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推进教学改革3年行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行区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
(2013年——2015年)
(讨论稿)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深化“二期课改”的关键。近几年,闵行区基于实践,推动了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性变革。区政府、区教育局确立了以“构建幸福校园”为愿景、以“五个现代化”为标志、以“三新”(新基础、新课程、新技术)、“三化”(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三个项目”(“多元共生融合”——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闵行区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项目、闵行区基础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系统项目)为工作策略的加快闵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略。在以内涵发展为主的一系列项目依托下,课堂教学有较明显变化,学校学业质量观悄然转变,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队伍和有较高教育境界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闵行教育整体呈现出主动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向上的良好面貌。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中小学课堂问题依然存在:课程目标彰显不全面、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充分、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等等。与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要实现五个转型”的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为此,区政府提出要“构建新基础、新课程和新技术相融合,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聚焦教学改进、推动教育转型,成为了闵行区新一轮教育发展的方向。
为了闵行区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师生更好地合作构建幸福校园,需要继续聚焦课堂,进一步加快课堂教学改进进程,优化课堂教学品质。为此,特制定《闵行区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以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型”为方向,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充分运用“新基础教育”在闵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让完善的课程体系促
进和实现学生发展,让先进的技术支撑和丰富教学改革,让全面的评价导引和保障教育转型,发展课堂文化,构建幸福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目标与任务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以“课堂教学改进”进一步促进闵行教育发展,通过深入实践、技术渗透、合作研究、综合评价,突破对课堂教学传统问题的解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全面、客观诊断学生问题和学习需求,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区、校两级课程体系;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热爱课堂;改变评价观念,构建全面质量观,打造一支教育境界高、专业能力强的个性化、现代化师资队伍;探索新基础、新课程和新技术相融合的新型课堂特质及若干教学模式,彰显课程属性,提升育人功能。
1.基于课程标准,完善各类课型的教学范式
强化“标准意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从学习进程角度出发,梳理各学科、各学段的典型课型,梳理当前各类课型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探索各类课型的常见教学模式,完善其教学范式。
2.基于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
强化“学生立场”,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特点、思维类型和品质、学习问题和兴趣等,结合教学内容,基于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建立指向具体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选用依据或标准。
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凸显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校本化的条件,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彰显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色和质量。
3.基于绿色指标,建构全面客观的评价系统
对学业质量的关注从结果推广至学生学业全过程。应用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分析、管理学习过程,从多维角度测试、监控学业质量,建构全面客观的评价系统,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4.基于信息技术,丰富师生的“教”“学”经历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和途径,让信息技术成为活化师生关系、提升交互方式、延长学习进程、优化学习载体的依托。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丰富师生的“教”“学”经历。
三、策略与措施
1.全面动员,人人参与
“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是区域推进内涵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改进也是区域其它项目(如“电子书包”、“后茶馆教学模式试点”、“外教进课堂”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健康与幸福》课程、绿色学业质量指标评价等)的最终聚焦点和落脚处。区域动员所有学校重视和参与“课堂教学改进”,引导所有项目实验校深化推进“课堂教学改进”。各中小学需要动员全校所有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进”,动员教师以“课堂教学改进”为核心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问题诊断,制定计划
课堂教学问题是区域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课程)、不同学段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有一定差异。各学校、各学科、各学段要基于标准,基于数据,基于经验,全面诊断,发现问题,找准方向。每所学校、每个学科根据学校、学科的发展愿景和育人目标,撰写“教学改进计划书”。计划既要包括对学科(或课程)普遍性问题的解决,也要关注对校本(或学段)特殊性问题的研究。要以学期为单位,规划课堂改进的进程,多角度预设课堂改进成效。
所有计划的制定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聚焦教师,成就学生”。要注意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学校制定计划时要注意关注重点学科、重点问题;学科、学段制定计划时要注意关注重点学校、重点教师群体。对重点项目试点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改进全程监控,关注研究过程,抓行为落实、找重要证据、出典型案例。
3.科研引领,分工合作
课堂教学问题是教育的传统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分工合作。既要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理论知识,也要有效吸收“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各类实践经验。各校、各学科(或课程)、各学段的课堂教学改进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要在
课堂亚文化、课程文化、学校文化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要将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相结合,要在分析学校共性问题、教师共性问题、教研组个性问题和教师个体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区校研究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学校教研组(教研组长):各校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教研组(包括各学科教研组、拓展型课程教研组和研究型课程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改进目标。每个教研组至少从一个维度,任选一种教学改进措施或抓手(可以自主研制,也可借鉴其它学校或地区的改革经验),通过校本学习、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改进课堂教学。
课程与学段(教研员与学段主任):区域各学科成立核心研究小组(包括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课型、教学方法、评价、信息技术等角度,分类、分层研究课堂教学改进的措施。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明晰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方向。
4.项目研究,区校联动
课堂教学改进是一项研究任务,更重要的是一项工作任务。要将研究过程融入各单位常规工作,将其与学校的校本研修、项目研究(或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相融合。要结合我区内涵发展项目以及各校推进教学改革的现状,区校联动,同步推进。由学校自主选择聚焦课堂教学改进的抓手,通过学校与区域业务部门携手并肩,多种方式相互作用,日常化、系统化推进课堂教学改进工作。
区域当前的各类内涵发展项目,要注意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持续深入推进项目研究:
新基础生态区建设:内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新基础教育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专题研究。(附件1)
电子书包项目: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变革的实践表现和发展方向,组织开展共同体教学研究,参与电子书包项目实验的学校每学期应提供3~4个教学改进案例。项目组对各个案例进行阶段总结,及时汇编成册。(附件2)“后茶馆教学模式”试点:以8所初中、5所小学为试点,通过校长培训、教学研究、课堂实践,内化“后茶馆式”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涵;组织教师分学科研究课堂教学内容与要求。明晰“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对闵行课堂教学改进的具体表现及经验。(附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