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1.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先帝深感汉贼不和,不偏心,让我去请贼。
有了始皇帝的知识,就可以衡量大臣们的才能,就可以知道大臣们可以伐贼,这样敌人就可以以弱胜强。
如果不斩贼,王业会死。
但是坐以待毙,到底是哪个?正因为如此,我才起了疑心。
被点的那天,我坐立不安,不愿意吃饭。
关于北伐的思考。
宜先入南。
所以,五月渡河,寸草不生,天天吃;我不得不自怜,顾又不能偏安蜀都,所以冒险奉先帝遗志,谈判家称之为非计。
今贼厌西而奉东,兵法以劳为利。
这也是前进的时候。
我真诚地希望陈奇能做到以下几点:高与日月,谋臣虽深,然险则撞,危则安。
今陛下不如高第,谋臣不如太平,但欲以长远之策取胜,安定天下。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一件事。
刘友、王郎,据州县,谈计,动圣人,群臣疑。
所有的人都难以填满他们的胸膛。
他们这个年龄不打仗,明年不征,让孙策坐地起兵,并入江东。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
曹操的智谋为他人所独有,用兵如孙、吴。
但他陷南阳,危吴超,危祁连,迫溧阳,数次大败于山中,差点死于潼关,后又诬立其耳一阵子。
匡辰虽弱,却要以不临危不乱为决心。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三个问题。
曹操五次征服不了长坝,四次渡不过巢湖。
他任命李富,李富想通了,任命夏侯,夏侯反败为胜。
每次先帝称曹操为能力者,还是输了。
他怎么能赢呢?这位部长的四个未解决的问题。
我到汉中以来,先后损失赵云、杨群、马玉、阎志、李丁、白首、刘贺、邓通、常璩、屯江等七十余人,千余人。
这都是几十年内整顿出来的四方精英,不是一个国家的;如果年数是复数,将发生三分之二的损失。
怎么才能树敌?这位部长有五个未解决的问题。
今民穷疲,事不可止;事情停不下来,那生活工作就等着吧。
不如今天的图,想和贼呆在一个状态,这个部长还没解决六个问题。
夫难平,事也。
昨天,始皇帝在楚国被打败了。
这时候曹操一拍手掌,说天下定了。
然后始皇帝东接吴越,西取巴蜀,北调兵,夏侯斩首。
这是一个错误,韩事件将成为一个成功。
然后吴连违盟,关羽大败,秭归失陷,曹丕称帝。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惟:助词。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
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
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
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进趋:快速前进。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
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51《后出师表》原文译文及赏析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
《古文观止》每日一篇51.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汉室和篡汉的奸贼不能同时存在,帝王的事业不能偏安于一州之地,所以临终时托付我讨伐奸贼,凭先帝的英明,揣度我的才干,原本就知道我率兵讨贼,是我的才能薄弱而敌人强大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关于《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
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
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长诗,描写了唐僖宗光启元年(887年)唐军大败于黄巢叛军后,唐僖宗被迫南逃的情景,以及杜甫对国家危亡的感慨和对当时的政局的批评。
这篇诗以其雄壮的诗句和悲壮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下面是《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剑外终久泪,身名对此危。
扶颠千里念,举子一窥私。
竦史屯无完,虽嗟壮士悲。
苍苍阴雨中,此地无人知。
翻译:剑外终久泪(剑外长年的辛苦泪水),身名对此危(身处名誉之下,对此感到危急不安)。
扶颠千里念(扶危忧千里,心怀忧虑),举子一窥私(举止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害怕)。
竦史屯无完(自古以来北京担忧不尽),虽嗟壮士悲(虽然颇为荣耀,但悲哀之事纷至沓来)。
苍苍阴雨中(苍苍苦雨降临在因岭山上面),此地无人知(这个地方没有人知情)。
这里,杜甫以“剑外终久泪”的修饰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以“剑外”一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代表着自己在战场上所受到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隐喻了他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忧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苦难和坚韧,并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我将围绕《后出师表》这篇长诗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诗中的意境描写、诗人的感慨和社会时局的批判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这篇诗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出师表》中的意境描写。
整篇诗以“剑外”作为开篇,意味着战乱与烽烟的弥漫,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接着,他写道“终久泪,身名对此危”,表明自己多年来悬念的泪,以及他对自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身份和名誉的顾虑。
此处乃是对国家动乱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生的社会背景。
整个诗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感慨和深情。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后出师表》原文和译文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_诸葛亮文言文_古诗文网
后出师表原⽂、翻译及赏析_诸葛亮⽂⾔⽂_古诗⽂⽹后出师表(1164⼈评分) 8.5朝代:魏晋作者:诸葛亮原⽂: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王业不偏安,故托⾂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之才,固知⾂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弗疑也。
⾂受命之⽇,寝不安席,⾷不⽢味。
思惟北征。
宜先⼊南。
故五⽉渡泸,深⼊不⽑,并⽇⽽⾷;⾂⾮不⾃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议者谓为⾮计。
今贼适疲于西,⼜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帝明并⽇⽉,谋⾂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帝,谋⾂不如良、平,⽽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之未解⼀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计,动引圣⼈,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遂并江东,此⾂之未解⼆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其⽤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败北⼭,殆死潼关,然后伪定⼀时⽿。
况⾂才弱,⽽欲以不危⽽定之,此⾂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李服⽽李服图之,委任夏侯⽽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驽下,何能必胜?此⾂之未解四也。
⾃⾂到汉中,中间期年⽿,然丧赵云、阳群、马⽟、阎芝、丁⽴、⽩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余⼈,突将、⽆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千余⼈。
此皆数⼗年之内所纠合四⽅之精锐,⾮⼀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也,当何以图敌?此⾂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劳费正等。
⽽不及今图之,欲以⼀州之地,与贼持久,此⾂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此操之失计,⽽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鞠躬尽瘁,死⽽后已。
⾄于成败利钝,⾮⾂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燕赵多奇士,凤凰汇云集。
凭轩远望,同路歌舞。
人情萦柳陌,客泪满衣裾。
横戈寝穹庐,满箭绝戎车。
何日归故乡,明月江头曲。
萧萧黄鹤城,草赤蝉难宿。
燕赵多奇士,步步思亲戚。
上马遥望,厌恶西风。
羽檄飞飞,长鸣哀鸿雁。
双旌欲度关,敌影犹如烬。
借问楚王宫,何年复何日?东风柳絮飞,草木不相识。
燕赵多奇士,悲歌横咽喉。
谁能共肝胆,用直报主恩?相逢皆佩服,各极心所欲。
谁道河山险,纵横曾不足?万里赴戎机,且听冰与雪。
会合何时尽,对此语傍晚。
燕赵多奇士,赖有尺书通。
骏马清宵,肯听何由?铁鞭击水急,娇子矜方枢。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愁心转壮士,犹自未得休。
平明北山曙,浩气长虚空。
后出师表翻译:燕赵之地出产众多杰出的士兵,就像凤凰聚集在云端一样壮观。
站在高台眺望,目睹同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这时人们情绪低落,在柳树丛中萦绕着离别的悲伤,客人们的衣襟上挂满了离别的眼泪。
战士们躺卧天穹之下的帐篷里,箭矢横飞,战车奔驰,热闹的场面显然已不复存在。
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当那时,明月升起,在江边拂动水面的涟漪中,谱一曲动人的曲调。
黄鹤城里草木凋零,蝉儿啼叫,难以安宁。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每一个都深思家人亲戚的关怀。
站在高处眺望,对西风十分厌恶。
信鸽飞向远方,发出长久悲啼之声,时常让人感到凄凉。
双旌欲越关口,敌军的阴影仍旧凝结如烬。
问问楚王的宫殿还要多少年才能回归家园?东风吹送着柳絮飞舞,但草木却不认识我。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他们时常悲伤地低吟长叹。
有谁能和我共同担负忠诚和勇气,回报主上的恩宠呢?相逢的人们都互相敬佩,各自追求心中所愿。
谁说这河山险要,曲折的路途曾不足以考验我们?千里迢迢赶往战场,还要忍受冰天雪地的苦楚。
何时才能和同伴会合?对此,只能在傍晚时分黯然祈盼。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感激有书信相通。
骏马在清晨时候悄然驰骋,是否能够听见我的消息呢?铁鞭击打水面,扬起波涛,娇俏的姑娘矜持地旋转着舞蹈。
古诗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翻译赏析
古诗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翻译赏析“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文言文《后出师表》,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古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翻译赏析
古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翻译赏析“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出自文言文《后出师表》,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后出师表》全文及译文
《后出师表》全文及译文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出师表》(前后)原文及赏析
《出师表》(前后)原文及赏析(前)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日期:
ﻩ
后出师表赏析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8d158aeeff234b162df534d8后出师表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虽然他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是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而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高祖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祖,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将领,以及部曲中的、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叟、青羌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然而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原文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cdfe7281e1c92ce1bd3e1e59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241f95cad1c8a786c488d24c6709c93d71cf50d5
出师表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七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蜀汉诸葛亮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南阳,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卒于军中。有《诸葛武侯集》。公元 223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4]惟:助词。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a71ea8d3fd1f413490ab9d3c251f95cad0c85ed7
出师表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10]进趋:快速前进。[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13]被创:受创伤。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15]长策:长期相持的打算。[16]坐:安安稳稳。[17]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18]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三国志·吴书》有传。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吴:指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攸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26]逼(bì)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27]几败北山: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勉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30]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32]李服: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33]夏侯:指夏侯渊。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击杀夏侯渊。[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东)。[35]期(jì)年:一周年。[36]赵云、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38]图:对付。[39]夫:发语词。平:同“评”,评断。[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阪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41]拊手:拍手。[42]以定:已定,以,同“已”。[43]本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45]授首:交出脑袋。参见前注[33]。[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47]本句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蹉跌,失坠,喻失败。[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49]逆见:预见,预测。[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鞠躬尽瘁”。[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52]睹(dǔ):亦即“逆见”,预料。(53)思维北征,宜先入南: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一顿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