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
(1)夏商时期
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
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②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备。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
(7)明清时期
国子监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3.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1)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
①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还同时注重学生自学。朱熹为此还制定了六条读书法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以上讲学习方法);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
②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使书院成为当时理学学术的中心。
③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古代书院教育的意义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社会上的平民提供了读书的场所,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在当时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于现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答: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由于古代的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又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子女很难入学就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大了。
(2)家庭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
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宋代无名氏编)、《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稍后则是四书五经之类。诗礼之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的专著,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精华部分在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起过积极作用;有关尊老爱幼、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勤奋学习、节俭朴素等内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