成新的地壳,也可以改变现有地壳的形态。

基本论点基于以上的基本假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论点:1.板块构造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现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并且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移动。

这种板块构造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现象,它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的发生和演化。

2.板块构造是地球上造山带形成的原因: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

这种变形可以形成山脉、地震和火山。

因此,板块构造是地球上造山带形成的原因之一。

3.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的破裂和重组。

这种破裂和重组可以引起地震和火山的活动。

因此,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之一。

4.板块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板块构造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破裂,这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板块构造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形成新的地壳,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环境。

板块构造的意义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摘要: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2.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正文: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运动方式和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

板块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块状岩石。

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的。

目前,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包括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运动,即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挤压、拉伸等;另一种是绝对运动,即板块整体在地球球体上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热流使得地壳和地幔发生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壳的物质循环则使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广泛,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等方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质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地球表层岩石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概论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08-4班
姓名:耿彪
学号:07083265
背景材料: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

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

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

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

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

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

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
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

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潜没(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的下面)的背后驱动力。

因为这些“超级地球”质量比地球大,所以这股驱动力也要比地球大得多。

研究小组发现随着行星质量的增大,切变力就会增加,板块厚度减小。

这两种因素削弱了板块,使板块减少,这是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关键部分。

因此科学家们称,“超级地球”很容易满足板块变形和潜没所需要的条件。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板块构造学说特别适用于更大质量的超级地球。

巴伦西亚说,“我们的研究证明,…超级地球‟存在板块构造运动,即使这些行星上没有水存在。


未来,我们可以使用美国宇航局的陆地行星探测者或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项目来验证这些结论。

欧洲航天局达尔文项目将由三个天文望远镜组成,旨在于搜寻类地行星。

六个大板块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

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

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

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呢?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

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

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

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

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

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

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

而大陆壳已发现有37亿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约35公里,最厚可达70公里以上。

除沉积岩外,主要由花岗岩类物质组成。

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着,在上升流涌出的地方,大陆壳将发生破裂。

如长达6,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张裂的表现。

板块的移动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

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

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

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

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

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根据板块学说,大洋也有生有灭,它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无。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如东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红海和亚丁湾)、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与终了期(如地中海)。

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

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

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

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阿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