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开放式的街巷取代。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丰州古城的遗址内的千年古塔-“万部华

严经塔",还详实记录了当时丰州城内的30余条街卷和城郊40多个村庄的名称。

(二)城市布局形态的“复古”

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全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仅带来欧洲城市的盛兴,而且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城市规划。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明王朝的城市普遍进行过重建,不只是城墙营造材料普遍采用包砖,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功能结构上,也有意识地朝传统的古典礼制观念复归。两个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不断受到北方侵扰的大明王朝,都曾经在城市的营造和规划上,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复归的举动,对中国王朝后期的都城和地方建制城市的规划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归化城和清代的绥远城。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玉泉区境内。该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最初的归化城,占地面积很小,城围仅2.4里、城垣也高不过10米。只有南北二个城门。清代中期后,归化城的内城逐渐

成为官署衙门的所在地。外城,则主要是蒙汉官吏的住宅区。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区周围。尤其是南门外一带最为集中。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归化城的商业区和召庙寺院最集中的地区。自乾隆年后,归化城又曾多次重修和扩建。逐

步发展成一座闻

名塞外的历史名

城。

绥远城是仿

照北京城的形制

建造的,最初的绥

远城,完全是一座

驻军的城堡。城内

街道整齐、布局合

理。全城共有大小

街巷50余条。以

钟鼓楼为中心,分

出通向东南西北

四城门的四条主

干大街。在四条大

街的两旁又延伸

出若干条整齐的

小街小巷,构成了

一个棋盘式的图

形。

到清代末期

时,绥远、归化这

两座姊妹城形成

了东西相望的城

区格局。这一格局

也最终奠定了呼

和浩特市近百年

来一直到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见图1)。

图1 清代末期绥远、归化城

呼和浩特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规划思想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国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时代,为地区统治中心和军事重地。城市形态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由于所处于中原农业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过渡地带,同时又融合较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明清以前,经济较原始,城市形态简单,政治内容突出,城市形态为“向心”集中式。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仿制度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建有归化城,它与后建的绥远城遥相呼应,形成姊妹城。

在全国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随之经历了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兴盛与衰败,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城市形态也随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时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内容。正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基础。

二、工业化城市形态

工业化的标志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大工厂为核心的现代生产使城市成为资本、人口、生产与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规模的迅

速扩大,冲击着那种脱胎于以自然经济为中心的封建的城市结构,引起城市结构、内容、形态深刻的变化。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工业化的初期的归绥市随着交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向城市集中,导致了城市空间上的扩大,。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火车站行成了独立的居民区。呼和浩特市城市形态由“绥远城”、“归化城”双组团演化为

由“绥远城”、“归化城”、

火车站居住区形成三

个独立的组团呈“品”

字形城市形态(见图

2)。这时的城市虽然

发展很快, 但城市规

模还很有限,人口为

12.4万,建城区面积9

平方公里,城市内部

结构还未明显分化。

解放后至文化大

革命前为城市正常发

展阶段。随着城市经

济的发展,面粉厂、

纺织厂、食品工业、

钢铁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企业建立,在城市东、南、西、西北形成了四个工业区。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张,规模扩大,人口达到82.4万(1960年统计),城市发展以“摊大饼”式逐渐扩大,组团之间逐渐充填,成为密实地区。城市原有的三片连成了集中的城市形态。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化, 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心是商务区, 其外围是居住区、工业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城区东9公里处修建了白塔机场。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阶段。

改革开放20 年来,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