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
(完整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试题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为小相(xiàng)B饥馑(jǐn)千乘之国(shèng) 喟然(kuì)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uàn)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g)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3.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如:假如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至于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或者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5.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B吾与点也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夫子哂之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
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下列加点字词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鼓瑟希,鏗尔B.如会同,端章甫C.风乎舞雩D. 三子者出,曾皙后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冠者五六人”一句中的“冠者”指成年男子。
古代男子20岁举行束发带帽的仪式叫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是否)2.“因之以饥馑”中的“因”的含义是因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指导:1.孔子,名____,字_______,春秋后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_____》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散文集,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
宋代朱熹把《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和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反映了儒家以_____治国的政治主张。
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 īn)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 ěn)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1.下列句子词类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增数目项王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第08练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唱着歌回来。
【答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浴乎沂风乎舞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甫”“焉”“沂”“雩”。
2.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
(1)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宣扬的理想社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里对大同世界的描写是“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 ,__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____,_____,_____”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率尔而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既、沂、雩、率、俟、希、铿、瑟、作。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训练包含答案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内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0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⑶夫子哂.之。
⑷“求,尔何知?”⑸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⑹“赤,尔何如?”⑺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⑻“点,尔何如?”⑼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⑽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⑿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⒀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⒁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⒂曰:“夫子何哂由也?”⒃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认为B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D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分析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比:及,到B .夫子哂.之 哂:嘲笑 C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D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有方向B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通“稀”,稀疏C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妨D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做小相4.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病.偻,隆然伏行B .驼业.种树C .如会同,端章甫..D .浴乎沂,风.乎舞雩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化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侍坐默写场景及答案详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侍坐默写场
景及答案详解
场景描述
在这个场景中,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四人正在进行侍坐默写。
他们坐在一起,各自准备着默写的内容。
答案详解
1. 子路默写的内容是《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2. 曾皙默写的内容是《史记》中的历史事件:“项羽饮孙休之池,歌曰:‘垓下死,君看见,都督意,笑问客。
’”这段历史记载了项羽在垓下战败后的心境,展现了他的豪情和豁达。
3. 冉有默写的内容是《论语》中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讲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品质和态度,强调了君子应该坦荡诚实的品质。
4. 公西华默写的内容是《诗经》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这句诗描绘了青年男女深情的爱情景象,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这场侍坐默写场景中,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都展现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熟悉和理解。
他们的答案都体现了各自的个性和思考方式,同时也彰显了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样的默写活动不仅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研究和领悟经典作品,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物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专项练习和解析。
一、子路子路,名奚,字仲尼,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子路的生平子路是鲁国人,祖父是鲁穆公,父亲是鲁成公。
他出身贵族家庭,早年与孔子一同游学,后成为他的学生和助手。
子路性格坚毅,才智过人,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儒家思想家。
2. 子路的思想观点子路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倡孝道和社会公德,主张以德治国。
子路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服人。
3. 子路的学说子路在思想上深受孔子的影响,他把孔子的教导传承下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子路注重实践,他认为知识要与行动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儒学的精髓。
二、曾皙曾皙,字子思,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 曾皙的生平曾皙是鲁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
他年轻时就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孔子的学生。
曾皙勤奋好学,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受到了孔子的赞赏。
2. 曾皙的思想观点曾皙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友好待人。
曾皙还主张依法治国,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需要依靠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3. 曾皙的学说曾皙在学术上致力于整理和传承古人的智慧和学问。
他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合和归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曾皙的学说强调实践和思考的结合,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冉有冉有,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冉有的生平冉有是鲁国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答案)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非曰能之,愿学焉”。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
的。
5.《侍坐》中,冉有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两句,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6.《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7.《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饱经忧患,他也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治理好。
8.《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9.《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生在述志时,曾暂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答案)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非曰能之,愿学焉”。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目的。
5.《侍坐》中,冉有以“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两句,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6.《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7.《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饱经忧患,他也有信心在三年之内治理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
学案答案问题探究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
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
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3.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
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
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
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
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
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课外拓展一、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完整word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试题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 g) 为小相.(xiàn g)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 g) 喟.然(kuì)C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g uàn)D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 g)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侯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3.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如:假如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至于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至于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或者4.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雩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5.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B吾与点也C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D夫子哂之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
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下列加点字词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鼓瑟希.,鏗尔B.如会同,端章甫...C.风.乎舞雩D. 三子者出,曾皙后.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冠者五六人”一句中的“冠者”指成年男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1)莫春者()(2)鼓瑟希()(3)如五六十()(4)方六七十()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加之以师旅(侵略)②比及三年(等到)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①③⑥⑦ D.②④⑤⑧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B.夫子哂之哂:带有否定意味的笑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D.如会同,端章甫端章甫:端着章甫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鼓瑟希 B.舍瑟而作 C.莫春者 D.早缫而绪5.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 B.为国以礼 C.加之以师旅 D.求,尔何如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不吾知也②冠者五六人③风乎舞雩④加之以师旅⑤则何以哉⑥尔何如⑦何伤乎⑧为国以礼A.①④⑥⑦ /②/③⑤⑧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C.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①⑤⑥⑦/②/③④⑧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2分)A.为国以礼由也为之B.方六七十且知方也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会同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子哂之哂:笑B.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吾与点也与:赞成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A.如会同,端章甫B.风乎舞雩,咏而归C.而木之性日以离矣D.且硕茂,早实以蕃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中职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与思考一、同一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而意义不同,是一词多义的现象,要读懂内容,必须弄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解释下列各词的不同意义。
且知方.也义,道理如.或知尔如果方如如.其礼乐至于方.六七十方圆如.会同或者二、本文中的人物语言各有特色,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各句分别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参考答案: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这句话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2.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参考答案:足,富足。
这句话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3.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参考答案:能,有能力做到。
这句话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
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参考答案:童子,儿童、少年。
这句话表现了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三、朗读古诗文时,有时需要展开想象加深体验,例如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
试分析应如何朗读上题中的语句。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可稍快,语气语调中流露出直率、自信之气。
2.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3.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参考答案: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气也要稍轻一些,表现出谦逊之态。
4.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参考答案:朗读时要富于节奏和音韵,语调上扬,表现出从容不迫、逍遥自在之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1.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6.《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
”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的目的10.《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1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1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的情况上,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晳志向时,曾晳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
16.《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晳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17.《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18.《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9分。
(一)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5~9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D.吾与点也与: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毋吾以也加之以师旅B.异乎三子者之撰何伤乎C.子路率尔而对曰咏而归D.如其礼乐亦各言其志也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浴乎沂A.以吾一日长乎尔B.不吾知也C.加之以师旅D.为国以礼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9.本文语言虽凝练、简短,却恰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0题。
(共5分)10.阅读下面《论语•先进》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名,字。
曾晳(生卒年不详),名,字,曾参的父亲。
冉有(前522—前489),姓,名,字。
公西华(前509—?),复姓,名,字。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
后一个“以”是“”的意思。
一日,。
毋,。
一说“毋吾以也”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
这里后一个“以”同“”,是“”的意思。
毋,。
③【居则曰】。
居,。
则,。
④【不吾知也】即“”,。
⑤【则何以哉】?⑥【率尔】。
尔,相当于“”。
⑦【千乘(shèng)之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⑧【摄乎大国之间】。
摄,。
⑨【加之以师旅】。
师旅,。
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⑩【因之以饥馑(jǐn)】。
因,。
饥馑,。
⑪【为之】。
为,。
之,。
⑫【比及】。
⑬【有勇】。
⑭【知方】。
方,。
⑮【哂(shěn)】。
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下文“如会同”的“如”同。
⑰【可使足民】。
⑱【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是冉有的谦辞。
如,。
俟,。
⑲【非曰能之,愿学焉】。
这是公西华的谦辞。
能之,。
⑳【宗庙之事】。
宗庙,。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㉑【会同】。
会,。
同,。
㉒【端章甫】。
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
端,。
章甫,。
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作。
㉓【相】。
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㉔【鼓瑟希】。
希,。
㉕【铿(kēng)尔】。
㉖【舍瑟而作】。
作,。
㉗【撰】。
㉘【何伤】。
㉙【莫(mù)春】。
莫,。
㉚【春服既成】。
春服,。
成,。
㉛【冠(guàn)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理解性默写1.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6.《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
”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的目的10.《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1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1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的情况上,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目标。
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晳志向时,曾晳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
16.《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晳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17.《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18.《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含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丘得A其为B人C黯然D而黑E几然F而长G眼如H望羊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文中的侍坐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B.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舞,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以舞蹈呈现,故称舞雩。
C.师襄子,即师襄,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加“子”以表尊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题(含答案)
二十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指导:1.孔子,名____,字_______,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_____》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散文集,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集而成。
宋代朱熹把《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和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性格,反映了儒家以_____治国的政治主张。
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B.毋吾以也(wú) 莫春(mù)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D.喟然叹曰(kuì) 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求则非邦也与 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侍奉B.居则曰居:闲居、平时C.如或知尔知: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长:成长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率尔而对曰率:轻率B.吾与点也与:赞成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D.且知方也方:道,准则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乎:语气词,吗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连词,或者C.子路率尔而对曰而:连词,表修饰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连词,至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因之以饥馑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7.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路率尔而对曰C.鼓瑟希,铿尔 D.夫子莞尔而笑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9.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0.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11.下列句子词类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 D.范增数目项王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是()A.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练习(一)基础知识题一、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二、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居①坐②处于③居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1)居则曰,“不吾知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4)居十日,扁鹊复见()(5)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6)囤积居奇()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1)异乎三子者之撰()(2)渔人甚异之()(3)永州之野产异蛇()(4)览物这情,得无异乎()(5)父异焉()(6)异曲同工()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不知木兰是女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人不知而不愠()(6)孰为汝多知乎()(二)课内语段阅读题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却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下列读音正确的一组()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翻译句子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附答案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O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附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句式:)如( )或((句式:)”子路率尔( )而对曰:“千乘之国( ),摄(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君子。
”“赤!尔何如?”)则曰:'不吾知()也!')知尔,则何以()哉?乎大国之间,力口( )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馈();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 )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 )同( ),端(小相( )焉。
”“点!尔何如?” )童甫(),愿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句式:),风()乎舞雪工句式:),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句式:),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参考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子曰:“以(介词,因为)吾一日(一两天)长乎(于)尔(你们),毋吾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也。
居(平日、平时)则曰:‘不吾知(了解)也!’(句式:宾语前置句)如(假如)或(有人)知尔,则何以(用,做)虹(句式:宾语前置句)”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而对日:“千乘之国(有一千两兵车的诸侯国。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力口(加到……上)之以师旅(指军队),因(接续)之以饥谯(泛指饥荒);由也为(治)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答案
问题探究
1.本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话题是谈理想。
具体围绕“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部分内容来写的。
所以“言志”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评)
3.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
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
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孔子当时不语,后“叹之”。
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孔子“惜之”。
理由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针对曾点,孔子“与之”。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
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
孔子主张以礼治理国家。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因此博得孔子的赞赏。
孔子赞叹之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课外拓展
一、
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
3.【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
4.【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
5.【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
1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
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
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译文参照: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总结答案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