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散步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散步》ppt课件

《散步》ppt课件
走进作者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通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
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圈画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分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人物: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通过记叙(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我们”一家(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但是在《散步》发表二十年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去年9月,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二十年后说<散步>》莫怀戚咱们这一节课,就来品读《散步》中的“生命”。
李永强
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谁?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句式回答。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言外之意是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
母亲给“我”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所以作者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个结尾富含深意,耐人寻味,正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6课《散步》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共1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9
根据人物性格特征,朗读课文,体会 各个人物形象。
“我”
孝顺、沉稳
儿子
聪明、活泼、 懂事
母亲
和蔼慈爱、 善解人意
妻子
贤惠、温柔
10
三、品味语言:
《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 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有滋味。
请自主寻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对人 物间的情感进行品读、赏析。
11
语言特色:
(2)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第4段: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了熬过严
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第7段:烘托了散步的温馨和快乐14
四、总结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记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 生动表现了家庭的和美温馨,体现了 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以孝为先的传统 美德,也点出了中青年人承前启后的 人生责任和使命。
lín 水波粼粼
5
释词:
信服:相信并佩服。 霎时: 极短时间
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安顿。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 难过。这里指使儿子受到委6 屈。
2、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从这个故事中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温馨、和睦、甜蜜、幸福
(3)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初春的景色很美,而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
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 7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 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 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 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 代》。

《散步》课件(共25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步》课件(共25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 积累本课字词,朗读课文,摘抄并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 亲情的片段(300字左右)。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及富有表 现力的词语,表现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忧, 体现了我的一片孝心。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 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儿子的话表现了什么?
明确:孩子的话充满了童趣,孩子觉得他得到了一 个很大的新发现。这里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可爱、 聪明智慧,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两两对称,品味语言的精美。
(1)有的浓,有的淡。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
【朗读指导】“新绿→”,要读得悠扬,语调延长,以表 现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有的浓↗,有的淡↘”,要注 意调整语速的变化,读出田野景色的错落有致。朗读这段景 物描写的语句,要用适当欢快的语气读出田野的生命力来。 因为是初春,万物刚刚复苏,所以语气不宜太过强烈。读到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时,语速放缓, 读出强调、郑重的意味。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 27日),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 会副主席。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以小说见 长,其中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 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 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课件16页PPT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课件16页PPT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6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 刻含义,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探究散步
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即善事父母 延伸散步 者,谓之孝。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 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 国人做得最好。”
——培根
延伸散步
田世国,他在年过花甲的母亲身患 尿毒症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瞒着母亲 献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使生命垂危的 母亲重获新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步》课件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抢 答: 1、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2、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3、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果:
初识散步
趣说散步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
亲,一天与一位老朋友 拉起家常,你会怎么向 她讲诉儿子带你出去散 步的事呢?请你学学老 人家的口气说出老人当 时的真切感受。
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修饰 语(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说在文中哪 里找到的相关依据。(Fra bibliotek)的母亲(
)的我

)的妻子
趣说散步

)的儿子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以“我喜欢第_段__这个词语(句子),因为___” 的句式说话。
探究散步
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 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南臣赞村农民, 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 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 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 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 上没穷人。

第6课《散步》 课件(共34张PPT)

第6课《散步》  课件(共34张PPT)

讲故事,延续美
散步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情,可文中一次平常的散 步,让我们感受那么多的美丽和温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 语言描述你生活中与家人最温馨的事情。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幸福故事。
课堂总结
莫怀戚的《散步》,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与责 任的传承。学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生命感悟上的 洗礼。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 再读,体会的 是生命的美; 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亲情,珍惜一下,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卡片: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 (1)概括描写的内容,明确景物的特点。 (2)结合语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包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②描绘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寻人物之美
故事中的这四个人,你觉得谁最“美”呢?说出你的 理由,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和语句加以说明。
寻人物之美
预设:母亲最美。因为母亲慈爱,疼爱孙子,理解他人。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很听她的话一样。”从“本不愿” 到出来体现母亲对我的迁就。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吧。”“摸摸”体现慈爱,疼爱孙子。
检查预习——积累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 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整体感知
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在了解 了本文的内容后,大家觉得本文感情基调应该怎样的?

第6课《散步》课件(共39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共39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暗示熬过了严 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生命活力。这美好的环境,也很好 地衬托出浓浓的亲情。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 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儿子的话表现了什么? 明确:孩子的话充满了童趣,孩子觉得他得到了一个很 大的新发现。这里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可爱、聪明智 慧,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个世界”。
作者写小事用大词,其用意就在于向读者透露 《散步》一文的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 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①宣扬一个伦理原则: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尊老爱
幼的传统美德。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 应该顾老的一头,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好的 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 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 的整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 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
边了。
18 卧冰求鲤
王祥, 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 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 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 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 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 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 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 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 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
太尉。
走近作者 莫怀戚
明确: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很会替母亲的健康着想,非 常孝顺母亲。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很孤 独、寂寞。这儿写出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第6课《散步》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结合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用包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②描绘...的景象,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⑤ 揭示主旨,突出文章主题。
(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①“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 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 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我” 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为什么会选择走大路? ①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②“我”要尽可能多的孝顺母亲。
“母亲”又为什么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 ①疼爱孙子,满足他的想法; ②相信儿子,能够背她过去。
人物分析
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概括人物的品质和性格),并说说在文中的依据。
词语解释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 里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散步的季节? 初春 2.散步的地点? 田野 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我” 、母亲、妻子、儿子 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分歧 5.什么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答 1.结合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义。
题 技
2.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法 3.依托写作手法挖掘词语含义。
(2)美在意蕴丰富、生动形象的词语使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在这里指“艰难地挨”。“熬”与前 文的“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 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也表现了 “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1 《散步》 (共5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1 《散步》 (共59张PPT)

(慈爱亲切)
(聪明乖巧) 妻子 (温柔贤惠)
大路
分歧
小路Βιβλιοθήκη 这是一个由三代人组成的四口之家,在 这个家庭中,长爱幼,幼尊长,一家人和睦 相处,相亲相爱,相互理解谦让,温馨和谐, 幸福美满,充满浓浓的亲情。
我: 孝顺善良,有责任感、 讲原则、 不宠爱孩子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亲切、善解人意、 疼爱孙子
温柔贤惠、明理、孝敬老人、 我的妻子: 尊重丈夫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 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 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 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体会这种美德的 传承。
散 步
叙事散文 莫怀戚
走近作者
莫怀戚
1、
分歧
儿子要走小路
母亲要走大路
问题:解决分歧取决于谁? 为什么有“我”决定呢?
设想一下:假如“我”毫不
犹豫地依从儿子,那么,母
亲会怎样想?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 大。”
看似一个不起眼的 细节,如果处理不当, 就可能破坏家中浓浓的 亲情。“责任”大词小 用,突出了我身为一家 之主的重大的责任感。
(6)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整体感知
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 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温馨地散步的事情。
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家庭? 融洽、祥和、温馨、 欢乐、幸福、美满、 和谐、谦让、充满 亲情、责任„„
和美
疼爱
孝 敬 委 屈
探讨学习
1、在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 分歧?解决分歧取决于谁?为什 么由“我”决定呢? 2、“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 大? 3、“我”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最后按“我”的决定做了吗? 4、你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 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第6课《散步》课件(36张PPT)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36张PPT)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25
(第二课时)
莫怀戚
26
找出文章中表现“尊老”的句 子加以分析。
示例: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解读: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我说我说,正因
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句话写出我并不会因为母亲身体体弱 而放弃,而是从母亲的健康出发,努力劝说。这正是儿子孝顺和 体贴的体现。
27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孝顺的)
“我”
母亲
(慈爱的)
(贤惠的)
妻子
(天真可爱的)
儿子
18
中心思想
通过记述一家三代人在 田野散步的情形,表现一家人 互敬互爱的亲情,颂扬了中华 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19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 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 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 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 下子给抽调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 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 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 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 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 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 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解读: 这是文章的主旨,“我”和妻子代表着中 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 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这句话,体现了“我” 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第6课《散步》课件(共22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共22张PPT)语文七年级上册
“慢慢地”“稳稳地”从字面上看,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 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又有其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 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品味语言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 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 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主旨思辨
观点三: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 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 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观点四: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生命 不断成长与衰老,生命的角色、地位也在发生着变化。强壮的生命 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生命负责,即强壮的生命当对幼小的生命和 衰老的生命负起责任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早已习惯”写的是上一代母子关系;“还习惯”写得是下一代 父子关系。同是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而在儿子眼里 是高大的。
品味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懂得尊重儿子,儿子懂得关心老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亲切、和谐、始终如一。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早已习惯”写的是上一代母子关系;“还习惯”写得是下一代 父子关系。同是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而在儿子眼里 是高大的。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 赖这样的人生哲理。
品味语言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 样。” 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影响着民族的命运。 “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妻子、儿子三者间的 “分歧”,也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想 象成“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散步》PPT优秀课件

《散步》PPT优秀课件
原因二:本文以叙事为主,讲述一家人在春天的田野 上散步,所以语气舒缓平和、娓娓道来。其中有一些写景 的语句,第4段“初春的田野……”第7段“她的眼睛顺小 路望过去……”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出一家人散步的美好 情景和幸福心情。情感基调是欢快明朗的。
活动一 探究文章抒情特点
活动三 阅读训练
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 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 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透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 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 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 “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但是母亲看着孙子要走的开满金色油菜花的小 路,决定走小路,这时候语气应该是亲切、愉悦的。
Hale Waihona Puke 活动一 探究文章抒情特点“我”决定和妻子一起背起母亲和儿 子时,感觉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有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到整个世 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 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有了一种生 命的感慨,这时候语气应该是庄重而愉快 的。
活动二 文学创作
1.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文章
的节奏美和诗意美,请选择一段课文改编成
小诗,并做诵读分析。 示例1:
春天 初春的田野, 新绿随意地铺着, 或大或小,或浓或淡; 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 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选择理由:新绿,那是新生命的诞生 和希望。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 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 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 果。
① 散步的时间: 初春
② 散步的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③ 散步的人物: 我、母亲、妻子、儿子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加上又是
④ 散步的原因: 天气很好的春天
◆多音字 ( áo)煎熬( )
熬 熬白ā菜o ( pā)o 泡桐
泡 ( pà)o 泡茶
( bē)i 背负 背 ( bè)i 背后
( pū)铺张 铺
( pù)床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解释词义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 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文中指母亲又挺 过了一个冬天。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一霎时:极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 位置。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 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 谁来解决分歧: ⑦ 散步的结果:

互敬互让,母亲改了主意,全家走小 路,过不去的地方“我”背母亲,妻 背儿子,走小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 课件( 共37张 PPT)

6《散步》课件 (共43张PPT)

6《散步》课件 (共43张PPT)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① 散步的时间:初春 ② 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 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④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散步路线的选择 ⑤ 分歧的解决办法:“我”想迁就母亲,母亲
迁就了孙子
内容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解决“分歧”时,由作者做决定的原因 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朗读训练
自主诵读,把握语气、 节奏的变化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或者 欣赏的段落、语句,自主朗 读,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朗 读时的感情表现,注意语气、 节奏的变化。
朗读训练
教师点评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朗读时的感情表 现可以略为强烈、夸张一点,语速要比平常 说话慢几个节拍,语气的轻重需要体现出区 别,节奏快慢的处理要对比得更鲜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
6散步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如对称句、 回环句等。
2.多方面理解文章主旨,深入领会文 章的思想内涵。
品析语言
《散步》是一篇公认的美文,纵观整个 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 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 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 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想一 想本文美在哪里。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分歧( qí ) 煎熬( áo ) 咕咕( ɡū ) 粼粼( lín )
蹲下( dūn ) 嫩芽( nèn ) 一霎( shà )
◆多音字
( sàn )散步 散
( sǎn )散漫
( pāo )眼泡 泡
( pào )泡茶
( lèi )劳累 累 ( léi )累赘
( lěi )积累 ( pū )铺床 铺 ( pù )当铺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34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6课《散步》课件(共34张PPT)
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 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 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合作探究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 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同 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本文主要讲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初春在田野散步,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 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
○ 分析人物的特点
探究形式
○ 再读课文 ○ 小组探究
探究时间:
○ 8分钟
01 “我”的特点
探究结果展示1
02 “我”的母亲的特点 03 “我”的妻子的特点
【粼粼】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 相信并佩服。
【熬】
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霎时】 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自主学习
• 学习目标
• 理清行文思路 •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重点)
•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 • 根 ”或据者“(“何什时么、怎何么地样)谁”的干思什路么组结织果语怎言。样
合作探究
品析句子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线课堂》第9题,《高效课堂》第11题。
“熬”字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说 明母亲度过这个冬天很不容易。同时也能反映出“我” 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合作探究
品析句子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 头时那样。
04 “我”的儿子的特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 课件 (共27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 课件 (共27张PPT)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4:42:07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62021/3/162021/3/16Mar-2116-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6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
谢谢观看
记叙文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人物、物品、感情、事件、时间、地点 方法:文章标题、反复出现的句子 写作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我的母亲







夫 情妻
我的妻子 母子情
祖 孙 情
父子情
我的儿子
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 人物、发生了什么事、结果? 2、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3、请同学们想象一家人散步的全过 程,然后试着为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 说明理由。

《散步》ppt课件(共26张PPT)

《散步》ppt课件(共26张PPT)
散 步莫
怀 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概括文章内容,积累精彩 语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 “嫩、粼粼、霎”等字音。
3、 通过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式理解课 文内容,体味浓浓的亲情。
作者作品
•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重庆 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作品 注重发掘生活中的情趣。散文《散步》和《家 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 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 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 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 》、《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 身代理》等一系列小说。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 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委屈儿子,因为我伴 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结果——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
三、精读课文,品读人物细节
2、在处理分歧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物各自怎样的 性格特征?
【策略点化】(1)划出文中第五段儿子语言描写的语句。 划出第七段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划出第八段“我” 和妻子动作描写的语句。(2)人物的细节刻画学会区分,并 学会品味。
四、能力拓展:
⑥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 ,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 试验。 ⑦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 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 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 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 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 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 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 试种一下。” ⑧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 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

七年级上册《散步》(完美版)PPT课件

七年级上册《散步》(完美版)PPT课件

波折三:当“我”做出“走大路”的决定后,结果竟出人 意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又兴一波,“还是走小路 吧”。如果说“我”的决定易于理解的话,那么母亲的改变则 有悖常情了。可正是这不合情理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祖 母对孙儿的呵护。这样,在一波三折中,作者把一家三代人的 温和、谦让与体贴写得风生水起,摇曳生姿。
结构梳理
散步
总起: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叙述
散步原因 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 解决分歧
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
结尾:深化主题
艺术特色
1.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
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 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散步》写祖孙三 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活侧面, 表现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 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① 散步的时间: 初春 ② 散步的地点: 田野 ③ 散步的人物: ④ 散步中发生了什我么、:母亲、妻子、儿子
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⑤ 谁来解决分歧: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⑥ 为什么我来解决: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 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 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 她总是听我的。
6散步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重点) 2.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主题的写作方法;领悟本文用细 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难点)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重点)

第6课《散步》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6课《散步》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任务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记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南方初春的
田野温馨地散步的事情。
2.听读课文,快速抢答:
时间 地点 人物
初春 南方的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事件起因 在田野上散步
事件经过 因为“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课堂小结
主旨归纳
课文通过选取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画面,生 动地展示了一家人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 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 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 度使命感。
写作特色
1.线索明晰。
“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以“ 散步”为线索,课文依次写了“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 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 依从了孙子,“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妻子
温 柔 、贤惠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尊重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家的和谐、温暖而尽心尽力。
“我”
的儿子
天真、聪颖 乖巧、活泼
A.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 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表现出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B.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说:“走大路。”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 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整个世界”大词小用,写出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养育子 女的重大责任。以小见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3.文中多处运用了对称的句子,找一找,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 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 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 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 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 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 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 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 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 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 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 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 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 随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莫怀戚
学习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中感受 亲情之美,生活之美。培养 尊老爱幼的品格。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体会 文章朴实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1、 本文写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 是什么关系?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发 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 (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吗?)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人间什么样的意:“还是走小 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 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 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 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 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 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 是整个世界。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 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 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 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 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 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 去,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 个严冬。
1、 本文写了哪些人?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这一天的活动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 么解决的? ? (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吗?) 2、从中你体会到了人间什么样的情感?
探究:
在这一家中你最欣赏 哪一位,理由是什么?
佳句赏析:
读一读,品一品。找出你最欣 赏的语句,看它佳在哪里?
老师提示:
是因为巧用了某种修辞方法; 还是运用了特殊的句式;还是因为 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还是含蓄地 告诉了人们一个生活的道理,震撼 了你的心灵 等等。
此时此刻,想对你的长 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说几句心里话吗? 那就发一 则短消息给他们吧,字数在 60个左右。(情意要浓)
以“我爱我家”为主题,设 计一次“综合性学习”方案。并 拟好开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