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57a2c3bf12d2af90242e6bf.png)
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是什么《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哀江南赋第三段典故吧,仅供大家参考。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哀江南赋的作品赏析据《北史》记载,庾信留在北方,“虽位望显通,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https://img.taocdn.com/s3/m/f130816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64.png)
叶兆言:《哀江南赋》,千古名篇背后的生民血泪后人要总结南北朝,总习惯说南方人天生打不过北方人,当时的经济呀,当时的武力呀,各种分析数据,各项测验指标,都是南方不如北方。
这毕竟只是后人观点,虽然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多少也还有点揣测,未必真的靠谱。
当时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追溯过往历史,生活在南京的原住民,又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又会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有个熟悉这段历史的南京人,写了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哀江南赋》,这人就是“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庾信。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文章老更成,说起来,这姓庾的南京人也是不折不扣官二代,自小生活在南京台城的皇宫,与梁朝的太子一起玩着长大。
他们家很有来头,所谓“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庾信的爹叫庾肩吾,曾任散骑常侍,当过中书令,是个很不小的官。
《南史·列传》上有这么一段,记录了庾信与萧韶之间的纠葛,萧韶也很有来头,是南朝梁的宗室,官至郢州刺史,祖父是梁开国皇帝萧衍之兄萧懿:韶昔为幼童,庾信爱之,有断袖之欢。
衣食所资,皆信所给。
遇客,韶亦为信传酒。
后为郢州,信西上江陵,途经江夏,韶接信甚薄;坐青油幕下,引信入宴,坐信别榻,有自矜色。
信稍不堪,因酒酣,乃径上韶床,践蹋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
”时宾客满坐,韶甚惭耻。
这个记载够狠,龙阳之癖和断袖之欢,在古代有所特指,用今天的流行词是“同性恋”,然而事实上也并不完全,因为有时候只是一种“玩弄”,并不等于现代意义中的“同性相恋相爱”。
后人评论萧韶与庾信的关系,更多的是讥讽,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提及萧韶,颇有些不齿:至若娈童,本非女质,抱衾荐枕,不过以色为市耳。
当其傅粉熏香,含娇流盼,缠头万锦,买笑千金,非不似碧玉多情,回身就抱;迨富者赀尽,贵者权移,或掉臂长辞,或倒戈反噬,翻云覆雨,自古皆然。
萧韶之于庾信,慕容冲之于苻坚,载在史册,其尤著者也。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庾信当众羞辱萧韶,与后来纪昀的讥讽,都是同一路数。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3adbc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a.png)
庾信《哀江南赋序》原文|译文|赏析《哀江南赋序》是中国南北朝骈文、赋体文学的最高成就者庾信最出名的代表作,此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哀江南赋序》原文南北朝: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译文及注释译文公元548年十月(梁太清二年),大盗篡国,金陵沦陷。
我于是逃入荒谷,这时公室私家均受其害,如同陷入泥途炭火。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01436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a.png)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文,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叹息。
然而,我初读时,更多的是被文中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所吸引。
庾信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他的笔下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重大的变故,可能是家庭的、可能是工作上的,那种冲击和影响会深深地刻在心里。
文中提到“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几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将军,在夕阳西下时,望着远方,不知归处。
他曾经带领的士兵们如今已四散飘零,就像那被风吹落的树叶,再也无法聚拢。
而那些满怀壮志出征的勇士们,一去不返,只留下一片萧瑟的寒风在空旷的战场上呼啸。
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历史纪录片,画面中破败的城池,荒芜的田野,还有人们那无助的眼神,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这里庾信通过对比孙策和项籍以少量兵力就能称霸一方,而梁朝拥有众多军队却一朝溃败,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常。
这让我联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却在瞬间崩塌。
比如说,一家看似繁荣的企业,可能因为一个决策的失误,就陷入了困境;或者一个被大家看好的团队,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崩离析。
再说文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写,“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那些为了国家奔波的人们,有的一去不回,命运的无常让人唏嘘。
这种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长辈,他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为了生活努力打拼,可最终也未必能得到理想中的结局。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9b6adf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哀江南赋原文及翻译哀江南赋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夜来幽思梦回,揽衣抱归寒舍。
淡荡春光恰似水,流连于心间无穷无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昔日枕戈待旦,凉风起天末。
游子依旧垂泪到天明。
往时经历一年,良辰好景虚设。
千种风情,又与谁诉说。
夜深人静,思念梦归,拢衣拥归寒舍。
这片春光若旧水,流连心头无穷无尽。
山村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照着松林,清泉流入石头上。
竹树喧响,唤回浣纱的女子,莲花摇动,下渔舟。
随着春花的息歇,王子依然可以留步。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哀江南赋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集部·诗藏·哀江南赋](https://img.taocdn.com/s3/m/fe8665dd852458fb770b56e3.png)
国学知识文库·集部·诗藏:哀江南赋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哀江南赋》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哀江南赋字数:4450 《哀江南赋》 庚信 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籓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炎;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c8ca4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8.png)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江南,那是一个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
自古以来,江南的繁华风景、深厚文化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诗人和文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南朝梁代文人裴迪所写,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绚烂的修辞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珍贵之作。
读完这篇赋文,我被其中的悲壮和感人之处深深触动,更对江南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哀江南赋》中,裴迪以他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江南的美丽与繁华。
他将这片土地比作“含笑容华之地”,形容了那里的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裴迪的笔触质朴而细腻,直抒胸臆,赋予江南以魅力和生命力。
他将江南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以及人物形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使人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江南的美。
然而,裴迪并不仅仅满足于描述风景,他更关注江南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
他在《哀江南赋》中表达了对江南昔日荣耀的痛惜和对今日衰败的哀伤,通过对江南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观察,他深深悲叹江南的落寞和人民的苦难。
裴迪以极为犀利的笔触直指现实社会的弊病,他用文字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人们在享受江南美景的同时,也深深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另外,裴迪在《哀江南赋》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主题。
他引用了《左传》中的故事,为江南这片土地铺上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他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这些典故,并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裴迪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渲染,将江南作为一片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哀江南赋》让我对江南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神奇,我渴望亲自去感受一下裴迪笔下的美景和人文风情。
江南有着独特的水乡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氛围,那里的人们从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风味。
我相信走入江南,我会被那里的美景所震撼,被那里的文化所陶冶,被那里的人情所感动。
走进江南,我愿意寻找那些被裴迪描绘的美丽景色。
我想坐在江边,聆听那悠扬的笛声,欣赏湖光山色;我想走进小镇,品尝那独特的美食,了解那独特的民俗;我想走进庐山,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领略山水之间的人文意境。
庾信《哀江南赋序》
![庾信《哀江南赋序》](https://img.taocdn.com/s3/m/10b492cd76a20029bd642d51.png)
庾信《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序》庾信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
华阳奔命,有去无归。
中兴道销,穷于甲戌。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非河桥之可闻!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耨棘矜都,因利乘便。
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
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注释] 1.芟: (shān) 2.耨: (nòu) 3.槎: (chá) 4.燮: (xiè)5.羁: (jī)6.睨: (nì)7.唳: (lì) 9.耨: (nòu)11.轵:(zhǐ) [作者介绍]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哀江南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
![《哀江南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94a90778762caaedc33d4b6.png)
《哀江南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
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鲍觉生《赋则》评:“密丽典雅,精思足以纬之,激气足以驱之,下开三唐,不止为子山集中厌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庾信骈偶文,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林纾《春觉斋论文》: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庾子山等哀艳之文用典最多其情文相生之致可涵泳得之,虽篇幅长而绝无堆砌之迹故知堆砌与运用不同,用典以我为主,能使之入化,堆砌则为其所囿,而滞涩不灵。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读哀江南赋》: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
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
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钱钟书《谈艺录》:子山词赋,体物浏亮、缘情绮靡之作,若《春赋》、《七夕赋》、《灯赋》、《对烛赋》、《镜赋》、《鸳鸯赋》,皆居南朝所为。
及夫屈体魏周,赋境大变,惟《象戏》、《马射》两篇,尚仍旧贯。
他如《小园》、《竹杖》、《邛竹杖》、《枯树》、《伤心》诸赋,无不托物抒情,寄慨遥深,为屈子旁通之流,非复荀卿直指之遗,而穷态尽妍于《哀江南赋》。
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运故实,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穷然后工,老而更成,洵非虚说。
《哀江南赋》艺术特色1.篇制宏大,头绪纷繁,感情深沉,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bdc7c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7.png)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庾信《哀江南赋》在艺术上也是有独到之处的。
首先,本文善用比喻,形象生动,使行文精彩流畅,具有文采,与屈原《离骚》中的比喻不同,是庾信独创的。
“宫馆迢递,墙宇相望,凌阁千寻,不可梯出”中的“凌阁”“千寻”等词语,都表现出宫室的高大宏伟。
“建崇楼临通津”中的“崇楼”“临通津”等词语,则极尽夸张地描写了楼台的华丽壮观。
其次,本文善用夸张,如以“死灰”比喻自己曾经立功的心情;用“倾城”形容齐人来归;以“飞尘”比喻飞扬的战尘;用“江边之木,半为枯枝”,“宫中之花,半作飞灰”,比喻被征服者或失败者,用以讥刺对方。
再次,本文用典,所用事例往往能与当时情景巧妙结合起来,使议论的话语显得含蓄隽永,又富有情致。
本文多用互文,并且写作技巧很好,有些句子甚至可称典范。
如说“至于夏月”,连用两个“于”字,一个比喻齐人来归,一个比喻怨恨士卒远戍,既说明国家是靠将士打仗的,又暗示他们没有机会立功。
而且还让人感觉到“昔日之盛”。
庾信擅长骈赋,这篇《哀江南赋》堪称古今骈赋中的名作,实属难能可贵。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看出庾信不仅有深厚的骈文功底,而且熟知史籍,精通历史掌故。
庾信年轻时即工骈体,后屡任要职,年纪大了,便由小赋改为大赋。
所以《哀江南赋》就带有了诗的特色。
如第四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在这里,庾信把抽象的蝉、猿拟人化,意思是这些活物总在唱歌跳舞,表达了对已故将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敬意。
庾信还善于比兴,《哀江南赋》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比兴,它们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结全文】:庾信的这篇《哀江南赋》,借秋天景物的变化暗寓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国家危亡的感叹。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了长江、洞庭湖等的壮美景色,以及歌伎舞女的痛苦,以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
作者虽然“三仕三黜”,但仍不能掩盖他怀才不遇的悲伤。
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令人沉醉的景象,借描写秋景,咏叹世事,抒发伤感,从而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7dcf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7.png)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庾信的《哀江南赋序》,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序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深沉悲怆的氛围,仿佛将人一下子拉进了那个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时代。
然而,我初读时,只觉得文字艰涩,历史背景复杂,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随着我不断地研读,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我逐渐走进了庾信的内心世界。
他笔下的江南,曾经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如今却满目疮痍。
那种巨大的反差,让人心痛不已。
文中对战争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厮杀声,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庾信说“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让我想象到了防线的脆弱,敌军的长驱直入,百姓的惊慌失措。
这哪里是文字,分明是一幅幅生动的战乱画面在眼前展开。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庾信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的变迁,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他被迫离开江南,流落他乡,那种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真的是刻骨铭心。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这种孤独和凄凉,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想到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
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重要的比赛,为了准备这个比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在刻苦练习。
我满心期待着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心里特别失落。
就像庾信看着江南的沦陷,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是,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就像江南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但依然会有重新崛起的一天。
我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要继续努力,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再看庾信,尽管他一生坎坷,但他用文字留下了那段历史,留下了他的情感。
他的痛苦、思念和坚守,都在这篇赋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今,当我再次读起《哀江南赋序》,不再觉得它只是一篇遥远的古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声。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
![哀江南赋序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89a348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2.png)
【原文】昔余之祖,生于江南,历唐宋之盛,享天下之治。
及至我辈,遭逢丧乱,家道中落,遂流离失所,播越四方。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先人之荣光,徒闻其盛时之繁华,心向往之,未尝不泪沾衣襟。
故作《哀江南赋》以抒怀,庶几托之文章,以传后世。
【翻译】昔日我的祖先,诞生于江南之地,经历了唐朝和宋朝的盛世,享受着天下的安定与繁荣。
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遭遇了战乱之灾,家族衰落,于是四处流浪,流离失所。
我生得较晚,未能亲眼见到先人的荣光,只是听说他们盛时的繁华,心中向往不已,未曾不泪湿衣襟。
因此,我创作了《哀江南赋》来表达我的情感,希望借助这篇文章,传承于后世。
【原文】夫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
然自五胡乱华,中原动荡,江南亦未能幸免于难。
唐宋之际,虽有盛世之景,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江南亦不过是一叶扁舟,漂泊于乱世之中。
余闻之,未尝不感慨系之。
【翻译】江南之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然而自从五胡乱华以来,中原动荡不安,江南也无法幸免于难。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虽然有盛世的景象,但是战争不断,民生凋敝,江南也不过是漂泊在乱世中的一叶扁舟。
我听闻此事,未曾不感慨万千。
【原文】余少时,家道中落,先人故里,已成废墟。
每至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余常独自登高望远,泪湿衣襟。
及长,虽得以读书明理,然心中之哀,未能释怀。
于是,每有所感,辄以文字抒发,遂成《哀江南赋》。
【翻译】我年幼时,家道中落,先人的故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每当春秋之际,风起云涌,草木凋零,我常常独自登高远望,泪水沾湿衣襟。
及至成年,虽然得以读书明理,但心中的哀愁未能消解。
于是,每当有所感触,我便用文字来表达,最终形成了《哀江南赋》。
【原文】嗟乎!江南之赋,千古绝唱,虽悲愤填膺,亦不失其雅韵。
余愿以此赋,告慰先人之灵,亦以自励,虽身在他乡,心系故土,不忘家国之情。
【翻译】唉!江南的赋,千古绝唱,虽然充满了悲愤,却也未曾失去其高雅的韵味。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四单元哀江南知识点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四单元哀江南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0d214831b765ce0508144b.png)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四单元哀江南知识点
《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哀江南知识点!
【原文欣赏】《哀江南》
(苏云)……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苏云)那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了。
(赞掩泪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苏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没一个人影儿。
(柳云)那长桥旧院,是咱们熟游之地,你也该去瞧瞧。
(苏云)怎的没瞧--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
(柳搥胸介,云)咳,恸死俺也!
(苏云)那时疾忙回首,一路伤心,编长一套北曲--名为哀江南。
待我唱来。
(敲板唱弋阳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勐抬头秣陵重到。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
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
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沈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
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
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
1。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91fc12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c.png)
庾信《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与写作风格庾信的《哀江南赋》写于梁武帝时代,作者目睹北方战乱频仍而流离失所之苦难深重。
因此他将自己身处其境内心感受到的情景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并通过多种手法进行艺术表达与创造性构思。
本文拟从语言运用角度探讨该篇的修辞风格及写作技巧。
一、《哀江南赋》的修辞特色此赋描写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繁华鼎盛的王朝——东晋王朝末期的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以它为背景抒发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
全文可分成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记述梁元帝登基后经营首都、改革政治、安抚百姓等措施取得初步效果;但由于皇室奢侈腐化日益加剧,终至民不聊生。
最后只落得人去楼空、满目凄凉的下场。
后半部分叙说建康城被攻破、宫殿沦陷的惨状。
天灾人祸使士庶逃散,饥寒交迫令死伤枕籍……无论是政权还是社会秩序皆已丧失殆尽!昔日歌舞升平的园林也变成了断瓦颓垣,荒芜萧条…万物凋零衰败,连草木都显示着世事沧桑。
作品既有浓厚的故国之思,又洋溢着新朝兴废之慨。
在这里,诗人采用比喻兼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建康城的残破,具体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窘困局势,气氛紧张凝滞,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
另外,如“雕墙峻宇”、“栋宇相望”、“金碧交辉”、“罗绮飘香”等词汇则反映了贵族豪门夜宴饮酒、纵情声色的糜烂生活,同样能激起读者联翩浮想。
总之,本文善于抓住典型环境或独立事件选择富有概括力的意象群集中笔墨,勾勒鲜明轮廓,再辅助精彩铺排直陈胸臆,极易引导读者产生共鸣。
“想当年”三句话包含了十六个字:先是点明时间和地点,接着介绍统治阶级沉湎享乐、骄奢淫逸的丑态,然后揭露各怀异志、彼此倾轧的黑暗现实,最后指责暴君昏聩愚昧必遭覆灭的命运结局。
整段文字简洁利索,节奏铿锵,掷地有声,充分彰显了讽谏者正义凛然的英雄气质和忠贞刚毅的高尚节操。
这类议论式的骈俪语句,往往是借鉴古汉语名家韩愈《进学解》、柳宗元《捕蛇者说》的长句短章,略作删削便披肝沥胆跃然纸上。
哀江南赋第十六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哀江南赋第十六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52444f31126edb6f1a10d2.png)
骈体文
哀江南赋 第十六段
清代 王闿运
作品赏析
• 《哀江南赋》作于咸丰四年(1854年)江南初时乱时,全 用子山旧韵,以描写太平天国之乱,几于神韵逼真。从形 式上仿庾信原作,甚至用韵以追步庾赋,叙的都是新事。 《哀江南赋》用庾信旧韵,描写洪杨之乱给东南七省带来 的破坏,全面描写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五年间战局的大篇, 以文人之雄才,发史家之直笔。对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 给文化带来的破坏,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等作了深入的铺叙。 全文句式整中有散,整散结合;内容丰富,情思深沉。 《哀江南赋》作为王闿运的代表性赋文,已成为治文学史 者之常识。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 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 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 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 据王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自江西徙居湖南衡阳西乡,居数世,后于宪宗成化年间迁居湘 潭城外。王闿运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少孤,为叔父教养。自幼资质驽钝但好学, 《清史稿》说他“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经、史、百家,靡不 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9岁能文。稍长,肄业长沙城南书院。性高旷,不事营 利。
同马懿之畏虎,若牛兄之遇兽。虜无顿刃,楯穷栖宿。庙绝龙生,市虚犬 斗。大都沦覆,妖气横扇。百里金墉,千秋旧甸。荡横流于沧海,怆陆沈 于中县。
……………………………………………………… ………………………………………………………
《哀江南赋》赏析
![《哀江南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48ab7927284b73f2425063.png)
《哀江南赋》赏析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他早年与其父肩吾以及徐、徐陵父子并为梁宫廷文人,文体绮艳,号“徐庾体”。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被留,以后历仕西魏、北周,隋开皇元年卒。
在入北之初的大约十年内,由于处境的艰难、生活的贫困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他写下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赋,风格也一变而为苍凉沉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被看作是六朝集大成的作家,对唐人诗赋有很大影响。
有《庾子山集》。
中华书局版《庾子山集注》(清倪注,今人许逸民点校)是较好的通行本。
〔汇评〕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
……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
如“崩如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此何等语?至云:“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尤不成文也。
杜诗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未觉前贤畏后生。
”尝读庾氏诸赋,类不足观。
……然子美推称如此,且讥诮嗤点者,余恐少陵之语未公,而嗤点者未为过也。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文辨》)宋太宗端拱中进士刘安国酷爱《哀江南赋》,虽日旰未食而不饥。
盖词气鼓动,快哉惬心而已。
故前贤评品,以为风、雅之变,而流宕之胜者。
(〔清〕李调元《赋话》卷八) 《哀江南赋》,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
(刘师培《论文杂记》)子山《哀江南赋》,则不名为赋,当视之为亡国大夫之血泪。
(林纾《春觉斋论文》) 〔赏析〕《哀江南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名篇巨制。
其写作时间,学术界历来多遵信陈寅恪先生之说,认为作于578年12月(时庾信66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鲁同群考证认为当作于557年12月。
此后,林怡提出作于566年,牛贵琥认为作于568年。
目前笔者仍以为557年之说较为合理。
证据有三:一是序中“三年囚于别馆”一句实际已交待了作者作赋的时间与身份。
庾信554年出使西魏被扣,后三年,恰是557年。
而且其时庾信在北朝有官无职(西魏、北周朝廷拜庾信为金紫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皆为勋官或戎号之类,而非实职),迹近拘囚。
《哀江南赋》读后感
![《哀江南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5ad642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d.png)
《哀江南赋》读后感《哀江南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
本文以对苏轼的《赤壁赋》的回应和发挥为主题,通过描绘江南地区的风景、记述苏轼在这里的所思所感,表达了对逝去的繁华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阅读完《哀江南赋》后,我深受其感动,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和共鸣。
首先,苏轼在《哀江南赋》中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山水风景。
他以细腻入微的文字,将江南的河流、桥梁、村落等景物描述得栩栩如生。
在他的笔下,江南的水乡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能听到水流的声音、感受到微风拂过面庞的温柔。
苏轼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来形容江南的秀美景色,这种细腻的描写方式使我仿佛亲临现场,领略到江南的幽静与宜人。
其次,苏轼在《哀江南赋》中展现了对逝去繁华的追忆之情。
他以迷离的笔调描绘了江南的繁荣景象,虽然充满了辞章华丽的词藻,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伤感和心酸。
他提到了著名的建筑物、寺庙和民居,以及江南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更迭,江南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
苏轼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繁华的感慨与思考,这种情感让我感受到自己对于时光流逝的同样思考。
最后,苏轼在《哀江南赋》中寄予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抒发。
他在描绘江南的美景之余,也流露出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忧思。
他在文中提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于此朝升月兮”,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理解与悲叹。
苏轼以自然的景物对照人生的短暂,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常。
通过阅读《哀江南赋》,我不仅欣赏到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细腻的描写能力,也受到了对人生、对时光流逝的的思考与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对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江南的山水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我也被苏轼那深邃的思考所感染,明白了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而言之,《哀江南赋》是一篇情感丰富、意蕴深远的杰作。
通过苏轼细腻入微的描写,我仿佛亲临江南的美景,也感受到了岁月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https://img.taocdn.com/s3/m/618271b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a.png)
序文从太清二年(548)和承圣三年(554)的两次战乱写起,将自己的遭遇紧紧地和战乱结合起来。内容可 分三层。开篇至“惟以悲哀为主”为第一层,以极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间的三件恨事。先叙侯景之乱,金 陵沦落,自己逃匿江陵,朝野无不惨遭涂炭。接着写被扣西魏,国破家亡,自己心情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 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念及国事,潸然泪下;因此想仿效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作赋写序, 从而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作赋的缘由。“信年始二毛”以下转写身世之悲。后四句是提示这篇赋的主要内容,说是 想追忆梁朝兴亡的史实,虽然也有叙述个人危难悲苦的词句,但仍以伤痛国事为主要内容。
5.华阳:华山之南。阳,山南。此指江陵。奔命:奉命奔走。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由江陵出 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攻陷,庾信于是留在长安未归。
6.中兴:指梁元帝于承圣元年(552)平定侯景之乱,即位江陵。道销:中兴之道销亡。甲戌:指承圣三年 (554)。《南史·元帝纪》:“承圣三年,魏使于谨来攻。……十一月,魏军至栅下,帝见执。魏人戕帝。”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 。里为冠盖,门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东门则鞭石成桥,南 极则铸铜为柱 。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 。西赆浮玉,南琛没羽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草木之遇阳 春,鱼龙之逢风雨 。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王歙为和亲之侯,班超为定远之使 。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 于将帅 。岂知山岳闇然,江湖潜沸,渔阳有闾左戍卒,离石有将兵都尉 。
作原文
序
赋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2,大盗移国,金陵瓦解3。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4。华阳奔命,有去无归5。中 兴道销,穷于甲戌6。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7。天道周星,物极不反8。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9;袁 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0。昔桓君山之志事11,杜元凯之平生12,并有著书,咸能自序13。潘岳之文采,始述 家风14;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15。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16,藐是流离,至于暮齿17。燕歌远别,悲不自胜18; 楚老相逢,泣将何及19!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20;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21。下亭漂泊,高桥羁旅22。楚歌非 取乐之方23,鲁酒无忘忧之用24。追为此赋,聊以记言25,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26。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f32f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2.png)
哀江南赋序读后感哀江南赋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谢灵运所作,是一篇描写江南自然风景、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赋作。
在读完这篇赋之后,我深深被其优美的文字以及深沉的情感所打动。
以下是我对《哀江南赋》的读后感。
《哀江南赋》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整篇赋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江南的秀丽景色。
诗中的每一个字句仿佛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浓墨重彩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景之中。
例如,“蓝溪烟碧里,青草岸边生”、“耕桑处处种,榴足与神鸡”等描写细腻、贴近自然,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独特魅力。
除了描写江南的自然风光外,赋中还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思乡之情。
作者谢灵运身世坎坷,曾离乡背井,因此对故土怀旧之情溢于言表。
赋中多次出现的“故国”、“乡”、“故乡”等词语,都是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之情的流露。
例如,“背郡梁山立,夏屋江南故”、“故山车马客,应接木兰舟”等句子,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想念之情。
通过这些触动人心的文字,作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传达给读者,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离愁别绪。
此外,在《哀江南赋》中,作者还通过一些独特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作者运用对仗、排比、夸张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例如,“非西施之所珍,忠臣亦可宝”、“高楼临水已千年,江山代代尽咏歌”等句子,通过修辞的妙用,使赋文充满了音乐般的节奏感。
整个《哀江南赋》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文字、深沉的思考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将江南的美景和他的思乡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篇赋作充满了情感的力量。
读完之后,我仿佛也和作者一同漫步在江南的大地上,感受着自然的美妙,思索着故乡的温暖。
总的来说,《哀江南赋》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文章,不仅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更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这篇赋作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品味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哀江南赋典故
![哀江南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f43c6c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8.png)
哀江南赋典故《哀江南赋》是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的一首赋,用来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哀江南赋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哀江南赋典故移谈讲树:三国时管辂初见裴使君,清谈终日,因酷暑,将床移至庭前树下,竟夕而谈.就简书筠:晋徐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以竹叶、箭箬代替.这两句形容其祖父的恬淡、简约.始含香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为尚书郎,又转为东宫学士.含香,见应劭《汉宫仪》:“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后尚书郎含鸡舌香,始于此.”建礼,指建礼门,汉尚书郎起草文书,昼夜值班于建礼门.庾信一开始当安南府参军,很快就转为尚书度支郎.矫翼,指登仕途后初显身手.崇贤,太子宫门.侍戎韬二句:指在东宫陪伴太子.韬,剑衣.武帐,见《汉书·汲黯传》:“上(汉武帝)尝坐武帐,黯前奏事.”文弦:即琴弦,张揖《广雅》:“琴五弦,文王增二弦.”论兵二句:意思是自己曾与湘东王论水战之事,也曾出使东魏.江汉之君,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庾信曾与之论中流水战事.拭玉,意谓出使.《仪礼》:“宾人北面坐,拭圭.”郑玄注:“宾,使者.拭,清之也.”西河之主,以战国时魏武侯指代东魏君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魏文侯以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庾信本传载其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甚为邺下所称.”自“王子滨洛之岁”句至此为庾信历数自己在梁时甚有声名.东门二句:意思是梁朝地域广大,东至于海,南至交阯.东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鞭石成桥,见《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横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作者以此指梁地东至于海.铸铜为柱,指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立铜柱,以为汉之南界.班超二句:指梁与当时并存的北方非汉族政权关系和睦,没有战争.班超,东汉名将,出使西域,通三十六国,汉和帝永元七年封定远侯.王歙即王昭君的侄子,封和亲侯,数次出使匈奴.马武二句:指梁朝承平之际,不事甲兵.马武,东汉将领,曾上书光武帝欲进军匈奴,光武不许,自此诸将莫敢言兵事.冯唐,西汉人,汉文帝论将帅功过,常顾问之.岂知四句:指梁朝祸机潜伏,侯景之乱亦在酝酿之中.渔阳,秦郡,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逾期便斩,当时陈胜为戍长,遂起兵.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刘渊为离石之将,在此起兵叛晋.这两句比喻侯景起家于戍兵.乘渍水二句:比喻梁朝形势危惧.胶船,用胶黏合的船.周昭王失德,南征渡汉水时,船人用胶船载王,船至中流胶解船散,周昭王没于水.朽索,腐烂了的绳索.用朽索驾驭六马,结果必然是索断马惊,失去控制.殿狎六句:均为梁朝将亡、叛军将至的征兆.江鸥、野雉,古人有“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的说法.湛卢,宝剑名,此剑本吴国所有,后为楚昭王所得,风胡子说:“今吴王无道,杀君谋楚,故湛卢去国.” 艅艎,船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楚人大败吴师,获其乘舟馀皇.”被发,野蛮部族的标志.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伊川,看见一些人披头散发祭于野,认为这很失礼,说:过不了一百年,这儿将会变成野蛮戎人的地方.后来,秦、晋果然将陆浑之戎迁至伊川.轻九鼎二句:指侯景的野心.九鼎,周有九鼎,乃三代以来天子权力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三川,战国时秦武王尝言欲坐车通三川.三川指当时周室的伊水、洛水、黄河流域.狄泉之苍鸟:晋永嘉间,在周狄泉盟会的地方发生地陷,而后有一苍一白两鹅出现,苍者飞去,有人说那是胡人的象征,后来出了刘渊之乱,果然是胡人得势.此处以刘渊喻侯景.昆阳二句:比喻叛军攻城猛急,双方接斗酣烈.《南史·侯景传》:“景造诸攻具飞楼、及飞楼、幢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鼓叫沸腾,昏旦不息.”昆阳之战象,见《后汉书·光武帝纪》:“王寻、王邑围昆阳,驱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光武率敢死者,乘锐奔之.城中亦鼓噪而出,震呼动天地,虎豹皆股栗.”常山之阵蛇,见《博物志》:“常山之蛇名率然,有两头,触其一头,一头至;触其中,则两头至.孙武以喻善用兵者.”哀江南赋创作背景《哀江南赋》当作于周孝闵帝元年(557)十二月至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八月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哀江南赋序》
《哀江南赋》是北朝诗人庾信后期的代表作。
这篇大赋以作者的一生遭遇为线索,展现了南朝萧梁王朝兴亡盛衰的历史画卷。
哀江南”三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
作品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在辞、赋和整个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又其叙家世,抒哀思,感情深挚动人,是研究庾信生平的极好资料。
这篇文章即《哀江南赋》的序文,概述了全赋的主题,并阐明了“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的创作动机。
全篇以骈文写成,多用典故来暗喻时世和表达作者悲苦欲绝的隐衷,体现了庾信在辞赋和骈文创作中的特色。
庾信的一生与梁朝这段兴亡史密切相关。
他早年与父亲庾肩吾并仕于梁朝,颇受恩宠。
侯景之乱中,他受简文帝之命率宫中文武驻营朱雀航,兵败后潜踪西奔,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
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正值魏军南侵,江陵失陷,他被拘留在长安。
后西魏为北周所代,他虽受到皇帝和宗室的优宠,但含垢忍耻、屈仕敌国的行为使他面热心寒,悔恨终生。
在乡关之思和羞辱之心的激发下,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赋,为那个黑暗动乱的时代留下了真实的面影《哀江南赋》将诗人亡国的沉痛熔铸为史家公正的直笔,深刻地批判梁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大胆揭露魏军屠杀掳掠的暴行,并饱蘸血泪描绘出入民在战乱中生离死别的悲惨景象,倾诉了对故国的无穷怀念和感伤身世的绵绵长恨,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
这篇大赋前面有一段用骈体写作的序文,说明创作的背景和缘起,尽情抒发了追忆江南旧事的悲苦心情。
由于序侧重在抒情,而赋侧重在记史,因此二者互相生发,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序文可分三层来看,首先简明交代侯景之乱和江陵失陷的确切年月,以及作者在这两次大乱中的遭遇,便将全篇纲领提出。
接着叹息天道循环,时光推移,但梁朝却并没有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而复兴。
自己的心情正如东汉傅燮临难之时,但悲身世,无处求生,又像东汉袁安无力匡扶王室,只能念国事而涕下。
因此想效仿桓谭、杜预、潘岳、陆机等古人,著书自序以述家世。
庾信初遇丧乱时才三十七岁,而历经流离,作此赋时已是暮年。
回想当初在梁朝曾作《燕歌行》描写从征西北的苦况,而今竟成现实。
又想到自己好象《列子》寓言中那个自幼生长于楚、老来还乡的燕国人,谁知会因亡国而返回祖先居住的中原,所以更加悲不自胜。
“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四句,用典工巧而言简意赅。
南山玄豹因雾雨七日不下食的故事向来用以指避祸远害之意,庾信本是为梁朝避免秦兵之祸,而出使西魏、踏上秦庭(西魏、北周均建都于秦地)的,不想梁为魏灭,魏为周代,自己却不能象伯夷那样不食周粟而死。
“让东海之滨”既包含伯夷滨于东海的故实,又用战国时田大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的故事,借指魏周禅让。
“周”粟既指姬周,又与北周巧合。
二典合用,妙语双关,一言道尽出使被羁的复杂原委和违反初衷的深深内疚。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
门成邹鲁。
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
西赆浮玉,南琛没羽。
吴歈越吟,荆艳楚舞。
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便可以体现。
《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
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
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
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
全篇用典故来叙事,表达作者的复杂的感情,但绝不是一个个典故的堆砌,而是用典故以暗喻今事,引用恰当得体,表达委婉曲折。
“让东海之滨”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篡位自立来暗喻北周代替西魏。
“钟仪君子,如就南冠之囚”之句用楚国的钟仪被囚晋国仍戴南冠的典故来暗喻自己被困于北周而不能南归。
如“白虹贯日,苍鹰击殿。
”一句借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来暗示梁朝将要有不幸发生。
而“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一句则借陶侃,顾荣平定叛乱的典故来暗示梁朝的臣子们只是观望,而没能像陶侃,顾荣那样平定战乱,为国分忧,反而是各怀鬼胎。
用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为同姓国,但两国却不
和来暗喻梁宗室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西魏和陈霸先坐收渔翁之利。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六句,在字面上分别借用伍子胥之语、东汉冯异“大树将军”之称、以及荆轲刺秦王之事,感叹自己日暮途穷,眼见人世变迁,纵有复国之心,也无能为力了。
所用三事又包含忠臣良将义士均已一去不还,复国无人可以指望的意思。
因此,下文遗憾自己不能蔺相如和毛遂那样完成使命;悲叹自己犹如楚国钟仪和鲁国季孙那样沧为南冠之囚,扣在西河之馆;形容自己当初象申包胥和蔡威公那样为国之将亡而顿地碎首、泣之以血,都是用古时爱国前贤的典故表明他留仕北方的无奈,以及忠于故国的本心。
这一段凭借充沛的激情使典故贯串一气,将国亡而不能救的遗恨,思乡而不能归的沉痛,写得回肠荡气、悲慨万端。
作者痛心疾首的神情和暮年凄凉的境况也宛然可见。
序文最后由个人的遭际联想到梁朝的覆灭,以孙策、项籍靠少数人马平定江东的史事,与梁朝百万军队放弃抵抗,象草木一样被斩伐芟夷的情况相对比,对天道提出了伤心的诘问。
春秋迭代、兴亡变迁的规律,是庾信的自解之词,也是客观存在。
他认为江南王气的终结是天意又是人事,虽有委运于天的宿命论思想,但又认识到这是六朝士族腐配之极所致,则是难能可贵的。
《哀江南赋》正是围绕着天意和人事这两方面,总结了梁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和历史教训。
大赋正文所记述的这段历史,头绪极其繁多,即使用编年体散文来记叙,也相当困难,采用讲究辞藻、对偶、押韵和用典的赋来表现,更因形式的限制而增加了难度。
然而这篇赋却能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
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在宏伟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
它打破了大赋面面俱到、结构对称的铺叙方式,以庾信的家世和他在两次大乱中的遭际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严格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安排段落章节。
记叙史实则将重点放在对各类人物的评判上。
因而既从整体上展示出动乱的时代气氛,又在具体的史评中显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
《哀江南赋》记事纷繁复杂、曲折尽变,而针线极密,寸步不乱。
重大历史场面的描绘体势密实,语取蔚茂;个人遭际和心绪的抒写文气流畅,语取消瘦。
严整的格律间有疏放的笔致,哀婉激楚的音调透出苍凉雄健的气息,可说是“以骈文为形式”,而“以散文为精神”的。
全篇纯用典故来写时事,则是它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色。
用典太多,固有晦涩难解之弊,但由于庾信学识渊博、才力雄厚,“使事则古今奔赴,述感则万比抽新”,不但贴切精当,而且屡出屡变,许多典故还能与比喻、情景融为一体,达到不见使事之迹的境界,所以不避堆砌而唯觉情真意切。
当然,《哀江南赋》最主要的成就还不在于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在于凝聚了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作者毕生的心志。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唯其将身世不幸的怆然万感都并入家国俱亡的巨大创痛,才能超越辞赋靡丽夸饰的形式,成为震动江关的不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